• 正在播放:妈咪-HD中字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妈咪

    妈咪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加拿大2014

    主演:安娜·多尔瓦尔  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  苏珊娜·克莱蒙  帕特里克·华德   

    导演:泽维尔·多兰 

    猜你喜欢

    • HD

      椋鸟女孩

    • HD中字

      集骨杀人狂

    • 更新HD

      爸爸是外星人

    • 更新HD

      我的父亲焦裕禄

    • 更新HD

      背中

    • HD

      疯狂的兔子

    • HD中字

      军舰岛

    • HD

      煽动者

     剧照

    妈咪 剧照 NO.1妈咪 剧照 NO.2妈咪 剧照 NO.3妈咪 剧照 NO.4妈咪 剧照 NO.5妈咪 剧照 NO.6妈咪 剧照 NO.16妈咪 剧照 NO.17妈咪 剧照 NO.18妈咪 剧照 NO.19妈咪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单亲妈妈戴安(安妮·杜尔瓦勒 Anne Dorval 饰)大大咧咧,抽烟喝酒满口脏话,有着一颗不服输的心。她独自抚养患有多动症、常做出暴力行为的儿子斯蒂夫(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 Antoine-Olivier Pilon 饰),母子关系游走在爆炸的边缘。戴安担心斯蒂夫惹是生非,斯蒂夫迫切想表达对妈妈的爱。新邻居凯拉(苏珊娜·克莱蒙 Suzanne Clément 饰)适时出现,这位患有失语症的高中女教师充当了母子的缓冲阀,让三个人都开始看到平衡和希望。然而斯蒂夫以前暴力行为带来的后果正在发酵,戴安需要支付一大笔赔偿金。她决定出卖自己的幸福并且做出一个痛苦决定:将儿子送回医院接受治疗......
      《妈咪》是加拿大年轻导演泽维尔·多兰执导的第五部剧情长片,与多兰五年前在戛纳导演双周单元惊艳亮相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构成对照,同样讲述单亲家庭中狂躁而又深刻、依赖而又隔膜的母子关系。但不同于《我杀了我妈妈》的高度自传属性,《妈咪》更加宽厚和温暖,情绪更加饱满,几乎可以看作是多兰为自己处女作年少轻狂做出的一份愧意表达。本片入围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与《再见语言》并列评审团奖。

     长篇影评

     1 ) 【电影随笔】《妈咪》:俄狄浦斯下的母与子

       这是多兰的第五部长片,故事再次回到他一鸣惊人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上,与这一张扬而外放的处女作相比,《妈咪》更加成熟、内敛与稳重。我们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导演的成熟,看到那个有着一张俊美脸蛋,才华横溢的年轻导演在电影中从肆无忌惮地释放自己的魅力到如今能沉下来稳定地去讲述一个故事。,无论是电影那些非常私人、非常MV的拍摄手法还是饱满甚至会耀人眼的色彩,还是感染力十足的配乐,多兰通过自己这五部电影定下了这一识别度很高的风格。《妈咪》这部新作因为和处女作在很多程度上——无论是故事主题还是探讨的思想——存在相同之处,而通过另外三部电影中或多或少同样提及的,我们能看出处理母与子复杂、纠缠而隔离的关系是多兰的电影主题之一。

     
        多兰的处女作因为其自传性而能让观众从中窥视到他和母亲的关系,或许也正是因为他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才使得多兰非常着迷的去探索母与子的关系,并且在多兰的电影中,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往往都不同平常。母与子之间总存在着既爱又恨,既冷漠又热烈的纠缠,甚至有很强的俄狄浦斯情节。从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中开始,儿子对于母亲的恨和热烈的爱彼此融合。就如电影的题目,儿子甚至想杀了母亲,但我们却总会从电影中发现这一电影名字中所包含对于母亲的爱,俄狄浦斯那让人不舒服的爱。在去年《汤姆的农场旅行》中,母与子的关系同样如此。弗朗西斯对汤姆所坦诚的那一段关于母亲的话,正是多兰几部电影里,当涉及母与子时最好的注解。弗朗西斯渴望母亲的死,这样自己就能离开农场,到大城市过自己的生活,但他同时他对母亲言听计从。在多兰模棱两可、充满多重涵义甚至是情色的镜头下,母与子之间的性张力始终存在。而在《妈咪》中,无论是史蒂夫隔着自己的手背亲吻母亲还是之后在昏暗中亲吻了母亲,存在他们双方之间性张力在多兰的镜头下总是十分浓郁。


        在《妈咪》中,故事的几处细节都体现了母与子之间难以隔断的羁绊。当有人对斯蒂夫施加暴力的时候,黛安会不顾一切的报复他,这是母亲最本能的情感反应;斯蒂夫同样如此,他觉得在父亲死后,自己的首要责任就是保护母亲,所以他始终厌恶无论是母亲还是其他人把他当做小孩看待。电影中,斯蒂夫的父亲之死触发了他的暴力,但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解读,即父亲的死正是儿子的崛起。斯蒂夫的暴力所象征的或许就是作为取代父亲的儿子成为母亲的守护者。黛安和斯蒂夫的关系属于彼此占有,对方都是自己的唯一。在《汤姆的农场旅行》中,弗朗西斯被母亲占有,他同样占有母亲。从《我杀死我妈妈》开始,父亲始终处于缺席,有的因为离婚,有的则已经去世。父亲的缺席,使得儿子崛起,而儿子所取代的不仅仅是父亲之前的位置,还有他自己本身的位置。即在这一情况下,儿子便融合了双重身份,对于母亲而言,一者是丈夫,一者是儿子。因此母与子的关系会随着父亲缺席,儿子崛起身份的改变而改变。这也就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多兰镜头下的母与子之间存在性的张力和占有。

     
        俄狄浦斯情节是多兰电影里母与子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他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开始,儿子和母亲争执争吵,彼此攻击和漠视,存在距离与隔阂,难以亲近;但另一方面,时常母与子又是亲密而相互理解的,关爱且坦诚。他们像面对最讨厌的人一样争吵,毫不留情,但总是一次次复合,原谅与和好如初。在处女作中,儿子告诉老师自己母亲死掉了,他想象母亲躺在棺材里的模样,妈妈穿着婚纱在森林中奔跑,儿子在后面追。这些情节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多兰的每一次探讨母与子的电影中。

     
        多兰之后的电影,如《幻想之爱》与《双面劳伦斯》所探讨的都是不可能之爱,前者两个朋友都迷恋上一个希腊雕塑般的美男子,双方为此关系激化;后者则是男朋友开始穿女装,女方依旧在努力地维持这段感情。在某种程度上,母与子这一主题同样属于多兰所感兴趣的“不可能之爱”中。在多兰电影中的母与子之间,存在超出寻常的爱,并且这些爱因为父亲的缺席,儿子身份的双重性而出现失衡,在这样情况下便会产生一种模棱两可的关于爱的状态处于母与子之间,时常甚至出现性张力。我们能透过多兰风格化的镜头感受到母与子之间存在的暗流,让人坐立不安。在这里,母与子的爱不仅仅再是母亲对于儿子的爱,或是儿子对于母亲的爱,而掺杂了更多的东西,使得它超出我们日常的可能。

     
        多兰对于这些不可能之爱的探索,其实是在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逼入某种极端,再这样一种状态下,爱时常会出现众多难以想象的状况,牵涉其中的人们也会受其影响,生活从而出现改变,甚至造成蔓延的创伤。在母与子的关系中,多兰在《我杀死我妈妈》中,引用了莫泊桑的一段话:“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的爱着自己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我们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有多深。”而多兰则始终不停地挖掘着“这种感情”的根,像看看在最隐秘和无人踏足的地方,这种感情会是什么模样?

     

                                      2015 1. 17 晚上

     2 ) 《妈咪》:天才少年的蜕变

    这部讲述一对纠结的母子关系的电影充满情感爆发力,是25岁的泽维尔-多兰迄今为止最成熟的作品。

      从稚嫩演员到25岁的金棕榈竞争者,魁北克青年泽维尔-多兰在过去五年中经历了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身份飞跃,前四部电影中玩出的各种花样简直就是把“创作”当成“自high”。这位颇显自恋的少年天才在银幕上尽情地挥洒表现欲,炫技意图明显、极端风格化的作品,在引起关注的同时,得到的是来自评论界的两级评价。

          然而,作为多兰的第五部作品,再次讲述母子关系的《妈咪》向前跨了一大步,在形式和内容之间达到了个人迄今为止的最佳平衡,尽管姿态依然高调,但这部影片具备了导演以往所缺乏的——深度。

      《妈咪》是多兰第四次亮相戛纳。两年前,他那部视觉华丽、风情万种的《双面劳伦斯》赢得了为同性恋题材作品专设的“酷儿棕榈奖”。据说他对那次落选主竞赛单元耿耿于怀,因此去年带着心理惊悚片《汤姆的农场旅行》转投威尼斯。

      即使传言为实,现在看来,多兰和戛纳的“过节”也已经过去了。如果说《妈咪》能够冲破如今顶尖电影节“敬老”的做派,拿到金棕榈,那多兰将会成为史上最低龄的金棕榈导演——比1989年凭借《性、谎言和录像带》石破天惊的史蒂文-索德伯格还要小一岁。

      就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并不小。在主题上,《妈咪》与多兰五年前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一脉相承,当年他正是凭借该片登顶导演双周单元而一鸣惊人。两部影片中的母亲大人均由安妮-杜尔瓦勒出演,只是这一次,观众的同情都偏向了影片中这个长期遭受精神折磨的母亲。《妈咪》的情节不再带有浓烈的自传性,而这个情感更为真实、宽厚的故事,几乎可以看作是多兰为自己那部任性、刻薄、自我沉迷的处女作的一种愧意表达。

      《妈咪》的故事发生在加拿大不久的将来,政府颁布了一项新的法律:所有父母必须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负责,或者把他们送进拘留中心。这一听来好像来自大卫-柯南伯格那些反乌托邦科幻惊悚片的开场白,其实是多兰为了这部家庭心理戏所设的略显笨拙的背景。

      影片的主人公是中年寡妇迪安,和她患有注意缺陷障碍的儿子史蒂夫。杜尔瓦勒的表演充满爆发力,而年轻演员安托万-奥利维耶-皮隆也令人眼前一亮,他扮演的史蒂夫充满魅力、控制欲强烈、极不稳定,又无比脆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邪恶嫩娃版的麦考利-库尔金和风骚少年版的让-保罗-贝尔蒙多的结合体。

      迪安和史蒂夫都有各自的性格缺陷,他们不是单纯的受害者或反面人物。他们的对话火药味十足,偶尔为升级为肢体接触,同时隐隐让人感觉到一种超越伦常的亲密,但剧本并未就这一点展开。影片的主人公不再是多兰以往作品中的中产阶级波西米亚嬉皮士,而是生活拮据的劳动阶层,不断挣扎却充满希望,人物身上同时爆发出的生命力和粗俗给予了影片一种自然的流露。

      《妈咪》中出现的口语单词,可能比多兰前四部好玩文字游戏的作品加起来都要多。但是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将人物庸俗化,也没有居高临下地看待这些贫困、边缘的人物。导演在发布会上是这么说的:“我觉得拍一部失败者的电影毫无意义。”

      当一个害羞、口吃的邻居凯拉进入了母子俩的生活后,《妈咪》从二元平衡变成了一个奇特的三角世界。这三个人物组成了一个家庭单位,每个人都得以从自己的个人禁锢中有所释放,至少暂时如此。凯拉有一段神秘的过去,家里有个控制欲极强的丈夫,但这两点多兰都没有详细解释。虽然有点遗憾,但是不算硬伤。

      像多兰所有的自己操刀剪辑的作品一样,片长超过两小时的《妈咪》再剪一点会更好。尽管如此,他还是让这个故事引人入胜、充满意外和情感冲击力。多兰另一个成熟的标志,是他将悲剧性的情节保留到了影片的最后几场戏:在史蒂夫做的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获得成功人生的令人心碎的白日梦后(多兰聪明地找了另一个演员来扮演这个梦中的史蒂夫),观众紧接着坠入了痛苦、凄凉的现实世界。这个悲伤的结尾与整个故事的衔接并不十分流畅,但也并未给影片之前出色的表现减分。

      多兰一向为人所称道的视觉呈现能力,在《妈咪》中也没有令人失望:从优雅的慢镜头、出彩的服装,到由鲜红色和暖金色包裹的室内布景。不过这一次,多兰和摄影师安德烈-杜尔班大胆地选择了1:1的正方形画面,刚开始这种狭隘的格局会让观众觉得完全没有必要,然而之后镜头呈现的特写和几何图案。会慢慢让观众发现这种独特的视觉语言的迷人之处。毫无征兆地,画面在影片中两场关于希望和乐观的戏上变宽,绝妙地隐喻了拓展有限视野的人物,这让现场掌声一片,而在戛纳,影片还未结束前得到掌声,这实属罕见。

      多兰另一个标志性的特点是对歌曲的选择,《妈咪》延续了这一“金曲拼贴”的做法,影片中出现的所有歌曲均来自史蒂夫已故父亲的一张精选CD,Lana Del Rey、Dido和Beck这些当红音乐人的作品都被收入其中。而天后席琳-迪翁(Celine Dion)的“戏份”最重,影片中迪安大喊道:“她是我们的国民歌后!”

      多兰也许读过加拿大音乐评论人卡尔-威尔逊的那本《让我们谈谈爱:品味终结之旅》,在这本书中,作者对迪翁遭到的“不够平民”的指责进行了辩护。如果他没读过这本书,那他应该拿来读读。因为《妈咪》和这本书有一个相同点:它们都是来自魁北克法语区劳动阶级的原始情感和文化内涵的一次欢呼。毫无疑问,这是多兰迄今为止最温暖、最贴近人性、自恋成分最少的一部作品。




    来源/《好莱坞报道者》

     3 ) 熟悉又陌生的多兰——《妈咪》影评&观后感

    多兰之前的电影包括短片我都看过,也算是个多兰粉了。本来企鹅版出来的时候我听说这个版本没有画幅改变,我想着干脆就等蓝光吧,可今天实在是忍不住就直接先一睹为快了。
    首先,这部电影在某些地方还是跟范桑特太像了,美少年路人甲,流云还有深紫色调的镜头,当然这也不能说是范桑特的专利,这比《幻想之爱》里直接单拎出一段来模仿《爱达荷》要好得多。不过,多兰确实从处女作 杀妈 开始就一直有明显的其他电影的影子,虽然他本人只承认对王家卫进行过效仿。

    妈咪继承了多兰电影的一个很好的优点——他的审美。这也是他之前除 杀妈 外的影片最大的看点。《幻想之爱》中的主角们色彩浓艳的服装和彰显小资气息的室内布景在为影片增色不少的同时也让蛋疼的剧情不是那么的煞风景,那部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把手小到连跟手指都伸不进去的茶杯。而在此之后的《双面劳伦斯》更是可以用风情万种来形容,至今难忘那紫色的风衣。《汤姆的农场旅行中》多兰更是在片尾演职员名单中给自己打上了"服装设计"的标签。虽然在影片冷峻的气氛和阴暗的色调使得他的个人审美收敛了不少,但从汤姆的金边拉链大衣中还是可以看到多兰自己的创意。这次《妈咪》一点也不示弱,虽然少了 劳伦斯 的贵族气息和 幻想之爱 的小资气息,影片的每一个镜头仍然美得无法挑剔,而且相对于 杀妈 的可以强调构图和 劳伦斯 中过量的特写镜头,这部电影的摄影已经显得非常自然。

    妈咪的故事我认为是多兰的电影中讲得最好的,并且把握住了"自由"这一主题,虽然说表达得未免也太直白了点。这次故事讲得好有一个原因就是"MV桥段"的比重降低,并且与剧情协调得很好,像结尾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像 劳伦斯 就是因为又想讲好一个格局偏大的故事又想让好音乐得以保留,再加上多兰自己并不成熟的剪辑技术,使得影片虽然在我看来依旧精彩,却早已失控。而多兰的 杀妈 作为处女作也确实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老实的,前半段几乎是在耐心讲故事,后半段才开始出现大段的"MV桥段"。当然了,杀妈从一开始就把母子关系恶化的原因道出确实也让剧情看点变低。这次剧情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苏珊娜·克莱蒙这个角色。她恰到好处的出场,不仅调和了母子二人的关系,而且也让剧情本身和杀妈的相似程度大大减小。

    尽管 妈咪 在戛纳电影节收获逆天好评,但这不代表这部电影是没有缺点的。而其缺点就是我前面说的表达太过直白,并且严重缺乏镜头语言。多兰把自己想讲的一下子全让演员门用台词说出来了,让观众一点思考余地都没有。唯一能让观众通过台词外感受到的也只剩下画幅改变了,更何况我看得这个版本又不变画幅。但这也让我对多兰多了期许,因为他的进步空间还很宽敞,更重要的,他能很快意识到自己影片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在 妈咪 里我已经看不到刻意到甚至呆板的构图,过多的音乐以及神经病一样的剪辑了。

    这次多兰所选的音乐可要比他的前几部作品大众化许多,像绿洲的Wonderwall以及我打雷的Born to Die。这倒是表现出多兰不装逼的特点。他确实是没有刻意地去追随内涵深度,也没有去选什么小众到大部分人听都没听过的音乐,现在的他只在乎音乐与剧情的契合度,像Wonderwall就把人物情感烘托到了喜悦的高潮,也使得之后突如其来的转折更加震撼人心。在影片接近尾声时男主角Steve伴随着Born to Die在精神病院看守的追逐下奔向自由也充满了悲壮感。不过对于结局我不得不说与《四百击》很相似,两位主角同样被母亲抛弃并被监禁起来,同样在最后享受着暂时的自由。

    影片的片名也很有意思,叫"Mommy"。对 母亲 的称呼可以有很多种,而多兰却恰恰选择了这个单词作为片名。按照多兰在某访谈的解释,他说"Mommy"更像是小孩子对妈妈的称呼。而影片中的Steve也确实一直没有长大,16岁的他会在逛超市的时候旁若无人地对自己母亲撒娇,会被Kyla的暴怒吓得尿裤子,会在与家人激烈争吵后跑过去道歉。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多动症给他带来的麻烦,也许他真的会像自己妈妈想象的那样被心仪大学录取并且结婚生子吧。

    综上所述,多兰的 妈咪 虽然并不能说是大师级作品,但他一直在进步,而且进步空间依旧很大。这次终于是讲好了故事,彻底没有了5年前的青涩,逐渐成熟了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我说现在的多兰既熟悉又陌生。

     4 ) FIFF26丨DAY8《妈咪》:肆意的青春不管怎样被禁锢都会溢出磅礴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妈咪》,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

    多兰的音乐品味一如既往地好,慢镜、MV式的影像语言等个人标签也都还在,但这一次这些元素都没有过度消费的迹象,确实是他目前为止最佳作。

    麦麦

    很喜欢这部电影对情感表达的演绎,很能引起共鸣。镜头语言也很棒,屏幕拉开的设计真的好棒,那一刻我真的有视觉与情绪的共振。

    George

    虽然浮夸但是很真诚的电影 倒数第二场两女主对峙拍的真好

    Pincent

    因为有物理和心理上的监禁,才得以短暂呼吸和释放情感。属于多兰在情绪描写和人物塑造上的一次强大的发挥,配乐插曲里的“故障音效”也是亮点。

    一桶猫

    1:1画幅、神经质的人物关系、MV风、通俗音乐、咆哮 — 这就是多兰美学

    Joeyside

    还好我不是多兰,不然我妈一定打死我,但话又说回来,我妈如果看了这部电影,说不定他会想认多兰作儿子

    子夜无人

    对多兰的态度永远矛盾,一边希望他可以保留青春期叙事的小情绪、与世界不妥协的自传体,但另一边又希望他可以在技术上把所有私货处理得更加娴熟,或许这两者之间本就是矛盾的。就好像在本片中,情感动力甚至比《我杀了我妈妈》更加真诚,但他却是在用一种被驯化后的状态来呈现那个与世界放肆作对的男孩,其实也就等同于,是走到今天已经声名鹊起但有了更多包袱加身的他,在审视当时那个一无所有、却对着空气都能不管不顾尽情挥霍的自己。

    Run Erika Run

    将画幅的变化融入电影的叙事中确实很有创意,1:1的画幅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物身上,母亲的焦虑矛盾、儿子的多动暴躁、邻居的语言障碍尽收眼底,尽管各有各的难处,他们仍然努力互相去爱、去拯救对方。两个MV式的蒙太奇段落拍得非常炫酷,男主用手扒开画幅的设计很独特,片中母子互相对峙、互相表达爱的段落有很多打动人心的地方。建议中小学班会课放泽维尔多兰的《妈咪》,别再放《妈妈再爱我一次》了。

    约克纳帕塔法

    情绪像大海。

    我略知她一二

    肆意的青春不管怎样被禁锢都会溢出磅礴。

    #FIFF26#第8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对自由的一种另类致意

    大多数对本片的负面评论除了表达对MV式影像风格的不适/不屑,主要集中在认为它太情绪化且流于表面,没有“艺术性的”留白,换言之,是媚俗的煽情。

    可对我来说,相比布达佩斯大酒店形而上的致敬,倒是这部Mommy更容易让我联想起茨威格的文风来:每一处落笔都释放出满满的情感,通篇叙述皆由情绪的自然流转来带动,没有精巧设计好的文本结构,也没有深沉晦涩哲义的对话。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留白。母子情之外,留白处暗藏的主题是“自由”。

    而且不同于“且放手”的那种自由,这部片子所赞美的自由并不宏大,而是一种向着实用主义的另类致意:Diane面对割腕的儿子冷静异常,她在救护车里就下了送走他的决心;Kyla搬走,是因为能让她释放情绪的Steve不在了,再与Diane继续相处只能让她想起“放弃家庭”的羞愧感;而Steve,他对母亲说如果有一天你不爱我了,我还会守护着你,但他奔向窗户的最后几步,脸上的表情却是全然的放松、甚至是喜悦和兴奋。

    你看,三个人各自的决定,都是选了对自己最有利的一个,不盲目为爱牺牲,而当他们选择这种自由的时候,恰恰又都是带着对双赢的希冀:Diane认为自己已经无力帮助Steve,她希望新环境能够治好儿子;Kyla说我不希望你以为我们过去几个月所做的都是无意义的;Steve以为与母亲的羁绊已不在,所以他没有如约守候,而是选择了最终极的自由。

    这种选择利己方案的自由,即是被电影角色所赞颂的。两次开屏,也正是角色感觉最自由的时刻。多兰(讨巧地)让角色们带着希望去做出这些选择。究竟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还是确实的最优策略,完全留由观众自己去选择理解。反正在这部电影里,Diane对儿子说,我只会越来越爱你,而你对我的爱只会越来越少,这是自然,要接受。Diane对Kyla说,我只是面对现实,选择了最合理的解决办法,这是因为我还怀着希望,所以我赢了。

    电影观感,喜欢不喜欢,本来就是非常主观的东西。比如我觉得MV大法好(我甚至觉得多兰为男主角选的那些通俗歌曲也恰如其分,很到位),而有些人就不喜欢这种视觉风格,觉得反胃,继而打低分。没关系,这都不是事儿。但如果只因为觉得本片影像语言廉价、品味差就无视了情绪背后所表达的意义主张,那只能送这种人三个字直男癌了。

    我不太喜欢多兰的上一部长片Tom at the Farm,像是导演竭力想营造出大师的格局,结果却过犹不及。而这部Mommy,多兰倒是做回了自己,事实上影片口碑也好得多,对于他这么“要”、这么发自内心渴求肯定的一个人来说,简直是最好的结果了。况且从实用的角度上看,这个现实的结果不是恰恰好也对影片这个“自由”的主题点了个赞吗?

     6 ) 生为黛安

    花样美导泽维尔·多蓝的第五部电影。年轻到吹弹可破——Instagram 的画面,腥红金黄雪青靛蓝,像挑染发色一样随意;慢镜,摇荡,mv的节奏,音乐荼毒情节;话痨,从头咆哮到尾,歇斯底里;导演不知敛藏,一味使用加法,任性多才,矫情狗带,才华横溢到每一场戏都要精尽而亡。然而不要以为视觉系都只是徒有其表,母子间刻骨的深情在激烈的冲撞与奔突中被表现得鲜血淋漓,而女邻居临时搭伙而成的三口之家也让人倍感世事悲苦……片尾曲Born to die与其翻译成模棱两可的“向死而生”,不如直译成“生为黛安”,那是电影中妈妈的名字。

     短评

    虽然母子部分跟处女作如出一辙,但已经很刻意压低了配乐和慢镜比重了(好吧,还是有若干段MV……)。“扒开银幕”的点实在太燃了,现场媒体先是集体一愣,继而玩命鼓掌。

    9分钟前
    • K
    • 推荐

    导演长成这样,谁还能客观的看电影?

    13分钟前
    • 海洋之 婧
    • 力荐

    多兰的一个自我突破,超越之前的所有电影。创造力和情感力量的大爆发,多兰氏的火爆嘶吼和温情的MV仍存,但都不能否认这部新片拍的比以往都要成熟。

    17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今年似乎流行技巧流啊,鸟人和这部都在玩镜头,虽然不是一个级别的,但是开屏的想象力还是很惊艳

    21分钟前
    • 黄青蕉
    • 还行

    伟大的妈妈 母子之间的情感爆发强烈 但影片有点压抑 扣一分

    23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文青们看到1:1的画幅是不是就已经高潮了。

    28分钟前
    • 宅拾叁
    • 较差

    画幅参与叙事,一比一与特写造成强烈的压迫感。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比他之前的电影都要好,创造力和情感力量的大爆发,激情大胆活力十足的自由创作,在绿洲经典Wonderwall的音乐中扒开银幕改变画幅惊艳整个戛纳,两个女主的表演非常棒。实在太喜欢母亲的想像段落了,第二次打开画幅犹如一个情绪炸弹在眼前爆炸。

    3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这导演真的是天才吧!

    39分钟前
    • 最美的时光
    • 推荐

    影片里设计了一个不太切合实际的未来。

    43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比前作明显成熟 可圈可点 尤其想给邻居女人额头上爆青筋的演技和Mum喇叭裤上闪瞎双眼的土豪金片大加分 只是一些噪点无法直视 不得不吐槽 慢镜头配Billboard排行榜金曲串烧 仰天凝望对齐45度角 还有把飙脏字当笑料等等 且恕我对不看电影就给5星的Dolan脑残粉们亦理解不能

    44分钟前
    • ダイナマイト
    • 还行

    温馨感人

    46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虽然很作,一群bitches的MV狂欢片,但是应该是多兰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安妮·杜尔瓦勒延续了一贯出色的表演。略有超现实的色彩和基于土了吧唧的魁北克口音“改良”的怪味法语口音共同塑造了近未来世界的感觉。

    51分钟前
    • 小A
    • 推荐

    歇斯底里的主角,活力叛逆的行为,传记色彩的故事,还有各种廉价的MV作风,艳丽高饱和的色彩,正方形的画面比例更是将观众的注意力死死的抓到表演上,不管你喜不喜欢泽维尔·多兰的这些辨识度很高的手法,你都不能否认这部新片拍的比以往都要成熟,不过靠配乐和表演狂煽是不是有点犯规?★★★★

    5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SIFF 其实分还可以高一点,但我实在看不惯多兰无处不在的优越感和一分钟都停不下来的炫技。毕竟他叙事和人物刻画还相对弱,主题也很单一,到底年轻经历不够脚底不扎实分分钟要飞起来。撕开画幅不太酷,但画幅缩回来超酷。音乐用得太过了非常烦。无意义的逆光慢镜都省省吧大家都不是三岁小孩了。

    58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第一次看这九零后天才的电影,很是惊讶,尤其在大银幕上,看着主人公在Oasis的wonderwall中,将1:1的画幅扯开成4:3,非常爽。

    60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1比1的画幅强迫观众把注意力锁在角色的眼睛上去感受他们;由窄变宽的画幅则是情感的彻底绽放,触摸从未存在过的未来,是神来之笔。五部电影,这是最成熟最饱满的多兰,但也同时保留了他摄剪音上一贯的炫目以及自豪。为多兰的成长感到骄傲。母亲会越来越爱她的儿子,但儿子对母亲的爱只会越来越少…吗?

    1小时前
    • icebloom
    • 力荐

    多兰这次走出了LGBT题材,却没能在情感上有突破,人物的关系仍旧是神经质的单线条,MV风、通俗音乐、咆哮,其实这些都还行,但问题是,太直白了。情绪还在酝酿的时候,他已等不及把人脸、画面撕开给你看;演员都还不错,作为马景涛的传人,他们演技更上一层楼…

    1小时前
    • 米粒
    • 还行

    多兰的优点和缺点都这么的明显,电影除了沉浸在音乐中和马景涛似的对话外就寥寥无几,不过这两点他做得还可以.

    1小时前
    • 文西
    • 还行

    这部电影的成功是花了不够成功的前四部作代价的。终于明白多兰的too much风格不是有错,而是以他的年龄阅历只有“笨鸟先飞”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这样完美的平衡点。瞬间黑转粉。最喜欢母亲背对镜头那段爆发。结尾Born to die出来真的触到我的点了。(求资源的请冷静好吗戛纳刚世界首映怎么可能有下载。。)

    1小时前
    • 弗朗索瓦张。
    • 力荐
    加载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