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奥斯特里茨

    奥斯特里茨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其它2016

    主演:内详 

    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奥斯特里茨 剧照 NO.1奥斯特里茨 剧照 NO.2奥斯特里茨 剧照 NO.3奥斯特里茨 剧照 NO.4奥斯特里茨 剧照 NO.5奥斯特里茨 剧照 NO.6奥斯特里茨 剧照 NO.16奥斯特里茨 剧照 NO.17奥斯特里茨 剧照 NO.18奥斯特里茨 剧照 NO.19奥斯特里茨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约七十年前,数千人在此失去性命。如今,如同其他的许多参观景点一样,身着短衣短裤的男女来到这里,带着墨镜,扛着摄像机或拎着自拍杆,以便留下几幅纪念照。与此同时,操着不同语言的导游向他们重述这里的历史——影片《奥斯特里茨》以对比强烈的黑白影像和固定长镜拍摄达豪和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的游客,然而,人们应该如何面对承载着这般往事的遗址?集中营能成为大众旅游的对象吗?(小易甫字幕组)

     长篇影评

     1 ) 《拿破仑在奥斯特里兹》

    今年5月5日是拿破仑逝世200年。为了纪念这位伟人或者声讨这个恶魔,最近打算看几部有关拿破仑的电影。

    本来先找到的是1927年拍摄的《拿破仑》,阿贝尔·冈斯导演。基本上叙述了拿破仑的一生事迹。虽然是默片,也希望能看到中文字幕,可惜这个中文字幕翻译的很烂,而且时间轴没有经过调整,对我这个不明白洋码子的老头来说,基本看不懂,只好放下。好在阿贝尔·冈斯这位老兄对拿破仑情有独钟,44年中一共导演了三部有关拿破仑的电影,分别是1927年、1960年和1971年。我现在看的这部是1960年拍摄的《拿破仑在奥斯特里兹》。

    影片分为两个部分,前半段讲的是“和平”,即拿破仑在雾月十八日政变后到成为法国皇帝的这段时间里,拿破仑对法国的统治,以及如何在宫廷中处理政治、外交、军事以及情感的故事。后半段讲的是“战争”。完全描述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整个过程。

    先看战争。一说到打仗,带兵的统帅想到的必然是我的兵力要多于敌人,这样才有把握取胜。

    可是在1805年11月,拿破仑手里能用的兵力满打满算才六万三千人,面对的是七万六千人的俄奥联军。再看大一点。那边德国佬还有十几万人在蠢蠢欲动,企图包抄法军的后方。在海上,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刚刚打败了法国海军,短时间内拿破仑想攻打英国基本没戏了,还使得巴黎人心惶惶。陆上,虽然法军在乌尔姆小胜奥军,拿下了维也纳,但是疲惫之师加上后勤补给线的延长,对面又是库图佐夫率领的未伤筋骨的俄军,在这样不利的形势下,要想取胜,除非天才的策划,天才的谋略和天才的审时度势。而拿破仑恰恰是这样的天才。

    他先是示弱于敌,造成急于退却的假象,主动撤出关键的普拉岑高地,并亲自出马与沙皇使节谈判求和的条款。另外,采取各种手段调动法奥联军主力于南侧。拿破仑却将主力安排在北侧和中段,在南侧只安排少数兵力实行坚固阵地防御。这样一来,虽然整体上联军占优,可是在局部战场上,法军获得了兵力优势。第三,充分的准备。拿破仑亲自看地形,还差点让不远的联军抓了活的。他用马鞭测量了冰湖上冰层的深度,在战役后期俄奥联军跑上冰湖逃命时,他命令大炮猛轰湖面,将冰层炸碎,几千联军士兵葬身湖底。他做为总司令,亲自排兵布阵。他对冲撞他的部下说:“在这个战场上,一个总司令比两个总司令要好。”拿破仑就是这样不慌不忙的准备。始终把握了战场主动权。战役初期,联军率三千骑兵攻破法军防线,法军死的死伤的伤投降的投降,部下请求增援,甚至当着拿破仑的面发牢骚:“皇帝他怎么糊涂了?”拿破仑却无动于衷,稳坐钓鱼台。他说:“我要的是大的胜利。”意思是,为了大胜利,让这几个炮灰去送死是必要的。在关键时刻,部队急于出击,他对缪勒元帅说:“不要慌,要等一等。”在联军撤离普拉岑高地时,他对苏尔特元帅说:“你带两个师给我拿下普拉岑高地,但是要等我的命令。”仔细想想,所有这些安排,恰恰都符合“四快一慢”的战术原则。是绝好的用兵之道。

    俄奥联军那方面完全是另一种景象。俩皇帝亲自上阵,却没有一个懂军事。俄国沙皇亚力山大一世亲自担任总司令,挤掉了老谋深算经验丰富的库图佐夫。制定作战计划的是奥军的参谋长维洛特,更是个夸夸其谈的狂妄之徒。在南侧久攻不下时,亚力山大命令库图佐夫撤离普拉岑高地去增援。影片中,库图佐夫说:“我们就留在这儿,留在这高地上支援联军。”话音未落,沙皇的一纸命令到了,库图佐夫愤怒又无奈的说:“好吧,我下去。既然是他下的命令。”这招错棋的结果是,库图佐夫受伤,俩皇帝被打的落荒而逃,连卫队都顾不上了。整个战役,法军以伤亡8245人的代价,消灭了联军36000人,把俄奥联军彻底打得没了脾气。

    看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战争与和平》中的一幕。安德列·保尔康斯基在战役后期的关键时刻,高举战旗带领部下向法军冲去,被法军炮弹炸伤在地。这时他躺在地上,望着蓝天,觉得从来没有看到这么广阔的天空,也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更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伤。是啊,俄罗斯人向来就是战斗民族,可是有多少以身许国的热血男儿的生命就断送在野心勃勃却又平庸无能的亚历山大一世的手中了。

    在影片中,拿破仑一直对胜利充满了自信。算得上是知己知彼了。他料定这场战役必定胜利。战前的夜晚,他对部下说:“这是我一生最美的夜晚。”战役中,他敏锐的观察到俄军撤离普拉岑高地的行动时,他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战机,拿下高地,使得联军南北分离,首尾不能相顾,达到了分割包围的效果。也是整个战役致胜的关键节点。此时胜券在握,他对身边人说:“我给你的题词是:奥斯特里茨的太阳。”他从来就看不起联军的俩皇帝,在大胜之后他说:“我佩服的就是巴格拉齐昂和库图佐夫。”拿破仑在路边看到了路牌上库图佐夫的留言,不禁感慨万端,脱帽致敬。此时,拿破仑能想到在七年之后,会败在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帅手中吗?

    影片中,真实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武器。那时正是冷热兵器的交替时期。步兵用的都是滑膛枪。准头很低,八十步内有点杀伤力,八十步之外就是听响吓唬人的玩意了。线膛枪也有一些,但是装弹速度极慢。所以真是到了战场,除了这两种火器之外,枪刺、剑和长矛也是必不可少的装备,每战肯定有刺刀见红。还配以原始的手雷,和扔石头差不多。榴弹炮、加农炮和迫击炮的名字都有了,但是初速极低,射程也就是几百米。为了提高精度,还有了火炮观测员,通常是坐在气球上观测弹着点,当然能提高射击精度,可也是个要命的兵种。

    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的胜利,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事业。也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恩格斯曾经著文说:“奥斯特里茨是战略上的奇迹。只要还有战争存在,它就不会被忘记。”

    再回过头来看1801年的巴黎宫廷。名义上仍然在延续着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可是味道已经大不相同了。宵小们勾心斗角,贵妇们争风吃醋。所幸还有拿破仑这个铁腕牢牢的控制着政权。却也受到周围弄臣们的蛊惑。拿破仑之后的各种举动,一直是后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我想,看待历史,要用现代眼光去观察,更要用当时的标准去衡量。历史、历史人物总是有时代局限的。既不能强求也不能“如果”。

    导演阿贝尔·冈斯是深入了解过这段历史的。他在影片中所描述的种种,和我所知道的史实是相符的。那么,从一个“公民”到一个“皇帝”,拿破仑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影片中有两段对话很有意思,姑且相信这都是拿破仑的真实思想吧。

    在一次宫廷舞会上,拿破仑遇到了他的政敌卡尔洛。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拿破仑:“为什么你还在反对我?我跟你不都是共和派吗?”

    卡尔洛:“恐怕这日子不会太长了。”

    拿破仑:“大革命以来没有一个政治家能治国的。要治理法国,在12年大动荡后的今天,是不容易的。”

    卡尔洛:“那当然。你到现在还是军人。你的借口是,把带兵和治国混为一谈。对吗?”

    拿破仑:“你忘了,我刚给世界带来和平,从英国获得了海上自由,同时挽救了法国工业,我还给14万逃亡者颁发了赦令,制定法典。这些你都忘了吗?”

    卡尔洛:“没有。可我更没有忘记,由于大革命才有你的今天。”

    拿破仑:“共和国要个领袖。”

    卡尔洛:“要军人?”

    拿破仑:“对,要军人。而且有了。”

    卡尔洛:“人们总是希望在混乱以后出现权威。”

    拿破仑:“没有人阻止你运用你的权利,你的声望比我高。”

    卡尔洛:“革命不能用来谋求个人利益。”

    拿破仑:“革命已经结束了。我谴责极端行为,但是没有修正原则。我也没有改变革命旗帜的颜色。”

    卡尔洛:“尽管如此,但是应当尊重宪法。”

    拿破仑:“不,没有哪一个宪法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人和环境而发展的。至于政府的名称和体制无足轻重。要是人人权力均等,而且要实施法制。”

    卡尔洛:“我完全相信你,你对法兰西有真诚的热爱。我希望你将来在历史上不要提出其它接口为自己辩护。”

    拿破仑:“我越来越需要实力和权力来肩负起平衡欧洲的重担。卡尔洛,就是这个因素在推我走向一种专制主义。”

    卡尔洛:“我知道。正因为这样,将军,我要求你同意我退出政治生活。它不符合我的信念。不管怎么样,我永远是你的朋友。”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卡尔洛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丹东、马拉和罗伯斯庇尔一样,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对于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社会充满了激情和渴望,并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力图去实现这个理想。我不禁想起了现在时髦的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里,不妨将这句话改为“理想很伟大,政治很肮脏。”理想和现实总是有距离的。可是他们这些伟人在实现理想之初,是看不到这个距离的,以为只要将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就可以轻松实现这个理想,所以他们都失败了。

    拿破仑执政之初,我相信他确实是一个坚定的共和派,如刚才的对话中所说,他“没有修正原则,也没有改变革命旗帜的颜色”。然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人民不希望动荡,不喜欢在内忧外患中生活,和水深火热的生活相比,理想是以后的事情。所以,拿破仑不得不在理想和现实中寻求妥协。虽然之后他当了皇帝,四处征战,给欧洲带来了苦难,客观上(或许也有主观因素)却也普及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例如代表资产阶级法律的“拿破仑法典”,一直是各国实现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律基础。

    再看另一段对话。同一个舞会上。

    拿破仑:“刚才卡尔洛对我讲了些严厉的话。也许他是对的。”

    达莱朗:“你不要受他那些绝望情绪的影响。”

    拿破仑:“我家里人都怂恿我登上王位,这是不是也对呢?在和平岁月里对待个人的兴致,我真想放弃我的政治生涯。”

    富歇:“波旁王朝听到这话,明天就会回国。”

    拿破仑:“要是他们一来,你就完了。伯爵。”

    富歇:“你也一样,将军。”

    拿破仑:“那怎么办呢?”

    达莱朗:“我看,现在你没有获得完全的政治权力。这是你的弱点。”

    那迪勒:“这是因为三执政的政体不稳。你应该尽快的成为终身执政,下一步就是登上王位。”

    达莱朗:“他说的对。跟欧洲谈判用帝国的名义,比用令人不安的共和国名义更好。你有天才,你有消灭无政府状态的魄力,你是最孚重望的君主。”

    拿破仑:“你真的那么想?达莱朗。”

    达莱朗:“不是达莱朗,而是外交部长在跟你说话。你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力。天赋的权力就一定能够安抚欧洲,他们只重实力。”

    拿破仑:“你看怎么样?缪勒?”

    缪勒:“你的士兵会高兴的流泪。”

    拿破仑:“那好。帝国,帝国。你们要我为人民再作一次牺牲。那迪勒,立即组织一次全民表决,选举终身执政。”

    有力且冠冕堂皇的说服,实际上,他们都各怀鬼胎,都是为了个人利益在鼓动拿破仑。问题在于拿破仑自己如何去想如何去行动。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心中所想的绝非是那些庸人的卑劣念头,也不会是像孙猴子所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那种游戏般的考虑,他对于做皇帝并非是梦寐以求就不可耐,而是有政治的考量。认为真的是在做一次牺牲,为了法兰西,毁誉由人。他披上的是皇帝的皮,骨子里仍然是一个为法兰西工作的公民。拿破仑是军人出身,常常用军人的思维去看待权力,渴望有说一不二的力量。可是他在政治上和玩弄权术上远非政客那么成熟。例如拿破仑在1804年称帝之后下令取消《马赛曲》国歌地位,但是并没有禁止该曲。在影片中,法军大胜后,应部下要求,还令全军重新高歌《马赛曲》。由此可看出拿破仑在政治上的幼稚迷茫和摇摆不定。或许拿破仑最在意的还是军功,是战场上的胜利。而政治并非是他所看重的。当时的人民对于法国大革命并没有看做是社会的进步,相反已经厌倦和厌恶了,更害怕那种血流成河的杀戮和动荡不定的时光。因此,以拿破仑的威望,很轻易就得到了法国人民的拥戴。

    于是,人民的希望,贰臣的鼓噪,拿破仑对权力的渴望以及小小的虚荣,使他成为了皇帝。可谁料想,这一步走出去就很难回来了。他成为了贝多芬眼中的“凡夫俗子”,成为被整个欧洲咒骂的“篡位者”,而不是革命家了。也因此埋下了后来失败的伏笔。

    在影片中,亚历山大一世说:“共和国已经被他毁掉一半了,我们来毁掉另一半。”最终这也成了拿破仑的宿命。

    整部影片谈不上高超的技巧,最值得看的地方是内容的朴实和真实。

    本人评分:7.5。

     2 ) 带给人勇气和希望的电影

    拿破仑,他是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精彩记述的这场灾难的制造者,男主人公皮尔保持中立角度去批判他,最终想暗杀的对象,他是《红与黑》于连的狂热崇拜对象。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拿破仑去世两百年后依然在法国人民的心目中仍然是如同神一样的存在,影响了法国和世界数百年。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本片主要围绕着拿破仑一生中不可忘却的战争——奥斯特里兹战役,这场战役可以说是拿破仑指挥法军在战役中以少胜多击退俄国沙皇和俄国奥地利联军。电影中也在最后升华了拿破仑的光辉胜利,难能可贵的是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拿破仑仍然保持适当的左右战局并追击,完美体现了他的军事谋略和冒险精神,身边的人都质疑他的战术,他还是依然保持着自我独特的、属于自己的战略观点和自我展示。而这部电影仅限于描摹这场战役的精微表现,尚未开掘拿破仑的独特气质、对法国群情激荡的爱国主义情怀。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笔者觉得最值得分析议论的部分是两位老将的故事,一位是拿破仑后来提拔的老中士,另一位是敌方的老将军。这两人的故事是很小的,精英代表的拿破仑代表生命中的高山仰止、壮气夺人的“大”,而两位老将在后辈的眼里是不堪回首的廉颇老矣,代表了生命的流浪之感,“燕然未勒”的老兵一直讨伐敌人,最终“小”如他们的命运也冥冥中与拿破仑在现实中孤独流放的命运有一种微妙的相似。我们从拿破仑的“大”,两位老兵的“小”看到了人的多重性,尊重人的多重性和夕阳斜照的无情与哀伤。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电影在拿破仑最光辉的时候落幕了,无形中将拿破仑升华出一个特殊的景象,那样大气魄的东西还是给了我们回归到自己平凡生活本身。艺术的野心和拿破仑的故事挥洒完毕后,我们真的感到光影艺术如此有趣,不是一堵墙,而是思考转换空间。

    【那些拂动的声音】

    🌟所有对我有意见的人都不是家人。—拿破仑 🌟你的朋友是你最好的老师,如果你对他们开炮,你就不会有朋友了。—达勒朗(拿破仑的大臣)

    🌟衰老让你变得胆小了。—(俄)库图佐夫

     3 ) 政治上的侏儒,军事上的天才

    一直很佩服这个小个子(嘿嘿,你知道原因的),但一直没看过有关他的文字和影像。尽管高中时语文老师让我们围绕鼓舞自己的一句话写文章,恶作剧的原因,我从英语的阅读理解的练习题中找到了“The man who had made up his mind to win never say impossible"写了文章,我赌语文老师看不懂这句(1992年,她已经58岁了),但她给我写了不亚于我的作文长度的点评,让我铭记在心。这是我与拿破仑的唯一一次交集。
    这次还是买了正版的碟子看的,该死的出版社纯属忽悠人,明明只是一场战役的事情,偏偏翻译为《拿破仑》,害我当传记来看。结果看到了两部分。一是登基的事情,一是打仗的事情。对照之下,登基显示了拿破仑的政治幼稚,打仗真正展现了他的天才。
    拿破仑的登基一方面是个人愿望膨胀(应与他的使命感有关),一方面是周围人的撺掇。在这点上充分展示了拿破仑软弱的一面。在整个过程中,他用自己的雷厉风行展示自己的软弱,他对人事安排的随意性、粗暴,无处不显示他对政治的无知。要不是凭借在军事中积累的别人对他的信任,这种做法很难让他有真正的施展。
    战争中,拿破仑并不占民意,也没有军事上的优势(人数、长途奔袭)但他深刻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对战争中人员心理的掌握,他游刃有余的筹划了这场战争。在对手自鸣得意的时候,他徒步越过烂泥塘、实地考察过战场,及时、恰当的部署力量,亲临实地的与人员沟通、鼓舞士气。在返回营房短暂休息的时候,又没有叫醒占用自己床位的侍从,种种细节,为拿破仑赢得了自己人的充分支持。
    在确定初步计划后,他又安排了有力的试验,确认自己的方案是否可行。在有明确证据表明对手上钩时,他开始了坚定的执行。几次出现下属迫不及待的情况,他都安抚他们稍安勿躁,充分体现了他对机会的判断与把握。这种既能高瞻远瞩,又能洞察细节,既有胜利的决心、信心,又有试验调整计划的务实,加上自己对时机的把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军事天才。
    伟人大约都有自己的气场。与小三幽会被妻子捉奸后,拿破仑以强有力的沟通,化解了当时的情景。事后或事前,你都觉得这种做法有问题,但就在事中,你会霎那间失去了自己的判断,顺着他的思路来。销售中这叫催眠,在乔布斯那里,这叫现实扭曲场。我们还要好好学习下。
    当然法国片,对场景的处理也是很讲究的。将拿破仑登基的场面用泥偶来代替,用他的弟弟的叙述来展现,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拍摄成本,具有经济意义,另一方面巧妙的避免了戏中必不可少的对教皇的冒犯,从而具有了现实、宗教的价值。就像《夏奈尔的秘密情人》展现画家妻子给夏奈尔的留言时,那么精细和巧妙。在《在劫难逃》展示枪战场面时又混合了那么多的人文关怀。少了血腥,却又多了很多让人回味的表演细节。法国片与好莱坞有这么大的区别!

     4 ) 天才的军事家

    早就喜欢拿破仑,然后是晓说里面的高晓松说的拿破仑晚年的一些事,提到了这场战役,提到了这场电影,真希望这样的电影可以翻拍,毕竟那个年代的场面和表演还是比较单薄的,而且,全篇两个半小时,只有最后几分钟的几个画面介绍了战斗,不过,这个电影基本上完全还原了这场战斗,拿破仑在用兵上确实是天才,最重要的是那种迷惑,给俄奥联军搞乱了,然后很有意思,尽管电影老,但是这场战役充分体现了拿破仑的军事天才,不仅如此,电影表现了家族、属下、以及权力等等问题,甚至是妻子和情人,颇有意思。所以还是想借助这样的电影,充实自己的勇气,在工作中生活中,能不能展示自己的实力,练习自己的攻心和判断以及谋划能力。

     5 ) 皇帝轮流做

    奥斯忒里兹战役。就是俄国人也很高兴地配合拿破仑的光荣史。库帅就是个苏联演员吧,那气势可不是法国人民扮出来的。大亚陛下的首席小副彼得·多尔戈卢基公爵青春貌美,都没怎么瞧得起小拿,小拿就说他是草包。大亚陛下一直在说法语,让奥皇放一百个心。按PAN的话,就像是封杀魔教的武林盟主。陛下这番注定要输给小拿,没什么的。小拿自远目镜里见过金发沙皇宝宝,就魂不守舍,下回该轮到他乖乖地输了。看贵重裘皮里裹着的俄国贵族张皇失措,实在是无上享受啊。

     短评

    冈斯是这样一种拿粉,他爱慕拿只因拿的野心永远不可能于此岸实现。

    3分钟前
    • 好想成为大熊猫
    • 推荐

    前面政治情节比后面战斗情节精彩多了。战争场面略显寒酸。

    4分钟前
    • 小松
    • 推荐

    场面太小,情节话剧化。

    9分钟前
    • 曼特宁
    • 推荐

    导演都了两部拿破仑的故事但依然还是没能讲完他的半生

    14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高中看了10来遍

    19分钟前
    • 清水濁
    • 力荐

    【补標】看过,看过,看过:DVD收藏

    23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老片子评分比较吃年代亏。我敢这么说:在伟人传记类型里,这是主人公刻画得最好的影片之一。多少年了,一说“拿破仑”,我想起的就是这部电影里那个狂妄而又精细、狡诈而又坦诚、高傲而又可爱、理智而又充满虚荣的家伙。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军事家拿破仑,皇帝万岁!

    26分钟前
    • 黑眉白眼
    • 力荐

    夸张的话剧腔,明显的舞台布景,然而奔放的剧情,打枪打炮的场景,绝对会让改革开放初期的人民目瞪口呆。1982年1月,我站在广州芳村文化馆的门口,想看这部片子。33年后看过了。

    28分钟前
    • richwin97
    • 还行

    完全看不懂这仗势怎么打的。国语配音很强大,但是好像太美化拿破仑了。。难道那时候的中国人这么期望开明君主吗

    31分钟前
    • 丑嘴唇
    • 还行

    冈斯拿破仑系列之一:波拿巴最辉煌的执政一周年三皇之战。但是导演为了娱乐性许多重要事件似乎显得有些轻描淡写,然而整个节奏的把握相当沉稳,看下来倒是觉得有血有肉,就连很多出场不多的小人物,都各具特色。冈斯崇拜拿破仑,谁不会呢?然而他在崇拜他的同时,却也有自己冷静思索的一面,并不试图美化战争或是战争的各方。最后马赛曲响起的一刻,真是浑身鸡皮疙瘩,莫名的热泪盈眶!(看到最后才想起来,扮演发明家富尔顿的竟然是奥胖哈哈哈哈)

    33分钟前
    • UlyssessV
    • 推荐

    拍得不尽如人意:超过两个半小时,奥斯特利兹只有一小时,前面大段文戏从亚眠条约演起,处理方式很戏说,拿皇暴躁神经质像个丑角,还花费许多时间演约瑟芬和拿皇妹妹的姑嫂冲突,像喜剧片。经费似乎捉急,加冕大典看模型,战场人不多,感觉是同一批骑马演员换了不同军服跑好几遍凑数。如同前人短评所云“有邵氏感”。不过总的来说还算有趣。

    38分钟前
    • Chambord
    • 推荐

    最想看加冕那段,竟然用一堆小人给糊弄过去了,好省钱啊!

    43分钟前
    • 刘骜
    • 推荐

    奥斯特里兹的太阳

    47分钟前
    • Shin
    • 推荐

    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彩蛋。当蒸汽船发明人美国人富尔顿拿着发明找拿破仑时,拿破仑把它交给了法兰西科学院鉴定,而非像很多中国人转得历史那样拒绝了富尔顿。

    50分钟前
    • 最后尼采
    • 力荐

    作为传记电影仅三星,看在那些令人可敬的老兵们➕一星。T AT

    52分钟前
    • 小孙字典没输字
    • 推荐

    開篇岡斯在向拿破侖隔空復信就已明義。只有永未到達彼岸的背影才能被時間洇暈擴大。拿與老兵的對談丶庫圖佐夫的托孤等都被池田畫在她的《英雄交響曲》中,小瓷人排出的加冕大典是無可替代的核表相契,權術在死偶的戲院而人在戰場上是活的。德西卡微揚右眉:"喜劇演員,悲劇演員。" 《拿破侖在奧斯特維茲》

    56分钟前
    • 格雷斯
    • 力荐

    补登记一个。

    58分钟前
    • 费米
    • 推荐

    阿贝尔·冈斯是有多么喜欢拿破仑,默片时期拍摄了杰作《拿破仑传》,只可惜那四个小时只完成了个序幕,后来貌似还有声片的版本,还有这就这部讲述法军与俄奥联军决战的影片。这个片子的国语配音版本比较好找,其中有维托里奥·德·西卡和奥逊·威尔斯两个大导演客串演出,稍有看点。

    1小时前
    • stknight
    • 还行

    比较适合拿破仑粉和上译粉,对非军史爱好者而言有点乏味。

    1小时前
    • 本味何知
    • 推荐

    幼时便看过的拿破仑战争巨片,前半部政治,后半部战争。喜欢拿破仑者的必看电影。

    1小时前
    • 聖寶劍橡葉騎士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