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播放:铁皮鼓-HD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铁皮鼓

    铁皮鼓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其它1979

    主演:马里奥·阿多夫,安吉拉·温科勒,大卫·本奈特,卡特琳娜·塔巴赫,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蒂娜·恩格尔,贝尔塔·德鲁兹,Roland Teubner,Tadeusz Kunikowski,安德烈亚·费雷奥尔,海因茨·贝能特,伊尔莎·帕日,Werner Rehm,凯特·耶尼克,赫尔穆特·布拉施,奥托·山德尔,Mariella Oliveri,Fritz Hakl,Emil Feist,查尔·阿兹纳弗,马雷克·瓦尔切夫斯基,恩斯特·雅各比,沃捷希奇·帕斯佐尼亚克,Joachim Hackethal,Henning 

    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 

    猜你喜欢

    • 正片

      浴血狙击

    • HD中字

      勇士连

    • 更新HD

      那一天的管风琴

    • 更新HD

      大捷

    • HD中字

      苍狼之特战突击

    • 更新HD

      军歌嘹亮

    • HD中字

      猎杀T34

    • HD

      猛龙行动之绝密代码

     剧照

    铁皮鼓 剧照 NO.1铁皮鼓 剧照 NO.2铁皮鼓 剧照 NO.3铁皮鼓 剧照 NO.4铁皮鼓 剧照 NO.5铁皮鼓 剧照 NO.6铁皮鼓 剧照 NO.16铁皮鼓 剧照 NO.17铁皮鼓 剧照 NO.18铁皮鼓 剧照 NO.19铁皮鼓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奥斯卡(大卫·本奈特 David Bennent 饰)的家庭有些荒诞。他的母亲和自己的表弟相恋,由于近亲不能结婚,所以被迫嫁给了一位商人。奥斯卡是谁的孩子只有他母亲知道。在他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了他一面铁皮鼓。奥斯卡十分喜欢,整天挂在脖子上敲。
      一天,奥斯卡躲到桌子底 下玩的时候发现了母亲与舅舅的秘密,他认为成人世界充满了欺骗,于是决定不再长大。当奥斯卡从楼上跳下时,奇迹发生了,他从此不再长高,身高永远只有三岁的水平!
      奥斯卡还意外获得了一种神秘的能力――高分贝的尖叫。当看到母亲与舅舅幽会时,他会爬上钟楼,用尖叫震碎所有玻璃;当老师责骂他时,他的尖叫震坏了老师的眼镜。奥斯卡维持着三岁的身高水平慢慢长大。

     长篇影评

     1 ) 浅析吃鳗鱼那一场戏

    施隆多夫的场面调度能力和镜头设计十分的出色。在阿尔弗雷德在海边用马头钓鳗鱼的那场戏之后,本来关系就混乱的三个人陷入了僵局,德国人阿尔弗雷德用蛮横的控制欲逼迫母亲吃掉他钓上来的鳗鱼,母亲作为一个诗意浪漫主义者,无法接受恶心的事实,用疯狂的弹钢琴宣示自己的愤怒,一旁的阿尔弗雷德还在不满地抱怨自己的鱼要冷掉了,另一旁表哥布朗斯基担忧地看着母亲,奥斯卡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中愤怒地敲起了铁皮鼓,而阿尔弗雷德只是抱怨着奥斯卡的聒噪,他只是懦弱和麻木不仁的代表罢了。终于母亲爆发跑进卧室哭泣,布朗斯基随后跟上,两人随即在卧室发生了关系,施隆多夫设计了一个长镜头来表现人物情绪的变化,从饭厅到卧室的空间变化并没有中断叙事,我们曾说长镜头具有真实性和纪录性,在这场戏中,更具有戏剧张力。构图逼仄,使用了三分法,将景框切分成三部分,镜中人占三分之一,床上陷入情欲的男女占三分之二,构造出镜子和床的双表演空间,这种压抑的构图同时为观众展示了双重空间下人物的心理状态:阿尔弗雷德被绿之后的懦弱反应、布朗斯基内心的纠结、母亲游走于波兰人和德国人之间的难以抉择。导演这里用了一个漂亮的转场,对焦到藏在柜子里的奥斯卡的侧影,奥斯卡就这样沉默地听着外面残酷的现实,大人的世界究竟有多少丑恶面目,奥斯卡不愿长大。

    过了许久,从屋内走出来的母亲开始接受鳗鱼,母亲是用一种极度地顺从来表达自己的反抗,这种reaction formation饰心理学中的一种防御机制。阿尔弗雷德本人其实也是一种隐喻,他用他的国籍来隐喻战争时纳粹对人性的压迫,想要人民成为他们的精神附属品,因此衍生了绝对控制。其实影片全片都是在隐喻,反纳粹的压迫,讽刺成人社会的丑恶荒淫,因此才会有铁皮锡鼓这样一个重要的物件细节的存在。在奥斯卡面对压迫和无情剥夺时,他会用敲鼓和尖叫来宣泄情感,影射了纳粹呐喊式的,从他三岁生日时在牌桌下看到丑恶的一幕时,再想象着自己的未来,他决定停止长大。

     2 ) 反转 反转 反转

    剧情多次反转,确实精彩,但是展现出来的社会黑暗却是让我看着难受! 小小年纪的奥斯卡因看到了母亲与舅爷的不伦之恋后,痛恶大人虚伪的一面而不想长大,结果自主坠楼后真的成了长不大的侏儒! 而令他意外的是,自己还竟然是舅爷的儿子(我表示凌乱)!自己的母亲在继续与舅爷偷情路途中再次怀孕,结果因承受不住这种地下情而选择自杀! 奥斯卡长大了,和女佣相恋,却被父亲夺爱,而且还是用强的!!!结果女佣生了奥斯卡的孩子!(再次凌乱了) 后来,奥斯卡离家远行,与一侏儒女子相爱,可是战争夺走了他的爱人和幸福!于是返乡,结果家乡也遭袭,父亲死去!最后,奥斯卡和女佣离开了家乡,而外祖母则留在原地辛勤劳作(莫名的感到非常伤感)!

     3 ) 铁皮鼓的呐喊,你醒了没有!!

    这部电影,有人说改编的不好,原著我也没看过。但是就电影而言,其要旨还是很清楚的。有人说这个电影看起来怪诞,咋一看的确不那么寻常。但是如果看得出其中的意义,大概也不觉得怪诞了。因为在看得见的社会之下隐藏的社会总是不那么常规的。这是一部关于人类欲望的作品。

    影片第一段,就是一段荒唐的情节,当然也同时交代了奥斯卡的生世。
    被警察追捕的祖父遇上了在旷野上烤土豆的祖母,便藏进了祖母宽大的裙子底下。祖母一边再和前来询问的警察周旋,那个祖父竟然在石榴裙下做男女之事。从之后,警察的持续追捕,以及祖父的跳河逃逸可知,他的罪一定很重,如果当时被捕,下场也一定很惨,可是欲望还是让他疯狂,石榴裙下,连生死都置之度外了。

    奥斯卡的出生意义:
    影片中可以听到奥斯卡的独白,他一开始是不想出生的。直到,他知道自己可以拥有一个铁皮鼓。本质上,他出生的理由是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他的使命就是用鼓声敲醒深陷欲望漩涡的人们。

    那是个疯狂的时代。欲望藏在表面的规则之下,就想奥斯卡的亲身母亲。然而,这是个疯狂的时代,欲望膨胀,就像被雨水驱赶的蚂蚁一样,不断从阴深的地下爬了出来。纳粹出现了。

    和奥斯卡的母亲一样,两者都毁灭了。尤其要提出一点,奥斯卡的母亲是以一种自杀式的形式死亡的,自己惩罚了自己的罪。

    剧情的完善之处在于,不仅它做了一个很符合逻辑和客观事实的类比,从微观的人心,到宏观的社会反射。而且作者还找出了原因,和该负责的人。奥斯卡的铁皮鼓,曾经在学校里敲起,在亲身母亲与表哥私会时响起,在教堂响起,在纳粹军营响起。学校是社会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纳粹军营的呐喊只被当成表演,奥斯卡问神明,你为什么不叫醒他们?!所以他把手中的鼓交给神明!神明,你拯救他们啊,让他们清醒过来!

    难得的是,作者还反问了人性本身!难道人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问题吗?
    这就有了那段鳗鱼的情节。女人的心是敏感的,女性更加温柔更加善良,奥斯卡的母亲一开始坚持不愿意吃鳗鱼。然而在表哥的爱抚之后,她麻木地吃起鳗鱼来。直到吃死。欲望如乌云,善良是太阳,太阳有时被乌云遮住。欲望的尽头是绝望,是死亡。


    鳗鱼被腐烂的牛头吸引,被剁成一个个方块被人吃掉;人也一样,欲望难消,被别的事物所消耗。欲望的尽头就是绝望,是死亡。
    不仅是性欲,食欲,杀欲,控制欲,占有欲。。。。。。怀孕的少女玛利亚,那个为了喝咖啡被炸死的女侏儒,残暴疯狂的纳粹,我们放纵欲望,又沦为欲望的奴隶。

    影片的结局,奥斯卡一行人乘火车离开,祖母一人留下。像开头的一幕,祖母在旷野烤土豆。

    起先,我持悲观态度,认为这是一个大乱之后归于平静,但是却是另一个乱的开始,人类历史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人类总是反复犯一样的错误。

    现在,结局倒是可以做另一种解释。欲望是人类的本性,是动物本能。没有理智,没有情感,只是一股单纯的冲动。但是在欲望之上,人类却能生出情感。虽然,祖父与祖母因欲望开始,但是祖母却的确对祖父产生了美好的爱情。救下祖父不说,在几年后的追捕中帮助祖父逃跑,即使这个男人再也没有回来,或死或在他乡成了富翁。祖母一直在等待,在相遇的旷野上等待着。他们之间没有性,所以支持祖母的动力不是肉体的欲望,而是纯洁高尚的爱。
    就像奥斯卡的父亲在意外之后对玛利亚说的。在肉体的欢愉之外,人追求的是爱,高尚的爱。
    这是有意思的命题,在欲望的旷野之上,开出了爱情之花。

    神明当然无法敲响铁皮鼓。人如果无欲望那便不再是人,而成为神。
    但如果全然是欲望,那就是魔鬼,那世界立刻就成为地狱。人类,是这样的一群挣扎的生物啊。在欢笑中含着泪,又流着泪笑着。

    大战结束了,这是一场人与自身欲望之战。只要人民觉醒了,内心的战役胜利的,外在世界的战役自然胜利了。

    所以奥斯卡的使命结束了,人们已经醒来,铁皮鼓不在需要了。不仅如此,奥斯卡也找到了生而为人的新意义,他开始长大了。

     4 ) 《铁皮鼓》影评

    为了交影评作业写了这么一篇。在厦大锻炼出来不复制粘贴全凭自己乱扯的本事,还是有进步的。本文有大神撞见,还请多多批评。 ——————————————————————————————   一年前读过《铁皮鼓》小说,对书中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印象深刻。故事中很多元素的超现实也让这个故事变得很奇特。但是,小说本身更多的是二战前后一段时间内现实的故事,因为对于小说历史背景的不了解和文化上的距离感,我最终也没能读完小说。   电影忠实了小说的超现实元素与现实的内核相结合的方式,用电影特有的视听语言,在导演的解读下,呈现了一个虽然超现实却特别理所当然的故事,相比小说,虽然忽略了一些不便表现的部分,但是在形式上做到了传达政治隐喻的效果。   下面从声效、叙事和其他细节赏析该影片。 一、声效里的魔幻现实主义   片名为《铁皮鼓》,主人公奥斯卡是一个3岁生日时便决定不再长大的孩子,自此以后他和他的铁皮鼓如影随形。鼓点因此成为片中重要的声音之一。而奥斯卡的旁白作为叙事的重要手段,也是最重要的声音之一。   片头即以鼓点和奥斯卡的旁白引入外婆年轻时的故事。这时的鼓点轻快甚至有些诙谐,奥斯卡也是采用了典型的儿童的声音来叙述,实际上,这里要讲的故事并不是轻松愉快的故事,而根据影片结尾的推测,讲故事的奥斯卡也是至少20岁的青年,导演却采用了不合适的、不符合“事实”的声效。从此为影片的魔幻现实主义奠定了基调。   这种用“不现实”的声效来配合“现实”以达成“超现实”的效果的表达手法,在片中屡见不鲜。例如片头的配乐,首先是不成曲调的难听的一段奇怪声音,转而加入恢弘悲伤的音乐,和最初轻快的鼓点完全不同。不论是奥斯卡被一群小孩强迫喝“汤”时街边楼上欢快的吹号声还是二战的第一场战火中悠扬舒缓的配乐,抑或是奥斯卡在妈妈下葬后钻到外婆裙底下那一段与片头如出一辙的怪诞音乐、奇怪声效与悠远乐曲的配合,等等,都增强了影片怪诞、超现实的气质。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玩具店的主题音乐。玩具店的三场戏,每一次都配以奇妙魔幻的音乐,这里是奥斯卡换鼓的地方,在玩具店的几场戏里,第一场,他看到了妈妈和叔叔的偷情,而登上钟塔用尖叫震碎了教堂的玻璃;第二场,玩具店老板恳求妈妈选择他或者她丈夫而不是她表哥,而后妈妈带着奥斯卡去教堂,奥斯卡在此处亵渎了神,随后犯下他所谓第一个罪行,间接害死了他的妈妈;最后一场,玩具店老板自杀后奥斯卡来到玩具店,说老板带走了世上所有的玩具,紧接着的一场戏即是奥斯卡声称的他的第二个罪行,间接害死他的叔叔。因此,玩具店是和奥斯卡对于神的亵渎而犯罪紧紧结合的场所,每次的奇妙魔幻的配乐和之后紧接着的奥斯卡对神的质疑都是矛盾的,而这种矛盾正符合了影片魔幻现实的整体基调。 奥斯卡的尖叫声与鼓点有同样特别的效果,全片除了旁白,奥斯卡实际的台词几乎没有,尖叫和鼓点是他表达自己的唯一方式。影片前半篇的尖叫声都是奥斯卡为了捍卫自己的铁皮鼓而发出。第一次爸爸要拿走他的铁皮鼓给他换新的,他不自觉尖叫,而头一次发现自己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后来在教室老师要拿走他的铁皮鼓时他用自己的尖叫震碎了老师的眼镜。随后妈妈带他看医生,护士想要拿走他的铁皮鼓他再次尖叫震碎了医生的标本瓶。此后,没人再试图拿走他的铁皮鼓,他也不再为此而尖叫。他只在妈妈和叔叔偷情时叫碎了教堂的玻璃,只在为军队表演时展示过这项特异功能。奥斯卡的鼓点则也伴随奥斯卡的出现不时响起,最超现实的一个部分,是他在演讲集会中偷偷敲起舞曲的鼓点,操纵了现场所有人的节奏,而其他时候,鼓点就代替奥斯卡的语言表达着他的情绪和态度。在上课时,在教堂,在妈妈下葬时……直到爸爸下葬时他决定重新长大,丢掉了铁皮鼓,鼓点不再响起。这两个声音的力量都远超过现实,但又处于最合乎现实的奥斯卡的想法,并且取代了本该最有力量的实际有内容的奥斯卡的语言,这不仅增添了影片诡异怪诞的氛围,更以这种声音的象征性提示着影片的隐喻,更深的体现着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 二、叙事和拍摄中的政治隐喻   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简单,即以奥斯卡第一人称视角,按时间顺序来铺开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影片中用来表现奥斯卡的视角的手法,首先就是贯穿全片的他的独白,在片中奥斯卡的对白非常非常少,他的心理状态都是通过独白来表现的。在叙事上,他的独白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他通过旁白自述他犯了间接害死妈妈后的第一个罪,后来又通过旁白说出自己间接害死叔叔的第二个罪,如果去掉这些旁白,观众对于叙事的理解会有很多困难。因为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铁皮鼓》都是以主观叙述为主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受众很容易有代入感,从而有更多的心理空间去思考所叙之事背后的含义,也就是在二战前直至二战结束这一段时间德国与波兰所长期争夺的但泽地区,奥斯卡所见所经历的事情,都是带有一定象征性的。 奥斯卡出生的一段,导演就采用了非常怪诞的表现方法,他以奥斯卡在子宫内的视角来展示这一场戏,也为此后以奥斯卡的主观视角观察整个世界打下了基础。在奥斯卡的三岁生日会上,镜头不断在奥斯卡观察的眼光和家中各人表现间切换,期间家人打牌的一段,更是降低镜头角度,从奥斯卡的高度拍摄,随后顺着他钻到桌下的视角目睹妈妈和叔叔的暗中调情。后来,妈妈处于因为自己的偷情而临近崩溃的边缘,与爸爸发生矛盾,而叔叔在卧房安慰妈妈时,奥斯卡躲在衣柜里看到二人暧昧的举动。这一场戏中,镜头从妈妈和叔叔身上转移到奥斯卡在黑暗衣柜中的特写,将观众带入奥斯卡的沉思中:德国的爸爸,可能是自己的爸爸的波兰的叔叔,和夹在两人之中不知何去何从的妈,不愿意长大的奥斯卡,和妈妈的关系是很紧密、特殊的,他甚至在出生时就不愿离开母体不愿来到这个世界,此时的他也和妈妈一样不知何去何从。他和妈妈就像被德国和波兰所争夺的但泽一样,妈妈到了不得不决断的时候选择了自杀,而当二战结束,妈妈叔叔和爸爸一一死去,奥斯卡才选择了重新长大。他在20年间的心理历程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以非现实的形式包裹了真实并且残酷的经历,这种叙事和拍摄的角度才能让观众有更切身的体会。 三、其他细节:影调、降格等 《铁皮鼓》以魔幻现实主义著称,又暗含了政治隐喻,除了上述的方面,全片中还可以注意到很多细节,其实是有些荒诞、怪异的。   首先,影片的色调给人以非常潮湿的感觉,色彩出奇饱满。这无形中就缓解了影片内容本身的压抑,虽则残酷,但是一丝怪诞也让人得以接受。   讲到色彩,红色是一个很重要的色彩元素。片中妈妈、叔叔和爸爸在海边和奥斯卡一起看到渔人钓上来一个腐败的马头,从中不断涌出鱼来。这一场戏的色彩以海的深蓝、天的浅蓝和沙滩的白为主调,但是妈妈却身着鲜亮的一袭红衣,这是妈妈在片中第一次明显显示出她对于自己和叔叔、爸爸关系的无法承受,这正是借助了色彩上的突出而突出展现了人物的戏剧化情绪。此后奥斯卡的初恋玛利亚在怀孕后也翻出妈妈的红衣服想要穿,侏儒女艺人在死前的最后一次郊游也穿着红色的衣服,这些片中最重要的几个女性角色的色彩都通过衣服和妈妈保持了一致性,红色不仅仅是突出角色的手段,也成为了连贯性的象征。母体对于不想长大的奥斯卡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些穿着红衣服的女人,是这个荒诞不经却真实的世界里奥斯卡所密切关注的对象。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就是奥斯卡的外婆,她却不以红色衣服为象征,而是以她的四层裙子,色彩偏深且朴素,但是外公和奥斯卡却都钻到过她的裙子里面寻找庇护。外婆的大裙子和红衣服形成的对比,再到剧终出现的与片头类似的场景中大裙子的外婆,也暗含着变化的母体和奥斯卡最终的离开母体选择长大。   另外,影片用到一个特别的技巧,降格。片中有四场戏用到降格:外公被警察找到而坠入木排下不见踪影;年轻的妈妈和叔叔相拥而吻;婚前爸爸用美食追求妈妈;妈妈下葬后大家聚在一起吃饭。这几场都是推动后来情节发展的戏,采用降格,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似乎在暗示故事的不真实性,不妨理解为导演为体现魔幻现实主义的形式化举动。   全片观看下来,着实有一种既荒诞又现实的感觉,至少魔幻现实主义的形式做得很足。故事里的成人荒诞又无奈,反而作为小孩的奥斯卡有一种超出年龄和形体的成熟和冷酷,这种错位的特征在导演的视听语言叙述下展露无遗,甚至让我联想到魔幻现实主义巨著《百年孤独》,相较之下,《铁皮鼓》是一部更基于现实的、代入感更强的作品,尤其是通过种种拍摄技术将“魔幻”具体化的、用第一人称视角叙事将“现实”贴近观众的电影《铁皮鼓》。

     5 ) 改编

    读完《铁皮鼓》之后再看电影,心理预期的原著要胜于电影,果然也是这样,但不是说电影有多么不好,电影也是超乎想象的出色,只是君特格拉斯笔下的几个描写的色彩却比任何影像要来得绚丽。

    原著中最让我感动的一段就是杨很无意地参与波兰邮局保卫战而死的故事。书里面,奥斯卡忧心忡忡的站在邮局对面的马路上希望碰到杨,等了很久几乎想要放弃的时候,忽然有人在他背后蒙住他的眼睛,他抬头看到的就是杨一览无余的蓝色眼睛,真是感动的要命,而这一段只是很短很短的带过。我觉得杨应该更瘦更苍白一些才更好。其次是一家三口在海滩上遇见用马头捕鳗鱼的场景,本想被海水泡肿胀的马头的鼻子眼睛耳朵嘴巴里钻出鳗鱼应该更惊悚才好,也只是一个镜头带过。奥斯卡决定长大。在君特格拉斯的笔下,雪地还有洒出的几滴血是人物完成“蜕变”所必须的,小奥斯卡被他的小“儿子”用石头击中脑袋,他倒在雪地上,流出鼻血,就决定了他要长大了,从小丑上升为哈姆雷特。在《狗年月》中也是这样,胖犹太人阿姆泽尔跳进雪人,被党卫军打断了所有的牙齿,他从雪人里出来变瘦了,捂着流血的嘴在雪地里捡沾着血的牙齿。如果知道格拉斯的这个用意,马策拉特墓地的雪地应该是个重点。电影的最后,玛丽亚带着他和他的“儿子”一同离开但泽结束了。远去的火车还没有消失在氤氲的天边,老太太就已经开始在田边烤土豆了。原著中还有第三章,基本是说奥斯卡长大的际遇,直到他三十岁,电影整个就省掉了,不过也是能理解的。

    电影把书中的所有重点故事都表现出来了,但仅仅两个小时,只能上气不接下气的讲完,太紧张了,从而就显平淡了。原著还提供给我们一个视角,二战德国失败后但泽废墟中的但泽人多少表现了失败后德国人的生活,其实也是很有趣的,但电影并没有把战前战后很有力的呈现出来。总之,感觉意犹未尽。当然并没有很大的必要在此讨论电影改编的理论,一部了不起的作品最终是电影改编的极限,更何况是这样一部有重点又事无巨细都充充盈盈的《铁皮鼓》。

    最出色的还是演奥斯卡的小男孩儿,怒气冲冲的眼睛,获专利的尖叫,昂首挺胸地大踏步敲着铁皮鼓,忧心忡忡地观察妈妈和杨,委屈地蹲在墙角哭泣,实在太让人爱怜了。第三章,奥斯卡对他的师傅贝特拉忏悔,他喜欢的罗斯塔小姐,他的爸爸杨,他的另一个爸爸马特拉策的死其实都是他造成的,在这样一个三岁孩子的外表下他的“撒旦”的心却是电影中不曾见到的。

    文字是多么神奇。

     6 ) 孩童视角的乌托邦救赎观念

     
    德国电影生产之路自希特勒执政(1933年)后不可避免地沦为纳粹的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就如同四十年代中国文学表现工农兵英雄情结那般,它们的表现主题被强制的束缚和绑定,沦为普遍性而停滞不前。失却了浪漫的想象,艺术便无法承担乌托邦救赎意识。德国电影的生产得不到消费和良好反馈,走入瓶颈,因此应运而生的新德国电影运动不无道理。

    自信满满的电影艺术者们标榜了自己的信心——“旧电影已经死亡”。从此,新的主题,新的表现手法,新的故事情节,都明显带有超越意图。新电影四杰沃纳•赫尔佐格、沃尔克•施隆多夫、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以及维姆•文德斯都为此做出了许多个性化的伟大尝试。 《铁皮鼓》是新德国电影运动中达到顶峰状态的结晶之一。一般而言,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总会褒贬不一,拍摄压力很大,但作为影片导演的施隆多夫早已游刃有余地行走在改编的艺术路途上。小演员大卫••本内特的出色演技成功诠释了在黑暗的政治背景下只身孤独地拒绝成长的主题,为影片增色不少。

    一. 视角转变的丑陋现实
    《铁皮鼓》讲述了三岁孩子奥斯卡在一次餐会上躲到桌子底下发现了母亲与舅舅的偷情秘密,他认为成人世界充满欺骗,于是决定不再长大,停留在三岁的身高上。孩童的眼睛通过“仰视”去见证成人世界,镜头也采用低角度去引领观众跟随奥斯卡的生活。视角的转变凸显出了故事的非常规性,显得更加荒诞无稽。为了拒绝自己所经受的丑陋现实,孩子的尖叫震碎玻璃的特异功能更好地保护了自身与外界的隔绝。
    在开头从母体剥离出来后,婴孩以颠倒的形态看到颠倒的世界,啼哭中巴不得回到母体中。铁皮鼓使他找到了生活下来的意义,但他仍然厌恶孩童视角下的长辈无所忌惮的禁忌行为。停止成长后,奥斯卡与祖母的互动总是在于奥斯卡想躲在祖母的四条裙子里,在裙下寻觅庇护所,拒绝和外界的沟通。奥斯卡对母亲的依恋由于舅舅的介入而变得疏远和旁观。
    在政治纷争变动的时代背景中奥斯卡一路见证母亲的性悲剧。母亲的死亡正是现实和性欲无法达到平衡的矛盾所致,也使得奥斯卡必然想要得到幻想的爱情去体恤他缺失的母爱。此外,政治现实的压抑使得他并没有收获美好童年,唯一陪伴在身边的铁皮鼓成了代替奥斯卡发音的对象。每一次敲鼓,隐喻着对现实的拒绝和排斥。
    奥斯卡的身体和视角都完美地呈现出偷窥的性质。偷窥母亲与舅舅的性爱,偷窥政治宣言活动和狂欢,偷窥父亲与玛丽娅的奸情。镜头变形地呈现出孩子所目睹的残酷世界,使得观众不由得倒吸冷气。
    替换母亲存在的女佣人玛丽娅完成了奥斯卡的成人礼,也使得奥斯卡品尝到了恋爱的美好。可随即而来的却是目睹玛丽娅的背叛——与奥斯卡父亲发生性行为后对奥斯卡愤怒的发泄和请求原谅,可惜再次目睹丑恶的成人世界时,奥斯卡再次选择了拒绝,维护了自己的自尊。
    奥斯卡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从母亲到舅舅,再到父亲和自己心爱过的小侏儒雷古娜。政治斗争夺走了奥斯卡的亲人,奥斯卡对这样的离去无能为力,他除了拼命敲打自己的铁皮鼓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别无选择。埋葬父亲时他选择丢弃自己的铁皮鼓而重新成长。这是他以成熟的姿态去对抗现实。远去的火车更给故事留下延伸的空白。



    二. 意象阐释与象征意义
    《铁皮鼓》中几乎每个人物都有自身的代表意象。祖母的四条裙子带来了生命的诞生和延续。父权的缺席可以说是当时德国没有强韧地位的隐喻。
    奥斯卡的母亲一生为爱所拖,最终吃太多的生鱼而死。生前她因为拒绝吃生鱼而与自己的丈夫争执不休,但男权话语的强势,即便抗衡了丈夫的权威,最终还是臣服于所爱的表哥。奥斯卡母亲的悲剧是女性在面对自己情感时无法自主而需要依附男性的困境,生鱼意象表现出了她的固执和绝望,更是透露出她拒绝再次生育的性悲剧。
    自制汽水粉包本是玛丽娅收获爱情的纯真礼物,但前文的喜好和感动与下文玛丽娅痛哭时拒绝奥斯卡给予的汽水粉,形成鲜明对比。对于聪明自私的玛丽娅而言,她想要名正言顺的身份去获得新的地位去立足生活,但奥斯卡父亲只为宣泄性欲而将她视为性工具。汽水粉的存在讽刺了爱情,也切割了玛丽娅的纯真。
    奥斯卡父亲的党徽既表现他的纳粹身份,又成为自我毁灭的根头。在这里俄狄浦斯原型的显现非常强烈。奥斯卡在苏联红军进家搜查时,故意将手中的党徽放回给父亲,如果照年龄而言,当时的奥斯卡已经十七八岁,更知道党徽所带来的危险。他的归还如果说是恶作剧,倒不如说是一场报复。报复自己父亲对母亲的压迫,更报复父亲占领了自己心爱之人。父亲的死亡甚至可以腾出“父亲”的位置,让奥斯卡代替,与玛丽娅和真正的儿子重组家庭。这是影片外的小分析。但不得不说,父亲的存在,穿插在影片的政治背景中,有着一定的批判意味。
    奥斯卡的铁皮鼓是重头戏。铁皮鼓隐喻着奥斯卡对成人世界和政治现实的拒绝和排斥。情绪的发泄在铁皮鼓的声音和自己的尖叫中得到完美的展示,凸显了孩子幼稚时期的真实性情,也是对德国政治路途的反对和颠覆。铁皮鼓最后被奥斯卡摔入坟墓,自己也因儿子拿石头的袭击而恢复成长的规律。他从此不再需要铁皮鼓这样能够表达自身意愿的工具,更加坦然地面对未来,或许也是为德国未来留下的光明尾巴。

    作为典型的战争电影,《铁皮鼓》所引起的评论热潮是不绝的。它对法西斯政治的反讽与颠覆,在奥斯卡这样一个孩童的见证下有着令人不适的以小见大之感。但正是这样的不适,才使我们更清楚地感受到导演对小说的精心体会,与对电影拍摄的绝妙技巧。

     短评

    把三个主角配合小镇对于德国和波兰的关系联系起来理解就好懂些了,但的确是部想象力天马行空的作品,期待以后看原著!小演员出演的时候只有10岁,演技令人震惊。而且真的只有欧洲人才能这么大胆地用未成年演员,这要是在美国应该已经被告到牢底坐穿了

    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君特·格拉斯同名原著改编(最爱长篇小说十佳+最爱改编电影十佳)。1.影片以侏儒奥斯卡坎坷的人生经历为视角,抨击了成人世界的虚假丑陋,揭示纳粹行径的罪戾与人性的堕落。2.铁皮鼓是对抗意识及压抑自我的具象体,唯有舍弃鼓才能迎来真正的成长。3.裙底窝藏/修女升天/子宫爬行/跨代畸恋/性爱汽水粉&尖叫超能力,震出玻璃杯上的我爱你。|“没有人真能拒绝成长,也没有人能跟时间抗衡。你一停下,时间就会碾过你的身体。”

    10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我很为小演员的心理健康担忧

    14分钟前
    • Quentin
    • 力荐

    细细想来,政治意味极浓。德国父亲、波兰舅舅、但泽母亲还有犹太人马克斯,四者恰好对应现实四地,奥斯卡看似是旁观者但终究逃不过被这四者左右。不愿长大的意思不能再直白,结局坐上火车,又回到外祖母烤马铃薯,和开头对应,暗示民族回归母亲(源头)百废待兴。诡异怪诞但又让人伤怀。导演剪辑版。

    17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宏大政治主题,随意性文学改编,隐喻与符号,后现代美学。广泛吸收乡土、滑稽、恐怖、色情、政治讽刺片元素,在娱乐与通俗中传达深刻思想内涵。【原著和电影都是经典的并不多见,下次放假回家要把小说读完

    2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没看过原著但是熟知情节,最症候性的点正是选择儿童演员而非侏儒演员扮演奥斯卡,以及删去原作45年之后的情节。叙事人奥斯卡的全知视点统领全片,而魔幻现实主义段落处理的非常好。毋庸置疑的是施隆多夫的左派立场。有些段落用了默片式的影像风格,只是可惜全片的处理仍是不统一。

    2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成人世界扭曲的心理在永远长不大的奥斯卡身上展露无疑,在这动荡不安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这场荒谬的战争,只有邪恶的人性存活下来。影片采用儿童视角抨击成人世界的虚伪与丑陋,用荒诞的情节控诉纳粹行径的罪恶,从多个角度审视残酷现实。阴暗基调里不乏黑色幽默,小演员表现的太赞~

    27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力荐

    拒绝长大的奥斯卡,看到裸身的女仆的表现像是对回归母体的渴望,然后性爱的丑陋毁掉了他第一个爱的女人,战争的残酷带走了第二个爱的女人,一系列荒诞的现实也记录下战争时期德国的社会百态。出生时的主观镜头、从镜子里折射出父亲母亲舅舅三人的关系、母亲吃鱼和侏儒“政府”的段落都让人印象深刻。

    32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获得金棕榈和奥外。关于民族和战争的隐喻贯穿全片,荒诞和诡谲的剧情让电影充满亮点。小演员浑然天成,导演调教演员的功力一展无余(想到他演这片才十岁出头就有点崩溃),太厉害了。但电影部分场景展现生硬、镜头语言单一,可见剧本(原著)才是本片成功的关键。【162分钟的导演剪辑版】

    3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借用一句:没有人能够拒绝成长,没有一种力量可以和时间抗衡,你停下来,时间就碾过你的身体。

    36分钟前
    • 力荐

    德国人拍魔幻现实就是不如西班牙人,一板一眼按照原著逐字逐句翻译,却忘了整体感觉和意境。唯一的优点就是忠实于原著,但这也同时是个大大的缺点,拍出来一个根本叫人看不明白的晦涩东西。

    3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一个太阳处女男童星演的太阳处女男一号,改编自金星处女文学巨匠的著名小说:别说故事有多离奇,生活只会更荒诞。2011.10.29

    40分钟前
    • m.
    • 推荐

    魔幻现实主义被拍得如此生硬,充斥着直白赤裸的符号,这不叫隐喻,这叫明喻。以及无数次忍受着踹翻主角的冲动。

    44分钟前
    • Alain
    • 还行

    这小男孩儿的表演者是不是侏儒呢,这是我目前迫切想知道的,因为他的眼睛给我一种闹鬼的感觉。

    48分钟前
    • Little Punk
    • 还行

    史上最黑暗的儿童片。

    50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姜文《鬼子来了》之后在梦中渴望触及的高度。导演对历史的态度是敬畏中怀有鄙夷的,历史非物理作用,而是如磁场一般包裹住我们,所以片中的人物纵使完全平行于现实独立疯长,却终被时代干扰。以母亲的葬礼为分水岭,电影从幽暗昏惑驶入飞沙走石,积沙成塔的世界在一瞬间轰然倒塌。奥斯卡是懵懂与通透、善良与邪恶的双面体,他饱经沧桑,亦宛如新生。

    5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说实话看得我真想踹那孩子,不止是annoying,这孩子一些想法也很邪恶,看到中途我觉得这标签里是不是该有一个【惊悚】?某些场景还会引起不适反应。o(╯□╰)o。

    54分钟前
    • Hey Johnny
    • 还行

    长大是获得相应的成人权力的基础,当然孩童也能有孩童的权力,比如用极细的声线震碎玻璃,以及以天真无邪的姿态获得性,并瞒天过海。

    57分钟前
    • 塔塔君Minkun
    • 推荐

    简直是历史文化研究者的盛宴,直觉主义者的灾难。《铁皮鼓》中的隐含潜文本可以说是文化历史研究者的一场狂欢,其中繁复与绵密的地缘政治指涉、德国与波兰纽结迷离的历史联结(奥斯卡的迷之身世)与铁皮鼓和尖叫象征的破坏性左翼倾向均有其充分的阐释空间,象征符号彼此的精巧嵌合构成着一幅关于意向化微缩德国历史的指意系统。但从直觉影像构成来说,强咬合度的叙事本文将超现实主义本应有的荒诞、灵性与超验知觉压抑在了沉重的叙事框架下,所有情绪均被加压得过于紧密以至失去了某种直接式通感魅力。更不用与维克多·艾丽丝《蜂巢幽灵》与沃伊切赫的《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相提并论了。

    59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还行

    虽然不喜欢剧情,但不可否认其完整的文学性以及透过侏儒的遭遇所折射的大千世界里的荒唐人性。

    1小时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加载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