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波洛克

    波洛克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00

    主演:艾德·哈里斯,马西娅·盖伊·哈登,汤姆·鲍尔,詹妮弗·康纳利,巴德·库特,约翰·赫德,方·基默,罗伯特·诺特,David Leary,埃米·马迪根,Sally Murphy,Molly Regan,斯蒂芬妮·赛默尔,Matthew Sussman,杰弗里·塔伯,诺伯特·魏塞尔,埃弗里特·昆顿,安娜贝勒·格维奇,约翰·罗斯曼,肯尼·沙佛,萨达·汤普逊,Robert O'Neill 

    导演:艾德·哈里斯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梦境

    • HD

      怨望

    • 正片

      神秘窥视

    • 正片

      花式舞蹈

    • 更新HD

      暴力本性

    • HD中字

      非常家务事

    • HD中字

      背起爸爸上学

    • 正片

      傲慢与偏见 普通话版

     剧照

    波洛克 剧照 NO.1波洛克 剧照 NO.2波洛克 剧照 NO.3波洛克 剧照 NO.4波洛克 剧照 NO.5波洛克 剧照 NO.6波洛克 剧照 NO.16波洛克 剧照 NO.17波洛克 剧照 NO.18波洛克 剧照 NO.19波洛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波拉克作为当时西方艺术的领袖人物,以其超乎寻常的天才和胆量创作了大量的抽象派油画作品,并为行为艺术的创立打下了基础。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艺术明星,但波拉克并不以一位成功者自居,反传统创作的精神激发了他原始的、充满野性的灵感,将灵感运用于油画作品,使他的内心世界得以表达,但自我封闭的个性又与其形成强烈的矛盾,加上对社会、对文化的不满,将他一次次推向痛苦的深渊。于是,他酗酒、颓废,却从不停止创作。充满怨愤的生活逐渐吞噬他的婚姻、事业、信仰……直到1956年的一个夏夜,44岁的波拉克走完了短暂、痛苦却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长篇影评

     1 ) 画影系列⎮不羁的灵魂

    美国导演艾德·哈里斯执导并主演了《波拉克·波洛克》(2000年),电影以出人意表的水准,荣获了两座奥斯卡金像奖。艾德·哈里斯为此花了整整10年时间,沉浸研读这位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波拉克·波洛克(1912-1956)的传记。波拉克被公认为美国现代绘画摆脱欧洲标准,在国际艺坛建立领导地位的第一功臣。

    艾德·哈里斯精心揣摩画家的内心与行为,可以说完全融入了画家生平的创作情境中。影片对于画家的刻画不免有用力过猛的痕迹,让人有费解和突兀之处,但总体上还原了波拉克所处的真实状态。反叛的画家,都有一个不羁的灵魂和一颗疯魔的心,让人难以忘怀的也正是这一点。

    杰克逊·波洛克1912年生于美国怀俄明州,1929年就学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师从本顿。1943年开始转向抽象艺术。1947年开始使用“滴画法”,巨大的画布平铺于地面,不作草图,作画没有固定位置,完全凭着直觉和经验画成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网,人称“行动绘画”。

    影片正好切合了波洛克绘画的极致探索。波洛克绘画的根本意义,在于摆脱一切束缚,追求极端的自由和开放,它促使了人类大胆创造意识的发展。

    波拉克作为当时西方艺术的领袖人物,以其超乎寻常的天才和胆量创作了大量的抽象派油画作品,并为行为艺术的创立打下了基础。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艺术明星。

    波拉克并不以一位成功者自居,反传统创作的精神激发了他原始的、充满野性的灵感,将灵感运用于油画作品,使他的内心世界得以表达。

    但自我封闭的个性又与其形成强烈的矛盾,加上对社会、对文化的不满,将他一次次推向痛苦的深渊。他酗酒、颓废,却从不停止创作。充满怨愤的生活逐渐吞噬了他的婚姻、事业、信仰,直到1956年的一个夏夜,44岁的波拉克走完了短暂、痛苦却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一位见过波洛克的人回忆道:“进入波洛克的画室就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艺术家把他的思想和充沛的感情完全展露在他的画室之中……当他作画的时候,他沉湎于吓人的行动之中。”

    这些留在画布上纵横交错的颜料,继而构建的图案具有激动人心的活力,记录了他作画时直接的身体运动,于是观众可以分享创造这些色块的经验。此画法构图设计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识,具有鲜明的抽象表现主义特征。主要作品有《秋韵:第30号》《薰衣草之雾:第1号》《大教堂》《蓝杆:第11号》等。

    2016、11、20—2016、11、25

     2 ) 看个意思吧

    电影是依据波洛克的传记改编,可是省略了太多背景交代。看的比较费劲,之后看书了解了他的整个生活背景以及早期家人朋友间关系就比较能理解其中费解之处了。
    其中对于绘画过程记述相对“真实”,总觉得对于行动绘画,画作和绘制过程同样重要,应该把画与过程一起展出而不是孤立,不然就会有种割裂的感觉,有这样的一段影视片段记录只是及时弥补了理解的偏颇呢。
    最稀罕的是男主角自编自导自演 真是太棒了 ~~~

     3 ) 抽象表现主义巨匠波洛克

    波洛克 Pollock

    记得当我听说Ed Harris初执导筒便打算拍摄抽象表现主义巨匠波洛克时,脑子里不由得无端扯起徐锦江和关山月的联系来。作为好莱坞风格化的硬汉型男,拍这样一个艺术家的生平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一件取巧和讨好的事情,没有点执着的勇气和货真价实的才情,断不会将导演处女作押宝在这上面。波洛克曾经是当代艺术领域里的明星艺术家,电影也从他的作品登上纽约《生活》杂志的人生转折点开始闪回,集中描写了他直至驾车失事为止的最后十五年生命历程。在这部电影中,Ed Harris拥有成熟精湛的演出,他所饰演的波洛克虽有天才的能量,大气豪放,但却硬边粗线条,嗜酒如命,不拿画笔的时候更像是一名暴脾气的劳工。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他亲历亲为地完整展现了波洛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滴彩式行动绘画法,功力强悍。这种仪式感很强的绘画方式充满催眠般的宗教性,视觉风格狂热奔放,活力四溢,但滴溅泼洒而成的纵横不羁的线条分明也昭示了他那层层障障、挣扎怀疑的困兽人生。一代大师功成名就后在痛苦的自我否定中迷失放纵,并最终走向毁灭。Marcia Gay Harden在片中饰演波洛克的妻子Lee Krasner,并因此在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评选中出人意料的以黑马的姿态胜出。

     4 ) 影片《波洛克》观后感

    从艺术创想尼尔口中无意间知道波洛克的滴画,深深爱上了他不羁的画风,第一次感受到了抽象画的美,也深深地好奇他作画时的状态和方式,于是专门找到这部影片想从中找到答案。最爱影片中波洛克作画的片段,油迹洒在画框外,这种挣脱的力量犹如野马,让观者感到非常酣畅。波洛克的确是位杰出的画家,然而,他怪异的性格缺陷却是我无法认同的。妻子Lee成就了这位行为艺术之父,这位抽象主义巨匠。

     5 ) 短评写不下

    Pollock是这样的人么
    我一直以为他很骚的

    但怎样去看一幅画
    就像我们看花
    它很美
    它有什么含义?

    —How do you know when you finish...with the painting?
    —How do you know when you finish making love?
    Pollock的意思是
    别再问我这样的傻×问题

    新的作画方式使人愤怒?
    但我们该看到的是激情
    是本能

    你是Jackson Pollock
    你怎么能不画画?
    不!画!画!!!

    我猜电影有点过火
    最崇拜的是他老婆
    真是奇人中的奇人啊
    伟大的女人

    Pollock你知足吧
    除了画画你还能做什么?

     6 ) 噬骨孤独

    为了拍《波洛克》这部电影,艾德•哈里斯用了10年的时间准备,因为波洛克已经深入他的内心和生活,所以他不仅主演并导演了这部电影。
    这一场宿命的相遇是从1986年开始的。当时父亲给了哈里斯一本波洛克的传记:《杰克逊•波洛克:美国的一代传奇》,封面上那个人的照片让哈里斯觉得就像自己,而且两个人还都有酗酒的习惯。一种奇特的感觉,让哈里斯把拍摄这本传记当作了人生的一个目标。
    此后10年,哈里斯按照波洛克的习惯改造自己的生活,抽没有过滤嘴的骆驼牌香烟,学习“滴画”,躺在波洛克故居的床上体会画家纷繁的思绪……
    这部传记电影后来毁誉参半。倒是演波拉克妻子的女演员凭借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有人认为这部电影对波拉克的内心的挖掘还很不够,也没有对他创作的技法作深入剖析。
    对于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影片末尾,妻子去欧洲游历,波拉克和小女友混在一处,却变得孤独,独自躺在床上,蜷成一团,像个等待母亲保护的婴儿。那一刻的他,怎么会那样孤独。小女友来叫他出发去玩,他吼她出去,还是静静的蜷着,用手抹一下脸庞,是滑落下的泪水。
    波洛克应该算是个天才,同时也有很多常人无法忍受的地方。他酗酒,脾气暴躁,自私,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但是他的妻子出于对他的爱,和对他的天才的仰慕,而成了他最有力的支持者。她为他打点好一切,甚至拒绝了他要生个孩子的想法,理由就是,你是个天才的画家,你的全部精力都应该用来创作。
    他好像一直没意识到这一点。和她争吵,继续酗酒。有一次对她破口大骂,我从来没爱过你,你赶快从这滚出去。
    可是那个女画家容忍了这一切。她说,这是我的房子,我不会离开。波拉克和新交的小女友四处招摇,见他们的朋友。妻子只是提醒他。波拉克对此的解释是,她是我最后的机会。他满不在乎的走上楼去。妻子稍稍沉吟,只说了一句,我是不会离婚的。
    后来她去欧洲,邀他同去。他说,你是你,我是我,要去你自己去。妻子走了。他和小女友躺在床上,女孩问他,如果回到过去,你最想成为谁,他说,想成为你。这时,电话响了,他拿起来听,是妻子。她说,护照找不到,可能要回来拿,不多久就说找到了,不用回来取了。放下电话,他木呆呆的说了一句,我欠这个女人的情,一辈子也还不完。他好像一下子回味过来,先前的一切。小女友听了,说,她算什么,我才是真的爱你。他并没有话要说。孤独却从那时候席卷了他。
    直到之后因为少了另一个人的存在,而蜷在床上静静流泪。有时候爱是什么呢,爱就是那种相互之间的依存,超越了肉欲的一种依赖。它存在有如空气。无知无觉。当失去时才觉得生活全乱套了。
    生活乱了,他开车像发疯一样,带着小女友和她的女友,不顾她们的斥骂和眼泪,飞速前进,直到车毁人亡。小女友活了下来,据说也成了画家。
    因为这部电影,见识了一种孤独,和一种无法言喻的爱,觉得对我而言就是好电影。
    片末题辞,献给我的父亲母亲。让人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

     7 ) 创造与毁灭交替驱使的艺术生命

    波洛克(1912-1956美国印第安纳州加里市人)是第一个被欧洲关注的美国抽象画家,他改变了从欧洲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期美国做为欧洲艺术追随者的角色,他推倒了美国一直以来坚守具象主义的绘画语言。他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滴彩画”成了抽象表现主义的经典作品。

    当然,美国当代艺术的蓬勃,离不开二战后美国军事、科技、经济、政治的强大为艺术奠定的土壤,离不开强大经济吸引来资本、众多移民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但之所以波洛克能够成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典型代表,得益于他受内心创造力与毁灭力交替驱使的艺术生命。

    波洛克,他深沉、他疯狂,他怯懦、他暴躁,他就是这样一个分裂的存在,他的自我怀疑令其艺术生涯时常濒临毁灭,他的自我摆脱让其创造力衍生出神来之作。波洛克将情绪投入画作中,设法逃离艺术对于技巧的要求。最终,他执着的挣扎和摆脱让他脱颖而出,被时代推到“最了不起画家”的位置上,却也将他推向毁灭的终点。

    波洛克9岁时父亲就离家出走,在冷漠又控制欲强的母亲以及性格同样懦弱的哥哥陪伴下成长;1929年波洛克就学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师从本顿;毕业后他参与联邦政府艺术规划工作,开始了近十年经济上贫困、事业潦倒的艺术生经历。波洛克用狂饮烂醉逃避麻木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以至于一同生活的哥哥和嫂子都难以忍受他醉酒后暴力发作。

    1941年,在波洛克即将被哥哥嫂子推弃之时,一个坚强、才华横溢的俄国犹太移民女人出现了,她就是画家李·克拉斯纳。她伟大的献身精神为波洛克提供了心灵的港湾、事业的舵阀和的生活的保障。但她却无法改变,亦或可以说催化了波洛克的悲剧结局。影片《波洛克》就从李·克拉斯纳走进波洛克生活的这一年开始。以波洛克和李·克拉斯纳矛盾重重的婚姻为重心,用这段婚姻给波洛克艺术与生活带来的凯旋、坠落、毁灭,连缀起波洛克生平中的主要人与事:

    1.身后的女人

    影片中,穿着红色大衣的李·克拉斯纳与带着黑色礼帽同色大衣的波洛克走在街头形成强烈对比。一个热烈张扬、一个深邃低调,既冲突又格外搭调。这是李·克拉斯纳拜访波洛克家里的画作后的第三周,羞馁的波洛克才赴约参观了纽约西九条23号李·克拉斯纳工作室。

    李·克拉斯纳这个早早地抛弃具象,用抽象的形式表达感受的前卫女画家。她崇拜“通灵”诗人兰波不沾染俗世意义的任何使命与纯粹的野性状态的纯真。当她看到波洛克的画时,她看到了色彩与线条迸发的情绪。她真的懂得波洛克,她要成为波洛克的缪斯和支持他走上圣台上的人。

    波洛克的哥哥嫂子搬走后,李·克拉斯纳正式开始照顾波洛克的生活、打理波洛克的所有艺术推广事务。这个以前连咖啡都不自己煮的前卫女画家,一步步向波洛克的经纪人、秘书、保姆、妻子转型。

    这一时期的李·克拉斯纳积极地利用人脉联络着艺术品收藏家、艺术批评家,想尽一切办法向纽约推荐着波洛克的作品。而波洛克要么在小房间里闷头创造,要么在酒吧里diss同时代画家释放不得志的苦闷。

    此时的波洛克是坚持自我的。他不满意他人的艺术风格:“抽象主义画家戈尔基是个反刍的奶牛,抽象主义画家弗朗茨·克莱恩就是个妓女,毕加索是个过时的画家,新行动画派画家德·库宁还可以还在探索”。而面对李·克拉斯纳“你不能为抽象而抽象,抽象要有现实的根源,依托自然”的看法,他坚持到:“我就是自然。”

    2.崭露头角

    在李·克拉斯纳积极的推荐下和朋友的介绍下,波洛克的小屋迎来了他的伯乐,大名鼎鼎的艺术收藏家佩吉·古根海姆的工作伙伴霍华德·普策尔。霍华德·普策尔看过波洛克的画后赞叹到“天才”。在的推荐下,波洛克在霍华德·普策尔的推荐下,佩吉·古根海姆决定造访波洛克。

    影片中,当李·克拉斯纳扯着醉酒的波洛克往家里跑时,撞见门口怒气冲冲的艺术收藏家佩吉·古根海姆时,不禁替波洛克捏了一把汗。好在佩吉·古根海姆重新爬上波洛克家里。看到画的佩吉·古根海姆气一下子都消了,她看到的画不同于她旗下画家千篇一律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波洛克终于赢得了首次个展的机会(1943年11月7日现代画廊),并且获得佩吉每个月150美元的津贴。

    画展办起来了,但对于波洛克来说更像是打开他安乐窝,接受外人指点的尴尬。如所有创作人一样,一方面希望自己的作品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希望大众可以认可自己的风格。这种开放的体验让波洛克紧张焦虑,特别是面对艺术评批家克莱姆和报纸的评论,波洛克十分介意,而且画展上并没能卖出一张画,这让波洛克开始审视、怀疑自己。

    为了完成佩吉别墅壁画,波洛克将房屋打通,制作了一个大幅画板。当他在白色画布边徘徊,画布上大大的影子与他相对,正如他内心孤独、彷徨又庞大的欲望,一无保留地投入在画布上,却难以清晰。他望着画板好几个星期发呆迟迟未能动笔。终于踩灭一只烟,用他创作的决心。他此时的画法充满情绪的层层叠加融合:长直线条的宣泄、涡旋曲线的挣扎、块状色彩的充斥、横行撞色泼洒的不羁、白色调和的纠缠……当李看到精疲力尽、仿佛被掏空的波洛克,她兴奋地跑去看画,波洛克复刻自我灵魂漩涡的画,她的微笑是懂得不必解释,波洛克的壁画成功了。

    3.自我怀疑

    自画展后长期自我怀疑的苦痛一次次地将波洛克杀死又唤醒又杀死又唤醒,酒精无法让他不再痛苦只能让他暂时逃避,清醒后不知道该庆幸还是遗憾,脆弱的内心,任何一点刺激都会让其崩溃。又一次醉倒在外面苏醒后,波洛克敲开家门对担心的李说:“我受够了,帮帮我”。

    为了让波洛克调整心情,婚后的李与波洛克来到长岛斯普林斯小镇生活。乡下人热情友好、可爱的野生动物、蓝天白云、田野河流,美好的一切仿佛开始治愈着波洛克,他开始潜心创作、甚至偶尔享受耕种的乐趣,李一边陪伴着他,一边偷偷拒绝着朋友们的探望,她希望波洛克投入到创作上。当波洛克提出生个孩子时,李坚决反对,她认为做为天才画家,生孩子是事业的阻碍。这让波洛克明白了李在他身上寄托的期待到底是什么,无疑给波洛克带来了压力。

    影片用一次艺术收藏家佩吉、批评家克莱姆等人来波洛克家聚餐,描绘了当时波洛克对自己艺术作品的不确信性。批评家克里姆对波洛克说:“你又回到形象中去了,颜色就是颜色,平面就是平面,不应该有其他意义。超现实主义把绘画与写作弄混了。”大家的评论让波洛克感到不安,他将画架搬出来几乎要马上修改,可下不了笔。众人感到惊讶。克莱姆忙开解到:“这是你的艺术,别人的感觉都无所谓。你不能毁了自己的艺术。”

    4.破陈出新

    这样的乡下1947年1月,波洛克的作品行情并不乐观,几乎无法维持他们的生计。

    1947年处波洛克在做画时画刷滴淌下来颜料在地板上留下的图案,他尝试利用这种方式作画。他先把画布钉在地板上或墙上,然后随意在画布上泼洒颜料,任其在画布上滴流,创造出纵横交错的抽象线条效果。波洛克有时还用石块、沙子、铁钉和碎玻璃掺和颜料在画布上摩擦。他摒弃了画家常用的绘画工具,绘画时完全摆脱受制于手腕、肘和肩的传统模式,行动即兴、随意,这种方法被称为行动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

    当李克拉斯纳看到波洛克的滴彩画时说:“你成功了,波洛克,破陈出新。”

    而从波洛克与批评家克莱姆的对话可以了解到此时的波洛克苦恼于快要支撑不下去的生计。

    波洛克:“没人知道我的存在,谁会谈论我?你是唯一一个,克莱姆,你的称赞对我有什么用?”

    克莱姆:“波洛克,这是新生事物,你必须给它时间。”

    波洛克:“我们没钱了,我现在每天去海边用脚趾挖蛤蜊。”

    克莱姆:“美国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中心。你现在做的是整个美国最原创、最富有活力的艺术。其他评论家迟早会意识到,你只需要坚持。”

    不久波洛克接受了《LIFE》杂志的专访,他回复了许许多多的质疑声:“忘掉一切单纯的望着画面,就像看洒满鲜花的床单,不用为作品的意义绞尽脑汁。”

    1949年11月,如克莱姆所说,波洛克的名字被大众熟知了。他在秋季个人画展中的30幅作品卖出了25幅,他成功了。

    有人质疑液体颜料流动性带来的难于控制。波洛克回答说“我从来不利用偶然性”。事实上,波洛克的滴彩画真的没有那么简单。1999年物理学家兼艺术家查理·泰勒利用计算机分析展示了波洛克的绘图与自然界发现的分形形式之间的相似性。这印证了波洛克自己说过的话“我就是大自然”。认知神经系统科学家证明了波洛克的分形在观者中引起与计算机产生的分形以及自然界分形同样的减压效果。

    5.自我毁灭

    但是这种减压并没有在波洛克自己身上作用。成名的他接受录制绘画电影的工作,但是影视拍摄对他绘画过程的断章取义和艺术加工,让波洛克觉得自己是个骗子。中途李劝波洛克不必要逼迫自己拍摄,只要专心绘画就好。但波洛克认为停下来不礼貌。痛苦中,戒酒两年的波洛克再次端起酒杯。

    此时的波洛克精神已经出了问题,一点小刺激都会唤起他体内不受控的野兽。影片用波洛克望向李·克拉斯纳的情节反应波洛克不稳定的状态。他看到的是李·克拉斯纳微笑的却充满担忧和恐惧的眼神。

    画家克利福德·斯蒂尔的崛起,让波洛克又一次陷入焦虑,面对波洛克的歇斯底里,李希望他停下酒杯拿起画笔,波洛克认为这是给他的巨大压力,两个人争执不断。波洛克开始出轨,他和他的长期情人露丝·克里格曼几乎是公开的在一起,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到底爱李·克拉斯纳还是露丝·克里格曼。在露丝·克里格曼那里他能够感到放松,而失去李·克拉斯纳他的生活失去支撑。面对波洛克的出轨,李愤怒却默默远行欧洲、默默忍耐。

    1956年,在一场车祸中,44岁的波洛克走完了短暂的一生。突然想起波洛克在纽约李·克拉斯纳画室里看到的兰波那句诗的前一句:“统统去吧!行进、重负、沙漠、烦愁与愤怒。”波洛克终于用毁灭结束了他所有的痛苦。

    同样是画家的影片,同样有不被世人理解的艺术理性甚至是窘迫生活,但不同于欧洲画家类影片的浪漫、忧郁,《波洛克》显得阴郁和沉闷,看完以后感觉情绪仍在影片之中,不一样的体验。

     8 ) 如果你喜欢现在艺术

    当他大声哭出来的时候,为画画的付出都变得不值得一提

    浑然天成的创作,也是在孕育于发酵中形成的

    偶然遇意外也是必然四维的轴线上旋转的问题

    有趣的采访结束,音乐变得欢快

    相对立的悲伤总会在无节制时开始

    不了解真实生活中波洛克对自己的背叛是否后悔

    电影中给出的结局也许是最好的出路

     短评

    演员电影,看老硬汉ED HARRIS演颓废艺术家真是纠结。。。

    8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Marcia Gay Harden实乃近十年来最实至名归最佳女配得主。

    9分钟前
    • Nova
    • 推荐

    为了拍摄波拉克短暂、痛苦却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艾德 哈里斯用了10年的时间准备,里面的画都是哈里斯画的,就凭这些此片就该推荐。

    14分钟前
    • 铁松
    • 力荐

    在课上跳着看完以后路人转黑了。可能厉害的画家都狂躁,抑郁,浪荡,绝望。拥有极端情欲和人格,与罪犯仅有一步之遥,差不多就是我最讨厌的那种人。但还是会被开始那个投降自己未来妻子的眼神彻底打动。

    15分钟前
    • 细菌的志向
    • 还行

    1938年他反叛了本顿的写实风格,1944年他反叛了毕加索的变形风格,1947年他的滴洒风格成型:“艺术源于无意识,好艺术家画的都是他本人”1950年他痛哭:“假如我知道怎么好好地画一只手,我会去画这种废物吗?”电影剪辑了不同时期的反叛、愤怒、凌乱,无限重复构成他的一生,暗合分形法则。

    19分钟前
    • funny_vee
    • 还行

    看过这个,阿基里斯与龟 里边的就都明白了.............

    21分钟前
    • (.-°_°-.)
    • 推荐

    四十年代的美国东村,画家们聊着TS艾略特和布莱克,听着本尼古德曼,急于摆脱毕加索米罗马蒂斯们的影响。穷困潦倒的波洛克开创滴画法,赢得了赞誉却无法摆脱内心的自闭与压抑。看惯了艾德哈里斯的军人形象,再看艺术家形象稍微有些违和,倒是德库宁的扮演者更有文艺范儿。汤姆维茨的音乐又一次加分了。

    23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Ed Harris自编自导,稍显拖杳,略有诗意,本来还蛮期待看到波拉克全身作画、及受到墨西哥壁画家影响这些段子的。全片跟大部分文艺片一样,没高潮,只有结局。我一直认为pollock妻子的才华的展现也是他致死的原因,╮(╯▽╰)╭ 还是别找太相似的人的那个伴侣吧,压力大,三星半。

    24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还行

    成功男人背后,必有个好女人

    29分钟前
    • 蒼間
    • 推荐

    我很喜欢Ed非常有激情的表演,其实任何表演,到了能好看的地步,真的是到了角色与自我合一的程度

    34分钟前
    • 圣墟
    • 力荐

    演技......能打十分么?

    35分钟前
    • 最好的时光
    • 力荐

    知道他是因为建筑美术最后一次的课上老师让大家做的作业,不羁的画风当然拥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38分钟前
    • 糖烘烘
    • 还行

    昨天小明姐刚上到美国抽象派今天就看到了这部电影。看他的滴彩式画法特别酣畅。每一个天才画家都是恶魔与天使。妻子亦如是。

    41分钟前
    • 小.莹.子
    • 力荐

    4+1,最纯洁的限制级。必须要给和我生日同一天又编又导又演帅惨了的Harris多颗星!| Pollock的女人成就了他,同时又用“世俗”琐事毁灭了他。他真的从来没爱过主动示好的Lee,但总归要感谢Lee发现了他。孤独的人什么都不需要,尤其不需要一个试图改变他的人。Guggenheim的狗!严肃考虑入手一张

    45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力荐

    Every genius is troubled | Art could be anything, from nothing to everything, like life

    47分钟前
    • 切╆
    • 推荐

    就传记而言稍显单薄,对于人物酗酒和精神缺陷上的描绘太过了,远远过于他对美术的追求。

    52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除了他的狂躁抑郁症,根本没有什么传奇色彩

    55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艾德·哈里斯的「方法派」表演令人印象深刻,不过最大问题却是让观众们过分注意到哈里斯扮演的波拉克,作为传记电影的中心,观众们在电影结束后依旧只能留下泛泛的「古怪隔离于世界的天才」形象,对于艺术家而言,以作品与艺术入手,还是挖掘生活中的八卦与破碎,始终是电影(或者其他传记载体)的两难。

    57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电影对于pollock性格心理各方面入手太参差不齐,发展到最后车祸实在是感觉跳过了一个很大的gap,但是因为ost和主观因素满星。。

    58分钟前
    • BlueDancer
    • 力荐

    影20441:看他的画就是一种潜意识的非意识流露——一幅画何时才算画完?正如你觉得何时ML完一样。滴画的随意加上自我秉性的控制,至于画作具体画的什么,感知即可,等你看了德库宁,你就知道这就是波拉克!

    60分钟前
    • Timing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