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台湾剧 人间四月天

    人间四月天

    评分:
    0.0很差

    分类:台湾剧中国台湾2000

    主演:黄磊,周迅,刘若英,伊能静,郎雄,吴军忱,马跃,冯雷,王斑,刘牧,孙桂田 

    导演:丁亚民,曾念平 

    猜你喜欢

    • 第8集完结

      谁是被害者 第一季

    • 全12集

      第9节课

    • 已完结

      第二名的逆袭

    • 已完结

      王子变青蛙

    • 更新至02集

      我的意外室友

    • 薰衣草

    • 全40集

      小李飞刀

    • 已完结

      人间四月天

     剧照

    人间四月天 剧照 NO.1人间四月天 剧照 NO.2人间四月天 剧照 NO.3人间四月天 剧照 NO.4人间四月天 剧照 NO.5人间四月天 剧照 NO.6人间四月天 剧照 NO.16人间四月天 剧照 NO.17人间四月天 剧照 NO.18人间四月天 剧照 NO.19人间四月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徐家是浙江海宁的生意望族,独子徐志摩(黄磊 饰)自幼爱读书,一心求学的他为了换取读书的权利而答应了家里安排的婚事,与当地千金张幼仪(刘若英 饰)结为夫妻。一年后诞下麟儿,志摩便远赴英伦。在英国,他偶遇林家千金、十六岁的才女林徽因 (周迅 饰),并一见倾心,度过了一段纯美的岁月,直到张幼仪突然抵英,林徽因才知道志摩已是有妇之夫,顿时默然。由于自己母亲饱受一夫多妻之苦,林徽因决不让自己也成为破坏别人婚姻的借口,她毅然决然地跟志摩提出了分手,并即时回国,断绝想念。   但志摩与幼仪的离婚已经不可挽回,坚强的张幼仪给他所要的自由,自己一个人开始努力地生活。回国后的徐志摩发现林徽因正与梁思成交往,且两家大人有意撮合,志摩百般表明心迹仍不能得到佳人同意,林徽因最终嫁与梁思成。 徐志摩一天天慢慢练习,练习习惯没有林徽因的日子,而这天他遇见了陆小曼(伊能静 饰),又一段...

     长篇影评

     1 ) 人间四月天最美的风景----张幼仪

    他是本就不爱仪的,因为他的心思是追求理想,自由,爱,这些东西只有林和陆可以给予,他从不去了解仪,因为仪是他父母为他选择的,如果他去了解这样一个女人并且爱上她那不就等于听从了父母的话,违背了他自由,理想,和自由恋爱的一贯作风?如果换个时空,仪同样接受高等教育也不是家庭的包办婚姻,徐还会那样对待她吗? 大家都喜欢仪我想不仅仅是她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更多的是坚韧,自强,自主,作为21世纪的新女性,她可以说是典范,不管她是以什么方式被后人记住,在那个年代几个女人的战争中,她无疑是胜者,从爱情方面说,徐才是土老帽儿,因为他从来不懂什么是真实的爱,失去仪才是他的可悲之处,她的美丽不是因为外表而光彩,而是她坚定的眼神,温和的话语,实际的作为,说上100句爱你的话,不如做一件爱你的事来的重要. 爱永远不能成为沙滩上的城堡,爱要经历生活的艰辛和磨难,爱不是捆绑,仪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当一个女人爱上你时,无论你做什么她都支持,善带你的父母,抚养孩子,她不要别人的同情,而是靠自己,她的美不是因为任何一个男人,而是那永恒的坚贞而坚强的内心.

     2 ) 张幼仪--华丽转身后的气度要强过所有的眼泪与哀求

    前段时间很喜欢的一本新书《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开篇前三篇,写的就是和徐志摩有牵扯的三位女性,也是这部剧的三位女主,看了这几篇文章,也引起了我对他们的极大兴趣。于是看书、看剧、看介绍,捋一捋,想一想,还是有很多感触,不写不快。 之前看《灵魂有香气的女子》里谈张幼仪,看到徐志摩对她的所做作为用冷酷无情来形容丝毫不为过,我震惊于张的气度,当一切的伤害过后,他们竟成为了好友,张一直履行着抚育孩子、照顾老人的义务,并且在徐死后也一直照顾徐父直至终老,《人间四月天》给了我答案。通过看一些其他的介绍和资料,我不得不要称赞一下编剧,应当说编剧在最大程度的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故事,虽然说现实不可能和电视剧完全一致,但通过这个剧大致能够领会到每个人物灵魂上最精髓的东西。演员的选择和演绎也都很到位,黄磊本人的气质和徐志摩就有相似之处,除了他我几乎想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况且15年前的他真是嫩啊,眉目清秀眼波流转,光凭长相也可以迷倒万千女性了。刘若英的张幼仪感觉也是深入骨髓了。两位演员都没有用配音,听起来让人特别舒服,特别是刘若英的声音,那么温柔而坚定,因为刘若英也不得不爱张幼仪。他们的故事怎么开始说呢。就从张幼仪到底爱不爱徐志摩开始吧,这也是张在往后的岁月里总被问到的问题,看看她本人是怎么回答: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子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世人都认为张幼仪深爱徐志摩,可是我不以为然。当然,徐志摩肯定是张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特别的男人,她对他肯定有爱慕之情,那里面包含了她少女时代对爱情的渴望与幻想,可是我觉得,徐给她的温柔太少太少了,根本燃不起她心中爱情的火苗。没看电视剧以前我想,他们结婚7年,有过两个孩子,无论如何也还是会有些温柔时刻吧,在剧中我也看到了。那是张刚到英国安顿下来的夜晚,半夜远处的教堂传来阵阵钟声,屋里躺在床上的两个人都没有入睡,伴着钟声,张试探的将头靠在背对着自己的丈夫的肩头,徐一怔,转过脸望向妻子,对上她迟疑的目光,缓缓的他把胳膊伸出来让张枕着他的手臂,张小心翼翼的靠过去,用一只胳膊揽住他,这时徐的表情忽明忽暗,然后欲望袭来,徐抚过张的手臂、肩头,最后将她压在了身下,即便如此,徐的表情还是清冷的让人心寒。当即我就叹道,如果这是难得的温情时刻,那这样的温柔也太少太没有温度了,根本无法支撑起一段情到深处无怨尤的悲情戏码。她出身富贵却保持着传统女子的良好教养,上孝公婆,下抚幼子,她勤劳、隐忍、坚强,她可以不要他的爱,她想要的不过是现世安稳,平淡温馨的家庭生活。像这样的女子,如果嫁给胡适或其他一些当时有担当的优秀男人,也许都会是夫妻和顺一派美满幸福,可她偏偏遇上个最有浪漫情怀、以追求真挚爱情为目标的诗人徐志摩,她再好,也不是他的菜。 曾经在豆瓣上看过一篇评论的题目,到现在还印象深刻,叫做《我鄙视缺乏残忍的温情脉脉》,评论的是HBO的《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的故事。这个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童贞女王,终生未嫁,一生与莱斯特伯爵和他的继子有过情感纠葛,后来她被她宠爱的小男友造反,然后女王就处死了他。说到这个其实我想说的是爱情是很残酷的,经济学上有个有名的“马太效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赢家通吃,而这个定律对爱情同样适用,若一个男人爱你,全世界都送到你面前还不够,只想给你最好的,若他不爱你,你连一个合理的解释,一句安慰的话语,甚至一个关注的眼神都得不到。要么都得到,要么全不要。所以,当我看到徐志摩残忍的要求张打掉孩子、不顾她身怀有孕弃她而去,甚至是在她刚生完第二个孩子以后就要求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全然不顾她以后要如何生活,如何去养育这个孩子的时候,当我看她怎么伤透了心、流尽了泪,沉默为主的她也终于忍不住发了声,求得不过是他的一点心软的时候,除了心疼,我更想对她说不要哭、不要求,你的哀求和眼泪都没有用处,只能让他更加鄙夷你而已,他这一刻是没有心的,至少对你是没有心的,你钻心的疼痛他感觉不到分毫,他根本不会设身处地的为你着想,对你的苦他根本无法感同身受。好在,张幼仪也渐渐明白了这一点,当她在柏林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强忍住自己的悲伤,对徐志摩说:“我要感谢你,是你第一次让我知道,我张幼仪三个字可以完整的代表我的意思。”平静而掷地有声,说完便拂袖而去,留徐志摩愣在当场,那一刻我真替她叫好。仿佛从那一刻开始,她的人生也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写道“被人惧怕比被人爱戴更为安全”。在爱中,为了避免受伤害,我们穿上铠甲,对伤害我们的人残忍一些,对自己残忍一些,也许是更为安全的做法。其实她可以残忍,她有足够的理由要求徐家的赔偿、道歉,也可以利用娘家、兄弟们雄厚的经济、政治势力让徐志摩、徐家日子不好过,可是她没有,她保持了她的风度,默默咽下所有的苦,带着小儿子在德国走上了发现自己、不断成长的道路。张幼仪承认,和徐志摩的离婚,使得她脱胎换骨,找到了自我:“在去德国之前,我什么都怕,在德国之后,我无所畏惧。”的确,在同徐离婚以后,她凭借着她的勤劳、坚忍、严谨的作风、踏实肯干的态度,在德国完成了幼教学业,回国后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她和徐志摩的关系,之前看书里说离婚以后他们的关系居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成了很好的朋友,我还觉得很不可思议,那样的残忍伤害过后,最后真的可以一笑泯恩仇吗?可是看了电视剧以后,我开始理解,我可以理解张幼仪的不计前嫌,也不想过度责怪徐志摩的残忍自私,我也明白了徐志摩为什么让林徽因、陆小曼等当时有名才貌双全的女子着迷的地方,那就是他的真。他像一个孩子,那么执拗、坚强的追求着他所认为的真,在剧中他在面对愤怒的徐父指责他不该离婚时有这样一段表白:“三妻四妾在许多人眼里竟然比离婚还要道德,可在我心里这是最大的自私和败德。享乐、生育都不是娶妻的理由,如果一个男人真的爱他的女人,他的妻子,他就不需要找任何理由再把其他的女人领进家里,因为一个已经够了。中国妇女几千年来之所以没有社会地位,就是因为男人们从来没有真正爱过自己的妻子,因为不懂得爱就不懂得尊重,不懂得尊重就会养妾狎妓终日流连欢场,甚至把三妻四妾这种事情当做理所当然,所以我情愿离婚,当一个千夫所指的人,也不愿意占尽男人的特权,再戴上一顶破烂的礼教的帽子,来维系徐家那一点虚伪的面子”。这段话自然气的徐申如脑袋冒烟,罚他跪祠堂。可是我佩服他这样的勇气,即使在现代社会敢于对这种门当户对的结盟婚姻说不的不多,更何况是那个封建时期。现如今又有多少虚伪龌龊的已婚男士,以爱情的幌子享受着婚姻以外的情感,而一旦对方以结婚相胁,这些男人们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离婚,对他们来说代价太大,即使他们有些不爱自己的妻子,也不愿承受离婚带来的工作、家庭等方面的一系列阵痛。所以我觉得民国真是个奇异的时代,那个时代虽然中国仍受着封建思想和各国列强的压迫,却出现了这么多优秀的人物,他们的思想情感在现如今看来也是那样的难能可贵。所以对于徐志摩的抛妻弃子我不想过分苛责,更何况对于张幼仪来说,这样的剧痛之后,换来的也是凤凰涅槃般的重生。试想如果徐屈从于封建礼教,终生不同张离婚,张终其一生可能也只是顶着徐志摩妻子名分而畏手畏脚饱受煎熬的平凡女子。所以张幼仪对徐志摩的感谢是发自内心的。很喜欢他们离婚以后的每一次的交谈相处,仿佛离婚以后他们两个人才真正在人格上平等起来,没有了别扭、没有了依附,只是两个老友,相互懂得对方的喜怒哀愁。在柏林,张刚失去她的小儿子彼得,这时的徐志摩才匆匆赶来,对徐没有一句责怪之词,她和他说着彼得认得他的父亲,每晚都要亲过他的照片才睡,这个她没有教过他,听得让人心碎。当她终于忍不住趴在徐肩头失声痛哭,那一刻两个人的痛是想通的,他们的心灵之前从未那样的靠近。 在回国后,徐家老宅,徐志摩夜里邀她出来走走,和她商量事情,并且表达了他愿意支持她办学的愿望,张很感慨,她说:“也许做你的朋友比妻子更有福气吧。”因为她终于也体会到了徐志摩作为朋友的赤诚之心,他们原来可以这样舒服的相处。 之后我又看张如何一步一步的成长起来,严肃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教养,温良宽厚的品格让她在事业、生活与做人上做的那么妥帖。其实我觉得她之后做的很多事并不是为了徐志摩,她精心养育徐志摩的孩子,因为那也是她的孩子;她孝敬徐父徐母,因为他们二老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她那么看中,况且她父母早逝,她在他们那里也获得了亲情;她帮助徐志摩出版文集,凡事亲力亲为是因为徐志摩是她重要的至亲朋友,她珍惜他们的友情。至于经营银行、服装店、管理财务,无不是对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她在其中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其实后期陆小曼的“作”和张幼仪的明理能干确实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我觉得徐志摩没有后悔过他的决定吧,毕竟爱情不是说你聪明、能干你爱的人就能钟情与你,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不论如何,张幼仪的人生是丰富的、厚重的、她没有白来这一趟,特别是晚年又嫁得良人,也算是抚慰了空闺多年的寂寞。爱情,不会也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特别是对于张幼仪这样的女子,她没有徐志摩的浪漫,她走的每一步都很踏实,而她对徐志摩的态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范例,对那些曾经爱过但却伤害过我们的人,哭泣哀求是最下等的做法,以牙还牙的残忍次之,最难最妥帖的做法莫过于在华丽转身后仍然能够交往的豁达气度,如果实在不能相交至少先让自己华丽转身给对方留下一个美丽的背影。

     3 ) 你的性情却伤害了一个淳朴的女人

    徐志摩是怎样的一个人?
    浪漫 多情 才气 文艺 骄傲 自由 ……
    评价很多
    可是在我看来他却是一个薄情之人
    当年奉父母之命,取了张幼仪
    留学英国遇见林徽因,
    “你偷走了我的诗歌,我就偷走你的琴音”
    徐志摩义无反顾的抛弃了怀有身孕的张幼仪
    于是乎就有了中国第一起离婚公告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 /那娉婷
    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林徽因在浪漫的康桥边轻吟这段话的时候
    徐志摩应该是如痴如醉
    可是他忘记了家中一直等着念着的张幼仪

    没有爱情,张有错吗?
    为你远离亲人与故土,张有错吗?
    怀了你的骨肉,却逼着在离婚书上签字,张有错吗?

    在你的爱情世界观里,你却如此的辜负了一个女孩
    你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你确定你找到了?

    林徽因最终嫁给了梁思成
    陆小曼让你声名狼藉
    你终究郁郁寡欢,才思枯竭

    而张幼仪却为你抚养孩子,孝顺父母
    甚至在你陷入困顿的时候
    慷慨相助

    徐志摩啊徐志摩
    我好想知道在你遇难离世之前
    对张幼仪是否有一种愧疚!!!!

     4 ) 这种电视剧的存在是对学者最大的侮辱

    辣鸡电视剧,为了哗众取宠的爱情,就那样玷污一对学者伉俪,林徽因的伟大不是她有多美,而是她为中国建筑的贡献与牺牲,这简直是对学者的侮辱,梁从诫先生和梁再冰女士抗议过吧,这个辣鸡剧组是什么态度,毫无格局,毫无气节。用这种电视剧带节奏也是醉了,林徽因女士的名誉就是从这里毁的吧,周公子本来挺喜欢的,拿电视剧的情节臆测林徽因,还以此回应如懿传让我顿时没好感了。就算黄磊再神算子,我也不会原谅他当初为此诋毁林徽因的行为。演员演的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拿自己那点浅薄的文化臆测一位优秀的学者,其心可诛。

     5 ) 为什么而慈悲——张幼仪

    如果有人看百度大神的百科这样的技术文字也能想流眼泪的话,可能就是我这样的文艺小青年儿了。

    我想这话大概是从《小脚与西装》里面出来的,张幼仪说,她怀孕两个月的时候,徐志摩跟她提出离婚,想和林在一起。她不同意,去投靠二哥。徐明知道他在那里,却一直装不知道,没有联系过她,并没有问她一个女人怀着孩子是怎么过那八个月的。

    后来他来找她了,原来是来找她签离婚证书的。这个时候她刚生下二儿子,张幼仪很果断的签了,然后带徐志摩去看刚出生的儿子,据说徐志摩贴着玻璃看着孩子,看得很销魂。然后就走了。

    张幼仪说了这样一句话:他始终没有问我一个女人要怎么样养大儿子,我一个女人在异国他乡怎么生存。

    就这样,连生活费,儿子的抚养费都不用出,我们的诗人很潇洒的蹿得无影无踪。

    还好,真的还好。

    试想一下,如果张幼仪不是张家的小姐,没有一个非常富有的娘家和几个非常BH的哥哥,她一个小脚女人,不懂外语,要怎么生活,还要养活孩子。

    不用想,也许是饿得极了带着孩子一块跳河自杀了,要么是为了孩子不饿死而堕入风尘。

    可是张幼仪是上海一个富豪的女儿,几个哥哥弟弟都是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非常优秀的领导人,所以她不用发愁儿子怎么养大,自己怎么生活。

    可是她没有了爱人,孩子没有了父亲,这些是娘家和金钱能给的吗?

    一直到小孩得病去世,徐志摩才内疚的赶过来,说了对不起。

    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这样说:她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什么都不怕。。。。。。

    在她的名称前边除了是中国头一个与丈夫使用《民法》离婚的女人以外,鲜有人知道,她还是中国第一位女性银行家。

    最近一直在天涯看八挂,今天有人提起《人间四月天》里面刘若英演的张幼仪,一张张截图,让我想起来,当年是冲着黄磊和徐志摩去的,却摒弃了这两个人,爱上了刘若英和张幼仪。

    按照徐志摩、林徽英、凌淑华这一类的人来说,张幼仪不是个才女,她也不是张爱玲、冰心这样的女文学家,甚至连偶尔写写小稿的陆小曼都比不上。所以关于她的风花雪月也流传下来的很少,很少有人八挂她。通常说起来,也就是说她是徐志摩的前妻,如何是因为老土而被抛弃的。

    所以在世人眼里面,大多人都信了徐志摩的那句话,加上中国特色,都认为包办的婚姻都是同样的,女方肯定是目不识丁,而且没有灵魂没有思想,只不过是那些文学家、诗人、伟人人生中一段痛苦的回忆和绊脚石。

    张幼仪将自己的一生分为“去德国前”和“去的德国后”——去德国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

    我喜欢他的这种一无所惧。一个什么都不怕的女人是非常可怕的,我喜欢她去德国后的这种状态和回国后的一切: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我也喜欢她回国后对待徐家二老的态度,徐大诗人不消的时候,她这个前儿媳给两位老人风光体面的办理了后事。

    我也喜欢她在威风八面又发横财后辉煌的到了晚年的时候,还时刻记得自己是个应该遵守三从四德的女人。

    在家从父,她嫁给了因为贪图她家政治地位的徐志摩。

    出嫁从夫,她很果断的在徐志摩变心的时候签了离婚协议。

    夫亡从子,她在53岁那年遇上一个对她好的男人,准备再嫁的时候,写信给在美国的大儿子。她说:我是个寡妇 ,应该听我儿子的话。

    阿欢的回信催人泪下:“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谁说张幼仪不是才女?她形容自己的一生:“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6 ) “人类本以同情心而自贵于万物,义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不记得是在哪个杂志上读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民国时期的女子如何历经磨难来维持挽救自己的婚姻,未果之后,又如何独立坚强的在商场上打拼。文章似乎是这个女子的一个晚辈写的。末尾一段,写的是后人们翻阅这个女子当年的日记,才惊讶这张波澜不惊的面孔下,曾经藏着一颗多么火热的内心。文章中间插的一张照片。过了好几年之后,我才知道,照片上的那个男子,就是徐志摩;而女子,叫做张幼仪。

            他们婚姻没有维持几年。无疑的,徐志摩觉得很痛苦,因为他必须和一个不爱的女人一起生活。”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而在他心中,张幼仪的灵魂显然不能和他的灵魂作伴。“乡下土包子”,这大概是他们整个婚姻期间,丈夫对于妻子的总体印象吧。从结婚到徐出国,他们之间少有交流。临行前,徐对张说的嘱咐也是“家里的事情,你要多担待”,而并不曾因为自己出国不能共同照顾老人和孩子,而对妻子说一句温暖贴心的话。而张呢,大概从一开始,她的父母想要将她许配给徐家,她就已经认定自己的徐家的媳妇了。当徐志摩登门,姐妹们说徐是”四只眼睛“时,幼仪简单的一句”哪有……”就已经暴露了她的对徐的所有情感。少女的情怀,莫过于此。正因为欲说还休,感情才会显得如此的纯真可爱。

            人说徐志摩崇尚自由和爱,和张幼仪的婚姻让他觉得自己置身枷锁,然而他却从没想过张的思想和感受。当公公对于要送自己去英国陪读表示歉疚时,幼仪迫不及待地申明自己不怕吃苦。刘若英的表情,酷似当年《日落紫禁城》里的吟儿,难掩自己内心的期待和喜悦。丈夫不喜欢自己,从结婚一开始就如此。实际上或许反而是丈夫出国后,自己在这深宅大院里面,才能够得以多少的舒展。然而在大洋彼岸的是自己的丈夫,“即使你不爱我,我也可以……我也可以的”,他是自己赖以依存的根本,是生命的全部支柱,她怎么会不想念他,不想见到他呢?然而外面的世界是如此可怕。她刚下船踏上英国的土地,全然不像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少奶奶来探望自己的丈夫,倒像是一个孤儿被扔在野兽出没的孤岛上,心中全是恐惧。她用头巾把自己包裹起来,像是做错了什么怕被人发现。语言不通加上奇装异服,足以让一个正常人变得畏首畏尾。他终于来了,在人群的后面。她猛地把头巾扯了下来,然而这只是个忘情的举动,她忘了,丈夫不喜欢她。她或许期待一个拥抱,或许期待一句“辛苦了”,相信他的任何一个举动或是一句话,都会换来她的泪如雨下。然而什么都没有,他只是提起了箱子,扭了一下头,让她跟着走。而跟着走,也让她的所有情感,被迫沉寂在了身后冰冷的海水中。伦敦的钟声也让人害怕,当当的,不慌不忙的,仿佛在提醒她这是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而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唯一的依靠也就是身边这个冷漠的丈夫。她将头抵在丈夫的后颈,而当他转身伸开臂腕将她揽入怀中的那一刻,她一定是幸福的,也是感到温暖的。而那一幕,连外人看了也会觉得窝心。这大概是整部戏中,为数不多的让人觉得徐还对张有一点点温存的画面吧。

            有人评论说幼仪不知道怎样和丈夫沟通,看到他坐在留学生会馆的楼梯上不愿进家门,也是束手无策。然而当我看到刘若英探头探脑的从房间里出来,又目瞪口呆的看到他痛苦的坐在楼梯上的时候,那痛苦无奈的伴乐和着奶茶几乎是要夺眶而出的眼泪,让我深深的相信他们之间真的没有办法沟通。沟通的前提大概是双方要平等,都要怀揣有解决问题的愿望。但是对于徐来说,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离婚。既然眼前的这个妻子不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又有什么必要沟通呢?如果当时有“冷暴力”之说,那么徐无疑是工工整整地诠释了这个词。梁启超曾因为徐的离婚给这位学生去信说”人类本以同情心而自贵于万物,义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婚姻不但讲‘情’,还要讲‘义’。”然而具体说来,徐志摩对于原配夫人,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两点。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妻子的感受,也从来没有尽到做丈夫的义务。在妻子刚刚生下二儿子,徐要签离婚协议的时候,慷慨激昂的发泄了自己的痛苦: 他没有给林徽因一个承诺,他没有对林徽因尽到责任,他为此整日精神恍惚,无法继续自己的学业。彼时幼仪已经是泪眼模糊,她反问道,“那么你对我的责任又是什么?”她当时的眼泪,必然是痛,是怨,是恨,又是屈辱。眼前这个人,自己原本的生活和精神支柱,却因为另外一个女人寝食难安。而她作为原配夫人,已然卑微到尘埃。

            徐听说前妻要办女子学校,夸赞说这是中国第一人,张扬起眉眼说道,我可真无心做这第一人啊。如果有选择,她真的不想做什么第一人,特别是中国离婚的第一人。可是当唯一的依靠不再,她必须要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交待的时候,她的智慧和坚韧,真正成就了她。徐劝他回国,张平静的回道,“你没想过回国这条路对我有多长,有多难。”作为中国第一个被离婚的女人,她究竟是鼓足了多大的勇气,才能下决心踩上回国的甲板呢?

            面对徐志摩狂热执着的追求,林徽因的一句话彰显了她平静的决心:“道德是人们心中的一把尺,是人们自尊的根本。”所以她就是林徽因,她才是林徽因。她的智商高的可以在诸多个学科都有建树,气质佳的让无数个男人为他着迷,然而真正让她为今天的我们所熟识的,应该是她的理智。她不会为了一段感情而为人指点,她要寻找并且也有能力找到一个完完整整的幸福生活。而徐志摩之所以对林徽因终生年年不忘,我相信,除了林固有的容貌才华气质之外,还因为徐志摩已经为她付出了很多。太容易得到的,不值得珍惜,正如徐志摩对于张幼仪。而反之,费劲周折却得不到的,必然珍惜,正如徐志摩对于林徽因。他为林徽因离婚,背负了父母师长朋友的指责;他为林徽因回国,中止了在英国的学业。然而他却仍然得不到她,因为她是林徽因,她要挽着自尊从容的面对生活。

            付出了太多却得不到,那么此时他心里面暗自期待一个对自己的认可吧。这个认可来自于陆小曼,一个“要是今天见不到你我就会死”的美丽女子。依旧是困难重重,但是不一样的是,这次是两个人共同努力,所以哪怕有双方父母的不待见,老师的责骂,他们都要坚持在一起。或许对于徐志摩来说,这次来之不易的婚姻,不仅让他收获到了自由和爱,能和一个时髦现代的女子共同生活,更重要的是他能从这场婚姻中得到一个肯定,对于他努力付出的肯定。只是不知道,因为娇妻挥金如土,家里经济捉襟见肘的时候,在陆小曼因为胃疼吸食鸦片,和翁瑞午整日混在一起,徐志摩不得不说 “要想贯彻一份爱,自欺有的时候也是难免的“ 的时候,他在怀念林徽因的时候,有没有多多少少思念一点张幼仪。

            徐志摩在求张幼仪回家主持母亲的丧事时对张说 “我对你永远有一份关心,我也希望你知道。“ 张回答:”这些话,要是早几年讲该多好。“往事如烟。在上海的日子,他们对外说对方是朋友。或许徐志摩真的是将前妻当作朋友了,但是深入幼仪的内心,她一直还在爱着他。当徐的飞机失事,她对徐父说 “让八弟带着阿欢,把咱们的志摩接回来“。如同少女时候的那句”哪有……”一样,她又在不动声色的讲述着她对他全部的爱。这份爱让她默默的以朋友的名分关心着他,照顾着公婆和孩子。

            感谢王蕙玲老师出色的编剧,让我们从精彩的台词里领略人物的情感。也感谢四位主演充满感情的演绎,让我们眼前能重现当年的爱恨情仇。对于历史人物,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理解,不能苛求。黄磊演的徐志摩,他也冷漠,对幼仪也没有应有的责任心,但是他也无奈,也热情;周迅演的林徽因,当那青春澄澈的面容从墙后面缓缓移出时,你会发现这就是当年那个精灵的孩子;看着刘若英,仿佛她就是当年那个被丈夫遗弃后自立自强的张幼仪;而伊能静的歇斯底里为爱痴狂,又为徐志摩当年那唯一一场有结局的爱,填入了一个生动的女主角。

            你是人间四月天。

     7 ) 真实的人物,虚设的情节?——与《人间四月天》编导商榷

            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讲述的是徐志摩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很有可看性。二十年代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恋爱轰动一时成为社会新闻,而这位潇洒的大诗人生命中不仅仅只有一个陆小曼,他的结发妻子张幼仪也称得上是上海滩上第一代的职业女性,他终身爱慕的林徽音更是二、三十年代北平文化圈子里出了名的才女。徐志摩短短的三十六年生涯,总体来说,有神采飞扬的时候,也有黯然神伤的日子,他对爱情的追求贯穿其短暂的一生。应该说,编导们以徐志摩的爱情故事为题材是很有眼光的。
      但是,看过这部电视剧以后,总觉得心里头憋闷,剧情与我所掌握的史实有相当大的出入。姑且不说林徽音的整个形象定位出现了错误,就是一些起码的、有明确定论的情节也是被拍得随心所欲。难道说,编导们是本着“真实的人物,虚设的情节”这一原则来创作的吗?我不得其解。本文试举几例剧情与史实相悖之处,与《人间四月天》的编导们商榷。
      (一)第一集中有徐志摩在梁启超家见到林徽音的场景。林徽音和梁思成从屋子里一起出来,徐志摩的眼神中掠过一丝怅然若失。第二集在伦敦林徽音长民的寓所,林徽音望着徐志摩,略有所思地问:“许是见过的吧?也许您不记得了?”徐志摩很快地回答说:“怎么不记得?那天下午,在任公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否也!据《新月下的夜莺:徐志摩传》和《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林徽音》的年表,清清楚楚地写着:1920年徐志摩和林氏父女相识。所以,徐志摩绝不可能在国内就见过林徽音,包括那次拜师仪式中有林长民以及他出考题之事,恐也不确。据《徐志摩传》上说,徐志摩早已仰慕林长民,只是以前未能与之谋面,来到伦敦自然觉得分外亲切,所以在林长民的一次演讲集会后,抓住机会认识了林长民。由此可见,徐林是在1920年在伦敦第一次见面的。
      (二)片中林徽音弹得一手好钢琴,尤其偏爱贝多芬的的《月光》,这首曲子几乎成了徐林定情到思念到葬情的象征,琴声悠扬,诗意袅袅,只是我相当怀疑它的可信程度。林徽音友人的回忆里都没提到过这事。当然,林徽音是喜欢西洋古典音乐的。二十年代,世界著名小提琴家FritzKreisler被请到北京为外国使节演出,徐志摩建议林徽音和梁思成向北京的达官贵人推销包厢票,以便让清华的学生以低价门票入场欣赏,这件事在林徽音的《悼志摩》一文中提起过,但语焉不详,梁从诫先生又作了补充说明。费正清的《五十年回忆录》中写徽因一家在李庄时:“只有一架留声机和几张贝多芬、莫扎特的唱片。”由此可见,林徽音对古典音乐是有很高的欣赏水平的,但她是否会弹钢琴还是个疑问。
      (三)林徽音第一次弹《月光》时,徐志摩从林家书架上取下一本JohnKeats的《夜莺颂》并挑了第六章来应和林徽音的琴声。原诗是“DarklingIListen”,应译为“黑暗中我倾听”,而字幕却打出了“亲爱的,我在听”,这是把Darkling和Darling混淆以后的张冠李戴。
      (四)片中梁思成的形象被丑化了。梁思成是清华的活跃分子,爱好广泛而且幽默风趣,但做事有条不紊。必须声明的是,梁思成绝对不是《人间四月天》中那个缩手缩脑、窝囊懦弱的样子。有例为证,林徽音自己回忆说:早年她和梁思成百上千在太庙约会时,她摆出少女的矜持,谁知梁思成转而不见了,原来梁思成爬到树上去了。(见林洙的《大匠的困惑》)由此可以看出:梁思成是个很有活力的人,有时甚至带点顽皮。怎么可能被编导们定位成那样?关于梁思成和林徽音,有必要在这儿插一句:1922年,梁林交往开始密切并且产生了感情,他们两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且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林徽音曾在一封给胡适的信中说过“爱思成”的话,所以梁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很亲密的,片中表现的是梁思成单恋林徽音,而林徽音则陷入对徐志摩的热恋中无法自拔——这是不真实的。
      (五)《人间四月天》中有林徽音焚稿断旧情的镜头——这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林徽音去美国留学后,在一封写给胡适的信中说过“在整理旧信中真真切切地明白了旧的志摩”之类的话;而徐志摩死后闹得满城风雨的八宝箱争夺战中,林徽音又对胡适说过“想把志摩的《康桥日记》与他写给自己的旧信一起保存”的话,也是在一封信中。因此,林徽音根本就不可能烧掉徐志摩的信,而且保存完好。当然,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这些信了,真是可惜!
      (六)泰戈尔在礼堂里举行演讲时,先请林徽音用英文念了自己的诗《第一次的茉莉》,徐志摩在旁翻译,这一情节暂且存疑。至于片中徐志摩深夜造访林徽音并献茉莉表白,是不可能的。——这一情节很富有诗意,但完全不见于任何史料,所以尽管编导煞费苦心,却又违背历史的真实了。
      (七)片中有这样一场戏:林徽音在香山养病,徐志摩一直关心探望,望着徐志摩远去,林徽音有感而发,写下了《那一晚》一诗,在林徽音写诗的过程中,穿插了徐林坐在康河一条船上的镜头。也就是说,编导认为诗中的“那一晚”是指康河的“那一晚”,这又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那一晚》是写给徐志摩的。何况诗中有这么一句:“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就算假定“这首诗是林徽音写给徐志摩的”这一前提,也不可能是他们同游康河的回忆。
      (八)徐志摩林徽音深夜谈诗,徐志摩拿了一叠诗稿让林徽音看看,其中就有他自己的《爱的灵感》(节录),诗中的感情挺强烈的:“我再不能踌躇了:我爱你!”编导很明确地示意我们:这是徐志摩对林徽音的表白。实际上,《爱的灵感》是一首完整的长诗,从一首长诗中断章取义的做法是不可行的。据我所知,徐志摩确实指明过几首诗是为林徽音而写的。一首是《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一首是《你去》(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另外,《山中》据说是在林徽音病后徐志摩心疼她所写,从诗的内容来看,确实有这种可能(不知今夜山中,是何等光景?想也有月,有松,有更深的静)。但是,硬是把《爱的灵感》归于表白之作,未免流于肤浅。
      (九)张幼仪带着儿子阿欢去探望重病中的林徽音,林徽音摘下氧气罩吃力地说:“请你原谅我,那一晚,在康河!”——对于前面一个场景,我且半信半疑;后者就简直近乎荒谬了。张幼仪与林徽音的关系,我倒是期待《小脚与西服》(张邦梅著)一书早日引进内地,好让我们了解得更清楚些。
      徐志摩和林徽音的关系被传闻传得多少有点走样,许多原始材料阕如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写作本文也只是想尽可能地据史实说话,澄清因《人间四月天》所造成的误会。而徐陆(小曼)之间的恋情发展有比较多的日记、书信为证,至少不至于拍得太离谱,这里就不多说了。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通过比较史实与剧本,来表达我的一个观后感,那就是:如果编导有意以徐志摩为原型来搞自己的“二次创作”,以此增加该剧的可看性——这番苦心我能体谅,但是,眼睁睁看着该剧漏洞百出根本经不起一点推敲,我就觉得编导大可不必如此大费苦心。你要描写一个诗人的爱情故事,首先就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随意篡改材料。毕竟,徐志摩是个活生生的人,他真实地存在过,他的许多交游、情感历程都有明确的记载,你总不能随随便便就给他来个改头换面吧?你总不见得根据自己的想象,随便假设前提,随便混淆材料吧?另外提个建议,与其吃力不讨好,不如干脆抽空历史背景,抛开真实人物,根据自己的构想来个“本故事纯属虚构”的创作,省得遭人指责了。编导们以为然否? 

     短评

    没耐心看下去了,大家把这种感情过于理想化,其实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人间四月天”又不是写给徐志摩的。

    4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还行

    这··不好吧···

    6分钟前
    • 邈邈
    • 还行

    演的真好,但林徽因真的不喜欢,周迅演的却很好,人不能太多情。

    7分钟前
    • 花落 思量错
    • 推荐

    今天突然莫名其妙想起这主题曲,还不自觉的唱了出来。虽然对于原型并无任何好感,但当时很喜欢这部剧。

    11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第一次认识林徽因从本剧开始,为周迅的民国女学生的清纯气质惊叹。有一段时间爱上了林徽因的诗和其人。

    15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无论林徽因还是徐志摩或者陆小曼,随便一个拿出来都是民国一段传奇,可惜编剧的落脚点只是三角恋,一下把格局档次降低了。假如把林徽因的才气与徐志摩的诗歌客观还原,那么这就是一部很经典的作品了。ps 剧中音乐很好听,《我等候你》。

    19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不喜歡徐志摩卻喜歡他身邊精彩的女人

    23分钟前
    • 力荐

    演员挑得真好,作为奶茶的粉,不得不说,张幼仪如有刘若英一半气质,历史都能改写。估计看完后对徐志摩拍砖的人又能多出一大批了。

    26分钟前
    • 斑斑
    • 力荐

    看到陆小曼那段我妈一直叨叨徐志摩很无耻啊....结果到现在我老觉得徐志摩有些无耻.......妈您能不能别乱给我洗脑啊....现在想来无耻的断不是徐志摩,而是林徽因才对吧!

    28分钟前
    • L'automne
    • 推荐

    林徽因还是和梁思成最相配,凑在一起是一对,天上有地下无。徐志摩就和陆小曼鬼混去吧!个人欣赏张幼仪,女性典范人类楷模。

    32分钟前
    • Ziggy
    • 推荐

    为什么我和徐志摩先生的审美观差那么远?为什么我挚爱的女人不是林徽因不是陆小曼而是张幼仪???搞文艺的男人真没眼光!!!那么自强又自爱的一个好女人。哎!哎!哎!

    36分钟前
    • 陈陈
    • 还行

    为什么选择你?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长,我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还蛮美的。不过印象最深的是黄磊头埋在刘若英两胸之间大哭。

    38分钟前
    • 维他命B
    • 还行

    如果真是原模原样的照着原型来拍,估计是一部“爱不上任何一个角色”的电视剧

    42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當年不明白為什麽徐志摩不明白張幼儀的好,如同今天我不懂為什麽張學良不明白于鳳至的好。。大概都有一個想飛的理由吧

    46分钟前
    • 木木示言
    • 还行

    王蕙玲劇本細膩,情話不僅經典,還採用民初語彙文法!從故事偏重,能感覺到編劇導演對張、梁二姝深深的同情。因為演員的緣故我始終傾向林梁,後來重看了好幾次,以這對的角度擷了上百張圖:http://wujun.hou26.org/gallery/work/tv-series/1999_april

    48分钟前
    • 侯二六
    • 力荐

    陆小曼是花,林徽因是溪流,张幼仪是月亮。我喜欢花,恋慕溪流,可最爱的还是月亮。

    51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大学里因为感觉太悲,没有看下去。现在经历的事情多了,觉得他们的故事也没那么悲了。老天最公平,张幼仪没爱情,可她有尊严,有儿子,有幸福。林徽因有万千宠爱,但没寿命。陆小曼有爱情,但没幸福。徐志摩只为爱情疯,没责任,没担承,老天罚他英年早逝。这评价很靠谱

    52分钟前
    • 未末
    • 推荐

    像林徽因那样做一个有思想有知识的独立女性,才能少受情伤么

    53分钟前
    • stranger17🎐
    • 推荐

    奔着黄磊来看的,却被周迅迷住了,话说周迅还真是什么都能演啊,天生适合演戏

    55分钟前
    • ✨小宝贝✨
    • 还行

    我是一片云,偶尔投映在你的波心。

    58分钟前
    • 紫漠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