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亲爱的2014

    亲爱的2014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2014

    主演:赵薇 Wei Zhao,黄渤,佟大为,郝蕾,张译,张雨绮,张国强,朱子墨,李一情,陈莹,余皑磊,黄建新 

    导演:陈可辛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黑水

    • HD

      绝地隧战

    • HD

      筒子楼超人

    • 更新HD

      潘多拉的果实~科学犯罪搜查档案~最终章SP

    • 正片

      扫黑·决不放弃

    • HD

      如果我能冬眠

    • HD

      巴尔的摩

    • HD

      勇士2011

     剧照

    亲爱的2014 剧照 NO.1亲爱的2014 剧照 NO.2亲爱的2014 剧照 NO.3亲爱的2014 剧照 NO.4亲爱的2014 剧照 NO.5亲爱的2014 剧照 NO.6亲爱的2014 剧照 NO.16亲爱的2014 剧照 NO.17亲爱的2014 剧照 NO.18亲爱的2014 剧照 NO.19亲爱的2014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田文军(黄渤 饰)和鲁晓娟(郝蕾 饰)曾是一对恩爱的夫妻,然而,两人之间的感情却被时间和争吵消耗殆尽,最终,他们选择了离婚。如今,联系着两人的唯一枢纽,就是可爱的儿子田鹏。然而,某一天,这唯一的纽带也断裂了,田鹏于一次外出玩耍时无故失踪,绝望和崩溃之中,田文军与鲁晓娟踏 上了漫漫寻子之路,并在途中结识了许多和他们一样无助的父亲和母亲们。  时光匆匆流逝,一条关于田鹏的线索浮出水面,促使田文军和妻子来到了一处偏僻的村落之中,在那里,他们看到了酷似田鹏的男孩,然而,男孩口中的“妈妈”却并非鲁晓娟,而是一位名叫李红琴(赵薇 饰)的村妇,这错位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长篇影评

     1 ) 这部电影,你的眼泪流了多少?

    中国每年被拐卖的儿童接近20万,这个数据触目惊心,我不知道你们怀着怎样一种心情来看这部电影,但是总的来说是很感人的。 主题线路明确,就是一对离异夫妇找寻自己失踪的儿子,电影中很平淡的生活场景,网吧电线杆的街景更是寻常可见,但是在电影的开头我注意到了那些错综复杂的电线网络,是否导演在予以这些电线一些意义呢? 是错综复杂的无法理清的人际关系,还是错综复杂的法律与人情的交织,这些我们都有这各自的理解 黄渤的演绎真的是让我感觉这个男人确实是实力派演员,在搞笑的电影中他搞笑,在疯狂的电影中他疯狂,在这部电影中,他让人感动。 他说,我刚开始的时候希望被骗,因为那时候还有希望,而现在却音讯全无,什么希望都么有了。 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是否也在生活中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宁愿相信着,不愿失望着。 我相信这就是所有那些被拐卖父母的心声,他们宁愿这个事情有丁点的希望,也不愿意这个事情就是结束。 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心头肉,当然,现在我不敢说这句话百分百正确,因为看到了太多虐待自己亲生孩子的事件。但是按照一般规律,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的,而且当孩子被拐卖的时候,这个责任太大了,那些个沉甸甸的愧疚能让人一辈子直不起腰,能让人一辈子看不到希望。所以电影中卢文娟刚开始并不敢去说当时孩子是追着自己的车子跑走的。这个是真实的感觉,因为有真实的案例,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就是孩子的父母上班都很忙,于是让自己的母亲来照看孩子,而恰恰孩子在他们母亲的照看下被拐走了,半个月以后,他们的母亲服毒身亡。 这份责任,谁来承担?这份后果,有谁知道? 当然,当这部电影进行到后半段,随着剧情发展,整个电影的主题开始明确,不仅仅是道德框架内开始演绎整个故事,更是从道德人伦法律三个框架内开始了整个故事的演绎。 孩子找到了,按照法律应该跟自己的亲身父母走,整个在法律的框架内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时间是让人很头痛的东西,作为成人来讲,时间或许就那么一天天,但是作为孩子来讲,尤其是作为被拐卖的孩子来讲,时间是会让人产生一种亲情人伦的东西。 亲身父母or养育父母?孩子在两年之内不仅仅生活习惯变了,而且整个的观念都开始变化,他更适应的是现在的父母,是现在的生活,是现在父母对于自己的爱。 所以黄渤的哭,不是假哭,是一种很难受很难受难以表达的苦。承受的这份苦,估计很难会有人彻底的了解。 亲情与法律的交织,让整个事件的发展更加的难以让人接受,作为亲身父母来讲,孩子回来的,应该高兴,但是孩子却并不高兴,孩子回来了,但是心底里的那份记忆和亲情依然在,这个让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讲就是占有欲的问题,虽然人不是物,但是我们依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别人的记忆,拥有那些让我们心底里感到有些痛处的情感。 所以田文君和卢文娟都不希望赵薇来看自己的孩子,但是人心都是肉长的,有谁能够忍下心来对于一个并没有犯过多大错误的人去无理的指责和鞭笞呢? 整部电影说实话很感人,但是看着很揪心,这是法律与道德,感情与理智一场交织盛宴,在这个社会,究竟应该谁来承担揪心的痛楚? 毕竟,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

     2 ) 天道轮回,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跟朋友逛街时一时兴起走进了电影院,正巧这部片子马上开播,便买了票。之前对这部片子没做任何了解,看名字还以为是爱情片,所以,一开始我是抱着看爱情片的心态最终看完了一部亲情片。不,应该是道德伦理片?众口难调,那就干脆就叫打拐片吧。

           老实说,作为在父母亲爱的关爱包围下长大成人的90后,对于“拐”这个字的理解仅仅限于字面意思,不曾接触不曾了解也就更不曾体会了。

           影片一开头氛围挺诙谐,离了婚的夫妻,天真可爱的孩子,跟很多普通离异家庭大同小异,甚至在鹏鹏说着一口安徽方言“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时,我看到一点和谐的色彩,谁要料不到这正是后面悲剧的铺垫。导演这点运用的巧妙,让观众知道这是发生在安徽的故事主人公是安徽人,并且这唯一的一点和谐色彩与后面发生的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观众先调整到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

          还有一点,整个鹏鹏被拐的过程,导演可以说是一笔带过,就一个镜头,稍微不注意一个走神甚至还有可能忽略掉这个镜头,这里也处理得很棒。不拖泥带水,并且一个小孩被拐也往往就是一个瞬间的时间。

         从这里,一个家庭的悲剧就开始了。

         从最开始的家附近寻找,到全城寻找,到录制视频网上寻找,再到全国寻找,无法想象这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绝望的过程。当一个本就不富裕的父亲,舍弃掉一切,带着最后的钱孤注一掷的走进一个百分之八十是骗局的地点,密密麻麻的人群,各怀鬼胎,他没办法,他只能牢牢抓住这最后一根稻草。然而,是骗子。他绝望,他挣扎,他想守住自己唯一的救命钱,他还要靠着这点钱继续寻找,他逃不了,他甚至拿出了武器直到他不管不顾的跳进了河里。这场戏我印象深刻,因为黄渤出色的演技,让我完全进入了电影,我仿佛在跟他一起经历那种绝望的凄凉。
     
           他没死。他找到其他跟他一样失去孩子的家庭。他们可能经历不一样经济情况不一样但他们的绝望都是一样的。

          直接跳过这个过程,他们找到了鹏鹏,抱着孩子亡命的奔跑。牵引出了另一个悲剧——李红琴。剧透已经那么多了,就不描述她是如何的悲剧了。

         这个故事讲到的亲情,不仅仅是失去孩子的亲生父母的亲情,还有李红琴这个角色对于非自己亲生孩子所产生的亲情。还有两个人物角色的设定不得不提到,一个是张译的角色另一个是佟大为的角色。

         并不是所有失去孩子的父母都会沉浸在伤痛中不愿意走出来,拒绝再生一个。每个人想法不一样,他们也经历了寻找,充满希望直到绝望的过程,他们无奈,他们悲哀。张译的角色大概就是导演想表达这个方面吧,也没有拖泥带水,简简单单。

          佟大为,小律师,不受重视,唯利是图。社会上相当一部分这样的人的存在,他们又何尝不是悲哀的。当然,在他帮着李红琴的过程中,他的认知也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

          里面主演的演技都在线上,导演想表达的也都算到位,短短120分钟的电影,表达了那么多也算不容易了。佩服导演功力,轻重缓急都分得很清楚。

          打拐。简单两个字,却是天下无数家庭一生的悲剧。

           对一个人最深的诅咒是什么?无非就是 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你偷走人家的孩子是一瞬间的事,然而却毁了一个家庭一对父母的一生。我不知道拐卖小孩的人是以怎样的心态存活在这个世上,但我知道,天道轮回,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愿,天下无拐。



         

     3 ) 《亲爱的》之后 (有三处剧透)

    还清楚记得影院门口负责发票的女孩非常认真地核对我的姓名信息,然后另一个女孩微笑着提醒我看后发微博,一切有序又友善,我也因这细致劲儿感到高兴。

    入座,开映。

    影片的情节因为此前各种带剧透评论已变得不那么惊奇,但镜头下的叙事因为演员的精湛表演而生动,即便知道即将发生什么,还是会在发生那一刻牵动全身。从失子后鲁晓娟哭着打电话哀求二婚老公回家起,这种细节上的情绪调动就完全俘获了我,直至全片结束。

    关于影片的品质已不用赘言,每一位演员都成为影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便戏份最少的樊芸,沉默中的佛性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更不用说男主角田文军和女主角李红琴的双线并行之精彩,他们的每一步彷徨、勇敢、牺牲都将影片向前层层推进,此处前方并不是高潮,而是问题的核心:如何理解爱与承担?

    影片结尾的开放性,足以让人提出许多设问,把生活中的经历串联起来,也许可以更好地解读这部影片背后的现实意义。



    -下流人生长什么样?-

    所谓下流人生,并非道德上的下流,这里是社会的阶级。通过对孩子丢失寻找过程的描述,镜头掠过了一系列城市棚户区、三线城市无人区等街景,环境肮脏,镜头却平稳干净,没有任何嫌弃之感。

    真实的下流人生如何,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以我的印象评断,这部影片给到了如实关切。

    一个一无所有的平民带刀赴会,一个农村妇女面对警察权威、一个农民工面对风险……到后来一个女性绝境中最后的砝码——性,没有任何极端杀戮冲突。事实上,因为多数人也不敢造成极端事件,这是刨除猎奇接近真实的做法。

    社会的贫富阶级划分没有纲常,却已经印在每个人脑海里。没有地位的李红琴面对千夫所指唯有跪下并叩着田文军的手哭泣,无力申辩,而此刻,她没有任何罪。

    儿时母亲说过,在贫穷的生活里,没有每日新衣,也可保持清洁与美,一如李红琴一丝不苟的装扮和清澈的眼神。换句话说,这是尊严,下流人生里的里子,同样不可侵犯。



    -更好的生活是什么?-

    吉芳被换上崭新干净的衣服,住在漂亮的福利院寝室里,却总是趴在窗台等妈妈。福利院的态度天衣无缝,却蔑视人伦:吉芳不允许被送回有污点的家庭,既然有物质更优越的生活,何必回到下流的人生。

    法官律师的语气直接而冷漠,只言片语里对法律的公正之外注入无情的注解。无罪的李红琴不能得到抚养权因为“社会舆论会怎么说?!” 舆论压力此刻竟如此轻易击溃法律,法理变成道德审判。

    看似有理,实则各种荒唐。

    试问什么是更好的生活?是福利院“为了孩子将来着想”,还是孩子期盼的母女团聚?福利院的孤儿最需要的是物质生活吗?还是无私的父母之爱?更何况已经建立的亲子关系?这样的问题折射出当下以及千百年来的中国家庭关系,家长总说明明是“为了孩子考虑而决定”,行动上却逆孩子心意而为,冠冕堂皇之外是无数家庭的亲子割裂,到后来叫苦不迭。如此循环往复!

    遗憾的是,我们从片尾的纪录片中看到真实的李红琴没有得到吉芳的抚养权,孤独地生活在家乡。



    -视如己出意味着什么?-

    吉刚被亲生父母田文军和鲁晓娟夺回,李红琴在得知实情后没有也不能理直气壮,只哀求可以再相处几日,随即被警官呵斥。再到后半段李红琴发现吉刚跟亲生父母以及一群失子父母在深圳路边时,不顾一切冲上去紧紧抱住吉刚,孩子依然叫她妈妈,这时她的台词是:“孩子,你还记得我啊?!”爱得深沉,却卑微到尘埃里。

    较之以亲生的父母因为疏忽或者过错令孩子走失,李红琴为了两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女拼尽了全力似乎成了反衬,但这其实并不是片中最大的角力。

    最令人颤栗的,是很多爱孩子的父母骨子里其实只爱自己的孩子,爱的狭隘在家庭悲剧的挡箭牌下依然清晰可见。我们也许慢慢淡化了重男轻女观念,但血脉一说,依然根植在又深又实的土壤里。

    人世间的视如己出,并不那么容易,它总带着普渡众生似的纯真和慈悲。影片中,首先被李红琴自发的抗争和牺牲命题出来;然后是鲁晓娟打破此前婚姻中她不想再有其他小孩的想法决意收养吉芳;到最后,韩德忠对吉刚充满父爱的长长的一吻把他从内心的自私阴暗面中拯救出来,也完成了他与妻子吃斋念佛修成正果般的仪式。

    视如己出,是带着谦卑与尊重的,眼下,特别与每一位老师共勉。



    后记:对比着电影中的悲惨人生,想到自己生活在平淡有序偶尔波澜的社会族群中,是会不自觉地怀有感激的。正因如此,影院门口工作人员的友善细致才打动人心,她们既是这感激的原因,也是结果。

     4 ) 如果我们一定要谈论伤心的事

        和《金陵十三钗》、《1942》一样,从话题锁定“寻子”开始,《亲爱的》就一定是部伤心的电影。
      电影散场,赵薇蹲在医院,镜头越拉越远,上字幕,后排两位陌生女子同时惊呼,“完了?!”很遗憾我是在她们5分钟一次的笑声中度过的这场电影,她们的笑点包括:黄渤还是那么丑,赵薇的村姑造型,佟大为的愤怒老母,等。
      当然还有我身边的陌生男子,对那场小旅馆的“约炮戏”津津乐道而且念念不忘。
      还好彩蛋没有让人等太久,粗糙画面里,故事原型相继登场,人贩的老婆拉着寻子的父亲,说:“别送礼物,你愿意来看我我就很感动了。”那么朴实的一句话,就戳中泪点。
      我知道我为什么哭。因为对于寻子的父母来说,找到孩子是那么被渴望的结局,一旦发生,就宛若身在天堂,看谁都是天使。
      哭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想到了几年前采访过的张先生。到现在,想起他,还是满心惭愧。

    part 1

    了不起的张先生

      2011年春节刚过,微博打拐正热,我拿到了一个挺有挑战的选题,寻子。
      彭高峰(《亲爱的》父亲原型)找到儿子的故事铺天盖地,做前期功课的过程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孙海洋、邓飞、宝贝回家……以及后来遇到的,张先生。
      多数执着寻子的主角,都是母亲;多数被执着寻找的,都是儿子。我从搜集来的众多寻子案例中,最终选择张先生作为采访对象,因为这是一位在找女儿的父亲。
      我的动机很简单,要一个好故事,吸引更多人重视“打拐”这件事。
      张先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采访,后来他告诉我,多一次曝光,就多一些找回女儿的机会。哪怕可能性再小,和所有在找孩子的父母一样,他都一定会全力配合。
      张先生就这样,云淡风轻地,从丢孩子的那个下午开始,追溯自己5年的寻子路。
      我始终记得他讲故事的样子,没有表情,没有起伏,那些在我听来离奇的往事,从张先生嘴里说出来,都平淡到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当然,大家都清楚故事的结局,女儿是还没找到,再跌宕起伏的剧情,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
      张先生会为了好心算命师傅的一句指点,就远赴千里,去“一个丘陵之中的王姓村落,找一户屋前有河、屋内有大黄狗的人家”,找被拐的女儿。任何一点线索,对他来说,都是希望,都要全力以赴。
      张先生的语气里已经没有悲伤可言,可是已经把我牵扯进一场巨大的无助之中,在他依然充满希望的寻子征途,我心里无法抑制、越来越强烈的绝望,显得如此渺小软弱。
      我们聊到某一段经历,他的记忆开始模糊,这时他从办公桌左手边的第一格抽屉,拿出一本满是皱痕的日记,手写的。
      这个年代,已经很少遇到手写日记的人了,眼前这个糙汉子,竟然有如此细腻的习惯。我忍不住问了他原因。
      他说,自己初中文化,从来不是感性的人,一直到丢了女儿。“等女儿有一天回家,我想给她看这本日记,希望她不要恨爸爸,知道爸爸一直在想他,一直很努力在找她。”那么笃定。
      一句话,彻底击溃了本来就处在崩溃边缘的我。那是我记者生涯中,唯一一次在采访期间嚎啕大哭。我下意识地中断了采访,道歉,告别,约好明天再继续采访,便夺门而出。
      不自觉地,这故事燃起了我极大的同情心,以及野心。

    part 2

    揭伤疤,然后呢?

      第二天,我如约与张先生再次见面,带着摄影师。
      张先生和太太又生了一个儿子,我心里有个画面,配合这个动人的故事,需要全家人配合完成,于是,张太太抱着儿子出现在我面前。
    张太太始终顺着眉眼,面无表情,紧紧抱着孩子。张先生告诉我,小儿子出世后,太太几乎不让其他人抱孩子,尤其有生人在时,她会随时保持警惕。
      我想摆拍一张全家福。一个充满希望的等女儿回家的画面。没有什么比这画面更接近我对这家人生活现状的想象了。
      张先生、张太太、儿子、奶奶四个人位置确定,我把一辆儿童车推进了画面的右下角——这是女儿走丢前喜欢坐的车,张先生一直没舍得扔——制造某种虚位以待的感觉。构图成功,我退到摄影师身后,对着这家人说,稍微笑一笑,表现出一家人欢迎女儿回家的状态。
    一片死寂。房间里只有我尴尬的回声。
      这真是一个烂透了的想法。我从未如此痛恨自己的职业,如此彻底地揭开了一家人心底最大的伤疤,摸透了伤口的轮廓,然后呢?
      我最后没有用那张照片,但始终记得照片里一家人不知所措的表情。我是那么急迫地想更drama去分享这个故事,以至于忘记了,这本身是一件太伤心的事。
      一如眼前的《亲爱的》。

    part 3

    重复悲伤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说回《亲爱的》。只讲四个印象深刻的镜头。
      第一,开场5分钟,车来攘往的深圳,穿着鲜艳黄衣服的儿童,被人贩轻巧地抱走。没有抵抗,听不到声音,远远的一笔带过。很感谢陈可辛此时流露的仁慈,没有多于戏剧化的处理,一笔带过,就把儿童面对人贩时的毫无抵抗能力表达完毕。
      第二,刚找到孩子,黄渤在警察局,哭到直不起腰,歇斯底里。虽然身后的两位陌生女子此时已经笑翻在位置上,说“哭得好丑啊”,嗯,但我觉得,在那个时候,哭得再丑都应该。
      第三,找回孩子之后,黄渤出门丢垃圾,停顿,转身,开门,把熟睡中的孩子抱上肩头,再出门。这一串镜头,让我想到记忆里的张太太。
      第四,深圳街头,赵薇冲进寻子家长的人群,拥抱自己曾经的儿子,被愤怒的父母们拼命打骂。这些父母视寻子、打拐为生命,自然对案件过程了若指掌,一定知道赵薇并不是人贩本人,但相比他们心里压抑多年的恨与抱怨,赵薇已经是非常接近施害者的存在。这群大多数时候在片中“鼓励鼓励”的父母,在此时此境,丧失理智才是最理智的做法。
      寻子,是一场没有出口的旅程。这四组镜头,和我当年接触过的寻子话题已经非常贴切,看得出《亲爱的》剧组真做过充足的功课。
      我之所以在文章开头提到《金陵十三钗》和《1942》,是因为屠杀、饥荒和打拐,在我看来,都是绝对的悲伤。而和前面两部电影一样,《亲爱的》里所探讨的,也止于悲伤本身,而已。
      当然,狭义来讲,相比还原屠杀和饥荒,认真聊聊打拐,可能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这部电影之后,大人们应该会更留意小孩的处境,也会有更多人参与打拐、关注“宝贝回家”。
      但我认为,反应现实,更多是新闻节目、调查报道的工作,大张旗鼓的戏说,并不适合这个话题。如果没有从艺术家的角度,挖掘出拐卖者的根本动机,而是在努力去渲染一个故事,哪怕演得再好,也不值得探讨。
      我能感觉到陈可辛的愤怒,可这愤怒变成作品,就好像电影中那群寻子父母,他们悲恸的拳头,最终只能打在赵薇的身上。
      我仿佛看到当年摆拍那张灾难般照片时的自己,感动不能,因为在那场采访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重复悲伤,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part 4

    相对的善良?

      《亲爱的》花了一半的篇幅,在刻画一手养大被拐儿童的赵薇的心境。
      被拐儿童的去向大体有两种,第一,是被真正需要孩子的家庭买走或收留,视若己出地养大;第二,是被发配用作牟利的工具,乞讨,或者做苦力。
      张先生在谈到被拐女儿时,表达过这样的期待:女儿生得干净漂亮,应该是在别人家好吃好穿被养大,而不会被拐去讨饭。
      朋友圈里一位年轻的母亲,看完电影之后说,“希望每一位被拐的孩子都能遇到李红琴(赵薇饰)”。
      那次采访中,我还听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两位志愿者假装买孩子的父母,潜入一个把贩卖儿童视为常态的村庄,他们经过调查取证,在警方的配合下,将一位老人买来的两个孩子解救出来。
      志愿者回忆当时的情境非常无奈,老人悲伤之至,一脸茫然,只念叨,孩子是花钱买来的啊。
      李红琴也一样,她含辛茹苦养大了一对小家伙,自然是有舍不得的道理。
      现实生活中,或许彭高峰真的原谅了拐卖家庭的母亲,但这一份“母爱”,在我看来,实在没有被讴歌的必要。如果你切身感受过寻子家庭的痛苦,就一定会知道,在拐卖这件事上,不可能存在相对的善良。
      我在想,如果张先生哪天真的能找回女儿,他也一定会对收养家庭的父母心存感激,至少没有让孩子真的吃苦。那是从绝望中走出,却永远回不到正轨的人生;那是在绝对的痛苦里,能期待的最好的可能。
      而在儿女回家之前,李红琴们,永远是寻子父母的噩梦。

    part 5

    如果我们一定要谈论伤心的事

      绝对伤心的事,并不是不能探讨,影迷最熟悉的例子,莫过于集中营电影。从《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到《伪钞制造者》,,你总能在惨痛中得到一点温柔,一点启发。
      回到打拐的话题,如果你聆听过任何一段寻子的故事,会发现,每一个没回家的宝贝,都背负着一段史诗般的悲剧。在中国,这个问题如此猖獗,如此严重,我想,是与生活的时代有关,与我们生存的国度有关。
      前面提到被拐儿童的两种去向,先讲第一种,被买去当儿子/女儿。或许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很难想象,在男权主义依然根深蒂固的中国,子女(尤其是儿子),依然被家族赋予了传宗接代的使命,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据网络的数据,当代不孕不育的人群占到总数的10-15%,在这不小比例的夫妻里,面对宗族的压力,买孩子,是最直截了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亲爱的》中,虽然能感受到李红琴为一对子女付出的努力和爱,但无法否定的是,她和丈夫收养孩子的初衷,是把孩子当作延续家谱的工具。
      这样的逻辑难道值得原谅么?我不觉得。因为彭海洋之外,还有90%以上被拐儿童的家长,还在寻子的路上行走。或许他们和张先生一样,退而求其次地期待,自己的孩子能遇上李红琴这样的家人。但你不能把所有的愤怒对准人贩子,毕竟,“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亲爱的》最令人发指的,便是把李红琴塑造成一个可以被理解、原谅的对象。如果你也曾坐在张先生对面,听他面无表情地回忆寻子之路,你也无法原谅李红琴。
      因此,被拐儿童的两种去向,其中第一种,我想把根源归咎于我们生存的国度,是传统文化中被保护、被传颂的糟粕,是狭隘的男权宗族观念。
      而被拐儿童的第二种去向,被拐走作为牟利工具,这是把财富作为第一价值坐标的、这个利欲熏心的时代造成的。
      如果我们一定要谈论伤心的事,既然改变不了结果,不然就试着改变一下原因。可《亲爱的》没有这么做,大多数人看完电影,想到的不是去修正内心的贪婪、自私、愚昧,也放弃了挑战传统,而是泛滥起上帝视角的同情,或者草草感慨“都不容易”。
      当然,我是不愿相信曾制造过《甜蜜蜜》与《如果爱》的陈可辛,北上之后变成了淘金导演中的一员,那这时代未免也太糟糕了。我更愿意把《亲爱的》铺张而煽情的推广,理解成呼唤对打拐的关注,更愿意相信,这部电影的初衷是来自心底的某一种愤怒。
      如果我一厢情愿的想象成立,那《亲爱的》和陈可辛,与当初满腔热血把儿童车推进寻子家庭合影的我一样,被愤怒和仁慈冲昏了头脑,一心只想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改变一点什么。
      我们都讲过一个伤心的故事,也都止于一个伤心的故事。3年之后,想起张先生,我依然满是惭愧。至今我也没想清,自己头脑发热的分享,到底有没有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好。
      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李红琴哪怕再朴实善良,伤人的愚昧,注定她不是个好人,没有商量的余地。
      基于这一点,我给《亲爱的》差评。
      两星半,一星给关注打拐的热心,一星给影片结束后3分钟纪实彩蛋,半星给黄渤领衔的群星演技。

     5 )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田文军望着空荡荡的网吧,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生意失败,还是恨妻子没有尽到责任抛家弃子?
           是恨自己一时贪心放进几个未成年小混混进网吧,还是恨抱走孩子的人贩子?

           鲁晓娟在失子互助社的鼓励下痛哭,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开车时一念之差没有回头,还是恨丈夫没有照顾好孩子?
           是恨人贩子老杨抱走自己的小孩,还是恨李红琴得到了孩子的爱和信任?

           田鹏在新班级介绍自己叫田鹏有个妹妹叫杨吉芳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的亲生父母没有照顾好自己,还是恨养母没有能力把自己留在身边?
           是恨人贩子将他陷入巨大的变动之中,还是恨警察再一次改变了他已经习惯安然的生活状态?

          李红琴拿着怀孕报告跪在医院门口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的死鬼丈夫,还是恨自己是没知识没钱?
          是恨社会不公,还是恨苍天无眼?

          高夏被自己母亲掀翻饭桌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势单力薄,还是恨同事假仁假义毫无人情?
          是恨母亲精神错乱,还是恨姐姐破坏了平静的生活?

          韩德忠在田鹏的生日宴上塞出大红包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吃猴脑得了报应,还是恨豪宅保安根本没有尽到责任?
          是恨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报,还是恨田文军的好运气找到了儿子?

        “恨”既是一种因求之不得而产生的怨,亦是一种因对过去美好的怀念。
        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马蒂尔德问莱昂:“人生总是这么苦,还是只有童年是这样?”莱昂答:“总是这样。”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人是幸福的,看似坚强,实际脆弱;看似走投无路,又必须擦干泪迎接生活。每个阶级,富豪、白领、小城市业者、农民、老人、儿童,都“深坐蹙额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每个看似强大的胸膛下,都有一颗脆弱的心脏;每个有力的脚步之上,都有一截致命的阿碦琉斯之踵。

          最后,所有的“恨”指向一个空白。从未出现过的人贩子杨某,是所有人痛苦的根源,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欺骗自己的妻子,他为了自己家庭的幸福,破坏了别人的家庭,但是同时,他也是妻子口中的“我男人”,他虽固执邪恶地为强撑自己男人的尊严而欺骗妻子,却也为了保护妻子让她永远不要踏入深圳。
          当所有的恩怨要最终进行清算的时候,罪恶的源头已经轻松地通过死亡完成了逃避和平息。只剩下活着的人,在他制造的痛苦回声中,天旋地转。好像一记愤怒的拳头,哪怕砸向一堵坚硬的墙,也用两败俱伤完成了宣泄,而现在,这记痛苦的拳头,用力挥舞,却只挥到一片虚无的空气。最后李红琴在医院的哭泣,就像承载所有痛苦宣泄的拳头,因为失去了挥舞的对象,而徒然举在空中。

     6 ) 道德的伦理

    这部电影看的这是充满了泪水和同情。赵薇,黄渤,张译的表演真是影帝影后级别的!全程都很压抑,又感觉无望,人贩子就应该判重刑!陈可辛导演的作品总是从人性角度出发,引起人们的共鸣!真的希望赵薇能多与这样的导演合作,才能表现出她真正的演技! 陈可辛在感情上用了很多力,而在社会问题上则是蜻蜓点水,以小却能见大,功力深厚,如此接地气,很难想到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香港导演。 而赵薇和郝蕾这两位“母亲”的倾情演出使电影更加出彩,至于黄渤和张译,不是表演的不好,只是这种类型的影片,母爱往往来的更猛烈一些。

     7 ) 真情感觉得到,根本不需要煽

    被问起我为什么会跑来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时,我竟一时语塞。我压根儿没考虑过这问题。华语片不大常有这种能让我轻易做出判断“决定是你了!”然后义无反顾的买票去看的。上一次还是将近两个月前的《绣春刀》,就凭借片名我就认定电影很靠谱。至于这部《亲爱的》,去年最有影响力且口碑和票房兼顾的较好的两部国产片的导演加在一起,产生的合力应该不容小觑。更不要提我还是黄渤的脑残粉(其实上面说的《绣春刀》,很大程度上我也是冲着男一号张震去的……脑残粉要假装理中客结果又失败了)。

    电影一上来的“他大舅”算是个小彩蛋。当年黄渤和郭涛合演了部喜剧片《高兴》,全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最后黄渤唱的这两嗓子,我还专门把声音截下来作为闹钟铃声,后来在室友们的一致抗议下终于换了。

    黄渤的一张充满喜感的大脸充满整个银幕,面无表情一脸正经的念着寻人启事。这本是一种喜剧呈现手法,看到这时影院里也确实有人笑了。我不认为这是导演玩脱了导致的意外笑场,我相信他就是刻意要这么干的。后面的互助团体聚会也是类似的效果。影片当中并没有多少刻意煽情的戏份,甚至我觉得他要的就是用这些喜感桥段来冲淡故事原本的悲伤色彩,让自己和观众都保持冷静。这一点跟前几年薛晓路的《海洋天堂》很像。他们是真的想让观众关注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社会现象,而不是想靠消费这些现象来赚取廉价的眼泪。当然还是有泪点较低的观众哭了出来,那更说明了导演的成功,没有刻意煽情,但是要传达的信息真的往观众心里去了。

    前半部分最让人揪心的部分出现在黄渤去河北找孩子然后被骗子追杀那一段。影厅里之前还不时传来的讨论声和笑声到这里已完全消失了。主人公落水后一片沉静,银幕内外都是。所以我说导演不大可能玩儿脱。他把握观众情绪的能力极佳,想让大家安静时就一定能安静下来;之前观众能笑出来也是因为他允许我们笑。

    影片的剧情像是个接力赛,不过最主要的选手就是黄渤和赵薇两人。交棒的时刻当然就是黄渤等三人去安徽找孩子那一段。而且那场追逐戏也确实是一场赛跑。黄渤不愧是在学生时代“拜眯施二妙屋”的运动健将,即使手上抱着孩子仍然一路遥遥领先;不过赵薇也不甘示弱,小燕子的轻功绝非浪得虚名,一直紧追不舍。她的好身手在后来去福利院夜探女儿时又再度施展。顺便问一句,最后两家争领养权时郝蕾那边请的那个律师是不是当年的柳红?我看着像,但不敢确定。

    跟前不久的《猩球崛起2》有点类似,本片里也有观众情绪的翻转,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前半部分观众全都把情绪带入失去小孩的家长们身上,对人贩子恨不得千刀万剐。而后半部分随着剧情开始以赵薇扮演的李红琴的视角展开,观众们的情绪也会移到她的身上来,并从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之前作为自己情感载体的那些家长们。情绪在这两类人之间的转换所引起的矛盾和反思应该就是导演所要的效果。而最能强烈引发这种反思的就是李红琴在公交车上突然看到儿子跑去抱他结果被众人围堵那一段了。不过李红琴本人毕竟不是真正的拐子,本质上还是个普通的母亲,所以严格说来跟其他的家长们也不算是根本对立的两个阵营。这一点就不同于《猩球崛起》了。

    来看看本片里出现的猿族。那个运输车上蠕动的麻袋,我一开始就断定不会是小孩。当时猜里面可能是狗。尤其是看到运输车牌照上大大的“桂”字,我自作聪明的以为导演这是打算扯上点玉林狗肉节的话题。打开一看,原来是只猴子。我觉得这个设定相当不错,因为正好跟之前张译扮演的韩总给大家讲的那个故事有关。

    北漂的石小猛终于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了。他建立的互助会给了那些绝望的父母们一点希望,也是有他的财力支持,田鹏才能被顺利找到。他在做的是像蝙蝠侠一样了不起的事。我欣赏陈可辛为富人塑造的这种正面形象,去年的《中国合伙人》也是如此。钱不是坏东西,人才分好坏。只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普通人来说钱应该是多多益善。因为钱往往代表着选择权。片中的韩总以及他在现实中的原型因为掌握了更多资源,才可以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能力越大的人未必总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也越大;但能力不够的人一定承担不了多大责任。跟好莱坞电影一样,为了体现政治正确,陈可辛在肯定富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展现他们的局限性。一路带领大家,还曾用大棒子击退一大波靠近的村民的韩总,其实内心反而是最脆弱的,所以在田鹏被找到后,他竟第一个打破“坚决不生第二个”的会规。除此以外,这个富人还是“有罪之身”,他的“罪”就是吃猴脑。因此我看到后来麻袋中被放出来的是一只猴子时,没有替主角们感到沮丧,反而为韩总这个角色感到一丝宽慰。我觉得导演对他还是很仁慈的,特意给他安排一次赎罪的机会。

    那个吃猴脑的故事,除了让韩总背上罪之外,我觉得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说可爱的小生灵并不会因为机灵活泼的样子就免于悲惨的命运。进化形成的潜意识使我们觉得幼小的哺乳动物可爱而不忍加以伤害。但总有不吃这一套的。

    韩德忠这个角色的加入让影片的前半段不至于充满绝望。饭桌上大家一起戏弄骗子那里更是全片最搞笑的戏份。不过影院里大家最关注的却是扮演韩德忠太太的张雨绮。老实说我感觉她那个角色还不如猴子有存在感。不过因为最近的新闻,画面里每次出现她都能引起一阵骚动。有些电影上映之前会搞点新闻出来制造宣传点。不知道这次王全安导演是不是为了支持自己太太的新电影才顶风作案的;可即便如此,连[哔]三天,夜御数女,能做到这种地步,他也算是蛮拼的了。

    主角当中我最喜欢的是韩德忠,这个上面也表达的比较清楚了。其他角色,黄渤和郝蕾表现的好完全在意料之中。带来惊喜比较多的是赵薇的角色。赵薇这两年演员作品不多,再往前推,好像也少有特别出彩的大银幕代表作,这次可算是一鸣惊人了。如我上面提到的,导演刻意用一些带有喜剧色彩的表达方式来冲淡悲情色彩。李红琴算是影片中最不幸的角色了,但导演却没有让她像一些选秀节目参赛者一样拼命的卖惨博同情。这个一根筋的农村妇女被赵薇演绎的竟有几分蠢萌。角色首先要可爱,观众才愿意关心她的诉求。李红琴这个影片演到一半才出场的主角靠着赵薇不着痕迹的卖萌,迅速抓住了观众的心。

    不过李红琴有句台词倒是让我细思极恐,就是他被派出所问话时反复强调的那句“我们都是很老实的人”。虽然她对于田鹏的身世早有察觉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里我相信她并不是在装无辜,她是真的相信自己和死去的老公都是很老实的人。李红琴的老公杨明富也不是什么构思缜密的拐子惯犯,就是个没有生育能力又渴望要儿子的普通人而已。而这种人有时却更加可怕。那些精于算计、为了利益做坏事的人还有可能在利益的诱导下弥补一定的损失;而这些自诩“老实人”的却往往更难预测,他们想法单纯,说的难听点,就是蠢,就算做了坏事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片中那个拐卖妇女的犯人还知道不能做拐小孩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当然也不是说拐妇女就不伤天害理了,但这伙计最起码专注,算是很有职业道德的一个人),而那些“老实人”却根本不会考虑这么多。还好,影片中的李红琴与她的原型高永侠都是理智又善良的人。

    陈可辛是个真正反映现实而不是消费现实的人,他对现实当中一些敏感问题在电影里的展现既不扭捏也不夸张,就如同这部电影里其他那些细节一样,堂堂正正的摆出来,让观众自己去领会。这一点比起某些自认批判现实力度第一,却又瞻前顾后,又想装公知又想立牌坊的大导演强多了。片中出现的一些关于公职人员的戏份,估计大部分人看了之后都很感同身受。基本上[哔]察叔叔是给黑出翔了。虽然后来找人他们也出了力,可一开始如果不是他们不作为,压根儿不会出事。进一步推论,如果田鹏一早被救,他跟李红琴就不会认识,也就不会牵扯出杨吉芳的身世,两家人相安无事,各自抚养各自的小孩。就是因为田文军那一通报[哔]电话没被理睬,才有了后面两个家庭纠葛数年的悲剧。意外的,导演对于城管倒是手下留情了。“明天不许摆了啊!”竟成了对我来说全片最温暖的一句台词。

    比起去年《中国合伙人》精准的商业片节奏,本片显得更流水账一些。但我这里的流水账并不含贬义。我去年就写过一篇文章称赞当时看的一部流水账电影。其实要把流水账拍好也不容易,而陈可辛恰好就擅长拍好看的流水账。《中国合伙人》也是如此,还包括更早的《甜蜜蜜》。这些电影一般时间跨度比较大,而且在电影中时间的流逝基本上是匀速的,而在这漫长的时间河流中,可能并没有一个像大瀑布一样让人精神一振的全片高潮,又或者可能有太多高潮以至于观众感到有些麻木了。但是即便没有一般商业片应有的高潮,电影四平八稳的走下来也不让人觉得无聊,因为陈可辛的电影里往往细节众多,信息量很大。这也是他不刻意煽情的原因,因为这么多的信息与细节灌注到观众脑子里,看进去了的观众自然会被感动;那些拿一首伤感的歌烘托气氛催泪的电影,当时可能观众哭的稀里哗啦,事后却什么也记不住。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导演最大的杀手锏就在于故事结束后原型人物的几个画面。我自认泪点较高,看到最后也差点晚节不保。真实已经足够打动人了,导演根本犯不上矫情的在电影中加一些对叙事毫无帮助的催泪弹。

    影片最后田鹏进入了校园,但却还是操着方言。许多被拐卖的孩子即便被找到,再要适应城里的生活也非常困难。片尾出现的田氏父子的原型精神面貌看上去挺不错的,我想现实中的小男孩应该重新适应了与亲生父母一起的城市生活,这点很值得欣慰。不过片中的田鹏似乎并没那么好运,摊上黄渤这个老爸,我觉得他即便改掉了现在的口音,将来的普通话学习情况也十分堪忧。我年轻时的普通话说得一直都还算标准,直到看了《疯狂的石头》,那段时间跟基友们疯狂模仿片中黄渤的经典台词。从此我的口音就与高大上无缘了。今天电影散场时有光线的人在采访观众的感想。我也很厚颜的抢过话筒来说了半天。如果这一段有幸被保留并播出了的话,请朋友们注意 ,那个说话满嘴海蛎子味的热心观众就是我。

     8 ) 没有在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编剧匠心独到,同样是根据真实故事改变,比起上一部《中国合伙人》进步太多。

    表面上,电影讲了一个亲情和法则规章的故事,这两个是传统戏剧冲突的老题材。而精明的地方,其实埋了一个坚持和换位思考的问题,而这后两者却是关于人性的思考。

    先说坚持,影片一开始就不断在时间上做各种暗示,通过挂钟表明丢失的时间是16:30,郝蕾没有回头的时间是17:03,黄渤冲进郝蕾家的时间是19:00新闻联播,监控镜头拍到孩子的时间是19:40。而后,不断通过1年后,2年后,来提醒观众时间的流逝。与此同时,丢失孩子的父母讨论的是要坚持,无论时间的流逝,都决心要坚持。

    另一种反衬坚持的做法,就是表明改变。最明显的两处,一处在黄渤问郝蕾,孩子要多久才能叫赵薇妈妈。一处在郝蕾答应鹏鹏接回妹妹的时候,孩子牵起了妈妈的手。

    影片里面,有坚持的“胜利者”,比如黄渤和郝蕾,甚至赵薇。有坚持而没有结果的人,比如那个“失心疯”可以在人群中扫射孩子长相的人。

    而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就是坚持的“失败者”。张译的角色很好的诠释了这种绝望。张译的坚持是剧本里面最长的,6年时间。他的变化是最明显的,是他发起的寻亲团,应该是最坚定的人。当他组织寻亲团外出寻亲的时候,他唱了崔护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编剧在这里夹带私货,埋了一个很深的文学地梗,其实这首诗也是崔护写的自己的爱情故事,而如果你读过这个爱情故事,你会发现它讲了一个坚持而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编剧也通过这首诗暗喻张译的坚持。

    而当黄渤找到孩子,张译的车里装睡,随后给黄渤发去的短信,暗示了他坚持不住的改变。到最后鹏鹏的生日,张译宣布自己的新的决定,喝下一杯苦酒。前一个镜头还是白天的庆生会上哭着走出去的大男人,下一个镜头是深夜在巷道里痛哭的大老爷们。这中间暗示的压抑、释放和时间的流逝,是一杯何其深沉的苦酒。相比赵薇、黄渤和郝蕾的真切的失去和真切的获得,想必他们的三年时间。这一路的希望、坚持、失望、绝望,让人心碎不止。套用柴静的话,“没有在深夜痛苦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而故事里,吊儿郎当的律师佟大为,是他说出了影片埋的第二层意思——站在对方的角度想。电影里面有无数的冲突,孩子和家长之间,亲生家长和非亲生家长之间,法律和原告被告之间,代理人和原告之间,孩子和孩子之间,警察和犯人之间,朋友之间,母子之间,夫妻之间,第三者和原配之间,离异双方之间,福利院和收养人之间。

    而绝大部分的冲突,根本没有冲突双方的换位思考,每个人都站在“自私”的立场上,干着最自以为是的事情。而越是自以为是的情况下,就越不会换位思考。而偏偏是最弱势的群体和真正体会了人生的辛酸的那么一小撮人,他们开始换位思考;佟大为从吊儿郎当的样子,竟然做出要为赵薇坚持要回孩子;佟大为家里的保姆也愿意多等两天等他找到新的工人替代她。黄渤会挡住大家群殴赵薇,会对她说“我最多能做到不恨你”,在赵薇说了吃桃会过敏后辛酸流泪。

    陈可辛终于回到当年拍《甜蜜蜜》那个陈可辛,挖掘了这一批演员最精彩的表演。并且,构思巧妙的是,电影还用了很多符号和物品暗喻。电影里多次出现的满天的线路、红绳和口香糖暗喻羁绊,小黑猫暗示走失,泥鳅暗示挣扎,乌龟暗示时间长(坚持),鹅暗示饲养,小狗暗示无邪。连混杂使用的粤语、普通话、陕西话、安徽话、四川话也暗示着沟通(站在对方立场)和文化的坚守。深邃黑暗的胡同,医院的过道和福利院的铁窗,直接从视觉上造成了心里的压力和暗示。

    人大多都会在感情上,在亲情上,坚持过,失望过,绝望过,痛苦过,失眠过,走不出来过。之前看评论,很多人说电影很收敛,其实编剧一点都不收敛。他是在表层的亲情上收敛,而在深层次的坚持和换位思考,这两个人性的问题上大放光彩。所以,每一次电影里勾起观众哭的地方,都是勾起你人性向善的回归,才如此让人潸然泪下而又心悦诚服。

     短评

    《亲爱的》。演员集体该得表演奖。黄渤坐在台阶上的哭,张译放弃寻找后的茫然,赵薇第一次被审问的惶恐,表演都棒极了。编剧张冀很赞,写群戏尤佳,生日宴、法庭……后半部视点略散,但不算太大遗憾。陈可辛,重新赢回我的喜欢。#看完《亲爱的》再看香港,她是另一个失而复得却更显无助,亲爱的小孩。#

    6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陈可辛的聪明之处在于懂得启用大陆优秀演员,而不是像某些香港导演抓着已过气的港台明星不放。

    10分钟前
    • Krysten.
    • 力荐

    电影远比预告片克制,并没有刻意的催泪,还有预告片之外更多的故事情节。寻子故事只是个大背景,故事中每个人物心理转变才是最大的戏眼,母爱不分血缘,法理难断人情。剧本的扎实加上陈导以小见大的功力,让本片远不止感动那么简单,一众内地实力青年演员的表演也堪称叫绝。最后的真实故事原型才是催泪

    13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演技是是最好看的部分 赵薇已逆天 但是故事浮于表面了 没有态度

    16分钟前
    • 羚羊的灵魂
    • 推荐

    再想想当天的首映 心酸

    21分钟前
    • 变成艾米丽
    • 力荐

    用商业电影的手法展开了一个新闻事件,最爱的题材,在变态的审查制度下能点到各个雷区,实在不容易。故事讲得好,演员演的好,主线明朗,逻辑合理,情绪饱满,主题清晰,这对国产片真难得!对现实的控诉令人叫好,对人心的拷问令人心碎。

    25分钟前
    • 力荐

    电影分好坏,「好电影」里也分好坏。这就是一部典型的「坏的好电影」。

    29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难舍难离,心无归期” 温暖通俗,就像是《妈妈再爱我一次》遇见《如父如子》。赵薇/黄渤/郝蕾/张译/佟大为演技爆发,让每个角色在这样复杂的线索里迸发不同光彩,多样人情串起多种辛酸,没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坏人。三个泪点:1.生日会上张译亲吻鹏鹏 2.赵薇对黄渤说孩子吃桃过敏 3.结尾真实人物对比...

    3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没有夸张的煽情,两个视角出发,踏实讲故事。拐卖儿童的社会话题,情与法的纠葛始终让人觉得虐心。黄渤和赵薇的演技赞,今年的一部华语佳作。

    36分钟前
    • 放开那个浪味仙
    • 推荐

    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煽情,最抓人的还是法理与人情间的矛盾。找到小孩后视角的变化会让人情感产生割裂,作为商业导演,陈可辛还是喜欢大而全的照顾到故事的各个方面,而放弃孩童与家长间的情感修复。最后,《一次别离》式的楼道长镜结尾。

    39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除了佟大为那条线有点虚,其他都不错,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中国合伙人》那种假大空的粗暴,郝蕾、赵薇、黄渤表演都好,黄渤能够驾驭多种类型电影,是个好演员

    41分钟前
    • 思郁
    • 推荐

    那个邪教一样的互助会反倒显得比较真

    43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希望这不仅仅是部电影,如果真的能对国内拐卖儿童的案件有所警示和帮助就更好了。

    47分钟前
    • nina
    • 推荐

    从头哭到尾。谢谢亲爱的爸妈将我弄丢,我也一定一定不会将自己弄丢。

    48分钟前
    • convenience
    • 力荐

    起初看名字以为是爱情片,不知是这么沉重的电影,看得揪心,难过,内心气愤憎恶,忍不住掉泪。孩子丢失父母本来就够痛苦啦,有些人还在趁火打劫,让她们雪上加霜,个别人的愚昧无知,不懂法导致犯罪全部展现在这短暂的一部电影中,里面的演员都演绎的很好,让你纠结在其中,痛心伤感。

    53分钟前
    • 快乐人生
    • 推荐

    陈可辛的变通和讨好可以让我在三星和四星中陷入两难,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节奏、瑕疵、植入广告在影片即将带来的社会影响面前不值一提,演技均正常发挥。觉得郝蕾的前妻角色才是最难处理的,她要比黄渤、赵薇的情绪更复杂,一个站在现任和前夫,孩子和悲伤母亲角色之间的女人,陷入两难,不能自拔。

    56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导演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对待赵薇的角色,使得影片并未刻意煽情、用力过猛。这也是有些人觉得郝蕾“演“的比赵薇好的原因之一,导演给了郝蕾更多演的机会,情感跟她站在了一起,而对于赵薇这个角色导演聪明的并没有表明立场,只是远远观看,所以如果你觉得赵薇演的朴实且真实,那么赵薇就立住了!

    58分钟前
    • D-unDerset
    • 力荐

    孩子的身份认同夹在生与养的二元对立中,一边是家长的悲悯与坚持(对家长的伤害),另一边是养母的悲悯与坚持(对孩子的伤害更大),让观众分别对生、养双方产生认同,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种交换式道德模糊值得注意,就像西部片《搜索者》和《恩怨情天》对待印第安人的态度一样。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催泪程度相当高,全片满布泪点,尤其前半部分。导演很懂如何抓人心的软处,并在关键时刻给你一击。这是部很催泪的电影,却也只是部很催泪的电影。就像那个缺席的人贩子,影片隐去所有关键元素,并补以温情。尤其前后的割裂,以及过度的人文关怀。如果只想看亲情与苦难,结尾那几分钟真实记录更感人。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赵薇演技入骨

    1小时前
    • babynana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