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犯罪片 这就是英格兰

    这就是英格兰

    评分:
    0.0很差

    分类:犯罪片英国2007

    主演:托马斯·图尔格斯,Andrew,Shim,乔·哈特利,薇琪·麦克卢尔,斯蒂芬·格拉汉姆 

    导演:西恩·迈德斯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力王1992

    • HD

      陷阱2015

    • TC抢先版

      扫黑·决不放弃

    • HD

      扎职

    • 三叉戟

    • HD国语

      三大队电影版

    • HD国语

      孤注一掷2023

    • HD

      坚如磐石

     剧照

    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1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2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3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4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5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6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16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17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18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19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这是一个关于英国“光头仔”群体的故事。1983年的英国,正处于一个动荡时期。12岁的叛逆少年沙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群“光头仔”,在同他们大打出手后沙恩也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令沙恩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人竟成为他日后最好的朋友甚至亲如一家人。他们一起,在一个灰色的年代里分享自己的成长和喜怒哀乐。

     长篇影评

     1 ) 这不是英格兰

    不错,skinhead所宣扬的极端右翼主义被一群看似无辜的电影人不很刻意的放逐。可在今天世界大同的英国,不只这样的喧嚣有没有人赏识。

    我们的时代了已经走到了爱尔兰共和军解体,格拉斯哥宗教足球暴力不再,剑桥市民接受变形女市长的种族主义尽头,那末,这样的一步所谓“民族复辟”的电影还能主持出什莫样的噱头。

    不谈电影,此片的政治意义照实明显的很赤裸。在这个时代宣扬一种早被或正在被时代所杜绝的精神,算得上是该不被欢迎的行为扼杀。

    这也是电影能带来的震撼,它不一定就应该是积极的,主流的,前进的思想。想必这样的主题还是能带来不小的文化地震,尽管不是从我希望看到的角度。

     2 ) this is England


      This is England,准确的说这是导演西恩.潘德斯的英格兰,是他那段岁月的记忆,正如姜文记忆中的那个北京,费里尼眼中的罗马,暧昧不清,却刻着时代的印记,然后记录的是自己惨淡灰色的时间。

     

      虽然没有标明是导演的自传电影,但是从导演35岁的年龄来推断,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阿福克兰战争发生时的他的确只有十二岁,如果不是导演的故事,那么也是在他那个年龄,所看到的所感受的,来自那个世界的冲击。

     

      十二岁的沙恩,父亲在福克兰战争中牺牲,和母亲生活,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欺负,这时,他遇到了一帮小光头党,他们之间那种友好互助的氛围感染了他,于是他加入了。

     

      其实沙恩加入的这个光头党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光头党,从某种角度上看,他们更类似更早一点的嬉皮士,或者说更像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嘴中的混混,他们偶尔会在一个废墟上砸东西发泄,不过他们更多的只是聚在一起寻开心,沙恩受到他们所有人的爱护,他所能感受到的温暖都来自这个集体。

     

      只是有一天,老大伍迪以前的朋友康保来看望他们,然后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演讲,希望他们之间有人能够跟他们一起进行维护英格兰的恐怖行为,他们其实才是真正的光头党,种族主义者。

     

      缺少父爱的沙恩突然对这个极其凶悍的男人产生了父亲般的依恋感,于是他选择了跟着沙恩,而伍迪和他的兄弟们则选择了退出。

     

      影片有着浓烈的画面,他们就在镜头中走来走去,他们在墙壁上涂鸦,内容无外乎充斥着种族主义之类的字眼,他们骚扰巴基斯坦移民的工厂,他们是光头党。

     

      只是影片的结尾太仓促,康保原来和伍迪的女友洛儿在很久以前有过一段感情,正是对洛儿的思念帮他度过了三年的牢狱生涯。可是当他再次找到洛儿的时候,洛儿却说过去的那段感情对她来说是恐怖的回忆。康保不能接受,他崩溃了。

     

      他找到伍迪那帮人中的一个黑人,要从他那里买毒品,然后在他们的基地里,一帮人狂欢,这时的康保在酒精和毒品的作用下,疯狂的殴打那个黑人,然后把所有人都赶出了房间。

     

      他把黑人打死了,而沙恩则一直躲在门外哭。

     

      因为,沙恩失去了一个精神上的父亲,他的精神崩塌了。

     

      是的,就这样的结尾,谈不上很牛的作品,那只是一段历史,嫁接在主观意识上的历史。这样的故事是关于青春的是关于残酷的是关于瓦解的是关于那双稚嫩却早熟的眼睛的。

     

      导演没有为光头党辩护,只是在默默的说,人濒临崩溃的时候是需要一种理论让自己强硬起来,不管它是什么。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还不如他们,起码,他们还有信仰。

     

      也有人拿这部片子和《猜火车》对比,只是猜火车里的人是这部片子里的配角,他们就是伍迪那一帮人,他们就这样混乱不羁的过着自己的生活,而看着那些真正的光头党进行着自己的疯狂。

     3 ) 青春有伤

    片子讲的是英国光头党的故事,主角肖恩是一根主线,康博和那个醉生梦死的小混混伍迪是另两条。
    事实上,我觉得康博更像是主角,从这个资深青年身上——片中他应该算是年纪一大把,岁月也改变不了他的愤怒——我看到他对现世的迷惘,对毁灭的渴望,莫名其妙的热血,理想,神经质的冲动和忏悔,爱的幻灭等等,真是光彩夺目。相比无知无畏的小肖恩,我更喜欢这个角色,这个带着明显的悲剧色彩,看着强壮内心孱弱迷乱的家伙。
    而肖恩,肖恩的故事讲的是成长,这个敏感羞涩的小男孩在他无人问津乏味寂寥的12岁遇到了伍迪和康博,他们像擦火柴一样擦出了他生命的火花——他为什么要抛弃伍迪加入光头党,除了为父正名以外,更多的——我看来是为了康博那种激荡疯狂的生活,伍迪的犬儒主义满足不了他,他选择并享受着那种贫困、无政府、边抢掠边流浪、一路狂欢的日子,但他不明白康博他们的理由、颓唐的原因,我看着估计也不是不在乎,他只是沉浸在那种游侠的幻想里,潇洒风流,不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流氓。直到康博的间歇性的暴力冲动又小宇宙爆发了,他用拳头砸碎了非裔同伴的脸,腥稠血液滩满了整个小房间,却无人出来劝阻,包括小肖恩,他被人拉住,流着眼泪看着这场屠杀,看着被害者逐渐悄无声息,看着康博逐渐清醒和忏悔,他终于困惑了,我为什么这么做?我在做什么??他们在做什么?
    最后,他逃开了。
    一个小孩儿,不应该过早地被允许自主决定那些主题过于宏大的选择。
    要不然,留下一片的伤残傍身,不能说幸运。

     4 ) 你是我心里一张还未及成长的悲伤的脸

         结尾太悲伤了 肖恩为了米尔克哭泣 拿着爸爸的照片 希望米尔克好起来 妈妈拉起他的手 他仍走到开始独自一人玩耍的遍布杂草的海滩 拿出不列颠的十字架旗 把它扔进水里
       悲伤的不能自持的背景音乐一刻未停
       肖恩在搁浅的旧船上发呆 斑驳的废弃的建筑里骑单车 他是个十二岁的小男孩 是个没办法定义青春的年纪 他能很有风度的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子说小心脚下为她开门舌吻被称赞专业很有情调的说话并成功的追到业已成年的味儿做女朋友 他开始穿着不合体的喇叭裤被嘲笑然后打架再被惩罚回家寡言少语 他想念牺牲的爸爸 他并不是不爱妈妈 他只是迷惘而又无法逃脱 他的身旁出现了新朋友和更新的朋友 他进入一些无法逃脱的成长和蜕变和环境 他身边的世界被破坏了再被重新构造 然后再次破碎
        这是1983年 这是不安的年代 这是一场不安的命运 这是不安的英格兰 不安而迷惘 如何逃脱呢
      那些不安如同潮湿的海风 遍布英格兰岛 那些莫名极端的政治如此幼稚却振奋着一些不安的人的心灵 让他们以为自己被渗透了以为自己是清醒的以为撒切尔愚弄了他们 那些黄昏般的色调暗暗的 是唱着这个时代的迷茫吗 那些关于政治和战争的场景都不完整 那些战争仅仅被侧面讲述 或电台演讲或电视新闻 告诉我们1983年的英格兰经历着什么样的扭曲 不仅是这个安静的小镇没有方向 英格兰也没有
       肖恩也没有
       肖恩巧遇光头党成员 然后成了光头党 肖恩孱弱又单纯 光头党似乎相对是强者且发疯般看待社会 但肖恩却能在康博提起战争和丧命的战士时跳起来拳脚相加 那个没有方向的混乱年代里 伤痛和快乐强大和弱小甚至是非黑白爱和恨都无法表现得汀渭分明 肖恩渴望关怀 于是他对伍迪的善意之手抱着极大的热诚 他更渴望爸爸肯定自己 于是他又抱着更大的热诚投入到康博幼稚的抵制和破坏行动里去 他怎么能知道 表面强悍的康博 竟能在对洛儿表白失败后哭得不像个男人 他需要的是不沉重的友情 不是沉重的政治抱负 不是方向感归属感 他需要的是友情 是不需要定义的可以挥霍的青春
       然后肖恩做了选择 选择了康博而不是伍迪 他的初衷改变了 不是希望童年多些朋友多些快乐少些孤独寂寞 不是不受人欺负 而是想成为一个男子汉 想当个大人 他开始接受另一种价值观 他重新构造了自己的另一个世界 然后肖恩变了 他辱骂巴基斯坦人 抢劫便利商店 他折射了那个时代的残忍 所有一切美好的初衷从善的转为恶的 那个时代的环境不知不觉如射线般放出影响 于是激烈和残暴的伤痕仿佛受了鼓励一般无知的放纵
     肖恩的信仰最终还是倒塌了 受伤的米尔克应该会醒过来 破坏无法带来舒适感安慰感 可能快乐来自自己的女朋友味儿 她很简单 她没有害人的思想 她不想影响别人 她贪恋亲吻 她带着真正的安稳感 肖恩郑重的请她做女朋友 拉着她的手时笑是发自于内心 其实爱才能从冰冷中将自己救赎 无论是对父亲的爱还是对女孩的爱 不必恐惧海滩多么萧条国旗慢慢沉没
       所有英格兰的腔调1983年的味道虚幻的故事沧桑的寂寞都像是真实可信的 我心里涌动着一张仿佛长大了一点的肖恩的悲伤的脸

     5 ) 迷茫,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

       在网上搜集有关这部电影的海报,却始终没有发现在影片中有充分发挥的Stephen Graham出现在其中任何一款中,
     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因为在导演看来,Combo和影片中的其他男孩,女孩们不属于同一类人。
      但我还是更倾向于把电影中所有出现过的男孩和女孩们看作是同一类人。因为他们之间有着一个重要的相同点,那就是所谓“迷茫”。
      只是Combo表现的更为激进。(他是“光头党”)。
      而其他人呢?他们选择在大麻和摇滚中去追寻那虚幻的自我。
      我实在不能,也没有资格去评价他们。
      因为,他们只是恰巧生活在那样一个,让人无所适从的时代里.
       

     6 ) 可以原谅,但无法遗忘的叛逆青春

    看完这部带有自传体性质,关于狂燥暴乱的叛逆青春的电影,让我想起了红旗飘飘、绿装招摇的岁月,那无比欢腾,自以为无比幸福的那一代人的燥动青春,这在以前的历史中是从未出现过的集体情绪释放。

    光头党笃信自由主义理念,抵抗霸权,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与主流文化保持刻意距离。而那一代奉行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的信条,将自己的每一分子、每个基因都分配给了值得奉献的事业,消耗掉所有的才华和激情,忍受着长期无穷无尽的恶劣环境和政治不稳定因素的折磨,无法逃避,无处可去,时刻准备,以博得我们所谓的精神领袖和伟大导师的膨胀的政治好感。

    光头党尽情地舒展个人的言论和自由,强调自己的被重视与参与政治的权利。而那一代的政治是领导我们前进的唯一信仰,武装我们的有力武器,是带给我们自由的领袖的恩赐,我们必须全身心地给予。哪怕一句话,一个不同的意见,都是通往幸福大道上的绊脚石,遭遇批判和劫难。那一代是被革命的招唤任意利用的工具,他们活着的目的不是为了圆满和自足,存在和发展,那个站在神坛上的人的意志,整个阶级的最高目的,才是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那仅有的闪着光亮的洞察人生的睿智思想,委以革命的形式,被无情地消耗与打击。这究竟是具有充分的意义,还是一种集体的游戏。

    我一度怀疑自由这个词是不是泊来词,我们是讲究意境的,是不是只有小自在,却没有大自由。我并没有崇洋媚外的思想,中国的地广人少,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传统政治,近代以来,更是皇帝一人的专制,解放后幸福成长的我们,不还是从小被教育成专政的利益永远都是凌驾于个人自由的,以便于统治阶级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才华。

    不管是光头党愤怒的表达,还是我们那一代的激情演出,都是有关于青春和成长,随着纯真的流逝,幻想的破灭,内心的迷茫,都有种难言的愧疚,内心巨大的触动似乎连提起都伤筋动骨。这样的时代因为混乱另人着迷,所以当我看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两部电视剧后,一直都想写点什么,并不是要批判和颠覆以前的时代,只是用我有限的理解去看待那个时代的传统意义,关于他们沸腾的精神生命。

    无建功立业之志,无崇高伟大之事,老庄穿透时空的智慧,独特的人生哲学现在看来显得尤为珍贵,在自然的世界里悠游,保守精神的自由宁静,保守心性的本然状态,虚静恬淡,逍遥无拘,是为人生之大快乐。

     7 ) 口水与帝国

    撒切尔,戴安娜,查尔斯,街头骚乱,郊区生活,光头党,朋克,摇滚乐,这是1983年的英国,浓厚的时代氛围勾起一代人的怀旧与感伤。当时的社会背景是,英国正在铁娘子的领导下和阿根廷进行马岛之战,而《这就是英格兰》讲述的是一个小孩子的成长,宏大叙事下的心曲小唱。

    肖恩小小年纪就遭遇了政治。他一个人的时候还好,擦车打工赚钱,在废墟上游玩,在荒凉的海滩上扔石子,孤单而自由,一旦进入人群,就得应付处理各种关系,表达个人立场。伍迪在桥洞下邀请肖恩一起玩,胖子格吉特就来和他争座位,其实也就是争团伙中的次序排位,这是肖恩政治生活的第一回合。后来康博半路杀出,团伙分裂,激进的跟了康博,逍遥派依然跟紧伍迪,肖恩被康博灌了一通迷魂汤,倒向激进派,这是肖恩政治生活的第二回合。然后就是一段疯狂荒诞的政治演义,听激进政客演讲,对外籍人员打砸抢,肖恩乐在其中,俨然是英国右翼政治势力的外围童子军。肖恩走到人群中去,获得了友爱,体验了初恋的甜蜜,沐浴了光头党边缘文化,同时也加深了对英国社会的认知。导演借一双儿童的眼睛扫描当时社会,正是要用单纯来烛照混乱,用懵懂来反衬心机,用真诚来戳破虚妄。

    康博很会弄权,发表激情演讲,绕过理性区,直达情感区,以爱国主义来胁迫、鼓动在场的人,在团伙中拉拢人马分出派系,颇有纳粹风范。《美国X档案》里也有这样的右翼分子,白人德瑞克是狂热的民族沙文主义者,他和康博的思维方式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过得不好,都是因为外籍人员搞的鬼。于是他们都造出假想敌,竖起靶子,德瑞克把矛头对准了美国的黑人,而康博要和英国的巴基斯坦人没完。他们在自我催眠的政治高烧中,在拯救国家的迷梦中,纠集人员进行破坏活动。德瑞克入狱后被来自现实的几个狠狠的耳光打醒,出狱后再也不信那套鬼话,而康博从号子里出来却执迷不悟,要进行所谓的“圣战”救国。可是,康博所谓的“战争”不过是在墙上涂鸦、抢劫小商店、抢几个巴基斯坦小孩的足球而已。如果康博只是肖恩的年龄也罢了,他的胡闹只当是顽童的恶作剧,然而他是32岁的成人,更显得他们所谓的复兴英国的“伟大行动”犹如过家家一般幼稚,他们是语言上的姚明,行动上的敬明。康博因自身的无能、卑微而迁怒他人,他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甚至一场失恋就能让他发疯,失态中嫉恨交加重伤了自己阵营的米尔克,他是愤怒的,更是脆弱的。肖恩在这个团伙里,见证了这一切,他看到了在那种反人类反文明的新纳粹理论支配下的人,貌似强横实则虚弱不堪,康博的崩溃正是他猛醒的催化剂。    
     
    影片在怀旧情调下也不乏对政治的揶揄。康博用口水在地上划线,拉拢伍迪的人马,吐口水在手上和肖恩结成亲密战友,这两个细节颇堪玩味,至少可以解读出几层这样的意思:其一,政治不过是口水而已;其二,政治是肮脏的,如口水一样;其三,那些在马岛之战中牺牲的军人,包括肖恩的父亲(正如片尾纪实画面展示的,肖恩的父亲也曾像一袋土豆一样被提下担架),他们的流血牺牲不过是因为一个英国政客喷了一阵口水而已(撒切尔的声音在整部影片中萦绕不断);其四,还可以演绎下去:或许当年英国建国确实是起源于一口唾沫,但是现在绝对不会因了几口唾沫而复兴,也不会在政客的口水里找回往日的光荣。

    两次出镜的海边旧船,是片中的一个核心意象,其中的况味不难咂摸出来:英国曾经凭借其坚船利炮打下一个日不落帝国,如今却夕阳西下,船搁浅了、残破了,一种文明也走出了它的盛年,由主角成了陪练。片中个人的被遗弃感、失落感,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失落。肖恩最后扔掉了自制的旗子,同时也扔掉了他的迷信与狂信,走出了自我的执迷,正所谓幻灭是成长的开始,肖恩终于退烧,别人施加给他的有关国家、民族的偏激理论已经除幻去魅——口水无法振兴帝国,偏狭只是源于存在感的微弱。可以想见,以后如果谁再要向肖恩灌输狂热偏激的思想,他会像伍迪一样站起来,说我才不会被你洗脑,然后走掉,这就是成长。
        



     8 ) a time 2 stand out from the crowd..

    80年代的西方
    是一个动荡和变革的世界
    嬉皮士 光头党 朋克佬
    新纳粹种族主义者大罢工
    大范围斗殴 信仰危机。。。
    代表着各自的阵营和观念
    绝不混淆 绝不模糊

    今天西方的各种成型的
    意识形态的大破和大立
    也大多发生在那个年代

    影片开头3分钟
    是一首雷鬼乐
    n组原始资料 镜头
    配合片名
    “这就是英国”

    从片中所讲述的skinhead
    即便不太了解1983年英国的历史
    也能看出
    这些skinhead中也存在分支
    一支由woody 为首
    较为单纯 生活简单
    另一支以combo为代表
    狭隘又偏激的种族主义者

    而在那个年代
    任何时候任何阶层之间
    都存在着矛盾
    社会病了
    人类病了
    你也病了
    他也病了

    福克兰群岛主权之战
    大量移民的涌入
    让不列颠岛上的人们
    找不到安全感
    整个80年代的英国
    浓缩在此
    或许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英国人
    会流出共振的泪

    uk subs的warhead
    这时在唱
    “。。。。。。
    熊熊燃烧的太阳
    在西方世界落下
    却在东方世界升起
    一转眼
    将你们的骄傲彻底焚灭
    。。。。。。”

     短评

    2008-05-25

    7分钟前
    • ♣ 9
    • 还行

    奔着蠢小狼去的 带着乔治【说了不是了!!!】回来了....以及我真的受够补蠢狼的档了敢出场超过1分钟吗你敢吗!!!!!!!! /A\

    11分钟前
    • Y
    • 推荐

    英国黑帮版浪潮

    16分钟前
    • 误机大王阿雷
    • 推荐

    说教太多,没什么深度。

    19分钟前
    • 黑胖砸儿
    • 还行

    令沙恩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人竟成为他日后最好的朋友甚至亲如一家人。他们一起,在一个灰色的年代里分享自己的成长和喜怒哀乐

    23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竟如此深刻;还有就是里面有个口音我终于是完全听不懂了。。。发指啊

    2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Recommended by my English friend Daniel.个人很喜欢的电影,因为够英伦,虚伪和浪漫,暴力和崇拜,反映了一个年代英伦的颓丧和迷惑,悲伤和快慰。我们都曾有过信仰,不论关乎种族、国格、偶像或者感情,只是最初的狂热是否还在?。非常喜欢配乐。

    2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看完难过,喜欢配乐

    32分钟前
    • 掀桌超人|2U4U
    • 推荐

    其实没说出来什么。

    3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中英两国的民族软肋竟然如此相似,是因为同样强胜过么? 另,电影有一盘相当多元化且优质的OST。

    37分钟前
    • 推荐

    这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我们到底信仰的是什么? 小男孩的表演非常出色,配乐很不错。

    40分钟前
    • mOco
    • 推荐

    原来不是我不喜欢暴力,那些烂片里的暴力真的很傻逼

    42分钟前
    • 六兔
    • 力荐

    老了

    47分钟前
    • 空羽
    • 还行

    我喜欢前20分钟 男子汉的情谊~!

    52分钟前
    • [不老林]
    • 还行

    什么时候能出个this is beijing?

    54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推荐

    skinhead

    59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这是一部描叙subtlety的电影。岛国的光荣和梦想,狭隘与虚伪,矜持的警戒以及慌乱的敌意,就这样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从侧面折射得很现实。且不提里面的粗口和姐弟恋,这样类似于新纪录片的风格,也算是英伦一贯的风格。恩,我认为它是可贵和发人反省的。OVER.

    1小时前
    • mecca
    • 推荐

    @悠 @Steven 推荐看看。

    1小时前
    • .
    • 力荐

    1980年代初英伦小镇的破败生活,十二岁的孩子,还不明白什么是光头党,就要承担这么悲怆、凝重的生活,和浓妆艳抹的“坏姐姐”激情拥吻、漫浪牵手,是多少人的梦想,难道还不及虚妄的激情和虚无的荣誉?长大后,他会醒悟的,长大后,也许他就是“猜火车”的一代。钢琴配乐满分,凄恻、绵长、幽怨、柔情,久久回荡。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暴力与信仰在鲜血里沸腾后又慢慢冷却,肖恩的童年如同英国的荣光般一去不返;说到底这其实是导演的祭奠,对自己的,对他人的,亦或对是整个英格兰的。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