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2001太空漫游国语

    2001太空漫游国语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英国,美国1968

    主演:凯尔·杜拉,加里·洛克伍德,威廉姆·西尔维斯特,丹尼尔·里希特,雷纳德·洛塞特,罗伯特·比提,肖恩·沙利文,艾德·毕肖普,格伦·贝克,艾伦·吉福德,安·吉利斯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TC中字

      毗湿奴降临

    • HD中字

      挑战

    • HD中字版

      进击的巨人真人版:后篇

    • HD中字

      幽冥

    • 更新HD

      月光光心慌慌3

    • HD

      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

    • 抢先版

      寂静之地:入侵日

     剧照

    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1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2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3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4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5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6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16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17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18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192001太空漫游国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这部影片是库布里克花了四年时间制作的充满哲学命题的鸿篇巨制。一块大黑石树立在史前人类的面前,他们刚刚开始认识工具,进入到进化的里程碑。同样的黑石还在宇宙多处出现,它们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带着某种神秘的寓意。  现在的时间是2001年,为了寻找黑石的根源,人类开展一项木星登陆计划。飞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宇航员,大卫船长(凯尔·杜拉 Keir Dullea饰)、富兰克飞行员(加里·洛克伍德 Gary Lockwood饰),还有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电脑。HAL在宇宙飞行过程中发生错乱,令到富兰克和三名冬眠人员相继丧命,剩下波曼和这台电脑作战。  从死亡线上回来的大卫一气之下关掉主脑系统,HAL彻底失效。现在,茫茫宇宙中只剩大卫一人,向木星进发。穿越瑰异壮观的星门,大卫仿佛去到一个奇特的时空,那里有人类无尽的生死轮回和宇宙的终极知识……

     长篇影评

     1 ) 持续的狮子阶段?——从《2001:太空漫游》说起

     尼采认为人类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骆驼、狮子、婴儿,分别代表了人类谦卑、反叛、自我创造三个境界。而能用影像来表达尼采的这个莫测高深的哲学概念的大师,当数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他的经典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用如今都能令观众惊叹的特技阐述了其对思维产生、人类进化的思考。
             与尼采一样,库布里克的诠释也是形而上的。宇宙中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呈1:4:9完美比例的长方体,通体冥黑,闪烁着金属的光芒,似是高度发达文明的产物,姑且称之为“黑石”。它三百万年前光临地球,传输的神秘能量被非洲大陆上的一小撮古猿感应了。从此,古猿获得了使用、制作工具的灵感,逐渐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站稳脚跟,最后脱颖而出,进化为万物之灵——人类。这就是人类从骆驼阶段跨入狮子阶段的过程。想当初,古猿祖先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劣——饮用浑浊不堪几近干涸的溪水、采食浆果树叶或植物根茎、寄居阴暗险狭的洞穴;还有其他豺狼虎豹、古猿同类之类的食物链竞争者。在这看天吃饭,朝不保夕的境地中,它们的生命延展唯有依赖于大自然的仁慈有加,它们遂必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犹如任劳任怨的骆驼,勇敢地承担自然加以它们的任务,态度恭谨而战兢。但后来,黑石开发了它们的思考潜能,它们甫一掌握工具,就用其猎杀其他大自然的子民——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当然还有自己的古猿同胞,奠定了人类史就是一部屠杀史——物种屠杀与自相残杀——的基础。它们如此进化,“人”的概念、进而是“人定胜天”的概念日益深化,敬畏自然之心抛到九霄云外。进化的结果,便是人类视自己为万兽之王——狮子,唯我独尊,不可一世。
            黑石“仁慈”的指引,使人类早早脱离了被动的骆驼阶段,进展到自大的狮子阶段。的确,三百万年来,“狮子”的威力越来越可怕。这种威力不是体现在体质上,而是思想上。人类创造的工具愈加复杂,尤其是人工智能被普遍应用,足以使人类以一种远离险地的方式继续探险,探险过程中,无可避免又有一场生态劫难。另一方面,杀人工具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各大核国家拥有的核武足够毁灭地球五十次。狮子的破坏力看来已经达到宇宙层面了——试想地球毁灭,引致太阳系的引力关系的陡异,会给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十年前的科幻片的奇想,如今很多已成事实。无怪无数人奉《2001:太空漫游》为硬科幻经典。然而它更是一部很深哲学内涵的影片,是一种对人类发展历程鞭辟入里的把握,镜头下,人类自大自卑兼而有之的矛盾性格暴露无遗。无疑,人类一直处于狮子阶段,无视自然法则,无视自然力量,并且悲哀地意识不到人类实际上在自然真正报复之前无能为力——2003年的“非典”事件,不过是自然对人类沉溺口腹之欲、诛灭异族生灵的小惩大诫,已然使地球人们惶惶终日。事实的佐证,恰恰说明库布里克的高瞻远瞩,他眼中的人类,即使到2001年,依旧好高骛远、自以为是,所以有片中弗洛伊德博士对同行的专横、有鲍曼队长对家人的冷漠、有政府部门对重大新闻的讳莫如深。而影片高潮处人类与计算机的大战就更加耐人寻味。正是政府既要一探究竟又要隐瞒真相,致使派往木星的探险飞船上的超级电脑陷入了一个保密任务与永不出错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式的困境中,逼迫电脑做出了杀害人类的无奈决定。在这里,“机器人三定略”被推翻了。库布里克不会陷入到阿西莫夫对机器人伦理的斤斤计较中——很可能他自己连人类的伦理都不信任。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库布里克,冷眼看着人类花样百出的杀人游戏,破坏自然进而毁灭自己,于是与另一著名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一同创作了这个故事。在小说版中,克拉克说明了黑石的来历——超级文明的进化产物。但电影中黑石神秘不可方物。这是一种什么意味?我认为,电影中的黑石是宇宙的本质的蕴含,它包含了文明进化的信息,发送给宇宙各个角落的生命,帮助它们实现不同阶段的突破。我如此冒昧揣测,在于有《洛丽塔》、《发条橙》、《奇爱博士》等悲观主义名作的库布里克居然在此片表现出罕见的乐观态度,先用长达十五分钟的时空旅行给予了人类投身到婴儿阶段的希望,结尾更令鲍曼进化为名副其实的“星孩”。那时,根据尼采哲学,人类打破“你应该”的限制,成为道德创造者,能够按自己想象创造世界。与狮子阶段的胡缠蛮干不同,婴儿阶段的人类有道德观、自然观,与宇宙万化冥合,其言行举止符合宇宙的大化流行,即,婴儿阶段的人类就是宇宙的孩子。孩子当然不会破坏父母的准则,相反,他应该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自我成长,迈入更加先进的超验的境界。在尼采或库布里克心中,恐怕这就是人类的最好结局。
            《2001:太空漫游》中的人类看到了新进化的曙光,但现实中的人类似乎依旧冥顽不灵——战火硝烟弥漫于地球各个角落,发达国家的首脑们一如既往地漠视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还有大大小小的倾轧、陷害、窝里斗、封锁消息……看来,人类正处于并将继续长期处于狮子阶段。有言道,物极必反。狮子的实力委实雄厚,人类近一个世纪来物质力量积累的成绩也有目共睹,但没有符合宇宙本质、自然规律的普遍伦理共识,硬件实力只会说明人类的外强中干。不禁让人疑问,人类的覆灭是否正是由于人类情商低下而无法科学掌握物质文明的运用呢?或曰,狮子之死岂非在于力量的不当透支?

     2 ) 人类命运的沉思——2001太空漫游

      《2001 Space Odyssey》(中译为《2001太空漫游》)作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已经被人讨论分析过无数次了。在此,我无意对剧本作者阿瑟·克拉克与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本意进行详细的解释——在这样一部几乎完全开放给观众的影片面前,这种解释完全是徒劳的。

        在影片开始时,未开化的猿人以昆虫和浆果为食,同时也是猛兽的食物。但是在神秘的黑石出现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在影片最开始仰望星空的猿人接触到了黑石,于是他获得了使用工具的能力,以此猎杀其他动物。当他所在的种群都学会使用工具之后,他们通过对同类的杀戮夺回了被抢走的水源。狂喜中的猿人将杀戮同类的工具——骨头掷向天空,而这根骨头通过一个经典的蒙太奇镜头被一艘拥有同样形状的太空船所取代。

        黑石的第二次出现是在月球上,此时人类已经拥有了进入太空的能力,茹毛饮血的猿人已经优雅地食用着太空食品,但是太空舱中美国人与俄国人之间的虚伪寒暄,弗洛伊德博士在主持会议时的霸道专横,依然使人们不得不联想到为了水坑将骨棒砸到同类头上的猿人——弗洛伊德博士在发现黑石时的动作与第一次面对黑石的猿人毫无不同更说明了这点。

        木星之旅中,出发前输入的程序导致电脑HAL9000崩溃,最终采取行动除掉船员——这一行动的结果是船长破坏了HAL的逻辑单元,也就是杀死了这台有人性的电脑。此后,黑石于太空中无声掠过,出现在船长面前。

        黑石的出现带来的是一段瑰丽不可方物的特效:梦幻般的光线从黑暗的宇宙中扑面而来,将船长带入了不可思议的时空之中。而此后船长已经衰老,置身于一间洛可可风格的卧室之内,临终的船长向黑石伸出手,并在黑石的帮助下成为一个太空婴儿:不需要任何工具的帮助,他自由穿梭于宇宙空间,于宇宙俯视地球,电影结束。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剧情与对白,就此而言,影片是完全开放给观众的——然而影片依然作出了诱导性的思考。

        最引人注目的象征是黑石,黑石的四次出现对于影片完全是关键性的,每一次都带来了巨大的转折:在黑石的引导下猿人学会使用工具,也就是完成了由动物到人之间的飞跃;黑石在月球的出现导致人类进行木星之旅;黑石引导船长穿越宇宙空间;黑石帮助船长进化成为太空婴儿。黑石是什么?这似乎是电影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但是并未得到解答。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得到解答。《2001 Space Odyssey》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历史以及未来的思考,黑石作为转折的触发者,可以解释为上帝、超技术、基因突变、甚至是人类自身对进化的渴望。但是无论如何,在人类命运面前,这一关键只能被悬置,影片的根本在于人类的命运。

        影片通过猿人开始,经历人类,最终达到太空婴儿,这一过程包含着影片根本的象征:尼采的超人学说。配乐采用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Richard Strauss《Also Spracht Zarathustra》)——此音乐是为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作的,从这一角度可以理解人进化的结果是太空婴儿:“超人”是 “智慧的儿童”。

        在猿人时代,工具不仅仅带来和平的劳作,更带来了杀戮和竞争,从猿人手里的骨头到太空飞船,甚至连HAL也不过是人化了的工具,而太空婴儿恰好是不需要通过工具就能在宇宙中穿行的生命,这样,尼采的超人学说就彻底走向了太空。而在此之后,究竟人类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彻底超越还是永世轮回?电影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这一切又重新开放给观众去创造。

     

     3 ) 转:罗杰·伊伯特评《2001太空漫游》

    作者:Roger Ebert

    翻译:殷宴

    来源:《伟大的电影》2012年5月第1版

    《2001太空漫游》的天才之处不在于其丰富,而在于其筒洁:没有一个镜头是仅仅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而拍摄的,只有对自己的才华怀有无限信心的艺术家才敢于创作这样精炼的作品。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把每一个场景简化到极致,只留下精华,每一个场景驻留在银幕上的时间都足以令我们充分思考,并将其永远纳人我们的想象之中。科幻影片中很少有像《2001》那样,不求令我们惊悚,而是要激起我们的惊叹。

    该片的惊人效果有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配乐。库布里克起初聘请了阿历克斯·诺思(Alex North)为电影创作配乐,但在影片剪辑过程中他用一批古典乐录音作为临时音轨,竟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于是他最终决定采用这批录音。这一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尽管诺思的作品(收录在一张单碟中)不失为部优秀的电影配乐,但并不适合《2001》这部影片,因为它犯了一切配乐的通病,即试图强调影片的情节,给予观众情感暗示。库布里克所选择的古典音乐则独立于情节而存在,这些乐曲本身就是绝世之作,它们给视觉影像带来一种庄严肃穆、超凡脱俗的氛围,从而提升了整部影片的层次。

    以下面两段音乐为例:当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对接时,响起了约翰·施特劳斯的华尔兹舞曲《蓝色多瑙河》。音乐演奏得极为缓慢,而银幕上的动作也极为缓慢。显然,空间对接这一过程需要极度的谨慎,如今我们已经通过现实中的经验认识到了这一点。其他导演可能会认为这种“太空芭蕾”节奏太慢,因此采用激昂的背景音乐来加快节奏,但那样便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而库布里克的作品将我们带到茫茫太空之中,让我们近距离注视空间对接的过程。我们对背景音乐很熟悉,知道旋律必将如此这般展开,因此会感到宇宙飞船仿佛特意放慢了动作来配合华尔兹舞曲的节拍。此外,背景音乐所创造的崇高氛围也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对接过程的伟大意义。

    再来看库布里克对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经典运用。该曲的灵感来自尼采的作品,风格庄严冷静、令人敬畏,开篇五个大胆的音符表现了人类升入众神领域的情景。在电影中,这首乐曲和人类意志对宇宙的初次探索结合在一起;而影片结尾的星孩标志着人类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旋律再次响起。古典音乐一旦和通俗娱乐形式相结合,往往会失去其严肃性,例如我们一听到《威廉·退尔》序曲就会想到《游侠传奇》,但在库布里克的电影中,古典乐曲和影像结合之后却得到了提升,这种情况实属罕见。

    我有幸参与了《2001太空漫游》1968年在洛杉矶潘太及斯剧院举行的首映式。当时观众们都对这部影片怀有极大的期待,现场气氛难以描述。大家都知道,库布里克为这部影片默默工作了好几年,与他合作的包括小说原作者阿瑟·C.克拉克(Arthur C.Carke)、电影特效专家道格拉斯·特朗布尔(Doughs Trumbull)以及其他专业顾问,他们针对片中未来世界的具体细节为他提供建议,上至太空站的设计下至公司的商业标志,无不经过精心设计。由于库布里克害怕乘坐飞机,而截止日期又迫在眉睫,他从英国搭乘伊丽莎白皇后号邮轮渡海,在船上剪辑影片,随后又乘火车横跨了大半个美国,同时继续进行剪辑。如今这部影片终于姗姗而来,怎能不令人激动?

    我不能说《2001》的首映是一场灾难,因为许多坚持到影片结尾的观众都意识到他们观看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然而,不是每一位观众都坚持到了最后。洛克·赫德森一边沿着过道往外走一边抱怨:“谁能告诉我这片子到底在讲什么?”中途离场的不止他一个,此外还有许多人对这部影片的慢节奏很不耐烦(首映之后库布里克立刻剪掉了17分钟左右,包括一个分离舱内的镜头,因为这个镜头与另一个镜头基本相同)。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清晰明了,也不提供简单而富有娱乐性的暗示,尽管这是多数观众所期待的。在片尾的一组镜头中,太空飞行员莫名其妙地出现在木星附近的一间卧室中,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好莱坞立刻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库布里克这回玩过了头,他对特效和场景过于执迷,拍出来的根本就不是一部电影。

    库布里克实际上是通过影像从哲学的层面上宣告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之前已有许多人通过文字、音乐或祷文作出了同样的宣告。一部优秀的传统科幻小说或许会让我们通过娱乐的方式间接体验到其哲学内涵,但库布里克的作品唤起我们的主动思考,他要求我们像哲学家一样与现实拉开距离,再加以思索。

    《2001》可以分为几个乐章。在第一乐章中,史前猿人在神秘的黑色巨石面前学会了如何将骨头当做武器,从而发明了最早的工具。黑色巨石显然出自智能生物之手,在我看来,是它那人为的光滑表面和笔直的棱角激发了猿人的灵感,让它意识到自然之物可以通过智慧加以塑造。骨头被抛向空中,变成了一艘太空船,有人将这个镜头称为电影史上最大的闪前(nash-forward)。

    随后,我们看到威廉·西尔维斯特(Wiliam Slvester)饰演的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赶赴月球和空间站。这一部分故意违反叙事原则,库布里克不用令人喘不过气的大段对话来向我们表明博士的任务,反而着力展示航行中的细枝未节,例如船舱的设计、具体的舱内服务、无重力状态等。

    随后便出现了太空对接的一幕,在华尔兹的伴奏下,连那些不耐烦的观众也安静了下来,估计是因为视觉效果实在令人震撼。在空间站内,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商品品牌,看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参与的神秘会议,也看到了可视电话、无重力厕所等噱头。

    月球上的场景与一年之后人类首次登月的实况录像同样逼真。这一幕呼应影片开头:正如史前人猿一样,人类遇到了一块神秘巨石,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这块巨石一定是人工的产物。第一块巨石促使猿人发明了最初的工具,第二块巨石则促使人类采用了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工具,即“发现号”太空船。人类与船载电脑“哈尔9000” 共同驾驶太空船驶向宇宙深处。

    “发现号”上的生活显得漫长而平静,宇航员们每天的例行公事便是锻炼身体、检查航行状态、和“哈尔”下象棋。直到他们开始怀疑哈尔的程序出了错,我们才渐渐感到一丝悬念。哈尔的程序设定使它坚信“这个任务事关重大,不能容许你们破坏”,而宇航员所面临的困难就是如何避开哈尔的注意力,由此产生了本片的经典镜头之一:人类宇航员躲进一个分离舱内进行私下谈话,但哈尔根据他们嘴唇的动作“读”出了谈话的内容。这一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库布里克把握住了分寸,既表明了哈尔已经洞悉人类的计划,又不过分强调。他相信观众的智力足以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

    著名的“星门”(star gate)出现在影片后半段,在这一幕中,宇航员戴夫鲍曼(凯尔达利[KeirDullea] 饰)经历了一场声与光的旅行。根据现在的知识,我们不妨认为他穿越了一个“虫洞”,抵达了另一地点或另一维度。这一种秘终点在片中并未得到解释,我们只看到戴夫在一间舒适的卧室里安静地用餐,打盹、渐渐老去,想来动物园里的动物在人类为它打造的熟悉环境里过的就是这种日子。随后便出现了“星孩”(Star Child)。

    巨石、星门和神秘卧室必然是另一种智能生命所留下的,但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指明这一种族的来龙去脉。《2001》的研究者们认为库布里克和克拉克会试过创造外星人的形象,由于无法令人信服最终放弃了。这一论点是否属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外星种族以“留白”的形式出现远比实际登场更为有效。与看得见摸得着的表现形式相比,这种无形的存在更能激起我们的强烈反应。

    《2001太空漫游》在许多方面接近于默片。绝大多数对白都可以用字幕卡来处理,许多对话仅仅是为了表现人们说话的动作而安排的,其内容并不重要(例如空间站内的)。讽刺的是,片中最富有感情的对话场景恰恰是哈尔乞求戴夫饶了它的“性命”并唱起“雏菊”的一幕。

    《2001》的效果主要来自影像和音乐。这是一部充满哲思的影片,它并不迎合我们,而是尽力启发我们、拓展我们的视野。《2001》诞生以来已经过了十年,片中所有重要的细节却毫不过时。尽管电脑时代的特效更加五光十色,但特朗布尔的设计仍能令观众完全信服,与一些新片中的复杂特效相比,《2001》的特效甚至更逼真,更像纪录片的片段而不是虚构故事中的元素。只有少数电影能达到崇高的境界,并像音乐、祷文或壮丽的风景一样震撼我们的头脑、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令我们茫然自失。大多数电影仅仅讲述片中人物如何克服惊天动地或滑稽可笑的困难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而《2001太空漫游》所讲述的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探索,一种需求。它既不用特定的情节转折点(plot point)来引人注目,也不求我们与戴夫鲍曼或其他角色产生其鸣。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当我们学会思考时,我们才成了真的人。我们的头脑赋予我们工具,让我们有能力理解自身及自身所处的环境。现在,我们应当进步认识到我们并非生活在颗孤独的星球上,而是居住在群星之间,我们并非无知肉块,而是智慧的生物。

     4 ) 毁灭还是重生

    第四遍观摩《2001太空漫游》,依旧折服在库布里克伟大的哲思面前,仿佛来自宇宙虚无的凝视,无时无刻不在激发着我们面对未知的恐惧,甚至于直面神明的谦卑,又如接触到了更高维度的思想而久久不能缓和。在这种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伟大思想面前,任何解读都是徒劳,我只能尽量写下自己的感受以抒发内心的敬佩。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莎士比亚的哲学命题,库布里克在此之上更进一步,提出了"毁灭还是重生"的哲学命题。毁灭是一个物种进化到极限而必然迎来的灭绝,人类已经进化到了这个临界点上,而是否能够跳过必然的毁灭迎来重生,是库布里克在电影里探讨的关键。他以绝对的宇宙客观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以抽象于生理科学的角度,高度概括了人类进化的本质;以冰冷乃至冷酷的口吻,回答了人类将何去何从的终极问题。

    进化到底是什么,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现代科学只是从生理的层面探究进化的本质,它符合生物学规律,可以解释物质层面上的变化,但是更高层面的呢?高于物质之上的精神变化该如何解释?所有生物都会根据环境变化而逐渐适应出更加完美的生理结构,但是为什么只有人类具有思想,人类的思想从何处而来呢?库布里克将其归结于一种顿悟,一种启迪,一种神谕。更高纬度的存在如同神明一般开拓人类的思想,跨过生理上不可逾越的鸿沟,实现真正的进化。黑石就是这种高纬度思想在我们世界的具象化存在形式,那是深邃无边的黑暗,犹如宇宙真理一样无穷无尽,指引着人类思想上的飞跃。

    猿猴本来的生活环境中既有猎食者的威胁还有同类的争夺,但是在接触了黑石之后便懂得了把动物骨头当做武器,从而征服了猎物以及没有"开化"的同类。这就是思想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猿猴在思想层面具备了进化成人的基本条件,这是人类的黎明,是生命的赞歌。在欢呼雀跃中,它将骨头高高地抛向天空,伴随着宏伟激昂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库布里克创造了影史上最伟大的蒙太奇——抛起的骨头突然变成了宇宙飞船。一个简单的画面切换,却跳过了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跳出了物质的局限,思想的局限,以高度符号化的概括揭示了进化的本质:工具的使用。骨头是工具,宇宙飞船依然是工具,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就是通过不断的利用工具,创造工具,最终达到服务自身的目的。但是,库布里克对于这种工具的使用持矛盾的态度,黑石在赋予人类这种思想的同时也给予了人类自我毁灭的手段。工具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是杀戮的武器。猿猴用骨头自相残杀,数百万年后的飞船我们仔细看可以看出其实是一种导弹发射装置,这是可以摧毁人类自己的武器,纵使时代变化,杀戮从来没有变化。工具对于使用者来说是利己的助手,对于他人来说则是致命的武器,工具本身具有的这二重属性也指向人类终将葬身于自己手中的命运。

    片名如果直译过来就是《2001太空奥德赛之旅》。奥德赛之旅代表着人为了追寻自己的目标,经过艰苦的旅程,同自然做斗争,最终主宰自己的命运,歌颂了人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人定胜天的伟大。人类一直追求着宇宙奥秘,以自己的能力改造自然。在电影中,猿猴将骨头抛向天空代表了人类永远追求"上升"的愿望,不仅仅是身体的上升,更是思想的上升。在百万年以后,人类已经实现了飞天的梦想,却因黑石的再次出现而进一步向上,深入宇宙更深处,探寻终极奥秘,这就是太空奥德赛之旅。在神话奥德赛中,奥德修斯面对的是独眼巨人,而哈儿9000的形象正是一个只有一个亮灯的"独眼"人工智能,他们乘坐的宇宙飞船就是奥德赛之旅的帆船,他们也就踏上了寻找黑石的奥德赛之旅。讽刺的是,这次人类需要战胜的不是自然,而是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黑石给予人类思想,而人类给予工具思想,人类似乎可以充当上帝的角色。但是,人工智能归根结底也是人类的工具,同样具有工具的二重属性,在具有了思想之后,加快了自我觉醒,人类企图接近上帝,殊不知飞得太高就会碰到太阳,哈儿9000的背叛再次证明了人类使用工具最终会被工具反噬的真理。

    每次黑石出现,库布里克都制造了人,黑石,天,星球连为一线的构图,将天人合一的意境通过影像表达得淋漓尽致,宛如庄严肃穆的神迹,令人叹为观止。在到达木星时,黑石出现,这时飞船,巨大的黑石,木星再次连为一线,在宇宙的奇观面前,人类的科技显得如此的渺小。通过黑石大卫穿越了一片高度抽象化的时空,库布里克用尽了一切可能的颜色来展现这种奇观,实际上是一种由抽象到具体,由思维到存在的影像凝练,大卫经历了又一次思想的飞跃,而观众则在惊叹中目睹了这个过程。最后大卫到达了一个古典风格的房间,这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明显是一个更高纬度的空间,大卫在这里瞬间经历了他的一生,最终化为星孩,被送回地球,俯瞰众生。库布里克对这一段的解释是大卫被更高纬度生物所捕获,关在"笼子"里研究,就像人类抓捕动物一样,依照自己的理解去布置认为会舒适的环境。在研究完以后大卫被转化成一种超级存在送回地球。

    借助背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内涵,黑石就如同查拉图斯特拉一样,给予人类思想上的启迪,而电影的主题也与尼采的超人学说相一致。尼采认为人类只是由猿猴进化为"超人"的过渡状态,要么进一步成为"超人",要么退一步毁于虚无。尼采认为必须要建立新的道德标准以拯救堕落的人类,库布里克同样通过工具的反噬性揭示人类的"动物性",从猿猴时代以来一直未变,从骨头到飞船到人工智能,人类从来都是以毁灭为目的而利用工具,这种病态的悖论是无法自己解决的,只有进化为更高的存在,才能避免自我毁灭的命运,获得重生。

    大卫在历经寻找宇宙终极奥秘的奥德赛之旅后,战胜了工具的反噬,获得了又一次飞跃性的神谕,在再次响起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进化为了"超人",上帝已死,人类终将取代上帝!

     5 ) 2001,不明真相的观众该如何漫游

    气氛不错,静谧但有暗流,有带威胁性的张力;特效很好;最后一组房间里的镜头拍和剪都非常漂亮。
    但以上都不能抹掉最根本的症结:不知所云。有评论搬出原著来诠释本片,从能看到的只鳞片爪来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寓意,不过是撒点小娇,值不得这样大费周章地神神叨叨,此一;二,如果把电影拍得还需要原著来诠释,是失败,一个成熟的文本,必须依靠自己维系一个完整的世界,它必须是自足的;第三,故事讲得很脱线,这一点最不可原谅,蒙太奇不是万金油,尽管你在这块地盘段位很高。

     6 ) 《2001太空漫游》在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作品序列里是什么水准和地位?

    原标题《为什么2001电影里的黑方碑比例是1:4:9?》

    在豆瓣发的广播几个阅读量,所以蹭个话题,大家见谅。

    一.一个声学的猜想

    假设黑方碑(也称黑石碑,电影里的Monoliths,黑方碑不止一块,为避免争论就写成黑方碑)所在的空间符合声传播的条件,那黑方碑的长宽高比例就关系到简正波的截止频率。

    下面是推论和仿真。(多图预警!)

    简正波理论与仿真

    不同的简正波可能具有相同的特征频率,如果空间的长宽高中任两个成整数比(可约分),则将引起两个或多个简正波具有相同的截止频率,称为“简并化”。这样可能在某一频率范围内没有简正波的截止频率,另一频率范围有较多简正波的截止频率,会造成简正波的截止频率分布不均匀。避免这种“简并化”的方法就是空间的长宽高中任两个不能成整数比(不可约分)。

    二.起因

    先声明,不是找茬。简单来说就是一张图片引发的思考。

    这本书大刘的签字是“1:3:9,是力量最狂妄的显示 刘慈欣”。

    大刘签名

    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刘对阿瑟.克拉克的《2001:A Space Odyssey》的Monolith(黑方碑)致敬。在《三体Ⅱ:黑暗森林》里有对水滴的描写,提到黑方碑。

    阿瑟.克拉克在他的科幻小说《2001:太空奥德赛》中描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文明留在月球上的黑色方碑,考察者用普通尺子量方碑的三道边,其长度比例是1∶3∶9,以后,不管用何种更精确的方式测量,穷尽了地球上测量技术的最高精度,方碑三边的比例仍是精确的1∶3∶9,没有任何误差。克拉克写道:那个文明以这种方式,狂妄地显示了自己的力量。
    《三体》中的致敬原文

    这段话可以确定大刘的签字“1:3:9,是力量最狂妄的显示”是致敬阿瑟.克拉拉,但小说和电影里,无论以何种工具测量,将数字精确到多少位,黑方碑的长宽高比例都是精准的1:4:9。《2001:太空漫游》的出版时间与电影上映在同一年。《2001:太空漫游》的故事情节是由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共同构思创作的。

    为什么黑方碑长宽高比例是1:4:9,有哲学的解释“被用在电影中的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Strauss)的音乐《查拉图斯特如是说》非常有声调性:1,5,8……很讲韵律,和音。而石碑的几何结构是1,4,9。一的平方、二的平方、三的平方。施特劳斯的音乐作曲本身而言就代表着电影的三个阶段:猿类、人类、超人……而在尼采的观点中也有三阶段的人类进化。”

    黑方碑在电影里的出现

    电影里黑方碑是什么? 大家比较有共识的是:黑方碑是一种将纯意识抽取出来的终极智慧的能量体。它脱离肉体而存在,并可以在宇宙中自由地穿行。黑方碑代表更高级的文明,第一次出现是在电影开头,黑方碑出现在猿人洞穴前,一个猿人捡起一根动物骨架砸向地上的其他骨架,代表猿人学会使用工具,文明开始进化。这一段一直被奉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Bowman驾驶发现号在接近终点木星的时候,黑方碑再一次出现在木星与木卫二IO的中间。他乘坐分离舱试图降落到黑石上面。(如果黑方碑是在太空中,太空不存在介质,声波是无法传播的,那第一章里的推理就不成立了。但在太空中光是可以传播的,不知光学有没有“简正波”这个概念,欢迎讨论。)

    然后Bowman掉入了一个星际之门,经过五彩斑斓的坠落后他发现自己降落到了一个房间里,他的记忆和意识被慢慢剥离,等他完全脱离了肉体,黑方碑出现了。在最后,Bowman在变成星孩的后来还像能量一样在宇宙中穿行,像大刘在《球状闪电》的量子态般的存在。

    在《2010》里黑方碑代表的高级文明还创造了木星的星系,像太阳系一样,也启蒙了在水中诞生的生命。黑方碑是代表高级智慧,能够开启生命的文明进化。但创造黑方碑的高级文明却没有现身,宇宙的神秘。就像《三体》中的三体人,直到宇宙的尽头也没有现身,智子、水滴是像黑方碑一样的存在。“我的一切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的拙劣的模仿”,关于刘慈欣对阿瑟.克拉克的致敬,我找到了出处。

    克拉克走了

    三.一点联想

    “对于生命和文明在宇宙中的前景,任何想像都是软弱无力的。”

    大刘在《朝闻道》里写更高级文明“排险者”在宇宙布防了预警系统。当有能力产生创世能级能量过程的文明出现时,预警系统会报警。

    “这个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时间超过了预警阀值,已对宇宙表现出了充分的好奇,到此为止,已在不同的地点观察到了十例这样的超限事件,符合报警条件。” 排险者露出那毫无特点的微笑说:“这很难理解吗?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看到人们仍不明白,他接着说:“比如地球生命,用了四十多亿年时间才第一次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但那一时刻距你们建成爱因斯坦赤道只有不到四十万年时间,而这一进程最关键的加速期只有不到五百年时间。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你们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

    《2001》是黑方碑开启了猿人的心智,学会使用工具,不再茹毛饮血,进而进化成人类文明,就是说人类文明的开启是有外部力量介入的。但在大刘的《朝闻道》里与之对应的是“原始人很长时间好奇地仰望星空”,说明人类文明的开端是自发的,或者称为人类整体的意识觉醒。

    “真是不可思议,在这么荒凉的地方竞会存在3C级文明!” 舰队统帅感叹说。 “是啊,无论是碳基联邦,还是硅基帝国,其文明扩展和培植计划都不包括这一区域,如果这是一个自己进化的文明,那可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最高执政官说。

    在《乡村教师》里,人类文明也是孤独进化的,没有高级文明的培植。在《三体》中,宇宙是黑暗森林,人类还未参透宇宙文明社会的两个公理,科学还没到光速飞行、曲率驱动,就要面临三体人侵略的危机。“小说中希望总是存在的,更多关注的是,在极端的境遇到来之际,文明为了生存下去,如何摆脱道德的羁绊。”关于现实的: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有四部(《2001》《2010》《2061》《3001》),最有影响的是第一部《2001:A Space Odyssey》;刘慈欣的《三体》有三部,最有影响的是第三部《死神永生》。

    科幻小说最大的优势和魅力是描写人和宇宙的关系。宇宙在科幻小说中,应该是和人同样重要的主人公。《2001》的续集《2010》和《2061》之所以不太成功,很大的原因是作者把侧重点转向了描写人类社会的种种关系,并破坏了在《2001》中建立起来的那种宇宙的神秘和空灵。
    《三体》的前两部也体现了这种努力。第一部描写了文革的故事,在第二部中,在抗击外星侵略的近未来,中国仍处于现在的社会体制之下。这些,都是试图增加读者的现实感,为科幻的想象找到一个现实的依托和平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和出版商都对即将出版的《三体》的第三部失去了信心。因为随着故事的发展,第三部不可能再与现实接轨,只能描写遥远的未来和更加遥远的宇宙,而这些,被认为是中国读者不感兴趣的。于是作者和出版商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既然第三部不太可能取得市场上的成功,就开脆抛弃科幻圈外的读者,写成一部很纯的科幻小说,这也算是对身为铁杆科幻迷的作者的一个安慰。于是,第三部成为科学幻想的狂欢,描写了多维和二维世界、出现了人造的黑洞和小宇宙,故事在时间上一直到达宇宙末日。
    在《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描写最糟的宇宙,是为了能有一个最好的地球。
    在2000年的笔会上,杨平对我说,他从我的小说中感觉到强烈的“回乡情结”,当时我不以为然,认为回乡情结是最不可能在我的小说中出现的东西。但后来细想,对他真是钦佩之致。

    生命、宇宙以及一切就是在矛盾激荡中出现的吧。

    最后扯得太远,收不住尾了,实在把控不了这么宇宙生命深奥的话题!

    向阿瑟.克拉克致敬,向大刘致敬!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谢谢阅读

     7 ) 轮回的讥讽与批判

    被称为史上最深刻最富哲学涵义无人能懂的科幻电影。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期待了整整4年。终于完完全全地看完了整部电影,发觉有很多东西都已经被抽干一般,需要不断地重复才能更在文本中发掘出来。仍决定写下对这部电影的浅见,只是为了见证自己的又一次探索,无论深浅。

    题目。Odyssey在希腊神话中的回归主题让本身虚幻的题材立刻显得富有历史感。荷马史诗与2001年的太空探索,这样的回归或许更具有宿命意义。而之后对尼采理论的不断阐释或者反驳,也的确在二律背反中印证了永劫轮回。 结构。3个层次。The dawn of man,Jupiter Mission, Jupiter and Beyond the Infinite。也有些人将第一部分拆开,又加入了一个所谓的“月球之旅”。这样的四段式的确迎合了交响曲的格式,但于尼采的进化三段论则不再吻合。骆驼,狮子,婴孩,三阶段所描述的人类的形态和命运都能够对号入座。 电影中有许多对仗非常工整的细节,而且其中蕴含的暗喻相当巧妙。在一篇达人写的文章中总结得相当详细,我也获益匪浅,但限于篇幅,省了。 音乐。《蓝色多瑙河》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无疑是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声音。《蓝色多瑙河》的主题是很典雅的环境,用以烘托人类的科技成就和闲适的生存环境。相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只出现序曲中最辉煌部分,在片中只出现两次,都是人类面临重大变革时黑石与太阳相交之际出现的,用以烘托命运的转折。库布里克是个天才,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用于此自不必说,而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用在片中,总是让我怀疑他的目的不是作曲家而是尼采。终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本身就是尼采关于进化的集大成之作——和这部电影一样——无人能懂。 黑石。上帝么?无疑,这是一个被抽象了的符号,象征迷途中的人类唯一依赖的指引。黑石一共出现4次,每次都是在人类寻求新领域或妄图扩张之时。神谕,我相信黑石意味着神谕。与此对应,Dave就是先知。领悟神的旨意。然而他人对于黑石的态度则一次次表明:人类始终与猿人无异,至少在人性上如是。 阋墙。很多人都在议论电影的第二段,究竟是电脑出错还是人类出错。很多人都在庆幸人类的最终胜利。然而我认为相反,库布里克恰恰在其中嘲讽了人与人间的冷漠。HAL被关掉时,那段出发前被秘密嵌入的录像告诉我们,所有宇航员都不知道自己的任务,只有这台电脑知道。HAL接受的是两个相悖的指令,却被要求将伪指令保密并执行下去。伪指令的存在只是因为猜忌的存在。人不再相信同伴,转而相信冷冰冰的工具,和开端时猿人与同类争取水源殊途同归。这就是人类争端的后果么。HAL和一把手枪有何区别?当然,除去它能够自己选择最佳时间毁灭人类外。 进化。仍然是奴役地进化。工具的变迁。猿人高高抛起的骨头和骨状飞船有何差异?人类对于工具的依赖无以复加,反过来说,人类被工具奴役。当然,现代性对于人类的观念有了明显修正:人类在相信科技的同时,将科技不再当作工具,反而当作了最终目的。人类成为了科技的工具。人类只是在努力地取缔,甚至毁灭自己。这句话对么?错么? 冷漠。所有布景都是如此优雅,却透着嗜人的冷漠。我们可以发觉干净的布局下都是冷色调的背景拼凑着零星的暖色调主体。对白也如是。即便是身处数光年的宇航员收到父母的生日祝福也没有任何感动的表情。飞船上的两人将独守数年,却没有任何言谈。唯一的对话也只是由于要对电脑复仇才展开的。被骗出飞船的宇航员为了获救,放弃了已经救回的同伴,将其抛向茫茫宇宙。相反,最富人情味的反而是那台叫做HAL的电脑。真是莫大的讽刺,人类造出了比自己更具人性的机器。也许这句话本身就是悖论,因为人已经无法理解人性了。 回归。飞船的结构是横切的圆形。在一次次的空间扭曲中,我们总能发觉最初的地方会重现。第三部分那匪夷所思的房间中Dave“进化”为Star Child本身就是尼采超人论的具象化体现。而Dave目睹了他自己在岁月中的不断变迁,终于回归成生命的原初状态。大约,那已经不是原初了,因为Star Child的形态并非我们谙熟悉的样子。或许,那意味着Higher Tribe的诞生。 时间。结尾的豪华房间。电影中最超现实主义的画面。路易十四时期的洛可可布局,高贵的刀叉,文雅的用膳姿态。Dave就不断目睹自己变换着姿势,同时变化的是被岁月夺走的年轻的面庞。 或许我们也可以将其解释为人类的进化需要对历史的关怀,然而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解释:人类的进化使人类忘记了其进化的目的,而那目的是与人类的传统休戚相关的。当然,这本身也是一种回归,如果人类能够回归的话。 沉默。大段大段的沉默。第一句台词的出现是在电影开始后第25分钟。长达几十分钟的喘息声音。甚至有著名的5分钟完全黑屏。如果说基耶斯洛夫斯基是用情节的悖论引发思考的话,那么库布里克在这一部中的武器是沉默。所以这部电影才能代表他的个人最高成就。 另有两个噱头:HAL是高智能电脑,三个字母右移一位即是IBM。第二,本片摄于1968年,对于当今的科技预测很多已经实现。这就是人类的创造力?还是上帝早已完成了的剧本?各位自行评说吧。

    粗浅理解,随便记录下。

     8 ) 在科学和啤酒都不能安抚的夜晚

    “没有证据证明智慧有利于生存,也许正相反,它是通向毁灭的捷径,因为最顽强的生命都没有智慧。但已经证明智慧能感受美,所以智慧的目的也许只是作为宇宙之美的见证者。必须渺小,才能感受宏大;必须脆弱,才能敬畏顽强;必须短命,才能感受永恒;必须能思考,以感受造物设计的精妙,又不能全知,以防一切在瞬间全透明。这就是智慧生命了,做这种见证者,神不行,只能是人。总有一天,他们会把自己脆弱的躯体装进金属种子,飞过所有荒凉和繁荣的世界,去感知那些神不能感知的东西,这也许真的是他们存在的目的。 ”

     短评

    史上最伟大的装逼片,就连作者克拉克和导演斯坦利都看不懂剧情……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伟大,首先在视觉上它领先了同一时代数十年不止,很多星际旅行片都没有给我一种“星际旅行”的感觉,但这部有,关键就在于细节处理细致。还有就是,这部讲述星际旅行的片子拍摄于1968年,而美国登月则在1969

    6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原作作者克拉克:“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

    11分钟前
    • 彦夕
    • 推荐

    首先你得忍者看完第一遍,觉得不知道在说什么;看了第二遍,觉得好像有点意思;看第三遍,知道原来这个电影讲述的是多个主题啊,看第四遍,觉得好像看懂了点什么;看了第五遍,啊,真他妈太牛了!这可是1968年的东西!

    13分钟前
    • 地富反坏右
    • 力荐

    这不是照着剧本拍的,而是曲谱

    18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那奄奄一息的机械生命执意要为我唱一首雏菊,有那么几秒温柔得不像话。

    22分钟前
    • 充蜜
    • 力荐

    #库布里克影展# 配乐、声音、设计赞。三段结构也很妙。至于主题,除了人为机役外,第三段开头黑石漂浮在太空,简直就是iPhone广告,然后进入微信APP画面,然后人可以穿越时空宇宙但也迅速老去,最终在Deathbed上还伸出手指点向触摸屏——这未来的宗教!

    23分钟前
    • btr
    • 推荐

    这部片子有三个特征:1)看不懂 2)无数的符号 3)必须熟读尼采 4)六十年代能够做出这样的特效真的是惊天动地

    25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TMD终于看完了。整整看了三年,打开四遍,有一种在看剧集的错觉。太容易睡着的电影了。对于电影的寓意比喻太多人说过了,留在今天也是一个讨论广泛的课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并不觉得如何。倒是非常好奇它的视觉效果在当时没有特效没有cg vfx的时候,怎么做的。最后30分钟的windows 98屏保画面,和那些宇宙太空的慢镜头,感觉后世的科技广告和电音届,独立音乐界,到今天还在模仿这样的拍法。表妹问,这是什么电影?为什么半天都没人说话没人动。我们说:这是一部影史神作,我们在装逼。

    30分钟前
    • Luna
    • 推荐

    哲学命题的最佳叙事,形式上和贝拉塔尔的做作法相反,对细节的打磨使片子非常耐看,而且越看越迷人--细节的力量;我想象中只拍城市的杨德昌如果拍科幻题材就是这个样,一定会将无数理性问题荒诞化升至哲学角度去建构世界。

    33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牺牲了部分叙事节奏,但构筑起来的完整世界让人目瞪口呆。我觉得我要暴走了: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它反科学反伦理啊!!!

    3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既为举世公认之经典,必有高深奥妙之内涵。若觉难以理解,不妨从自身找找原因。对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事物极端排斥已属不智,再加以肆意的诋毁和谩骂只会将无知与庸俗进一步放大。更有甚者分明是哗众取宠,名为鄙视随波逐流,实则借机标新立异,以此彰显自己是如何的与众不同。实乃跳梁小丑,贻笑大方。

    38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2001太空漫游时,人与电脑互不信任,交流也是冷的。2014Interstellar人与电脑的互相信赖、配合与默契,不只让人觉得萌萌的,还很温暖安全。即使它选择自我牺牲,你亦尊重。

    39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对我,这是恐怖片,源自童年对星空的恐惧,关于人类的渺小。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2001太空漫游》只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而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都只是提名。所以说啊,奥斯卡也不是权威。

    4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这部是唯一一出让我彻底游离出剧情,却始终带着浓厚兴趣看完的电影,我相信库布里克偏执的工作态度操死了一批又一批特效制作人员

    45分钟前
    • Kuba
    • 力荐

    李安评价自己最爱5部电影之一时说: “我非常崇拜库布里克,关于《2001太空漫游》我无法说清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我当年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感觉就像吃了迷幻药之后的幻觉经历。” 今天在资料馆大银幕体验,修复版让这种幻觉变本加厉,渗入到每一根神经。

    4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中间还是睡着了几次……不是我的菜吧……但不能否认这片子做得真精致,而且还是60年代拍的,太空站、宇航服、宇宙飞船,都经得起长时间的细看。我只能说不明觉厉了……

    47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现在这个年代没人敢如此玩观众了。

    51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还行

    叙事不够宏大的前提下,节奏略显缓慢。或许真应该以歌剧的心态来看,外行看热闹,只听咏叹调。

    53分钟前
    • 穆先生.troj
    • 推荐

    反复睡着影响了我对此片逻辑的梳理和判断……

    57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