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悬疑片 悬崖之上

    悬崖之上

    评分:
    0.0很差

    分类:悬疑片中国大陆,中国香港2021

    主演:张译,于和伟,秦海璐 

    导演:张艺谋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人工中字

      世界奇妙物语2024夏季特别篇

    • HD

      天地正气2024

    • HD中字

      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

    • HD中字

      洗冤录之西夏铁棺

    • HD

      嫌疑人X的献身2008

    • HD

      拆弹专家2

    • HD中字

      调皮小精灵

    • HD中字

      狂蟒之灾3

     剧照

    悬崖之上 剧照 NO.1悬崖之上 剧照 NO.2悬崖之上 剧照 NO.3悬崖之上 剧照 NO.4悬崖之上 剧照 NO.5悬崖之上 剧照 NO.6悬崖之上 剧照 NO.16悬崖之上 剧照 NO.17悬崖之上 剧照 NO.18悬崖之上 剧照 NO.19悬崖之上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上世纪三十年代,四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任务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从跳伞降落的第一刻起, 就已置身于敌人布下的罗网之中。同志能否脱身,任务能否完成,雪一直下,立于“悬崖之上”的行动小组面临严峻考验。

     长篇影评

     1 ) 片中出现的一些地理元素与时间的简要考证

    一开头四人伞降,大概位置在哪里呢?后面有个镜头,属下拿地图指点给高彬看,手指的是兴凯湖附近。 那年头不存在鸡西市,他们大概率是伞降在今天密山-鸡东-穆棱靠近国境线的山区地带,跟假接应真特务接头的暗号里也提了一句“虎头”(今虎林市虎头镇,靠乌苏里江,有日军要塞遗址),倒也贴点边,非常接近最近出没的东北虎了。

    后来他们乘上火车去哈尔滨,对东北有一定了解的观众应该都会认为走的是中东铁路。不过电影中他们在牡丹江换了一次车,历史上牡丹江至佳木斯的铁路也恰恰是1934-1937年修通的,有可能前一段坐的是牡佳线铁路。 横道河子站的戏其实主要是为了让百年机车库露个脸。

    到哈尔滨,马迭尔宾馆多次被提到。但说里面住着国联调查团就比较时空错乱了,因为李顿调查团来满洲是1932年春夏的事,跟冬天没有关系。何况1932年哈尔滨发了著名的大水,马迭尔也被淹了(萧红也趁机从道外关押她的旅馆逃走),很长时间也不能住人。

    楚良和王郁住的大宅,提到原主人叫加斯普,还说宅子“老邪性了”。加斯普就是马迭尔前老板,犹太人,因为马迭尔产业被日本人盯上了,结果就找了几个白俄绑架了他儿子,青年钢琴家西门·加斯普。因为没有勒索到足够赎金,日本人撕了票,绑匪虽然被逮捕但被日本法官无罪释放,老加斯普只能把财产都卖了逃走。这桩绑架案是老哈尔滨历史上最有名的大案,是1933年的事,所以故事至少在1933年之后了。

    电影人都说这部电影的乌特拉行动是麦格芬,但王子阳逃出来这件事使得电影的时间可以大致确定下来。历史上背荫河中马城细菌部队是1932年建立的,1935年发生了监狱暴动被摧毁,所以本片发生时间大概是1935年冬

    最后还要提一下亚细亚电影院的事。电影里的亚细亚电影院,门脸太上海了,真实建筑外立面其实大概像是缩水版的工人文化宫,文末附照片,懂的都懂。而且亚细亚电影院这个名字是1936年改的,这个倒是还将就,不过都1935或1936年了电影院还要放十年前的卓别林《淘金记》是什么意思……那时候哈尔滨就时髦到搞《淘金记》十周年重映版了么?

    最最后再强调一下,那位白人门童小伙子的演员确实是一位拉脱维亚人,不信可以等到演员表看一下他的姓名。

    图片:

    真实的亚细亚电影院

    彩蛋:

    1932年被洪水淹没的马迭尔宾馆,来源是1932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对哈尔滨洪水的报道

     2 ) 关于《悬崖之上》剧情的不完全吐槽

    一、叙事的转变

    前期的故事,最吸引人的在于两个小组,一个识破阴谋,一个蒙在鼓里。两个小组如何联系上又如何去完成任务,这是前半段最有悬疑的部分,而且完成度不错。

    整个剧情的走向,在周乙出现之后,就变味了,不再是代号为“乌特拉”的行动,而变成了周乙“潜伏”记。

    《悬崖之上》编剧:张艺谋、全勇先。同时全勇先是电视剧《悬崖》的编剧,剧版的主人公也是周乙,所以也算一脉相承。

    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整个故事怎么由“乌特拉”的特别行动转成了抓内鬼。但正是这个转变,让整个故事由悬疑变得无味、平庸。

    周乙告诉王郁,要对他们转移,换新人来接替他们。那么前面从苏联来,特训、接头都没有了意义,他们费劲从苏联来的意义何在?既然周乙有这么大的本事,直接在当地找行动人员不就得了,干嘛让这些人千里迢迢赶来?

    可能唯一的意义在于那个密码本,唯一的意义在小兰的破译能力。可是这些接替的人也可以做呀。

    二、在火车上

    此处细节有两处值得探讨。

    第一、老张进入厕所,写下接头密语。叛变的谢子荣赶在王郁之前进入厕所,去改。

    注意,这个行为的前提是他知道这个厕所可能是接头的所在,所以王郁才去,所以他才抢着进。那么特务那么多人,谁去了厕所就可以怀疑,只要盯着,在火车上就可以揪出老张。

    第二、小兰在火车上已经暴露。原因是楚良告诉了跟随的特务,小兰是自己人。所以小兰长什么样子,特务是已经知道的,起码李乃文饰演的特务是知道的。知道她的模样,对后面的剧情是有影响的。

    后面还搞出在电影海报上画对号,根本不用呀。他们画像出来,或者跟着的另外一个特务只要在电影院周围等着她出现就好了。她一出现,直接逮捕,根本不用她买票。

    三、张宪臣被捕

    老张男扮女装,一招偷梁换柱,得到那本书。

    且不说为什么哈尔滨只有一家书店—商务书店,还偏偏那么多人盯着。他为什么不能找人去买,他为什么不能找家小书店去买,偏偏去了商务书店。

    老张被捕的稀里糊涂。明明已经逃跑了,怎么又被抓了。他书到手了,他脱了装扮,特务怎么知道他的样子的。

    细看这一段,张宪臣上了汽车,在看到马迭尔宾馆有小叫花子之后,他下车去问情况。按照这个思路,张导明显的意图是:因为张宪臣要寻访自己儿女的踪迹,所以耽误了时间,结果被特务们找到,进而被捕。

    但是这个思路明显的BUG在于:他们怎么知道老张长什么样子的。有友邻说:“强行令整个大街空无一人”。

    那么多人在雪地里都没有杀了老张,却在大街上逮捕了他。

    老张被捕后的营救,太粗糙了。如果可以就救,为什么不早救。在快死的时候,象征性地救了一下,然后就放任老周自杀袭击了。

    从张宪臣又被抓回去,注射迷幻药,说出一些细节,再到最后被枪杀。最后被枪杀,跟老金一起被枪杀,这个细节我是看一些评论才知道的。这个过程也显得拖拖拉拉,明明感觉已经死透了,又强行拉回半条命,强行注射,强行泄密,强行枪毙。

    四、寻找儿女

    我们知道很多革命者的儿女都流浪过,最著名的是教员的两个儿子。张导想通过这一段表现先烈们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精神。

    但是从整体剧情上来看,这条线没有存在的必要。最后找到了两个孩子给王郁送去,屏幕里哭成泪人,屏幕外我无动于衷。为什么,因为没有细节,没有情感的基础,无法让观众共情。

    这段实在是鸡肋设计。无论是前期主线乌特拉,还是后期主线潜伏,这个找到儿女的点虽然一开始就铺上了,但是观众始终会游离在这之外,细节太少,无法共情。

    最重要的事:一个特工,受过专门训练的特工,之前一直在外国训练,没有管过孩子。非得在逃跑的路上打听孩子的消息,错过了逃跑的黄金时间,导致自己被捕,导致任务进行不下去,与他前期的精明与隐忍的性格不符。

    五、其他

    楚良与小兰的情感线,有个开始,最后不知所踪。

    第二小组天天住在大别墅里,啥事没有,除了喝红酒吃牛排说俄语。

    随便就给受过训练的行动小组成员下药,药醒后,他们也没说啥。

    那个昏迷的李乃文饰演的特务,说了一句周股长说我拿错了?有怀疑无下文。

    汽车追逐,楚良撞车,都显着为了追逐而追逐,为了撞车而撞车。因戏剧化太强而显得不合理。

    一部汽车、一本汽车里的书,老金就被认为是潜伏者。

    科长最后知道老金是被冤枉的,还要抓内鬼,就完了。看样子是要续集的样子,我看还是别了,故事真的一般,白瞎了这么好的演员。

    六、结语

    张艺谋是个成熟的导演。从许知远采访他的片段里,可以看出他的想法其实很多的,我们的很多疑问他可能都想过了。但是从镜头里,从整体叙事来说,这个故事就是完成度不高。

    有人说张艺谋不擅长讲故事,之前的影片就不说了,起码这个故事没有讲好。

    写出来也是希望大家讨论一下,让剧本更完善,希望更好的故事。

     3 ) 他们在“悬崖之上”,超越个体,成了永恒的光

    不得不佩服老谋子一辈子都在努力地突破自己,每一部片子都有新的惊喜以飨观众。《红高粱》有血气方刚的豪迈,《大红灯笼高高挂》则展现出了深宅大院里死一般的压抑。《我的父亲母亲》拍出了农村的质朴,《英雄》则又画出了古典的韵味与侠味。《满城尽带黄金甲》是错彩镂金之美,而在《影》当中,张艺谋又贡献了一种几乎与之完全相对的山水墨画的干净简洁之美。

    其他等不一一细说。

    即便是面对同样的抗日题材,《金陵十三钗》和这部《悬崖之上》也都有完全不一样的东西。《金》讲的是社会底层女性为民族大义所作的牺牲,是对人性的讴歌;《悬》则是部彻头彻尾的谍战片,讲的是人心之间的博弈。《金》的故事发生在南方,骨子里就带着几分柔软的悲情;《悬》的故事发生在哈尔滨,在大雪纷飞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冰冷的交锋。

    《悬》讲述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哈尔滨,四位在苏联受训过的我方特工来到此地,完成一项秘密的“乌特拉”行动。日寇在截获这个消息后,想要破坏我方执行任务。于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考验,就此拉开序幕……

    虽然张艺谋在艺术风格上不断尝试新花样,但总有一些个人特质能让人一眼看出来,这就是他电影。比如,他对东方美的偏爱以及成名后对于恢弘的大场面的执着、对他的偶像黑泽明的致敬等——当然,这是好的一面。他也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我觉得就是他总喜欢以最直白的形式来呈现他的内容。

    举个例子,《父亲母亲》里章子怡奔跑的场景,你会立马感受到她的质朴天真和单纯,感受到农村的美丽,这是张艺谋的美术功底、导戏能力、演员的天赋等等综合起来成就的;但是在质朴之外,你很难感受到更深层次的内容。但如果是王家卫的电影,他只是让女演员漫无目的地走在街头,就能展现出很多复杂的内容,王家卫就很会利用留白来丰富他电影的解读空间。

    《悬》在惊险的主线之外有一条温情的副线,那就是老张与王郁姐那两个在街上乞讨的孩子。本来可以利用这条副线在很多地方暗戳戳地煽情,让影片变得更厚重,也更具感染力,但导演几乎是硬邦邦地让小孩两次“闯入”,在这两次“闯入”之外,他们几乎全程掉线。两条线索的“割裂”,让本来挺好的一段内容多少显得“格格不入”。

    还有“等待黎明”这个主题,本身也是很好的,但每次主角们提到这一点的时候,总给我一种强行点题的感觉,跟我高中写议论文一样拧巴。

    所以“直白”几乎成了国师的硬伤。

    这种直白在他熟悉的叙事环境里会成为一种冷静的白描,给故事增加莫大的震撼,以《活着》为登峰造极。但脱离了他熟悉的领域,那么多少会表现出一点水土不服。

    不过没关系,瑕不掩瑜,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艺术作品:伍迪·艾伦可以总在电影里唠唠叨叨,英格玛·伯格曼也总有那么多歇斯底里,那么张艺谋也可以有自己的偏执,他的偏执不妨碍他成就伟大。

    《悬崖之上》还是有一定深度的。它跟《色戒》《风声》这些电影同属一个类型,而且都讲述了“在民族大义和集体利益面前的个人选择”的主题。

    雷佳音饰演的谢子荣与张译饰演的张宪臣做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一种是出卖队友,一种是宁死不屈。当然我们会去骂谢子荣,这是因为我们作为观众有上帝视角。但其实代入角色本身所处的环境:三位战友死在他面前,他内心得受到多大的震荡!当他在生死边缘游走了一次之后,我想他的人生哲学立马就从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变得只剩两个字:活着。

    就像《驴得水》当中周铁男前后的转变一样。

    至于老张张宪臣,他是完全可以抛弃个人,全部奉献给集体的。当他被敌人折磨成残废、同志想把他从中救出来时,他意识到既然自己的残废之躯不能再为大家贡献什么,就不必再让同志冒这个险。所以他决定不逃,并且用残存的气力与敌人最后再搏一次。

    可歌可泣。

    《色戒》对于“个人选择”这个主题尤为凸显,因为王佳芝面对着最艰难的“撕裂感”:她把敌人变成了自己的情人。成败只在她一念之间,那一刻她的感性胜过了理性,个人胜过了集体,所以她在翻江倒海的思想挣扎之后说出了那两个字:“快走”。于是,这群学生的理想和前途都被她给毁了。

    《悬崖》里的老张其实也面对着一份“撕裂”,即他在集体之外,作为个人,他还有俩失散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执念,如果可以,他当然想活着见到那两个孩子。(但我前面说了,张艺谋没有刻画好这层情与理的冲突,或者说,张艺谋干脆就放弃了对于这层内容的深挖)然而老张做出的选择与王佳芝截然相反,他选择牺牲自己,成全大家。

    个人用自己渺小的力量成就悲怆的伟大固然值得歌颂,但如果可以,我们当然希望这些悲剧从来就不必发生,和平永驻人间。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那个经典的问题:一个人和五个人,你救哪个?如果可以,当然希望这六个人都不需要被救,他们也能在黎明之后,开心爽朗地活着。

    这肯定是奢望了。

    最后谈一点,我看到很多评论质疑剧情是否合理,这点我想用《岛上书店》里的一句话来解释:“如果你对细节有怀疑,整个故事就开始散架了。”这意思是说,我们在看一部电影或者读一个故事的时候,首先要带入作者的逻辑——当然,前提是这个逻辑已经基本自洽,没有大的毛病。在这之上如果还过于吹毛求疵,那我们会发现即便是柯南·道尔或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写的推理小说,也能找的出些许的漏洞。但故事本身并不会因为这些漏洞而不精彩。

    所以,首先不要质疑不那么重要的细节,我们才能感受到这类作品的魅力。

    《悬崖之上》这部片子,我的观影感受还是觉得蛮紧张刺激的,每个角色都很丰满,高手之间的你来我往就好像一场精彩的棋局,每一招都足见胆识、勇气和决心,不由得让人拍手叫绝,我觉得于一部谍战片而言,这就够了。


    终于决定还是开个个人公众号:Imagine Heaven。

     4 ) 好看,但又不是完全好看

    7.5/10

    张艺谋导演的基本功力还是在的,寥寥几笔就构建出萧瑟肃杀的气氛。开场一个俯拍降落伞镜头,我以为我来到了欧洲文艺片。摄影师出身,镜头语言、打光绝对一流。内景大量的黄,外景大量的蓝,再加上连绵不断的暴雪的白,以及自带霓虹色的哈尔滨,共同缔造出一幅外表温和内心却暗流涌动的古典油画。

    与画面相比,叙事层面就差了一大截。

    张艺谋应该是想玩一个双线甚至多线叙事,但不知道是剧本编排问题还是怕搞太复杂崩掉,这两组三波(张宪臣被捕后)一直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一组和二组始终没有联系起来。联系不紧密,就无法营造文戏上的紧张感,那就只能靠动作戏往回拉。

    除此之外,中心事件始终不够明确。电影一开头就给出了主线:营救王子阳、破获日军阴谋,支线应当是张宪臣找孩子,和中间加入的周乙暗中相助。结果电影叙事叙到了一半(张宪臣被捕)仿佛忘了自己本来的任务,此后的重心全部偏移到周乙的身份以及二组的脱逃上。拯救王子阳只给了结尾的一幕,仿佛为了给一脸懵逼的观众一个交代,便草草收尾,至于小兰怎么找到的王子阳、周乙后续身份有无危险、王郁脱身后有没有再次参与任务,全然无了交代,花两个小时只为了看二组逃出生天,这是很不令我满意的。

    在《悬崖之上》中,张艺谋导演在对情绪的把控中可以说堪称糟糕了。当故事进展到周乙逃过一劫,老金被当成卧底之时,故事已经进展到了最后的大高潮阶段。而当我看到血肉模糊的老金被架到审讯室、并最终抬上刑场之时,我心中丝毫没有替周乙松一口气,我反而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幽默。其他观众也感受到了我所感觉的幽默,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笑声,电影院充满了看黑色喜剧似的快活的气氛,全然忘却了跟随老金一同被枪毙的还有这位宁死不屈的张宪臣。电影的第一主角、最用力刻划的一个人、承载最大悬疑与悲剧情节的一个人就这样极其草率地作为一个配角落幕了。而在此之后,张艺谋导演如神来之笔般地加入了周乙对小兰的也是对观众的猛灌鸡汤与强行升华,周乙与小兰根本无法承载这种深沉的情感。以及一段对我来看毫无作用的周乙锄奸彩蛋。

    这电影的结尾就像什么呢?这就好比在装饰豪华的大酒店享受总统级别欢迎的我,坐在巨大的实木餐桌摆弄着贵重的象牙筷子与银质刀叉听西装笔挺的服务生讲完复杂的用餐礼仪之后你给我端上俩烧饼一碗豆汁儿告诉我:你吃饭得快乐,做人要有希望。这都哪跟哪啊?

    几个小bug就不用赘述了,张宪臣换火车票小兰乱跑,差点交代在那; 张宪臣看见个孩子就下车直接被捕; 老金烟瘾大发出去抽烟张宪臣差点越狱; 周乙亮明身份之后直接冒险突进,就差开枪杀科长了。(说一下于和伟这个演员真好,但角色真不行,开场我见到他第一面就寻思这像个好人,果然是卧底,前半段全等他啥时候亮身份呢)。

    再说说选角和演员吧。

    这老几位演技是真没话说,尤其是张译和于和伟,基本代表了中年男演员的最高水准,几个配角也出色发挥。如果说这部片子有什么为数不多的亮点,那可能就在于此了。至于刘浩存…看得出来张艺谋是真想捧她,甚至你说这电影就是为她拍的我也同意,刘浩存倒也不是不争气,只是这个台词功底是在太差,基本到了一张口我就出戏的程度,情绪表达也差了一大截,稚气和生涩完完全全地保留在身上,高情商叫未来可期,低情商叫现在真不行。

    这电影放在别的导演上挺好,放在张艺谋身上,还不够好。回到我的大饭店比喻,虽然最后上了一碗豆汁,但毕竟之前的待遇不是幻影,扎实的画面、紧张的氛围以及那场飙车戏还是实实在在地令我沉浸。综合我家乡哈尔滨滤镜,给个7.5吧。

    看完电影我去吃了顿饭,烤盘,很好吃。边吃边回味这部电影,不知为何,越想,越想不起来讲了什么,越感受,越感受不到什么触动,可能是食物太好吃了吧……不然还能因为什么呢┐(´-`)┌

    5.2补充

    真没想到能火,大家点赞让我受宠若惊,意见让我获益匪浅。时间精力所限,不再看后续的留言了。

    如果想赞同、反对、部分赞同部分反对,可以继续留言,欢迎大家交流,我随缘看。

    如果想攻击、揣测、教育、甚至辱骂,就不要玷污评论区的讨论气氛。尽管私信给我,让我认识认识你。

    我没资格奉劝、教育、引导大家,我也不会接受大部分人的奉劝、教育、指导。萍水相逢无亲无故的凭什么啊。

    但我珍惜并吸取每一个理性的意见,就像《批评官员的尺度》所言:“容忍错误意见的存在,让不同的观点辩驳交锋,正是我们得享安全的基石所在。”

    至于情绪化太严重太戾气或恶意揣测的人,咱们还是趁假期多出去走走、多见见阳光,如果在家就多读一两本好书、看几部好电影。是在控制不住就看看大夫、谨遵医嘱、积极治疗。犯不上在我这倒脏土、扬沙子。不懂这段啥意思的话参见上一段。

    影评是一个很私人很主观的东西,它有标准(比如镜头语言、景别、服装、调色等等,拉片嘛,不是不行)但评论性文章总归逃不脱炫耀与感性,所以如果谁跟我说影评应当是客观公正的我肯定跟这人急。影评是写给自己的,不是写给别人的,我很满意这篇影评,但这不是我最满意的。我会一直写两句,不写给任何人看,只写给自己看。

    So long~

     5 ) 《悬崖之上》:从炸裂到迷惑

    你们要追星、要吹摄影、要缅怀先烈,我不拦着;但谁要敢说这是优秀悬疑片、推理片、谍战片,我跟谁急。

    引言

    如果看过我的某几年的电影年终盘点的话,可能会了解,我评价电影的好坏,永远是从类型出发。说具体点,就是看这部电影在宣传中呈现的是个什么类型,然后看它是否在这个类型的标准下成功了。这些标准都是客观的,可以最大限度排除主观干扰。

    《悬崖之上》,从宣传——比如预告片——来看,它是一部悬疑片、谍战片。做好这种片的第一要务是什么?是表演?是摄影?是拳拳爱国之心?

    不!是逻辑!

    当然,我不反对一个人因为某一个微小的因素——比如演员俊俏——就喜欢上一部电影,我也会。但我很清楚这些都是我的个人小癖好,不会因此说这部电影优秀,甚至会承认这是一部“合我胃口的烂片”。细品一下这里面,主观上喜欢与客观上优秀的差异。

    说回《悬崖之上》。这里面的表演、摄影都很不错;信仰什么的表现得浮皮潦草了一些,但也算可接受,共产党卧底给伪满警察解释俄语和共产主义这个情节设置甚至有点巧妙。但问题是故事整体缺乏逻辑,简直称不上是什么谍战片,那些优点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电影前30分钟是比较炸裂的,后90分钟渐趋失控,结局令我目瞪口呆。

    前30分钟炸裂

    黑屏、出片名、一阵飞机轰鸣,画面陡亮,大雪纷飞、林海雪原、四朵伞花。

    开场就是渗透敌后,营救日军人体实验幸存者。这个开头可谓相当简洁有力、引人入胜。

    另一边,伪满警察屋里烤火喝酒、谈笑风生,看着外面行刑。屋内其乐融融,屋外人头滚滚。最终,最后一名被捕党员交代了一切,四人小队的渗透行动一开始就陷入重围。

    心狠手辣的反派,也迅速登场了。

    接下来就是双方在去往哈尔滨的火车上一番激烈的斗智斗勇:

    四人小队一组的张宪臣(张译 饰)略施小计识破了接头人的特务身份,到火车上用向二组报信;

    叛徒谢子荣(雷佳音 饰)识破其报信所用暗语,偷梁换柱;

    一个不知情的特务对一组的小兰(刘浩存 饰)产生怀疑,将其带离盘问;

    二组的楚良(朱亚文 饰)情急之下向接头人(特务)暴露了小兰身份,但隐瞒了张宪臣身份;

    一组合力击杀盘查特务,下火车遭遇盘查,张宪臣又略施小计骗到了不会招致怀疑的车票,不过他与小兰失散了,二人只能分头逃跑。

    这番火车交锋,双方皆有收获:伪满警察得知了一组的一个成员是女孩,很可能也看到了长相;一组也成功向二组传递了情报,因为张宪臣进卫生间前与妻子王郁眼神交流这个行为本身就说明了有变故,谢子荣不管是抹掉信息,还是改成一切正常,都很难不让十分了解自己丈夫的王郁生疑。其实谢子荣成功率最大的修改方式不是说一切都好,而是说有一些小危险,但行动可以继续。

    这一段有智斗,有武斗,还是比较精彩的,比如信息的传递与拦截,还有狭窄空间的搏斗。除了一点不佳:一组的收获是建立在叛徒的失误之上,有点让人失望。这种“失误推动剧情”的情况后面还会出现。

    通过这一段情节,角色的人设也逐步展开,比如张宪臣是经验丰富。

    不过火车斗争之后,这戏就开始不对劲儿了。

    后90分钟迷惑

    不对劲儿的部分大概可以分成这么三类:不符合现实逻辑、不符合人设逻辑、不符合创作逻辑。

    (一)不符合现实逻辑

    不符合现实逻辑就是说,现实中不可能发生这事儿。

    1.NPC没有视觉(听觉)

    小兰与张宪臣失散后从火车上逃跑,不得不枪杀一个伪满警察,砰砰两声竟然没引来更多人,就算当时是暴风雪也不足以解释,因为毕竟周围那么多人在高度警惕地搜查她。

    我后面看花絮知道,其实是拍了更多的人来、小兰藏在火车下面躲过去的镜头,就说明编剧也是知道肯定会引来人的,也提出了解决方案。那你从正片里剪掉了,不能指望我观众去花絮里补充吧?有人说剪掉可能是因为片长太长,那说明你整个故事安排就有问题,才会导致片长太长,对不对?

    2.小兰的第六感

    小兰的住处暴露了,伪满警察潜入进去等她回家。镜头没有交代小兰是怎么发现他们的,反正她回来时在门口开门,突然就决定不进去了。别说什么锁芯没了,小兰是插了钥匙的,能插钥匙就说明锁眼还在,锁眼还在就说明锁芯还在——再说特务进门还要破坏锁芯,然后还在屋里等,岂不是太笨了?

    3.迷惑的电影院

    张宪臣被下药后部分地暴露了两个组的接头方式:地点是亚细亚电影院,时间通过电影排期表约定。

    于是卧底周乙(于和伟 饰)决定替他去安排两组接头。二组他直接可以告知(为了剧情,顾不上单线联系了,也可以理解),一组小兰需要通过电影排期表去联系。问题是电影院已经被日夜监视,怎么传递这个消息呢?

    专业做法:别联系了,这次行动事实上已经失败了。你记住小兰是一个受训特工,你代入一下小兰的视角:张宪臣一直没回来,二组与敌人在一起,伪满警察刚去过你住处,说明什么?至少有一个队友交代了。至于他是主动叛变,还是被下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队友都不可靠了。这时候队友通过某种方式来联系你,你会信吗?小兰这时候应该立刻撤出任务。周乙的当务之急也是想办法救队友脱身,让他们回去接受组织审查吧。

    当然,为了电影能拍下去的,我们退而求其次换一种做法:周乙启用备用渠道,想办法向小兰自证是友军(怎么证我也不知道)。如果一组、二组只约定了一种接头渠道,那是他们不专业。我们看谍战片一般默认大家都是专业的,对吧?

    业余做法:像电影里那样自作聪明地在电影排期表上勾勾画画。当然,由于他画在了小兰不会出现的时间段,小兰没有出现,他的借口(随便画画给职场小弟上一课)得以成立。但这种情况下,众目睽睽之下去勾勾画画,即使能找到借口推脱,也会引来不必要的怀疑,而隐秘工作最重要的就是隐秘、低调。

    并且,电影院难道不是已经被伪满警察24/7盯死了吗(如果没盯死那是他们不专业)?为什么还要安排在这里接头?是头铁吗?还是方便被一网打尽?你丫真不是特务吗?小兰也是,也真敢来。

    看这些情节你就会想,苏联怎么能训练出这么不专业的特工呢?这不现实!所以才说本片违反现实逻辑。

    (二)不符合人设逻辑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角色的人设是可以完全自由操作的。作者想怎么设定都可以,可以把一个角色设定成圣人,或者恶棍;也可以设定成智商爆表,或者智力障碍。但是,一旦设定完成,角色必须在这个设定下思考和行动。如果他是一个圣人,他就不可以做损人利己的事;如果他是一个高智商,就不可以犯低级错误。这就是人设的逻辑,违反它就叫做“人设崩塌”。

    多说一句,人设当然是可以改变的,但必须通过后续情节。比如圣人突然遇到他没有遇到过的诱惑,或者高智商出了车祸。

    人设崩塌主要说俩人:楚良和张宪臣。

    1.楚良

    开场小兰说楚良教她要留一手,侧面反映出这是一个谨慎的人。这就是他的人设:谨慎的特工。

    他火车上暴露小兰尚可归于关心则乱,但暴露密码本就太崩人设了。既然他的学生小兰都知道在同志面前留一把枪,他作为老师不知道在同志面前藏好秘密吗?

    这是典型的用失误推动剧情,要不然伪满警察该拿不到密码本了。

    2.张宪臣

    张宪臣更崩。伪满警察都说他富有经验;而且他一脸正气,还是四人小组的头儿,应该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吧?这就是他的人设:经验丰富的特工、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

    但经验丰富、久经考验的他做了一件事:跑路过程中找孩子。

    首先,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不会抛下任务去做私活儿,哪怕是找多年没见的孩子。不要问为什么,那个年代就是这样残忍。我只是陈述事实。

    其次,富有经验的特工,也不会这么做——且不说任务可能完成不了,保不齐孩子都要被牵连进去坑死,这个道理普通人也都明白吧?你不下车,在车上渴望地望孩子一眼,这镜头就绝了。

    这又是典型的用失误推动剧情,要不然伪满警察该抓不到活口了。

    (三)不符合创作逻辑

    类型片创作是自由的,但同时又是不自由的。类型片创作有很多规矩,违反了的话,作者是挺自由的,但观众就会很难受。希望作者都不要打着自己自由的旗号,让他人难受。

    1.墙枪必响

    这是小说或者戏剧的原则,不用多解释。但电影中不太一样,电影不可能每个镜头中的东西都用到,但有用的东西一定会用镜头语言(如特写)强调。具体到本片中,一组将二组被暴露给特务的事以密码上报,组织以密码回复,小兰记下密码,这里还给了特写,一张纸条,一堆汉字大写数字。张宪臣去买书破译密码,但是被捕,于是小兰全片没能获得密码本——那么组织到底回复了啥?不知道了!下面大家就自由活动了!组织回复了个寂寞。

    2.迷惑的书店

    一组将二组被暴露给特务的事以密码上报,组织以密码回复,小兰记下密码,但一组没有密码本。密码本是一本公开出版的书,于是张宪臣去书店买。同时伪满警察也通过楚良一个不小心知道了这本书,把卖这本书的书店都盯死了,好几个人盯一本书。张宪臣男扮女装进来了,晃了一圈就出去了,然后一名女特务突然冲下去,发现书已被调换。又是第六感,一回惊二回烦,但这个事儿我就不说了,无伤大雅。

    再说换书。我知道一些谍战片会通过“镜头一晃,东西到手”来展现角色神偷技能,比如《谍影重重3》里杰森·伯恩偷路人电动车钥匙。

    但前提是,这只是个路人,钥匙也没有被看管。密码本都被伪满警察盯死了,你还不给几个镜头解释一下张宪臣是怎么偷梁换柱的,是不是太偷懒了?请回忆一下《碟中谍》《碟中谍5》《潜伏》这些影视里的特工都是怎么从同行那偷被看管的东西的,可不是镜头一晃东西就到手的,最起码要设计一个十分二十分钟的情节。

    最后,伪满警察是怎样发现书店里的妇人就是书店外的男人张宪臣的?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3.立了flag,就得死

    立flag这个事儿大家是不太喜闻乐见的,太套路了。但是要是硬拔flag、硬吐便当,那也受不了,因为那之前的遗言之类的就毫无意义了,这情节就浪费了,还欺骗观众感情。

    就说张宪臣被注射迷幻剂前逃跑这个事儿,本来后事都交代好了,flag立得刚刚的,驾车冲卡视死如归,伪满警察抱头鼠窜,眼看就要杀身成仁……转眼间又被抓回去注射迷幻剂了。我都傻了。再往下看懂了,就为了把接头渠道套出来推动剧情,然后被枪决的时候和金志德做对比,一个站着死一个跪着死。

    真的,你们做编剧的再这么硬推剧情,我可要当编剧了。这个我上我也行。

    4.工具人戏不要太多,主角应该发挥作用

    还是金志德,这个角色一出场就能看出来,定位就是工具人:心狠手辣、有勇无谋,摆明了就是要被动入党背锅的,就像《潜伏》里的马奎。工具人走流程就行,后面他被楚良捅了,按理来说完成任务了,结果却来了一出假死,搞得我还以为高科长(倪大红 饰)已经知道了他不是卧底,要给共产党们和观众一个惊喜,展现一下反派的智商,结果到了还是毙了。假死应该就是为了给他一个更恶劣的死法,和张宪臣对比吧。但其实你让楚良捅一个龙套不就得了么,何必非得捅金志德呢。

    王郁,怎么着也是一个重要角色吧,结果没啥用,任务也没完成就跑了——不过这倒是地下工作的正确做法。她后面还见到了孩子,这就比较搞笑了,任务没完成,孩子领回去了,总有种假公济私的感觉。

    5.麦高芬要一以贯之

    全文说了半天任务,任务是啥?不记得了吧?营救日军人体实验幸存者呀!那这个幸存者就是所谓的“麦高芬”了。麦高芬说到底也不是什么重要东西,不过是提供一个行事动机罢了,我们都希望英雄的动机尽可能高大上一点,那么拯救幸存者、揭露日本军国主义阴谋这种就不错。但是后来这个麦高芬就变了,变成了两个小组要互相接头,最后周乙和小兰终于接上了。然后快进到救到了幸存者。

    这就很蛋疼——也不知道是第几次疼了——因为接头显然是整个行动中相对微不足道的一环,它被浓墨重彩;而体现我们的英雄动机高尚的最终目标,拯救幸存者,反而被草草带过。这实在是太迷惑了,你能想象伊森·亨特花了一整部电影集合队伍,然后一枪把反派崩了吗?

    结语

    《悬崖之上》的主创都是大牌。导演、演员不用说了,编剧全勇先也是颇受好评的电视剧《悬崖》的编剧,《悬崖之上》就是根据这部电视剧改编的。

    作为东北人,我倒是很感谢《悬崖》还有《悬崖之上》瞄准了伪满这段历史。我也很喜欢这些演员的表演、老谋子的摄影,等等等等。

    但是作为谍战片它实在是太差了。太差了。整个剧本结构问题很大,看样子是想好了开头结局,但没有想好过程,尤其没有想清楚怎样塑造群像并讲好一个多方博弈的故事,危机四伏的隐秘展现斗争搞得像过家家一样随意。

    我不知道电影最后成这样,是创作问题,还是项目管理问题(《悬崖》就出过项目管理问题)。如果是前者,我只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是后者,我不敢多说,我一个普通影迷懂什么。


    害,想不到我这文章又火了……好多人来讨论,我总体上是欢迎的。也和很多人进行了畅快的讨论。

    但不欢迎两种人:一种是直接开骂开怼的,这种我一般就喷回去了;一种是人不坏,也没有骂我,但反正就是特天真,这种人一多了我也头疼,有时候心情不好还怼了几句,我对做了这样的事还是要表示歉意,理解一下吧。

    集中给这第二部分人解释一个问题:“人性”。我发现这是他们最关心的,就是,为什么不能把张宪臣刻画成一个为了孩子而犯错误的人呢?这不是体现了“人性”吗?

    那我有一个问题。 红军长征,多少人抛妻弃子,老毛连老婆都不要了;抗日战争,为了躲日本鬼子,冀中军区魏天禄的妻子把孩子活活捂死;解放战争,四野唐凯随军进入湖北老家,这时候他离家二十年了,他没有去找老娘,反而是老娘自己找上门来。

    那这些人都是没有人性的喽?

    评评理,到底是张宪臣的行为符合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行为,还是这些历史上公认的久经考验的合格共产党员的行为符合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行为?

    据我所知,张宪臣的人设是一个长期斗争、经验丰富、苏联受训的“合格共产党员”,不是吗?

    你要说他的人设跟谢子荣差不多,那我没话说。

    这个问题说到这里就比较明白了,再有人看不懂也不要给我留言了,我会骂人的。如果想夸我,可以留言。

    再多说一句为什么有人会有这个问题吧。

    高情商回答:这是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低情商回答:现代人就是吃得太饱了。

    我知道现在的小资、文青特别喜欢反映“人性”的作品,是吧。说具体点儿,是人性的黑暗面。再具体点儿,任何人,包括英雄,都是会自私、怕死、懦弱、背叛的。

    我非常赞同。

    饱暖思淫欲。你有了私产,有了更高的物质利益追求,你就会自私、怕死、懦弱、背叛。我也一样。这其实正是毛选中所说的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所在。今天很多人在毛选的标准下都算是小资产阶级了,所以都表现出了这种软弱性,也就是对“人性”的疯狂迷恋。因为,人都不想承认自己软弱,都想把它归为一些客观存在的、不可更改的因素,“人性”这个概念感觉就非常客观。

    “你软弱,不是因为你是一个小资,而是因为是人就会软弱!”——嗯,这话我爱听!

    “但是客观历史表明无产阶级确实比小资要硬很多呢……”——放屁!历史算什么东西,你这是违背人性的!

    但请各位小资文青代入过去的中国人,代入无产阶级的视角,或者至少是无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视角(张宪臣应该就是):

    你一无所有,亲人大部分被地主、官僚、日本人杀光了,你觉得没有希望,不如一死了之。这时候有人告诉你,不要死,大家组织起来战斗,总有一天会胜利,全国像你一样的人都会过上好日子。但是胜利不容易,要付出代价,那就是你必须离开你唯一的儿子,到远方去训练。你同意了。等你再次回来,你肩负了组织的重任。当你努力摆脱特务追踪时,你在路上遇到一个像儿子的孩子,你犹豫了。人性告诉你要去相认,但党性、理智和私心告诉你不可以!理智告诉你,你去相认就可能被捕,这样任务就完不成!党性告诉你,被捕的话,千千万万像你一样的人就不可能解放!私心告诉你,被捕的话,你的儿子会被当作对付你的筹码,受尽折磨、惨死狱中!无论如何,不能相认!所以你行色匆匆,只是渴望地望了他一眼,然后消失在哈尔滨的风雪中。

    这不也是人性吗?

    但是,别搞错,我并不谴责小资。毕竟如果到现在大家都还“无产”,那也挺可悲的是吧。但就千万不要,拿现代人的思维去看历史。说实在的,《八佰》《金刚川》《一秒钟》都有这毛病,《八佰》还是戴锦华老师特别点名的(参考://www.bilibili.com/video/BV1gZ4y1V7gN?from=search&seid=2615589757938396584)。

    希望大家做一个了解无产阶级的小资文青,谢谢。这样我们才在物质富裕的同时,没有丢掉精神信仰。毕竟大部分小资文青往上数三代,都是无产阶级。

     6 ) 《悬崖之上》你可能忽略的N个细节

    第1期

    《悬崖之上》你可能忽略的N个细节(上)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不得不说国师真是劳模啊,《一秒钟》去年11月上映,5个月后《悬崖之上》就上映了。

    《坚如磐石》早就拍完了,预告片都发了,就等定档了。

    《狙击手》(原名《最冷的枪》)今年2月就杀青了,在进行后期制作了,应该能赶上抗美援朝纪念日。

    《坚如磐石》原计划是去年上映的,今年也该上映了。

    所以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下半年我们还能看到两部国师的电影,《坚如磐石》和《狙击手》。

    接下来国师还要拍电视剧《主角》。

    《坚如磐石》由雷佳音、于和伟、李乃文主演,又名《悬崖之上外传:周乙大战谢子荣与鲁明》。

    《一秒钟》由张译、刘浩存、范伟主演,又名《悬崖之上内传:张宪臣与小兰》。

    《狙击手》由张译、刘浩存、章宇主演,又名《悬崖之上内传:张宪臣与小兰2》。

    豆瓣显示《主角》由刘浩存、陈冲、张译主演,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主角》就是《悬崖之上内传:张宪臣与小兰3》。

    《周乙大战谢子荣与鲁明》也拍了,《张宪臣与小兰》也拍了,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由此推测,国师再下一部作品该轮到秦海璐、朱亚文主演了,讲述《悬崖之上内传:王郁与楚良》。

    《悬崖之上》五部曲齐活了。

    线

    接下来我们来解析《悬崖之上》中的细节。

    论烧脑的话,《悬崖之上》其实并不是有多烧脑,它是信息量太大了,细节也太多了,一刷的话是很难注意到所有细节的。

    我已经看了两遍了,但还是不能保证所有细节都注意到了,我就说说我所注意到的部分吧。

    这一切还要从谢子荣叛变说起,他向高科长泄露了两个情报。

    第一个情报,是有四个特工将会前往哈尔滨执行任务,以及他们的接头暗号。

    第二个情报,是特务科有一个卧底,但不知道是谁,只知道是个男的。

    第一个情报肯定是真的,但第二个情报我觉得是有疑点的。

    它的疑点在于,谢子荣是真的知道特务科有卧底,还是瞎猜的?

    如果谢子荣的确知道特务科有卧底,那是谁告诉他的呢,是他的上级。

    卧底是底牌,是最高机密,上级不会随随便便就告诉谢子荣。

    毕竟又不是只有这一次任务,以后还会有任务,日本是1945年投的降,也就是说周乙至少还要做十年的卧底,周乙是至关重要的。

    更别说周乙已经爬到特务科的二把手了,他就更重要了,他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张宪臣他们。

    所以上级正确的做法是对卧底的事保密,不仅对卧底是谁保密,连有卧底这么一回事都保密,让谢子荣完全不知道有卧底的存在,这才是保护周乙的最好方法。

    假如上级觉得有必要把卧底的事告诉谢子荣,让周乙和谢子荣之间有个照应,那上级绝不会仅仅是说特务科有我们的卧底,他一定会把卧底是谁也一起告诉谢子荣,从而避免谢子荣误伤了自己人。

    还记得张宪臣逃跑的时候吗,他连杀两人,随后就遇到了周乙。

    他为什么不杀周乙呢,因为他知道周乙是卧底,而且看样子他们是早就认识了。

    上级之所以把周乙的身份告诉张宪臣,就是因为张宪臣执行任务的时候,周乙可能帮得上忙。

    假如上级只告诉张宪臣特务科有我们的卧底,却不说是谁,那么在张宪臣逃跑的时候,他很可能会连周乙一起杀了。

    因此,只说特务科有我们的卧底,却不说是谁,这是很危险的。

    有网友说,张宪臣以前并不认识周乙,是周乙给他回形针,他才知道周乙是卧底。

    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张宪臣是早就认识周乙了,也早就知道周乙是卧底了,具体原因可以翻到下面看第3期文章。

    综上所述,上级要么会告诉谢子荣卧底就是周乙,要么就会什么都不说。

    而谢子荣只知道有卧底,却不知道是谁,很有可能是他瞎猜的。

    而且他不仅仅是不知道卧底是谁,他对卧底的所有信息都一概不知,只知道他是个男的。

    这就更可疑了。

    首先是特务科有好几十个人,女的就只有两个,至少我们所看到的只有两个,谢子荣当然要猜卧底是男的了。

    其次是既然上级不把卧底的身份告诉谢子荣,就是为了保密,那他为什么要告诉谢子荣卧底是个男的呢?

    谢子荣大概率是什么都不知道,他压根不知道特务科有卧底,一切都是他瞎猜的,而且还把这件事包装成第二个情报,从而向高科长邀功。

    谢子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这么做有效果吗?

    后来高科长说,破获乌特拉行动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借这次行动揪出内鬼。

    他们的任务本来是只有破获乌特拉行动的,是谢子荣说有内鬼,高科长向上汇报了,上级才临时改了任务,不仅要破获乌特拉行动,还要抓内鬼。

    而且破获乌特拉行动成了次要任务,抓内鬼反而成了首要任务。

    谢子荣提供的真实情报(乌特拉行动)只是小功一件,他随便瞎说的一句话(有内鬼)却让他立了大功,这就是他瞎说的成果。

    这很荒诞,也很讽刺,同时也很现实。

    和现代社会有点像,发真新闻没人看,于是就有了类似于We Got This Covered这样的媒体,每天都编假新闻来博眼球,比如小李子加盟《奇异博士2》饰演另一个地球上的蜘蛛侠,诸如此类,每猜100次总有1次能蒙对。

    与此同时,张宪臣等人开始执行任务了。

    他们分成了一组和二组,其目的是如果一组失败了,那还有另外一组,不至于全军覆没。

    分开前,王郁对张宪臣说:活着的,去找孩子。

    后来王郁、楚良被特务控制了,小兰问张宪臣:他们怎么样了?

    张宪臣说:你应该当他们已经死了。

    这两个情节直接解释了张宪臣为什么会冒着暴露的风险去找孩子,因为他和王郁约定好活着的去找孩子,如今他当王郁已经死了,所以只能他去找了。

    如今王郁生死未卜,如果他也死了,那孩子就彻底成孤儿了。

    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完成任务,所以他只能在还活着的时候就去找孩子。

    张宪臣等人分成两组后,高科长派老冯去接应一组,周乙和鲁明去接应二组。

    张宪臣轻而易举就发现老冯不对劲了,因为他对老冯说:到哈尔滨后,你去找老夏,叫他帮我搞一把枪。

    而老冯说:不用找老夏,我就可以。

    但事实是根本就没有老夏这个人。

    周乙、鲁明接应二组的时候,眼看楚良、王郁走了过来,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张宪臣)?

    一刷的时候没觉得这句台词有什么特殊之处,二刷才发现鲁明是很狡猾的。

    毕竟鲁明并不知道周乙是卧底,在鲁明的视角中,他和周乙都不认识张宪臣。

    他明知道周乙不认识张宪臣,他为什么要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

    第一个原因,干这行的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组织是百分之百安全的,八成是有内鬼的,所以鲁明随时随地都在给身边的人设陷阱,随时随地都在试探身边的人。

    事实就是周乙是认识张宪臣的,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二组没有张宪臣,两个都是他不认识的人。

    鲁明问的问题太普通了,正如我们没发现有什么问题,周乙也很可能会掉以轻心。

    如果他不经思考就说“不是”,直接就会暴露了他的卧底身份。

    如果他说“是”,同样很可疑,毕竟他怎么会知道张宪臣长什么样?

    虽然二组中男的那个不是张宪臣,而是楚良,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周乙觉得楚良是张宪臣?

    回答“是”或“不是”都是错误的,所以周乙的回答是:我哪儿知道?我又没看过照片。

    你看,当卧底就是这么危险。

    你以为身为卧底只要看到队友装作不认识就行了吗?

    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一天24小时都要注意,身边的人说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听,绝不能随口回答,因为说错任何一句话都可能前功尽弃。

    后面我会聊到金志德,他之所以下场那么惨,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不重视。

    后面我们也还会聊到周乙,他之所以能笑到最后,原因之一就是他的言谈举止非常谨慎。

    前面我们说了鲁明试探周乙的第一个原因,是他这个人生性多疑。

    而第二个原因,我个人猜测谢子荣告诉高科长特务科有卧底后,紧接着高科长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鲁明,并且叮嘱鲁明监视周乙,然后再让鲁明和周乙去和二组接头。

    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高科长并不是完全信任周乙,他还经常交给小孟一些秘密任务。

    既然他可以给小孟安排秘密任务,也可以给鲁明安排秘密任务。

    其次是鲁明对周乙的怀疑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

    看样子周乙的职位应该比鲁明高,按理说鲁明身为下属不应该三番五次试探周乙,但如果这是高科长的命令,这就解释得通了。

    六人上了火车,张宪臣在卫生间画了个表情包提醒王郁。

    这个地方真的是反转又反转。

    你以为王郁看到了张宪臣做的记号,结果后面反转了,谢子荣把“有叛徒”改为了“一切正常”。

    你以为王郁真的相信一切正常,结果后面又反转了,她知道张宪臣不会冒着暴露的风险去写两句废话,所以记号肯定被人改过。

    先转了180度,又转了180度,到头来又回到了原点。

    虽然谢子荣改了记号,但并没有改变结果,王郁还是知道了周乙、鲁明是特务。

    结果没变,这一切就完全没有变化吗?

    答案是否定的,过程变了。

    王郁从卫生间出来后,国师专门给了王郁一个特写,镜头显示王郁在思考。

    起初她很好奇张宪臣为什么要冒着暴露的风险去写两句废话,但很快她就想通了,记号被人改了。

    也就是说,有人改记号,以及没有人改记号,虽然结果是相同的,但这两种情况下王郁的表情应该是不同的,前者应该是困惑随即豁然开朗,后者应该是轻微的震惊随即恢复平静。

    导演、编剧、演员显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细节方面考虑得很到位。

    周乙说:高科长最重视细节了。

    这句话原封不动送给国师。

    国师最重视细节了。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王郁是一个深思熟虑、谨小慎微的人,如果换个人的话,说不定就会中招。

    不是谢子荣太笨,而是王郁太聪明了。

    这也再次说明,虽然有没有改记号这段,结果都是一样的,但并不代表这段就是多余的,它的作用是塑造高科长和谢子荣狡猾的人设,然后用王郁没有中招从而衬托出她比高科长和谢子荣更聪明。

    三流作品,是降低反派的智商,从而体现主角强大。

    而一流作品,是反派都这么强了,主角竟然还打败他了,从而体现主角强大。

    小兰被特务带走了,楚良先把小兰是同志的事告诉了鲁明,随后又告诉了周乙。

    周乙问楚良:那另一个人(指张宪臣)呢?他在车上吗?

    楚良说:没看见。

    这一段的解读空间就大了。

    首先是周乙明知道张宪臣在车上,他为什么要问楚良呢?

    如果楚良是个傻子,把张宪臣是谁说了出来,那四个人不就全暴露了吗?

    周乙问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一组总共就两个人,如今他们知道了其中一个人的身份,那么当务之急就是确定另一个人是谁。

    他们身为特务,这是基本操作。

    既然是基本操作,那么鲁明和周乙两个人至少要有一个人问这个问题。

    周乙见鲁明没问,那就只能他来问了。

    这也再次说明鲁明是怀疑周乙的,所以他才不问楚良另一个人在哪儿,而是什么都不说,就等着看周乙会不会问。

    所以周乙是必须要问这个问题的,哪怕是冒着暴露张宪臣的风险也必须问。

    去接二组的时候,鲁明就给他挖了个坑等着他跳进去,鲁明本来就怀疑他,如果他不谨慎点,鲁明就会加重对他的怀疑。

    鲁明没有问这个问题,如果周乙也没问,那么鲁明完全可以把这件事上报给高科长,他完全可以对高科长说:我之所以不问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考验周乙,看他问不问。结果周乙果然没问,谢子荣说的内鬼很可能就是他了。

    鲁明三番五次给周乙设陷阱,也再次说明高科长很可能把有内鬼的事告诉了鲁明,并且叫鲁明监视周乙,以及随时试探周乙。

    小兰被特务带走后,楚良把小兰的身份告诉了周乙、鲁明,这段遭到很多人吐槽。

    我个人觉得这不是槽点,理由如下:

    首先,楚良只说了小兰的身份,没有把张宪臣曝出来,这就说明他不傻,他并没有完全相信周乙、鲁明,他是留了一手的。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他把小兰曝出来的利弊。

    有两种情况,好的一种情况是,周乙、鲁明不是特务,是友军,这样的话他们四个人就可以联手救出小兰。

    坏的一种情况是,周乙、鲁明是特务。

    假如周乙、鲁明是特务,他们也一定会把小兰救出来,一方面是可以增加王郁、楚良对他们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可以多控制一个人。

    周乙、鲁明要想把小兰救出来,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来软的,他们可以对王郁、楚良说:我们有伪造的特务证件(其实是真的),我们可以用假证件直接把小兰接走。

    随后他们找到抓小兰的特务,亮出他们的真证件,并且说他们在执行任务,从而把小兰接走。

    第二种是来硬的,直接硬抢,他们一共四个人,把小兰救出来完全没问题。

    假如周乙、鲁明是特务,无论是来软的还是来硬的,他们都可以把小兰救出来。

    与此同时张宪臣也没有暴露,一举两得。

    假如楚良不把小兰曝出来,那小兰就只能由张宪臣来救了。

    虽然我们都知道张宪臣成功把小兰救出来了,那是因为你是观众,你把整部电影看完了,你有上帝视角。

    在这件事发生之前,我们是不知道这个结果的。

    我们回到这件事的开始,回到小兰刚刚被特务带走的时候,你站在楚良的角度想想,把小兰的身份告诉周乙、鲁明,叫他们去救小兰,以及不告诉他们,而是让张宪臣去救小兰,两个方案哪一个把小兰救出来的几率更高?

    如果周乙、鲁明是特务,他们可以直接接走小兰,而张宪臣只能来硬的。

    如果周乙、鲁明是友军,再加上王郁、楚良,他们加起来是四个人,而张宪臣只有一个人。

    无论周乙、鲁明是不是特务,都是把小兰的身份曝出来的情况下,救出小兰的几率更高。

    即便周乙、鲁明是特务,他们也可以把小兰救出来,同时也没暴露张宪臣,唯一的缺点是小兰也会被特务控制。

    简而言之,楚良把小兰的身份曝出来,以及不曝出来,结果就是小兰活着,但被特务控制了,以及小兰没被特务控制,但是死了。

    这两种情况哪种更好呢?

    楚良觉得前者更好,所以他选择把小兰曝出来。

    而王郁觉得后者更好。

    为什么王郁觉得后者更好呢,因为如果她、楚良、小兰三个人都被特务控制了,如果特务对他们三个都严刑拷打,他们三个人其中有人泄露情报的概率肯定比两个人更大。

    如果他们当中有人泄露了情报,很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甚至会害死张宪臣,从而团灭。

    也就是说,如果小兰被控制,团灭的概率就会提高。

    所以王郁的做法是下车,坐下一趟车,不管小兰了,张宪臣能把她救出来当然更好,救不出来那也没办法。

    从小兰被特务带走的那一刻,王郁就当她已经死了。

    而楚良则是相反,他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救出小兰,尽管这么做的结果可能是他们三个全都被特务控制。

    楚良的做法有错吗?

    没有错,因为周乙也是这么想的,周乙从来都觉得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他才会叫张宪臣挟持他,所以他才会阻止楚良自杀,所以他才会叫小兰把毒药交给他。

    那王郁的做法有错吗?

    也没有错,因为张宪臣也是这么想的,王郁、楚良被特务控制后,张宪臣也是当他们已经死了。

    综上所述,楚良把小兰曝出来,以及不把小兰曝出来,这两种方案都有利有弊,很难说哪个方案更好。

    最终他决定把小兰曝出来,不是他不专业,这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也表达了他的态度:他希望小兰活下去。

    这里顺便说一下,楚良觉得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对队友。

    而对自己,他是很狠的,他宁愿服毒自杀,也绝不连累他人。

    如果队友有危险,我无论如何也要把他救出来。

    如果我暴露了,那我就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楚良不是自私,不是不成熟,也不是不专业,而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王郁提议下车,坐下一趟车。

    鲁明说:要不你们先走,我们(我和周乙)想办法把小兰救出来。

    鲁明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他为什么要把王郁、楚良放走呢?

    因为上一秒楚良才对周乙、鲁明说小兰是我们的同志,我们得救她,下一秒王郁就说坐下一趟车,鲁明怀疑王郁已经知道他们是特务了,所以试探一下王郁。

    你以为鲁明叫王郁他们先走,他们就真的可以先走吗?

    那你就太天真了。

    只要王郁敢说:好吧,那我们先走吧。

    鲁明立即就会意识到他们已经暴露了,既然如此他就不会伪装了,车站到处都是他们的人,他会直接下令逮捕王郁、楚良,下一步就是严刑拷打。

    王郁当然也知道说“好吧”的后果是什么,所以鲁明叫他们先走,她还真不敢说“好吧”,而是说:不行,这样的话我们都会暴露。

    张宪臣把小兰救出来后,特务开始查票,只要是去哈尔滨的全都抓起来。

    张宪臣假扮特务,把一对去横道河子的小夫妻的票掉包了。

    其实假扮特务是次要的,如果他只是假扮特务,他换票的计划是无法成功的,因为小夫妻一直都看着他的,换票最关键的一环是想办法转移小夫妻的注意力。

    这时,他听到有人在说话,他不管说话的是谁,也不管对方说的是什么,他连忙答应了一声,这才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成功转移了小夫妻的注意力,换了票。

    有人说张宪臣放弃了小兰,其实没有。

    他换完票后,他想找小兰,但没找到。

    他没看见小兰,小兰也没看见他,所以他们只能各走各的,到了哈尔滨再会和。

    很多人说小兰没什么用,那我们就来看看小兰发挥了哪些作用吧。

    老冯用枪挟持张宪臣后,是小兰大叫了一声,给张宪臣反击制造了机会。

    前面我们说了,楚良他们有四个人,而张宪臣只有一个人,楚良他们四个人把小兰救出来的几率是很高的,而张宪臣想要一个人把小兰救出来是很困难的,这也正是楚良决定把小兰曝出来的原因。

    那是谁改变了这一结果呢?

    是小兰。

    小兰能在张宪臣救她的时候帮上忙,那张宪臣就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两个人了,直接将成功率提高了两倍。

    张宪臣去打特务的时候,是小兰勒住了特务的脖子。

    她勒脖子的时候还有个细节,她非常娴熟地转了一圈,从而勒得更紧,这就是她训练7个月的成果。

    还有她下车后,被一个特务发现了,特务正要对她开枪,她连忙按住对方的手指,让对方无法开枪,这操作绝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

    她不仅阻止了特务开枪,而且在身体素质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反杀了对方。

    而且预告片中,有特务听到了枪声,跑了过来,于是小兰躲在火车下面。

    这身手,已经称得上是真正的特工了。

    所以不是网友说的那么大动静都没人听见,是有人听见了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镜头被删了。

    Release……

    以上都是小兰的武力值的体现。

    重点在于,武力是她的短板,她真正的优势还不是武力,而是她的记忆力,这是其它队友所不具备的,这也是她不可替代的原因。

    小兰和张宪臣接到上级的指示后,他们不能留下情报,得尽快把它销毁。

    如果是你的话,你能迅速把那么一长串数字全部记下来,而且几天之后都不忘,还能一字不错地默写下来吗?

    你知道这有多难吗?

    很多人没看懂张宪臣他们的任务具体是什么,简单地说,他们的任务就是找到王子阳,然后把他送出境。

    但是,他们不知道王子阳现在在哪儿,需要破译上级的指示。

    如今王郁、楚良被控制了,而张宪臣、小兰没有密码母本,要想破译上级的指示,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情报背下来,然后再想办法破译情报。

    如果能买到母本就买,买不到再想别的办法。

    但无论怎样,必须先把情报背下来,而且几天都不能忘,而他们当中只有小兰有这个能力。

    并不代表能飞檐走壁、以一敌百、武功盖世才是特工,张宪臣他们是一个团队,团队讲究的是团队合作,并不是说把所有最能打的全部聚起来就是一个团队了,像小兰这种在记忆方面有天赋的也是很重要的。

    她的武力值不需要很高,能自保就足够了,难道一定要她像叶问一样说:我要打十个?又或者是像冷锋一样直接单挑坦克才不算弱吗,才不算没用吗?(没有说《叶问》和《战狼》不好的意思)

    后来张宪臣、楚良牺牲了,王郁也受了伤,四人组基本上被团灭,但也没关系,因为只要小兰还在,任务就不算失败。

    只要小兰还在,再加上周乙的密码母本,他们就可以破译上级的指示,从而和第二批特工会和,继续完成任务。

    所以别说小兰没什么用了,如果没有小兰,乌特拉行动是无法成功的。

    很多人说,张宪臣明知道逃不掉,为什么不自杀。

    这个我们下期重点讲,这里简单说两句。

    之所以张宪臣不自杀,是因为他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也是他死前最后一个任务。

    还记得张宪臣说过这么一句话吗:我这个身子出去也是废的,倒不如废物利用一下。

    周乙同意了。

    于是张宪臣说:我该怎么做?

    周乙说:上那辆白车。

    而那辆白车,正是金志德的车。

    张宪臣上金志德的车的确不是偶然,是周乙叫他这么做的,因为这是栽赃嫁祸金志德的其中一步。

    很多人说,《悬崖之上》不如《风声》。

    这句话没有错,但这是一句毫无意义的废话。

    毕竟《风声》是公认的国产谍战片天花板,《风声》要是那么容易就被超越,还能叫天花板吗?

    和天花板比,都是耍流氓。

    就好比马云没有比尔·盖茨有钱,所以马云就很穷吗?

    同样的,虽然《悬崖之上》达不到《风声》的高度,但这也并不能说明什么,并不代表《悬崖之上》就没有可取之处,更并不代表《悬崖之上》就是烂片。

    支持理性探讨、对比,但踩一捧一、引战不可取。

    周乙为什么不陷害别人,偏偏陷害金志德呢?

    因为金志德犯了一个错误,而周乙正好可以利用他犯的这个错误。

    金志德犯了什么错呢?

    周乙又是什么时候开始为陷害金志德布局的呢?

    张宪臣为什么没有怀疑叛变的人是周乙呢?为什么无条件相信周乙呢?

    张宪臣因为找儿子而被逮捕,是否显得他不专业?

    高科长蠢吗?如果不蠢,他的智慧又体现在哪里呢?

    王郁说俄语的时候,是在向楚良通风报信,说其它人是特务吗?

    我们下期接着讲。

    第2期(2021.5.7更新)

    《悬崖之上》(2):看懂他们在火车上的座位分布,这部电影就看懂一半了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为什么说“优秀的电影值得反复观看”,因为每看一遍你都会有新发现。

    这两天我去三刷了《悬崖之上》,又注意到一些细节。

    一刷的时候我觉得《悬崖之上》只是中上水平,不好不坏,但三刷后我发现这部电影被低估了。

    《悬崖之上》目前7.7分,虽然7.7分已经是比较高的分数了,但还可以再高一点。

    周乙、鲁明去接应二组,周乙说:少说话,不打听。

    理由是“他们在苏联受过训,精得很”。

    一方面,这是在为后面揭晓周乙的卧底身份做铺垫。

    他身为卧底,他肯定要帮主角团,所以鲁明知道得越少越好,所以他叫鲁明不要打听。

    另一方面,周乙叫鲁明不打听,以及后来去大使馆之前,他对鲁明说:你,我,留下来待命。

    这两段都说明周乙的职位高于鲁明。

    除此之外,电影开头特务们喝酒这段也能看出来他们的职位高低,高科长一个喝,周乙第二个喝,鲁明第三个喝,金志德第四个喝。

    说明高科长是老大,周乙是老二,鲁明是老三,金志德是老四。

    小孟称呼周乙为“周股长”,而鲁明称呼周乙为“老周”,说明周乙虽然职位比他高,但高不了太多,估计鲁明是副股长。

    周乙的职位高于鲁明,鲁明却三番五次试探周乙,说明这很可能是高科长的主意。

    也就是说,高科长查内鬼不是从张宪臣越狱才开始的,而是早在谢子荣叛变、把情报告诉他之后,就已经开始了。

    电影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

    明线是乌特拉行动,暗线是查内鬼。

    为什么说查内鬼是暗线呢,虽然查内鬼这件事早在电影开头就开始进行了,但它一直都是背地里进行的,一直都是个悬念,直到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才揭晓。

    而查内鬼这条线又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

    明线就是大家所看到的,高科长怀疑周乙和金志德,最终确定内鬼是金志德。

    而暗线就是前面所说的,高科长还暗中给鲁明安排了任务。

    电影中的事件是有明有暗的,有的事件是显而易见的,有的事件则是隐藏在表象之下。

    比如抓内鬼这条线你需要看到后面才会知道,而高科长暗中给鲁明安排任务这条线则是你二刷的时候才会意识到。

    电影的人物也是有明有暗的,比如老冯、鲁明、金志德表面上是友军,实则是特务(主角的视角)。

    周乙表面上是特务,实则是友军。

    电影的画面同样如此,整部电影基本上只有黑、白、红三种颜色。

    雪是白色的,人们穿的衣服是黑色的。

    白色代表光明,黑色代表黑暗。

    除此之外,主角团也象征光明,而敌人象征黑暗。

    所以整部电影就是光明和黑暗的斗争,而且这种光明和黑暗的斗争是体现在许多方面的。

    最终结果是光明略胜一筹,虽然光明还没到来,但已经能看到胜利的曙光了,正好呼应“乌特拉行动”的含义:黎明。

    细思恐极的是,电影发生在1935年左右,而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

    对我们来说黎明和天亮之间只隔了短短几个小时,但对周乙、小兰他们来说,要想看到天亮还要再等十多年。

    电影讲述的是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但主角团从来没有直白地说“我们要打倒黑暗势力”,导演是通过前面所说几个细节来隐喻光明与黑暗的斗争。

    还有张宪臣、周乙和小兰的对话,也是隐喻他们是给这个黑夜带来光明的人。

    周乙、鲁明接应二组后,他们在木屋里吃东西。

    吃的什么?

    吃的烤红薯。

    还有他们到哈尔滨后,金志德早已等候多时了,金志德等他们的时候也在吃东西。

    金志德吃的什么?

    也是烤红薯。

    导演多次拍烤红薯,是因为东北人在冬天最喜欢吃烤红薯。

    更重要的,是为张宪臣把子弹扔进烤红薯的炉子声东击西做铺垫。

    正是因为东北人喜欢吃烤红薯,所以遍地都是烤红薯摊,所以张宪臣声东击西的方式很合理。

    假如东北人不喜欢吃烤红薯,假如整个哈尔滨就只有一两个烤红薯摊,还能恰好被张宪臣碰到,那就太巧了。

    同样的,周乙打不着火,金志德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就叫周乙上他的车。

    为什么金志德没有丝毫犹豫,因为冬天打不着火太常见了。

    周乙就是想到冬天容易打不着火,所以才用这个方法上金志德的车,然后把书藏在金志德的车上。

    我打个比方,如果周乙的车爆胎了,虽然金志德还是会叫周乙坐他的车,但他难免会想:这车停在那儿好端端的怎么会爆胎呢?

    但如果周乙是打不着火,金志德根本不会多想,根本不会怀疑周乙是故意的。

    后来王郁也打不着火,有人说:一到关键时刻就打不着火,太俗套了。

    首先,冬天打不着火是普遍现象,其次,前面也是有铺垫的。

    剧情需要张宪臣声东击西,需要周乙找借口上金志德的车,需要王郁、楚良遇到麻烦。

    那怎么实现以上剧情呢?

    导演、编剧就想到了烤红薯和打不着火,因为这两个东西都是在冬天的东北常见的。

    六人上了火车。

    虽然他们是故意分开坐的,但分开坐不等于随便坐。

    这就是他们的座位图,黑色的是面对我们坐的,红色的是背对我们坐的。

    鲁明特意坐在楚良的对面,从而可以监视楚良的一举一动。

    周乙特意坐在王郁的对面,从而可以监视王郁的一举一动。

    而且鲁明和周乙也是相对而坐的,如果有什么情况的话他们就可以通过眼神交流。

    王郁的经验是很丰富的,所以火车上她从头到尾都很淡定,没有任何异常。

    而楚良是个新手,他上车后看见小兰了。

    小兰是坐在他后面的,所以他是转过身去看的小兰。

    他的反应太大了,结果被鲁明看到了。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鲁明已经知道小兰的身份了。

    如果你们要去二刷,你们注意看鲁明,他真的是个老司机。

    他整个身体是一动不动,只有眼睛在动。

    楚良看小兰的行为,完全被鲁明看在眼里。

    楚良即将把身体转过来的时候,鲁明预判了楚良的动作,非常淡定地把眼睛移开。

    楚良把身体转过来后,鲁明已经变为目视前方了。

    王郁也是坐在楚良的对面的,她看到了楚良的反应。

    她想提醒楚良,但也不能太明显了,因为周乙坐在她对面,所以她只能非常平静地看楚良一眼。

    给你个眼神,你自己体会。

    楚良也不傻,他一看到王郁在看他,他就懂了。

    楚良把头低了下来,意思是他知道自己做错了,所以后面他就变得谨慎了。

    以上情节是完全没有台词的,演员们完全是靠眼神、表情、动作讲故事。

    包括后来张宪臣做记号、谢子荣改记号、王郁看记号、王郁看到记号后的思考……这一期间演员们都是没有台词的,都是靠眼神、表情、动作讲故事。

    一方面,此时他们还不确定周乙、鲁明的身份,所以只能靠眼神交流。

    另一方面,车上有特务,只有低调才不会引起特务注意。

    除此之外,这也是在向默片致敬。

    默片是没有台词的,所以演员的肢体语言就变得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亚细亚电影院正在上映的《淘金记》《科学怪人》《木乃伊》都是默片。

    (这不是废话吗,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1935年才问世)

    虽然鲁明及时把眼睛移开了了,没有让楚良发现他(鲁明)在看他(楚良)。

    但楚良知道,刚才他反应那么大,鲁明肯定看到了。

    事实也的确是鲁明看到了,也知道小兰的身份了。

    所以后来小兰被特务带走后,楚良是必须把小兰的身份告诉鲁明的。

    第一个原因上一期已经说过了,把小兰的身份说出来,叫周乙、鲁明一起去救小兰,把小兰救出来的几率更大。

    第二个原因,鲁明都已经知道小兰的身份了,如今特务把小兰带走了,楚良却什么都不说,你这不摆明了怀疑鲁明是特务吗。

    假如鲁明是友军,鲁明眼看楚良怀疑自己,心里肯定不舒服,那必然会对后面的任务造成影响。

    假如鲁明就是特务,那楚良就更不能让鲁明察觉到他怀疑鲁明是特务了。

    上一期和这一期我们分析了很多楚良曝光小兰身份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事。

    所以从小兰被特务带走,以及楚良决定去找鲁明,这两件事之间楚良应该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那导演拍了这段吗?

    的确是拍了的,电影中楚良的确是思考了一阵子才决定去找鲁明。

    电影多次出现思考的镜头,再比如王郁看到记号后的反应。

    上一期我说王郁是出了卫生间后思考了一阵子,这里纠正一下,其实她是在卫生间里面思考的,想通了之后才出来的。

    再比如周乙发现金志德看到他做的记号了,于是开始思考该怎么办;

    楚良穷途末路了,子弹也快打光了,于是周乙又开始思考,怎样才能阻止楚良服毒自杀,同时又不暴露自己的身份。

    楚良看小兰的反应太大了,王郁提醒他后,他就注意到了。

    所以张宪臣从卫生间出来后,楚良只是很淡定地看了张宪臣一眼。

    “楚良完全可以不看张宪臣啊。”

    如果他刻意不看张宪臣,那就是欲盖弥彰了,反而让人觉得张宪臣有问题。

    他很淡定地看一眼张宪臣,是最好的反应。

    张宪臣去卫生间的时候,从周乙身边经过,周乙也是看了一眼张宪臣的,但神情也很淡定。

    还有王郁也是看了张宪臣一眼的,神情也很淡定。

    随后就是特务带走小兰。

    车上有那么多人,为什么特务不带走别人,恰好带走小兰呢?

    有人说特务带走小兰,是因为之前楚良看了小兰一眼,其实不是。

    如果特务带走小兰是因为楚良看了小兰一眼,那他早在楚良看小兰的时候就该带走她了,而不是等到现在。

    而且这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特务只带走小兰,不带走楚良。

    特务之所以带走小兰,是因为检票员说“检票了”,其它人都没什么反应,唯独小兰看了检票员一眼。

    而且小兰是背对着检票员的,小兰是转过身去看检票员。

    小兰看检票员的时候,导演专门给特务一个特写,特务注意到了小兰的动作,所以他就把小兰带走了。

    看是没问题的,转过身去看就有点不正常了。

    前面说了,张宪臣去上洗手间的时候,周乙和王郁都是看了张宪臣的。

    但他们看归看,身体是没动的,更没有转过身去看。

    还是那句话,有人从你身边经过,你看他一眼是正常的,你刻意地不看他才不正常。

    还有鲁明看楚良,也是身体没动,只有眼睛在动。

    而楚良看小兰,以及小兰看检票员,都是转过身去看的,这就不正常了,这才是鲁明意识到小兰不简单,以及特务带走小兰的根本原因。

    这里再啰嗦两句,楚良把小兰的身份告诉鲁明的时候,鲁明的反应是震惊。

    鲁明不是早就知道小兰的身份了吗,他为什么会感到震惊呢?

    因为他是在演戏。

    楚良看完小兰,把身体转过来时,鲁明已经把眼睛移开了,变为目视前方了。

    楚良看小兰的时候,鲁明明明看见了却装作没看见,所以后来楚良说小兰是同志的时候,他正确的反应就是震惊。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楚良转过身去看小兰,以及小兰转过身去看检票员,这是槽点吗?

    这不是槽点,这是导演有意为之。

    主角一帆风顺的电影有什么好看的,所有的电影都是主角遇到困难,然后想办法解决困难。

    真正吸引我们的不是主角取得胜利这个结果,而是他取得胜利的过程。

    同样的,虽然楚良看小兰的反应太大,导致鲁明知道了小兰的身份。

    但后来王郁说下车,坐下一趟车,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虽然小兰转过身去看检票员,导致被特务带走,但后来张宪臣把她救出来了。

    虽然楚良和小兰都犯了错,但是有惊无险,他们犯的错最后都解决了。

    一部电影要拍得精彩,拍得跌宕起伏,主角是需要犯错的,只要不是太致命的错误都是可以理解的。

    张宪臣、王郁是五年前就去苏联了,而楚良、小兰只训练了7个月,他们两个的设定就是新手,犯错是正常的。

    这也是为什么导演要安排两个老司机,再安排两个新手。

    如果四个人全是老司机,四个人从头到尾都不犯错,从头到尾都是超神,把敌人按在地上摩擦,那就成抗日神剧了。

    还是得打得有来有回的才有看点。

    上一期我们说了,楚良和小兰不是工具人,而是有鲜明的形象的。

    但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同时也是工具人,他们的作用就是犯错,然后张宪臣、王郁来补救,从而让电影产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效果。

    楚良犯了错,经验更为丰富的王郁解决了。

    小兰犯了错,经验更为丰富的张宪臣解决了。

    这就是合理的。

    楚良、小兰犯错不是槽点。

    假如楚良和小兰犯的是大错,大到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弥补,又或者是王郁和张宪臣犯了错,楚良和小兰来补救,这才叫槽点。

    特务叫小兰跟他走一趟,小兰说:我怎么了?

    特务说:哪儿来那么多废话,例行调查。

    这一切都被张宪臣看在眼里,他现学现用,后来他叫一对夫妻跟他走一趟,女的问他:你谁啊?

    张宪臣说:让你过来就过来,哪来那么多废话。

    这句话本来就是特务的口头禅,再加上张宪臣又模仿了特务的语气,所以这对夫妻没有怀疑他。

    这对夫妻的票被掉包了,导致被特务带走了。

    很多网友吐槽这段,说幸亏女的是保长女儿,否则就惨了。张宪臣为了任务,把两个老百姓害了。

    第一,为什么张宪臣要掉包他们的车票,是因为日本侵略中国,而张宪臣是反抗军,日本人、特务想消灭张宪臣这样的反抗军。

    如果日本不侵略中国,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张宪臣也用不着掉包车票。

    第二,假如这对夫妻被特务枪毙了,杀他们的人也不是张宪臣,而是受日本人指使的特务。

    如果日本不侵略中国,首先是张宪臣用不着掉包车票,其次是就算张宪臣把他们的车票掉包了,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因为他们拿着到哈尔滨的票在横道河子下车,相当于是提前下车了,又不是坐过站了。

    归根结底,张宪臣没有错,一切都是日本人的错。

    王郁等人下车后,金志德开车接他们去老洋房。

    周乙、鲁明、金志德开始了演戏,又是说为什么走的不是去马迭尔宾馆的路,又是说那么多人去老洋房会不会目标太大了等等等等,其目的就是向王郁、楚良解释为什么换地方。

    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王郁已经知道他们是特务了,只是看破不说破。

    注意,一路上只有周乙、鲁明、金志德在说话,王郁、楚良是没有说话的。

    王郁是知道他们是特务,所以她什么都没说。

    所以周乙等人说话的时候,王郁的内心戏是:我就静静地看着你们装逼。

    而楚良是眼看王郁没说话,虽然他不知道王郁为什么这么做,但他知道王郁这么做肯定有她的道理,所以他也跟着王郁保持沉默。

    到了老洋房后,他们见到了小孟和张姐,其中小孟的身份也是特务。

    楚良给他们表演说俄语,没想到周乙也会说俄语,随后王郁也说了一遍。

    虽然字幕显示王郁说的俄语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但还是有网友怀疑王郁说的并不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是在用俄语向楚良通风报信,说其它人是特务。

    我二刷、三刷的时候专门留意了一下,王郁说的俄语和楚良说的是一样的,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王郁为什么不用俄语向楚良通风报信呢?

    因为此时她已经知道周乙会俄语了,她又不知道周乙是卧底,她怎么敢用俄语向楚良通风报信?

    有人说,鲁明、金志德都不会说俄语,唯独周乙会说,说明周乙也去苏联受过训,周乙说俄语是在暗示王郁、楚良他是自己人,

    还有人说,周乙说俄语直接就暴露了他的身份,鲁明、金志德应该立即汇报给高科长。

    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周乙会说俄语并不代表他也去苏联受过训,也并不代表他是共产党。

    首先,在小说和电视剧《悬崖》中,周乙有一个俄罗斯祖母,他会俄语并不奇怪,周乙还曾用俄语给秋妍传递情报。

    其次,哈尔滨离俄罗斯很近,很多俄罗斯人去哈尔滨生活,也有很多哈尔滨人去俄罗斯生活,所以哈尔滨人会说俄语并不奇怪。

    周乙说俄语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为了提醒王郁、楚良,不要试图用俄语交流,我是会俄语的,而且很可能不止我一个人会俄语。

    前面说了,鲁明三番五次试探周乙,周乙猜测这是高科长的主意。

    虽然高科长没有公开说要查内鬼,但周乙从鲁明的一举一动就意识到了高科长在查内鬼,而且已经在怀疑他了。

    所以这段时间周乙表面上什么都没干,但其实暗地里已经开始为排除自己的嫌疑而谋划了。

    要想排除自己的嫌疑,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替罪羊。

    替罪羊找谁呢?

    首先排除鲁明。

    为什么不诬陷鲁明呢?

    首先,高科长叫鲁明试探周乙,说明高科长信任鲁明多过周乙。

    去诬陷高科长信任的人,费力不讨好。

    其次,高科长叫鲁明试探周乙,结果没过多久有证据显示鲁明可能是内鬼,高科长只会更加怀疑周乙。

    毕竟如果鲁明死了,就没人试探周乙了,周乙就是最大受益人。

    不能诬陷鲁明,那就只能诬陷除了鲁明之外的其它人了。

    那诬陷谁呢?

    就在这时,有一个人犯了个错,正好给周乙找替罪羊创造了机会。

    吃饭的时候,小孟偷看了楚良的背包,看到里面有一本《梅兰芳游美记》。

    随后小孟去买了一本一模一样的给高科长。

    高科长把这本书拿给谢子荣,谢子荣说:这肯定是乌特拉行动的密码母本。

    你看,连高科长都不能立马确定这是密码母本,他还要问谢子荣。

    但有一个人一看到《梅兰芳游美记》,就知道他是密码母本。

    他是谁呢?

    他就是金志德。

    偷看楚良的背包的人是小孟,去把书买回来的是小孟,去书店蹲点的还是小孟。

    这一系列事情周乙和金志德都没有参与,正常情况下周乙和金志德不应该知道这本书是什么。

    然而他们抓到张宪臣后,高科长从张宪臣的身上搜到这本书,他问周乙和金志德:对这本书你们什么看法?

    金志德不假思索地说:这不是送分题吗(其实没有这句),那肯定是他们的联络方式。

    这哪儿是送分题,这明明是送命题。

    这句话直接给金志德判了死刑。

    金志德当然不是卧底,他也是猜的,没想到正好猜中了。

    前面我们说了,谢子荣说特务科有卧底也是他瞎猜的。

    同样是瞎猜,谢子荣立了大功,而金志德却被判了死刑,所以瞎猜也要分场合的。

    你看周乙就很聪明,他当然也能猜到这是密码母本,但他什么都没说。

    电影开头,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

    他说:我哪儿知道?我又没看过照片。

    火车上,楚良说小兰是同志,他第一反应就是问楚良看到另一个人没有,从而消除鲁明对自己的怀疑。

    而高科长问他对书有什么看法的时候,他就不说话了。

    他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沉默,知道什么时候该装聪明,什么时候该装傻,金志德是该装聪明的时候他要装傻,该装傻的时候他要装聪明。

    高科长问你对这本书的看法,这种送命题你还要答,你不但要答,你还要抢答。

    有个成语叫“瓜田李下”,就是说经过别人瓜田的时候,就算鞋子掉了,也不要弯腰去提,不然容易让人怀疑你偷瓜。

    同样的,高科长问你对书的看法,既然你不是内鬼,你就不要接这个话嘛,既然你选择去接话,就别怪高科长会怀疑你,也别怪周乙要诬陷你。

    金志德说完话后,高科长看了他一眼。

    高科长看金志德的眼神很复杂,一方面是怀疑金志德是卧底,另一方面是觉得金志德太蠢了。

    但怀疑他是卧底的成分很小,更多的是觉得金志德太蠢了,蠢到去抢答送命题。

    他问什么,金志德就答什么,说话完全不经过大脑。

    周乙也看到了高科长看金志德的眼神,虽然此时高科长只是有一点点怀疑金志德,可能是5%。

    但对周乙来说已经足够了,他需要做的,就是放大高科长对金志德的怀疑,把5%变成50%,再变成90%,这样的话他就安全了。

    他也可以诬陷别人,但诬陷别人的话还要重头开始布局,而金志德是有现成的把柄,周乙正好可以加以利用。

    这就是为什么他不诬陷别人,偏偏诬陷金志德的原因。

    从电影开头谢子荣叛变开始,高科长就在查内鬼了,还特别叫鲁明找机会试探周乙。

    周乙也不是吃素的。

    从去接二组,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的时候,周乙就察觉到高科长在查内鬼、并且怀疑他了,于是周乙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在为排除自己的嫌疑做准备了。

    所以周乙和高科长之间的对决不是从周乙被拘留才开始的,而是早在电影开头就开始了。

    周乙被拘留不是他们对决的开始,而是已经接近尾声了。

    从金志德说书是联络方式开始,从高科长看金志德一眼开始,周乙就在为诬陷金志德布局了。

    后来张宪臣越狱失败,他问周乙:现在应该怎么做?

    周乙说:上那辆白车。

    于是张宪臣开着白车(假装)试图冲出去。

    金志德说:像是我的车。

    一刷的时候觉得金志德的台词是个笑点。

    二刷的时候,再次听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笑,而是“卧槽”。

    为什么呢?

    从电影开头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到高科长问他们对书的看法,到金志德脱口而出是联络方式,再到高科长恨铁不成钢地看了金志德一眼,以及周乙叫张宪臣上那辆白车,紧接着金志德就说这是他的车,全都串起来了,一切都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第3期(2021.5.10更新)

    小孟看到楚良的背包里有一本《梅兰芳游美记》,于是去买了一本一模一样的给高科长。

    高科长问谢子荣:你能破译吗?

    谢子荣说:这真不行,这是苏联人秘密制定的,归最高领导人指挥。

    这段对话怎么理解呢?

    情报是一长串数字,假如第一个数字是123(电影中其实是四位数),那就代表《梅兰芳游美记》的第1页第2行第3个字。

    第2、3、4个数字……也是一样的。

    这些数字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转换成文字,然后连成一句话。

    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要有密码母本,高科长就可以破译共产党的情报。

    但高科长明明已经有密码母本了,他还问谢子荣能不能破译,谢子荣还说不能。

    这就说明破译密码并不是前面所说的那么简单,并不是说123就代表《梅兰芳游美记》的第1页第2行第3个字,而是有一个加密算法的。

    我们还是以123举例,123的含义并不是123,而是要先通过一个加密算法对它进行转换。

    比方说,转换出来的结果是456。

    所以123并不代表第1页第2行第3个字,而是第4页第5行第6个字。

    谢子荣显然不知道这个加密算法,所以就算他们拿到密码母本也没用,还是无法破译共产党的情报。

    那谁知道这个加密算法呢?

    小兰知道。

    楚良应该也知道,因为小孟称呼楚良为“发报员”。

    也就是说,虽然四人组都是特工,但他们的分工是不同的。

    张宪臣、王郁主要是学习打斗、谋略等方面,小兰、楚良虽然也要学这些,但更侧重于发报员,他们很可能就是在发报员培训的过程中认识的。

    所以小兰的作用不仅仅是记忆力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只有她和楚良知道加密算法。

    你不知道加密算法的话,就算有密码母本也没用。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张宪臣对周乙说:去找小兰,她能帮你破解上级的指示。

    虽然周乙有密码母本,但他不知道加密算法,所以还是无法破解情报,还是得靠小兰才能破解。

    更何况他连情报都没有,情报在小兰的脑子里。

    张宪臣去书店偷书,出来后见到了儿子小张。

    这是张宪臣当年离开哈尔滨后,5年来第一次和小张见面,也是最后一次。

    结局我们也知道了,张宪臣牺牲了。

    不过没关系,他们下辈子还会相遇。

    虽然他们下辈子做不了父子,但还可以做同学。

    很多人呼吁《悬疑之上》拍续集,其实《我和我的家乡》不就是《悬崖之上》的续集吗?

    张宪臣牺牲以后,投胎转世到了湖南省望溪村,成为了姜前方。

    小张则是活了几十年后安详地去世,死后也投胎转身到了望溪村,成为了姜小峰,和姜前方做了同学。

    不只是张宪臣和小张会投胎到望溪村,周乙和谢子荣都投胎到了望溪村。

    上辈子张宪臣、周乙、谢子荣(叛变以前)是同志,这辈子他们成了同学。

    张宪臣再也不会被折磨,再也不会被严刑拷打。

    周乙再也不用做卧底,再也不用过提心吊胆的生活。

    谢子荣再也不会被特务抓住,再也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叛变。

    还有小张,虽然他的家庭仍然不富裕,但至少丰衣足食,再也不用去街头行乞。

    他们四个人每天无忧无虑,快快乐乐。

    这就是无数张宪臣们、周乙们、王郁们、楚良们、小兰们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成果。

    而且《悬崖之上》是张艺谋拍的,《我和我的家乡》也是由张艺谋担任总监制,而且是先拍的《悬崖之上》,后拍的《我和我的家乡》。

    把《我和我的家乡》看做《悬崖之上》的续集,完全没问题。

    这还没完,姜小峰(小张)长大后就成了吴京,姜前方(张宪臣)长大后就成了张译。

    他们成立了一个组合,叫做“译外京喜”。

    他们已经合作了两次了,拍了《攀登者》和《金刚川》。

    如果算上没有同框的《我和我的祖国》和《我和我的家乡》,就是合作了四次。

    接下来他们还要一起拍《开国将帅授勋1955》和《排雷英雄》。

    为什么他们能安安心心地拍电影,为什么我们能坐在电影院舒舒服服地看电影,这同样是张宪臣们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成果。

    国师能把《悬崖之上》拍出来,我们能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就已经说明了张宪臣们没有白白牺牲,正是他们用牺牲换来了美好和平的今天。

    很多人说,张宪臣不应该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找儿子。如果他不找儿子,就不会被抓住。

    我们从头到尾回顾一下这件事的经过。

    张宪臣从书店出来后,小孟等人去追张宪臣。

    张宪臣把子弹扔进烤红薯的炉子,从而声东击西。

    小孟来到烤红薯摊,发现中计了。

    与此同时,张宪臣已经上车走了。

    张宪臣回家途中经过马迭尔宾馆,看到小张在向别人要钱。

    张宪臣下车找到小张,问他叫什么名字,还问他肚子上是不是有块胎记。

    张宪臣为什么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认识呢?

    因为当年去苏联的时候,小张才1岁,现在他已经6岁了,容貌已经大变了。

    张宪臣给了小张10块钱,小张打了张宪臣一拳,然后跑了。

    小张才6岁,竟然把训练了5年的张宪臣打得痛得叫了一声。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这5年来小张都是小混混,每天向路人要钱,还经常会遇到其它小混混和他“抢生意”,难免会和其它小混混发生争执,甚至打起来。

    他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力气肯定比一般的小孩大。

    更重要的是,他打的是张宪臣的右腹。

    张宪臣的右腹上有什么?

    有伤。

    为什么会有伤?

    因为之前老冯捅了他一刀,正好捅到了右腹。

    这就是细节。

    小张跑了以后,张宪臣看见旁边有个鞋匠,就向鞋匠打听小张和小芬。

    张宪臣走出巷子,发现小孟他们还没走。

    张宪臣立即逃跑,最终还是没逃掉,被小孟等人抓住。

    所以张宪臣并不是在逃跑的过程中找儿子,他是已经上车走了,觉得自己脱身了,然后才去找儿子,但是他没想到小孟他们还没放弃找他。

    从张宪臣上车离开,到看见儿子、下车找儿子、向鞋匠打听儿女、以及走出巷子,虽然电影中这整个过程只有一两分钟,但实际上是这个时间跨度是很大的。

    不是张宪臣太心急,而是小孟他们太能等了。

    很多人吐槽张宪臣因为找儿子而被抓住,显得很不专业。

    虽然张宪臣是特工,虽然他经过专业训练,但他毕竟不是超级英雄,本质上他还是普通人。

    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有私心,更别说小张还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生儿子。

    小张不仅是张宪臣的亲生儿子,而且张宪臣还没有照顾好他,以至于他只能在街头乞讨。

    张宪臣对小张是有亏欠感的,小张在街头要饭他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他还是只在乎任务,不在乎小张,那他真的太冷漠无情了。

    他因为找儿子而被捕,这也说明他把儿子的命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

    而且张宪臣是共产党员,小孟他们是特务,张宪臣自始至终都是受害者。

    特务抓张宪臣不是因为他是罪犯,也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

    他什么都没做错,他是在为了新中国而战斗。

    这就好比一位女性被性侵了,个别网友不去指责强奸犯,反而指责受害者,说她穿得太少,说她走夜路。还说,如果她多穿点,或者不走夜路,就不会被性侵。

    但实际上她被性侵是因为强奸犯太坏了,和她穿得少不少、走不走夜路无关。

    同样的,张宪臣被抓住了,网友不去指责特务,却指责张宪臣不应该去找儿子,还说张宪臣完全可以在安全以后再去找儿子,如果他不找儿子,就不会被抓住。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真的是他不找儿子,就不会被抓住吗?

    就算张宪臣不去找儿子,成功逃走了,特务也会继续想办法抓到他,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那一天,特务才会放弃抓他。

    这十多年来张宪臣每天都会面临被特务抓住的风险,即使今天不会因为找儿子被抓住,明天也会因为其它原因被抓住。

    就像我在上一期说的,为什么特务要抓张宪臣?

    归根结底,是日本侵略中国,还对中国人做人体实验。

    而张宪臣想送王子阳出境,让他在国际社会揭露日本人的罪行。

    日本人和特务虽然暂时还不知道乌特拉行动是什么,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对他们不利的行动,所以他们要抓住张宪臣,破获乌特拉行动。

    如果日本人不侵略中国,如果日本人不对中国人做人体实验,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哈尔滨根本不会被侵略,张宪臣、王郁也根本不会去苏联,也根本不会和儿女分开,他们一家四口将度过平淡而又幸福的一生。

    是谁让他们一家四口分开的?

    是日本人。

    张宪臣好不容易有了见儿子一面的机会,又是谁把他抓起来的?

    是受日本人指使的特务。

    是谁杀了张宪臣,让小张、小芬失去了父亲?

    同样是受日本人指使的特务。

    你看,张宪臣自始至终都是受害者。

    和?

     短评

    跟“风声”走不同路子的谍战片。国师的电影总是意境强于故事,以致于看完只记得漫天飘飞永不止歇的雪花。只要熟悉近现代史就该知道,国破之后便是家亡——这可能是我此生都无法做恨国党的原因吧...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7.5分。工整、好看。但问题还是那个老问题:这种由一拨会演戏的演员主演、剧本能把故事讲称头、剪摄服化道各方面都到位的电影本应该是中国院线电影的基本水准线,可为什么它成了张艺谋级别的导演才能拍出来的?它不应该是一个崭露头角的青年导演拍出来的吗?反过来看,张艺谋级别的导演还拍这样的行活商业电影有什么意义呢?对电影史尺度上的艺术性或者思想性有任何贡献吗?当然了,张艺谋想拍什么电影都是他的自由(虽然他事实上并不自由),我不是在质问他,我问的是中国电影出了什么问题。【JSZ万达】

    9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先说结论,非常惊喜。老实本分地完成这种类型故事该有的样子,不耍花,不耍滑。《悬崖》的剧版已经非常优秀,相比于那个故事在整条时间线上保持紧绷,这个电影版就是只在一个截面的刀刃上起舞。这种已经非常成熟的本格谍战看的其实是演技、氛围、服化道美术等等所有细节的扎实程度,这部电影都做得非常到位。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的群戏,除了刘浩存有点跳戏之外,每个演员的举手投足和一笑一颦都有得品咂,尤其于和伟太令人赞叹。当然,有些地方的剪辑回溯显得急躁,可能是囿于篇幅。张艺谋是中国导演中被误解最深的一个,人们希望他是大师,隐士,艺术家和叛逆者,但他自己看起来却极其不爱惜羽毛,其实他很清醒,每件事想要什么,会失去什么都明明白白。他所有片子都在探索一个想要的面向,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从这个角度去看,就比陈凯歌好得太多。

    12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一次稳妥、又在各方面都完成得“顺滑”的完成;或许会被诟病于“妥协”,或许被褒奖于纯熟;但无论如何,都属于(最简单意义上)好看的那类就是了。每个抛出去的环,都会在预测范围内的时间里马上解决掉;再抛出,再解;紧紧相扣,就如同几个小标题一样迅速地粘连起来,不准备留下太多缝隙,全情希冀观众的投入。如果这还不足以概述它的优势的话,那就是除去刘浩存以外全员都发挥上佳- -这不是用群星堆砌的繁华,而是好戏之人置身修罗场般的趣味交锋。

    17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小兰车站开枪都没人听见真的说不过去啦!

    20分钟前
    • 赵敏🤤
    • 推荐

    为什么张宪臣会因为找儿子被抓住,虽然他是特工,经过专业训练,但他毕竟不是超级英雄,本质上还是普通人。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有私心,更别说这个人还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生儿子。为什么张宪臣越狱失败后不自杀,是因为他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协助周乙诬陷金志德。张宪臣上金志德的车不是偶然,是周乙对他说:上那辆白车。而那辆白车,正是金志德的车。对张宪臣进行电刑的时候,高科长看了周乙一眼,想看看周乙是什么反应。周乙极力保持面无表情,直到高科长走向张宪臣后,他的眼睛才出现了泪光。楚良服毒后,他那么努力地想要把毒药抠出来,身边的人以为他是想留活口,但只有他知道,楚良不是敌人,是同志。楚良死后,他那句“妈的,晚了一步”是带了哭腔的。高科长赶来后,他又变回面无表情了,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2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这电影挺好,只是不太适合上了一天班,明天还要加班的人。不是因为剧情有多复杂——其实并不很烧脑——主要是电影当中许多魅力都凝聚于细节上,需要观众细心看,慢慢品。如果一边玩着手机一边看这部电影,虽然囫囵吞枣也能看个明白,但是魅力就会削减许多。影片节奏并不拖沓,打从一开始就单刀直入的进入主题。但寻常的电影节奏有高有低,有紧凑有缓慢,而这部电影的节奏一直处于同一高调。加上文戏居多,且全程冷峻,没有大起大伏的情感波动,以至于喜欢快节奏的观众可能开始挺满意,但时间一久便不太能感受到节奏的变化;但如果观众精神好或者耐心好的话还是能从许多细节当中品悟到滋味的。像《归来》一样,不看手表根本不知道电影进度如何。

    25分钟前
    • 温岭阿浪
    • 推荐

    讲真,张艺谋拍商业类型片还是拿手的,从镜头语言到表演调教,没得说,继续高产吧!

    28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老谋子不愧“华语电影色彩学”领军人物,衫乌,雪白,血红,几种颜色,一个世界,被大雪覆盖着的黎明,好珍贵。这又是非常不张艺谋的电影,不浓烈,不奔放,满满的克制隐忍,反而成就了电影气质。70岁了,还是那个让人刮目相看的张艺谋。

    30分钟前
    • 壹安²
    • 力荐

    冷峻克制,表演工整,剧情还是差了点,张译怎么突然就疯癫下车找孩子了呢,小姑娘怎么就跛着脚逃出火车站了呢,任务怎么就瞬间完成了呢,太神

    33分钟前
    • 唱唱反调
    • 推荐

    最大的bug是小兰在车站开枪杀了一个警察后没有被发现

    38分钟前
    • Sean
    • 还行

    也就是个行活,感觉拍的不是很认真。

    41分钟前
    • seth
    • 还行

    节假日去影院真是种折磨:后排的中年夫妻全程大声解说剧情;右边的中年女人每声枪响都要大叫一声“哎妈呀”;前排的小孩从关灯就大喊着要出去玩,一直喊到张译受刑变成了尖叫。周围人劝妈妈把孩子抱出去吧,他妈妈说要出去你自己出去......于和伟被铐时孩子开始嚎啕大哭,哭了十几分钟,黑暗中终于响起了最悦耳、最有磁性的吼声:“滚出去,别在这嚎!”妈妈终于抱孩子离场了......我他妈简直想冲上去跪舔这位男神!亮灯后我到处搜寻这位伟大的身影可惜找不到了,男神!我爱你!!!p.s. 电影很好看,悬念迭起节奏紧张,摄影剪辑很稳,五一最佳

    46分钟前
    • 刷鞋大王
    • 推荐

    为了完成任务,在哪里跳车,朝哪里呕吐都很重要。告诉小兰要抱有同志已死的觉悟,终究难以放弃孩子犹生的幻觉。读过伊索寓言便知道,欺骗是立身的母本,谎言是求生的记号,鬣狗与狐狸谁都难以在乱世里幸存。无法从楚良口中掏出的药片,如果成分是剧毒,那毒的名字叫甘愿。抱有幻觉必死,心向黎明永生。

    5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3.5 是好看的,全程紧张,但不太经得起回想深究,无论是剧本(悬念段落的粗暴堆砌和段落之间的不连贯不严谨)还是调度(无论是追车戏、街头枪战还是密闭小空间的动作戏,拍得都很敷衍过场,有一场戏甚至缺失了重要的角色反应镜头),收尾应该更利索点,表演都很好。

    5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风声之后又一部好看的谍战片。画面运镜一流,漫天飞雪的东北大地,暗流涌动,火车上邻座可能就是敌人,哈尔滨化身特工之城,没人知道身边是敌是友。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的先辈仍然能不屈不坚守信念挠,以特有的方式传递信息执行任务,即使牺牲前也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令人感动和敬佩。演员演技都很好,最喜欢于和伟的表演,隐忍又克制,以微表情致胜。国师镜头下的谍战冷静又克制,同时又有大量留白给人思考。影片一开始就基本交代了敌友关系,没有太多的悬念,更多的是探究人物人性本身。但是张译被捕那场戏感觉有点断层,不知道是不是删减了。而且喜剧元素过多,把紧张的氛围破坏掉了,不太喜欢这样。当然整体还是一部好看的国产片。“我们能等到天亮吗?”刘浩存最后的发问让人泪目。感谢先辈们的奉献,换来如今幸福的生活。

    54分钟前
    • 芝士奶盖四季春
    • 推荐

    角色的角力关系与《一秒钟》并无二致,但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情感冗余被拿掉,只在呈现高强度的剧力,张艺谋电影的“动作感”通常也与剧力胶着。定位与伊斯特伍德变得相似。

    57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推荐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12年后,《风声》之后国产谍战片的下一棒,《悬崖之上》接住了。

    5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节奏好奇怪,重点不应该是乌特拉计划怎么完成的吗,前面做了那么多牺牲,为什么小兰和老周在电影院碰了个头,镜头再一转任务就成功了?书店那一遭属实有点超能力,人从书架前过了一圈书就没了。于和伟演得真好,张译和秦海璐也很好,朱亚文和刘浩存有点拉,老金好倒霉。

    1小时前
    • 堀京子
    • 还行

    约莫是老谋子近五年最稳定的一次发挥,也大概率是今年五一档最能看的一部。拍得艰难(冰天冻地,剧组又经历两次隔离),但我却没能从他摄影机不停的紧迫感里看出真正的表达欲:相比《一秒钟》有意反抗的初心,《悬崖之上》显得没那么必要,纯粹是秀一把工匠手艺,没野心探索谍战片的新路子。节奏把控是到位的,文本的悬疑感、紧张感从始至终立住了;但群像的塑造真不如《风声》,都太像创作者的棋子:过于强调行动,没留太多空间深挖人物内心,可动作戏的视听和调度也稍平了些。刘浩存真像一株无辜的水芹,泪眼盈盈却空洞干瘪,实在看不到她作为演员的潜力。无论如何,一位年过七十的大导演,仍在跳出舒适圈、尝试不同类型,学黑泽明谦卑地说“我还在学习拍电影”;反观一些青年导演,一看豆瓣评分低,就骂这届观众不行,对比之下是不是太过惨烈?

    1小时前
    • 晚不安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