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美国2021

    主演:弗兰·勒博维茨,马丁·斯科塞斯,Michael Alexis Palmer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猜你喜欢

    • 第8集

      90年代秀 第二季

    • 第6集

      超细胞新人类

    • 第8集

      我的简·格雷

    • 第7集

      昆妮

    • 第6集

      邪恶 第四季

    • 更新第08集

      90年代秀第二季

    • 更新第05集

      黑袍纠察队第四季

    • 更新第06集

      邪恶第四季

     剧照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2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4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5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6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6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7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8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9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Netflix纪录剧集《假装这是座城市》(Pretend It' s a City)聚焦作家、评论家弗兰·勒博维茨,看她游走纽约,发表对一切事物的看法(“我充满了各种看法”),和她心中的纽约生活是怎样的(“纽约的千万人中,唯一一个看着自己在往哪走的人就是我。我要起草一份宣言,标题是‘假装这是座城市’”),有趣。

     长篇影评

     1 ) 有趣的灵魂不在乎年龄

    说话前先思考,思考前先读书/《Pretend It's a City》

    喜欢这个女人, 喜欢她中性gentlewoman的行头和袖口上考究独特的袖扣 喜欢她走路的腔调 喜欢她坐下来翘起的腿(永远都是不羁的直筒牛仔裤和马靴) 喜欢她对骑车不看路的人竖中指的态度(我20几岁的时候也愤怒过...) 她总是时刻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立场,虽然对很多行为和现象不感兴趣,不理解甚至愤怒,但依然愿意去探究其他人这样的原因,她只是捍卫她认为对的,却也能用诙谐有趣的方式陈述她对当下现实的愤怒 她总是清醒/犀利并保持自我感到舒适的距离观察这个世界,观察着街上行色匆匆插肩而过的人们... 有趣的灵魂不在乎年龄,虽然她比我父母还年长一些

    小小的个子/坚定的背影

    定制黑西装+考究绅士白衬衫+水洗牛仔裤+马靴+长柄黑伞

    辨识度的五官/硬核自来卷

    复古玳瑁眼镜

    不离手的烟

    条纹+条纹

     2 ) 关于BGM

    喜欢Fran 喜欢里面的声音,收集了电影里的音乐歌单 :分享Romainkai的歌单《Pretend it’s a city 假装这是座城市》http://music.163.com/playlist/5463353071/19448639/?userid=19448639 (@网易云音乐)

     3 ) 逃离不自由,怀旧无意义,不如豹笑

    (本文首发“幕味儿”微信公众号)你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在某条街某个电影院看了一场侯麦的电影然后洒了几滴泪,这些时间、地点、坐标构成了你的生命。若干年后,你的回忆里只剩下这些坐标。这就是城市如何和生命发生联系的。

    电影之所以好玩是因为电影绝不排他,而是天然地也成为其他艺术形式的载体。因此电影往往也为一个城市立传,如安东尼奥尼之于罗马,侯麦之于巴黎。

    马丁·斯科塞西执导的网飞新剧《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Fran Lebowitz:Pretend It's a City)则别具巧思地以纪录片+脱口秀的形式介入纽约这座名副其实的世界之都,宇宙中心。每集不到30分钟,点开即能收获和老马一起豹笑的快乐。

    这里有一个不一样的纽约。纽约是什么样的?《绯闻女孩》里上东区小公主Blair在摩洛哥王子前骄傲地介绍自己土生土长于纽约(born and bred),《华尔街之狼》里杀红了眼的人们要在上班时间去洗手间来一发来保持精力和斗志。

    而在本剧里,是博物馆里巨大的纽约市微观模型,是挤满了人的时代广场(“我还没被人撞死简直是奇迹”),是因为臭味儿被停运的地铁(看来纽约地铁站经年不散的尿骚味儿连纽约人自己都不能忍了),是起诉市政府然后苦苦等待而拿不到的赔款。

    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与人相关的体验,是纽约的现实。当弗兰一次又一次站在那个模型中说话,就像《温蒂妮》里葆拉·贝尔指着模型讲解柏林,当台下的年轻人们举手向弗兰提出他们生活在纽约的问题,而弗兰说“其实我不在乎”时,纽约才不是闪着金光的三个大字“NYC”,才不是一个“美国梦”的美好幻影或消费主义的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城市——本剧的名字“假装它是个城市”(pretend it’s a city)或许正是此意。

    而纽约的历史则在人们的记忆里。出生于1950年的弗兰是自由知识女性,怀揣200美元(那是她活到那时拿到的最多的钱)跑去纽约。她当过出租车司机,写过糟糕的诗。她第一次去百老汇看《歌剧魅影》时,吊灯升起,她担心会掉下来砸到自己。

    现在,2020年,她穿着阔脚牛仔裤走过纽约遍地都是的地雕,察看其内容和日期,同时放肆地吐槽这座城市,而坐在她对面的出生于1942年的老马则放肆地爆发出笑声。

    她吐槽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在国家层面很有意义的航天器和空间站,无人驾驶汽车,当代流行的装置艺术,Instagram,Twitter,等等。这里人们花上五个月装饰地铁站里一副内容是狗的画作,却不解决地铁轨道和线路的种种问题。“真的要花上五个月?”地铁站里的水泥仍然坑坑洼洼,“装饰这些狗对纽约生活来说真的必要(essential)吗?”

    而在吐槽的背后其实是对已经逝去的所谓“黄金时代”的喟然叹息。“在当代做讽刺作家是不可能的了”,即使你是斯威夫特也不行。民航业刚刚兴起时,乘坐飞机的体验是镀着金色镶着粉红边边的,现在的飞机则是乱哄哄的空中公共汽车。而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坐飞机可以那么舒服了。他们已经发展出截然不同的认知。

    在各种各样的吐槽里,不断出现的一个词是“原创”(original)。如弗兰所说,“现在的57街看起来就像那些海湾国家”。而讽刺的是,曾经,“迪拜抄我们的摩天大楼”;现在,“我们反过来抄他们的”。

    这一吐槽大概可以适用于我们当下流行的所有出口转内销文化产品:住在钢铁森林,还要在全封闭玻璃房里搞一片森林。当北欧人还点着蜡烛追求小温暖时,我们的北欧风往死里性冷淡。在这个意义上,弗兰的吐槽不局限于纽约,而成了对我们置身其中无法挣脱的现代化的普遍抱怨。弗兰很可能还是愤怒的,愤怒这个时代一切都被标上了价格。但还是那句话——“在当代做讽刺作家是不可能的了”。

    她说以前人们不把锻炼当成一件事去做。但人们那时更活跃。孩子们有更多户外活动时间,因为父母无法忍受他们呆在屋里吵闹。而今天,每个人都在搞养生(wellness)。而一切都成了生意(business)。“养生在我看来是一种贪婪(greedy)。”她谈到抽烟,谈到彻夜party,然后建议人们,人生苦短,不要因为一件事是重要(important)而去,而因为快活(fun)而去做。

    她和老马追忆和恋慕的大概正是一种还向往着创造伟大事物的精神:“我不需要小确幸(light happiness)”。新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浪潮让一切飞着粉红泡泡的理想和信念都变得庸俗了。弗兰说,她“从来没有为了钱激动过”,正如房子对她来说只是要装下她的东西。

    甚至,在她第一次收到一笔巨额稿费时,她被吓坏了。她不知如何花掉那张大额支票,于是跑去买三明治问能否找零。今天没人能对红果果的纸币说不了。年轻人怀着梦想涌入纽约,她给他们的建议只有一条:带上钱(bringmoney)。

    还有书籍。在最后一集中,她谈到了逛书店和在亚马逊网购书是截然不同的体验,谈到她完全无法舍弃任何一本书(Iamabsolutely, 100%, incapable of throwing a book), 丢掉一本书就像丢掉一个人,哪怕有很多辣鸡人。书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东西(a book is really the closest thing to human being)。然后我们跟着摄像机看到了她那巨大的、让每个人都能嫉妒到咬牙切齿的大书房。

    因此,即使在这些箭一般的吐槽里,你也能感受到弗兰和老马对纽约的依恋。枪林弹雨最终化为柔肠百转的给纽约的情书。纽约也许是塑料纸糊出的繁华,但年轻人的梦想却真实得像屋檐滴下的雨水,清清凉凉。

    享受弗兰的幽默不意味着要接受她的观点。在弗兰快步穿梭在纽约的各个地标进行社会观察时,我们也以她为入口对“纽约客”/“知识分子”/“文化人”/“名流”进行了社会观察。

    《假装我们在城市》最好玩的不是他们看到的世界,而是他们如何看世界。在他们那里,光是扇动嘴唇说出“纽约”两个词就好像已经飞到了帝国大厦顶层,俯瞰世界,不可一世。弗兰说,年轻人涌入纽约,因为别处都不是纽约。但纽约就是世界吗?

    怀旧并非什么不言自明的真理。我们每个人却无法自拔地时时落入怀旧的陷阱。在弗兰那里,电脑只是个更大、更快的打字机。她从来不能理解为什么人们用Instagram和Twitter。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自恋,俨然一种18世纪初人们对前工业革命时代田园诗生活想象般的乡愁。

    但一回头,想想我作为95后是如何不时还唏嘘下人人网的死亡,又如何还在飞信最后的余晖里费了老大劲群发社团几百号联系人,便觉在某个意义上,人人都免不了抱残守缺,如弗兰说的那些“钉子户”书店老板,在旧书堆里扒拉出书来,吹吹灰尘,然后不情愿地卖出。

    弗兰和老马也很清楚他们在年轻人眼里可能已经老掉牙了,老得该进坟墓了。于是连历史的车轮和时代的眼泪(划掉)也能成为吐槽的对象。当弗兰坦然地说,“人们只能理解他们同时代的人(you can only truly understand people that are your contemporaries)”时,脱口秀有点突然转变为Ted演讲的意思了。

    吐槽的终点是自我吐槽,解构的重点是自我解构。感谢这点自我牺牲的精神,本剧才能让人从头豹笑到尾。而当白发苍苍,个子小小的老马依然一次次爆发出爽朗的笑声时,我的惆怅中也多了一丝欣慰。

    在电影里,美梦终究要醒来,人终究要面对眼下的现实,正如《午夜巴黎》中,曾经痴迷于过去的男主最终怅然地告别更加痴迷于过去的女友回到现实。但在脱口秀里,我们不需如此。

    我们可以吐槽,吐槽,再吐槽,在一遍遍的吐槽中,过去不再是被浸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标本(老马去年的《爱尔兰人》就有点这个意思),也不再是被一层层包裹起来的木乃伊,而是我们能触碰到和思考的现实。——嗐,既然逃离不自由,怀旧也无意义,不如就跟着老马一起放声大笑吧!

     4 ) 时尚知识分子

    第一次知道Fran竟然是从介绍知识分子穿搭的时尚视频里,西装大衣,中分卷发,有力的走姿。

    Fran表现出很多小动作好白男啊啊啊,吐舌头舔嘴,说话张开双手的动作,但是看得没有觉得油腻不适,suki

    第1集只是在吐槽纽约人不看路,第2集感同身受的点好多。

    「我住在我父母的家里,我记得自己躺在草坪上,抬头望向天空,心里想:“我要如何离开这里?”我不希望你们觉得我的童年是狄更斯式的,并不是这样。但还是不适合我,并不是成长环境不好,只是说:“不,对我来说,那不是正确的环境”」

    「音乐让人更快乐,不会伤害人类。大多数让你感觉上变好的东西,都是有伤害性的,所以音乐非比寻常,它就像一种不会杀死你的毒品。」

    本来觉得还是做成播客比较好,画面有啥必要啊!但是很喜欢里面夹得时代小短片,以前的广告什么的,感觉好有意思,窥探到历史一角。

    第五集太犀利了啊啊啊笑死我了,怼的主持人哑口无言,对啊男的掌控世界所以体育才这么重要,“那要这样说,我更希望有更多女性去参加国会而不是体育运动”

     5 ) 纽约犹太知识分子的魅力

    在看之前本来没有对这部纪录片有太多的期待,只是在一个没有安排的周五晚想着随便看看吧,没想到会意外的见识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灵魂。每一个吐槽都直击我心,当听到Fran吐槽纽约地铁时,我只能是会心一笑,原来大城市地铁都是这样的呀,Fran仿佛就是女性版的伍迪艾伦,但是更有趣而且没有了伍迪艾伦的一些油腻,就连已经功成名就的马丁大导演在片中也是仿佛“只要Fran呼吸,马丁就会大笑”

    金句啊!

    Fran在纽约的街角

    正如她在片中所说的,人们总是会喜欢自己年轻时候的音乐,因为会让他们想起那段欢乐的时光。曾经我住在慕尼黑的时候和一个正在攻读数学博士的来自纽约的特别聪明的犹太男孩子约会过,他也是这样傲慢不羁,最开始也会觉得他是一个Snob,很讨厌又自大,也喜欢说些看似刻薄但是又一针见血的话吸引你的注意力,还记得他推荐给我的第一部他喜欢的电影是 Metropolitan,是一部关于纽约生活圈的小众电影

    这部电影虽然不太有名,但在他的讲解下给了我对于纽约犹太知识分子圈里的氛围的了解开了一扇小门

    ,也惊叹于他的说话风格,因为说的太快总是显的我雅思8的英文是三岁水平,但慢慢习惯了以后,也总是会看见他就笑,以至于他开始显摆自己家世不凡的时候也会觉得他可爱,总而言之是一段很快乐的交往。

    所以当在Fran开始说话的时候,在慕尼黑的那一段时光仿佛就在脑海里被挖出来了,再加上Fran毕竟岁月积累下来的更多wit,听她讨论everything简直就是在慢慢的喝一杯调制好的水果鸡尾酒,实在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列举一些觉得很有意思的她的Quote:

    “How can one learn a sense of humor?"

    "How can you acquire a sense of humor?The same way you acquire height."

    "One thing about the talent is that is absolutely randomly distributed throughtout the population of the world.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nything.You cannot buy it.you cannot learn it,you cannot inherit it,it's not even genetic .It is just sprinkled like sand around the world,and it could come up anywhere.

    感觉Fran认为才华和幽默是一种天赋,这一点我觉得我认同她,相对于现在的都是以”资本“上位的时代,好看和有趣的人越来越少,没有人去花心思寻找,而是更愿意去给大众洗脑告诉别人什么是美什么是有趣的。

    Fran也爱对自己吐槽,吐槽自己以高价买了纽约的公寓,但买了以后就跌了,但是她的公寓也实在是。。。太美好了吧

    反正我要是在纽约拥有这样像图书馆一样的公寓,I don't know what to expect for rest of my life.

    希望自己在老了以后也能保持Fran这样的精神气(虽然差距太大不太可能)

     6 ) 弗兰·勒博维茨:我就是有很多很多观点要表达

    谁是可以让老马(马丁·斯科塞斯)笑得最开心的人?看完这部剧后就知道,绝对是弗兰·勒博维茨(Fran Lebowitz)! 基本上这部剧就是弗兰说脱口秀,老马在一旁不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有几次我都怕老人家笑得岔气。

    这部剧看晚了,看完特别喜欢!弗兰·勒博维茨是一个神奇的人物,从小叛逆,女同,退学,典型的美国民 主 党 自由派,搬去纽约成为作家。但写小说依然无法满足她的追求,因为她有太多好玩儿的见解,而且说话不仅直戳要害还极具幽默感,特别适合脱口秀。之后她成名就是被邀请出席各种电视节目作评论,每次开口都惹得观众和主持人大笑。

    事实上,看本剧前十分钟,就能感觉到她是老马(Martin Scorsese)+伍迪艾伦(Woody Allen)+卷西(Jesse Eisenberg)的混合体。不仅是说话的语速、节奏和幽默感,连长相都是这三人的混合体

    她有很多对各种事,特别是纽约这座城市的独特见解,别人也很爱问她的看法,而且每次她回答得都很绝妙。她的最大优点就是不用长篇累述,往往一句话就能把人噎死,但还能惹人发笑。看老马呱呱呱地笑得那么开心就知道了。

    本剧是老马指导并对弗兰·勒博维茨的采访,绝对是老马指导作品中最好笑的一部。我真希望老马能学点她的幽默感,那他的之前那些电影就不会那么沉闷了。

    精彩语录摘选: 1)你的幽默感是怎么来的? 弗兰: 跟你的身高是怎么来的一样。

    2)所以你觉得幽默感是天生的吗? 弗兰:反正对我来说肯定不是别人教的,从小我妈就跟我说:“女人不能有幽默感,男人不喜欢有幽默感的女生,谢天谢地,她说的并不正确。”

    3)关于手机时代新纽约的生动描述 弗兰: 我觉得只有我走路是真的看路的,其他走在路上的人都看手机。而我没有手机。我看到一个男生居然一只手发短信,另一只手拿着披萨,用胳膊肘来掌握自行车的方向盘,显然,他差点撞到我。

    4)关于时代广场 弗兰:看戏时不得以会去,但每次去都得被街上不看路的人撞个至少75次吧。幸好纽约交通不好,车都开不起来,这也是为何我还活着。。。居然有人带书去时代广场?你对得起书吗?

    5)关于纽约地铁 弗兰:有次地铁居然关掉五个小时因为上面有异味?你坐过纽约的地铁就知道,里面从来就没有无异味的时候!后来他们说没有异味了就开放了,那是因为你关闭了五个小时没上人!就算是出家的人只要坐一趟地铁就能再也无法心平气和。

    6)关于人们只追求钱和价值 弗兰:拍卖名画时画出现没人鼓掌,被卖出几千万后人们才鼓掌,他们根本不是在为艺术鼓掌,而是为了那个标价。

    7)关于纽约太贵住不起 弗兰:每个人都说纽约市太贵了,但是却有800万人在这里居住,奇怪了,他们是怎么住得起的?

    8)关于为何依然有很多年轻人搬去纽约 弗兰:纽约曾经很棒,我也是因此才搬来,不是因为它安全,也不是因为它安静,而是因为我们这些外来人有一些想法和观念与自己的家乡格格不入,无法被容纳,而纽约可以接纳我们。比如同 性 恋,别的地方不接纳,于是纽约就挤满了愤怒的同 性 恋 们。。。

    9)关于富人 弗兰:每小时10美元是靠自己努力赚来的钱,百万富翁的钱都是"偷”来的。

    10)关于在纽约生存 弗兰:纽约是这样一个城市,你可能早上睁眼发现自己身无分文,但晚上就能赚到钱。只是这种容易赚钱的途径现在越来越少了。

    11) 关于那些把随身物品乱放缺乏警惕性的人 弗兰:我年轻时在车里放了一包烟和一个苹果都被砸车抢劫,警察还说:“你这是自找的,把这些放在车窗前那么明显的地方!”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那些会把包随便放在我面前却不看好的人,我看了都忍不住想偷

    12)关于音乐 弗兰:流行歌手是最容易受人欢迎的。音乐可以使人立刻快乐。那些歌迷们真情实感地感谢歌手带给他们快乐。而且不像毒 品、尼古丁和酒精会伤害别人,音乐在最快速度带给人愉悦时又不伤身。

    13)关于她自己 弗兰:我没有什么能力改变什么,但我就是有很多很多观点要表达。

    14) 关于极限运动和做有挑战的事

    弗兰:我觉得人生就已经够有挑战的了,不需要再给自己添堵

    15)关于犯错

    弗兰:如果一生中不断重复犯同一个错误,那肯定是因为这件事你就是不擅长。

    14)在宣传这个剧时被问:你会看这个剧吗? 弗兰:我不看,我没有Netflix

    很想成为弗兰·勒博维茨这样的人,说话又尖锐又酷,别人不会觉得冒犯反而觉得好笑。我又有了新的偶像!

    这个剧已经在Netflix上播出了。

     7 ) “忍受”勒博维茨,或“忍受”纽约

    流媒体网飞(Netflix)最近推出了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拍摄的七集纪录片《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Pretend It's a City)。在剧中,斯科塞斯与观众一道聆听他的老友、评论家勒博维茨机智风趣的谈话,时常大笑不能自已甚至肚痛。这部剧集七集之间没有任何连续性,因此完全可以乱序观看,如果意在休闲,你可以拿它来杀时间;如果你是一个严肃观众,拿它当作一部《警世通言》来阅读也未尝不可。

    谈论这部剧集理应有很多切入点,因为它实在是涉及了太多话题,而每一个话题又都在勒博维茨妙趣横生的言语中变得极富吸引力。不过,笔者倒想从一个最细枝末节的地方进入这部剧集——在每集结尾的片尾,斯科塞斯都引用了意大利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名作《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中最著名的配乐。费里尼拍了一辈子罗马,斯科塞斯则是一个老纽约,如果说前者用《甜蜜的生活》讽刺罗马人60年代初期荒诞不经、精神空虚的生活,后者在这部剧中使用它的配乐,意图也是不言而喻的:斯科塞斯无疑是想告诉我们,纽约是一个故事很多的城市,也是一个浮华荒淫的城市,这点在他拍摄的纽约电影《出租车司机》里有着极其血腥而深刻的呈现,相信观众对此绝不陌生。

    第一集当中,勒博维茨火力全开吐槽纽约:地铁肮脏不堪、房租高到吓人、行人毫不礼让,甚至找不到洗衣房……几乎没有一样能如人所愿。这很难不让人联想起中国的北上广,因为勒博维茨所说的这些几乎就是所有特大城市的通病。不过,勒博维茨在调侃了一通之后,仍然觉得纽约对她而言具有无限的吸引力:如果不在这里生活,又能在哪里生活呢?如果追求的是安静和干净,为什么会来到纽约呢?“我自己就是一个来自又安静又干净的地方的人,”勒博维茨说,但那显然不是她所期待的城市。纽约的吸引人之处,于她而言,恰恰就在于它的喧闹、它的丰富,甚至是它的肮脏和昂贵。“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在这里生活下来的,但我还是活下来了”,就在她说出这句话之后,台下传来一阵会心的笑声。勒博维茨绝不是一个怀旧主义者,她从不觉得过去更好,相反她认为纽约根本不存在什么“永久性”,变化才是这座城市永恒的终极魅力所在。历史在变化中得以延续和书写,不变只能意味着可怕的安静与死亡。

    乍看上去,评论人勒博维茨就像一个女版伍迪·艾伦:同是纽约人,都是犹太人,都有一副伶牙俐齿,甚至连面相都有几分神似,而且两个人最大的相似点是他们都非常焦虑,尤其是勒博维茨提到自己有一次在山中寻熊的经历时,她几乎是完全下意识地进入了这个话题,然后开始讲述自己是如何抓住向导不放,以至于向导开始怀疑勒博维茨是不是在勾引他。当然,勒博维茨完全没有这个意思,她只是害怕、焦虑,而且我们也都知道,如果此时换作伍迪·艾伦,他大概也会这么做,虽然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像他这么惜命的人压根就不会冒险出现在危机四伏的丛林里。

    某种程度上说,斯科塞斯拍摄的纪录剧集,不仅呈现了勒博维茨本人,更是借勒博维茨梳理了现代纽约的城市建筑、艺术、时尚、思想观念史。在这部作品中,他穿插了很多历史影像,包括电视节目、纪录影像、电影片段、宣传片、广告等等,这些影像通常都与纽约有关,很好体现了时代氛围和纽约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勒博维茨则是这些素材的中心,将纽约的过去与现在连结起来。

    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集大成之城市,纽约聚敛了全世界无数人才和财富,这一过程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已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如果说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第一大移民国家,那么纽约就是这个国家中最具代表性的移民城市:斯科塞斯的父母即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人,后来移民至纽约。移民这一身份,注定这个群体对金钱和地位高度敏感,而这在斯科塞斯的作品当中也是时有体现。

    相比意大利裔的斯科塞斯,勒博维茨的身份更加复杂,所要面对的社会环境更加险恶,看待社会环境的态度也无疑更加复杂。首先,她是犹太人,在片中她提及自己曾经听到过对犹太人的歧视性话语。其次,她还是女性,在剧中她表现出对纽约女性地位的深刻认知,比如她痛陈很多女性为了获得工作不得不和身在高位的男性上床,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斯科塞斯所熟悉的影视行业,也出现在几乎任何行业,比如餐饮业等等。最后,她也是一名评论家和知识分子,面对资本,她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比如她用一整集来表述自己如何看待金钱,如何为了买房而伤透脑筋等等。诚然,勒博维茨的诸多看法并不直接涉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然而她也的确并不以严肃著称。一个很好笑的例子是,在一场脱口秀表演中,一名来自西班牙的观众向勒博维茨发问,自己被一辆警车撞到,是否可以获得理赔,勒博维茨表示在这座城里“几乎任何事情都可以获得理赔”。尽管没有明讲,但此处显然暗含着她对美国金融和政治的批判态度。

    也正是从这些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勒博维茨所描述的早已超越纽约本身,抵达整个国家和时代的文化荒悖。在剧中,她提及自己对当下美国人极其重视养生非常不解,表示自己烟不离口,甚至在飞机上都要抽烟(结果当然是被“高声训斥”);她对当代美国人的诸种生活方式极为不屑,甚至对运动本身也极为厌恶:她完全不理解拳击这种“斗殴行为”为什么会成为一种体育运动并赢得那么多关注,相比之下艺术作品则更加持久,因为它们可以留存下来并不断被观看或者聆听。而在提及艺术时,她指认美国社会当中,艺术往往成为金钱和地位的花边。“在拍卖会上,毕加索的画作出现时大家沉默不语,落槌之后大家却疯狂鼓掌,这难道不是意味着金钱比艺术重要得多吗?”类似的观察不免具有调侃性质,但仍然可以称得上是对金元社会的绝佳观察。

    勒博维茨的话语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她往往将评判隐于调侃,因此,人们获得的并非一种是与否的简单态度,而是更加复杂的思考的可能。而事实上,勒博维茨自己也是一个充满矛盾、难以自洽的人,譬如在谈论技术之时,勒博维茨强调自己是一个顽固不化、不接受技术更新的人,不使用智能手机、不使用电脑,甚至连出租车座位上的广告屏幕都关不上。但她又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批评者,也不会对所谓的现代性嗤之以鼻;她清楚地知道技术对于时代的意义,认为技术属于年轻一代,既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就无法对技术造成的影响轻易做出论断。

    与此同时,勒博维茨又是一个绝对信仰传统的人——至少在某些方面,她绝对超乎常人——斯科塞斯让勒博维茨用一整集的时间来讲述书籍,包括城市发展之后书店减少的隐忧。她热爱纸质图书,热爱阅读小说,热爱古书书店,对纽约哪里有书了如指掌,同时也认为逛书店才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在剧集结尾,勒博维茨和斯科塞斯在她的小型图书馆里畅游书海,那里有她的一万本藏书。任何看到这里的观众,都会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足:不是堆积如山的金钱,不是独门独院的别墅,而是在自己的藏书中为朋友翻找五月花号的乘客名单,探寻一段隐秘的家族历史,阅读一段你从没想象过的坎坷人生……

    而这又与我们观看剧集的感受如出一辙:我们所拥抱的,更多的是某种难以复制的、极其宝贵的经验和阅历,好像勒博维茨本人就是一部让人上头的好书;她的种种言辞,绝对不会因为完全彻底的主观而丧失说服力,反而因之熠熠生辉,照亮我们的内心深处。主观,是弗兰·勒博维茨之于观众的意义,也是这个女性的巨大魅力所在。

     8 ) 如何谈论纽约:假装这是一座城市

    纽约的千万人中,唯一一个看着自己在往哪走的人就是我。我要起草一份宣言,标题是《假装这是一座城市》。

    01 一名New Yorker的城市生活速写 Fran Lebowitz是一名美国作家、评论家、演讲家以及业余演员,她对纽约大都会生活发表了许多尖锐、具有洞察力的见解,其中不乏对于美国城市发展及社会生活方式的批判。1950年出生,1969年首次来到纽约,从事过清洁工、出租车司机、专职司机等工作,最终被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聘为《Interview》杂志专栏作家。她于1978年出版的第一本书——《都市生活》(Metropolitan Life)记载了纽约客的日常烦恼,这部充满幽默感的作品使她名声大噪。

    2021年,70岁的FranLebowitz仍在发掘这座城市的“槽点”,她与老朋友Martin Scorsese共同执导的纪录片《Pretend It's a City》以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的形式发表了对纽约城市交通、文化、治安、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见解,以及她眼中真正的纽约生活速写。

    02 片段节选:我们如何谈论纽约

    这部纪录片共有七集,每集半个小时,Fran Lebowitz的发言拥有加速时间的能力。尽管未曾像她一样深入体验过纽约生活,但许多观点放在当今的城市都是相通的。关于城市步行体验,她说如今纽约的人们都行色匆匆,不再有人留意周遭的事物。关于城市更新,她说在纽约没有什么东西是永久的,政府花了四千万美元修了一堆对市民来说没用的装饰,却忽视了人们真正的需求。以下精选三个小片段:

    - 城市中的“彩蛋”——路上的纪念牌

    纽约的路面上有许多东西,有涂鸦,也有广告。而很多地方的路面上镶嵌着各种纪念牌,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件事,因为这表示他们希望有人看到这些牌子。我不认为他们想:“只有Fran会看,其他人只会在走路的时候盯着手机,只有Fran看到,但她值得,我们为她做这些纪念牌吧。”图书馆附近有不同作家的纪念牌,还有一些作家的名言。如果以为人们都会停下来阅读这些铭牌,那就实在是太乐观了。

    -观察

    在纽约,生活永远不会无聊。换句话说,如果坐在某个地方等待,比如地铁,大部分人都在看手机,少数人在看书,但我从来不会做这些事。我就坐在那里,看着我的同胞们。大多数情况下,这是非常有趣的。

    - 他们为什么来?

    Martin问道,你觉得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来纽约?这里有什么魅力?Fran答:纽约本身就是一种魅力。不管他们来自哪里,都不是这里,所以他们来了。

    02拍摄地:新纽约与旧纽约

    《Pretend It's a City》的拍摄地点经过了精心挑选,从1888年成立的Player’s Club到如今的时代广场,访谈与街头漫步的镜头穿插,饱含历史感的色调蕴藏着对黄金时代的缅怀。

    - 纽约微缩模型版图

    纪录片中Fran最常出现的场景是皇后区艺术博物馆的纽约市全景微缩模型展区,她在这里将个人记忆与城市位置相对应。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筑模型,它将纽约市831平方千米的土地浓缩为8.67平方千米。该模型由由Raymond Lester Associates的100名工匠组成的团队在1964年精心打造,并在当年的世博会上展出,并进行了多次更新,其尺度误差不超过1%。

    -玩家俱乐部(The Player’s Club)

    《Pretend It's a City》中的许多访谈都是在The Player’s Club进行的。这一俱乐部位于Gramercy Park,其成员主要包括戏剧界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成员是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他是一名狂热的台球爱好者,曾经规定在他生活的任何地方必须要有合适的台球桌。在俱乐部的一楼摆着一张台球桌,直到今天,他的球杆仍然挂在那里。

    - 赫斯三角(Hess triangle)

    Fran在第一集中表达了对纽约路面上各种纪念铭牌的喜爱。其中出现的Hess triangle位于纽约West Village附近的第七大道(Seventh Avenue)与Christopher Street交汇处,这块占地0.32平方米的小三角形铭牌是政府与原土地所有者之间产生纠纷的结果。David Hess曾在这片土地上拥有一栋五层的公寓,1910年城市有关部门宣称要收回这片土地,对253栋建筑物进行征用并拆除,用于拓宽第七大道并建设地铁。对官僚主义感到愤怒的Hess一家用尽了所有法律手段也仍没能保住自己的公寓,但其继承人发现公寓被征用时,土地测量疏漏了55号地块上的一个小角落。纽约当局要求他们捐出这一小块地,但他们选择了拒绝,并于1922年在这里以三角形马赛克的形式标明了所有权。1938年,这块纽约最小的地皮以1000美元(相当于2019年的175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附近的Village Cigars商店,日后又被转手出售多次,但这块带有反抗色彩象征的三角符号被保留了下来。

    - 纽约大学毕加索雕塑

    第二集文化事务(Cultural Affairs)中,Fran提到了视觉艺术在当今成为了一种欺诈形式,在毕加索作品的拍卖会上,人们只有在价格敲定时才会鼓掌,而不是在作品展示环节,我们生活在一个为价格而非毕加索作品本身鼓掌的世界。此时的镜头从演播室转移到了位于纽约大学的毕加索雕塑,这一公共性的作品作为城市中极具艺术性的地标展示出了真正的美学价值,而非金钱利益。 Greenwich村的城市更新项目中,纽约大学的部分由贝聿铭负责,三座30层高的塔楼主要是研究生和教职人员的宿舍,而广场上则引入了毕加索的“Bust of Sylvette”大型雕塑,该雕塑是整个西半球仅有的两座公共户外毕加索雕塑之一。该雕塑引入了天然混凝土工艺,其形状模仿了三座塔楼的风车布局。2008年,包括雕塑在内的整个超级街区被纽约地标保护委员会(the LandmarksPreservation Commission)指定为新的纽约地标之一。

    03 THE END OF STORY

    这部纪录片中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出自剧本,Fran Lebowitz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和丰富的经历使她能够几乎没有停顿地妙语连珠。作为一名来到大城市闯荡的后来者,她在对纽约生活的种种抱怨中穿插着对于这座城市的喜爱,许多观点略显自负却也引人思考。对生活细节的风趣描述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听听她还会说些什么,哪怕全程只是一个老太太对着镜头讲话也丝毫不觉得枯燥。尽管后面几集更多的是对许多生活议题的见闻描述而不是对城市规划的体验探讨,但Fran自70年代起在纽约生活的种种见闻使这部纪录片成为轻松愉快的城市小品之作。


    Reference:

    //en.wikipedia.org/wiki/Fran_Lebowitz

    //untappedcities.com/2017/11/08/locate-mark-twains-pool-cue-in-the-players-club-in-nycs-gramercy-park/

    http://www.bbc.com/travel/story/20190314-new-yorks-cheeky-symbol-of-defiance

    //www.villagepreservation.org/2013/10/17/october-17-1967-sylvette-gets-the-go-ahead/

    文字 / mocy 排版 / mocy 图片 /Netflix截图

     短评

    The fact that Martin Scorsese's only role in this series is laughing is fascinating

    8分钟前
    • 蓬茅下
    • 推荐

    That’s why I live in beijing, but I already left it.对于那些想要逃离北上广,或者已经离开了的人,她一句话给出了继续留在这个城市的理由,“我来自一个环境和治安更好的城市”,在纽约寻求的不是低房价和舒适安逸。

    9分钟前
    • 壶月
    • 力荐

    老马负责导演、制片和提供罐头笑声,太可爱了,我宣布他的形象必须立刻代替所有圣诞老人和肯德基上校。勒博维茨的姿态太纽约犹太人了,就连她在句子之间张开嘴、舌头搅动的方式都让我想到另外几个纽约犹太人;还让我想到Jesse在和Ezra Klein那期播客里谈到的犹太幽默(不只是幽默,而是聪明——除了“wit”似乎没有更好的词),一种历史性的自贬和傲慢并存,这同时也是一种“纽约性”,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永远保持着“民族志式的凝视”,观察、提炼、解释、讽刺、评判并引以为傲。她还让我看到了宽肩外套和宽松牛仔裤脚垂在西部靴外面的魅力,而且年轻时也太帅了,看得我腿软。

    11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太有趣了,真的好喜欢像弗兰这样的愤怒的人啊,愤怒的来源不是排他不是怨恨,而是来自对生活的热爱、观察以及对自己和社会(包括他人)的关系的反思!!!太棒了!!幽默又风趣,关键是真实犀利的让你无法拒绝她的愤怒哈哈哈哈。最后三集很出色了,真的是像在看Stand-up Comedy(而不是talkshow哈哈哈哈),非常喜欢Fran这种古板到和过去融为一体又能自圆其说的人

    15分钟前
    • Herring
    • 力荐

    好潇洒的对话,傲娇而不令人讨厌的妙语连珠,不同意这是self-obsessed我觉得这是self-sufficient

    19分钟前
    • 头上长角
    • 推荐

    不得不感叹 只有NYC才能产生出“女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这种物种。不知道她们是怎么做到把受过良好教育的下城精英范和波西米亚感杂糅起来 像是街角食物卖场里永远放在货架最高一排 永远不打折的蓝奶酪和鲱鱼罐头。味道冲 但极其昂贵。弗兰看起来就像桑塔格的姊妹 再加多一个安妮霍尔 是彻彻底底的纽约风味——我真是爱惨她们的长大衣里的马甲以及随意一句就能噎死人的witty remark了

    21分钟前
    • 线团的花边
    • 力荐

    对博学多才 每个话题抛过来都能金句频出 有意思的故事和际遇多得可以讲上几天几夜的没抵抗力 虽然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可能心气高/脾气怪到难以相处 但周末晚上打开网飞又不是为了找朋友 作为听众 这三个半小时我过得和老马一样快乐

    25分钟前
    • 水包酱
    • 力荐

    以为会以泪洗面,但是没有,一直很开心,直到最后一集纽约公立图书馆的镜头才绷不住了。纽约不是情怀,而是现实的存在,所有的烙印都无法抹去。Fran在体育那集有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大意是,你应当直面的挑战,是那些你不得不做的事(工作、生活、活着),而不是你逃离这些后编造出来的目标和挑战。

    28分钟前
    • leafalone
    • 力荐

    我只有一个问题想问马丁,有那么好笑吗?

    29分钟前
    • Drizzt
    • 推荐

    snobbish in a good way......可以作为伍迪艾伦电影的替代

    34分钟前
    • 隐隐
    • 力荐

    谁会不喜欢纽约,谁不曾缅怀黄金时代呢。犹太知识分子式毒舌太对胃口了,拳拳到肉,固执得可爱。感谢Netflix让马丁老爷子拍讲究的纪录片继续焕发青春(bushi

    36分钟前
    • 吴慢慢
    • 力荐

    I hate money, but I love things!!!

    37分钟前
    • oowwl
    • 力荐

    从Fran开始卖弄她对手机的那点浅薄认知,就忍不住翻白眼。Come on!! 您都从来没发过短信,哪里来这么多仇恨呢?也是,马丁斯科塞斯都能交出像《爱尔兰人》那样老态龙钟的作品,完全可想见那一群人对当今时代有多么痛恨。这个时代或许没有那么好,但也绝没有那么糟。过分傲慢而又自我沉醉,全责怪科技吃人,其实是自己的好奇心早就死尽了。另外,别再吐槽时代广场了…多少人可能攒了一辈子的钱,才有一次机会来这看看。学学尊重人吧。

    38分钟前
    • momo
    • 较差

    有这么个朋友不拍下来的确不行

    42分钟前
    • XU
    • 力荐

    谁不喜欢王尔德发型的毒舌犹太姬呢🥺

    46分钟前
    • 秃头仙人锂宝
    • 力荐

    算作是《公众演讲》的续集,但又因更长的篇幅与片集化而在观感上比前作更加放松和从容。依然不认为勒波维茨的讲演时时刻刻都闪耀着幽默与智慧,斯科塞斯在纪录片中也存在数次由无动于衷至附和表演性大笑的突然转变。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勒波维茨之口反观纽约这座伟大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两人对纽约的爱,通过对话引申出的电影、移民、出版、生活、建筑、出租车等等隶属于或私人或公众的调侃回想而显现。斯科塞斯继续在对话间穿插各种视频素材让语言描述变得具象却又是极个人的记忆速写,甚至还间接回顾了自己的迷影史与创作史,对《黑胶时代》首集曾展现过的The Mercer Arts Center倒塌事件的真实回忆,让斯科塞斯和他的作品成为了纽约的镜像存档,如同皇后区艺术博物馆中巨大的纽约微缩模型版图,他真的倾其一生热爱着这座城。

    4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可能这是斯科塞斯自《纽约黑帮》以后一直想做的事:喋喋不休地希望向世人系统地介绍纽约这个大都会。二人皆是知识分子,但即便从公共空间聊到私人空间,从电影、音乐聊到建筑、历史,始终还是一种陌生、异质的城市勾勒。通过电影这一媒介我们有幸见证了斯派克•李、伍迪•艾伦、吉姆•贾木许,当然还有马丁•斯科塞斯眼中的纽约,关于这座城市的传奇也将会一直书写下去。

    52分钟前
    • Aloysha
    • 力荐

    马丁这是把伍迪艾伦的班也给接了啊(另外他终于遇到比自己语速快的人了);纽约这城市就像老太太一样愤世嫉俗、尖刻直接、永远在咒骂抱怨,但底色仍然满怀斗志且乐观

    57分钟前
    • Qtn
    • 推荐

    看完后更喜欢的竟然是马丁,谁不想要一个笑得这么大声这么捧场的朋友呢!

    58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有才又自负的人是应该这样活着的。斯派克·李疯狂卖体育明星安利的样子真的是我一个体育狗都要看不下去了

    60分钟前
    • 阿瞢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