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孤山路31号

    孤山路31号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18

    主演:陈曼曼(配音解说),白东风,陈建华,金少余,李向阳,王坚定,张云,王超,王誉达,秦超,张骏杰,刘丰铭,符彦萱,冯立,锁剑(手模),林俊(手模) 

    导演:许继锋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孤山路31号 剧照 NO.1孤山路31号 剧照 NO.2孤山路31号 剧照 NO.3孤山路31号 剧照 NO.4孤山路31号 剧照 NO.5孤山路31号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孤山路31号》是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承制,许继锋执导的纪录片,为《西泠印社》系列纪录片的序篇。该片共三集,分别为《湖山记》、《草木记》、《石头记》,以“西泠不冷”的新标识,全景式聚焦西泠印社,讲述她跨越115年的传奇历史。

     长篇影评

     1 ) 浙派导演的纪录片,看完让你觉得人间很值得

    刷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感慨良多,当下的纪录片这么多,有讲述美食的,有探索文物的,这部纪录片竟然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印章篆刻,这个选材真的是既大胆又独特,就这一点,它已经和其他纪录片不一样了。

    先和大家来聊聊片中所提到的篆刻艺术:

    从百度百科可以了解到,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这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兴起于先秦,兴盛于汉,衰落于晋,败阵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这不仅是古老而鲜活的中国符号,也是古今传袭的“诚信”标志,是人们言志抒怀的艺术雅趣,蕴含着丰厚的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

    而《孤山路31号》就是以西湖孤山南麓“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百年西泠名社为主,勾连出古今中外的金石故事、人物传奇,借印信方寸,映射镌刻在民族内心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

    片子在介绍印章源流、印社沿革、精湛技艺的同时,也带我们回顾了时代颠覆动荡思潮交锋激荡的清末明初。王福庵等“创社四君子”乱世独立,雅集同道研修青铜碑刻,“印宗秦汉”追思上古金石,对中华文化源头的执着信仰和孤傲坚守等。

    整部片子从自由奔放、苍劲凌厉的印文中,解读文人墨客感怀方寸天地的家国情怀,从琴心剑胆、壮怀激烈的印人故事里,讲述传统手艺人百年来的坚持。借小小一块金石,来触摸王羲之、林和靖、李叔同、吴昌硕等文化巨匠的高贵灵魂,这同时也筑成了西泠印社独有的精神,即“西泠不冷”。

    取材是其一,第二想跟大家聊一下“浙派纪录片”。

    浙江导演拍纪录片,从叙事方式来说,与别人总是不太一样。据笔者了解,浙派纪录片有访问式的、美文式的、揭秘式的,但无论哪一种,都是以人物和故事为核心,画面讲究,文字优美,电视语态具有江南文化的特殊美感,在经年累月的坚持之后,浙江人在对于采用纪录片讲述历史、记载文明的人文情怀和价值,也有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鲜明风格。

    这次的《西泠印社之孤山路31号》就是“浙派纪录片”的美学新突破。动用以往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从没有用过的手段,使整个影片在视觉上具备一种强烈的陌生感,给观众一种不同以往的视觉体验,让大家看见一种日常看不见的真实。

    总导演对于纪录片与公众的关系也有着长期的观察与思考。通过他对金石文化的精神空间的探寻,对相应的叙事格局的开拓,以及与当下年轻人的情感互动,可以看出,他正努力的把《西泠印社》系列做成一个具有实验意味的作品。

    希望大家都可以看看这部纪录片,感受一下老祖宗留下的印章篆刻的美好,浙派纪录片的柔美,引人入胜的叙事,绝对不虚此行,物超所值。

     2 ) 怀古而未开今,情怀大于内涵

    野心和情怀远大于格局和深度的一部纪录片。不知道还有没有后续篇,如果没有的话,怀古而未开今,叙事结构上有重大缺失。当然,当代西冷印社的衰微或许也让制作方有心无力。而如果有后续篇的话,那么目前的播出方式未免太急功近利,为了赶献礼的档期吗?当然,瑕不掩瑜,全片不乏亮点和创新之处,只是形散神亦散,总导演驾驭全片的功力还稍逊,有点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和音乐。具体到微观,西泠四君子的重现部分无论从布景、演员、服装、灯光乃至后期调色都很出彩,但全片的色调有些不一致,很怀疑是同一家调色公司做的后期吗?另外,后期特效用得过多,流于炫技华而不实,太多不必要的红外摄影、水下摄影以及镜头语言单一的航拍摄影,感觉是为表现而表现,合理性欠奉,反而打散了全片的基调和拖慢了节奏。

     3 ) 草木人间

    《孤山路31号》由许继峰执导,将镜头对准了西冷印社展现了孤山路上西冷印社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以历史人物贯穿全片,为我们展视了历史洪流下的文化画卷,尤其足复中精妙的镜头语言,色彩的运用尤为出色,解说何的艺术叒果,令无数观众为之所动容。 镜头语言是一部影片的灵魂,长镜头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最大的功能就在于逼真地纪录现实中的自然生活和情绪并保持空间,时间的完整和说一性。全片的开始就有一个长达1分钟的长镜头,展现了孤山路的全貌,最终切为孤山路的航拍镜头,一气呵成。增加了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该片中也有大量的升格镜头和降格镜头,用升格镜头展现雕刻的魅力,用降格绕头展现人流量之多,两种镜头巧妙地足用和转换,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整体观感。 色彩的象征意义是由于色彩的视觉生理效应引起观众有倾向性,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形成了色彩的联想和心理的暗示,色彩的象征意义是因为人麦长期生活经验和联想产生的比如该片中对于历史过往的闻述,多为昏黄的色调,导演的意图非常明显,而现实往往采用较为鲜艳的色调,并伴随强烈的光线,无非将往昔与今日形成了对比,表达了对过往历史的和对当下生活美好的珍惜。不仅仅足时间上的区分,环境也有很明显的色感,导演运用大量冷色倜伴随着雪花的飘落,不仅仅表现环境的恶劣,时间,历史的无情也由此显现,在历史的长何里,人非人物非物。 解说词在一部纪录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丰富了画面信息年添了影片趣味,如果没有解说词,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一部纪录片。《孤山路31号》的解说词声音厚重,语言平实自然。说明不同人物处于的历史时期时,对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史文化画面进行了补充,解释和说明,这样使得观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某些段落,朗诵历史文人所写下的传影,便观众被诗中情感所感染,内心产生了对文化的一种尚,抒情的语言由此体现。所以本片的解说词也以客观的视角,抒情的信句先感受那段过往的历史,珍贵的文化。 情景再现是记录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本片利用演员来扮演吴昌硕这一角色,将吴昌硕当时所处的意境和内心更直观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化抽象为形象,使之更加生动化,使于观众进一步理解。 《孤山路31号》该片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观众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以及传取的价值所存,当今社会,每个人都要建立起文化自信,继承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的河流,不断向前。

     4 ) 不朽的奇迹

    孤山路31号是一部社会题材的纪录片,目的是致敬西泠印社创社115年,镜头记录了杭州孤山西泠印社的古往今来。本部纪录片中镜头的巧妙运用生动地展示了印社的全貌,展现出西泠印社的沧桑变化。号召大家回归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继承与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本部影片使用大量镜头将古今的时空连接起来,给观众一种穿梭感。首先,片头一开始运用长镜头和深色偏暖的色调,给观众一种穿越时空回到古代的感觉。接下来,镜头在拍摄到西泠塔处变为彩色,向大家展示现在的西泠印社:一位年轻的印社社员正在认真地拓印石刻。用了一组延时摄影的镜头,落雨流云,星昼瞬变的画面仿佛带领观众穿越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穿梭到古老的唐朝。导演运用特效让观众观察到石刻历经岁月,最终湮灭,了无痕迹的过程。《法华经》被自然的力量渐渐侵蚀无踪,但它依然存在,依然高耸地矗立在中华文化之林。我们在时光的匆匆流逝的时候,更加感到自己与宇宙相比显出的渺小,影片此处意在呼吁我们传承这份坚持不懈的精神,使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得以长盛不衰。

    空镜头的大量使用烘托出了宁静的气氛,暗示着我们要沉住气看待世间万物。滴水的声音和翠绿的树叶、绽开的花卉、凛冬的雪景、青葱的盛夏……通过特写、俯拍、鸟瞰的拍摄手法让一帧帧静谧的图像将自然世界铺展开来。对雷峰塔和西泠塔的俯拍和多角度拍摄包含了对文字艺术的敬畏与对学者们崇高精神的赞颂。在介绍李叔同心境的前后转变时,空镜头中破败的池塘、水面上的枯枝、茫茫的雪景搭配上悠扬的《送别》旋律,更加能够反映出李叔同生活中遭遇的坎坷。大量对于印章的特写镜头照应了纪录片的主题,聚焦了本片的主要表现对象。刻章,耗费的是时间与精力,打磨的是人心。宁静致远的安逸品格通过这一艺术得以彰显,号召大家也应摒弃浮躁,传承这传统文化的韵味,泰然处世。

    特效,在本部纪录片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华经》石面上密密麻麻的文字都是通过特效得以显现,使人感慨于艺术自身的魅力。又通过特效展现了文字被岁月冲刷、一步一步褪去痕迹的过程,暗示着传统风韵正在式微,它们需要人们倍加重视与呵护。在介绍李叔同的「文涛长寿」印章时,使用特效在石面上勾勒出李叔同的画像轮廓,配合上印章的自传,让观众更加全面深刻地被眼前绮丽的巨作所冲击。历经风雨所遗留下的文化的痕迹,值得我们去传承。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才是奇迹。”穿梭百年,无价的文化珍宝中承载着传统文化,它们绚烂着凋谢,承载着不朽,这传统文化中的余韵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5 ) 西泠有锦鲤!!听神奇动物讲述西泠印社115年历史

    这两天百无聊赖之时打开久违的电视机,看到了这样一部纪录片:《西泠印社之孤山路31号》。起初只是被画面美感吸引到了的我,越看越入迷,没想到现在国内的纪录片还有这样的表达手法,就想跟大家来聊聊那些我为之倾倒的锦鲤仙鹤,水草蚂蚁。

    其实在“孤山路31号”,除了篆刻,你还会看到山上的花鸟鱼虫,一草一木,与吴昌硕、李叔同他们的精神世界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就像是专属于西泠的神奇动物,节目组用一条锦鲤的视角、一只仙鹤的视角、一块石头的视角,慢慢讲述了这些年的炎夏与风霜。

    与其他讲述西泠印社故事的纪录片相比,《孤山路31号》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鲜的视角,《草木记》开场,一条放生于“文泉”的锦鲤登场,一段段尘封往事娓娓道来。

    “文泉”二字,原为清末著名学者、书法家俞樾所书。当年俞樾初居孤山脚下俞楼时,曾与自己的学生们多次探访现在的孤山社址所在地,在鹤守岩附近崖壁上发现了清顺治初年杭州知府张奇逢刻的“斯文在兹”四个大字,非常的高兴,便在其上修建文石亭纪念。随后又在文石亭上方,将一汪“南北可七八丈,东西可三丈”的大水池取名为“文泉”。

    “我见过宋初修的四照阁颓为废墟,我见过明代天顺年间,人们在废墟之上修建仰贤亭……”节目中,这条由俞樾放生在“文泉”的西泠锦鲤,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飘摇的年代。

    之后,镜头又对准了“梅妻鹤子”的仙鹤、西泠渡口的水草、山阶青苔的蚂蚁,它们参与了“倚松弹琴”的高人雅集,感怀过“奔袭东倭”印人英气、“捐资保碑”的义举,吴昌硕的红梅言志、李叔同的荒草伤情。

    跟随着这些“神奇动物”,大家仿佛置身崎岖的山道中,一路见到孤山的石刻、牌坊、亭台楼阁,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穿插其中,就像是一个个似幻还真的梦,承载着西泠印社百年传奇。

    也正是这些孤山上的花鸟虫鱼、草木山泉,共同呈现出了一个“活”着的西泠印社。他们是孤山的另外一个主人,是纪录片叙述的主角,也是西泠印社百年历史的见证者。

    目前电视平台是浙江卫视在播,网上B站可以看,本周三21:30,浙江卫视还将播出第三集《石头记》,大家可以去看看这部难得的纪录片。

     6 ) 我想跨越时光了解你,通过这些暗藏玄妙的篆刻金石

    昨晚我刷完了最新一集的《孤山路31号》,名为《石头记》。相比起前两集,这集的信息量非常大。除了那些美丽的景色,还有那些我曾经并不了解的历史。

    “中国人相信石头里隐藏了一些特殊的生命信息,能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去寻找永恒。”总导演许继锋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这么说过。

    在《石头记》这一集里,你会看到那些石头背后的文脉力量,这股力量陪伴着西泠印社走过了115年。导演在这一集里用了一个很特别的情景化切入方式,打通了现实与精神空间的穿梭隧道,用这种方式来讲述吴昌硕的一生。

    作为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吴昌硕的人生,留下诗书画印四绝的响亮名声,更有不少藏在作品里的动人故事。他有刻过一方“明月前身”章,是吴昌硕65岁时梦见他早逝的未婚妻章氏后而刻的。一面是一位仕女的背影,一面为有格朱文款。满满3行,每行6字,文曰:“元配章夫人梦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观,老缶记。”

    拍摄这场戏的选景,是在余杭超山。看总导演许继锋的采访,我了解到,他们是到了现场才想起来,超山其实正是吴昌硕人生的最后归宿地,吴昌硕的四世孙吴超老师,在拍摄当天晚上就带着珍贵的“明月前身”原章到现场指导拍摄。不得不说,这对于创作者,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真希望幕后花絮里可以看到吴超老师的身影...

    除了吴昌硕,在《石头记》里,弘一法师李叔同是另一位及其重要的出场人物。

    1924年,西泠印社建华严经塔时,创社成员之一的叶为铭邀请了弘一法师撰书《西泠华严经塔写经题偈》,镌刻在塔上。从此,西泠净土,华严圣地,风起铃动,佛音袅袅,远近相闻。

    在西泠印社半山腰,沿鸿雪径台阶往上的石壁上,嵌有“印藏”的石匣。在这个布满青苔的石匣里,就藏着李叔同赠93枚印章与西泠印社的故事。

    想知道更多吗?B站搜索《西泠印社之孤山路31号》,答案全在那里。看完记得去走走,半山小店可以刻章,唤老伯帮忙给刻块印,兜兜走走,即使跟大师们没有生在同一年代,但看过他们的一生,也能略懂几分。

     7 ) 不朽的奇迹

    孤山路31号是一部社会题材的纪录片,目的是致敬西泠印社创社115年,镜头记录了杭州孤山西泠印社的古往今来。本部纪录片中镜头的巧妙运用生动地展示了印社的全貌,展现出西泠印社的沧桑变化。号召大家回归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继承与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本部影片使用大量镜头将古今的时空连接起来,给观众一种穿梭感。首先,片头一开始运用长镜头和深色偏暖的色调,给观众一种穿越时空回到古代的感觉。接下来,镜头在拍摄到西泠塔处变为彩色,向大家展示现在的西泠印社:一位年轻的印社社员正在认真地拓印石刻。用了一组延时摄影的镜头,落雨流云,星昼瞬变的画面仿佛带领观众穿越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穿梭到古老的唐朝。导演运用特效让观众观察到石刻历经岁月,最终湮灭,了无痕迹的过程。《法华经》被自然的力量渐渐侵蚀无踪,但它依然存在,依然高耸地矗立在中华文化之林。我们在时光的匆匆流逝的时候,更加感到自己与宇宙相比显出的渺小,影片此处意在呼吁我们传承这份坚持不懈的精神,使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得以长盛不衰。

    空镜头的大量使用烘托出了宁静的气氛,暗示着我们要沉住气看待世间万物。滴水的声音和翠绿的树叶、绽开的花卉、凛冬的雪景、青葱的盛夏……通过特写、俯拍、鸟瞰的拍摄手法让一帧帧静谧的图像将自然世界铺展开来。对雷峰塔和西泠塔的俯拍和多角度拍摄包含了对文字艺术的敬畏与对学者们崇高精神的赞颂。在介绍李叔同心境的前后转变时,空镜头中破败的池塘、水面上的枯枝、茫茫的雪景搭配上悠扬的《送别》旋律,更加能够反映出李叔同生活中遭遇的坎坷。大量对于印章的特写镜头照应了纪录片的主题,聚焦了本片的主要表现对象。刻章,耗费的是时间与精力,打磨的是人心。宁静致远的安逸品格通过这一艺术得以彰显,号召大家也应摒弃浮躁,传承这传统文化的韵味,泰然处世。

    特效,在本部纪录片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华经》石面上密密麻麻的文字都是通过特效得以显现,使人感慨于艺术自身的魅力。又通过特效展现了文字被岁月冲刷、一步一步褪去痕迹的过程,暗示着传统风韵正在式微,它们需要人们倍加重视与呵护。在介绍李叔同的「文涛长寿」印章时,使用特效在石面上勾勒出李叔同的画像轮廓,配合上印章的自传,让观众更加全面深刻地被眼前绮丽的巨作所冲击。历经风雨所遗留下的文化的痕迹,值得我们去传承。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才是奇迹。”穿梭百年,无价的文化珍宝中承载着传统文化,它们绚烂着凋谢,承载着不朽,这传统文化中的余韵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短评

    四星送上,调色比较奇特,甚至有些人们所说的重口,是不是真的具有美学价值,需要人们自行甄别

    8分钟前
    • 丢丢
    • 推荐

    孤山上的“印藏”石洞里93方印,是李叔同捐赠给西泠印社的。从吴昌硕一直讲到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3分钟前
    • 孤竹隐
    • 力荐

    看了第一集。纪录片的摄影真的没话说,一级赞,将秀丽的西泠印社亭园风景与西湖风光融为一体。但是对于解说词这块个人认为深度和广度有所不足:第一集主要围绕在那个战火纷飞家园难保的时代,西泠印社四君子构建孤山路上这座理想园是否合时宜的问题。话题不错,可惜流于浅表,而且一直缠绕在这个问题上给人一种在不停的兜圈子的感觉。

    18分钟前
    • 子不语
    • 还行

    它就静悄悄的竖立在楼外楼的旁边,白墙黑瓦的小院里,是曾经文人雅士纂刻金石劈情操的地方。

    19分钟前
    • 六百味地黄丸
    • 推荐

    身边也有朋友玩篆刻,一直都是朋友圈看看他们刻的章,看完这部片以后想跟他们一起刻。

    22分钟前
    • 拆迁队长哥伦布
    • 推荐

    西子湖畔孤山南麓下,西泠印社坐落处。

    25分钟前
    • 四年朋克
    • 力荐

    解说词有点矫揉造作,搞不懂纪录片为什么要加这么非主流的滤镜,更搞不懂IDF策展方为何只放两集...

    26分钟前
    • 凡事看远皆悲伤
    • 还行

    拍得好美。讲故事讲情怀,印学金石学的事基本没有。摊手摊手。

    29分钟前
    • 果丹皮吃掉啦
    • 还行

    文化自信

    33分钟前
    • 星月日
    • 力荐

    拍的是真的好看 解说词的确符合意境了 但某种程度上又有点曲高和寡

    37分钟前
    • 顾辞
    • 力荐

    一部过于注重画面与解说词唯美质感的纪录片,也是一部绕在各种意象里出不来的纪录片,更是一部被前述两点耽搁以至于并没有讲清楚西泠印社的纪录片。那么,这样一部文艺气息过于浓郁,浓郁到写意性盖过写实性的纪录片,还能称得上是纪录片么?更像是一部文艺片宣传片,辞藻与美片的堆砌,令该片严重失衡,已然看不出纪录片的样子。

    42分钟前
    • 寒鲲
    • 还行

    IDF两集打卡 第二集的动物角度转换的意图很浪漫,但为了造成这种浪漫整个叙事受到了一些影响。看不出导演对音乐是太大胆还是根本就没顾虑太多....

    46分钟前
    • 玛丽维拉仙女
    • 还行

    于是,我划水而去,作别大师。

    49分钟前
    • 付洪蕾
    • 力荐

    立世之根本

    54分钟前
    • 楚元
    • 推荐

    精致的空洞

    58分钟前
    • 回忆玛丽安
    • 较差

    画面好精美,音乐悠扬婉转,配上人物对应老照片的演绎,确实回味无穷。不足在于解说的语速真――的――很――慢!感觉更像散文,抒情大于内容。

    1小时前
    • 暮雪微微
    • 还行

    《孤山路31号》昨晚正式收官了,每一集我都在追着看,从《湖山记》到《草木记》再到昨晚的《石头记》,孤山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这部片子不仅仅是历史人文纪录片,对西泠印社环境的刻画也可以说是自然纪录片了,好看!

    1小时前
    • 鲁大师-鲁提辖
    • 推荐

    一个关于西泠印社的纪录片,画面精良,解说词精美,但问题恰恰出在解说词上,如果它是为了激发人们对印社的好奇那么目的应该是达到了,但正是因为模模糊糊,虚无缥缈的解说词导致信息量很小,很多时候情怀多于信息。团队很用心,解说很柔软,有点类似苏东坡这部纪录片,但还没有那么好,不过浙江卫视能拍这么好的片子并且播出就很不错,浙江还有很多文化遗迹吧?期待更多纪录片介绍浙江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

    1小时前
    • 寒风晨夜
    • 还行

    原来中国这么多匠人后来都定居日本了

    1小时前
    • 於野Yuye
    • 推荐

    航拍+今人扮演古人+古迹的数字化再现,似乎成为电视台出产的同类纪录片的标配了。大概以为用上高科技的锅就能炒出一盘好菜来。

    1小时前
    • 宋乐天
    • 较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