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18

    主演:梁文道 

    导演:谢徽 

    猜你喜欢

     剧照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1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2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3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4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5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作为一档读书节目,从日到夜,不一样的“街头”,邀你共读中西方经典书籍,以梁文道的视野及关怀,体察一本书的多个面向, 致力于为广大网友读者提供一份有深度、个性化的精神食粮。  每当我翻开一本书,那就是一段旅程的启始。踏上未知的领域,便知道天地宽阔。途中种种遭遇,是有待解读跟诠释的密码。所有的旅者也都是读者,因为阅读和旅行其实是同一种姿势。打开全部的感官,并且认真地消化和思索自己的见闻。出走,就是为了要做世界的读者。

     长篇影评

     1 ) 第199夜《狂人日记》

    一千零一夜——狂人日记

    有关作者:

    1. 37岁的鲁迅 ,作为公务员心灰意冷,很奇怪地写了一篇小说。

    2. 钱玄同请鲁迅给《新青年》供稿。鲁迅说,在一个没有窗的铁房子里昏睡,最终会死去的人,他们不可能逃出去。把他们叫醒,岂不是更痛苦。钱答道: 你又怎么知道未来不会有人能砸开这个铁屋子呢?鲁迅认为钱玄同说的也有些道理,就决定写些东西。这就是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有人认为是第一篇现代小说的来历。

    3. 鲁迅选择以一种当时不入流的小说杂文作为挑战主流文体(诗文)的方式。

    4. 胡适为了推广白话文运动写的白话诗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但是鲁迅一出道就写出了很成熟的作品。

    小说内容:

    开头的一小段是文言,说狂人已经好了,正在候补官员。

    日记内容是,狂人看到月亮后好像清醒过来了,感觉过去三十年都是浑浑噩噩。(小说里就是开始疯的那一刻)月亮的意向,在欧洲人的观念中,有些人会看到月亮就会发疯,所以lunatic 疯狂一词的词根就是月亮。中国人却是清澈明亮的含义。所以用了中西语境的不同,提出了这个人到底是疯了还是觉醒了的问题。

    接下来,他发现隔壁赵家狗看他的眼神不对,似乎要害他。看到其他人,包括小孩看他眼神都不对。又有点害怕他,又想要害他。原来,他们想要吃他,又怕他看出他们的意图。另一方面,他们互相也是一样,既要想吃掉对方,又怕被别人吃掉。

    他看到一本“没有年代的历史,字里行间都写着吃人”。

    思想价值:

    1、除了揭露了封建礼教埋没人性,吃掉了人性以外,也表达了在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状态: 受到社会主流认可的价值观,不自由的社会下,人们处于何种状态以及如何如何理解自己不自由。鲁迅认为,对此不应该抱有太大的希望。

    因为,小说里的那些人,要么认为自己吃人是正确的,要么虽然不正确,但是无力改变,不想改变。对那些指出这一点的人更加愤怒,更加生气。

    2、 传统观点认为,鲁迅是个想要把中国人变成“真人”的斗士这一点是片面的认识。他并非只是因为对中国状况十分愤怒,就要高高在上的试图教化大众,而是同情各阶层的人群,包括底层的和高端的。他觉得需要让大众说出自己的话,而不是做他们的代言人。

    3、 大众沉默的原因是,等级社会中受到长期压迫,已经适应这种压迫,精神上已经麻木了;另一个原因是,所有人被隔开,原子化,无法感受其他人的痛苦。鲁迅反对传统小说美化现实,那些书虽然提出一些问题,最后都是大团圆的结局。宣扬的观点是“人生总该是欢喜的大团圆的, 不幸的原因只是个人的原因才会出现各种问题”。但是实际上,社会上每个人都会有相同的问题。鲁迅同情中国社会,不仅因为其受到外在的欺压,其精神上的麻木才更严重,是真正需要医治的问题。他只想凭自己的观察,做出真实的描述。看起来像严厉的指责,是想用最酷烈的药方让他们有觉醒的可能。

    4、 十年沉默阶段的原因:公务员生涯中曾有抱负,寄予厚望,但是对革命的结果很失望。革命家陶成章像黑帮一样独裁,后又被暗杀。袁世凯又想走回帝制,秘密警察让大家噤声。鲁迅也曾用各种方法逃世。新青年杂志等现象出现的时候,他已经是个中年人“希望之中带着绝望,绝望之中又带点希望”。

    5、 鲁迅认为自己也是有问题的人,他在分析其他人的时候也在解剖自己。书中觉醒的人发现自己也可能在小时候吃过自己的妹妹。所以到了最后,陷入绝望,最后的希望就是“还有没有没吃过人的孩子?救救孩子”。

    6、鲁迅的骨子里还是带着悲观和虚无。故事的结果是,狂人变成了正常人,又回到主流。整篇白话文小说,篇首是文言文,表示正统、传统。

    书中的“发现问题,带有批判性就是狂人,最后乐于接受就是正常人”表现了他的悲观绝望,甚至黑暗的一面。

    6、 提出的问题:

    (1)如果把自己和社会割裂开来,如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意识到主流的问题呢?

    (2)文学是否像天上的月亮一样,带有带离此世,变成一个“真人”的力量呢?

     2 ) 第二期 《狂人日记》

    本期中道长通过分析《狂人日记》这篇现代白话文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文坛巨匠—鲁迅的思想及创作状态。

    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有两个点让我印象深刻,道长说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大众之所以沉默,有三个原因:一是劳苦大众长期处于等级社会中,已经适应了这种被压迫的状态;二是在社会中,大家被隔开,类似原子化,同理心差,难以感受他人的痛苦,只能感受自己痛苦;三是文艺小说美化现实,没有批判,大团圆结局来误导大众,逃避真实的问题,以求心理安慰。正是上述原因导致了底层民众精神上的麻木不仁。现在社会呢?

    现在我们仍然生活在等级社会中,传统的观念,官本位的思想随处可见,几千年的传统很难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可贵的是有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像鲁迅先生一样,以笔为武器唤醒大众,比如我喜欢的王小波先生。现在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与人的交流更加虚拟化,相比之前我们仿佛更加原子化。至于文艺作品,看看现在的偶像剧,真的让人无力吐槽,青少年在影视作品方面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引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市场上也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观众品味的提高必然会伴随着相应市场的健全,目前只是时间问题。我们的国家文艺的成熟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只是开始,处在当前社会我们也许只是需要努力做一个清醒的人即可。

    第二点就是在视频的结束时,道长讲到狂人通过观察月亮悟到了吃人的哲学,而身处现世的我们如何去发现社会的问题?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并且在《狂人日记》的最后鲁迅是处于一种绝望中,狂人回到正常人的行列中,成为了吃人的参与者。而我们自身呢,也在努力的进入体制之中,以求庇护。虽然现在我不知道具体如何做才能清醒,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追求智慧,多读好书,善于思考,最好还能行万里路,这也是我以后的生活方向。

     3 ) 随记

    《文学改良:中国的历史从此分成两截》 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前后历时5年,终将中国历史分成两截(文言文/白话文)。为何白话文会成为种趋势?首先,他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结果,其次,现代国家动员的需要(部队动员)。为何要以白话文替代文言文?胡适给出了三个理由:①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白话文;(佛经译文)②世界通例,中国也不例外;(但丁-神曲-意大利文、马丁路德-圣经-德语)③更清晰得表达出写作者感情和思想。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的时候只有26岁,放在现在就是90后,当时他满脑子想的是要在中国掀起一场革命,果然他也做到了。道长吃卤煮的时候,隔桌的冯先生一席话十分耐人寻味,“现在的年轻人得有点信仰,得有点韵味。”身为90后,觉着脸上火辣辣,心中惭愧之感犹如涌泉不断地往上冒。我不禁的问自己同为90后的我都在做些什么呢?身在和平年代,我们丢失了很多东西,有些东西它是该丢的,但有些东西确实丢不得的,冯先生说得很对年轻人得有信仰,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能丢的。 茨威格说过:“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做一个有信仰有使命感的人,这个“人”才有意义。

     4 ) 第七集《敦煌变文选注》观感

    读文字时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跳舞女子的石像,左肘抬起右手垂膝、身材姣好舞姿优美,可以想象当年大唐盛世真的有那么一位技艺精湛的舞女在王公贵族的厅堂中翩翩跳跃,这样的石像很常见,以至于没有年代没有名字,我的问题是这样的舞女算不算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她留下了一个跳舞的姿态,但又有谁知道那石像是她呢?那石像只是她这样人的一个代表。同样的,留有名字又怎样呢,就算是自己没白活吗?其实都是白活,只不过认为不是白活比认为是白活可以让你活的更舒服点。

    目建连是佛陀最开始的十大弟子之一,修成了阿罗汉,他给了母亲一笔钱,让母亲用来供养法师,结果母亲自己花了,于是下了地狱,而且是最底层的无间地狱。于是目连去到阎王殿,一层一层的往下找,每下一层都感到这已经够痛苦了怎么还不到啊,折磨的他想一头撞死。

    这最苦的无间地狱,下着铜雨,吃铁块,喝铁水,万箭穿心,不停的折磨致死又立刻复活,他妈妈在这里受尽了苦难。他找到妈妈,心疼万分,给妈妈吃东西,结果食物一到嘴里就变成了火,目连没办法,去求助佛陀,佛陀让他开盂兰大会,又给他法杖让他打开无间地狱,没想到地狱一打开,他妈妈没出来,倒是让其他的恶鬼跑了,于是地藏王扣押他妈妈当人质,让他去把这些跑掉的恶鬼抓回来,于是目连投胎成黄巢,屠夫。

    佛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在这个故事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文化有孝道,佛不能碰,中国底层人民总感觉受到了很多苦难,多么渴望有方法去解脱这些苦难,于是佛的轮回果报必然要拿来当做救赎。

    有救赎真的是幸福的,而没救赎是直面苦难,能锻炼人。人性就是这样,能够轻易自杀的人不会留下什么理论,直接去自杀就好了,而不能够轻易自杀的人,就一直要为活着找理由,有救赎要活着,没有救赎自欺欺人的说成长是好事,直面是好事,直面让人更坚强,也要活着。

     5 ) 写作的黑夜

    这是道长讲课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讲到写作的黑夜,史铁生因为身体的原因,和世界接触的时间空间有限,但是他如何能够保持创作的灵感呢?或许依赖于写作的黑夜,并不依赖于大众传统的视角,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悟和思辨,在长期的写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很难得。读的史铁生的作品很少,等到把小波的作品看完,再看一下史铁生的作品,再进行补充。

     6 ) 梁文道,国产文化类脱口秀之王

    最近开播了好几档打着文化综艺名头的节目,边用流量吸引粉丝,边用创新形式改编文化加以传播,效果自然是不错。
     
    最起码,它们都做到了传播二字。
     
    但,这些节目若是放在一个人面前,头顶的“文化”帽子恐怕就要斟酌斟酌了。
     
    米姐说的这个人,就是梁文道(以下统一简称“道长”)。
     
    跟着他一起强势出镜的,是从1月份开播至今,依旧以豆瓣9.6的高分稳居国产文化类综艺头把交椅的——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道长这个节目,是读书的。
     
    很纯粹的,仅仅一个人,走在夜间的街头、巷尾,地铁、公交,拿出一本书,逐句解读它背后的故事。
     
    不过经过三季的历练,《出走季》的道长,将脚步迈出去了。
     
    讲陈独秀的《文学改良刍议》他去了北大;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去了地坛;讲《丝绸之路新史》他去了敦煌.......
     
    就像他开篇说的,想以此崭新的方式唤起年轻人的信仰。

    毕竟,很多年轻人手里早已被各类电子产品替代(好吧,包括米姐),看书、读书的时间本就不多,若是要理解其背后的含义更是奢侈的要命。
     



    对于历史的遗忘已经成为了常态,而这恰恰是我们这辈年轻人最不应该失去的。

    从结果来看,道长的这次出走,没下错棋。
     
    作为一档单人文化类脱口秀,《一千零一夜》很容易会让人联想到前两季的《晓说》。
     
    (最近两季,《晓说》俨然转型成了访谈节目,豆瓣评分也一路狂掉)
     
    同样是讲历史、讲文化、讲传承,但看下来你会发现,这两个节目完全不在一个lever上。
     
    我说的lever是指——方方面面。

    文化人VS音乐人。
     
    道长是生在香港,长在台湾,业在香港的职业作家兼传媒人。
     



    高晓松是生在北京、长在上海,有着文化底蕴深厚家族的音乐人兼文学爱好者。
     
    生活背景不同,自然影响了两人成年后的认知。
     
    比如现在看到的道长,读百家书,各种学科都有涉猎,虽广却不是样样精通,立场偏激进,懂调侃、知礼节,他看中的,一直都是社会动态,家事国事天下事。
     
    而高晓松,本身因为音乐人气质自带的自由散漫感让他综艺人的身份更被人所熟知,相对于道长,他更像是一个百宝库,拿朋友的一句话解释——地摊文学之王。



     
    再简单点,道长走的是主流文化路,高晓松(以下统一简称“大紧”)非主流。

    所以,当这些深入骨髓的东西放在节目里面,呈现出的是两个极端。
     
    一个静谧精致,一个随意海侃。
     
    道长在夜间的路边一镜到底,大紧在厂商赞助的场地随意一坐;
     



    道长每期一本经典书籍,大紧每期一个热点题材;
     
    道长一期一身搭配,大紧一套衣服混搭好几期;
     
    道长的叙事像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每每讲的书籍都能针黹时弊的结合现实社会展开,勾起你对阅读的欲望,很多人会因此将道长的书单copy到自己的计划列表里。
     

    第197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二) 伪文青的媚俗

    大紧恰恰更像是一位肚子有货的街边老大爷,甭管真假,故事说起来一套套的,当即是普及了一堆你不知道的小常识,但节目结束,能记起来的却没有几个。

    这样的状态,就又和两人各自的初衷有关了。
     
    熟悉道长的应该知道《开卷八分钟》,用8分钟的时间挑选出书中最精致的部分加以推荐,7年时间,道长推荐了不下1000本书,转录成的MP3更是成为了一众年轻人的精神食粮。



     
    14年底节目停播后一年,《一千零一夜》出世。
     
    照例是站在大众娱乐社会里日渐减少的纯粹阅读时间的位置上,为的依旧是让年轻人更多的关注到本质的书籍,去学习了解深入文化历史,提升自我价值。
     
    这是入世。

    听着操着一口温柔港普的道长给你讲着胡适、新青年,告诉你“90后的你其实也就是当年胡适差不多的年纪,同样的90后,人家新思潮、搞改革,你又在做着什么呢”?
     



    而大紧,他仅仅是站在了局外人的立场。

    这从《晓说》一直沿用的slogan“世界依然很大,大到可以晓说”就可以看出。

    节目的框架本身就是闲聊出来的,也没有极强的目的性。
     
    他做的,只是将琐碎的故事拼凑成一个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比如他讲奥斯卡“你不能说它完全公平,但也不能说它是‘黑幕’,它是有一套制度,去保证它的运行。如果是特别好、能服众的电影,是应该得奖的;如果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它更保护那些懂得游戏规则的人。”
     
    你不需要去反思,不用去愧疚,一笑而过后鼓掌说“这人真博学”就够了。
     
    区别就在这里。
     
    如果《一千零一夜》是夜间孤身的一碗鸡汤,那么《晓说》就是一场闲来无事的小型讲座。
     
    没有人能抗拒的了道长的真诚,当一个人不在乎名与利只为现世本身奔波时,他就赢了。
     
    借用《出走季》花絮里的一段对话
     
    冯先生:现在的年轻人得有点信仰
    得有点韵味
    道长:对,还是希望能做到这样


     7 ) 一千零一夜:读好书,好读书,书好读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6年)

    在古代中国,各地方言天差地别,但农耕时代农民不需要穿州过省,商人和官员们则使用笔谈,因此口语的不统一并未造成大问题。文言文作为统一书面语将国家联系沟通起来,但是掌握这门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却是困难的。工业革命催生了普及教育和统一语言(提倡书面口头语结合,即文言一致)。有识之士推动白话文运动以降低普及知识教育门槛:他们创办白话文报纸刊登启蒙知识,阅报社则负责传播(念出刊登的内容)。虽然当时有人主张废除汉字,用拼音代替,但胡适则主张推广白话文,并在其《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八不主义,最特别的是主张白话文学应该成为文学主流,因为白话文能够自然的表达感情。胡适认为只有用白话文写出美的文学作品才能得到养分。白话文革命之火让中国在短短五年内与过去几千年的死板文字告别,文学创作进入新的纪元。

    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

    在过去的中国,小说一直是被边缘化的文体。因此,富有战斗心态的鲁迅特意选择在主流文坛中不入流的小说和杂文开启他的创作,推动文学革命。在短短八年内,鲁迅写出二十余篇小说,成就惊人。其处女座《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没有丝毫青涩,足以媲美众多成熟作家的佳作。虽然《狂人日记》旨在揭露封建礼教埋没人性的深刻主题,但鲁迅并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指责国民的劣根性,而是抱着对大众因为阶级固化而麻木不仁的同情心试图替他们发声,说出他们的痛苦。鲁迅并不像大众以为的那样是一个单纯的战士,《狂人日记》的最后,“狂人”恢复了正常,意识到了自己也是吃人之人,反映出他的悲观绝望和自我批判。

    史铁生:《我与地坛》(2002年)

    史铁生让我们感动的并非是作为一个身残志坚的作家,而是他在他自身的残疾中深思出了人类的残疾状态 --人生的孤独和对生存的本能欲望。经过文革期间大家非理性的积极向上后,人们陷入了集体空虚的状态。饱受伤病折磨而频繁出入医院的史铁生在那里看透了生命的意义: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受现实主义哲学影响)。这些让我们将人生灌注其中的事情让我们一时忘了自己的痛苦并提供精神的慰藉。史铁生的轮椅限制了他的生活范围和写作的现实素材,但也使得他用认知和理性而非感性接触社会。让他有空间和时间反思,用自己的思考力和同情心进行创作。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科学怪人》(1818年)

    十八世纪,欧洲浪漫主义兴起,人们开始反思启蒙运动后人们盲目的迷信理性、知识和科学,因为驱使人们献身于科学和理性的恰恰是感性。浪漫主义的先驱者们认为普罗米修斯(因不忍看自己创造出的人饱受疾苦而盗出火种赠与人类,因此被宙斯惩罚每日遭受老鹰啄肝之苦)逾越了自己的界限,因此理应受到惩罚,并由此延伸至人类也不应该逾越自己的界限去“创造”生命。因此,在19岁的天才作家玛丽雪莱的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科学怪人》中,被创造出的科学怪人是一个面目狰狞而饱受歧视的不完美之“人”。但书中最有人性的却是恰恰是科学怪人,却因人们不断的歧视走上了复仇之路。反观人类,被自己的偏见和种族中心主义拒绝接纳肤色相貌种族宗教等与自己不同的“异族”并剥夺他们的权利,似乎比人造人更加冷血、没有人情味。最后,在此类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引人沉思的是,在未来,我们又能否接纳其他高等生物?

    丝芮乐伟·韩森:《丝绸之路新史》(2015年)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然而,丝绸之路并非人们想象中畅通无阻的康庄大道。其沿途是无数像毛细血管一般的小路,时断时续。另外,在欧洲(古罗马)的丝绸基本源于希腊和印度而非中国。因此,丝绸是被当成货币而非商品在丝绸之路上流通。另外,丝绸之中也并非像人们想象中的繁盛:其贸易规模小而路途短,通常只有十几户商人在两个绿洲之间交易。或者丝绸之路更大的“贡献”是文化的交流和语言学校:不同种族之间的人通过贸易交换文字、语言、名著(如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佛经)。中国对在丝绸之路来往的商人的管制和税收在安史之乱后开始消退,敦煌逐渐衰落,而之后大批国外资金流入,将文物、文献运至海外,敦煌成为世界之市。

    玄奘:《大唐西域记》(646年)

    大唐西域记作为一本写实的地理游记,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贞观元年,玄奘奉唐太宗敕命,出使西域,拜入印度那烂陀寺(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主持门下,取回并翻译《瑜伽师地论》。佛教中,瑜伽是一种修行、锻炼、改变自己之法。因此瑜伽师地论便是讲述不同层次上如何修行及其效果之书。此时,佛教传入中原已余七八百年,本土化宗派众多,各家对于“空”(唯识)和“有”(中观)的观点各执一词,因此,玄奘想通过《瑜伽师地论》中的唯识学统一各家之争。然而印度佛经中哲学式的逻辑思维与汉化佛教的实用主义格格不入,为了更加忠于原著,玄奘的译文颠覆了中国传统习惯,创造新词,改造汉语。也因此,他的译文不被普罗大众所接受,更没有流传开。因此,虽然玄奘是史上最富盛名的佛教徒,但是他的著作却并没有被人推崇。释迦摩尼一词源于犍陀罗语。犍陀罗,字面为遍地花香之意,也是大成佛教兴起之地。大成佛教的兴起带来的重大改变之一就是佛像。此前因为佛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佛教的象征为菩提树和脚印。然而缺乏可见的图像象征不利于佛教的传播,于是轰轰烈烈的造像运动首先在犍陀罗拉开了帷幕。犍陀罗的佛像建筑则源于占领了健陀罗的希腊人(佛像形似太阳神)加入佛教后融合希腊塑像,印度和健陀罗文化所造出的最早的佛像。

    敦煌变文(唐朝)

    在敦煌流失海外的文物中发现的变文,是唐代的白话文学。在中国教育中,这些通俗文学作为非正统文学,并没有受到重视,也因此大多已经流失。变文题材从佛经的通俗演绎,扩大到古代经典和历史故事。其最突出的特色便是文章开头的序文,用散文描述文章梗概,在故事段落之间加入诗词和套语。而这些文章被称为变文,一说是因为他们将这些深奥的佛经、题材变得通俗;二则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变得含义从渐变成为剧变和通过精神力量进行无中生有的创造;另外,在印度文化中便和戏剧也有关联。因此现代学者认为变文是古代的说唱艺术。而这些变文的创造者,并非那些街头表演的文盲艺人,而应是初通文墨的旁观者笔录。变文在印度佛教中加入本土色彩,在弘扬佛法的同时娱乐大众,因此有些章节看似荒诞。在变形之后成为中国血脉的文化。但明朝政府禁止变文流通,因此变文只存在于唐朝的敦煌。而在宋朝,宝经、讲卷代替变文成为大众文学。

    佚名(伊儿汗国):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 (2009年)

    现在的人们常常以为基督教源于欧洲,但从地理意义上,基督教其实源于东方(耶稣是以色列人)并先传入以色列附近国家。然而在各个国家本土化后,当时关于基督论(耶稣的神性和人性之争)众说纷纭,应此基督教下分支众多,景教便是其中之一。景教在中国的扩张虽然广泛但教徒却寥寥无几。在唐朝时期,伊利汗国(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的主流宗教为伊斯兰教。因此,当地的景教徒必须依附于同为外来人口的蒙古人以保证宗教的生存。当身负忽必烈使命的拉班·扫马和马克这两个从元朝(伊利汗国与元朝为盟国)大都西行朝圣(耶路撒冷)的人经过波斯时,看重二人身份背景(蒙古人+忽必烈之命)的景教徒便推举其成为宗主教。1287年,为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埃及对抗,伊儿汗国大汗要求马派遣拉班扫马前往欧洲,商谈与基督教世界合作对抗穆斯林的可能性。但欧洲基督徒内部的分裂和伊利汗国虎视眈眈的邻居使得该计划胎死腹中。虽然他的旅途被称为“逆行的马可波罗”,但这本游记记录的并非风土人情,而是沿途的政治宗教风貌,也是景教在伊利汗国的消亡史。最后,有人说他们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呢,那么,“如果一个在北京出生的蒙古部人我们不认为他是中国人的话 那么他该算是什么人呢?”

    川端康成:《古都》(1962年)

    故事似乎很寻常:一对被遗弃的双生子因为收养家庭的不同而过上了天差地别的生活,而当她们偶然相遇发现彼此后,她们开始了逾越社会地位的悬殊的友情和亲情。但是《古都》写的其实是京都这座城市而并非这对姐妹花:景物街道、季节变化、“京腔”的格调,以此来体现物哀情绪的细节。川端康成早年作品中西方现代美术影响的痕迹明显,而到了晚年便向日本传统美学靠拢,追求对细节的雕刻。其文笔含蓄徽妙难以言说,节奏舒缓,字里行间的淡淡哀愁和幽怨传达出独特的美感。因为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所感受的哀愁,再将其投射到万物,于是和万物感情共通,这就是日本美学的根源。而这份哀愁,源于川端康成自幼丧失双亲的孤独、敏感与自闭,因此,川端康成作品中文字语言与表达的比例似乎常常失调:大量篇幅用于描写那些看似不重要的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成就了川端康成。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1956年)

    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因嫉妒金阁寺之美而火烧金阁寺。三岛由纪夫则根据此真实事件创作了《金阁寺》。家贫、丑陋而又口吃的主人公沟口因为自己的天生缺陷而自卑,并用自负掩饰自卑,将内心与世隔绝。在父亲的影响下,沟口从小心中的梦想便是成为金阁寺的住持。但他扭曲的性格使得他与众人格格不入。当他真正进入金阁寺时,对金阁寺的美的向往和占有欲又进了一步。最终,对金阁寺的魂牵梦绕使得他绝对必须摧毁金阁寺才能永远拥有它,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同沟口一样,三岛由纪夫的体弱让他敏感的认为肉体才是人世间最重要的存在,他认为只有肉体在受折磨时才能感到它的真实存在。即使他疯狂健身成为“腹肌先生”,却也未能消除他内心与世界的隔阂。犹如小说中沟口对金阁寺毁灭的追求,三岛由纪夫也将切腹自尽理解为对美的追求,并因此自导自演了一出愚蠢而极具戏剧性的自杀,以此来表明心中对国家的热爱和拯救:他认为西方市场经济和所谓民主腐朽了日本传统文化和神性,所以绑架了自卫队团长,公开发表极端右翼言论后切腹自尽。对最极端美的盲目信仰导致了他的毁灭,这不只是小说的主旨,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人看似易逝,但却能通过繁衍而让自己长存,金阁寺看似坚固,却被一把大火毁于一旦,不可复苏。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1915年)

    “罗生门”一词因为黑泽明的电影而享誉全球。然而电影却取材于短篇《竹林中》(取材于日本古代的历史传说《今昔物语》),故事讲述了一个武士带着妻子在前往若狭的途中,遭遇大盗多襄丸后,武士被缚,武士之妻真砂被大盗凌辱。然而故事却是由七个视角拼凑而出:三位当事人、上山砍柴的樵夫、云游的和尚、逮捕人的衙役、武士妻子之母。同一件事情因为经历者角度、价值观、目的、利益不同而产生偏差,在没有客观掌握全局的第三方的存在下,真相扑朔迷离。小说形式精巧,写法干净。

    而《罗生门》短篇本身,讲述的则是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在罗生门(地名)偶遇以拔死人头发为生老妪。老妪声称死人生前作恶且自己为生活所迫因此不应该被谴责。仆人听后大悟,决心弃苦从恶,剥下老妪的衣服逃离了罗生门。

    不同于当时文坛主流所强调的自然主义形式(即描写社会实况),芥川龙之介认为真正的人生来源于小说而非现实社会。他擅长心理描写,对人性做深层的挖掘。纵观他的全部短篇,也是一种对人间百态的展现。芥川对人的心理状态描述是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社会人情的观察。

    司马辽太郎:《坂本龙马》

    司马辽太郎原名福田定一,因敬慕司马迁而更名“司马辽太郎”,取“远不及司马迁之太郎”意。而其文风也以司马迁为本,一反日本先前“时代小说”的平铺刻板和私人视觉,将历史政治融入其创作。《坂本龙马》从英雄主义的角度上描绘了草根出身却被誉为“日本走向现代的总设计师”的坂本龙马带领日本从“黑船来袭”的闭关锁国到“维新政府”的幕末风云。坂本龙马是第一个提出“日本国”概念的人,其思想前卫激进,提出八项原则:“大政奉还”“议会开设”“官制改革”“条约改正”“宪法制定”“海军”“御亲兵”“通货政策”(日后闻名于世的“船中八策”)。

     8 ) 哇哇哇

    先把短评贴一下。

    半年前尝试看了一下,安静祥和,没有有趣的故事、没有激烈的火花,有的只是娓娓道来,完全看不进,弃之。 这两天忽然想到这个节目,再次尝试,一模一样的节目,居然看得津津有味。 小时候不爱吃香菇,长大后有一天忽然爱吃了且持续喜欢。 这大概率就是一种缘分,时间不到不必强求,在合适的时间接受即可,无需抗拒。

    道长所宣扬的独立思考及反思精神每每听到都会有一种哇!哇!哇!的感觉。

    好想下载保存下来啊,总觉得以后会看不到了,是我想太多吗?

     短评

    鲁迅的小说不适合未成年人读,只有经历过很多事 读过很多书 走过很多路 见过很多人 之后,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之后,才能懂得他的好。可惜的是,那些歇斯底里的呐喊,被掩埋在装睡的呼噜声里了。

    8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出走,去北京,去西域,去伦敦,去京都。

    12分钟前
    • 钵中衣
    • 推荐

    已经第三季了,还记得当年道长说的那一句,我们会一直读下去,直到海枯石烂……

    16分钟前
    • 我执
    • 力荐

    不是节目有多厉害,当然是很厉害了,是国内同类型的没有。

    20分钟前
    • 尹圩肆
    • 力荐

    希望出走季能来成都读一读李劼人,巴金。

    25分钟前
    • 小江湖骗子林羽竹
    • 力荐

    非常喜欢/钟意《一千零一夜·出走季》的北京篇和敦煌篇;京都篇就稍作了解也是和中国有关的呢…梁文道,人如其名,(梁)姓知识分子有(文)化有品味地娓娓(道)来…京都篇

    28分钟前
    • 🌻樂芃☯️
    • 推荐

    “现在的年轻人得有点信仰有点韵味对,还是希望能做到这样”

    31分钟前
    • 阿难
    • 力荐

    希望理想国越来越有钱 装更远的逼

    32分钟前
    • 青年瘦白鼠
    • 力荐

    【2018.115】

    36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等待了半年,新一季《一千零一夜》终于播出了。2018年是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101周年,是鲁迅《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前两期节目就从这两位80、90后大师讲起,面对这几年火起来的“女德班”和一些反智媒体,再读胡适、鲁迅真是再好不过了。

    39分钟前
    • 影杂志
    • 力荐

    你是大千世界众生万象中的一粒尘埃,你掠过消失的身影深受我辈敬仰。

    40分钟前
    • 无邪小神
    • 力荐

    听梁叔叔读书

    42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力荐

    道长的出现简直是每年小屏幕上最大的指望!

    46分钟前
    • 桐yin
    • 力荐

    这一季的想法真是吊炸天了!比前两季都出色,一个文化节目,做到第三季竟还能更上层楼,不禁让人觉得看理想整个团队都牛逼闪闪,闪闪发光。

    47分钟前
    • 悄悄一线光
    • 力荐

    出走季评价偏高了,个人感觉不如以前,评分高可能因为这种节目太少了

    52分钟前
    • 黑择明V
    • 还行

    模式更新,以百年前新文化运动两位先驱开头,振聋发聩,如今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回顾胡适、鲁迅们了。非常喜欢每期节目后面的花絮部分,添了几分烟火气。

    55分钟前
    • 南方的北瓜
    • 力荐

    专治失眠的《一千零一夜》终于回归了。就看他像布道的传教士又像呓语的梦游患者,在巷弄,天桥,地铁上、在车水马龙的街头,一袭素衣一本书,在夜幕下喧嚣的人间烟火气里,娓娓道来。

    59分钟前
    • 阿牛
    • 力荐

    终于等到道长了,激动的想哭

    1小时前
    • 晴天☀️
    • 力荐

    继续挑着看哈哈,道长

    1小时前
    • 女宛心兑
    • 推荐

    等了一个学期,你们终于回来了!说好的一千零一夜,少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能算是一千零一夜

    1小时前
    • 天造地设般难得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