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国家宝藏第一季

    国家宝藏第一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17

    主演:张国立,李晨,王凯,梁家辉,刘涛,易烊千玺,段奕宏,秦海璐,撒贝宁,马苏,单霁翔,李仲谋,龚良,段晓明,马萧林,强跃,万全文,蔡琴,马宝杰,任万平,方勤,王刚,何炅,陈晓,刘奕君,郭涛,雷佳音,关晓彤,蔡国庆,蔡轩正,任重,宁静,杨志刚,那英,孙淳,周冬雨,袁弘 

    导演:于蕾 

    猜你喜欢

     剧照

    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2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3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4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5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6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6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7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8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19国家宝藏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的热播,今年,逐步被定格为央视文化节目元年。8月22日,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纷纷“周二见”的秘密被揭晓,央视文化节目大家庭又将新增一位重量级成员: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场关于9家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恢弘“特展”:金牌制作团队2年酝酿筹划、强大顾问团保驾护航、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强势结盟、实景取材、27件顶级国宝重器、27位与之魂魄相依的“国宝守护人……《国家宝藏》将用创新演绎的传奇故事,串联每一个守护者的讲述,点燃延续中华文明的灿烂星火。用时尚鲜活的综艺形态,搅动每一个普通人的参与,全力解密和激活古老深沉的历史文化资源。

     长篇影评

     1 ) 国家宝藏

    之所以给了三颗星不只是因为袁立闹腾的,而是其浓浓的政治味道,尤其是第四期。

    我想说的是,那么多奇珍异宝,如果只是按照天朝的意思来选的话,其实那段让每个博物馆馆长去介绍为什么选那几件宝物的环节完全没有必要。

    但是对文化的宣传,这个节目真的是一种全新的方式,而且我很喜欢这种方式。首先,把宝藏和明星结合起来,明星可以娱乐大众,这样可以增加节目的受众。其次,通过明星演艺前世的历史故事,在给人们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讲宝藏的历史意义体现的淋漓尽致。再次,通过宝藏的今生故事,体现出了当代考古学者,已经耕耘在宝藏一线的老中青为了国家的文化事业作出的贡献,让我们对祖国的文化更有了一颗保护之心,敬畏之心,由此升腾出浓浓的爱国情怀。

    所以,一俊遮百丑,新生的综艺形式总是有缺陷,但是只要大胆去尝试,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就是极好的。希望节目越来越好。

     2 ) 《国家宝藏》第一季精华梗概

    一、紫微星之城—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李晨

    各种釉彩大瓶+王凯

    石鼓+梁家辉

    守护历史,守护绿水青山/国之瑰宝/中华文脉

    文化+艺术+物质

    不务正业宋徽宗,盖章狂魔乾隆爷。 二、火与铜的共舞—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段奕宏

    云梦睡虎地秦简+撒贝宁

    曾侯乙编钟+王刚

    守护历史,守护中国剑魂/律法初心/华夏正音

    武+法+礼

    抢戏撒贝宁,纪和重合体。 三、上古文明开源之地—河南博物院

    妇好鸮尊+刘涛

    贾湖古笛+蔡国庆&蔡轩正

    云纹铜禁+雷佳音

    守护历史,守护华夏英姿/华夏初音/强国智造

    文字+音乐+禁酒

    吟诗作赋理工男,不要面子赞助商。 四、四朝文明定鼎天下—陕西历史博物馆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马苏

    杜虎符+刘奕君

    阙楼仪仗图+郭涛

    守护历史,守护丝路芬芳/安国之信/盛世威仪

    大秦帝国(阳刚威武,厚重深沉)

    胜唐气象(高贵雍容,海纳百川)

    各种游戏背景音乐,各种助演演技在线。 五、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

    洛神赋图+陈晓

    铜鎏金木芯马镫+关晓彤

    万岁通天帖+宁静

    守护历史,守护妙笔丹青/草原丝路/笔墨乾坤

    绘画+军事+书法

    热门IP同人图,孝庄VS康熙帝。 六、见证华夏文明多源头格局—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何炅

    辛追墓T形帛画+雷佳

    皿方罍+黄渤&王嘉

    守护历史,守护中国制造/瑰丽梦想/上古血脉

    思想+生活+信仰

    古时市场营销,今日完罍归湘。 七、包罗中国古代艺术万象—上海博物馆

    商鞅方升+黄磊

    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那英

    大克鼎+易烊千玺

    守护历史,守护强国之计/锦绣中华/华夏正礼

    度量+丝织+礼乐

    传统手艺后继有人,名门望族终生守护。 八、传颂万年越地长歌—浙江省博物馆

    宁波“万工轿”+任重

    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孙淳

    玉琮+周冬雨

    守护历史,守护惠世天工/高山流水/玉魂国魄

    工匠+乐器+文明

    高山流水凤鸣岐山,越地长歌经久不衰。 九、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南京博物院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秦海璐

    坤舆万国全图+张晨光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袁弘

    守护历史,守护大国匠心/海国图景/先贤懿德

    建筑+世界+精神

    玲珑宝塔扬名天下,魏晋名士各显奇葩。 十、国宝特典

    浙博+玉琮

    鄂博+云梦睡虎地秦简

    陕博+阙楼仪仗图

    豫博+云纹铜禁

    沪博+大克鼎

    辽博+万岁通天帖

    南博+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湘博+皿方罍

    故博+石鼓

     3 ) 怎样看待《国家宝藏》对乾隆皇帝审美水平的嘲讽?

    正确评价一个人的审美要全面看,而不是通过个别情况就妄下评论,会一叶障目。乾隆瓷器富丽的不少,素雅的也很多。被嘲笑农家乐审美是因为代表顶级瓷器烧制工艺的瓷母图案太炫了,再加上人们截取了部分乾隆和雍正的瓷器对比图调侃,导致很多人觉得这位的审美水平比不上他爹。看来对人也好对事也罢,让外人对其形成观感的是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事件,真实情况如何往往被忽略了。我不为乾隆洗白,因为我也不喜欢他。只是有点感慨,想说如今网络发达,我们面对庞大的信息要理智清醒,不要轻易被媒体的所谓图文真相带偏,时间长了会丧失最起码的判断力。上两件乾隆素雅的瓷器。

     4 ) 写作科普,读作娱乐,专业相关者吐槽知识错误,超长慎入。救救知识,严肃知识不能娱乐化。

    本影评主要针对本节目每一期各种细节知识纠错,所以非常长,慎看。那些追捧错误百出的娱乐节目却在真正的知识贴下面点“没用”的人,知识对他们确实没用,救不了他们,他们不在乎真知,我也不在乎这样的世界,别跟我说就行。拒绝任何找茬,不是一个世界的不能对话。第二季的吐槽在这://movie.douban.com/review/9838197/

    我的专业和历史文化研究有关。 看这种节目真是又喜又悲。喜的是总算有人做冷门文化主题,悲的是货不对板。虽说支持向公众推广文化,但我的意见还挺大的。 ZZ正确而知识不正确的槽点太多,甚至ZZ也未必正确。 我以为会有大波吐槽,不过我首页还比较安静 ,据说很多历史系的人都懒得说了,或为了防雷压根没看,而我属于偏向虎山行……习惯了,看专业对口的娱乐作品总要吐点血。

    知乎有个问题叫:“考古及历史类专业人士怎么评价央视 《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可以看看参考。

    一,总体评价:

    这类节目要是做得好我本来会喜欢。有人说:“看这个不如去看书”,我觉得没有必要,看书的人自会看书,但很多人根本不看书,没有这样的节目他们就不会接触文化,电视节目和专业书籍针对的本来是不同人群,多普及一些文化知识是好事,我赞同这个初衷。不过初衷归初衷,内容归内容,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看完发现槽点真不少。

    总之,打科普招牌,但实际定位还是娱乐。

    不是初衷好就一定结果好,说着为了弘扬民族文化 ,想法很好,实际做的却很糟,不考据知识,不好好编剧 ,这不但起不到普及文化的作用甚至可能误导大众,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有人说态度好就行。态度好吗?这节目请了专家顾问团 ,但是挂名不问,专家根本不知道他们拍成这样,不采用正确意见,自己瞎编,这是什么态度?宁可错误也不要正确的态度。如果它好好参考专家意见根本不可能错得那么离谱。简直给老专家的名字抹黑。注意我说的瞎编指违反历史,这不是观点,不是见解,不是主张,只是客观事实。

    有人说,看节目只是入门,错了不要紧,以后再加强学习改善。不,别自欺欺人,事实上他们绝不会去加强学习改善,入门错了往往就错一辈子。绝大部分群众叶公好龙,对于文化,号称热爱,然而无知,并不真正了解文化知识。我打赌许多为节目叫好的人可能一辈子没去过博物馆或很少去。(意思不是说常去的就一定不叫好,还有许多爱好逛博物馆但不懂行的。)有不少人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电视节目(非电视剧)和网红说的话,以上这些错了,会带歪多少人的三观?我觉得宣传媒体做节目还是要考虑对大众的三观负责。看看这一年的学生作文,这么快,影响就出来了,“云纹铜禁是为了教人禁酒而造的(众说纷纭并无定论)”都变成作文材料了!“千里江山图的作者天才少年王希孟的生平”都能拍成舞剧了(这作者的名字不确定且生平成谜年龄不详)。节目发明的伪知识已深入人心,谁再说电视节目不会带歪孩子?它不是电视剧,不是虚构作品,打着文化节目招牌是会误导人的!还有一个文物娘化设定的动画,里面的文物都是本节目介绍过的,也继承了本节目的错误理解,事实证明严肃知识不能娱乐化,否则……

    有个朋友说最不喜欢的一点是,明明讲的是艺术,却总要夹带私货搞帝王将相盛世气象那一套,喧宾夺主。 没错,其实完全可以不碰“大历史”只从艺术角度讲解的(这点来说更喜欢“我在故宫修文物”和“非凡匠心 ”,还有“如果国宝会说话”也比这节目好多了)。国家宝藏既要演历史,又没演到点子上,主—旋—律演法着实尴尬……

    要我来评价就是:这节目除“今生故事”里专业技术人员的讲述部分比较准确可以看看以外(发现也有错的地方),其它部分你当戏说,左耳进右耳出就可以了,千万别当真,馆长主持人志愿者其它无关人等说的民科和剧场演的脑洞都别信。术业有专攻,馆长只是对本馆文物大概熟悉,精确到专业上,他也不能了解所有类型的知识,别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当时我预言说这节目唯一作用就是帮助博物馆和相关行业卖周边产物,对考古、历史文化行业没一毛用处,还添乱。真喜欢历史文化、有志于研究学问的人,不需要这种节目,也会去学。不是真心向学的人看了节目也不会入行。普通人看多了这种节目,错误概念更深入人心,改不过来。别夸大这种误导人的娱乐节目的意义。

    二,分期纠错:

    第1期,瓷母的重点根本不是花样,是有多难做,居然都不介绍一下如何完成制作工艺的……

    说到diss乾隆的审美,所谓雍正素雅乾隆花哨是外行的一种笼统片面错误观点,其实雍正朝也出花瓷器,乾隆朝也有素的仿古款,半斤八两,没觉得审美差距很大( 当然乾隆朝花哨的比例多些),有说法认为是当时工艺美术普遍受西洋风影响的结果(只是列举几种假说之一,有争议,未必公认),总之我是想说历史原因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不是乾隆一个人的锅,这点你们真冤枉他了。节目组采取了和村晚差不多的模式,借网上流传的烂大街的老段子炒冷饭,为哗众取宠把雍正和乾隆对立起来 ,“笑果”是可以,知识真堪忧。考古人科普了半天让更多人知道清朝瓷器的风格和技术发展史,这节目一出 ,一朝回到JF前……我对乾隆的微词主要还是在于疯狂盖章和题字。

    他为了让后世看得懂?别逗了,他就是为了自己刷的爽!面对皇帝新装的事实吧,把章子直接盖在古画人脸上的毁文物狂魔的黑历史怎么洗都没用。这样虚荣自大的人格,做瓷母就算为流传后世,也不是为了民—族、艺术什么的,是为了让后人都记得他的名字。可以想像,做出成功率这么低的瓷器,如何劳民伤财,当时不知逼死多少工匠。如果在现世,为自己的虚名这么折腾人,不知多少人背后唾骂,时间远了就自动美化了?搁在过去,肯定会被当作封建压—迫的代表例大加批评,这可倒好,夸上天了。

    特别讽刺,比如一边强调勿忘公—祭—日,另一边历史读物却开始闹妖蛾子,成吉思汗的QL被改成了伟大壮举,呵呵,乾隆的洗白不也是一样的套路吗。还看不清?最可怕的不是知识错误,而是故意知识错误,淹没客观真实的历史。这违背历史学的基本原则。

    千里江山图作者是个谜一样的人物,连有没有王希孟这个人都另说,节目组把民间流传的荒诞传说拿来添油加醋,再加上自己的胡编乱造,就离真实更远了,还好意思说根据史料?哪儿的史料说他得罪过蔡京?徽宗的艺术造诣虽高,但做皇帝做得很烂,这方面千古骂名是跑不了的,把他演得那么有宏图大略你良心不会疼吗?刚说完心怀江山转头就失去江山是讽刺吗?非要拍帝王基业也可以,咱们历史里是没有明君可以用了吗?非得找一昏君硬让他承担帝王基业的戏码?高、级、黑?

    石鼓的故事完全架空虚构,不符合史料记载,司马光的爹从没有因此贬官一说,对不起赚你们眼泪的都是假的……话说又是压根没有介绍金石学。该说的不说,胡说八道一大堆。

    第1期过分洗白粉饰,第2期问题更多。

    不知怎么有段台词觉得内涵好糟糕,主持人说:“矛♂不是应该和盾♀在一起吗?怎么和剑……”嚯嚯,不懂了吧?勾践剑♂×夫差矛♂,相爱相杀的基情铁cp不可拆啊!(你够了)

    PS这对cp其实一直被拆开,节目里出现的吴王夫差矛,其实常年外借不在,到鄂博去基本是看不到的,只能看到展柜空着开天窗,扔一张纸标明“本文物在别处展出”。

    讲鄂博的文物却处处黑楚国不合适吧? 在本期小剧场里楚国都是作为负面意象出现,没有一次正面的。

    据说国博和故宫经常借(拿)各家的宝贝不还,于是懂行的还发现,几家上节目的博物馆都藏着掖着,没拿出真.镇馆之宝,有一个说法,可能是被薅羊毛薅怕了?常年不在的夫差矛估计也是被谁家薅走了。只有鄂博还这么实在,拿出三大镇馆宝之一,巨大的编钟,然后还不落个好……楚国还在小剧场里被黑。

    勾践剑的故事编的,一边倒的把楚国塑造成恃强凌弱的样子,说献剑是羞—辱勾践的尊严。别说剑是怎么到楚国的这段历史根本不确定,就算真和亲陪嫁,也是越王自主权衡实施的ZZ策略,他屈辱个毛线啊,ZZ家之间博弈的事,半斤八两,不是乡里恶霸强抢民女那么单纯,不要演的好像只有楚王是坏人欺负他似的好吗。告诉我哪里燃了?勾践好歹一代霸主,演得那么弱受。我知道你们想表达什么,然而外行的表达有时真让人感觉尴尬,莎士比亚腔很出戏。这剧本一点没get到当时武文化的风格,还不如演战场缴获表现一下成王败寇的兴衰感呢。

    节目越往下看越像大型洗白现场,给曾侯乙加的美化滤镜太过了吧?看他的陪葬品觉得他就是个只会吃喝玩乐的家伙,扯不上什么明主。而且他身为诸侯,却以天子九鼎的规格下葬,明明是礼乐崩坏的表现,说什么礼乐和谐呢?(礼崩乐坏这个词就是为战国发明的啊,你选战国时间点编故事宣扬礼乐不尴尬吗?)具体为什么九鼎,众说纷纭,僭越也罢,破格赐予也好,都能看出曾侯乙绝不是省油的灯,把他YY成明智贤德正义无私的且住了吧。

    你要是演精明的楚王忌讳他、试探他,他明知如此才像刘禅一样故意装怂避祸,那还说得通。 (防阅读理解障碍者注释:我是以现代人角度说像刘禅一样,因为刘禅比较出名,举例大家都懂,不是说曾侯乙故意学刘禅,我知道哪个朝代在前面,没穿越,谢谢。)

    为了曾侯乙的主角光环,为让他显得伟光正,就丑化楚王,把楚王写成貌似不懂音律的粗人,还要曾侯来教导 ,怎么可能,楚乐文化才是当时领先好吗,楚王出名的沉迷艺术声色犬马好吗,怎么会那么没常识,不能因为挖出曾侯的钟就不顾史实捧他贬别人吧?

    洗白也要公平啊,徽宗乾隆两大败家子祸国君王的任性做法都能被洗成千秋功业(此处应搭配观看聊斋志异.促织),汉家先祖之一的大楚人哪得罪节目组了被这么黑 ?

    PS,根据考古界目前的研究,很难确定曾国存在,历史上可能根本不存在曾国,因为史料里找不到任何记载, 于是成了一大谜题。统一范围包括湖北、湖南、河南、 江西、安徽、浙江和江苏局部地区的楚国的卧榻旁不太可能容这样只有一个市大小的小国酣眠。一种说法认为曾是别名,另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个误会,是因为把青铜器上的“兽”字错认成“曾”导致的。正经的科普,凡谈曾国,基本要说明这点,连国家存在与否的前提都不确定就能YY一出大戏,这剧场的脑洞有多不靠谱可想而知。

    还有,工作狂令吏喜的个人人格是有点可爱,但,暴秦之政值得歌颂?创史上最快亡国记录二代而亡的朝代的律—法值得学习?(此处应搭配观看杜甫的三吏三别)商鞅:“我的法狠起来连我自己都坑死 。”司马迁都把他和他的法批评得体无完肤。几千年之后你们还要捧?exm?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倒好,不但不哀,还喜… …

    PS,喜不是纯粹的文官,他参加过秦伐六国的战争,真以为可爱的书呆子手上就没有血?人有很多面,不是非黑即白,历史更不是。

    第3期,妇好鸮尊。我以为要讲商代鸮图腾的文化意义,没讲。 我以为要讲商代酒文化和酒器的科普,没讲。我以为要讲鸮尊的铸造工艺,没讲。

    好吧,其实讲打仗,你从妇好墓里随便拿一件东西都可以讲。

    倒是并不存在的“鸮是战神”的说法,大讲特讲。(目前文化学科研究结果是鸮在上古可能被奉为掌管生死命运之神。)这个节目发明的错误说法现在也被广泛当真了,误人子弟。

    请忽略穿越的萨满巫师,就当造型组实在想像不出商代的巫师什么样吧。还有道具组继续文盲,俎不是这么用的。商代的钺也不是长柄的。

    PS馆长说了妇好姓好(也就是子),主持人转头就说错,说成“名好”,太不讲究了。

    商朝和羌方到底谁错谁对,不一定,要看站在谁的角度,冲突双方都有责任,反正商朝占领过羌方的土地 、俘虏过羌方人作奴隶。小剧场里演的是羌方进犯商朝,商朝出兵是正义之师,嗯,古往今来每个国家都这么 说,都是别人坏自己好,强盛时打别人都是对的,直到衰败了被别人打,就都变成反派了,成王败寇而已,您就这么一听吧,听完信不信自己拿主意。主人公必须得是正派角色,没办法,这不是重点且不说。

    重点砸在台词上。

    继“诗”之后这节目又对古文下毒手了。看来它还想把学古汉语的朋友也得罪光。

    首先商代的祭文不是这个格式。好吧,这也不是重点。

    剧中那套把古文切吧切吧切成碎片再拼起来的没有一个词是自己写的祭词,大部分出自《尚书.汤诰》,有说法认为是伪书,就算不是作伪,也是商汤发布的诰(公告文书),不但时代不对(商汤和武丁差着几百年事物会 变化的),和祭词也不是一个体裁。当然这都不是重点 。

    重点是,文体不对就算了,但起码得把话说通顺,语法要对,我要求很低。

    做个阅读理解题,说说语法和语意,你拿别人的文字来拼我没意见,你也要拼得通顺准确啊。以为古文大部分人看不懂就可以不管语法和语意随便拼吗?

    嗟尔万方,悉听天命。(汤诰原文“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意思是各方群众你们听我的公告。 这个剧里是你出征前祭天,为什么要来一句四方都听天 命?通吗?)

    羌方灭德,敷虐百姓。(汤诰原文“夏王灭德作威,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这段话本来是商汤立国时批评前朝夏朝用的说辞,才有“夏朝对人们不好所以我要推翻它”一说,用在抵御外族就很不合适。灭德也就是违背道德这词本来是针对个人的,怎么能指整个族用?无德暴虐都是你要进攻他国或贬低对方君主时说的话,抵御外族时不是该用“犯我边疆”之类的吗?)

    兆民危惧,罹其祸乱。(汤诰原文“慄慄危惧,若将陨于深渊”、“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及《尚书.夏书.五子之歌》里的“予临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

    敢用玄牡,昭告于上。(汤诰原文“敢用玄牡,敢昭告于上天神后,请罪有夏。”) 往伐羌方,以承天休。(汤诰原文“凡我造邦,无以匪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指只要遵纪守法、不违纪乱德,就能得到天子即我的恩泽,还有种解释说是得到上天的赐福。在小剧场的台词里,解作天子恩泽肯定不通。而“去讨伐人家”接着一句“就能 得到上天赐福了”,也接不上,有点没头没脑。“就能得到上天赐福”是“我”站主动地位给予别人的一个允诺,如果是祭祀求上天,不可能用这种口气,应该是“ 希望得到上天赐福”。)

    惟皇天眷佑有商,(《尚书.太甲中》“皇天眷佑有商 ,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

    天殛罪人,罔有攸赦。(前一句两个词都常见我不记得具体出处,后一句出自《尚书.汤誓》:“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誓师词里的,其实这也是对部下说的:“你不遵守誓约就杀你全家杀无赦”。和一个国打仗,而不是制裁一个人,却用“天殛罪人罔有攸赦”这种说法也很奇怪。)

    所以,生吞活剥别人的句子,肯定会有语意不对的地方。这些词句就算被切碎了依然带着原文的痕迹,不符合剧中人要表达的意思。

    大致翻成白话是这样(似通非通): 你们四面八方的人,都听天命(还不如“听我说”呢)。羌方(部族)道德败坏,残害百姓。我国人民都很害怕,遭受到他们带来的灾祸(出处不同的几句拼出来的结果是连语序都不正常,遭受祸害应该在前面,害怕应该在后面)。我用黑牛祭祀,昭告上天。去讨伐羌方,就能得到上天赐福了(你说了算?“我给了什么老天就一定给我什么回报”,这是求人的态度?天不答应呢? )。皇天庇佑我商,惩治罪人,不予赦免。(又是一个把主动语气搬来放在被动场景下导致语感别扭“好像哪里不太对”的例子,后面两句本来主语是“我”就很顺,但你是在求老天为你这样做,祈使都不用?)

    说是讲述古代文化的节目,古文写成这样,古代的老夫子看了鼻子都要气歪吧。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会写古文就别硬写,词句都不会自己造,东拼西凑也凑不齐整,还不如写现代文达意就行。古文也有语法,也要写得符合语意才行。

    PS关于郑老师,客观评价是有功有过,功是在恶劣条件下坚持发掘墓葬,过是毁了墓葬的原结构,节目一味煽情是不好的,盲目发掘有危险性不应鼓励。

    骨笛的小剧场,故事太弱不说,选取的主题和骨笛本身没什么关系,换任何文物都能演。酿酒,山火,观气象 ,部族之争,哪一个和骨笛有直接联系?

    事实证明果然时代背景越早越不好编故事,因为你所认知的一切常识都可能不对,我发现但凡汉朝往前,编剧大都会落到连个当时风格的名字都起不好的地步,别说故事了,整台戏会沦落到一句话、一个字音、一个成语、 一件道具的用法都用不对的程度。比如蔡姓始于西周,贾湖骨笛是新石器时代的,那个时候连蔡姓都还没有。节目组为了趣味性用了演员的姓,违和感太强。如无特殊情况以后这类小问题我不单独吐槽,吐不过来。这就是为什么懂行的入不了戏,漏洞太多,光顾着挑漏洞。

    另外给你讲个暗黑版的故事:主角吹笛时引起群鹤环绕起舞,美吧?注意贾湖骨笛是用丹顶鹤的骨头造的(有些是鹰鹫,总之都是鸟骨头,可能鹤好看所以选它出场吧)。再看这个场景,感觉怎么样?那可不是百鸟朝圣的天降神迹,是人类利用它们物伤其类的习性制造的残忍美景 。这内涵可真是不怎么正能量啊,编剧切开也很黑嘛。 确定不是环保那边派来的?盲目的群众看了就会欢呼感动,而我只能想到这块土地上曾经有那么多丹顶鹤,可现在都成濒危一级保护动物了。我虽然不至于矫情到呼吁动物权益,但起码也高兴不起来,不能认为这是个伟大光荣的事。明明是要表现伟大光荣的节目,怎么老自己踩自己痛脚?

    一个重灾区,前世传奇瞎编就罢了,今生的现实知识都开始瞎编了?

    给老音乐学家打call我不反对。但捧一个总要贬另一个是什么毛病?为了突显音乐学家的功绩,考古学家就得集体无能?制造文艺冲突那套,不能用在考古上。贾湖不是个单独的墓葬,是分多期发掘的遗址群,骨笛不是只出了这一件,而是二十多件,有5孔、6孔、7孔、8孔的 ,是随着不同时代逐渐进化的,7孔比较多,所以从一挖出来就明确知道是笛子,考古记录写的也是笛子。不需要音乐学家判定。他怎么判断是他的事但考古学者早就知道了,这点不能错。节目采取一个脑子糊涂的老人的单方面说法,说的好像考古学者全都不知道这是什么,要靠音乐学家戗行才能决定文物种类,真是醉了 …… 配几粒花生米吧。

    世上最不可信的东西有三种:老人家的自夸说辞,电视购物节目卖的商品,犯罪现场被压坏的表。by古畑任三郎。

    PS听到“初音”这词我想起个题外话,这词确实最早是汉语词汇,但今天有多少人是因为看汉语文献而听说它的?如果不是因为日本的虚拟歌手“初音”出名,你们 会知道和使用这个词吗?其实初音这个名字也是根据日本古代的典故取的,日本从中国学去这个词,后来形成典故。近年国内跟风使用这个词的潮流都是在初音miku 广为人知之后才出现的情况(非二次元的人可能不知道是这样流行起来的只是跟着瞎用),在这之前世面上几乎没人记得这个词。我们自己的古词汇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反而要别人先用了我们才知道,别人以前是跟我们学的,现在我们反过来学别人,曾经是文化领头者,落到只会模仿的地步……人生识字忧患始,所以什么都不懂的看得很愉快,我却从这样各方面都经不起推敲的节目中实在看不出自豪感,而是越看越悲凉。

    云纹铜禁的小剧场,最大问题是看不出所用的材料和想表达的主题之间有任何关系,穿凿附会,生拉硬扯。

    果然节目组和楚国有仇。上一期还没黑够?这期继续黑 !

    “禁”这种礼器的命名是否与禁酒相关在学界尚无定论。当然戏剧发挥的话,禁酒的意义之类内容可以有,不过你也要编得靠谱。编的主题和剧情大大的有问题。 楚庄王的儿子,楚国最强盛的时代,没得黑,硬黑,为了黑而黑,不惜穿越硬往亡国上拉。不嫌太硬吗?

    只想说,楚国亡国可不是因为“不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而是因为被更强大的秦国用暴力干掉的, 谢谢。你让楚国先人自贬自黑居心何在?

    前一期,楚国强,勾践献剑,所以楚国是坏人,“欺负他是我不好”,按这道理,楚国最终灭越国,也是“我干掉他都是我不好”, 这回,楚国亡于秦国,又成了“他干掉我也是因为我不 好”?这逻辑?反正都是楚国不好你们满意了吧= =

    PS古代这个东西就叫“禁”(种类名),具体到每一个也不见得一一起名。你给你家家具每个都起名吗?好中二。“云纹铜禁”是现代考古学界根据文物特征定的名。让一个楚国人说这东西名叫“云纹铜禁”,这比电视剧里有人管小时候的武则天叫武则天还穿越。子庚更不会自称为子庚。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话战国才有,演的是春秋时代人 (鬼)。

    学术精神最注重的是术业有专攻,可这个节目的编导特别热爱离题万里和戗行是吧?

    谈秦简不介绍一下简牍学,却让现代👮来讲法、刑、侦,和秦简硬拉关系。让理科博士来念自己写的“诗”, 让败国之君来宣扬大国气象,让称霸楚地的舞乐之邦的王来假装昏庸和不懂音乐,让盛世雄主的儿子兼名臣来表演误国亡国之恨,哪壶不开提哪壶,我不是很懂你们节目组的玩法。

    对了,技术人员请讲你的专业就好,求你们不要写诗, 不要写诗,不要写诗,重要的说三遍,写了也不要在节目上念,那些“诗”令人瞬间尴尬到死。古体诗有固定格式规则,现代诗也要讲究文采,既然(自称)是文化节目,诗歌格律也是一种应该被正确认识的文化知识,公共媒体传播胡乱写的诗对相关专业不尊重。本来号称考古节目,捎带毁历史学还不够,汉语言文学就不要面子的吗?

    重灾区又来了,我之前还说技术人员的讲述比较准确,说早了,这回技术人员也开始砸台了。 因为已有人抢先说了,我只简单说句: 那个理科博士对于熔模铸造的介绍,是错的。失蜡法和模铸法(范铸法)是两种不一样的工艺,两种我国古代都有,欧洲和其它文明地区也有,而且欧洲部分地区使用失蜡法比我们早,约在公元前4000-3000年就有。锻造的叶片不如铸造的说法也是错 的,某博士的单位正好擅长这两种方法,大水冲了龙王庙,问他老师同意不。正确的知识具体怎么样,你们自己查 。现在理科博士这么好当吗?这点我也感到无比惊讶。只能说明现在的学科窄化到了什么地步,做飞机发动机的可能只会做飞机发动机,做得再好也不能跨行,所以现在流行的跨行科普信不得,他对铸造锻造工艺的发展史及具体到文科上的定义等等都没弄清。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别乱说啊。

    至于美国工程师奥斯丁在巫家坝看到人们使用失蜡法铸钟,受到启发使用熔模铸造飞机发动机叶片,还申请了专利,这个故事。稍有智商的人都能看出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耳食传说,小剧场也就算了,现实故事还用没根据的传说有点过分吧?虽然“什么东西都是我们发明的被歪果偷走了”很符合老百姓最喜欢的论调,但真实度就和饮食店里张贴出来的朱元璋逃荒/乾隆下江南/慈禧逃难吃过我们家东西的故事差不多。

    补充一个内幕真相:为什么博士会说错?如图

    4期,越来越不好看,前几期至少文艺表演上还行,还涉及值得商讨的知识话题,现在连小剧场剧情台词都越来越水,知识点更几乎不存在,吐槽都快没得吐了,我是因为说好了吐槽到底不放弃才看下去。这期到底是宣传文物还是推销陕西。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演员没文化,断句,是葡萄花鸟纹 .银香囊,不是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首先法门寺地宫物事册里写着香囊,不是何家村窖藏的直接证明,是否能佐证何家村这款就是香囊,难说,这只是目前采取的说法,不一定对。它应该是香具的一种,但具体叫什么不明。就像以前叫熏球,后被推翻,谁知哪天出了新证据又推翻香囊说。历史学范畴很多事都这样,实证太少,需要定名,只能假设。

    本来借题讲讲唐代的香文化、女性闺房文化,像孟晖老师的书那样,不是很好吗?偏不……

    前几期前世故事好歹还拍的是相关人物,这回直接架空玛丽苏。

    写唐朝你们就会杨贵妃对吗?我还以为穿错片场跑隔壁妖猫传去了。

    长恨歌是CP粉白居易的脑洞,不是历史。不好意思打扰你们做梦,历史要残酷和xue腥得多,看军乱之中赐死一段,哪有半点柔情。

    而且杨贵妃的衣服,你跟我说这是唐朝服装?还不如宫女的,彻底无语。

    何家村窖藏和杨贵妃有什么联系?纯靠脑洞联系。

    新旧唐书说开杨贵妃的墓时见她所带香囊未腐坏,压根不知那香囊什么样,也不表示何家村这个(疑似)香囊就是她的。就穿凿附会吧。说推测杨贵妃的香囊和这个一样不准确(专家也过于浪漫主义不注意措词真的好吗), 根据这点史料最多推测杨贵妃的香囊也是金属的(甚至连说金属的都证据不足,墓葬里织物不腐坏的情况也多见),是什么样子怎么可能推测?又怎知流落到了哪里 ?当时不知有多少香囊,挖出杨贵妃同款的概率比星星撞地球还小,比如几千年后挖出一部iphone就说和初代样板机一样,你信么。

    另,古代香具分多种,熏衣用的和随身佩带的款式不同,从可存放点燃的香丸来看,有学派怀疑何家村香囊是熏衣用,未必是佩带的。扯到暖手香炉也远了些,这个大小绝非暖手用。

    后面基本上在水情怀,毫无实质内容,也不解说真实的窖藏主人的可能性。最精贵的是陀螺的技术含量,一句带过,这次怎么不请几个航空专业的联系现实谈谈陀螺仪的应用了?

    杜虎符。 这个小剧场编剧,古文历史地理都没学好, 一不认识当时的字,二不知道秦代军规,三不会看地图,四方向感不好所以穿了个帮……

    本来可以介绍秦代军队制度,但是没有,只简单讲了虎符的作用和用法,而且还有错误。热血沸腾的“认符不认将”情节其实来自于一个很低级的认知错误。

    杜虎符上有如下文字:“……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会符,行殹。”特写镜头给过,读懂这些字就不会犯错。

    翻译: 兴兵征伐(外地),用兵五十人以上,需要合符。凡有烽火点燃(就是有紧急情况,一般是遇袭或叛乱),不用合符,先发兵。

    啪啪打脸……

    在本地守将的权力范围内,只要一半兵符就能行兵,涉及异地才需合符。敌人都打到你大营了,你还要等合符再打,想啥呢……

    把杜县当作郡县制的县,也没什么根据。 秦惠文王时没有设郡县的记载,事实上秦设县之说只是根据秦武公时的一条语焉不详的记录而来,原文释读尚有值得商酌之处,此处的县可能只是一个县邑,而不是郡县制的县,秦郡县制最早确立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 (县邑是天子赐给贵族的封邑,领地大多以天然形成的区域进行划分,领主世袭。郡县则直属国家,人工规划领地,长官是定期派遣的,不世袭。)

    非让义渠来攻杜也是吃饱了撑的。看地图,义渠兵要南下至杜,必须先过秦都咸阳,绕过咸阳,还要渡河,周边河多,以当时条件极不易渡,兴师动众,损兵折将,就为了取一个小小的杜?除非有病,它还不如直接打咸阳。当时行军全是重甲重武器,路过那么大动静,国君还会不知道?不会从咸阳发兵截他们吗?还能等他们赶到杜?谈古代兵法,先研究地图啊,不看地图很快会挂的……

    最蠢舞台设计,最惨事故现场,做个题:两人同方向并排站分别用左右手各举一半虎符,都把虎符正面亮给观众看,然后转身对面伸手合符(不转动虎符的方向也不换手),会怎么样呢?答:两半虎符正面相对,拼不上 。不怪演员,设计动作的拖出去……

    幸亏符很小看不清,不然全场要笑死,热血剧情一秒破功,求别拉近景,弹幕都发现了……

    并列说明鱼符龟符是可以的。现代密码学和虎符离得有点远,这个我不懂,不说。

    阙楼仪仗图,

    小剧场离题万里,按照壁画的主题明明该是演阙楼和皇家仪仗队,关于这点,明明有很多可科普的东西都不说,扯了那么大一串与此无关的长安城主题旅游,阙楼仪仗只出来一瞬。让两人站在仪仗队伍里解释一下礼仪和行进的环节多好。 擅长洗白的剧组这次也遇到洗不了的,大概李重润的身世太惨没法洗,但演小人物就该用小人物视角,擅自上阙楼入含光殿,不要脑袋了?本该讲解仪仗队的规矩,结果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严谨。所谓阙楼的阙取缺的意思是为教育官员反思缺点,只是个民间传说!

    硬加进去的其它事物也不确实。 如诗瓢不是通用事物,是个孤例。出自《唐诗纪事.唐球》:“球居蜀之味江山,方外之士也。为诗捻藳为圆,纳入大瓢中。后卧病,投於江曰:斯文苟不沉没 ,得者方知吾苦心尔。至新渠,有识者曰:唐山人瓢也 。”有这么一个怪人把诗稿放在瓢里漂流所以成为典故 ,再没见过第二个人这样做,这记录还是宋朝的。馆长讲的好像这样做是唐朝普遍现象似的,真能YY。不能因为现在漂流瓶普及就玩梗不顾史实。

    介绍壁画修复本来是好的,但是并没介绍具体知识、修复过程和步骤,示范也就是专业人员陪着演员过家家的程度。然后从阙楼扯到建筑,请出大师却又没有正经描述唐代建筑的风格、构造知识,泛泛谈理想,草草卖情怀 。然后继续陕西主题旅游……我看出来了这期整个一个旅游宣传片,对了解文物的帮助是零。

    最糟糕的是把没定论的推测、假说、附会、民间故事都说得如板上钉钉,把冷门个例拿来当普遍的描述,把相近但不同的事物都扯到一堆(如熏衣香具、佩带香具和暖手香具明显是不同用具)。研究工作好比把红豆、绿豆、芝麻一一分开,好不容易分开,这种民科又往一起掺和,让群众看了概念越发模糊傻傻分不清。

    5期,

    果不其然,洛神赋图又“被言情”了。 不愧是“什么都能拍成狗血言情”的媒体。

    洛神赋原作里并无“谁和谁谈恋爱”这样的明确情节,它大篇幅描写了洛神的美好及凡人见到仙女后失魂不舍,仅此而已,连单恋都算不上。一个文化常识,以“香草美人”喻爱国君子,以美女和公子的关系比喻君臣关系,甚至不得志的士人自比为怨女,是我国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惯用手法,也是士大夫向君王进言讽谏的常见方式。屈原的作品就是如此,洛神赋显然也是。包括什么梦一丽人梦醒不见都属于托喻 ,与古之高唐赋、神女赋相仿的开头套路,实际创作理由不会这么肤浅。甚至根据研究,原文对洛神使用的许多词汇都不是形容女子的惯用词,这个虚拟角色的性别是模糊化的。所以这篇赋是不是讲“爱情”,未必。

    官方媒体本该说明和国宝相关的这一深厚的文化意义,结果当然是没有,对古文绘画方面的硬知识所提也甚少。就会谈恋爱,呵呵。

    至于传说洛神赋写的是曹植对甄氏的感情,那是民间低俗八卦,不可尽信。 套用一句:知道什么是仙才吗?就是和俗人不一样,不会满脑子只有谈恋爱,不会光为偷嫂子写文。 真有辱斯文!(甩袖子)曹植的棺材板都盖不住了…… 好歹也是活在权利顶峰斗争中的一朝王子和一代文豪。

    演得好的话我不讨厌爱情戏,然而我讨厌有那么多高深的不演非把个简单爱情戏演得特别高深似的,装过头了 。薄弱的爱情故事配不上“志向苦愿、痴黠参半”这种词,配不上才学顶尖命运传奇的两个风流人物。作者装傻是不 得已,科普节目更不能装傻,该真正揭露字画背后的ZZ寓意才能解释“志向苦愿、痴黠参半”,传承他们寄于作品中的精神,而不是演个不疼不痒的爱情戏蒙混。

    不想评论那首网红“古风”歌词,毕竟文辞实在没法和汉语文学鼎盛时期的汉魏辞赋相比较,为堆砌辞藻而堆砌辞藻的句子,诸多语法错误狗屁不通,用在普通戏剧影视里尚可,用在此处确有班门弄斧之嫌。说到正确而极致地堆砌辞藻的正面范本正是汉魏辞赋,就怕货比货,和谁比不好,这么没有自知之明。一直对现在流行的所谓古风歌词很反感,古文的面,古文的魂,哪样都没占,照猫画虎四不像。

    今生讲漫画有点离题,不过借鉴古典文化再创作是个好主题我没意见。

    铜鎏金木芯马镫,目前为止最糟的小剧场。

    花木兰传说的时间点和文物不违和,但花木兰毕竟是没根据的传说人物,用在如此现实主义的文物故事里当主角真的好吗?

    节目为了表达膨胀的“天朝自信”,过分武断夸大事实。

    首先,现存文物中时间最早的双马镫,不表示就是历史上最早的双马镫,出土在我国,不表示就只有我国有,更不表示外国的马镫一定是从中国传去的,这个逻辑很简单吧?考古不可证伪,我们只能证明挖出来了什么,不能证明没挖出来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判断文化传播需要严肃的考证,没有确实的传播过程和证据不可认定。事实上马镫由中国传向世界这一说在学界是未被认定的。主持人和演员所说都是一家的臆想假说,说因为中国马镫欧洲才有了骑士时代,牛皮吹得太大了不怕破啊。

    尤其是马镫这类常见用品,往往在互无交流的地区都存在外形相似的器具,说明未必具有“血缘”,只能认为是人们考虑实用性而制作的思路相近而已,比如雨伞、蜡烛也是中西都有,样子差不多,并不是相像的东西全都是传播所致。

    其次,节目给人灌输一个错误观念,好像马镫主要是作战用?

    事实是,马镫的最早用途不是作战,最重要用途也不是作战,对于作战帮助也不多,更没有改变世界战争史的功绩。马镫在作战时的用处还不如缰绳和鞍重要。 木兰辞这样鲜活反映北朝现实的作品写从军提到买鞍鞯辔头长鞭,独独没说马镫,就说明它没那么重要。能不能加长骑兵的连续作战时间,和马镫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要看很多其它原因而定的,涉及军事史,有兴趣自查。

    靠双马镫确实能增加平衡,但说它有利作战,不见得。骑马冲锋陷阵,骑的比较快,马镫不但不是利器还是隐患,它很容易卡住脚脖子。史料记载有因脚被马镫卡住被马拖死的例子,对骑兵来说是必须注意的,所以剧中提出的方案毫无常识,根本不可能在作战中长时间踩着双马镫保持稳定。现在很多游牧民族都没有全脚踩马镫的习惯。

    要说双马镫有什么特殊的作用,还是在慢速骑马时会稳定一点吧,再以这副马镫铜鎏金的豪华质地来看,比起战士用,倒更像是给不常骑马的官员配备的。 (部分学派持此观点)

    另外,影响西方骑兵的说法也言过其实。马镫的成熟确实促进了重骑兵的形成,但是并没给骑兵 的历史带来多大改变,重骑兵因为有严重缺陷,并不利于作战,流行一时就销声匿迹了。所以说马镫在西方骑兵和战争史里造成的影响也并不大。

    这节目编导对我国和西方战争史的了解都一塌糊涂,却响应了某些群众盲目的期待,我国的确是有灿烂文明的古国,可是“什么都是我们发明的,全世界的东西都是我国传出去的,没有中国的马镫外国连骑士马术都不能有”……这只是“天朝梦”,认真的学术应该更清醒一些。民族自豪不靠虚构!

    现代马术我不熟,略过。

    万岁通天帖,

    武则天的衣服……算了我不想说。

    帖的原本何在不得而知,小剧场里最主要的情节“还给琅琊王氏”是编剧的发挥,既然主要情节都没谱了,真不该说依据史实。

    (某些挑错的同学,我一篇影评不会讨论过于专业的考证问题,每个问题说一句,结论已经够长了,能下结论肯定有相当理由,我主要写的是一些主流学派的意见,吐槽这节目错误的也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去搜别人也指出没有还给王家的证据。首先述书赋是孤例,在历史学上孤例不证的原则我文中说过。其次述书赋只是一般文人作品,连“史”类都不算,究竟有多大可信度尚有争议。然后述书赋目前存世的版本最早的也只是明代的,差了多少年,不能代表这就是唐代的原本,连是否作伪都不能定论。你只看到一般性科普说某书是什么时代的,但现实流传下来的底本 又是什么时代,可能距离很远,不一定都是真的或正确的。只能说许多史料的真伪和采信与否的辩证不是网上搜索就能知道的,没法详谈。如果拿每一本书都当真, 就没有那么辛苦整理史料的工作了……)

    PS“苦肉之痛”是什么?!没这个词不要生造……

    谈到摹本的用纸和写法,还有武则天继承唐太宗遗志、收藏文物、命弘文馆临摹前朝真迹这段历史,总算是讲了必备知识点且没出错,但整体剧情平平,也没什么值得夸奖之处,无功无过吧。

    今生故事方面,清末文物流离和现代文物鉴定管理这些事放在哪个文物身上都可以说,找不到和万岁通天帖的直接联系,有种才尽续貂之感。真正关于书法知识的介绍却又很少,几乎没有,哎,擅长跑题的剧组。

    6期,整体比之前的品质有所提高(也许是文博界众多人等提意见的效果,所以意见还是有用的,别再说吐槽无用论),是目前最好的一期,但细究之下还是有些遗憾。

    青釉褐猜诗文执壶,

    相比其它名窑较为低廉的价格也不等于五文钱。这是个古代物价常识问题……如果虚化处理只说便宜售卖也就罢了,既然用了一定篇幅讨论具体售价问题,却又给出不符合常识的价,这种硬伤很影响懂行的观众入戏。等于写现代剧却用五毛钱买个壶,懂物价的还能看得下去 ?不懂的最好查查,不查干脆别写,可以模糊掉。由此可见编剧多不严谨,写剧本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都不准 备。不只是这个节目,这大概是目前国产影视的痛脚吧。

    要紧的不是说错了一个壶的价格,而是搞错了一个大概念。

    长沙窑确实以生产价格相对实惠的日用品而著名。但是相对归相对,大唐产品当时享誉世界,怎么也不会便宜到五文钱!外国人买,主要因为性价比高或即使贵也无可替代所以追捧,而不是因为“绝对便宜”。你们以为是如今满世界的“made in China”大路货?除了便宜没优点 ? ……

    我恨铁不成钢的是,瞧那点出息啊,对得起大唐背景吗,写个剧还就会惦记着廉价走量外销,完全是把时下山寨工厂的思路代入古代,用落后穷酸的心理臆断盛 世,但凡对历史有一点明白的人都写不出来。大唐影响力是靠质量优于全世界打响的好吗!不是靠贱卖!基础观念错误。看历史需用唯物主义,忌讳用今天的眼光猜测过去。现在国货比量比价不比质,不是最可怜的,最可怜是国人的心境都默认了如此!自我暴露水平啊 ……更何况与唐代文物相形之下,故事外倒比故事内更显绝佳讽刺意味。英雄气短,想像盛世,竟连皇帝的金锄头都想像不出了,读书人一声长叹!

    另外诗文瓷器内销的较多,非主要出口品,拿它来说出口,转折有点硬,要说出口干嘛不找件波斯花纹的。

    而且说到刻诗文的瓷器,不是该从诗文本身谈起么?这类唐代瓷器上的诗文,多和敦煌诗文集有关,很多都来自佛经或民间俗化的谒句,体现了西域传来的佛教文化 ,这才是和丝路的最大联系点。节目一个字没说。也许主创压根不知道吧。有联系的不提,没联系的硬扯。

    今生故事基本还是旅游,没什么说的。

    马王堆非衣帛画,这是离我的本行最近的一件东西,所以节目演的我看起来槽点也特多……糟蹋了宝贝。

    小剧场唯一亮点是歌词,但歌词表意有很大缺陷,多描写而缺少叙事性。因此对于本应着重交代的帛画内容里所呈现的死后升天情形的描述有欠系统,只零碎交代了画上的事物而没有串联成故事,画上的事物不仅是孤立的那么单纯,含有很多当时的世界观和典故,汉代丧葬文化习俗和时人眼中神仙世界的构造,本来可以大型科普……就给我们一场莫名其妙的百老汇式音乐剧。音乐剧也有档次之分,这个题材明明足可以演一出死亡世界游览片。硬能演成没啥剧情我是服气的……

    博物馆根据原画做的投影动画不错,表现的就是死后历程,节目介绍却语焉不详,小剧场也不按照博物馆那个演,可惜了……

    这节目神奇就神奇在,说它科普吧,知识又没讲好,说它娱乐吧,也没演好故事,不伦不类。《如果国宝会说话》比这强多了。

    看的出来这期的舞美和服饰比以往努力,但是毫无专业能力的努力,一点用都没有。就像相声说的“捯饬完了一看……还不如不捯饬”。

    比如辛追的曲裾至少是“打算”按照出土文物的样子做的,但是理想和实际差距很大就是了。 结构完全不对,服装组肯定没看过文物曲裾的结构资料,根本不会做曲裾,想当然自己发明的做法 。不是没有资料,又不是没人做过,何苦呢。

    以往不按古物仿制服装,干脆架空设计,我们最多发一感慨,无从吐槽,眼睛一闭就过去了。 这回乍一看是仿制文物,但仔细一看哪都不对,更难受 。半调子不如不做。

    我真不信电视台找不着专业复原古代装束的班子制作衣服,现在有这样的机构和人员,只是不找而已 。既要仿古代装束,又不好好仿,觉得没必要花那精神和经费,做些懂行的看了直摇头叹气的行头,工作态度可见一斑。

    要讲织物却不请专门的学者,要讲汉画却不请研究汉画的专家。我前几期就说了这节目热爱戗行,死活不信术业有专攻的真理,找几个不懂的还爱信口开河。摆着一位王亚蓉先生就是复原马王堆织物的权威,这行业也能和非衣挂钩,让人家把做好的服装拿来,再讲讲个中道理,也能普及文化发扬民族自豪不是?

    关于非衣,无论是从蕴含的文化内涵、画面艺术形式还是从织造绘制技法层面都有很多名堂可讲,但台上那些介绍的,只能说“有很多颜色”这种大白话,连专有名词都说不出一个,也不能准确介绍汉代绘画技法。

    PS汉代还没有“没骨画”!别逮着一个词好听就乱用啊 。

    要是王亚蓉先生来讲,不至于这么寒碜。

    皿方罍的前世故事居然没毛病!(除了有点恶意卖腐)

    如果不计较演员的“塑料日语”,这是目前第一个没毛病的小剧场,皿方罍纹样的铠甲也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造型创意。不过剧情确实没涉及到考古历史知识……只是谈文物流失问题,情怀型的故事可能恰好是编剧擅长的 ,扬长避短了。

    确切地说这剧场并没演皿方罍的“前世”,一点文物相关知识都不带。

    没毛病,但是也没知识,如果有知识就一定要有毛病,没毛病就只能没知识,不能不说是节目的悲哀。

    而且不满BE收场,你倒直接演器灵团聚抱头痛哭不是更煽情么……

    今生比较糟糕,存在很大谬误。事实上当年皿方罍洽购估价就是2000万左右。讨价还价又是节目虚构,且是东宫娘娘卷大葱似的无知虚构,还砍个对折,你以为上菜场?

    这是近年实事,很容易查证,如果这样的内容都要为了戏剧化而丢失事实,那我就不知道这节目里还有什么是可信的了。也不理解为什么相关与事者们竟能容忍节目的这种虚构还坦然参与。或许只有书呆子在意对错,很多人只看利益,为利益说谎,失去文人风骨。和文物真品才有价值一样,媒体应传播真实的相关知识而不是伪造的戏剧作品。

    关于洽购过程的描写也失实,省略了非常多的繁杂内容。可不单单是集资那么点事,ZF、博物馆、收藏业界人士、民间收藏家ZB家都为此事活动,真演出来够演一部励志商战片的,应该比前世还精彩,且是我国首例用这种方式收回的文物,前所未有。编剧把情怀写足了,但显然烧脑剧本不是他的长项,明明可以大肆渲染,结果一笔带过。于是高端励志商战片就变成了小清新无脑乡愁片。到底是群众理解能力真的那么低,还是媒体总是太小看人们的智力所以永远只做过家家式节目?我要求高了吗?情怀满分就该点赞了?剧本什么时候能不仅有情怀,还带够智商呢?哪怕尽量不要有意无意贬低智商呢?这是个难题。

    7期,目前最烂的一期,确实只能用四个字形容:槽多无口。当一句话能包含几个方面错误时,简直不知从何吐起,上期刚说有进步,真经不起夸……

    只有9期是吧?快点完,我都懒得看下去了,我已爬了隔壁国宝会说话家的墙头……

    首先是入选的宝物。大克鼎和商鞅方升固然是重宝,但没体现沪博特色,明明以近古代艺术著称,宋徽宗的千字文和他题字的高逸图在哪?缂丝虽有艺术价值,但论历史价值一般,不堪和有些宝贝并列,全国只推二十七 件能轮着它?这是怎么选的。家底藏起来不给就糊弄事 ?其实沪博有很多好东西,一是大多数都不是自己地方出土的,是从别人那谋取的,二是到了它手里就别想再出来,据说故宫拔毛拔到沪博这都没拔成,一毛不拔啊。也有人说是剧组选择失当这锅就让沪博背了,内幕不得而知。总之没看到徽宗真迹不爽!

    商鞅方升,

    节目上对于铭文的认断、释读等,肯定有错,尤其断句不对。关于这点学界也众说纷纭,具体哪个说法是对的很难定论,我个人持节目上写的绝对不正确的观点,因为语法不通,怎么认断才通顺,有待商酌。古文的辨别和句读这门学问原本就很难,现代更不兴盛,就连四书五经之类的经典流传到现在也难免留下错字漏字和点校错误,更别说释义。奉劝有志于学的多进行阅读比较,不要把任何一个版本当权威信奉。金石学是考古的重头戏,本来该着重讲解,节目想轻描淡写地表现一下,当然表现不好,太天真了,这话题太大,不是娱乐节目能承担的,写错也在意料之中,且不苛责。

    如果单从经济学、科学角度讲方升的先进,讲统一度量衡的历史作用,还是不错的。

    问题在偏偏要碰朝堂之事。

    本次小剧场继续延续了第2期秦简小剧场的观念错误!有着全世界最歪的三观,强行洗白秦始皇和商鞅,诚然商鞅之法有助于秦国得天下,秦始皇确有许多现在看来了不起的成就,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做法对后世中国的统一有积极意义。但这只是对后世而言。不是对当时。对当时的六国君民而言秦始皇只是暴力QL者,任何借口都不能洗白。他采用严酷法规的缘故是六国之人都非真心归服于他,只能以刑杀为威,而不是什么为人民着想。秦代更没有什么万民齐心执法守法,万民是被压迫的,不是自愿。还是那句,以现代思维编当时的剧,都是娱乐剧,从中看不到历史。

    奴隶时代末封建时代初的法—制和现代文明法—制是大大不同的,不能相提并论。那时连人—权都不知在哪。秦法是为君之法,不是为民之法。

    秦始皇爱民是年度最大笑话吗?

    秦始皇的缺点和为后人唾骂的原因就是不爱民。他的政策是为了自家万世一统,从来不为人民。失民心也导致了秦迅速败亡。

    秦朝的ZZ制度不能更坏了,严法酷吏残害百姓向来被诟病,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么好,也不值得学习。刘邦入秦,约法三章,废除秦法,立刻得到万民响应爱戴,这也是刘邦比项羽擅长笼络民心的证据,你们说人民痛恨秦法到什么地步?违背历史常识拿秦法出来当成正面宣传是极大的误导。

    把中国统一完全归功于秦始皇也不确切,功绩肯定是有,但是夸大了,角度肯定是歪了。一代之后就亡国,对后代的统一究竟有多大帮助?只能说某些举措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靠秦法得到了不再战乱的结果吗?没有。秦亡之后又乱了多久?乱的不比战国逊色怎么说呢?真正实现了和平长远统一的是汉朝,比起秦皇的法,懂得修养生息之理的刘邦的贡献可能更大。

    PS就连所谓秦国统一度量衡也只是初级教材会使用的不精确说法,并未完全实现统一,和现在的全国严格统一还有很大差距,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这种统一要到近代才有了。

    高渐离特无辜,说方升就演制定度量衡吧,关他甚事,硬插一段无关的刺秦戏,为显秦皇的高大上把他拖出来虐一遍。

    换个背景就好懂了,如果一部戏让胜利的JP秉着“大XX共荣圈”理论义正词严地教训义士,把义士说得哑口无言,旁人皆大唱赞歌,你看了是什么感觉?一样的,对当时人来说,对高渐离来说,一样的!所以高渐离绝不可能做出剧中那样的反应,他只会怀着义愤痛骂暴君至死,不会被秦皇的“壮举”震撼失去自信颓丧而终。戏说历史到了黑白颠倒的程度,不可容忍。 寓意令人不禁后背发凉,托古颂圣,本意是赞美,但因为选题扭曲,反而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反讽效果……如果当真如秦始皇一般不顾反对一意孤行……但愿不会吧,那不是布衣书生该操心的事了。话说这种拍到马蹄子上的马屁,也是没文化的上级才能受用,换了懂点历史的君王都要怒道:“借遗臭万年的前秦之法来说当朝是不是春秋曲笔?!”

    真要学秦,也该学车同轨,书同文,食同卓,行同礼,各族融合,促进团结。历史教训,凡提倡融合的都相安无事,凡差别待遇的,元、清……看吧。不要好的不学学坏的,酷吏悍法,焚书坑儒,蜀山秃阿房出,捡糟粕丢精华。将军千古应遗恨,遍地胡马欺汉民。

    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

    一个羞耻play专场…… 剧组对宋朝文化和缂丝艺术的认识基本为零。

    特别对不起文物,这可是南宋背景!最文雅时代的故事找了个语文水平最差的编剧,服了你们。我估计这编剧热爱网络言情小说。语法混乱似通非通不知所云的“古风文”言情腔,和“古风歌词”一脉相承,连准确表意都做不到,还拽文,一地鸡皮疙瘩。台词不是诗歌,语言的首要任务是表意不是风花雪月。而且工艺家族里不会出现儿媳摘院子里槐花做染料让婆婆生气的庸俗戏码,小白宅斗文看多了伤脑子,真的。无论剧情、文辞、意境 ,整体和南宋文物一对比,如同自嘲。

    更自嘲的是,现代作品真不该那么自信的和南宋同台 ,简直有赵孟頫原本和乾隆摹本摆一起的效果。我相信工艺师很努力了,也相信这是当今最高水平,但和南宋作品一比,还是……顿觉凄凉。发扬传统的心意我懂,可你们知道什么叫有心无力吗?不该扬长避短吗? 哪壶不开提哪壶,适得其反,没感觉到发扬,只感觉到衰败。

    PS莲塘乳鸭图是庞家收藏并捐赠的,但朱克柔可不是庞家媳妇,这是为了讨好捐赠人编的瞎话吗?哪跟哪啊。 庞家以丝发家是在清朝,宋朝的先祖又不是丝商。

    朱强朱刚朱克柔应该都不是本名,本名不可考,以上都是作品的署名,可能是她为自己起的字号,类似于现在的笔名,不愿输给男子,自取刚强之意,不少女文人的字号都偏男性化,那个年代家长不会给女子起这种闺名 ,也不大可能在家中如此称呼自己,剧中自称朱刚有点怪。

    其实古代织造业里女性能顶半边天,以朱克柔的名声之盛,应是能当家的人物,绝不是隐姓埋名受气的小媳妇 ,编剧又暴露了自己浅薄的见识。

    选角没选好,那英不符合角色,从头到脚,外形举止气质,往那一站不用说话就是大咧咧的东北婶子,没有哪一点像江南绣女。哪怕志向上不让须眉,一个以织绣闻名的女子也不是那种做派。而且她会唱歌,不会演戏。 一个文博节目也能上歌曲凑时间,看来是真没招了。

    大克鼎,

    膳夫不是厨子!你才厨子全家厨子……

    上古食物不够丰富,饮食差异是阶级差异的一大体现,饮食祭祀是祭祀的重要环节,食官在西周也是重职,膳夫虽没有诸侯高贵,但也是贵族,在地位上和后世的厨子没有半点可比性,这在当时是常识,没理由不知道,不需要别人教,让诸侯之子那么没常识地指称克为厨子,又是以今人无知的思路编排古人,滑天下之大稽。

    按周礼和郑玄注释所说,膳夫是食官之长,属于上士官职,理论上是不该配七鼎也不该担任“出纳王命”的职务,西周礼法严格不可破,并不是破格赐予能解释的,小剧场虽留意到了这一问题,但解释完全外行。在没有法—制概念的时代,“礼”就是当时的法,统治阶级管理社会用的制度,哪能轻易逾越?一边说着守规矩一边编出不守规矩的戏,的确很儿戏。真正的原因古人就考证过,由“出纳王命”的职能看来,克实际担任的可能是更上级的“宰”的官职,“宰”有时也可称作膳夫,那时膳宰经常并称,多半因为上古官称不像现在这样一致统一,会因实际情况而改变。膳夫说服雍侯的故事更纯属胡扯,祭祀分肉是在固定时间、场合举行的,哪能说给就给。小国诸侯三年不朝不弄死他等过年?还要派使臣赐肉说项,真当周天子吃素的?胡闹。剧本无非是传达了听话保平安的理念 ,雍侯心怀不轨,臣服的目的也不纯,膳夫名曰说礼,实则威胁,两人交锋之间净是虚伪之气,演的全是黑暗面,丝毫不见上古礼仪的真谛。假吹真黑。和方升的故事同样,不为写历史而写历史,为写ZZ服务,以今度古,歪曲的目的和创作方式是败笔的根源。

    礼崩乐坏的现代,人们心目中既无神明也不知礼法为何物,以去除神性和阶级性的民俗化眼光看待饮食,甚至以现代法理替换古代法理,没经过深入学习的非专业人士根本不能揣度上古时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自然编不出契合背景的戏。

    潘奶奶是整个节目的最佳人物!为本期挽回了一丁点面子。

    不过我还是要先说明,本着认真求知合理怀疑不带任何感情客观的学术态度,希望看客清醒认识到,捐赠人对护宝经历的描述都属于带有强烈个人感情的一面之辞,且无从考证,若遵从孤例不证的原则,至少不应作为史料接受。但无论如何,瑕不掩瑜。当故事听是充满正能量的。就算过程经过修饰,那个年代保护文物后又捐赠 ,大公无私的美德是真的,值得赞扬。老人家很爱文物 ,晚年美化记忆也可以理解,人的记忆没有想像中那么可靠,所以才需要史笔。

    如果只考虑顺应大众的心情,我可以只赞扬不挑刺,但为了证明做学术应该有这种冷静的态度,避免偏颇,我必须说:1,就本节目的前例推想,以及分析某些不合理的细节得出结论,事迹细节可能润色过,2,潘奶奶的人格和行事确实伟大。这两件事是可以并存的,不矛盾。能理解这种唯物辩证的眼光,才能理解历史和考古学。感动也别忘了思考。

    潘奶奶做的事不但精神上感人,在实质上也算奇迹。

    光是在地上挖一个能放进两口大鼎的坑,一般人的体力都挖不了。然后还要把鼎举起来才能放进箱子,再把箱子放进坑里,在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不舍得损坏鼎,还不能是猛一下推进坑里的,整个抬起来慢慢放下去… …

    一个鼎就200公斤啊!再加箱子,两个壮汉也许能抬动 ,单人都够戗。

    看起来那么小巧的南方女子她是怎么做到的……还一晚上做完。

    多年以后(年纪应该更大了),箱子坏了她还能把鼎再从坑里拿上来,没有起重机,拿出来更难。

    传说中霸王举鼎也只是举一下啊,没干这么多啊。

    这段故事就算润色过,想想实际情况,要做到还是很不容易,兵荒马乱的时候,就算有人帮手应该也不多,何况这个活,几个大男人也不一定弄得好。就算不是一晚上做的,做到了都该鼓掌。听说人在危机关头能爆发不可思议的力量。果然是真爱的力量吗?

    这奶奶比小剧场选择的那些达官贵人主角伟大多了,多写写这样的人物多好。和她相比倒更显沪博的小气,宋徽宗都不给我们看!

    8期:

    代表中华文化至高点的江南文士们可瞑目么?浙江博物馆主场,开场尬,从嘉宾居然念那个无视语法的网红古风句子“待我长发及腰”,到舞蹈表演里直白粗俗的连一点修辞都没有的“?

     5 ) 这货就是一晒宝节目,没啥文化。

    以前的鉴宝节目,响应消费升级的号召,摇身一变晒宝节目,加上一堆明星,不要脸地说明星为国宝打call。国宝都沦落到要明星打call了,这国宝是眼见药丸啊。

    什么叫有文化实力,能输出文化输出价值观才是能力,晒宝给自家人看,就跟一边吃地沟油一边看舌尖上的美食一样,是魔幻现实主义。

    有些人几天不看献宝晒宝鉴宝,就浑身难受感觉不到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爱晒宝的毛病不是出在没人关注,而是没文化又不肯下功夫学习,想来想去还是靠作秀吧,怎么快怎么来钱怎么干呗。家里的老底子毁剩下不多了,出去混还要往脸上贴金呐,要不往里面掺和点明星算了,看上去blingbling的就行了。靠吆喝家里的老底子装门面,能是些什么样的孙子?有能力给自己的孙子们创造国宝的才是真正的国家宝藏。

     6 ) 讲述文物故事是一个美好的引子

    国家宝藏开播前,好多博物馆同仁在朋友圈卖力安利,观望中难掩期待,毕竟这档节目对于向来低调的文博圈来说不可谓不重磅。于是,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认真地看完第一期,从一个文博从业者角度来谈谈对这个节目的观感。

    第一期节目放完,整个节目的套路也就定得八九不离十了。每期围绕一个博物馆,每个馆出三件馆藏重点文物,每件文物搭配一名影视明星作为国宝守护者,主要功能是通过“小剧场”演绎与之相关的背景故事,所谓前世;然后再引出当前与文物有关的人和事,所谓今生。小剧场故事是基于史料的创作,有一定虚构成分,但是很好地解释了与文物有关的背景知识。每个配套故事抓取的点都不同,第一期三个故事除了第一个千里江山图略尬,瓷母和石鼓的两段一个搞笑,一个温情,同时又分别把立意上升到大国文化自信和文脉保护传承上,感觉剧本还是花了不少心思。今生部分的讲述方式更为多样,工艺揭秘类、访谈类,相信在后面的节目里还会看到更多类型。

    这里要说一下嘉宾的选择。第一期三件文物对应的是三个不同维度的群体:千里江山图请来的当代学院派画家和国画颜料传承人,代表了小众的专业人士,也传达出一个讯息,即文物的艺术价值可以独立于文物属性在当代社会有更为广泛的延续与应用,是为“活”起来的第一重意义;瓷母瓶请来的是故宫博物院的讲解志愿者团队,代表了博物馆爱好者,也是大众文化传播者,乍一看与器物特点没啥关系,但联系到大国文化自信的主题,就蛮好理解了,因为文化的有效传播必须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从自发的爱好者到自觉的传播者,是为“活”起来的第二重意义;最后石鼓请来的是故宫的文物工作者,代表了文博领域的从业者,正是有了这个群体的努力与坚守,才有文博事业的今天,是为“活”起来的第三重意义。至于影视明星和张国立,更多起到穿针引线和增强可看性的作用,仔细看下mv里的明星阵容,流量小鲜肉小鲜花很少,都是演艺圈里拿得出作品(或许可以理解为相对有文化?)的中青年力量,可见央视爸爸在默默把关着节目的娱乐尺度。最后再说一下之前噱头很足的馆长天团,现场扮演坐镇点评的角色,虽然说猜也猜得到,但是看着大佬们在那按照分配好的任务背台词脚本,真的只能报以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了。

    所以呢,国家宝藏作为一档主旋律命题式综艺节目,个人觉得可以打到85分,因为要糅合这么多元素去作综艺化的呈现,太难。也因为如此,节目中许多的设计痕迹,比如臆测成分偏多的表演段落、让人起鸡皮疙瘩的仪式环节、硬拗的馆长点评等等,尽管过于刻意且流于表面形式,但是只要是服务于收视率这一大目标,都没有必要去苛责。毕竟,什么样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40分钟能够传达出多少文物信息也不是最重要的,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两个小时看下来不换台,觉得燃、觉得爽、觉得应该去博物馆里一睹国宝真容,这个节目就成功了。可能这么说会被喷过于“功利”,但过去十年间,许多博物馆绞尽脑汁在做的就是如何吸引观众对博物馆产生兴趣。相较于一个展览、一次讲解或一场活动的传播覆盖面,国家级电视媒体的宣传优势无可撼动,只是这一天真的等得有点久。

    此前,我们熟知的文物类电视节目大多以纪录片或科教片形式为主,比如《国宝档案》,适中的体量和电视特有的叙述优势,非常适合作中深度的专业解读。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综艺类、体验类节目瞄上了文化遗产的主题,将文博元素作为噱头,结合不错的可以打开一部分新的受众群,但也有玩过火引来不少诟病的。还有一种鉴宝类节目,品质良莠不齐,有些节目画风完全被商业化带跑偏;以前央视倒是做过一档《传家宝》(大概)节目,侧重讲民间的文物故事,同时结合了家风家训的主旋律,如今在国家宝藏上也能看到对它的借鉴。这多少反映了近年来文物类节目的边缘化尴尬地位和两极化走向,要么高精专但看的人少,要么沦为娱乐的陪衬。从受众角度,国家宝藏是拍给大众群体看的,它的出现弥补了这类节目此前的缺位。但要说传播方式有多少突破,好像也没有,只能说是杂糅了不同的形式,显得丰富,本质上仍是在讲故事。这是我个人暂时觉得遗憾的地方,也是未来应该去期待的方向,因为从隔着展柜玻璃到隔着屏幕讲好文物故事只是第一步,更多博物馆资源的发挥与利用,更多博物馆价值的阐释与传播都值得大众媒体去做更多尝试。

     7 ) 想学习更多关于文物的知识,除了看《国家宝藏》还可以做什么?

    首先,可以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喜欢文物?是因为喜欢它背后的故事,喜欢它的工艺还是希望和王刚一样懂品鉴呢?每个喜好背后的拓展方向还是有些区别的。

    1. 学历史

    个人觉得,不管哪种喜欢第一步都是懂历史。《国家宝藏》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把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它的文化价值诠释出来,不然你看画顶多看到它的技法,看剑只看得到它的长短胖瘦。有了历史知识的铺垫,了解了各个朝代兴衰背景、社会风俗、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你才能知道那件东西代表了什么。

    所以学历史就是欣赏文物的前提。知乎上叶锐洪有个关于学历史书籍的推荐,我觉得挺好的,可以挑通史作为入门(//www.zhihu.com/question/19817884/answer/19492826)。

    不过一些书读起来枯燥,我觉得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从兴趣着手,先培养兴趣再去研究。例如我们看《三国演义》,特别喜欢里边各路英雄逐鼎的故事,不过那是小说、多是杜撰,但对这段历史有了兴趣就会吸引我们去读三国的正史,然后不就能说个一二了吗?

    2. 学点艺术

    这是第二层,知道了那是什么东西,你还想探索它酷在什么地方。

    王羲之同时期的两幅作品是否有高低?那得建立在了解书法的基础上才能判断。从中国古代著名的青铜器、瓷器、书法和绘画中,还是挑一个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学一点基本知识再回过头看实物,看到的就不一样了。往大了去,还有建筑甚至城市构造也是艺术。

    每个人对艺术的评估是不同的,可能我觉得好看你觉得丑,但好的作品背后肯定是遵行一定基本定律和原则在里边的。不一定要多么精通,先能知道这个东西好在哪里就行。

    3. 学鉴定

    这是第三层,就是给你一个东西你能说得出它的大致年代、制造工艺和历史价值,从而判断值不值钱。

    这个可能只有小部分人有兴趣,若非想靠这个赚钱也不必做到多精通。

    但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把学的历史和艺术发展结合起来看一样东西。例如,我们看青铜器,各个时代青铜器的纹路、用途、制作工艺是不一样的,要是能摸清里边的脉络,知道这个纹路是哪个朝代、什么时候礼器没有了、这个器物对应时代人们生活怎么样,那你看起文物来就更爽了。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足矣。

    最后想说,多走走博物馆。

    不是非要等我们学会了所有知识再去看,学习值在实践积累中会UP得更快,况且总看理论说不定把兴趣都看没了。特别像北京故宫,这几年它的管理和藏品陈设越做越好,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大文物,走在里边会让人感到历史的肃然,对其心生敬畏。

    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总是极好的。

     短评

    想安利下这档《国家宝藏》。把我们国家的博物馆里的中华五千年历史文物,交由明星来讲述其前世今生……今年最多演员参加的综艺,却是在一起讲国宝,很有意思!王凯演的乾隆小剧场官方吐槽了乾隆的审美和给名人字画盖章题字的恶习。梁家辉也真的是越老越有味道,能够感受到他守护国宝的拳拳之心

    4分钟前
    • 吃瓜群众666
    • 力荐

    真的是很有意义的综艺!张国立老师主持的很棒,也很有梗,各位馆长与护宝人的讲解使我们了解了国宝的前世今生。第一期看下来王凯的小剧场最出色,官方吐槽最为致命哈哈哈哈哈。

    6分钟前
    • 宋运辉(升官中
    • 力荐

    我希望那些打低分的专家们,能够心平气和地把节目的不足和错误指正出来,科普一下我们普罗众生,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批判但并不做任何解释。可能它确实不完美,但是它至少老少通吃,激起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已经很棒了。

    10分钟前
    • FloriaZENG
    • 推荐

    国家宝藏版“演员的诞生”,虽然有心吐槽明星形式大于内容的牵强附会,但无力于国宝重器光彩夺目的诱惑。国之重器,文化传承。央视爸爸开大招教你们怎么做人。

    15分钟前
    • 是心
    • 力荐

    第一期就好好看,千里江山图、石鼓、大瓶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每个展品都带一段故事演绎,结束后有各位馆长的介绍。故事内容生动有趣,还官方吐槽乾隆盖章不够还50多处题记好搞笑!很有意义的节目,央视也在更新节目形式来传承中国文化。

    16分钟前
    • 沐妗
    • 力荐

    央视一出手文化节目就是大招呀~~张国立老师真是适合做推介人~单院长馆藏那么多,居然选了个乾隆的东西来,还让央视官方吐槽,太逗了~山水画和瓷器都是意料之中的,但是石鼓真的没想到,我们还是宣传的太少了,这个比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Rosseta stone牛逼得多的多呀!希望这个节目能被更多人看到~

    21分钟前
    • darkerthanwhite
    • 力荐

    明明是独具匠心的创意,可还是有人要挑他的毛病。

    22分钟前
    • 陈洛克
    • 推荐

    声光影像舞美都不错,软内容略弱,国宝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介绍还是简单了些,舞台剧的部分内容脱离历史较严重,部分人物的情感转乘别扭,部分演员服装拙劣不符合历史,演技也有参差不齐现象,第一集看完,最后的两岸分隔四十年守护国宝的一家人故事最感人,三个国宝守护人中梁家辉老师的表现最出色。

    26分钟前
    • TM1001
    • 推荐

    多一些这种节目,多一些这种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

    28分钟前
    • 等风来离开你
    • 推荐

    出乎意料的好 能看出花了很多心思 想起錢穆先生說「對本國歷史猶必附隨一處溫情與敬意」 這個節目真的做到了 會一直支持

    29分钟前
    • 真的豆瓣江湖骗子
    • 力荐

    挺好的节目,寓教于乐。石鼓那个故事真的泪目啊,乾隆那边是笑到肚子痛,宋徽宗那个yoooooo。虽然前世故事像央视版演员的诞生,但看得出节目组不是为了收视率而哗众取宠的,挺有意思的,今世故事也引出了许多令人尊敬的国宝守护人,这种气度可能也只有央视了

    31分钟前
    • 罗曼地瓜
    • 力荐

    还是讲文物故事,在猎奇性上找由头,没法从艺术鉴赏角度让观众体会到文物之美。背稿和仪式感太重,把文物捧在神殿之上,反倒是加剧了观众和文物之间的距离,徒看个不明觉厉。几个馆长围坐一圈点头晃脑看起来挺唬人,却没一个把千里江山图的妙处说出来。说穿了就是匠人精神版的感动中国,一切为了文宣。

    34分钟前
    • 小田切梨
    • 还行

    央视制作的这档大型文综类节目,节目主持人张国立不错,第一期三个嘉宾也不错,备受诟病的乾隆审美,官方吐槽,让人无槽可吐,技艺超群,国力强盛,才能制造出集天下之大成的瓷母,乾隆小剧场演的好,志愿者的活动也令人感动,节目内容形式好,普及文物知识好,推荐看看

    38分钟前
    • 无名解忧杂货铺
    • 力荐

    央视的大气严谨寓教于乐的主题风格赢得了胜利,把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进行现代化舞台剧的改编,这个创意真的是值得点赞的,尽管只是顺应娱乐时代的综艺节目大潮的跟风,但能够见到文化反哺娱乐确实也是一桩美谈。节目需要理清一些节奏,不然很容易出现太学究的生硬说教,以及避免太尴尬的舞台表演吧

    40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非常优秀的节目,严肃科普与轻松娱乐的度把握的非常精准到位,寓教于乐,让人能兴趣满满的看下去。第一期的三位守护人都挺不错,梁家辉特别有味道,走在故宫里简直就是画,王凯那段小剧场最精彩,演技很好不会出戏,李晨其实有点不符合人物气质,但是台词还可以。央视真的是一出手就让人服气。

    45分钟前
    • 奶油小方
    • 力荐

    早干嘛了?霓虹一个寿司都能吹出“工匠精神”,兢兢业业的故宫志愿者,漫山遍地采矿的颜料传承人,战火中辗转护送文物的家族,这些伟大却不为人知的民族英雄不是更值得被传颂吗?正因为有了如此动人的故事,冰冷的文物才真正的活了起来!素人综艺怎么尴尬了?央视爸爸分分钟教做人系列!

    46分钟前
    • 碎碎念
    • 力荐

    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

    4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看了第一期~第一期是个开门红啊!三个小剧场还蛮有梗的…看到几代故宫人为了保护文物、继承传统文化做出的努力,特别感动。听单院长最后阐述为什么选择这三件文物,不得不感慨院长就是有水平!会继续追后面几期的。

    50分钟前
    • 暮云访圣
    • 力荐

    喜欢这种综艺,国宝不但是宝物,更是我们为之守护的责任。

    53分钟前
    • 偷懒的猫
    • 推荐

    好看 明星就只是引子没有喧宾夺主 这期千里江山图的青山绿水 瓷母的盛世炫技 石鼓的守护流传 三个故事都有小感动 教授,颜料师,守护者和志愿者们的讲解让节目始终立足于国宝上,选材立意都很赞 啊对还有故宫院长也来了

    58分钟前
    • 阿不才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