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他们最好的

    他们最好的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英国2016

    主演:山姆·克拉弗林,杰玛·阿特登,Nicholas,Murchie,理查德·E·格兰特,亨利·古德曼,蕾切尔·斯特灵,杰克·休斯顿,比尔·奈伊,阿曼达·鲁特,帕特里克·吉布森,Darren,Clarke,艾德·伯奇,丽莎·伊万斯,Richard,Bevan,盖比·奇亚普,阿曼达·费尔班克-海恩斯,莉莉·奈特,弗朗西丝卡·奈特,阿尔菲·斯图尔特,杰伊·辛普森,保罗·里特,埃迪·马森,克劳迪亚·杰西,斯蒂 

    导演:罗勒·莎菲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他们最好的 剧照 NO.1他们最好的 剧照 NO.2他们最好的 剧照 NO.3他们最好的 剧照 NO.4他们最好的 剧照 NO.5他们最好的 剧照 NO.6他们最好的 剧照 NO.16他们最好的 剧照 NO.17他们最好的 剧照 NO.18他们最好的 剧照 NO.19他们最好的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40年的英国战争不断,每天都有敌军的空袭轰炸,但比满目疮痍伦敦更残破的是人民绝望的心,面对未知的生命无常,电影成了唯一的心灵慰藉。资讯局电影部想要提升国家士气和民心,开始拍摄政治宣传电影,为了增加电影中的女性观点,原本从事广告文案的凯瑟琳(杰玛·阿特登 饰)被邀请加入编剧小组,和主编巴克利(山姆·克拉弗林 饰)一起编写歌颂英国人在敦刻尔克行动中英勇事迹的剧本。大男人的巴克利遇上温柔的凯瑟琳,挖苦彼此的对白、斗嘴不断,但随着两人一起经历疯狂赶戏和剧本,默契和爱苗都悄悄滋长。然而战事持续恶化,电影拍摄也面临困境,凯瑟琳还要面对自己已婚的事实⋯⋯

     长篇影评

     1 ) 女人 战场幕后

    1940年,英国各主要城市被德军轰炸,死伤无数。为了提升国民的士气,英国政府主导与大制片厂合作,拍摄军事宣传片。但这些影片情节无聊,宣传色彩过于是浓厚,饱受观众嘘声。为了在宣传片加入吸引女性的元素,信息部聘用了女编剧卡特琳。卡琳特有点迷糊却不乏智慧的前广告文案,因为被急需给宣传片加入女性视角的宣传部门雇佣当了电影编剧。她参与的电影,是以在敦刻尔克行动中回归英国的士兵做主角,信息部希望借影片振奋人心。一开始,她与制片人巴克利针锋相对,又遇到自大难缠的男演。卡特琳要拍的故事原来讲的是一对渔家姐妹驾船参与敦刻尔克救援,但是制片厂要求必须加入男主人公,两位女性只能屈居陪衬位置,还要安排一个美国英雄和女主角谈三角恋。面对官方一个个无理要求,卡特琳、巴克利运用智慧,在政治需要、拍摄资源、演员表现、观众反应和忠于事实之间巧妙地编辑着故事。两人之间的默契和爱苗都在悄悄滋长。然而,战事持续恶化,男演员纷纷离组,电影拍摄面临困境,凯瑟琳也遭逢人生惨变。就在摄制组讨论如何填补男演员没来得及完成的戏份“下水修船,拯救所有人”时,作为仅剩的编剧,卡特琳拍板:让片中英雄全是女人。 这部片的编导以一种迥异的传统战争片的视角与笔触描写了战争最边缘地带一群英国人最好的时光。选材独辟蹊径,以女性化、生活化的笔触描写战争,细腻而独特,片中极少见大场面,更多的是英国在战时的生活细节,是战争片中颇具新意的片子。战争和女权两个话题,在片中结合得还不错,“戏中戏”部分与女主人公的经历相映成趣。但是女权色彩影响了故事正常发展,显得喧宾夺主。

     2 ) 他们最好的

    这一场让我难以忘怀。像是不经意的展示了战争时期的残酷与不确定性,散落的模特肢体与黄色裙子姑娘尸体的结合,对照着「电影产业」与人类经历的真实生活一样。战争年代,不知何时空袭会发生,不知道何时办公室或者住所会被炮弹轰倒,周遭的朋友一个接着一个被拼凑起来,出现在停尸房,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见到明天的曙光。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3 ) 他们最好的

    对于电影人来说,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观众对影片的认可。影片最后,凯瑟琳在影院与其他观众一道被这部用血与泪拍成的电影深深打动,在观众热烈的反应产生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下,她最终走出生活的阴霾,重回电影工作之中。片中几位新老戏骨都发挥出了无可挑剔的演技水平,个人觉得饰演美籍飞行员的杰克·莱西把一个菜鸟演员诠释的很到位,奉献了全片不多的笑点,是影片的一个小亮点。片中电影的背景发生在敦刻尔克大撤退,而今年恰逢诺兰的战争大作《敦刻尔克》上映,所以也不妨将本片看做《敦刻尔克》的背景介绍和热身之作

     4 ) 《编写美好时光》:这一种相遇能叫一见钟情吗?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阴云笼罩下的英国,战事不断。伦敦上空,每天都有敌机侵扰。但比满目疮痍的伦敦更残破的是,人民绝望的心。面对无常的生命,电影成了伦敦市民唯一的心灵慰藉,那时,伦敦电影院每周要接待3000万人次。为了提振民心,资讯局电影部开始拍摄一些宣传正能量的电影。

    凯特琳就是在这个时候从威尔士来到伦敦的。

    跟随画家男友埃利斯·科尔来到伦敦后不久,现实就给了凯特琳沉重一击:房租在哪里?一日三餐在哪里?靠男友吗?无名艺术家通常是穷困潦倒的代名词,何况,又在战时。凯特琳只好踏着遍地瓦砾找工作去。

    奔着女秘书的职位而去,大大出乎凯特琳的预料,她得到了一份资讯局电影部编剧的工作——瞧呀,《编写美好时光》的角度多么别出心裁!通过讲述一个拍电影的故事,来展现一个女编剧在那个特别时期是如何鼓足勇气跨越职业障碍和感情困惑,从而成为助力战时和战后英国迅速重建、快速发展的积极分子。

    就这样,凯特琳成了电影比阿奴,边上是巴克利

    凯特琳遇到的职业障碍是,她虽然有着电影部要求的女性视角,却从来没有编写过电影剧本。假如不是为了在居大不易的伦敦能有一张床和足以果腹的食物,凯特琳大概会拒绝这份陌生的工作的吧?好在,硬着头皮而上的凯特琳,很快就得到了资深电影编剧巴克利的认可:"你写得比那些小伙子好多了。"是指凯特琳的女性视角还是凯特琳的文字能力?显然,是后者,巴克利邀请凯特琳加盟即将开拍的电影《敦刻尔克》的编剧工作。

    1940年5月27日,德军空袭敦刻尔克港区,炸沉了港区内大量船只,常在附近海域出没的潜艇受到了威胁。在这危急时刻,代号为"发动机行动"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启动。到6月4日,34万英法军队撤回了英国,为固守英伦三岛和日后发动反击保存了有生力量。

    没有什么题材比敦刻尔克大撤退更符合资讯局对电影部要求的:拍一部能鼓舞人民士气的电影。可是,选择什么样的切入点?巴克利让凯特琳去采访参与过敦刻尔克大撤退行动的罗斯和莉莉姐妹。

    凯特琳果然给剧本带来了女性视角。姐妹俩叙述中的两个细节,打动了凯特琳:

    一个细节是,撤退到姐妹俩小船上的一个士兵,他的背包里藏着一条小狗。

    还有一个细节是,匆忙撤退中,一个法国士兵想要亲吻莉莉。

    多少了解一点敦刻尔克大撤退,我们就会知道,那一个多星期的"发动机行动",有多么紧张、多么煎熬、多么生死一瞬间。在这种氛围里,士兵还能带上小狗、还想着要向女性表达爱意,这让凯特琳深切地体会到,再糟糕的时候生命之火也许微弱过但却从来不曾熄灭。动了真情后完成的电影剧本,果然得到了同事们特别是巴克利的称赞,而此时,对凯特琳而言,她夜以继日地奋笔疾书,已经不再仅仅为了每周2英镑的工资了,所以,当罗斯、莉莉姐妹俩的故事也许是她们杜撰的说法传来时,凯特琳能主动地非常迅速地调整好剧本。当局为了能让美国人能尽快参战,一定要让美国空军利用休假来参演影片,这让大明星安布伦斯非常反感。虽然与安布伦斯因为剧本而有过龃龉,凯特琳主动承担起了说服安布伦斯在诠释自己扮演的角色之外,帮助飞行员完成角色塑造。"让我们投入时间和才华吧",这个特别擅长抓住细节的女编剧,果然一语就点到了安布伦斯心里的最柔软处,影片拍摄因此得以顺利地进行着。

    在成为出色的电影编剧这一条路上越挫越勇的凯特琳,却在感情生活上屡尝苦果。

    凯特琳

    巴克利

    可以管这一种相遇叫一见钟情吗?是巴克利建议电影部录用的凯特琳,是巴克利最先肯定凯特琳是电影部最出色的编辑,是巴克利坚决邀请凯特琳加盟《敦刻尔克》编剧工作的……这一种相识相知,凯特琳怎能意会不到?所以,明明听见巴克利唤她为科尔太太,凯特琳还是竖起右手无名指给巴克利看结婚戒指,"我是有丈夫的。"可是,那个把凯特琳从威尔士带到伦敦来的画家埃利斯,却没把私奔当成正式婚嫁。在外地忙着拍片的凯特琳好不容易挤出时间赶回伦敦参加埃利斯的画展,她推开家门,看见了什么?看见埃利斯已经移情别恋。伤心欲绝的凯特琳拽掉手指上的结婚戒指扔进垃圾箱,匆匆忙忙地赶回剧组。

    提前回来,怎能不引出巴克利的疑问?问出真相后,巴克利果断向已经暗恋了很久的凯特琳求婚。一时无法忘掉旧情的凯特琳期期艾艾地接受了巴克利的亲吻,这让银幕外的我们也替凯特琳高兴:好女人就应该有真正的爱情呵护嘛!但是,喜出望外的巴克利松开凯特琳刚一转身,就被片场里沉重的灯架砸中,死了。

    这一种相遇是一见钟情吗?

    做编剧时勇往直前的凯特琳,接连被爱情打败后会一蹶不振吗?会的,你看,没有了巴克利的电影拍摄现场,我们已经看不到女编剧凯瑟琳的身影。有人不愿意凯瑟琳就此沉沦下去,他就是通过《敦刻尔克》再度名声大噪的大明星安布伦斯。他特意找到凯特琳的住处,在凯特琳拒绝出山担任新片《防空队员》的编剧后,见多识广的安布伦斯说了一番话:"你我能得到这样的机会,是因为年轻人离开了,或者死了。我们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们再放弃这些机会的话,不就是让死亡主宰了我们的生活吗?"谁听罢这样的言辞还能毫不动心?凯特琳走出了家门走进了电影部坐在了巴克利的办公桌前,而我们这些电影观众,则喃喃自语着"我们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们再放弃这些机会的话,不就是让死亡主宰了我们的生命吗",陷入了沉思。

     5 ) 『Girls like us。』

    发生在1940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已经作为一场战争奇迹永远印刻在二战史册中。在短短九天之内,有338226人被从海滩救出。77年前危机四伏的敦刻尔克海岸,这个绝佳的历史时刻也势必会留在影史,在诺兰的「敦刻尔克」未上映之前先看了这样一部戏中戏的「敦刻尔克」,看英国人在德国鬼子的炮火下救出一只德国土狗☞雪纳瑞,看经历战争的人们重逢时的喜悦…

    以女性视角看二战,其实,女性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细腻和温柔,也有坚韧和勇敢。而电影是黑暗之光,无论在那个年代还是这个年代,带给我们的感动都不曾改变。

    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军官将领,无论是手持武器孔武有力的男人还是柔弱的女子,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冒着德军飞机、大炮、潜艇的威胁,展开了救援行动。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以女主凯瑟琳被邀请参加以这些普通人为主角的主旋律爱国电影的制作的故事。女性视角更容易抓住细腻的事物本质,从而打动观众,虽然一度不被团队里的男人们认可,薪水也不及男性,还被嘲讽比起写作,你不是应该收拾干净这间屋子么?

    哪里有质疑声哪里就有消除质疑的实际行动。而好的电影的基础就是有个好的剧本,访问真正经历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姐妹花,收集第一手资料,从而引导剧本中人物的心路历程。 不身处哪个年代你不会懂得这样主旋律电影带给广大民众的鼓舞和振奋。随着战争的恶化,面对生命的无常,电影就是心灵慰藉。看过很多二战题材电影,也不乏经典作品,但最喜欢的两部却是《美丽人生》和《你逃我也逃》,能让你哭是喜剧的最高境界,而作为一个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对刘别谦用喜剧桥段电影戏谑法西斯保全大家也是各种兴奋。电影在那个年代啊,就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向法西斯宣战,虽然它不尽真实,不尽客观,但它确实是黑暗中的光明存在。

    你惧怕黑暗么?不,因为没有黑暗就不会有光明。即便是空袭中整个屋子在震动,但也不能阻挡她的努力,笔耕不辍。那个年代,每一天都会有生离死别,身边的人也许会倒下、会离开你,我们活着的人能做的就是继续努力活下去。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二战中的女性视角和对女性的讴歌。还是电影人写给电影的情书,没有热爱就不会有热情,凯瑟琳在电影院泪流满面,失去爱人的她本来已经心灰意冷不想再继续创作了,但在电影院观影之后,她已经决定继续回归团队继续创作那些鼓舞人心的作品。 他们最好的?其实应该是她们最好的!向战争时期的伦敦人致敬,向战争中的女性致敬,向电影人致敬。 最后,我灰常期待诺兰的《敦刻尔克》~好像北美今日(7月21日)上映,可惜大陆九月才上。

     6 ) 编写美好时光

    太好看了吧。

    1英伦腔太好听了。

    2画面很美很舒服,虽然是战时的伦敦1940年,但女主精致的打扮和妆容还是那么赏心悦目。

    3完整的呈现了一本优秀的电影是如何诞生的。从起意、确定人物、语言、情节、故事、结尾到如何引导观众情绪,体现电影价值。中间掺入各种意外如政治因素等等又巧妙化解,行云流水,不露痕迹。到最后电影院中观众的如痴如醉、泪眼婆娑到屏幕前的我泪眼朦胧,太牛X。

    4男女主的爱情。让我想到年轻时纠结是找与你性格爱好相似还是互补的,难以选择,现在要说选啥阿,肯定是那个相似的。看他们一起写稿编剧探讨剧情人物,那么默契那么心心相印,是灵魂上的契合,多让人羡慕。虽然说男二总是要成为渣男出轨,剧情略为老套,还有安排男主突然意外死去以突出女主,但是瑕不掩瑜。

    5女性的光辉。女主的加入是因为电影需要女性视角来看待发展剧情,电影情节双胞胎姐妹是主角,女主一直坚持到最后,又从爱人突然死去的崩溃不振中重拾力量继续编写美好。

    6电影编写时运用了敦刻而克战争中普通人的视角,她们在能力范围内呈现出来的英雄事迹,让我们从更多角度了解敦刻尔克战役。相关电影有《敦克尔刻》《至暗时刻》。

    7配角都是大腕阿。上年纪的名演员和经纪人,还有配角的戏份故事也相当精彩。

    8台词出色,太多金句了。印象深的是男主说他把你名字改了。说谎。年迈的名演员鼓励女主的那句:那我们不是被死亡主宰了吗。前面有点忘了。还有月圆的海边那段对话,加上那个场景,太精彩了,都值得深深回味。

     7 ) 浪费可耻

    紧紧握住生活吧,不知道哪一天,我们拥有的一切会毫无征兆戛然而止。

    1940年,战争的硝烟弥漫在伦敦上空。卡特琳穿过地铁准备回家,明天就要上战场的小伙子在向一位黄色裙子姑娘调情,他索求的一个吻,或者一个拥抱。卡特琳随在黄色裙子姑娘后,小跑出地铁站。刚跑出来不到三秒钟,飞机滑过上空,炮弹在她身边爆炸。待她从硝烟中镇定下来,她的周遭是零散的残肢,受到惊吓的她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跨过一个有又一个被炸碎的残肢,向前行走,烟雾散去一点点时她才发现,这些残肢是商店里的造型模特,惊魂未定的她开始笑,像是嘲笑自己怎么会被这些假人吓到。再向前走几步,她脸上的笑意一点点回收,废墟里躺着的是几分钟前她看到的黄裙子姑娘,她睁着眼睛,炮弹在她肚子上开了个洞。卡特琳难过,然后开始呕吐。

    这一场让我难以忘怀。像是不经意的展示了战争时期的残酷与不确定性,散落的模特肢体与黄色裙子姑娘尸体的结合,对照着「电影产业」与人类经历的真实生活一样。

    战争年代,不知何时空袭会发生,不知道何时办公室或者住所会被炮弹轰倒,周遭的朋友一个接着一个被拼凑起来,出现在停尸房,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见到明天的曙光。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中央宣传机构电影部门急迫地需要一个「真实的、乐观的故事」来鼓舞士气,给民众生活下去的力量与希望。简言之,需要一个正能量的电影——这是这部电影的切入点。

    彼时彼刻,「正能量」如雪中送炭,每一颗苍夷的心都需要慰藉与治疗。他们决定讲述一个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撤退「敦刻尔克」。(电影中的「片中片」故事很有趣,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对比一下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与它的区别。)

    卡特琳被汤姆邀请到这个项目里,用他自负语气说是:「需要女性视角,与女性闲扯般的台词」。面对实际的家庭生活困窘,最初卡特琳不得不接受同工不同酬的状况。

    在如此年代,卡特琳代表着冷静与优雅,即使战争的缘由,每晚不得不住在地铁站里,她也是优雅的那一个。如导演传达出来的影片气氛,如英国人骨子里一直都有的DNA。

    即使丈夫不认真地听她说话,沉溺在自己的失败与无能之中,她温柔支持;但当创作上与汤姆产生分歧时,她也生气。可是生存的压力并没有让她自怨自艾,社会的性别不公亦未让她牢骚满腹,她认真努力地做自己的工作,在合适的时机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她如任何荒凉时代下的个体:无论世界是在战争,社会持有不公,还是家庭在破裂,她冷静与优雅地处理着自己,处理着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这是一个在战争年代,因要「创造一部与战争相关的电影」而引起了的故事。性别平等、战争、爱情以及电影工业制作都巧妙的融合在电影之中。

    如果你是一个性别平等者,在电影里你会看到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平等与偏见。当然,持有如此观点的自负家伙汤姆随着剧情的发展也一直在改变,这是令人欣喜的。

    你也会看到与卡特琳的优雅温柔不一样的、走路带风说话犀利的强势女子形象。她像是剧本部门的「无情的监工」,每一次给他们的剧本创作带来「来自国家、来自民众、来自上级」的担忧与指令;她是个「女权主义」的代表,穿着西服在男人的世界打拼,发表着「男性由于害怕女性战后会抢占工作岗位而对女性咄咄逼人」的言论;她也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在卡特琳无法跨越自尊时,这位「警醒者」找到卡特琳聊天:「生命如此无常,浪费真的很可耻」。最后她将一直束起来的头发放下,展示出了她的另一面。

    如果你对剧本创作或者电影工业感兴趣,在电影里你会看到剧本的写作过程,头脑风暴、卡片创作法、情节点设置,编剧之间因观点不同的争执,面对困难的合作,因为政治需求不得不做的增加与改变,拍摄过程中的修改直至电影在荧幕上的呈现。

    你会看到当时一部电影的制作流程,剧本的成型、演员的敲定、制作过程中的互助、看到戏中戏与戏的联动,相互影响。只是可能这样的电影操作模式在当代没有特别的借鉴意义,更多的是历史的记载。

    「人们为什么喜欢看电影?」

    这个问题自电影开始存在,应该就有很多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会有无数的回答,不会有标准答案。

    作为一名编剧,汤姆的解释是,「故事就是个框架,它们有自己的样子,目的,意义,所有的环节都是设计好了的,它们总是有什么含义的。不像生活。」

    这部电影里并没有给汤姆更多的交代,远离了一战回来后酗酒的父亲,阴差阳错地踏入编剧行业。带着一些偏见的个体,把梦全部让剧本呈现。他对卡特琳逐渐产生的爱意,以及他的认识的转变,这些都是电影迷人的地方。

    好的影视作品是和谐统一的,无论它有多少标签。这部电影是剧情的、爱情的、战争的、喜剧的。没错,它确实是,且这些标签和谐统一。

    有人说这是个爱情片,我不大同意这个说法。爱情的元素确实能强烈地触及到观众的心,可是在我看来,爱情的部分只是被巧妙地安排在剧情之中,它没有刻意彰显与隐匿。它当然巨大且沉重,但它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要去面对,抓住的重要一部分,而不是这部电影和他们的全部。

    战争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毁灭性,从来都不是件愉快的事情,如同突如其来的死亡或者意外。而生活在继续,每月要交付的房租,明天早晨的面包,还有心里的梦想,爱,都在继续。

    不知哪天,一切就毫无征兆地戛然而止,浪费生命是多么的可耻。

    最后: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性别平等需要女性有意识,发起行动,争取权益。同样,这一切并非与男性无关,性别平等需要男性的支持。

    哦,还有,编剧应该是地位非常高的工种。哈哈。


    说说导演罗勒·莎菲 Lone Scherfig

    罗勒·莎菲(Lone Scherfig)是一位丹麦电影女导演与编剧,她曾是激进电影美学运动「道格玛95」的参与者,2001年她依照道格玛95宣言拍出来的《意大利语初级教程》于第51届柏林电影节获得评审团奖与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也就是《大象席地而坐》获得的那个奖项);《成长教育》于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入围3个奖项,包括最佳影片。

    在国内,观众更喜欢这位导演的作品是,由安妮海瑟薇主演的《一天》。(虽然国外观众并不买单,烂番茄指数37。)但令人惊奇的是,《Their Finest》也就是本片,烂番茄指数达到了90,广受好评。

    说说「道格玛95」(丹麦语:Dogme 95)

    道格玛95是1995年由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和汤玛斯·凡提柏格首先发起的一项运动,他们宣扬一种激进的电影创作方式,主张电影回归原始,而非着重在技术性,他们强调电影构成的纯粹性;对于欣赏遵循道格玛95所拍摄的电影的人来说,因为意识到没有过度的人工痕迹而最终更加关心故事本身的情节和发展。

    它试图收回导演作为艺术家的权力。 其最高准则是真实,反对一切虚幻的元素,强调回归电影的原始性而非着重于技术。 道格玛95的目标是借由拒绝使用昂贵且壮观的特殊效果、后制,以使电影创作更加纯粹化。

    冯·提尔和凡提柏格发展出了十条规则,这些规则被称为纯洁誓言(Vow of Chastity):

    1. 摄影必须在故事的发生地完成。道具和布景不可以是后加的,如果一个特定的道具对故事是必需的,必须选择一个这个道具可以被找到的地点。
    2. 音轨永远不能与图像分开录制,反之亦然。配乐不可以使用,除非音乐是摄制的场景里出现的。
    3. 摄影机必须是手持的。任何晃动或者手持所能达到的稳定程度都是被允许的。电影不能发生在摄影机存在的地方,摄影必需是在电影发生的地方。
    4. 电影必须是彩色的。特殊打光是不可接受的。光线过暗至不足以曝光的场景必需砍掉或者只使用附加到摄像机上的单一光源。
    5. 光学处理和滤镜是被禁止的。
    6. 电影不能包含肤浅、虚假行为。谋杀,武器等不可以出现。
    7. 时空上相距较远是不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电影必须发生在现在的世界。
    8. 类型片是不可接受的。
    9. 胶片格式必须是35mm的。
    10. 导演是不能署名的。

    【完。】

    文 丨 岳漟 图 丨 影片截图

    本文原载于「添糖电影院」(微信号:BrilliantFilms)公众号,热切地欢迎关注,打开你的电影世界。

     8 ) 比敦克尔克好的电影

    奇怪的是,文艺片中涉及敦克尔克的部分,都比敦克尔克拍的更好,比如“赎罪”中的长镜头,比如这部描写拍敦克尔克战时宣传片的电影。

    这部电影没啥大场面,估计特效和片中拍电影的戏中戏好不了太多,但从侧面反映了很多敦克尔克的真相。比如一开始电影公司纠结两姐妹的事迹有水分,编剧就嘲讽道:敦克尔克明明是一场大溃败,现在都能宣传成奇迹。为了振奋民心士气,为了动员妇女的力量投入战争,为了拉美国人下水,政府拍宣传电影的种种算计,都让人会心一笑。

    电影的意涵非常丰富,每个角色,每个细节,每个情节,都有很多可以让人联想思考的地方。画面也非常的美,女主在废墟下的优雅背影,简直像一幅浓缩了的英国战时女性油画。

    这么好的电影,才在今天不经意间看到,之前都没听说过得啥奖的,也是让人叹息呀。

     短评

    如此平淡,让我暴躁。

    3分钟前
    • 小小
    • 还行

    Lone Scherfig很擅長以女性視角出發的電影。從戰時拍愛國勵志電影這一個切口,映照出時代劇烈變動的感受。也拍出"電影"的力量。拍得挺整齊流暢,幽默混合著感傷。Gemma Arterton的女主拿捏穩重,Claflin也稱職。還有亮爆鏡的Bill Nighy!

    6分钟前
    • 裘笛
    • 推荐

    其实应该是“她们最好的”,这是一部去回忆和纪念二战中的女性的电影,表现她们在战争面前的勇敢与坚强。情节如Catrin在坐上火车之前,勇敢决绝的向倒垃圾一样丢了戒指、最后坐上编剧室主桌挥洒文彩,都得我频频感动。但还是必须承认Bill Nighy一个人似乎抢走了所有的光芒,哪怕有很多帅哥美女。

    1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电影永远关于离别与重逢。倘若还有谁单纯地以为电影只是用来消磨时间的娱乐,那么TA或许需要了解那些政治情报(意识形态)都是如何“混”进剧本里的。显而易见,虚实交织的《他们最好的结局》是一部政治讽刺喜剧。罗勒莎菲这部《成长教育》式的女性主义作品除了向《至暗时刻》中的绅士们贯彻“真实性与乐观主义”的大局观之外,核心点则落脚在性别平等的“现实意义”层面。正身处于生死存亡《敦刻尔克》背景下的英国,到处都是男性面向女性发起的歧视与战争。尽管要求思想进步和经济独立的女主不得不“屈从”于男性化的内阁之下,但将真实(过去)搬进银幕(未来)里的她却最终推动和主导了历史意义上的变革。换句话说,只有温润如玉的感性暴力能够摧毁落寞的保守主义。

    15分钟前
    • Muto
    • 推荐

    這部戲裡滿滿的對於電影的愛,並相信電影最終能夠撫慰傷痕累累的心。感謝在這個時候讓我看到這樣一部電影。

    19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最喜欢片中关于现实生活和虚构电影中的“意义”的讨论,很巧但又很适合的,电影及其戏中戏刚好解答了最近几部大争议电影战狼2(虚构度最高)敦刻尔克(戏剧化史实)明月几时有(最写实)引发的一些相关问题(关于叙事关于政治宣传)其实以上都是废话,实话是最后我被煽到哭,年度十佳!

    22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一部好电影是观众值得拿出生命中的一个半小时

    25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力荐

    时代、女权、情怀再加上对于制片过程的展现,很BBC,很温暖又很感人的片子。

    28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好背景设定也有趣,拍得一般,铁叔客串是惊喜。

    29分钟前
    • \t^h/
    • 还行

    二战的阴霾为背景,能拍出火药味这么淡的英伦小清新,看得让人格外舒服。要不是末了那一抹狗血,绝对让人更舒服。

    32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虽然又是电影人深情讲述自己的故事,但我非常喜欢这部。它非常英式,敢于用许多轻松和幽默来处理些沉重的地方。另外始终感觉言之有物,讲战争,讲女性,发力点都很巧妙。

    33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润物细无声的女性主义。以女性编剧视角,讲述二战期间英国一部关于敦刻尔克的主旋律电影的诞生。前面挺欢快的,最后一下子戳痛了。Bill Nighy这样的老戏骨真是国宝~

    3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三星半 中规中矩 内容符合英国人的口味 身边的老头看的津津有味 Sam造型颇似法鲨在危险方法里面 还是不错的片子

    43分钟前
    • 呆萌喵星人
    • 推荐

    不错看 幽默风趣的风格在电影节挺讨喜的 bill nighy演喜剧不费吹灰之力

    44分钟前
    • Alan
    • 推荐

    @balmes 有几处转折未免过于狗血,但大家都好可爱!喜欢!bill太棒了实力真男主!那个朝生暮死的年代,电影作为折射现实同时让人逃离现实的途径,带来的希望与慰藉,和如今身处另一种黑暗的我们所感受到的何其相似。(看完dunkirk之后更觉得这里他们拍的片好看多了!

    49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bjiff。女性视角+元电影要素。最大趣味在于展示了一部电影从构想到成片中如何调节制片方合作方演员导演乃至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甚至各种离奇无理的要求)的。以及影片如何引导观众情感。最后一场戏,片中观众看得又哭又笑,而片外我们也看得又哭又笑。被控制了?但这不正是我们喜爱电影的原因?

    53分钟前
    • junf
    • 推荐

    二战中的女性视角。在「敦刻尔克」未上映之前先看了一部戏中戏的「敦刻尔克」,看英国人在德国鬼子的炮火下救出一只德国土狗☞雪纳瑞,看经历战争的人们重逢时的喜悦…女性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细腻和温柔,也有坚韧和勇敢。电影是黑暗之光,无论在那个年代还是这个年代,带给我们的感动都不曾改变。

    55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排演室飘荡歌声,你红着眼识破了我的托词,一字一顿说我是骗子。摄影棚一片嘈杂,你说想留我几个小时,结果你成了骗子。战争年代的死亡,竟是因电车事故或拍摄意外,你的离去如此荒诞。你曾说生活不是电影,处处都有荒诞,所以当电影里拍下我扔了你的薯条,忽然想起那晚唱百里香的歌声,和你红着的眼。

    5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又是战争,又是爱情,又是女性,又是元电影的……有些太刻意了

    1小时前
    • 🪨
    • 还行

    細膩真摯的女性電影,向戰時的倫敦人致敬,向戰爭中的女性致敬,向電影人致敬。苦難、戰爭摧毀生命,卻也能賦權於人;愛情、電影讓人沉醉,也能賦權於人。去想像、抗爭、樂觀而能動地去改寫、創造未來。

    1小时前
    • 小能七九西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