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孩童姿势

    孩童姿势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其它2013

    主演: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博格丹·杜米特拉克,娜塔莎·拉布,琳卡·高伊娅,弗洛林·扎姆菲雷斯库,弗拉德·伊凡诺夫 

    导演:卡林·皮特·内策尔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旧爱综合征

    • HD中字

      颠倒乾坤

    • HD

      硬汉枪神

    • HD

      卡罗尔

    • HD中字

      大红灯笼高高挂

    • 正片

      世界奇妙物语 2024夏季特别篇

     剧照

    孩童姿势 剧照 NO.1孩童姿势 剧照 NO.2孩童姿势 剧照 NO.3孩童姿势 剧照 NO.4孩童姿势 剧照 NO.5孩童姿势 剧照 NO.6孩童姿势 剧照 NO.16孩童姿势 剧照 NO.17孩童姿势 剧照 NO.18孩童姿势 剧照 NO.19孩童姿势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三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巴布(Barbu 伯格丹·杜米特拉彻) 飙车撞死了一个男孩。等待他的是时长3年到15年的刑期。他是一名富人子弟,他的母亲科内莉亚(吕明妮塔·杰尔吉乌)60多岁,是一名成功的建筑师,属于罗马尼亚的上层阶级。她的书架上堆满了并未曾被翻阅过的赫塔·米勒的 小说,平日里喜欢炫耀装满了各种各样信用卡的钱包。她动用了一切力量来给自己被惯坏了的儿子洗脱罪名。她希望通过贿赂目击证人的方式来让他们改变证词。就连死去孩子的父母她也想用钱来收买

     长篇影评

     1 ) 很容易让我联想到《阿飞正传》……

    原来一个导演的口味不单会投射在他的电影作品中,还会不自觉地转移到对别人作品的鉴赏和评价里去,“臭味相投”这个成语说的大抵如此。这部被王家卫推举为柏林影展最高荣誉金熊奖的罗马尼亚电影很容易就让我联想到《阿飞正传》,片中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不就是潘迪华和张国荣的翻版再现么?两部影片都在着力刻画母子之间的敌对关系,只不过《爱的占有欲》将全盘焦点放在母亲身上,而《阿飞》则关注“没脚的小鸟”。

    我觉得女主角的表演简直是整部戏的灵魂所在,她更应该拿下最佳女演员奖。我这里完全没有质疑王家卫眼光的意思,只是觉得这种社会题材在中国大陆简直是家常便饭,似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报纸的某个角落里。如此欠缺新鲜感的故事远逊于在戛纳登顶的《四月三周又两天》。

    手提摄影风格早已被玩烂了,这部几乎沦为通俗肥皂剧的影片有着一个超级老套而强大的核心:母爱。幸好地,导演用一种不算太刻意的手法展现,其细腻和感性处足以盖过那些随手拈来吸引眼球的社会话题:金钱、腐败、权势、社会不公、贫富悬殊等等。

     2 ) 站在孩子的位置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部分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几个月前,李天一、夏俊峰等备受关注的案件接连宣判。不管网上反响如何激烈,所有人还是先放了一个长假,忙自己的事去了。似乎被安排好的结果也再次提醒我们,到底有多少人能看见真相,抑或者说,到底有多少人会真的关注真相,愿意去靠近真相。不得不说,即便拥有了网络,当民众拥有了更多的讯息渠道,实际上,非黑即白、压倒性的暴戾之气、缺乏怜悯跟同情的事实从未改变。 《孩童姿势》是一部奇特的片子,除了摘得今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它也会让人惊诧,类似故事隔三岔五甚至每天都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 电影从一则社会新闻出发,却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出色的艺术电影,正视了罗马尼亚的社会现实。技法精湛,对白绵密,结尾充满震撼力。 故事很简单:富人家的儿子撞死了穷人家的孩子。富人家的母亲东奔西跑,试图替儿子洗脱罪名。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子不教父子过,偏偏这一家子是强势母亲弱势儿,儿子不买家人的账。 应该说,这样的题旨谈不上多深刻,看点也不多。然而,就跟《一次别离》的夫妻吵架,有些导演总能拍出大气量,《孩童姿势》亦是如此。与中国民众的思维相反,电影把重心落在富人家的母亲身上,但绝非为富二代洗刷清白。 如同性格上的强势,她的戏份也压倒了软弱的儿子,交际手腕、生活做派,样样在行。可能正因这样的家庭阴影,导致儿子无法真正成长,永远活在了温室当中,更无勇气去承担罪责。 电影尝试努力去讲解,一起车祸背后的两个家庭,同样的爱子心切,它们到底是有何不同。或许,这样的处境还谈不上某部电影的经典台词:禽兽也有活下去的权利。可是,有多少人会去关心强势一方的处境,很显然,不发人肉追杀令已经是客气了。当悲剧已经酿成,道德家们难免要出来说三道四。更有拥护者高呼不值得同情,死有余辜。可是,面对一个悲剧,真有人去体味悲剧从何而来,以及如何消解业已存在的悲剧? 导演试图让观众站到孩子的位置——哪怕他已经五大三粗,在母亲看来,他依然会像孩子一样犯错。但很多时候,先一步犯错的,其实正是母亲。简单举一个例子:一个孩子犯错或者跟人打架,中国式教育、西方国家的教育乃至于罗马尼亚的教育,它们必然会有不同。哪怕是在中国,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家长会让孩子自己去处理,或者鼓励他们“如何打回去”,更多时候,家长必然要出面解决。如同《孩童姿势》的母亲,无论取得怎样的成就,拥有何等的社会地位,在事实上他们都是失败的。 《孩童姿势》用摇晃的手持镜头直接介入了事件,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它近乎白描地展示了富人家如何施展手段,试图把事情一笔带过。显然,在强者看来,这不是一起悲剧,而是一次倒血霉。 直至结尾,双方家人见面,悲剧以平和的方式被展示,母亲的恸哭似乎在意料当中。我们很难相信,她是真的被穷人家的遭遇所打动,但是,出于善意,也许她是有所触动。再不然,没长进的儿子还下了车,这么微不足道的举动,他居然要熬完一部电影才能完成,足可见内心承压之不堪。 只是,等待他们的真正结局,无从得知。或者在导演看来,其实也不重要了。这样的事情,不只在罗马尼亚,哪天不在搬演。 富人跟穷人,好牌对坏牌。中产对中产,正牌对套牌。每个人有不同的位置,每个人有自己的判断,只要事情不发生在他们的身上,我想,光有预判和设想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你不在那个孩子的位置。【名牌】

     3 ) 母亲失去了孩子

    没有意外的话,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棒的电影。
    它的主线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两个母亲同时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理解了这点,你就会理解,这个故事为什么不是一个罗马尼亚的李某某案件。这并不是说,电影对罗马尼亚的现实没有指涉,相反,在一个中国人比较容易理解的、相类似的社会环境里,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让我们作为观众,很容易有代入感。
    那些也是我喜欢的:手持摄影、低照度、表演和脸部细节,极其精确的对话,赋予极大张力的喷泉似的人物情绪-------在结尾,一个母亲,对着另一个陌生母亲的流泪和羞愧,她说给她的,更多是说给自己。
    她的天性怯懦的儿子终于独自走出车子,和受害者的父亲握了手,而他说了什么,车里的母亲和我们观众一样,都听不见了。我愿意将这个结尾评价为“最高级别”的结尾-------等同于《风柜来的人》的结尾,等同于塞林格在《九故事》里的一些结尾,还有伯格曼在《羞耻》中的结尾、费里尼的《浪荡子》、李红旗的《寒假》结尾、杨恒的《槟榔》里最后的那支烟....当然,还有不少......小说家曹寇在他写关于地震的那个小说里的神来之笔,韩东在他最精密的小说《杨惠燕》中那个让我浑身颤抖的结局....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中的其它场景,也配得上这个级别。
    电影越来越依赖于某种观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性,场面(绝大多数观众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夸张而廉价的桥段,越来越像由所谓情节点组成的观光列车---------除了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沉甸甸的分量,也不能反映人类心灵深处的秘密。而真正可以称之为艺术创造的作品,我认为不是这种在所谓宏观的、大而化之的层面上,去由“发生了什么精彩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精彩的啊?"这种媒体思维引领的故事逻辑,卡佛不是这种,理查德耶茨也不是。
    那些微观的、深深刺痛到我们内心的作品(即使从技术层面讲,微观和细致严密的程度也是依赖于情节描述的哗众取宠漏洞百出的庸俗故事所无法比拟的),使我们完全感同身受的、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既不能为之自我欺骗般自豪骄傲、又无法心甘情愿地低头认败的沮丧、徘徊,之前的盲目、占有,在爱和"这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帜下的得失之心,都是我们人生之路上无法逃避的角色写照。如果足够诚实,像婴儿毫不掩饰地向妈妈伸出手寻求安慰、安全,你或许能领会这部电影的每一分钟、每一秒带来的压抑和紧张,生活和日常给予每一个人的无奈和卑微。创作者的智慧高低、用心及灵气,高下立判。
    这是我心目中的杰作。我认为它比《四月三周两天》和《山之外》更坚实、自然而动人。更具备人性刻画的普遍意义。

     4 ) 《童孩姿势》:以爱之名造就畸形人生

    (芷宁写于2014年8月4日)
        与其说罗马尼亚影片《童孩姿势(Pozitia copilului)》,讲述了一个罗马尼亚家庭在抚育子嗣上的失衡和面对棘手问题时的失德,倒不如说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通病,于今日的吾国而言,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
        世上多的是那种对子女过度照顾过度控制的家长,他们一辈子掌控着子女的生活和动态,至死都不肯放下那根隐形的脐带,从而直接导致子女无法真正成长,像温室里的植物般娇气矫情又自我,遇事缺乏担当,没有责任心,甚少关心自己以外的人,他们中的不少甚至到了不惑之年还没有“断奶”,一旦遇到棘手问题,便缩在父母身后,连自我发声的勇气和能力都没有。而他们的父母呢,一旦子女陷入麻烦,便会护犊子般的护着他们,不论他们犯了多大的错,哪怕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在他们的心中最真实也最失德的那杆秤是——只有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别人家的,于我无关痛痒,皆如草芥。
        这部《童孩姿势》从伊始就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所谓上流社会知识分子的闲暇,六十多岁的母亲科内莉亚衣饰昂贵地出现在剧院,欣赏着高雅艺术,她的文艺行程却被她那个不让人省心、她也不愿意省心的儿子巴布打断了。巴布出车祸撞死了儿童,这样的事件让性格强势又有人脉的母亲有了可以施展能量的空间,她开始尽一切手段来使儿子免于严重指控,而就另一个层面,于母亲而言,这是把儿子从其女友身边夺回来的契机。
        影片的完成度很高,剧情对白、人物表演和情绪走向都十分妥帖,在细节的处理上耐心而细致,从而对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塑造都有着裨益。例如,一把年纪的儿子已经搬出去居住,母亲还要通过两家共用的钟点工来对儿子的生活来个了如指掌,甚至儿子读什么书,她都要“建言”。再如,母亲去儿子家如同在自己家般特别具有“主人翁精神”,她敞着门用洗手间,刺探儿子及其女友的床弟之事,甚至将那女人关在了大门外。而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商议对策的戏份,则仿佛是母亲的独角戏,她不断地发声,仿佛将事件的里外都摸了个通透,都待她大施拳脚。同时这出戏给观众展示了在这个家其他人物的特点,懦弱而没有存在感的父亲、对什么都抱怨都不满意的儿子以及那个冷眼旁观内心明镜似的女友。
        影片也通过一些暗喻的手法表现出了那种无所不在的控制,如剧院在排练剧目时,两个年轻演员在表演,他们的导师——号称该国当代最伟大的女演员,置身于两个弟子中间,身体力行地口述着引导着,看似是一种辅导,一种传帮带,一种无私的奉献,却隐约透露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控制、一种不甘心撒手的心态以及一种流连于某种关系的沉湎。
        彻头彻尾的控制欲,会让后辈的一生都感到了无穷尽的痛苦,即便偶有情绪上的反弹,也是暂时的。不出意外地,科内莉亚以爱之名,造就了一个缺乏责任感的具有童孩姿势的儿子。巴布在待人接物上,有着他母亲的影子,他对人对己两个标准,如,他要求女友做全身检查,自己却不用,车祸后,需要抽血化验时,他再三要求护士当着他的面拆开一次性医疗用品。他对母亲的控制也不是没有反感,例如他找了个比自己年纪大、门不当户不对的女友,这的确让母亲抓狂,对女友充满了敌意,但这段感情已逐渐显露出它致命伤,女友也即将成为前任。再如,巴布对母亲买来的药各种挑剔,对母亲态度恶劣等等。可这些反弹都是皮毛,巴布在内心深处还是个需要依赖强势母亲的长不大的孩子,而他超速驾驶的原因,更是充满了某二代的气息——前面有辆奔驰挡着他……
        影片在最后呈现的事故双方见面的戏份,简洁明了又具有足够的张力,仿佛言简意赅又寓意绵长,涵盖事物的多个层面。到村子时,儿子不肯下车,母亲和女友去见了受害儿童的家人,母亲在这家有着丧子之痛的人面前,一股脑儿地诉说着巴布是怎样的一个好孩子,并且对心在流泪的这家人说出“你们还有一个孩子”这样的话。从这段科内莉亚的叙述中,观众可以确定她的重点依旧只有自己和儿子。
        片尾,影片以一个长镜头给出了一点点若有似无的期冀——返回车中的母亲哭了,但显然不是为死去的儿童,儿子此时却要求母亲给车门“解锁”,他终于下了车,观众不知他和受害者的父亲说了些什么,只是从车镜中看到对方终于伸出手握了握他的手……儿子哭泣地坐回了车上,此时的科内莉亚却已不再哭,她发动了汽车,准备返回,她依旧是那个我行我素的、觉得事件会按照自己控制发展的那个人。
        看完全片,观众会为饰演母亲的吕明妮塔·杰尔吉乌的演技所叹服,不急不躁间,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不慌不忙时,却恰恰再现了母亲对失控局面的急迫和不安,而她那看上去游刃有余的做派,则不那么张扬却时刻彰显着这个强势女人的气场。
    (杂志约稿)

     5 ) 《婴儿式》(孩童姿势)看看人家导演怎么利用后视镜的……

    《婴儿式》(孩童姿势)看看人家导演怎么利用后视镜的……
    森森大军
    森森大军
    8 分钟前
    婴儿式
    收录于百集奥斯卡电影讲评
    影评主要解答影迷问题

    1 本片结尾,车内后视镜中的镜头语言……

    2 编剧功课:如何从侧面阐述教育问题

    3 本片主题思想



    以下内容为即将播放的影评剧本版,请勿转载!

    柏林国际电影节(2013;第63届) 获奖:2

    获奖·金熊奖-金熊奖(竞赛单元)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女:这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我闹不明白!

    男:直接说吧,我也不知道它凭什么获的奖?

    恩,基本都是这种状态,我了解!剧情都知道把,我就不按顺序讲了,咱们看到哪儿说哪儿!最后我再总结!



    按照四维一体拉片分析法,我们先看人物


    母亲是本剧第一主人公,没错吧?她给你们的印象是什么?

    女:处理问题,八面玲珑,应变能力,社会经验,智商情商,完全游刃有余,反正很干练!

    要我形容,这女人真是熟透了,反倒希望年轻一些,儿子是完全没长大,但却也不是妈宝儿,我们猜想,他以前或许曾经是妈宝儿,毕竟母亲很强势,有操控欲,想逃出这样母亲的手掌心,不太可能!但成年之后,反叛性格,变成最气人的那种……

    女:没错!儿子后来开始嫉恨妈妈,处处跟母亲顶着干,很不孝的样子!

    我建议尤其那些富人圈的,你们就看看这个女主人公,这位母亲,女强人,看能不能从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片中这个儿子,认为自己长大了,自以为是,但实际上观众看,幼稚可笑。影片刻画的人物非常真实生动。

    女:你看这孩子,还是个洁癖,而且生活中洁癖真的是那样的,怕输血会有问题,非常形象!男:另外你看他,想要孩子,不想要孩子,根本没主心骨儿。避孕措施失败,紧张的不得了,拿手电筒照避孕套……

    是啊,你说你看那玩意干啥,就算那里面有十亿能变成钱吗?

    女:哈哈!

    这就是说,此人根本没有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完后还迁怒女朋友,半年没理人家。所以你说这人是不是长不大?大家也能理解他撞完人之后的心理状态了吧!但就这样,还觉得他妈太多事,他妈必须得改变,他肯定认为母亲从小对自己的教育方法就不正确,而现在自己翅膀硬了,早就该飞了!

    男:对,典型的巨婴!

    说得好!观众印象最深的是,儿媳妇讲的他那段糗事,当然,母亲肯定不会笑话儿子,因为母亲眼中,儿子总是最棒的,儿媳妇绝对配不上我们家儿子,后面剧情有所表现。

    女:没错!太写实了!几乎所有的母亲,那些公园里给孩子找对象的都是这样的!


    我们通过分析母亲与儿子,来做一下对比就会发现其中问题。

    母亲实际上真是熟透了,与儿子形成对比,一个没长开,一个熟透了,你看这娘两多有意思!我们揣摩一下,母亲肯定是方方面面,都照顾得太周到,家里条件好,要啥有啥,连医生都是亲戚,你看她周围的社交圈,家里亲属圈,所以这个母亲,退休生活什么都好,什么都如意,就是这儿子不成器,多有代表性,都看看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母亲?

    男:你认为这是教育问题吗?

    可不单单是教育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结果孩子没学会自立,不懂得责任和担当,也不懂感恩,甚至没有家教,这样的人没法在这个社会立足,这是教育问题,本片其实从侧面展示的是教育问题,现在大学生有不少这样的吧!为什么走到今天这步,家里人还纳闷呢?哎?我的教育方式没问题啊!你说可笑不?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咱们说,本片主题肯定关系到教育,但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原因,就是社会原因。我们继续剖析!

    咱们再看,穷人,富人,两个阶层之间的对比。


    咱们看穷人的孩子,也就是死者的家庭情况。正因为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最起码的交通规则都不告知,还是要对比看,你看片中那洁癖儿子,白胖胖的胳膊,(此时注意特写镜头)还生怕医院里公用针头,对医院的不信任,假如穷人家孩子根本不会懂这些内幕,也不会考虑医院是不是一次性针头吗?里巴摔跤给嘛吃啊……

    男:没错没错!


    这都是贵族圈里的生活常识,必备的医疗常识。咱并不是只说这儿子有洁癖,而是说他的教育和认知非常广,我们想,从对白中看出,男主人公从小到大,从对白和推理就能知道,他有机会接触过多少技能训练,滑冰,美术,钢琴,各项才艺……

    虽然是巨婴,但他在某些方面的见识肯定非常广,这是社交圈决定的,他的家族就是这样的圈子,所以他知道防范那些内幕,明白了吗?

    女:哦,对对,您看电影还真是会琢磨问题……

    就是因为太写实了!……你再看那穷孩子,家里就一部手机,每天放学能给妈妈打个电话,报个平安,而剩下的时间呢……疯跑去了呗!能接触到什么教育?


    被撞死的穷人孩子的母亲
    女:你就看那野河沟子,淹死的有几个是富人家的孩子?

    这是教育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贫富差异大,关键是,世界各国都这样,于是就引发这种悲剧!

    故事非常典型,非常有代表性,几乎每一个情节都能引发共鸣!当然,要想理解这种电影,起码是我这种有阅历的,40以上的人。


    形成巨婴的背后有两种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肯定都涉及到的教育问题。但影片并没从孩子成长环境直接入手,小时候如何教育的父母如何处理问题的,一概没有!完全是成人阶段,通过社会环境,通过对母亲的塑造,侧面展示,让观众思考这种巨婴问题的产生原因。所以我们看电影,要读懂故事背后的,弦外之音。要学会猜测和揣摩,推理。

    女:那导演是希望观众这样推理和猜测吗?

    当然!这恰恰导演的目的!好电影会激发观众思考,这才叫艺术,大师手笔!

    女:你们再看母亲最后那些对白,我感觉虚伪又煽情

    所以我说本片人物刻画的非常精准,女主角,这位母亲如何处理问题,那种达练和世故……她说的话虽然真真假假,应付死者家属嘛!但我们要看到,母爱可是真的,那是天性,也是伟大的!包括死者的母亲,这些情感也要打动你!

    本片很多情节非常真实,我就一一举例了,你们下去认真体会。但我要重点讲一下本片最牛的一组长镜头,也就是在片尾,关于后视镜的拍摄手法!

    男:利用镜子,包括后视镜,我就纳闷,为什么拍摄不到摄像机呢?

    这些小儿科的东西我不讲,随便问一个摄像他会告诉你如何处理!我主要讲讲人家导演为什么这么玩,为什么要利用后视镜……

    女:也就是后视镜中的镜头语言?

    对,我要说出道理来!

    片尾:儿子下车后,与死者家属道歉,母亲从车内后视镜看到中儿子后,仿佛放下心来,等儿子上车后,系上安全带……影片戛然而止……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男:如何解读呢?

    女:别打岔,森森这方面是大师,听他解读镜头语言绝对是一种享受!

    男:对,尤其片尾!

    那你们听好了!此时母亲看到儿子踏出这一步,儿子终于敢于面对过去,这其实才是真正脱离家庭,走向社会,她终于放心了,孩子长大了!注意镜头:这个摄像和导演,此时玩的可不是小把戏,小聪明,而是大智慧,你想,倒车镜是看什么的?后面的风景,开过去的东西,对不对?

    女:没错啊!

    所以这不就是主人公面对过去的种种经历吗,他撞人那件事还有死者家属!你说,这是不是镜头语言?

    哇塞,绝啊!

    所以我跟你们讲,无论摄像还是导演,都要有艺术修为,要讲出道理来才叫本事!咱就说摄像机如何推拉摇移,我搞个速成班,两月就能出师,谁都会,关键你得有这脑子啊!

    女:拍婚纱摄影是没问题,但拍电影,嘿嘿,肯定不行吧!

    所以说,你想搞电影,起码要看懂电影啊!

    男:可是,我们学校不讲这些……

    如果你在那里学不到这些东西,也就是分析镜头的能力,那还不如去两月速成班呢,起码不耽误时间啊,早毕业早挣钱啊!

    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我再问,母亲系上安全带,你读出什么镜头语言?

    女:……

    我刚不是说了嘛,母亲放心了呀!哎呦,你们这水平真是……以后好好听我讲课吧!

    男:服了服了!

    女:嗨,咱跟大师差太多,不服也不行啊!

    我刚说了,摄影技巧涵盖方方面面,有些是雕虫小技,而最难掌握的,也就是关键,你要合理的运用镜头,先试着讲出道理,慢慢消化,最后创造艺术!比如,本片有些场景,摄像机的位置时刻都在移动,给人一种现场感,纪录片似的感觉,就是让观众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与那种剧场感相对比,本片就是让你通过大量的对比,让你吸收到精髓。

    女:所以母亲去剧场看的那场戏其实也和本片主题相联系?

    当然!大师级的作品,一场戏往往有很多作用!


    可以这样讲,恰恰这样的故事,这样的电影,因为太贴近生活了,太真实了,太有代表性了,当然,也打动了我,也打动了评委。


    我讲讲编剧功课,写教育问题的电影,未必就要从小到大去拍摄那些过程的东西,就说这部电影,你只要看看他妈的状态,再看看他儿子,一想就能明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人物塑造方面,你看他父亲,“妻管严”,家庭环境,典型的女强男弱,夫纲不振啊!

    再说影评人,还真得需要社会阅历,尤其人生经验,包括对生活的观察和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尤其这种获大奖的电影,一定要多关注!这些电影虽针砭时弊但决不露骨,不搞那些大冲突和所谓大事件,就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画面向观众灌输思想和传递艺术,藏而不露,但视角和所揭示的问题非常犀利,对于社会问题和各种现象,影片会拐弯抹角,去影射,去暗喻,去腹诽……


    这部电影的故事和情节都非常典型,尤其对于中国的母亲,对于各种社会阶层,教育现状等等,简直就是给中国人拍的。

    女:对啊!你看那母亲,出了事打电话,托人找关系,信封里那些灰色收入,多么逼真,可不就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故事嘛!(女对男):对跟你妈一样,简直太像了!

    男:……我反正不是巨婴,我媳妇可佩服我了……

    女:对了,你也是死精男吧?

    男:你大爷……

    你们两别闹!上课呢!……这部电影不仅是当年金熊奖,我们北京电影节也有展映,所以我说呗,本片不仅属于罗马尼亚,更属于全世界,现在经济一体化,制度也都大同小异,人性那更没的说,一个模子子里刻出来的,谁也比谁好不了多少!

    女:估计很多国家都这样,贫富差距嘛,社会阶层和教育现状,真都差不多!

    这个电影最绝得地方就是,通过一对母子的刻画,一个熟透了,一个没长开,通过这个家庭的现在就能推测他们的过去甚至未来,以反应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也是教育界面临的困境。我真的建议我们中国所有的母亲都看看这部电影!

    男:是啊,尤其在咱们富人圈,千万别搞出一大批二胎+巨婴,那真是太可怕了
    //www.zhihu.com/people/sen-sen-96-74-82/activities 收录于百集奥斯卡电影讲评

     6 ) 冷静中见锐利

    1、原来又是罗马尼亚电影,难怪那么像《四月两周三天》,单一冷峻的色调,不过开头让我想到了多兰的《我杀了我妈妈》,手持摄影的晃动特写。总的来说,又是一部生活中细微见锐利的片子,精确而冷静,毫无渲染的镜头,一拉到底的针针见血。
    2、谈谈剧本。想到了《单车少年》,这两部片子是我看过的对剧作有帮助的好片子,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直接说明问题,与儿子的关系,第二三个镜头展现女主也就是妈妈的社会地位,之后的就是车祸事件的展开。中间没有任何的多余镜头,甚至很多地方采用了硬切。没有一个浪费的镜头,你可以感受到这出戏就是你,面前上演,人物也始终特写,人物的眼神、动作,一览无余。导演一直在截取最直接、最有力的细节来描摹这段关系和冷静的揭示事母亲性格病态的严重性。人物的性格清清楚楚的展现在你面前,无论是母亲还是儿子。
    3、我想到了自己。一个在强势母亲家庭下长大的我同样面临这些问题,不过没有片中那么严重。儿子应该小时候躺在母亲的襁褓中按照母亲的一切想法去生活,而母亲也逐渐满足于这种控制的快感,她的爱逐渐变成一种无法割舍的依附,当这种依附足够深的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就会逐渐走向一种病态的局面。当儿子到自己拥有一些权力的时候,他开始反抗母亲的控制,但母亲却难以接受自己想象中的儿子竟然不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于是儿子开始躲避她,她越是想要控制,儿子最后对母亲就演变成为一种愤怒。其实这个片子很冷酷,母亲从头到尾都在为儿子辩护,他放下尊严,可以说她的生活就以儿子为中心。面对这种局面,我想人与人之间不管再亲密的关系都应该适时保持一种距离,这份距离让你足够的思考,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把孩子扔到社会中去,因为他毕竟是个社会中的人。
    4、片子中虽然没有配乐,但导演牛逼就牛逼在用母亲的手机铃声作为主体音乐,这个配乐符合影片的节奏,并出现在适时的地方,我想导演是在尽量的克制,不想去渲染某些东西。
    5、说说片中那个证人,这种人在《四月两周三天》中也有,就是那个医生。利用人在最紧张的时候的弱点,故意抬高自己的姿态一步步把自己装的很不情愿的引诱你走向黑暗。
    6、结尾也和《四月两周三天》一样,迅速的快节奏的结束,并没有想要给你任何回味的机会。
    7、我仿佛看到了在一些小县城里面,一些有钱人和农村的人在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的副本。
    8、三个字总结今天的感受:快准狠!!

     7 ) 《孩童姿势》

    一个强势的母亲不愿放弃一切可能控制性。仿佛也挺适合不少中国母亲。

    她造就了一个缺乏责任极不成熟的儿子,在关系日益紧张并逐渐丧失对其影响力的时候,出现一件令她得以大展拳脚的事故,从警局到与准媳妇的沟通再到与受害家属的交流,最终获得了如她预期的效果。

    不过在看似伟大母性光芒下我感受到的更多却是不可调和,社会阶层上的、母子之间的、生与死者的。

    剧本、台词、人物、情绪都很到位,可能获得金熊正是因为整体的完成度。不过作为第二部登顶三大的罗马尼亚现实主义之作,并没有达到令人雀跃的水准。

     8 ) 成人姿势

    偶然间寻到和看了这部片,片子隐隐在表达的就自私人性的批判,令我想起以前自己的一些经历,进而进行了一番思考,写在这里当做一种记录。

    十六岁那年我从高中辍学回家,父亲决定教我开车。
    在新城区路广人人稀的街道上,我尝试多次也无法顺利完成他嘴里‘松离合的同时踩油门’这个手动挡汽车的起步操作。在车子一次次的原地抖摆随之熄火后,他失去了耐心,我的第一次学车经历就在他的有些急躁和失望的抱怨中结束。
    接着他让我去驾校参加培训,自觉愧对家人加上百无聊赖的我听从了这个安排,白天的或上午或下午去驾校,傍晚时回到新城区在父亲或母亲司机的陪伴下练习。很快的掌握了基本的驾驶技巧后,父亲由于工作繁忙退出了教练行列,在驾校之外的练习监督人全由母亲的司机一人担当。
    渐渐熟悉了在空旷环境的行车,司机引导着我驶向市区,又经过两周的市区行车,我觉得自己像之前一样掌握了要领,随之而起了想要向朋友们炫耀的虚荣心,以此来填补内心脱离学校生活却不知前路何处所产生的不安。
    于是没过多久,我便从父母处获得了晚上自行驾车出行的默许,大部分时间和另外一个也辍学在家的好友,偶尔会和一些以前同学群里较社会边缘化的几个一起,开着车无意识般的在城市里兜来逛去,流连于网吧,小吃店和洗浴中心之间消磨时间。期间少不了一些疵疵碰碰,不是磨花了车漆就是磕出个凹陷,这时便联系母亲的司机,编一个理由让保险公司报销修理开销,对这样的生活节奏开始习以为常。

    两个月过去了,我复考通过了科目一的理论知识考试,然后在母亲利用了一些人际关系的帮助下,缩短了接下来的规定练习时间要求,作弊性的通过了科目二的定点倒车和移库考,又插队了科目三的路考,在十六岁生日之后没几天拿到了驾照。

    几天后堂兄向我借些零花钱,我把车停在他的学校门口附近,和他见面后启车去公司接母亲下班回家时,发现前面几米开外一个老者从自行车上摔倒在地,便推门下车去扶,老人口齿不清的说自己感觉很不舒服,让我送他回家。问他的家庭住址时发觉他已经神志不清,我有些不知所措,旁观一位看似像等孩子放学的中年人提醒翻翻老人的口袋,看有没有随身药物或电话薄,手机,我急急的翻了一通后一无所获,中年人说这是你的车么,不行你把他送到医院吧,就在不远处。我说好的,请求他帮我把老人抬上车去,他答应和帮助我之后问我多大年纪,然后决定和我一起去医院。
    在路上中年人说老者开始流鼻血了,让我开快点,同时母亲打来电话问我现在的位置,我边开边接,大致将遇到的情况跟她描述一番,从主道转向河沿土路抄近道驶往医院,不想就在这时面前出现了一辆三轮车,我立即踩下刹车,眼见着骑车人撞向挡风玻璃,听得一声闷响后那人从前盖上滑了下去。

    我说‘妈,我撞了人了,先挂了。’心里闪过一个词‘完了!’感到大脑一片空白,下意识的冲下车检查伤者。对方是位中年女性,额头有块淤血肿胀,闭上眼睛侧趴在地上轻声呻吟。旁边正走来她的几个同行者,第一个迎上来看样子是我的父辈,一个一脸愁容的中年人,应该是她的丈夫。我说帮我把她抬上车,先去医院。看得出他的神情中有着迷茫的同时显出顾虑和犹豫,当时我觉得他是在怀疑我会跑掉,急促的解释说‘先送到医院,一会车再开回来。’他沉默着和我一起把受伤者抬上车,看到中年人和老者显然有些惊讶,我来不及解释,关上车门接着驶向医院。
    接下来一段行程的记忆是十分仔细和深刻的:我的情绪十分紧张,甚至感到有些茫然和不真实;耳朵似乎有些失聪,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听到了后排伤者的呻吟;眼睛的视野里开始出现像是被强烈阳光照射过一样的黑斑;接着发现手指关节软弱无力,必须很用劲的握紧方向盘,同时感到踩着油门的脚在发僵,腿部会不自觉的轻微抽搐,引起躯体的颤动。在这一副惊慌失措的精神状态里,大脑中唯一清晰的意识只剩下两个字-‘医院’。

    这种现在想想也不免会感到口干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抵达医院,帮被我撞伤的人挂了号,看着护士推着她消失在走廊的拐角后开始渐渐缓和下来。这时才想起车里还有位晕厥的老者,就跟旁边毫无表情丈夫说一起去车里看看。他皱着眉一语不发的跟着我回到车上,中年人和老者已经不见了,我想当然的觉得是也有医护人员接待和照顾了他们,便打电话先报了警,简单的说了事发点和现在的情况,警方让我回到事发点等待交警前往。接着我打给母亲,跟她细说了经过,她立即让司机赶来医院找到我,载上我和伤者丈夫一起回到发生碰撞的河沿转角处。


    (未完)

     短评

    电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占有欲和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在儿子成年后还要控制其生活,让人不寒而栗。请放开那以爱为名的“铁手”。结尾大赞,飙泪啊。好喜欢这样的结尾,是有心理建设意义的。用力抓什么也抓不到,伸开手是全新的世界。

    6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力荐

    又是一桩成长悲剧,强势母亲弱势儿。看来看去,罗马尼亚浪潮就这调性了。镜头利索,但难度设计貌似没有蒙吉高

    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一个懦弱暴躁胆小怕事又逃避责任的废物居然有洁癖!结尾的痛哭和听不见的道歉其实是确定危险解除后的一种庆幸反应,可视为其卑劣本性的彰显。至于强势者溺爱的程度,科内莉亚和梦鸽或可遥相唱和,但处理善后的方式,却异为人兽。算是熟悉的罗国拍摄风格,干脆直接到猝然开场又戛然结束且拒说废话。

    11分钟前
    • 枯川满
    • 推荐

    在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面前,本就心生隔阂的母子之间、情侣之间,会如何应对?肇事者家庭与受害者家庭会如何接触?导演用大段大段角色之间的对话架构本片,平实而普通。肇事儿子最终的刑期多长亦不重要,出彩的是最后类似赎罪的登门拜访,其实,这本就是肇事者应尽的义务。

    13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

    在中国这是屁大的事儿啊!

    14分钟前
    • 豆友3109142
    • 还行

    神配乐:特别是西单棒子动感乐和巴赫;其他的倒是没看出哪好来。

    17分钟前
    • 还行

    100分钟的沉闷纪实 + 10分钟的心灵重锤。

    20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罗马尼亚的又一神作,讲述了一个身处社会上层的母亲,给自己儿子所犯车祸擦屁股的故事。影片传承了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一贯优良作风,场面调度有如神助。母亲对儿子的溺爱、以及儿子的反抗看似变态,却在手持摄影的风格下极具带入感。且影片中对社会腐坏的控诉,无一例外的都可以影射到天朝。

    21分钟前
    • Ryeland
    • 力荐

    太强势的妈,一般就是悲剧的根源,而且他们一般也意识不到。其他,都还是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东西,剧本偏薄弱,也导致故事吸引力不足,刻画母亲太过用力,其他人也有点模糊。不过,还是值得看看的好片。

    23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金熊奖得主。当中国梦鸽被喷得体无完肤时,《孩童姿势》告诉人们其实东西方权贵阶层的母亲并无差异——不管孩子变成什么,对母亲来说永远是蜷缩在自己子宫里的孩童姿势。女主堪称最大的亮点,面对受害家庭的声泪俱下,为儿子脱罪的冷酷缜密,交替融合得让人不寒而栗。罗马尼亚新浪潮后继有力。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不明获奖缘由。变焦毫无美感,手持晃来晃去。高潮点在片尾,thatsall

    29分钟前
    • 还行

    摊上个这样的妈,这孩子半辈子都会是窝囊废

    34分钟前
    • 茉琉
    • 还行

    非常金熊相,但不够有力。神经质女主角表演很棒

    36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对母爱的定义,同时也是对罗马尼亚资产阶级自私的道德观念和腐败的社会制度的抨击,晃动的手持摄影贯穿始终让观众置身现场通过导演的视角审视人物的内心。

    3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相当尖锐的视角,看起来是在拍一个努力拯救孩子(同时亦在积极修复母子裂痕)的母亲,但电影的腔调是嘲讽的。母亲对孩子的一切举动与其说是出于爱,倒不如说是沉溺在幻象中的自我感动与麻痹,而从片头的聚会可见这种自我麻痹在中产阶级中比比皆是。东欧人真爱谈阶级,结尾处两位母亲的对话极有意思。

    41分钟前
    • 凉水
    • 推荐

    又一部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而已,没什么特别的,套路化的东西,竟然就擒了只金熊,从头到尾晃动的手持摄影,好在几处的镜头调度很不错。片名隐喻母爱像子宫一样对孩子的保护,罗马尼亚社会的腐败和权力的滥用问题搬到我大天朝肯定也毫无违和感,又一个富二代的坑娘故事,因为爹都是摆设。★★★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很值得的金熊影片。新浪潮的称呼是国际媒体给的,罗马尼亚一直有自己的镜头语言。译名方面,Child是指34岁的儿子,Pose是position的意思,而Child's Pose则是瑜伽的一种姿势。男主角Bogdan Dumitrache是2011年的洛迦诺最佳男演员。中国去年也有一位洛迦诺最佳女演员,但是该页无法显示。

    43分钟前
    • 搵岑荷
    • 力荐

    强势的母亲,你永远不懂

    44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4.5 重要的不是天朝故事,而在于电影主题本身

    45分钟前
    • Z
    • 力荐

    母亲不能也不应该为儿子操一辈子的心,母爱过了头就是控制欲。其实手持和对话密集应该不能共存才对,不然晃难受了还得追着看字幕,累。结尾车内镜头赞。

    46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