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最后的棒棒

    最后的棒棒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大陆2016

    主演:何苦 

    导演:何苦 

    猜你喜欢

     剧照

    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2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3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4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5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6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6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7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8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9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即将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了自己的追寻——辉煌与尴尬,艰韧和无奈,他们的人生无须评说,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

     长篇影评

     1 ) 要看见贫穷,更要看见贫穷背后的原因

    在黄山看见挑夫挑着比他们体重还重的物资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到黄山山顶已经可以坐缆车了,他们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把东西挑上山呢?为了增加风景区的地方特色?可是想想除了当挑夫,他们还能做什么呢?他们并没有机会获得你所能获得的。

    或许是父母也是农民工的缘故,看得时候特别有感触,城市光鲜艳丽的生活让我有些飘,看看他们的生活,想想父母,心中不知不觉的变得谦卑起来。

    我的父母也是他们,我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半夜里在帮人家搬货装车,能赚多少钱呢?我不知道,那时候的我玩得无忧无虑。我知道我的父母赚钱很辛苦,他们的钱都是汗水换来的,装一次货,采一个春天的茶,晒一个夏天的粽子叶,秋天里收割一季的粮食,冬日里宰杀养了一年的猪,缝纫机上不停跳动的针脚......他们花钱也很谨慎,妈妈会为了5毛钱的差价绕大半个村子去买东西,直到我毕业工作了,我才发现妈妈会给自己买较多的衣服,虽然这些衣服都便宜得不像话,但是以前我一直以为她是因为觉得不好看才不买的,我的爸爸现在也改不了买廉价品的习惯;甚至我觉得我家像捡破烂的,我宽大的家里摆着很多别人丢弃的东西,我妈拒绝平时乖巧但那一次却不知道为啥哭闹着要买自行车的我,然后我的爸爸去费品收购站里给我淘了一辆;我一直都没有很多的生活费,可以说我的生活费真的只是‘生活费’,基本没有多余的花销,上大学的费用也是别人出的。但是我一直没有觉得自己家很贫穷,看了这片子后我甚至觉得我是被富养的,我生活得异常便利,家里的房子随着我的长大一点点变好,从来没有挨饿受冻,时而别人穿剩下的衣服看起来也很新,偶尔买买想要的东西还能和同学炫耀一把,甚至我都羞于去申请贫困补助,心底可能还有些埋怨爸爸想要不劳而获(高考的时候,为了这事,我爸把我弄哭了)。

    意识到贫穷是发现原来你需要咬咬牙才能够得到的生活在别人那里是日常,你拼命想要节省的几块钱在别人眼中就是九牛一毛,而你拼命努力工作的工资还没有别人工资的零头。我非常能够理解片子中为了几块钱小心思不断的棒棒们,因为每一块钱都会让人想起那肩上几十斤的重量,脚下那迈不开的步子,口里窜不上的气。

    我片子中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其实是:都怪我懂事太晚。这句话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米仓的老板说的,另一次是老黄在变卖费品获利之后说的。他们其实是最淳朴的那群人,不愿意自己吃亏也不愿意别人吃亏,能帮上忙的尽力而为。他们所做的不过是为了让自己,为了家人能过的稍微更好一点点。他们的无知让他们只能以出卖劳动力的形式获取报酬,而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是一种最安全无懈可击的廉价的赚钱方式,他会让你麻木在自己的汗水当中,自以为付出很多,但是却无法实现财富增长。

    看的时候,我渐渐的发现其实我喜欢看这种纪实的视频,揭露生活的真相,让你发现每个人都是负重前行,感到自己的幸运,感谢当前所获的的一切。

     2 )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负重前行的人们

    这是专属于重庆标志之一棒棒群体的故事,棒棒是手拿一根棍子挑背扛用体力换取劳资的群体统称,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因为各种缘由到城市求生活,他们为城市注入基层建设的力量,却在老年后被现代化所淘汰。

    用片中一段话来总结:爬坡上坎负重前行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本片的导演也是主角之一的何苦是正团级转业军官,他在退伍的一个月后来到重庆最繁华的解放碑商圈拜65岁的资深棒棒老黄为师傅,跟随他学习和融入棒棒群体,用自己的力量记录这个即将消失的行业。

    ▲自力巷53号

    师徒二人住在破旧的自力巷53号,二房东大石、室友老甘、河南也一并成为何苦记录的对象。

    河南44岁,来重庆二十年,头十七年做棒棒,后三年在大排档帮工,胃口极大常常吃到老板张口大骂,有一天河南偷偷煮两个鸡蛋吃时被老板发现,大吵一架后将他辞退,河南回到租房心绪难平,决定不再做事,一直靠赌牌生活。

    ▲河南

    老甘59岁,四川人,棒龄三十年,给两个食档做杂工,收入尚算稳定,平日喜欢看影碟机,虽然只有一张刘三姐电影碟,但反反复复也看上了无数遍,后来喜欢白娘子。

    ▲老甘

    二房东大石过几个月就满60岁了,他来重庆三十八年,吃苦耐劳人也聪明,他做棒棒存了一些钱后租来六套房子,简单改造为若干小房间又转租出去,靠差价每个月也能入账一万左右,一家几口倒也够用,大石的生活令其他几人羡慕不已。

    ▲大石

    黄师傅带领何苦驻点在自己的地盘五一路口,这里人来人往业务相对较多,自己也有几家固定客户。何苦高大帅气的模样在棒棒群体里尤为醒目,引发了一阵骚动。当天业务不错接了好几单,不过令何苦印象深刻的不是精疲力尽的挑货,而是相对轻松的掏厕所,雇主家的厕所被掉落的狗勺堵住了,他们急冲冲的找来老黄处理,老黄裸露着手臂费力的掏出勺子,用香皂前前后后洗了三遍,结算时雇主给了老黄二十块,还有让他带走那块香皂。

    老黄的心情很好,因为当天总共挣了67元,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每日平均收入不超过30元,老黄说何苦给他带来了幸运。

    ▲老黄

    随后的日子何苦一直跟着老黄学习,也渐渐知道了老黄的大半生经历,老黄出生于1949年,是家中的第五个孩子,父亲因为在国民党政权时期是教师,家中也有十几亩田地,所以被划定为地主。在后来的遭遇中,父亲精神失常去世,老黄在寒冷饥饿恐惧中长大,由于是地主儿子的成分,直到1988年老黄39岁时才组建家庭,对方丧偶无力抚养亡夫的三个孩子,他们各取所需结合在一起。

    第二年,妻子给老黄生下了女儿黄梅,因为处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时期,老黄也受到了1050元的罚款。老黄跑到东北挖煤挣钱,三年不回家,妻子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了,女人打电话叫老黄带走黄梅,老黄曾想投河一死了之,可是看着年幼的女儿他不得不打起精神,将孩子托付给亲戚后,来到邻近的重庆当起了棒棒。

    时间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黄梅长大成家生了个可爱的儿子,老黄为了减轻女儿的房贷负担,继续从事棒棒职业。

    老黄为人善良真诚,不愿意占人半点便宜,虽然早与何苦约定学徒第一个月两人的工钱都由老黄一人收取,可是学徒期结束后老黄还是强制的分给了何苦一半。

    何苦跟随老黄整整一年,期间由于观念不同也爆发过剧烈争吵,然而两人在经历过困境后师徒情谊更加深厚。在何苦心里,住在自力巷53号里的人们虽然非常贫穷,却掩盖不了人性的光辉。

    老黄与棒棒老杭相识多年,两人同在一个点守业务,老杭身体不好需要花钱吃药,老黄刻意躲避雇主将业务让给老杭。自力巷53号拆迁时老黄搬家不及时,打包好的行李没来得及拿出来便被拆迁队拆房子盖在了废墟下面,行李里面装着老黄的身份证和攒了很久的2300元,老黄哭着守了废墟好几天。老杭趁着一天深夜独自一人悄悄钻进废墟里,满手是血的将老黄的行李给挖了出来。

    爱看影碟机的老甘和流浪汉老金是朋友,老甘有活干的时候常常接济老金,因为向老板提出涨薪被拒绝后,老甘也失去了工作。于是老金去美食城捡拾别人丢弃的食物带回来两人分食,两人也算度过了难关。老金办理了38元可以免费拨打380分钟的电话套餐,月底即将清零的时候,就算面对面老甘也会接听老金的电话帮他消磨免费通话时间。

    赌棍河南欠一屁股债,整天四处借钱,却不见还人一分,二房东大石追河南拖欠的半年房费,却不好意思开口,最后甚至免掉。大石在自力巷53号收取的房费不高,做事却不偷懒半分,该修修补补的绝不拖延。

    也许当初何苦的本意是记录这个即将消失的行业,记录棒棒军团背后的故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何苦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轨迹。

    何苦在一年内迅速融入棒棒群体,因为身强力壮也有了“蛮牛”的外号,他做事认真负责,领导力强,机缘巧合下获得建筑工程业务委托,何苦组织棒棒军团将任务做得漂漂亮亮,因此得到长期合作权,大石、老杭成为他的左膀右臂,老黄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后转做技术工种,不仅收入提高,对体力的需求也不如以往剧烈。

    每个人的生活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着……

    (这部13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所涵盖的内容及感悟绝非我文字所能表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索全集观看)

    ▲何苦

    最后:爱看影碟机的老甘这一生很苦也走霉运,他找半仙算过一卦,说是六十岁以后会转运,于是他的心中就有了一个愿望:热热闹闹的过六十大寿。

    他在五十九岁时认识了何苦,后来何苦邀请300余名六十岁以上的棒棒参加团年会,在这个热闹的聚会上,何苦邀请大家同唱生日歌给老甘庆祝六十大寿,老甘感动哭了。

     3 ) 致敬最辛苦的底层劳动人民

    周五一位同事来访,聊到她在老家重庆买了一套房子,提及重庆这一两年的房价飙升之神速。她走后突然想起一直在我的待看名单中纪录片:最后的棒棒。乘着周末闲暇之余赶紧把目标看了。所以请允许我吐槽一下:去你大爷的爱奇艺,这种纪录片你丫VIP才能看?幸好在暴风找到网易当年留下的片源。

    首先感谢本片的主角导演兼制作人-何苦同志。至今我也不清楚何苦是化名还是啥,一个退伍军人为啥要来当棒棒?只是为了拍摄这么一部纪录片来记录山城这群辛苦的劳动人民,还是真的想做一名棒棒?目睹他融入自立巷,挥汗如雨做着棒棒的工作,窘迫时老干妈拌饭的伙食,看着他认真记录大家的工作、生活很是感慨。连同他带着浓重川味的普通话都顺耳可敬了起来。总之感谢他的付出,让我们能真真切切的去认识了解这群辛苦又可爱的劳动者们。

    所以再来说说可敬的棒棒师傅们。有人嫌弃他们衣冠不整,但确实在山城的发展中他们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功效。负重前行敢于担当,最壮是你的脊梁,最美是你的胸膛!童声唱出这些歌词的时候我的内心异常感动。职业不分贵贱,棒棒师傅们不偷不抢凭着自己的力气劳动成果换取收益。只是他们的收益实在是少的可怜,而且这样一群日渐衰老的老人家们,住在已经被定为危房多年自立巷中,简陋、肮脏、艰苦的环境,看着无比的心疼、可怜。

    其他师傅不多说,只想再聊聊本片第二主角:老黄。他的一生大概就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底层劳动人民的缩影。不幸的童年,狗血的青年,辛苦的中老年,老年生活我不概括,希望他可以过的好一些。老黄拥有中国劳动人民的大部分优点:朴实、勤劳、善良。他对徒弟何苦友善“倾囊相授”工作、生活经验。为了女儿外孙努力工作,不贪图小便宜但也坚持自己的劳动收入。但是老黄师傅真的如许许多多老百姓一样,固执墨守成规,中间商赚差价等这类灵活变通的道理直到退休前夕才大概悟了出来。可怜好日子快到头,身体出了问题,幸亏女儿女婿还算孝顺,希望他的老年生活可以舒心安逸一些。

    从老黄师傅身上看还折射出了很多社会问题:一家人为了一套房子,天各一方各自辛苦的打拼,却又不住在那宽敞明亮的房子里。老黄说当时支持女儿在镇上买房是为了小孙子有个好的环境,结果小孙子跟外婆住在山坳里。小外孙很乖,跟外公道别时一句:外公你走吧,我会听话的。让人动容不以,也希望房贷还完了之后,这一家人的生活可以步入正轨吧。可是老黄的病怎么办?这个淳朴的老人甚至不愿也不敢进医院治病。就像大部分中国劳动人民,辛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想要安详晚年,却因为没有医社保不敢生病。那家“美容院”只不过是千万骗钱机构中的一家,我认为如果不是有人在跟拍店家不会做这么大的牺牲,甚至他们也是有作秀的成分在。更多的是像骗走老杭师傅辛苦积攒血汗钱那样的王八蛋!

    最后的最后,街头的棒棒师傅越来越少了,何苦同志带着相熟的师傅转投了工人行业。他请了三个月的假,为我们呈现了这部作品。片尾他说不知道有没有喜欢他的作品,如果没有他就回来跟着大包工头干。何师傅,我很感谢您的付出和制作,电影我会去支持的!

     4 ) 在黑暗中看着阳光

    在2017年的开始,用了一个假期的时间看完了整部记录片。因为是连续看完,不能一下整理好全部的思路。触动很大,但更细致的领悟可能需要时间来慢慢回味。
          首先这是一部很良心的纪录片,尽管没有美好的画面,没有精致的剪裁,摄制组也只有两个人,何苦和摄像。但为了这部记录片,何苦和摄像体验了整整一年的棒棒生活。并且他们也真的是以一个棒棒的身份从头坚持到尾,没有自己仅仅来体验生活这种想法。尤其是在自立巷拆掉以后,老黄搬进一个楼梯过道,而何苦和摄像为了住宿还是向老黄借的1000块钱。可能是何苦和摄像都是刚转业的军人,离开军营本身就没钱,但毕竟是以前的团长,就算找朋友借想必也很容易。更多的他是考虑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棒棒。是的,没有身受就无法感同,一个不愁没钱花的人是体会不到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的想法和行动支撑的。而何苦也用了自己的血汗来融入进了这个群体。
         再说内容,整个纪录片里的棒棒看似一样,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笑与泪。从一个农村人的角度平视,老黄,老航,老金都是很平常的人,进城务工下力,家里条件差但在农村也算过得去,老黄的女儿还在县城有个大楼房。可从城市的角度看,棒棒的生活状况是如此的惨。以前看过贾平凹的小说《高兴》还有同名改编的电影,高兴作为城市拾荒者住的破破烂烂的贫民窟本以为是小说里的场景或者乞丐的住所,而《最后的棒棒》里下苦力的人也同样住在这样破败的地方。“中国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2020年,中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除贫困。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而如何让穷人富起来,让全社会更加富强、文明、和谐是很重大的社会课题,但更重大的是如何让最底层的人不饿肚子。而他们的要求也不过是每天至少能有30块钱的进账,能到百元左右,他们就能开心的天天吃肉了。很多社会问题可以慢慢解决,如今解决不了或者成本过高,那可以再拖几年,可扶贫不能等,因为拖着的不是国家的发展,而是底层劳动者的命。
          观看时看到有些观众评论穷是因为不变通。是的,贫穷是有原因的,没有无缘无故的富,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穷,但这种话可以说给自己听,不要说出来给穷人听。因为人和人不一样,你年纪轻轻20多岁还有时间资本,有爸妈挣钱,有经济资本,可他们呢,首先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变通,更何况他们是识字都困难,每天的信息接收就只有影碟机的人。其次他们没有变的资本。没有钱,没有门路,甚至没有时间。不可能拿着之前流血流汗挣来的一点钱去赌一个未来,也没有时间去想如何挣更多的钱。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才能把今天的饭钱挣出来。当然在误打误撞尝到变通的甜头以后,只能感叹“懂事太晚”,其实不是懂事太晚,而是让他们懂事的机会来的太晚。再者,河南不也是尝试过变通吗,他去打牌不正是一种变,虽然在我们看来,久赌必输,这注定是水中捞月。可在他们看来,赌钱和其他的变通又有多大的区别。而河南的变最后换来的不还是把以前的钱也都输了进去。整个影片最后令人安慰的是他们有了稳定工作和高一些的收入,而这些也是何苦带给他们的,他们自己没有变的能力,如果有,现在也不会是棒棒。
           这个社会有温情的一面也有冷酷的一面,朋友亲人是温情,而肚子饿没有钱没本事就是冷酷。虽然人各有命,虽然弱肉强食,虽然有富人就有穷人。但毕竟社会整体在进步,中国的经济发展至此,这个社会应该给于最底层的劳动者吃饱饭住安全房子的机会,他们在付出自己的劳动力,而不应得到乞丐的待遇,更何况他们的要求不过是每天的几十块钱。

     5 ) 努力有尊严地活下去 ——我看《最后的棒棒》

    自力巷,一条位于解放碑旁的小巷。这条我高中时曾经就学过的破落巷子,最近却成了网络搜索的热词。倘若不是因为拆迁,自力巷53号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网红打卡地。而这,皆源于一部反映“棒棒”生活的纪录片。

    力夫,重庆俗称“棒棒”“扁担”。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这座城市,用他们的双肩和一根竹棒,承担了城市人不屑干、不愿干、干不了的重体力活。在上世纪90年代鼎盛期,重庆的“棒棒”多达数十万人,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部分媒体津津乐道的“城市名片”之一。然而,描写“棒棒”的文艺作品,长期以来只有《山城棒棒军》及其续集。前者走的是诙谐搞笑的线路,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至于后者,狗尾续貂于它都是赞美。

    直到2014年1月,何苦,一位脱下中校军服的转业军官,背着行李走进了自力巷,用一年多的“棒棒”生涯,换来了这部13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及同名电影、报告文学,再现了这个正在走向没落的群体的喜怒哀乐。

    来自江津的老黄,是这部纪录片的第一主角。出身于地主家庭的他,从小丧父,在欺辱、歧视、白眼中艰难长大。成年后,一贫如洗的老黄根本无力娶未婚女性为妻。在与一个寡妇的事实婚姻生下一个女儿后,寡妇也弃他而去。凭着肩上的竹棒,老黄艰难地把女儿拉扯大,却没能安享晚年。为了减轻女儿买房子的负担,已经65岁的老黄还是一个穿行在解放碑的“棒棒”。即使是在患上高血压、脑梗塞之后,老黄依然没有退出“棒棒”的行列。

    老杭,这是一个与老黄有着相似经历的“棒棒”。比老黄大两岁的他,同样是因为贫穷而失去了老婆。咽不下这口气的老杭,策划了雇凶杀人和亲自动手两套复仇方案。所幸,随着失窃和“杀手”入狱,加之时间的流逝,老杭的复仇计划没有得以实施。

    老甘,这个唯一的乐趣是看电视剧里美女的人,曾经为自己制定了“宏伟”的人生规划。在遭遇两次可疑的失窃后,老甘终于认命,把未来寄托在了“半仙”的掐指一算上。风风光光为自己办一场60大寿,是老甘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老家的敬老院,才是老甘唯一可以归去的地方。

    大石,算得上他们中的佼佼者,精明、善良、还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心。早年从事“棒棒”的他,在偶然发现“二房东”这个赚钱的行当之后,毅然投身房地产业。通过多年奋斗,大石不仅在重庆买了房,有了养老金,还培养出了一个大学生,成为他梦寐以求的城市人中的一员。仗义的他,不仅没有因为拖欠房租而把“河南”扫地出门;在老黄与何苦流落街头的时候,还慷慨解囊解了燃眉之急。

    “河南”,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在片中充当了搞笑的角色。自幼丧父的他,浪迹江湖多年,连身份证、名字都没有,只能用出生地来代称。在夜市大排档帮工的“河南”因为胃口极好,早就被老板嫌弃。自作主张地吃了两个鸡蛋,成为被解雇的唯一理由。失业后专职“斗地主”的“河南”极有“眼水”,在看到跟随何苦而来的摄像机后,立即买来了蛋糕拉关系,目的是想借点翻本的钱。“子弹没有了”那一幕,成为全片最大的笑点。

    老金,严格说不算“棒棒”。以拾荒为生的他,在没有去处之后,依靠曾经为老甘讨回工钱的资本,理直气壮地住进了老甘的房间。老甘失业的时间里,老金用从美食城捡来的剩菜把老甘养胖,同时也为自己挣来了不洗碗的权力。两人因琐事产生芥蒂后分灶吃饭。就着剩菜下稀饭的老金和看着剩菜喝稀饭的老甘同桌进餐,是一幅既好笑又让人心酸的画面。

    除了廉价出卖自己的体力,“棒棒”们一无所有;处在社会的底层,贫穷是他们无法逃避的命运。歧视、压榨、欺骗,充斥着“棒棒”的每一天。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做人的尊严和善良。与雇主走散后,等了十来个小时才找到雇主的老黄,面对雇主多给的力资,只取了他认为应得的那一份;双脚肿痛的老杭,凭劳动为自己挣下了棺材本;失业的老甘,再困难也没有动用准备做小生意时用来找补的零钱;就算一度误入歧途,幻想靠赌博改变命运的“河南”,在状况得到稍许好转之后,也归还了借何苦的钱;业务惨淡,老黄还试图向双腿残疾的乞丐的纸盒里扔进一元钱。正如老黄教诲何苦时说的:把棒棒拿在手里是乞丐,属于不劳而获;依靠劳动吃饭的“棒棒”,竹棒要背在肩上。即使堕落到社会的底层,他们也没有放弃追求,没有放弃梦想;而是努力有尊严地活下去!

    平心而论,《最后的棒棒》艺术价值不算太高。就连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看出片子在拍摄、构图、配音上的不足。但它胜在真实,用朴素的白描笔法让我们看到了“棒棒”们真实的一面。在这个伪娘与绿茶盛行,穿越剧和“战狼”们充斥屏幕,霸道总裁与抗战神剧大行其道的时代,《最后的棒棒》是极其难得的一股清流,虽然只是那么细微的一点。

    在看到老黄高血压发作,却因没钱去医院而喊出“死也要死在这里”;老杭因为调换假钞被年纪小他一半的女雇主训斥得手足无措时,我的心竟有了些许酸楚。感谢上苍,让我被这个不择手段、尔虞我诈的社会蹂躏半生之后,血依然有些许温热,心也没有坚若磐石。

     6 )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2017年第一个周末,躺着床上不想起床,点开视频,在看到这部纪录片时好奇点开看起来。以前看过马宏杰的《最后的耍猴人》,对这种即将消逝的边缘生活很感兴趣。
            
            看到开头,导演兼主演之一何苦出厂,一名正团级专业军官,让我产生怀疑,这样的人或许也就在底层体验几天,至多一两个月。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棒棒们的生活渐渐展现在眼前,最后竟眼泪纵横。
            
            如何苦所说,每一个棒棒都有自己的当棒棒的原因。然而他们都是有一个共同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需要钱,需要生活。何苦的师傅,老黄,已经六十多岁了,然而却依旧靠着一根棒棒自力更生。老黄的生活是凄惨的。少年时因为出生成分不好,生活艰难。之后好不容易与一个带有三个小孩的寡妇组成家庭,并有了自己的女儿,却在自己外出挣钱时被人趁虚而入,之后只能将女儿寄养在亲戚家,自己出来靠棒棒挣钱。之后女儿好不容易成家,却有巨额的房贷需要还,老黄只能继续扛起棒棒。看着老黄艰难的生活,即使有病在身,也抱着能省则省的态度坚持不去大医院检查。

            这样的生活让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父母省吃俭用送我们姐弟俩上学。父母以前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等我们俩毕业了就好了。然而现在,老姐毕业了,我依旧还在学校,虽然自己能保证自己的生活,但未来都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父母为了能帮上我们,现在依旧还在田间劳作。我的父母和老黄一样,为我们这些子女付出了好多好多,我们欠父母的也太多太多了。

            这部片子让我感动不已,不仅是故事中的“老棒棒”们,也有导演这个新生代的“棒棒”。为了拍好这部片子,一名转业的团级军官深入底层生活一年多,一起同吃同住,完完全全成为了一名“棒棒”,并有了自己的外号。在经过一年的生活,将棒棒们真是的生活展现在大家面前。然而,更为让人欣慰的是,他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并带领着这群棒棒过上了更加稳定的生活。

            生活的艰难远不止于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但这就是生活,不管怎么样,生活还要继续。

     短评

    社会研究不就应该深入到这个阶层吗

    5分钟前
    • 白说不说了
    • 力荐

    拍得非常好,真实的才最打动人。是我看过的触动最强烈的纪录片,强烈推荐一下。但是不会再看第二遍,太难受。光是活下去就要拼尽全力的蝼蚁,体现的正是绝境中的人性。

    10分钟前
    • 乐乐🐰
    • 力荐

    特别真诚特别动人,一点都没有俯瞰苍生的悲天悯人,太难得了

    15分钟前
    • 古伦木
    • 力荐

    重庆欠他们一座解放碑

    16分钟前
    • 竹木一
    • 力荐

    何苦这人能屈能伸的,真了不起。

    21分钟前
    • 莱特
    • 推荐

    初尝商品交换利润的甜头后,老黄感叹自己“懂事太晚”。资本家剥削无产者,无产者也压榨无产者,而像老黄这样的“棒棒”永远只能是社会金字塔的最底层,因为他们信奉的是原始朴素的价值观——勤劳诚实就有收获。再见,棒棒。

    23分钟前
    • 油条蘸醋
    • 力荐

    第二集老黄过往历史交代那段动画片太棒了

    25分钟前
    • 太妃
    • 力荐

    导演真帅!有魄力有行动力!不知道一年后去做了什么,谢谢你记录了这一群底层朴实的灵魂

    26分钟前
    • 玛丽的小山羊
    • 推荐

    “我不懂什么是高尚不高尚 也不懂什么是职业操守 当了二十年棒棒 我只认一个理 挑了一下午 还没拿到工钱” 这一句话从一个高尚的人口里说出 不免有些心酸 山城的春天很美 但这样的春天不属于棒棒们

    29分钟前
    • 谢清缘
    • 力荐

    看到了最坚毅、最善良本份、最有尊严、最没尊严的底层劳动人民,确实触动,虽然旁白ln不分,虽然插曲真是难听,但仍然大大的五星,看几集习惯就好了😳

    30分钟前
    • OT元旦
    • 力荐

    底层人物实录,每个棒棒身后的故事都饱含生活的困苦艰辛,安然度过辛劳而尽力的一天,能吃上一口热饭,就是最大的幸福,这个世界充满了我们无法想象的赤贫;这些善良但也不乏人性弱点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和生活的拼死搏斗,生存是最大目标,活着是最大胜利,但也不能不顾及做人的底线,保住生而为人最后的尊严;看着他们劳动过后大口吃饭,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生活,觉得简直是世界上最香的饭菜。给出光明与希望的结尾,衷心祝福一切善心勤劳的人安好。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看完已过了凌晨2点半,是完全停不下来,很高兴这部13集的纪录片打乱了我的作息。略带川普味儿的旁白娓娓道来,舒服幽默且委婉,一些留白也极为精彩,叙事支线稳妥抓人,最重要的是真实!尤其在当下,“真实”这么简单的事儿,太TM不容易看见了!拜托“央视们”好好学着,恭喜何苦导演要红了!

    37分钟前
    • 归去来兮
    • 推荐

    这就是纪录片,它不给你那些镜花水月的幻象,它给你一场皮开肉绽的、残酷的、荒芜的生活真相,有些人看过绝望,有些人却看到微光。

    41分钟前
    • Steven
    • 推荐

    我妈一直有个原则,就是上市场买菜不讲价。现在看来可能不以为然,但在以前都讨价还价的大环境中,我对她一直反复跟我唠叨的理念特别深刻:要对社会、公司底层的人保持同样多的尊重。看完倒没有产生“他这么惨我怎么能安心享受生活”的内疚,反而是“我吃的苦不及这一半但却远没有这么坚韧”的窘迫…

    42分钟前
    • 怪树里
    • 力荐

    我是重庆人,山水城市立体魔幻。此片拍摄于2014年,展现繁华背后的这一群体。短评中看到“共产”“梦”。其实每个角落,发达国家也好,都有生活底层的人。更何况我们是一个人口上10亿的大国。我们要肯定国家的进步而不是一味讽刺。时代发展“棒棒”群体快要消失了,是好还是不好呢?也许好也不好吧。

    43分钟前
    • 重庆森林Yuriy
    • 力荐

    “那些拿棒子要饭的人是乞丐,我们不是,我们拿棒子挣钱养家”ps:那些打一星的人都什么心态!

    45分钟前
    • 吞云吐雾狮子兔
    • 力荐

    如果有一天中国会评选最优秀的纪录片我会力顶这一部。

    46分钟前
    • 晨星盗月
    • 力荐

    不是同情。这玩意儿看得人心里藏起来的自卑井喷式地爆发,让人忍不住自怜自恨起来,揪心又无力,像迷了路的哑巴。想着爹妈,想着村口的王五六八,想着各色的人圣人渣。然后就忘了繁华,就想家……

    49分钟前
    • AndyMon7
    • 力荐

    据说这是导演斥资1300元自导自演自己剪辑自己唱主题曲的纪录片。

    54分钟前
    • 鲨鱼笨笨
    • 力荐

    这是中国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导演聪明,有难得的幽默感拆迁房废墟下的钞票,理疗店的杀招与温暖,一张假钞的结局,夺妻之恨与买凶杀人…

    59分钟前
    • 持尘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