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犯罪片 罗生门

    罗生门

    评分:
    0.0很差

    分类:犯罪片日本1950

    主演: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志村乔 

    导演:黑泽明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力王1992

    • HD

      陷阱2015

    • TC抢先版

      扫黑·决不放弃

    • HD

      扎职

    • 三叉戟

    • HD国语

      三大队电影版

    • HD国语

      孤注一掷2023

    • HD

      坚如磐石

     剧照

    罗生门 剧照 NO.1罗生门 剧照 NO.2罗生门 剧照 NO.3罗生门 剧照 NO.4罗生门 剧照 NO.5罗生门 剧照 NO.6罗生门 剧照 NO.16罗生门 剧照 NO.17罗生门 剧照 NO.18罗生门 剧照 NO.19罗生门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罗生门,日本京都的正南门。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话题开始,故事的序幕拉开: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r\n真相只得一个,但是各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各有不同。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人人都开始叙述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惨案,成了一团拨不开看不清的迷雾。\r\n谈论完毕,雨过天晴。砍柴人在罗生门旁发现一个哭泣的弃婴。他决定收养下来,抱着婴孩往夕阳深处走去。

     长篇影评

     1 ) 私欲的软弱

    也许选择一个凉爽的秋夜来看这部电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这不是一部娱乐的电影,通过故事的叙述,更多的恐怕是导演对人性提出的探讨。强盗、武士、女人、樵夫因为各自出发点的不同,将本来简单的一个事件解释的十分复杂。强盗在一阵清风吹来,看到了女人的脚以及娇人的面容,顿起色心,继而跟随,用计谋骗取武士到林中并将其制服,为了获得更大的快感,将女人骗到武士面前并将其奸污。故事到这里,根据不同人的立场,故事被多角度叙述。强盗说,因为我在武士面前奸污了他的女人,而女人处于耻辱的思想,提出让我杀了武士,于是武士死了;女人说,强盗奸污了我扬长而去,而面对用冰冷眼光相对的丈夫,女人的心理防线再一次崩溃,在绝望中,不知道是谁将匕首插进了武士的胸膛;武士借助女巫还魂说,因为我的女人受到奸污,而女人竟然祈求强盗杀死我,于是我感觉女人可恶,没有什么脸面再活在世上,于是我选择了自杀;而本应该是局外人的樵夫,亲眼目睹了事件的全部经过。因为女人受到奸污,感觉耻辱,于是提出武士与强盗两个人当中只能活一个,在她声泪俱下的控斥中,两个男人终于举起武器开始生与死的决斗,最终是强盗杀死了武士。四个人,对于同一时间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表述,这是为什么,因为人性的自私,每个人都是在表述对自己完全有利的的语言。

    武士有贪欲。如果不是有贪欲,即使强盗骗称有很多有价值的剑和镜子,武士也应该不为所动才对,但是他没有,因为贪,他被设计绑起来。而后面对被奸污的妻子,他自觉没有脸面继续活下去,从而选择自杀。这在日本传统文化当中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所谓的“士可杀,不可辱”。而强盗被抓后完全交代了他杀死武士的过程,没有一点忏悔,几乎是出于一种炫耀的神情,这是征服所带来的快感。本应该是局外人的樵夫,更尤其完全的私欲。他完整看到了事件的经过,但是他报官时的说法与作证时的说法完全偏离了事件的本来面目,这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私欲,因为他拿了那把镶着珍珠的匕首,为了让自己逃脱谴责,他选择了说谎。于是就有了在狂风暴雨的破败的罗生门下,僧侣感叹这种不信任和谎言,比疾病、饥饿、战争等更为可怕,以至于让他几乎丧失了对人类的希望。僧侣是宗教的代表,宗教应该教人相善,如果说连宗教都无力维护人性善恶,那这个世界会有多么可怕?庶民说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这让僧侣和樵夫不能接受,但是在他们对往事的追叙中,似乎隐约印证了这个观点。

    故事的结尾,罗生门下被遗弃的小孩,哭声惨烈。庶民抢夺了孩子的包裹,完全表现了恶的一面,樵夫出于善心予以制止,却被庶民恶言相责,在庶民说出匕首被樵夫偷拿的猜想后,樵夫完全呆了,不敢再出面制止,这就是私欲造成的软弱。不过影片的结尾还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最终樵夫还是良心发现,决定收养弃婴,此刻雨停了,太阳出来了,这说明在经历挣扎后,世界还是出现了美好的一面,是非善恶一线之隔,人性还是有可能弃恶从善的,这是一种新生,一种希望。

     2 ) 真相只有一个?

    前些日子,香港的大街小巷都在播放歌曲《罗生门》。黄伟文、麦浚龙用十了年讲一个故事。十年前《耿耿于怀》,十年后《念念不忘》,谁知男女对峙,才知是《罗生门》。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响的是一巴掌!“罗生门”现在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

    “罗生门”一词成为文学或者艺术上的一种符号,得归功于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由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改编而成,是日本电影史的一个高峰。影片最重要的特色在故事的双重讲述结构与人的本性的思考。

    影评人在这里自创“双重讲述结构”,是指,整个故事是在樵夫、游僧的讲述下呈现出来,而两人的讲述的故事内容,又是在“纠察使署堂下”证人、当事人对故事的讲述,或者对案情的陈述。这种双重嵌套的故事讲述,就像俄罗斯套娃一般,意味着审判、真相;也意味着主观、谎言。如此的叙述结构,不仅开创电影讲故事的独特视角,也与电影的主题“真相与谎言”相得益彰。

    影片的背景是战乱、天灾、疾病不断的日本平安朝代。 罗生门下,樵夫、游僧、乞丐在等待雨住。 樵夫开始了向乞丐讲述故事。故事如下:

    纠察使署堂下

    樵夫自称第一个发现尸体之人,作为证人,为纠察使陈情,声称一个发现武士的尸首,并且没有发现所谓的匕首、剑等物品。

    游僧向纠察使陈述在武士被害前看到武士与女子走在关山到山科的路上。

    多襄丸,声名狼藉的强盗,一边狰狞狂笑,一边在堂前陈述。自称杀意犯起,皆因一阵微风 ,吹起面纱下动人的女子。他声称用欺诈的伎俩,骗武士于僻远地方然后绑住武士,又回到女子身边,见女子乃人间尤物,心起妒意,强牵女子去见其丈夫之窘态,多襄丸在武士面前霸占了那女子。事后女子乞求多襄丸,他们两个男人只能有一个人活下来,自己则会跟活下来那人一起,决斗中,多襄丸炫耀其针锋相对了23次,那女子却在两人决斗时跑掉了。却不见那镶着珍珠的匕首。

    女子在堂前,楚楚可怜,讲说在屈服后,自己无法面对武士那双冰冷、憎恶的双眼,心力交瘁,晕过去了,醒来却见到匕首插在丈夫胸口。自己尝试自杀多次,未遂。

    武士借女巫之口,说道妻子在被攻击后,多襄丸安慰女子,试图让她嫁给自己,女子在无助的丈夫面前答应了多襄丸,在临走之际,女子乞求多襄丸杀了武士,多襄丸愤慨,拿下女子,询问武士如何处置,女子趁机逃跑多襄丸去追无果。数个钟头后回来解绑了武士,武士心若死灰,不剩悲戚,以匕首刺进胸中,陷入深深的黑暗,有人把匕首从其胸中拔出。

    樵夫陈述之后,在乞丐的逼问下,一改在堂前陈述,称目睹了整个事件,多襄丸事后乞求女子的宽恕,求她做妻子,女子羞于面子而让两人决斗。武士宣称女子不贞而不愿决斗,多襄丸亦改变主意打算独自离开。女子恼羞而恼,言中二人之软肋—软弱,激怒二人,谁知二人胆小如鼠,颤颤抖抖,打斗堪称滑稽,拙劣的打斗中,多襄丸稍有运气,才侥幸杀掉武士。

    非常巧妙的是,在纠察使署堂下,每个陈述人都是直面观众,而负责审判的纠察使署始终没有出现,这样就赋予观众纠察使署的身份,或者或者给观众开启“全能式”的视角。这样,观影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罗生门观”。

    史铁生有一句话“历史在发生时未被发现,被发现时已被重组”。

    几人的讲述,各执一词,案情扑朔迷离,真相已不可知,亦不是重点所在。电影关注的是谎言背后人性的软弱。每个谎言背后都是一颗脆弱的心。片中僧人的言论无疑是对影片最好的注脚,乞丐说,“撒谎是人之本性,甚至有时候人都不能对自己诚实”,“人们只想忘掉坏的东西,而去相信那些捏造的好的东西”。而游僧讲,“那是因为人们太脆弱了,所才撒谎,甚至对自己撒谎”。多襄丸虽是强盗,却很软弱,打斗能力也平平,但表现出一副强盗该有的“飞扬跋扈”,他特别强调自己跟武士打斗了23个回合,把武士塑造成一位富有气概的男子汉,以彰显自己还傲称跟自己能与20回合的人没有几个。在他陈述的最开始,被说是在马上摔下而被捕,立马辩称,自己喝了溪水,一定是上游有死掉的毒蛇,所以腹痛,才给抓住。女子则是渴望丰富热情的生活,企图冲破男权的桎梏,另一方面又为贞洁所束缚,为耻辱心而羁绊。从他人的讲述中,可窥一二,那女子在多襄丸的强吻下由反抗到迎合,显现出她本能的欲望;在激怒两人中,以为多襄丸的出现能将她从平淡乏味的生活中解放出来,不料多襄丸也是如丈夫一般软弱。女子讲述自己面对丈夫伤心不已,数次自杀未遂,都是在伪装她内心更想失去的贞洁,堂前,他选择了妥协。武士考虑的,是作为丈夫的尊严,妻子失贞变节,武士眼睁睁看着一切发生,却又无能为力,武士的陈述把矛头指向变节又恶毒的妻子,声称原谅了多襄丸,反而是对女性心生怨恨,自己为尊严死去。而樵夫隐瞒真相,则与那把宝贵的匕首有关。

    我们都一样,谁也不能审判谁。

    我们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只能窥见主观化、碎片化的的不完全真实。即使真相可被查明,审判包含了一种价值对另一种价值的判断,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审视,谁又是完璧无瑕的呢?这里的审判者,在那里就有可能是被审判者。正如故事最后,罗生门下,乞丐拿走弃婴的和服和护身符。樵夫责问他:“每个人都是自私的,爱编谎话,那个强盗、武士、女人,还有你。”可是乞丐的反问让他陷入了沉默“你已经愚弄了纠察使署,还有那把匕首,你把它怎么了?”既然每个人都不清白,谁又能站在制高点去审判他人呢?

    对于审判,似乎是个恒久的问题,穿越古今。《圣经》里有个故事可以在这里展开: 约翰福音第八章 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 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 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 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 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 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 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 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影片展现的谎言绝不是单纯的人之恶,而是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脆弱与无奈。这个充满谎言的世界还值得信任么?在罗生门下抱着婴孩的游僧、因羞耻而低垂脑袋的樵夫,在暴雨中静静地沉默着,一直到雨住,在善恶间徘徊的樵夫也完成了思想的转变。他打算抚养这个孩子,在民不聊生的现状下,游僧---影片中代表对真善美向往之的角色--讲到“我很感激你,多亏了你,我可以继续保持对人类的信心了”。最后雨过天晴,樵夫抱着孩子走离罗生门,阳光洒下来。婴孩,雨果天晴,片子在这里结束,这是个给人希望的结尾。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伟大的文学家或者艺术家对众生大都怀着悲悯之心。海明威曾说过,“这是个美好的世界,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大卫芬奇在《七宗罪》里对此的评价是,我同意后半句。黑泽明看到此句,大概会发出“英雄所见略同”的感慨。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讲到,之所以梦是那么扑朔迷离,在于对梦“审查”后,将梦中邪恶的欲望用各种手法进行改组,而审查改组,正在于茫茫欲海之中,对于良知的追求。

    当然,有人对于最后樵夫抱走孩子的感受有所不同。首先,当时背景下民不聊生,养育六个孩子,相当困难,很可能是樵夫编造的谎言;第二,樵夫走出罗生门下笑容诡异(作者觉得是虔诚),音乐开始阴郁,最后又镜头又回到“罗生门”几个大字,也就是前面雨住、日出只是个玩笑,谁也没有走出“罗生门”。樵夫拿走了那把珍贵匕首,所以很可能这个孩子也是要卖掉的。这样,这位观影者也走进了导演的“罗生门”。

    这是我观罗生门,人人也有自己的罗生门。


    欢迎关注我的豆瓣,李露白:独立影评人,影评,为兴趣而生。

     3 ) 黑泽桑不懂女人

    电影《罗生门》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筱竹丛中》,作为一部同样揭露人性之恶的电影,电影中的黑泽明对一个细节的处理很有意思。 多襄丸骗了武士将他绑在树上后,顺利又把武士的妻子骗到了丛林中,女人看到武士被绑在树上后,拔出短刀奋起自卫,多襄丸和女人兜了几个圈子后趁女人不备一把抱住了她,他没有首先夺下女人的短刀,而是强悍一的吻,女人先是挣扎了一下,渐渐却又享受的闭上了眼睛,进而扔掉匕首,手慢慢爬上大汉的背,一副全然享受强奸的样子。 而芥川的原著是怎么处理的呢? “可是,她到那儿一看,只见男人捆在杉树根上——女人看了一眼,冷不妨就从怀里抽出一把闪亮的短刀。直到如今我还没有看到过一个这样秉性刚烈的女人。如果那时候我要是大意一点儿的话,肋下兴许就吃她一刀了。呀,要不是躲闪得快,她那没头没脑的乱砍一气,不知道会让她砍伤什么地方呢。

    可是到底我还是多襄丸,总算是没用大刀就把她的短刀打落了。

    无论多勇敢的女人,没了家伙也就没有办法。我到底遂了心愿,没有要那男的性命就把女的弄到了手。 ” 为什么原著说是打落了短刀,而黑泽明却要处理成女人自己抛弃了短刀呢? 事实上,黑泽明对原著的修改不仅这一点,他还借樵夫之口多讲了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女人的行为变得更难以理解,女人被强奸之后割开了武士的绳子,挑唆多襄丸和武士决斗,意思是你们俩谁赢了我就属于谁,但武士拒绝决斗,因为她已是残破之身,不值得。他还嘲讽妻子为什么不自杀。武士的说法刺激了大盗,他也失去了对女子的热情,想转身离开。这时,一直只是痛哭的女子突然站起来狂笑,然后狠狠嘲讽两个男人懦弱,两个男人马上就上了女人的道,展开决斗,两个怕死鬼非常可笑地打斗了很多回合后,大盗幸运地将武士杀死。 在这部电影里,令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黑泽明对于这个女性人物的塑造的极其狠毒,有网友评论说“将女人塑造得如同妖孽!”《筱竹丛中》在情绪和情理上本来都是统一的,黑泽明修改这个细节和多讲的这个故事,看似微不足道,却动了整个故事结构最下面的那块石头,顺便暴漏了黑泽明对女性心理的洞察乏力:女人是易变虚伪并且天生就是软弱的。 但现实情境下,一个在配偶面前被强暴能瞬间崩溃的并不是人性,真实的强奸案也不会有这样的情节,因为即便是一个荡妇,即便在强暴中达到了多次高潮,也会强作矜持,不是因为特别顾忌廉耻,而是因为第三者(丈夫)的在场。如果这样解释为女人是易变虚伪、软弱的话,举个男人的例子就很好理解其中的荒诞: 一个男人在妻子面前被一个美女勾引,正常情况下他是表演坐怀不乱呢还是马上起劲喊声“Come on ,Baby!” 呢? 之后补上的那个故事,借女人之口更不加掩饰的暴漏了黑泽明的婚姻态度: 1. 厌恶新婚生活,突如其来的第三者(多襄丸)可能会把我解救出去。 2. 女人只爱充满热情的男人,男人只有靠他的剑才配得到他的女人。 第一句可能传达了黑泽桑的部分心声,因为《罗生门》之后,黑泽明马上便陷入了和法国发型师的婚外恋。而第二句不仅将女性物化了,也侧面表现了黑泽明长期接受残酷的武士道教育,黑泽明在日本的武士家庭长大,他将芥川龙之介视为偶像,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不成功便成仁”的价值观,芥川龙之介最后自杀而亡,而1970年,黑泽明面对票房失败,同样企图自杀。 导演《罗生门》时,四十岁的黑泽明还是一个愣小子,当时的理解能力不足以完整呈现和准确把握女性对象心理过程,转而就简单和妖魔化对像,这和宗教对待人类欲望的态度是一致的。 观众对于《罗生门》的评价,暴漏了在文艺圈广泛流传的一种病症—“理性病”,理性病不是因为过于理性,而是假装理性,认为消极的就是理性的,撕破脸那才是真实,残酷一点就更不得了,那叫深刻。

     4 ) 从谎言看人性

    影片中,强盗,武士,妻子包括樵夫他们都是自私的,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每个人都在撒谎,没有一个人的话是完全真实可信的。强盗为了突显自己的英雄气概,掩饰自己的胆怯无能,在证词中说自己给武士解开绳子,与其公平竞争,打斗二十三个回合才将武士杀死,是真小人。武士为了突显自己的忠义刚直,掩饰自己的懦弱无能,在证词中强烈谴责自己的妻子,说自己是自杀而亡,彰显自己的武士道精神,是伪君子。而妻子为了博取同情,一直说自己是受害者,被羞辱被抛弃,连杀害丈夫也只是一场绝望的报复,难以被责怪。然而实际上她自私,狡猾,不贞。

    樵夫是《罗生门》中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他既是杀人事件的评论者,又是事件的亲历者。他既是善良的,又不能摆脱人性固有的各种缺点。一把镶有珍珠柄的小刀成为其撒谎的理由,但是这种谎言又真实得让人心痛,他要在兵荒马乱中养活六个孩子,生活的困顿造就了谎言。而在影片末尾他收养弃婴的举动则是整部影片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影片深刻地刻画了人性的弱点、残酷甚至狰狞。令人欣慰的是,在叙述了漫长的八十多分钟人性的懦弱和欺骗之后,结尾给了所有人一个金色的美丽的希望,显示出了本片的主题——人道主义和道德复兴。

     5 ) 《罗生门》之 无法直面的自我

    微信公众号:shenshike-HK (心是主人身是客) ======

    1

    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 一位武士带着妻子,穿过一片树林。 一个强盗躺在树下午憩。 一阵风吹过,吹起遮住武士妻子面孔的白纱。

    后面的故事,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强盗: 塑造了自己潚洒、英勇、善战、风流、不拘小节及为女人两肋插刀的豪杰形象。 实际上,又穷又莽粗鲁好色还没头脑,一身蛮力只会三脚猫功夫。

    武士: 塑造了自己误遭奸人所害,蒙受爱妻受辱,唯有自尽的血性男子形象。 实际上,贪婪、自私、怯懦、冷酷、守旧、无能,主要还是个性无能。

    武士妻子: 塑造了自己惨遭强暴,再遭丈夫嫌弃,痛不欲生的弱女子的形象。 实际上,传统道德和社会规范,令她不得不对自己进行矫饰,隠去了性欲,和杀夫之心。

    樵夫: 塑造了自己十足十打酱油的路人甲。 实际上,怯懦,扯慌,贪小利。

    2 《罗生门》,源自佛经故事:有位农夫,由於兵荒马乱,无以为生,打算去当盗贼,又无勇气。来到城门,当时的城门堆放了尸体。一老婆婆在偷年轻女尸的头 发。农夫急忙喝叱,老婆婆说:为了生存,什么都可以做。这女尸你看她容貌安祥,谁知生前造过什么孽,干过什么勾当呢。农夫大为震动,当下抢走了老婆婆的财物,走上盗贼之路。

    这个故事,说明两点:

    一,人的两面性,或恶或善; 二,人的自私自利,为了自己不择手段。

    黑泽明的《罗生门》揉和了上述两种人性特点,引伸出人的虚伪,对别人谈及自己的所作所为,或即便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己,会进行矫饰,总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没有那么不堪。

    据说:人在镜子里所看到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要漂亮20%以上。 多出来的漂亮,是自己的大脑加工上去的。 大概就是这意思。

    3

    回头来说一下武士妻子。

    她是个非常复杂的女性人物。大部分镜头她都趴在地上各种哭泣,黑泽明通过她华丽的袍子、乌黑的长发,以及一双略为颤动的手,展示她的美丽。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她形象好怪异啊,圆圆的脸上没有眉毛,额上又点了两垛黑团团,会联想到那种纸扎公仔,或电视里爬出来的贞子之类。这样的女子正眼看都会吓一跳,别说挑起性欲。不过,古今有别,中日有别,加上想想唐朝那些胖猪猡一样的女人也是额上两垛黑团团,也就勉强理解了。

    从电影开始到结束,武士妻子遭逢巨变,她的转变也是巨大的。

    出场时坐在马上,顾盼生姿,少年夫妻,凡事顺利。丈夫扔下她,她在溪边自得其乐玩水,阳光自树丛中洒向她,水中的芊芊玉手。其时她心思单纯,对丈夫的感情还很真挚,听说他病,脸都急白。

    事情的转折在强盗吻向她之后,有一幕非常趣异的镜头:她的手松开了配刀,主动摸向强盗的后背。 因这镜头,我用“顺奸”,而非通常大家认为的“强奸”、“强暴”。

    丈夫不能满足她,也不能保护她,令她被动地失身于强盗,事后还羞辱她。

    于是她爆发了,你不仁我不义,用手段激人杀夫。

    她没有跟强盗走,如果是,倒也不失为一桩浪漫故事,潘金莲和罗宾汉浪迹天涯,神仙眷侣。

    武士妻子注定不可能和强盗生活在一起,他们的阶层不同。强盗赤身裸体在山林里出没,“啪”、“啪”地拍打着身上的蚊子,风餐露宿,山溪解渴,结果肚子痛到马上跌下来,被捕。

    武士妻子锦衣玉食,举足投手像唱戏,有板有眼,连哭也哭得那么摆足POSE。人有弱点,以弱者面貌出现的女人,身上的弱点更多,可怜又可恶。

    4

    黑泽明将希望寄托在樵夫身上,可能樵夫比较穷,良心比较好。武士最有钱,但他最丑陋。这里,黑泽明又有一点无产阶级那一套,穷人比较好,富人比较坏。 譬如要看阶级成分,老大粗的思想就好,资产阶级的一切都是思想不好。发展到极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要毁坏,女人长得好看,穿得齐整,肯定思想有点问题…… 也许我冤忹了黑泽明,他并没有这个意思,只是随便挑一个人来,给人类一点希望之光,而那个人刚好比较穷而已。

    不管穷人富人,人性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阴暗面,部析人性,各种人性的弱点,往往连自己都无法直面自己。人又是社会性的动物,又不得不构建一个理直气 壮的外表。一如影片里那个倒塌了一半的罗生门场景,一半还成样子,一半不成样子。若以道德来规范社会,势必产生许多装逼犯、伪君子。

    世界上没有十足的恶,将一些罪犯视作十恶不赦,是对人性的了解不透或缺乏自省。而伟人的光辉形象背后,谁知道是怎样狰狞的面孔?所以崇拜领袖或竖立榜样,又是多么的可笑?

    人,既然对自己也无法做到客观、公正,要求一名领导,或一个组织,进行自我凈化到客观、公正、无私,无疑是不切实际的。

    ======

    更多文章,在微信公号:shenshike-HK (心是主人身是客)

     6 ) 《罗生门》——门,林,我

    核心意象——名为“罗生门”的残破城门。

    门可看作是一种将空间割裂为二的界。我们称门的一边为内,另一边为外。从文化上衍生开去,门的两边还可以割裂生死,割裂真假,割裂善恶……不同于普通的分界,其内外对立的象征意义尤为鲜明。古时的城门多由左右两块门板组成,但仅两块门板不足以称之为门,还需和墙组合在一起,才得以存在城内城外的概念。而这座“罗生门”,却残破了半边屋瓦,门板只剩得一块,别说不见城墙踪影,就连那座古城也早已残垣断壁。困在这扇“门”的中间,我们可以说任何一边是内,任何一边是外——应该来说,“罗生门”早就失去了作为一座城门的意义,唯独那块写有“罗生门”三字的匾额,似乎还在苟延残喘地声明其作为一扇门的事实。如此看来,这个核心意象并没有否认界的存在,不是一片混沌,但却将其原本割裂对立的力量彻底消解,模糊了。分不清的不仅是内外,还有真假与善恶……

    核心空间——光影斑驳的密林

    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那片树林里。从第一轮农夫的倒叙开始,我们随着他的记忆踏进了这片密林。故事并么有马上切入主题,而是花了近三分钟的时间用一组反复的镜头表现了农夫在林中行走的过程。太阳在密林的高杈间若隐若现,洒在人物的身上光阴斑驳。农夫虽然面无表情的行走着,但这些光与影,还有时不时在农夫行进的道路上小小阻碍一下的那些枝杈,无一不是表情十足的“演员”,通过它们的“表演”,这个农夫的表情神态变得模糊甚至对立。拍摄角度极致的运用恰合了影片即将展开的涉案人员多方“角度”的角逐。那种种——从英勇到懦弱,从圣洁到淫荡,从超然到猥琐,无一不是同一个人身上光与影斑驳的纠结。如此,所有的外在空间与角色的内在空间畅然而通达。影片真正做到了“一步一景”。

    核心人物——坐在大荧幕前的“我”

    让所有的当事人对着镜头叙述案情,由坐在大荧幕前的观众充当破案青天的角色。这种舞台剧式的,镜头内外的互动即使拿到今天来看依然刺激而前卫。导演直接粗暴地将观众拖进荧幕内,超脱看客,成为此在的角色之一。观众也不再只身处电影院内,而是坐在公堂之上,更是被那场滂沱大雨困在了“罗生门”的屋檐底下,难分东南西北。并且,直至电影结束也不让人出戏,因为,如同影片开头僧侣所说的那句话,这短短80来分钟的电影足以让你打消一切先入之见,在被渐离到了极致的情绪催促下,开始怀疑每个角色的动作表情乃至眼神。我们不再相信最后道出真相的农夫是否说的就是实情,甚至最后,农夫的善举也被他那模糊了规定情境的一抹微笑扰得风雨飘摇——《盗梦空间》最后的陀螺,黑泽明50多年前就用过了。

    总结

    无赖拆下“罗生门”破旧的门板生火,他不在乎真假善恶,所以这扇门对他来说不值一提,反正他认为人间即地狱;农夫最后离开时和无赖走了不同的方向,似乎代表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信念,可是残破的“罗生门”下早已无分内外;唯独僧人独自留在了“罗生门”,似乎难以离开这条界,因为信与不信,他也许仍存犹豫,不过,他终究目送着农夫离开而非无赖……人性,若连自己都不再相信,又如何在这地狱般的人间走下去呢?

     7 ) 犀利镜头语言 人性晦暗一面——简评黑泽明《罗生门》

          黑泽明的《罗生门》,1950年上映,是日本影坛的神作。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上,《罗生门》意外获得当年的威尼斯金狮奖,及第二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对这部片子是先闻其名,后观其影。影片犀利地揭露了人性的丑陋阴暗——剧中每个人物为了个人的利益、自己的私利,不惜编造谎言、捏造事实,无论道貌岸然的武士、还是强取豪夺的盗贼,还是家居贤良的主妇,一个个都极尽暴露了各自真实的面目。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成为黑泽明大导演的代表作,成为日本影史上最惊艳的经典。

       
        《罗生门》原本是大作家芥川龙之介写的著名同名小说,后被黑泽明借用来作为电影名。影片内容则是由著名剧作家桥本忍,根据芥川创作于1921年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改编的。

        故事描述的是,在十二世纪的日本,军阀割据,盗贼疯起,民不聊生,在破败的罗生门下,大雨滂沱,道路泥泞,僧人、樵夫、杂工三人在门下避雨,聊起了最近发生的一件奇闻。武士金泽武弘被人杀害在丛林里,强盗多襄丸,武士的妻子真砂,女巫和目击者樵夫被招到纠察使署,分别叙述自己或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或鬼魂附体的所言。片中利用这些当事人及现场目击者对案情的不同描述,来分析人性的善与恶,充满了悬疑及不信任的气氛。后常借用“罗生门”一词来比喻对同一件事,因立场不同、目的不同,每个人对事实描述不同而出现差异的情形。

     罗生门是日本京都平安京,中央通往南北的朱雀大道上南端的一个城门,由於平安时代(公元749 ~1192年),京都接连发生地震、大火、饥荒、台风等天灾,使得京都变得十分萧条,也使得罗生门成为一个残破不堪的城门,荒芜的罗生门不仅成为狐狸聚集的地方,也成了盗贼的栖身之所。最后,甚至衍生出把没人认领的死尸抛弃在城楼的习惯。因此,一到了天黑,就没人敢在罗生门一带走动。


        整部影片黑白色调、毫无雕琢的真实、人物场景的直白揭露、猝不及防的击中了每个人灵魂深处,镜头语言独到而大胆,演员表演真实又耐人寻味,看后非常震撼。

     8 ) 印象派、印象主义与西方哲学

    出于一个展现人性复杂度的动机,黑泽明在构思影片构图与影像和音乐之间的乘法时,摒弃了当时日本电影盛行的注重形与神的古典主义风格,而考虑了注重光与影的印象派,作为影片形式风格的主力,印象派因为在影片中表现形式上的深入,而表现出了印象主义。与作为表现形式风格的印象派不同,印象主义指的是印象派所表达的思想、哲理、世界观,而且这些由形式所萌生的内涵与影片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得影片甚至是“罗生门”这个词不只属于讨论所谓利己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范畴。

    先谈谈影片表现形式中的印象派。在摄影上,影片尽量模糊了人物的轮廓、线条,而把侧重点放在了光与色的变化上。印象派艺术家认为,不存在固色的说法,因为牛顿的三棱镜实验中就展现了光的色散,因此,事物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但由于影片是黑白片,所以摄影方面不会照搬三原色及色彩在光的照射下的变化等问题,而是抓住了重点——光线。尽管是黑白片,摄影也不只是突出了黑白两色的对立所引起的视觉冲击,而是以黑白作为两个大前提,在其中改变明暗程度。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在整个空间里,绝对的黑白出现在草丛和盘根错节的树影中,而黑白的交融产物则出现在人物身上,前者表示客观环境,后者表示主观印象,这一看似简单的色彩运用还表达出了对形而上学的思考,但这属于印象主义的范畴,在后面谈论印象主义时会提到。再说说影片中的印象派音乐,在女人对谋杀案的陈述中,背景音乐为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这首曲子在音响上由弱至强,在旋律上是两个主题不断变奏反复,最后将乐曲推向高潮,在配器上则是乐器逐渐递增,形成层层叠叠的效果。由于印象派音乐和印象派画作的取材相同,甚至可以直接取材于印象派画作,所以两者之间可以寻找到一些共同点,比如,虽然印象派画作服从于风和光的联合力量,但也注重形状的平衡和感觉的结构,正如印象派音乐模糊调性,大量使用变化音,但对主题的凸现力量并不因此减弱,两者也同样具有革命性,而且革命的方向也相同,比如印象派画作的从“形与神”到“光与色”的革命,印象派音乐把侧重点从旋律转到了和声与配器的色彩运用。以此共同点为基础,影片表演、摄影、音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整体——摄影的黑白、《波莱罗舞曲》中两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来自丈夫的冷漠和对自我的审判,在这个整体中,每个部分的二元逐渐相交,黑白交融成灰色、两个反复的主题因为节奏的加快而派生出逐渐递增的乐器、丈夫的冷漠和对自我的审判交融出对生命和灵魂的绝望。且这个整体中三个部分在变化节奏上的相同也使得这部分戏代入感极强。

    相比于注重感知到思考整个过程的古典主义,印象派更强调在感知之前的“非理性瞬间”,即“第一印象”,在这个“第一印象”中,所有的事物都是等价值的,所以在印象派作品中,破旧的房屋可以媲美古典主义时期的宫殿,乞丐可以比神灵更引人敬佩,似乎在这一非理性瞬间,人们好像找到了一种终极平衡。按照机械循环说的思考方式,既然有作为结果的终极平衡,那么肯定存在一个作为原因的达到终极平衡的动机。在影片中,这个动机就是善良意志,它以无私、信任、诚实的形式出现在影片中,而与之对应的便是强盗、女人、武士、樵夫在叙述谋杀案时的利己主义。在呈现利己主义时的环境分为两块:反射出灰色光线的倾盆大雨和明暗相间的树林,印象派的画面风格营造了一种无目的性的混沌,而影片结局,客观气象与主观意志再次达成了共识,当善良意志昙花一现,倾盆大雨停下来了,此时对樵夫的仰拍和直到结束都还在银幕上的站在远处目送樵夫的僧侣的身影赞美了原本有罪的樵夫和之前一直悲观的僧侣,混沌貌似变得有目的性,而这个目的就是印象派创作中的“终极平衡”。但整个过程的源头“非理性的瞬间”不能够在所有形而上学前提下有价值,比如在“世界是生成”的形而上学前提下,这个“瞬间”由于没有时空性而不能作为存在,但它又不能是一个流动性的整体,所以无法作为生成,而且,假设黑泽明真的想把“善良意志”看作“终极平衡”的代表,黑泽明在影片中所表达的“善良意志”并不能代表绝对的善,尽管他想表达,而只是表达出了道德的善,他企图用大雨的停止来表现自然的善,进而把自然的善和道德的善结合在一起,但他没想到过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只有意志被实践的先验法则完全支配,它才能看作是“善良意志”,才可看作是绝对的善,但那已经是纯粹理性的范畴了,如果影片表达出了这种善良意志,那么影片中四个人的陈述中,他们用理性当作他们作为感性的存有所有的欲望的需求的满足的工具,当我们的“作为感性的存有”的本性被论及时,我们的幸福是唯一重要的事,这是符合善良意志的法则的,但不符合道德的善的法则,因为人没有在尽全义务的前提下考虑福祸,但这个法则并非先天存在的,而是人通过知性把作为主观准则的它推向客观法则,这并不是作者要弘扬的,再者,善良意志属于纯粹理性,而道德属于实践理性,两者在思考形式也不同。可见道德的善和自然的善不能放在一起。因此,“终极平衡”的说法不存在。不过,这个推理的错误并不是因为从源头到结果处处都是错误的,而且因为其中正确的部分只是被狭义地思考了,如果从广义上考虑,那就是正确的。“终极平衡”其实属于“永恒轮回说”的范畴,而“永恒轮回说”并不仅仅包含“终极平衡”,也包含“能量守恒”,也就是说,在有限的空间里,所有的力的总和不变,在此基础上加入时间维度后,在无限的时间中,所有的力在不断地进行着排列组合,但总量保持不变。影片里四个人对谋杀案的陈述中四个人的人物关系中便体现了这种“能量守恒”。

    在强盗的陈述中,首先文明社会的法律充当了客观法则,强盗是施刑者,女人是受刑者,武士是观刑者,当强盗准备离开进而延续文明社会的法律时,女人在树林里充当了立法者,强盗和武士成为了树林里的法则的执法者,因此他们的暴力就拥有了合法性,当空间发生转变时,即女人逃跑到树林外后,文明社会的法律冲入树林,女人在树林里立的法与文明社会法律相互冲突,于是武士与强盗的暴力便不再拥有合法性。在女人的陈述中,文明社会的法规一直存在,因为空间已经不再局限于树林中,此时武士是施刑者,女人是受刑者,而充当观刑者的则是“贞操主义者”,女人为了表现“知耻而后勇”,主动把自己贬低到极致,而使武士能够狠下心在已经被侵犯的夫人身上火上浇油的,便是贞操观念。在武士的陈述中,文明社会的法规同样一直存在,此时施刑者是武士及男性对社会主动权的渴望,观刑者是女人和强盗,受刑者是武士,在夫人被侵犯、强盗给自己选择的权利、强盗对武士拔剑三个过程中,武士要么因为捆绑而无法动弹、要么因为情绪的复杂而鸦雀无声,总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由于意识形态对生命观念的扭曲,武士只能以切腹挽回作为武士和男人的尊严。在樵夫的陈述中,电影打破了第四面墙,观刑者是观众,受刑者是女人、武士、强盗,樵夫,而施刑者是真相,女人需要面对丈夫不爱自己的真相,强盗需要面对自己胆小如鼠的真相,武士需要面对自己没有信仰的真相,樵夫需要面对自己虚伪、贪婪、没有社会责任的真相。

    由此可见,维持能量守恒的,狭义上是人物关系,广义上来讲是“力”,这里的“力”并非带有目的论的判断力,而是单纯的“量”的概念,而这也是纯粹理性所研究的范畴。之前提到过印象主义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解决,在“量”的领域里便体现了。形而上学所涉及的课题包括三个:上帝、不朽、自由。“上帝”是人类最初探索先天法则时的假象物,它是一切力的总和,本来我们无法证明“终极平衡”,但当“终极平衡”加入了古希腊神话色彩后,它的存在似乎就有了合法性,通过这种合法性,人的今生变成了通向所谓“永生”的捷径,一切都是等价值的,但实际上这不过是用极端虚无主义来对抗虚无主义,人无法面对自我意识价值低下的事实,于是就否定一切价值前提,这就是所谓的“终极平衡”。关于“不朽”,除了先验法则之外,没什么是不朽的。不能因为一个人创造的价值可以被被其他理性存在者意识到而说他的本体是不朽的,他的自我意识最终会被消灭,“自我意识”这个概念也不是不朽的。自我意识无法通过分析法得到,而是可以通过综合法得到,综合法依赖于经验,因此就不是先验的。关于“自由”,首先说说自由与不同理性之间的关系。影片中出现的最多的就是判断善与恶的理论理性,它提倡,只有扬善避恶才能达到自由,自由处在次要地位。而影片讲的道德的善中的道德,就是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是人类意志探索纯粹理性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意志起了主导部分,意志指导行为,自由的地位变高了,但意志还是要受法则的约束。在纯粹理性中,自由被表达为“无目的性”,这也是永恒轮回的特征之一,但这样的自由对人来说还有什么意义?难道“无目的性”就是目的?这三个课题在单独研究时不会产生令人满足的结果,但是可以把这三个课题综合起来。上帝——能量守恒,不朽——先验法则,自由——无目的性。这就是永恒轮回说!“这人生,如你现在经历和曾经经历的,你必将再一次并无数次地经历它;其中没有任何新东西,却是每种痛苦和每种快乐,每种思想和每种叹息,以及你生涯中一切不可言说的渺小和伟大,都必对你重现,而且一切皆在这同一的排列和次序中——如这蜘蛛和林间月光,一如这顷刻和你自己。生存的永恒沙漏将不断流转,而你这微尘中的微尘与之相随!”但是,如果一切都不断地循环,责任从哪里来?责任是道德的根据,道德就是实践理性,没有实践理性,谁会意识到纯粹理性的存在?所以要注意,不断循环的只是一些大前提,比如“生与死”“善与恶”,一切哲学论题都来源于它们,但是人可以改变其中的细节,而改变其中的细节不正是人类自由的表现吗?因此,“罗生门”这个词,更深的一层含义,就是在一个大前提下,人类拥有改变细节的自由,而这自由便是印象主义的核心思想,也是永恒轮回说对人类的意义所在。

    本片主演之一京町子前不久去世了,写篇文章纪念一下。

     短评

    再次认真观看时才发现摄影剪辑精妙之处。

    9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摄影机第一次进入了森林的内在,三船敏郎奉献了自己不断变化,放浪形骸、富有层次感的高超演技。

    12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看不下去啊看不下去啊女主角太丑...

    13分钟前
    • 400blows
    • 还行

    「人对于自己的事不会实话实说,谈他自己的事的时候,不可能不加虚饰。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这样说:人就算死了也不会放弃虚饰,可见人的罪孽如何之深。这是一幅描绘人与生俱来的罪孽和人难以更改的本性、展示人的利己心的奇妙画卷。诸位说仍然不懂这个剧本,因为

    14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凑合,跟芥川龙之介的原著没法比

    17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第一部黑泽明。这就是为什么,从终极意义上讲,人们或许无法相互理解与沟通的原因。意图到语言是一层折损,说出到听见又是一层折损,人的背景、能力、心理都影响其讲话与倾听的重点。没有看到恶,看到的是人的胆怯、虚荣及局限。审判者藏于镜头后,象征着全知者/真相的缺席。认知上的敞开带来结尾光明

    20分钟前
    • A。
    • 力荐

    黑泽明成名作,威尼斯金狮奖。摄影和剪辑功力甚高,三船敏郎的表演很精彩(他的笑和京町子的哭真是绝配)。影片揭露了人性中赤裸裸的软弱和谎言,也呈现了男女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很多问题,罗生门更是成为广为人知的词汇,意指当事人为私利各执己见致使真相扑朔迷离的情况。其实影评不也是罗生门么 (9.0/10)

    2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倒没见着大的恶,只见到了人的软弱以及在他人面前掩饰这软弱。。或许软弱就是恶?片头还以为是中国片呢,林中那段光影很不错。里面的笑声有些做作。。。

    29分钟前
    • 暖鱼
    • 力荐

    “我对人类又充满了信心” 这个信心恢复的有点快…

    33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谎言是人性的救命稻草

    38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看于复旦三教的一个夜晚。走出教室,但走不出黑泽明。

    43分钟前
    • rhyme
    • 力荐

    一直到樵夫颠覆旧说辞之前,故事都像在讲男女关系与女权觉醒。最后转移焦点到旁观者上,谎言与人性劣根的揭露,却成众生相。即使一时半会难道其中奥妙,也毫不妨碍它的直击人心,好像在经过大脑的理性思虑之前,黑泽明早已借电影,往心口、向人性,奏响一曲赞斥交加的歌了。→18.10.14 二刷。五星不改,但私影史十佳地位有晃动,对它“电影”层面的认可已不及价值观共振度。由怀抱至善信念到承受至恶冲击,再到承认复杂与灰色常态、辩证向阳。无论如何,依然是我心目中在场景构建上堪称完美的杰作。躲/淋雨对出(片刻)/入世的象征,深入密林与遁入人性深处/隐蔽处的对位,完全舞台化、对摄影机/观众提供证词(软性“打破第四堵墙”)的纠察使署,乃至最后雨过天晴的向阳表意,纯粹而极致。

    47分钟前
    • Ocap
    • 力荐

    如果不是那一阵风

    52分钟前
    • 自在渍
    • 推荐

    人类生来就是自私的,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谁对谁错。谎言+推翻,即使在近几年这种形式仍旧很时兴。

    57分钟前
    • 张天师
    • 力荐

    乞丐从罗生门后离开,自认看清人性的他迈入地狱的磅礴大雨;樵夫抱着孩子从前门迈入光明,心有愧的他将孩子带入人世;和尚独自徘徊于罗生门,人世的苦和自身的信投身于两世间的思索

    60分钟前
    • 斑斓锤
    • 力荐

    在某处电锯装修声音中看了最恐怖的那段。很惊神。受不了日本女人没眉毛。。。

    1小时前
    • 饥饿艺术家
    • 推荐

    想起史铁生的一句话:“历史在发生时未被发现,在发现时已被重组”,没有绝对的真实能在叙述中被还原。很赞同看过的一个说法“谎言的对立面是宽容”,听者的理解力与接受度影响着叙述者对真相还原的保留度,你若能对他的懦弱退让和罪恶表示宽容,兴许由着这份信任就能更贴近真相了。

    1小时前
    • 力荐

    “住在罗生门这儿的鬼因为害怕人类的凶残而逃走了。”此类电影的开山鼻祖,但相对而言弱于原著不少,但毫无疑问,在50年代能拍出这样的一部电影,带来的震撼可想而知。人性中赤裸裸的谎言、软弱、猜忌和不信任,影片作为一面明镜,直入人心。★★★☆

    1小时前
    • Q。
    • 推荐

    “我听说罗生门里的鬼因为害怕这里人的残忍而逃走。”比起四段论的谎言,乞丐对恶一脸了然于胸与凛然直视的狰狞表情让我浑身发冷,最后那场雨中的逼问竟然把我逼哭了。贫穷逼得善良变成了罪孽,谎言逼得人一步步审问自己无地自容,对错的底线都不再有资格坚守。黑泽续了个光明的尾巴,实在是不得不续。

    1小时前
    • 有必要
    • 力荐

    在那个时代它肯定是一部开创性的好电影,但显然无法取悦现在的观众。所有关于人性的讨论都是以对白给出,并且竟然出自乞丐和樵夫。以三船敏郎为首的几个演员,演技跟《七武士》时期几乎一样表面、浮夸,以及慢半拍。人性部分,相信芥川龙之介的原著剖析得会更深刻。

    1小时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