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惊悚片 斯诺登

    斯诺登

    评分:
    0.0很差

    分类:惊悚片美国,德国2016

    主演: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谢琳·伍德蕾,梅丽莎·里奥,扎克瑞·昆图,汤姆·威尔金森,瑞斯·伊凡斯,尼古拉斯·凯奇,爱德华·斯诺登,斯科特·伊斯特伍德,罗根·马歇尔-格林,蒂莫西·奥利芬特,本·施耐泽,勒凯斯·斯坦菲尔德,乔莉·理查德森,杰米斯·巴特勒,帕克·索耶,克里斯蒂安·孔特雷拉斯 

    导演:奥利佛·斯通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描准

    • HD

      黑蝴蝶

    • HD

      龙凤双探

    • HD

      龙岭虫谷

    • HD

      鲨鱼湖泊

    • HD

      黄金屋

    • HD

      黑暗势力

    • HD

      饥渴游戏

     剧照

    斯诺登 剧照 NO.1斯诺登 剧照 NO.2斯诺登 剧照 NO.3斯诺登 剧照 NO.4斯诺登 剧照 NO.5斯诺登 剧照 NO.6斯诺登 剧照 NO.16斯诺登 剧照 NO.17斯诺登 剧照 NO.18斯诺登 剧照 NO.19斯诺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斯诺登2004年应征入伍、后被派遣到伊拉克战场,因不幸在训练时双腿受伤,斯诺登退役回国后应聘加入中情局。之后,他又进入国安局工作,并意外发现政府在“9·11”事件后对公民电话和社交网络实施大规模监控计划,于是泄露了大量机密文件。事发后,斯诺登遭当局通缉,便逃到香港。此后,他几经辗转逃至俄罗斯寻求庇护。

     长篇影评

     1 ) 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

    看完《斯诺登》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时候现实和理想是不可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有一种天然的洁癖,有时候理想容不下一点瑕疵,而现实却恰恰相反,到处都存在着不和谐的阴暗面。这就是斯诺登苦恼的地方,也是每个心怀梦想的人都或多或少纠结的所在。

    电影里,斯诺登一心就像报效国家,军队训练的意外受伤,让他不得不转而在另一个战场继续着自己的理想,但这也同样是故事发生的开始。在那个黑客组成的组织里,斯诺登的才华得到释放,他的爱国理想也得到实现,但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发现美国政府对每个人实施监听的时候,他当初满腔的爱国热情突然开始动摇,开始质疑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在日内瓦,一个不懂技术的人来当技术人员的主管,结果只能是不被认可,由于做了本职工作而得了D级评级。他见到了不用授权就能查看所有搜索信息的系统,也见识了有些人在想方设法通过系统发现每个人的弱点然后加以利用来让自己升职。那一张张为了升官不惜一切代价的面孔让他感到厌恶。

    在日本,他们暗地里备份系统,为了能在必要的时候找到恐怖主义的踪迹。监视整个国家,控制基础设施,他们监视各国的领导人和工业大佬,掌握他们的把柄,为的是在国际会议的谈判上能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尽管如此,他依然对国家抱有幻想,幻想国家可以保护民众的隐私。当开始监视民众而且很大一部分是美国人的时候,他自我欺骗自己是在监视恐怖主义,可以阻止炸弹袭击,可以拯救美国民众。“他们监视的不是恐怖分子,也不是国家,也不是公司,而是你(每一个让人)”。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之间,他开始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理想与价值。同时也因为不被女朋友所理解而遇到了迷茫与困惑。

    在压力与困惑之下逐渐让他变得焦虑困惑,并且出现了癫痫的情况。面对这些他一直在努力地寻找着自己内心的那个答案。

    最后,当他在夏威夷发现曾经做的系统被用来当做杀人机器的时候,他仿佛知道该如何做了。他通过把存储卡放到魔方里偷偷地把资料带了出来,在香港通过报社公之于众。当他笑着走出来的时候,他仿佛感觉到令人无与伦比的轻松,在他身上积压了多年的压抑与困惑终于在见到阳光的那一刻烟消云散。至此,斯诺登的爱国理想终于真正地变成了现实。

    或许打击恐怖主义是一个借口,真正的目的是对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来维持自身的霸主地位。或许自由和安全人们更想要的是安全,这也仅仅是一个借口。但是这些确实在被一些人当做手段来加以利用。技术本来没有错,错的是不正当地使用技术。

    或许斯诺登并没有出卖自己的国家,他只是揭露了一些敏感的黑暗面,为此也付出了远离家乡的代价。或许那些打着保卫祖国保护人民口号仅仅是一个幌子,来掩盖那些丑陋的事实。就像香港的那位律师说的一样“You are not alone!”,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了能让这个世界少一些黑暗,多一些光明。

    一个内心充满理想的人或许不太适合这个充斥着欺骗与黑暗的社会。有些人不敢把自己的理想当做自己职业或许也是因为不敢面对那些难以接受的现实。如何找到现实与理想的那个平衡点,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当我离开夏威夷的时候,我失去了一切,但我开始我新的生活。”

    最伟大的自由就是不再需要担心明天将会发生什么。

     2 ) 美国的叛徒还是世界的英雄?

    “我叫爱德华·斯诺登,29岁,在夏威夷的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工作,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NSA)的基础架构分析员······” 2013年6月9日,在轰动全球的“棱镜”计划被曝光的两天后,英国《卫报》首次披露了这起美国历史上最严重泄密事件的主人公爱德华·斯诺登。


    ☊ “棱镜”计划于2007年启动。NSA与联邦调查局(Fed


    这个身材瘦削、面色苍白、戴着黑框眼镜、留有一圈稀疏山羊胡的神秘男子在2013年5月20日逃离了阳光明媚的夏威夷,从此消失在美国情报部门的视野中。他的再次现身拉开了电影《斯诺登》的序幕,手转魔方作为接头暗号的斯诺登在香港美丽华酒店上演了现实版“谍影重重”。

    在酒店逼仄狭小的房间内,斯诺登与《卫报》驻巴西分社的专栏作家格伦·格林沃尔德、美国纪录片制作人劳拉·珀特阿斯一起策划推出了轰动全球的“棱镜”计划系列报道。而整个事件的过程也被劳拉拍摄成极具政治惊悚风格的纪录片《第四公民》。
     
    爱国者为何走上告密之路?

    与纪录片重点刻画棱镜门始末不同,电影更像是《第四公民》的前传。剧本将更多笔墨着眼于斯诺登的成长背景与如何蜕变的心路历程。

    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在真正的互联网诞生的这一年,爱德华·斯诺登出生了。

    斯诺登从小热衷于网络游戏与日本动漫,虽然高中辍学,但通过社区学院学习计算机成为微软认证解决方案专家。他还拥有一个典型的爱国家庭:父亲供职于海岸警备队,母亲是地方法院办事员,姐姐是一名律师。斯诺登直言“9·11”恐怖袭击让他变得更加爱国。于是在2004年,20岁的他为了参加伊拉克战争而报名参军。然而不到4个月,他就摔断了双腿,不得不退伍。

    没有学历的斯诺登靠互联网度过了一段难熬的失业时光。2005年,斯诺登在马里安大学做起了保安,却在一年后实现了从保安成为特工的惊人飞跃。极具野心和计算机天赋的他从几千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CIA)的技术分析员。由于对网络的钻研令人惊叹,斯诺登很快获得上司赏识,被派往瑞士日内瓦工作。也正是这段时间让他对美国情报机构宣扬的正义性产生了怀疑。

    斯诺登在日内瓦见识了强大的监控系统,并亲眼目睹了情报人员故意将一名瑞士银行家灌醉并诱使他驾车回家。在该银行家因酒驾被捕后,探员就可以假装救他于危难中,成功招募其为CIA效力,以获取秘密的银行账户信息。斯诺登拒绝与探员配合报警抓酒驾的银行家并提醒上司需留意计算机安全和系统方面已逾越道德底线的问题,结果遭到回绝。因此,斯诺登第一次萌发了揭发此事的念头。但是他当时却选择相信奥马巴总统上台后欲改变权力滥用的誓言。

    2009年底,斯诺登离开了CIA,成为戴尔公司的雇员。2010年,他被派往日本东京,有了比先前更高的权限。电影借斯诺登的双眼向世人展示了无人机监控轰炸的全过程。这一切开始真正让斯诺登心烦意乱,也导致了理想主义青年的彻底梦碎。

    ☊ 格伦的新线人泄露了无人机和监视名单。所有的无人机轰炸都是


    影片以倒叙与插叙相间的手法尽力还原了斯诺登从参军到离开夏威夷前的经历。但是看完整部片子却容易让人误以为斯诺登曝光的导火索源自女友被监控。事实上,格伦·格林沃尔德在《无处可藏:斯诺登、美国国安局与全球监控》一书中抽丝剥茧地揭示了斯诺登的心理变化。结束了日本工作的斯诺登回到马里兰后年薪已超过20万美元。在此期间,他“亲眼看到国安局与民营科技企业合伙窃取公民的通信记录”。

    斯诺登目睹了庞大的国家监控体系的秘密搭建过程,而这一体系并未受到任何监管和制约。当他意识到只要人们在网上交流,NSA就能收集、存储和分析他们的通信内容时,他下定决心将这一切秘密公之于众。

    2012年,斯诺登被调去夏威夷。一年后,为了下载完整描述国安局秘密监控活动所需的最后一批资料,他申请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夏威夷一处的职位。工作不到三个月,斯诺登以癫痫病为由离开了夏威夷逃往香港,身上携带着从世界最强大情报机构内部窃取的约170万份秘密文件。

    斯诺登在接受《卫报》记者采访时说道:“我不想生活在没有隐私、没有自由、把互联网的独特价值都消灭掉的世界里。” 在他的价值体系中,互联网赋予了他自由、探索的机会和自我实现的途径。也许正是网络这种史无前例的独特价值让斯诺登不顾一切地去捍卫他心中的正义与信仰。

    斯诺登逃亡背后的国家角力

    身份曝光后,全世界都在追寻斯诺登的下落,他却在香港人间蒸发了。也许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何斯诺登的人生像开了挂一样竟然能躲过FBI和CIA的联合追杀?电影的后半段披露了帮助斯诺登藏身的关键人物。在加拿大律师罗伯特·蒂博的安排下,斯诺登躲进了香港贫民区的难民家。而维基解密也成为斯诺登金蝉脱壳的幕后策划。

    斯诺登随后的逃亡过程并未在电影中展开,但皆被记录在《斯诺登的大逃亡》一片中。斯诺登事件的不断发酵也令各国间的隐性较量与权力制衡愈演愈烈。为混淆美国视听,维基解密以斯诺登的名字买了十几张由香港飞出的机票。据说,当时大批记者购买了飞往哈瓦那的机票,结果飞机上一大半乘客都是记者,却没见到斯诺登本人。此时,美国也早已向香港特区政府和斯诺登可能去往的国家施压,但是斯诺登还是在维基解密记者莎拉·哈里森的陪同下成功离开香港。

    由于美国国务院把爱德华·约瑟夫·斯诺登的名字错写成爱德华·詹姆士·斯诺登,导致香港没有足够的时间再次审核。针对放生斯诺登的美方指控,香港国会议员叶刘淑仪机智地回应:“我们香港人对法律总是仔细处理,他们得再次核对拼字,确定那是美国当局想要的人”。她还指出“斯诺登离境时,他的护照仍然有效,也许美国应该早点冻结他的护照”。

    当斯诺登抵达莫斯科机场时,美国已取消了他的护照。除了与俄罗斯多次交涉,还派出一架前中情局引渡飞机来运送斯诺登回国。

    一开始,普京是拒绝斯诺登进入俄罗斯的。然而事情很快便峰回路转。

    玻利维亚总统埃沃·莫拉莱斯当时在俄罗斯出席会议,并表示愿意考虑为斯诺登提供庇护。结果,莫拉莱斯在回国途中突然遭到法、葡、意三国拒绝过境,总统专机被迫降落在奥地利。在证实飞机上没有斯诺登后,三国才放行莫拉莱斯回家。总统专机在奥受辱不仅引发了南美国家的强烈谴责,也给美国带来了天大的尴尬。更令美国颜面扫地的是,俄罗斯竟答应给予斯诺登为期一年的政治庇护。

    选择藏匿于言论自由又有中国大陆撑腰的香港,为了不被抹黑而不直接飞往俄罗斯,最终阴差阳错留在俄罗斯成为俄罗斯制衡美国的筹码。这场惊心动魄的猫鼠游戏无不体现了斯诺登缜密的思维和卓越的政治头脑。
     
    像特工一样拍电影

    虽然《斯诺登》上映后在美国主流媒体圈并未收获良好的口碑,连票房都差点“扑街”,但是该片能出现在大银幕就足以令人震撼。据导演奥利佛·斯通说,在拍摄影片期间,他与制作人莫里茨·伯曼采取多项措施联手避开美国政府的监视。他不仅将拍摄地由美国转移到德国,连群众演员都由德国人扮演,并用代号“萨沙”命名整个拍摄过程。

    为了不引起NSA的注意,斯通和伯曼用尽了洪荒之力。他们避免使用电话或邮件讨论制作细节,仅靠笔记和面对面沟通。他们把剧本存储在从未接入互联网的电脑里。如果需要邮寄,伯曼会打乱页码顺序,找4家不同的快递公司,分别发送4个邮包,送往4个不同的地址。
     
    安全抑或自由?叛徒还是英雄?

    “9·11”以后,美国政府以防恐之名通过立法获得了一系列监视特权。然而监视行为却逐渐演变成对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操纵,互联网也为国家间的竞争提供了新型战场。斯诺登手上一些未曝光的文件表明NSA同样参与了经济和贸易间谍活动、外交间谍活动以及针对全世界人民的监控活动。

    “棱镜”计划只是众多秘密监控项目中的冰山一角。还有英国针对全球电话和网络流量的光缆系统进行秘密监控的“颞颥”项目,NSA在全球150个地点设置超过700个服务器用来监控一切网络行为的“X-Keyscore”项目,能够把从电脑和电信网络收集到的数据按国家展示在地球上的“无国界线人”计划等。

    ☊ “X-Keyscore”项目全球分布图


    不仅如此,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组成的“五眼”情报联盟可以共享大部分情报。这些隐藏在太阳之下的监控行为令奥威尔小说《1984》中的老大哥重归江湖,并在全球人民的头上撒下了一张监控大网,随时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斯诺登的上司在影片中说了一句引人思考的话:“大部分美国人根本不想要什么自由,他们要的是安全。”诚然,有法律制约、媒体监督的合理监控并不会引发众怒。但是在“棱镜”门事件中,监控行为不仅逾越了美国宪法,还无视他国公民隐私,连美国情报部门自身的安全核查流程都存在极大的疏漏。并且在“棱镜”计划系列报道推出的过程中,《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也遭遇体制的障碍,媒体腐败的运作机制也无情地嘲笑了西方一贯标榜的新闻自由。

    在电影之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让个人隐私变得不堪一击。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各大互联网巨头都纷纷建立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平台,试图精准地分析消费者的行为、爱好与需求,全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没有做坏事就不怕被监听,甚至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但斯诺登显然是那个为了自由宁愿失去自由的理想主义者。

    纵使拿着高薪,在世界最强大的情报部门工作,斯诺登却始终一脸忧愁。直到他带出了SD卡里的机密文件走出夏威夷基地时,那张扑克脸才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的背影渐渐被强烈的光亮所吞噬,仿佛去了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

    影片结尾,导演猝不及防给观众送上一颗大彩蛋。当大家已然沉浸于约瑟夫·高登·莱维特惟妙惟肖的表演和与斯诺登极其相似的声音语气时,画面却悄无声息地切换到斯诺登本人。“我不再担心明天会发生什么,我很高兴自己今天做出的决定。” 在一间朴素幽静、萦绕着异域风情的别墅里,斯诺登缓缓望向窗外,脸上现出一丝浅浅的谜之微笑。

    目前,斯诺登仍然生活在俄罗斯,一边批评着俄罗斯政府的弊端,一边推出了电音单曲。谁也不知道斯诺登心里在想什么,但当他被问到 “你觉得自己是英雄还是叛徒”时,这个谜一般的男子答道:“我只是一个美国公民。”

    福尔魔歌的光影世界

     3 ) [人物分析]网络时代的武侠剧:极客英雄拯救世界

    孤胆侠客的故事令人着迷百读不厌,个人英雄主义不仅仅是好莱坞幻想,因为的确存在某些个人拥有左右人类发展动向的能力。

    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身影,由于智商、能力远远高于周围的人们,所以他显得不合群、寡言、疏离、难以接近。

    他在做巨大社会机器运转车轮上的一颗螺丝钉的同时,不断的思考、自我对话、寻求答案、在对与错之间徘徊、在心灵上饱受折磨。他拥有严格的道德底线和处世原则,并不断用行动维护它。

    他心里压着一块千斤大石,铭刻“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他有使命感,他感到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做这件事,他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不在乎自己,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这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是把人类社会发展前途扛在肩上的人。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不要犹豫,站出来,为这个世界做一点好事。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支持他,给他施展的机会。

    没有理想主义者的开拓精神,人类社会止步不前。

     4 ) 斯诺登定义为勇者!PS:香港的核心价值成亮点


       简单介绍本片的导演奥利弗·斯通,他是出名的爱国者,导演了多部经典的政治片,如《刺杀肯尼迪》《尼克松》《华尔街》等。但由于题材太过敏感,美国主流电影制片都不投资,一波三折下虽然能够在美国上映,但票房简直扑街,所以,我对此片更期待了!
      好了,回归本片,电影改编至英国《卫报》(Guardian)记者卢克·哈丁(Luke Harding)出版的的《斯诺登档案:世界头号通缉犯的内幕故事》以及斯诺登在俄罗斯的律师Anatoly Kucherena所写的《章鱼的时间》(Time Of The Octopus):由于腿部受伤离开军队,22岁的斯诺登便加入了CIA美国中央情报局。25岁时,他又转入NSA美国国家安全局成为数据承包的情报专家。30岁入境香港曝光了棱镜事件,(说起菱镜事件,深入可以百度,从侧面带过的电影分别有《碟中谍5》以及《谍影重重5》)披露了NSA通过各大科技公司监控全世界人民的私人通讯信息。从此斯诺登成为了美国全球通缉犯,踏上逃亡之路。
        接下来我想谈谈应该如何理解“斯诺登”这三个字呢?三年前,斯诺登的名字传遍了大街小巷,震惊世界!因为他狠狠地打脸标榜尊重私隐以及自由民主的国度,斯诺登本人的祖国——美国!国内好多人对此打上了“爱国者”、“叛徒”、“英雄”或“异见者”等,但我观看后觉得这些称呼都不够全面,最后我认为"勇者”比较适合。因为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认为,如“叛徒”吧,在政府角度,斯诺登是不折不扣的叛徒了,在“爱国者”层面嘛,我认为斯诺登是真爱国,因为他见不到现有政府违背法律,去蚕食他们的百姓的价值观,奋不顾身地捍卫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一个国家的法律,这是活脱脱的爱国行为了。但为什么我说“勇者”比较好呢,因为无论你从何层面谈他,你不得不承认他具有非凡的勇气,对吧?
       再度回到电影里,最令我深刻印象大概是斯诺登计划公布美国机密的前,邀请同事去观看美国收录普通人的信息数量,出乎意料,一直被美国主流意识的敌对国,如俄罗斯、中国等,次数虽多但远少于本土的民众,记得当时那幕,同事们都惊讶不已,连我也被带入了这个氛围,BTW,饰演主角的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演技好棒!
       话回到现实,个人不认为斯诺登的存在能够阻隔黑客网络战争的势头,而且分分钟由于这一内幕被曝光,更加促使强国加快信息武装化呢!其实,更深层地说吧,这电影意义更在于让黑客政府化,网络战争化,原本虚无不实际的话题,让民众意识得更实在了。接下来,我要谈谈自己的感悟——21世纪前半页,很有可能我们中国能踏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民族复兴的梦想可以说史无前例地清晰可见了。所以,很有可能,21世纪的多数问题都是中美间的问题。举例,如16年1月的帝吧出征faceook事件吧(又名表情大战,百度可搜)表面是我国80、90甚至00后翻墙到facebook反击台du的行动,实际上就是中美在网络争夺话语权的一次战斗。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上不了facebook,外国对中国的偏见历史悠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了压倒性的网络话语权,所以很容易能搜到我国负面的新闻。或许我们政府本着稳定的目的,我们无法上facebook以及推特吧。这是不自信的表现,必须承认,侧面说明我们网络话语权不够强大。但是,随着中国不断富强,很多人已经有条件出国留学,最起码的是我身边的朋友出国了,虽然都有赞叹以及羡慕他国的,但都因为出了国,意识到自己国家的不足而变得更爱自己祖国了。当然,还有发现了憧憬的国外原来没有想象中好后,变得更爱国了。在国内外,人们都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大局内网,但是想深一层,在我看来,外国不也是最大局内网吗?因为他们垄断了话语权啊。兼听则明,且facebook的ceo一直努力修改,希望能够达标中国政府的要求,进入中国市场。在全球化的如今世界,中国哪有可能肯再次闭关锁国呢?当外国想入中国市场,分分这块偌大的蛋糕,世界的话语权是不是会变得更客观些,故意抹黑中国的消息以及故意隐藏赞颂中国的消息的行为会否减少呢?
       最后我要点点题,香港的核心价值成亮点!斯诺登没有选错地址逃跑啊,香港一直说自己的核心价值是司法独立,言论自由。影片也提到香港与美国间有引渡条例,但是香港政府拒绝抓捕斯诺登,变相助力他逃过美国政府的捉拿,这不正正说明香港力挺自己的自由吗?哈哈哈!

     5 ) 电影一般,真事惊人。斯诺登精神应该被铭记。

    斯诺登事件至今被人提起仍是惊人。它揭示了一个令人惊惧的真相:我们无时无刻无地的被置身在一双双眼睛下。无法想象!我们好像生活在一个镜像的世界里,在镜像外面一群人看着我们,我们浑然不知的进行着自以为安全隐秘的事情。 无论何人,想到这个真相都后怕,而斯诺登让我们认识了这个真相。
    毫无疑问,斯诺登是一个悲天悯人的勇士。

    电影改编真人传记主要是真实为看点。目的是给人们一个历史的真实呈现。基于这一点,《斯诺登》是及格的。但是看完电影,总有这样的感觉:全片平铺直叙,有点平淡。
    这也是传记电影容易犯的通病。

    来说一说本片。
    本片以斯诺登在香港揭发棱镜门为切入点,通过人物采访、对话、回忆对斯诺登的军旅、爱情、情报工作进行插入式、倒叙式的讲述,主要集中斯诺登在棱镜门事件前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展示了是什么让他下决心揭发的动因和揭发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在给人们还原这一事件的同时,塑造了果断,内向,敏感,勇敢的斯诺登形象,并让世界人们认识到真实的安全和自由需要被保护。

    一,以揭发事件为切入点,插入式的倒叙叙事。流畅自然。

    以斯诺登和记者的采访对话和他的回忆来倒叙插入叙事,将斯诺登的生平巧妙的连接,不突兀,不生硬。

    二,影片高超的摄像技术,影像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香港酒店,莫名电话打来,斯诺登的紧张
    斯诺登走出基地,决心揭发
    走出基地。
    第一张图使用镜像拍摄和长焦摄像,倾斜构图,镜像代表虚幻突出斯诺登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虚化人物和倾斜构图突出紧张。

    第二张图使用了正面打柔光的拍摄,估计是全片最温暖的人物照片啦。突出斯诺登离开这个监视世界的地方的愉快。

    第三张是全片唯一的一处剪影拍摄。我觉得是呈现斯诺登对走出大门的未来的不安和不确定。

    三,通过斯诺登的独白和视角呈现对监视的的危害进行深入的剖析。
    四,新闻、采访、纪录片加真人客串的叙事形式,全面,客观的展现事件,表达思想。

    五,影片对斯诺登人物的塑造也是客观真实的,通过他和女友生活方面的表现。
    其中有一个关于上传邮件的两人的争吵很精彩,有小放大,延伸出人的生活的安全问题。

    放囧夫图
    本人

     6 ) 囧瑟夫闷声扮极客,斯诺登真身诉心路

    近几年真人传记类电影颇受奥斯卡认可,政治热门题材也容易得奖,Stone导演也许是想走捷径搭顺车,拖过暑期档选在下半年上映,妄想提名奥斯卡。但全片硬伤较多,戏剧张力不足,怕是获奖无望了。

    上映前看预告片剪接得超炫,有点Jason Borne的感觉,(黑人惊讶脸:O!M!G! It's Jason Borne, could be worse than Snowden) 看过才发现所有酷炫一镜不落全在预告片里了。看在Snowden vs NSA事件真实性和Snowden本人出镜的份上加一分,影片拍摄和叙事手法再减一分。
    演员方面:
    1.囧瑟夫Gorden-Levitt扮相和演技还是比较传神的,只是闷着嗓子的声音很让人出戏,不觉得Snowden本人的声音有那么瓮声瓮气的;
    2.之前觉得分歧者这种青少年无脑片埋没了女主角的演技,但看本片里完全一个样,而且斯诺登女朋友本人比她漂亮多了好不好;
    3.竟然还有导演敢用已经被大家玩坏的Nicolas Cage,在网上地位相当于我们的马景涛咆哮表情包。Nicolas Cage演任何一个角色,都是在演Nicolas Cage自己 when Nicolas Cage plays a character, he is playing Nicolas Cage ……
    4.ZQ表现尚可但是戏份不多

    细节方面(或有剧透,请斟酌阅读以下):
    最大败笔是香港宾馆里手持摄像机的戏份,正常镜头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穿插进大妈手持摄像机的画面,还专门增加颗粒感强调真实性,却忘了几个人对话流畅的情况下一台手持摄像机能同时剪接出三个机位的画面。同一天上映的女巫布莱尔也有这种无缝剪接,但人家起码交代了人手一只摄像机
    另外一个细节败笔是在SD卡盗取资料那场戏,你们好歹也是NSA斜杠CSS夏威夷秘密地下基地,怎么还用这么低级的windows拖拽复制的方式,还跳出满屏的复制进度条,黑客不是都应该有更高端更牛逼的OS么?SD卡弹到地上以后眼尖的黑人为毛要给掩护啊?难道是因为你俩都懂美国手语然后就突然有了过命的交情了么?果然紧接着美国手语的铺垫派上了用场,堂堂秘密基地里竟然连个监控摄像头都没有,只有一个明晃晃的麦克风摆在那里监听,所以我们的天才Snowden用手语就能躲过了

    政治主题方面的思考
    关于NSA监听事件每个人都有不同解读,美国民众最大的不满就是对平民的日常监听,觉得自己隐私受到侵犯,但是抱怨最凶的那些屁民对于NSA来说只是些fat and not important的资料
    斯诺登有一句说的很对,反恐只是一个幌子,在国际政治方面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更多把柄维持美国政府的霸权。
    不过NSA监听手段虽然多样,但是主要审查内容都在Facebook和twitter。所以美帝整天攻击我朝网络不开放其心可诛,我们也是为你考虑,我天朝网民的数量足以用fat and not important的信息累死你们。方校长的GFW虽不得民心,但从国家长远战略角度还是有利的。所以尔等屁民退散吧

     7 ) 看完第一反应就是把电脑的摄像头贴上了

    网络时代是如此方便,方便的让人可以即时通讯,一个电话很多事情都能搞定
    网络时代是如此脆弱,脆弱的人的一举一动都能通过你的终端来察觉
    你每天走了多少步,你喜欢的餐厅,你想买的东西,你的偏好,甚至于你的隐私

    艳照门是因为电脑的维修
    而斯诺登告诉我们即使你的终端就在身边
    你的信息却会被黑客完全知晓
    美剧中用这些来破案
    而专业人员则可能用他来做一切必要的事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不喜欢一举一动有人看到,相信没有人喜欢
    打着gj安全的旗号,来做一些事情,毁灭的不仅仅个人的安全感,还有很多......

     短评

    和我们同辈的老导演奥利佛斯通(46年生),保持了他自《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高峰期创造的的一贯作派,尖锐、写实、批判、工整,看得过瘾啊!

    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在香港看这部片子感觉有点魔幻,经常去的美丽华就是国际间谍们的藏身之所。回过头来,日后香港政府不顾美国施压放走了斯诺登,也不枉他当初选择先到香港避难,香港终于没有辜负他。

    4分钟前
    • L'automne
    • 推荐

    整部电影最震撼的地方就是 it's fucking real.

    5分钟前
    • 阿谬君
    • 还行

    毫无防备毫无防备毫无防备 囧瑟夫和Quinto就这么站台上了 世界首映棒哭 ZQ演的Glenn Greenwald发起飙来好担心下一秒就要用念力劈开我头颅 #斯诺登#

    6分钟前
    • 眼花石头
    • 力荐

    中国应该上映啊,才能体现资本主义的狡诈和黑暗嘛!

    10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本子烂,好不容易出现一个活着的当代英雄,还帅,拍成这样。小囧已经很认真了但是演出来依然一脸弱智,女友也弱智!主要是全片没有剧情发展,除了跟女友的韩剧剧情,主线就是突然有一天发现有人围观女友,一个不爽有一天拷了文件就逃了,完全没有内心戏的发展,而且他烤文件吧竟然不用command line!

    14分钟前
    • lisa|离
    • 还行

    hero。斯诺登真人真是比囧瑟夫还帅……

    19分钟前
    • 十六
    • 推荐

    很感人,最后真人出现的时候,真的很想鼓掌!希望俄罗斯可以继续保护他~

    24分钟前
    • Pukii
    • 力荐

    “我以为奥巴马会好些,我错了,都一样”“日本方面拒绝了我们监控他们的国民,说这是违法的,但我们还是监控了他们整个国家,一旦发现他们不再是盟友,马上可以让他们全国断电”为什么斯诺登曝出这么多,希拉里邮件曝出这么多,还是很多人觉得美国好呢,大概是宁吃屎味巧克力,不吃巧克力味屎。

    27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资深爱国者、极客、害羞的男孩,斯诺登的每一个侧面说起来都挺有意思的,但被电影用最土最了无生机的方式粗浅表现。可惜了囧瑟夫,在模仿口音和细节动作上花费的苦心有目共睹,但无奈整个电影就是一场落伍的灾难。

    31分钟前
    • 哪吒男
    • 较差

    一个29岁单薄的苍白的身体 装着比所有超级英雄加起来都大的勇气

    35分钟前
    • RITA
    • 推荐

    71/100 这部电影长时间面临美国无人发行的境遇,但它终于还是大规模在本土上映,它的意义在于给了弱势的一方一个辩解的机会,不至于被强大的权力一方完全吞噬。从电影本身角度来看,从导演到演员不是用力过猛就是心不在焉,制作仓促,权当有不能说的苦衷吧。

    36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有条短评什么鬼,神他妈“POI就是建立在棱镜事件的灵感上拍”,POI是2011年播出的,棱镜事件2013年才曝光。明明是正儿八经的预言了棱镜事件的神剧,怎么就变成借鉴了:D 还喷别人智商exm???

    39分钟前
    • 豪华肉酱面
    • 还行

    【剧透】…………………………尾声时,采访后半段真身出现时,我真的一身鸡皮疙瘩。除此之外,印象最深的镜头,是他成功绕过了安检,往外一步步走,阳光一点点照亮整张脸那里。

    42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tiff首映 囧瑟夫口音学的还是很神似 强烈建议看前先补citizen four

    47分钟前
    • 岚君
    • 力荐

    3.5 可以看做是《第四公民》的前传,平铺直叙。作为故事发生没多久就拍出来的传记片,也只能是这种叙事和改动幅度了吧,斯通也没太多发挥余地,个人认为和纪录片重叠的那些就不必了,不如拍更多他在政治立场上的转变。没想到一切的起因是他发现女友被监视--有点意外但也让这个人瞬间鲜活起来

    5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

    53分钟前
    • null
    • 力荐

    在LA出差,赶上ArcLight放,这样的故事能在影院看到,滚屏完了后面还有40分钟采访,全体鼓掌10余次,整个3小时10分钟的观影体验特别嗨。囧瑟夫依旧会演,Arrialexa65拍摄,4k放也给观影体验增色不少。

    57分钟前
    • 林克
    • 力荐

    真是对斯诺登肃然起敬,而且本人比小囧要帅!看完后我把笔记本的摄像头封住了……

    59分钟前
    • 苏娃
    • 推荐

    作为电影本身并不出彩,中规中矩的传记片,整个叙事结构很松散,从参军到CIA到NSA到最后揭发,想要面面俱到概括整个人生经历,却显得没有重点,看公映的首场,现场连线Snowden,感觉他本人还比囧囧要更出彩。多一星给电影最后的出镜。想要深入了解Snowden对这个事情的价值观念还是要去看Citizenfour!

    1小时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