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惊悚片 挖掘

    挖掘

    评分:
    0.0很差

    分类:惊悚片美国2022

    主演:托马斯·简,埃米尔·赫斯基,丽亚娜·莱伯拉托 

    导演:K. Asher Levin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描准

    • HD

      黑蝴蝶

    • HD

      龙凤双探

    • HD

      龙岭虫谷

    • HD

      鲨鱼湖泊

    • HD

      黄金屋

    • HD

      黑暗势力

    • HD

      饥渴游戏

     剧照

    挖掘 剧照 NO.1挖掘 剧照 NO.2挖掘 剧照 NO.3挖掘 剧照 NO.4挖掘 剧照 NO.5挖掘 剧照 NO.6挖掘 剧照 NO.16挖掘 剧照 NO.17挖掘 剧照 NO.18挖掘 剧照 NO.19挖掘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A father and his daughter, suffering from major hearing loss, arrive at a construction site for work. They are soon taken hostage by a dangerous couple, and must work together to outsmart their captors and survive the night.

     长篇影评

     1 ) The dig中的情欲以及安顿

    这篇影评写了一大半,却因网络崩溃而丢失了,要不要写第二次?


    如果将《The dig》以较为简单的方式来梗概,我将会这样叙说它:一位寡妇请一名男子在她的私人领地上进行digging。诸君可自行翻墙查阅诸如“dig+p @o@ r@ n”或者“a @s @s+dig”(请自行去除@以及空格)之类的关键词组合,相信不会失望。事实上,这部电影包含着浓重的情欲可能——当然电影从整体上完全超越了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但是,如果不先看一下电影到底是如何从“事实上”构成了这种情欲,我们就不能更好地领会它的超越。

    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手法:

    从女主人到男人所在空间的无缝切换,让人还误以为他们是共处一室的,其实不是,但再一看,两个都是灯下阅读的人。再看这种:

    两人这回共处一室,倾心交谈,不过可以看到,这交谈中的二人,他们的嘴巴是不动的,语言在此处仿佛是画外音,但声音并非旁白,仍是对话。在影片中,此种“无声的对话”——内心化的对话,仅限于这两人之间。

    再看一段,这里颇为erotic。此前,女主人受邀去观看最近的进展,她从画面的左边一路走去,然后镜头采取了俯瞰,我们不妨一起再次观看这个俯瞰镜头的所见:

    我们知道,很快,男人就会来到女人所在的这个位置,接着,男人将被埋入其中,然后就是女人的dig与施救,为了救命,女人甚至采用人工呼吸。不要认为这种分析是一种佛洛伊德式的“性趣”,事实上,这里不是弗洛伊德的理论,而是现象本身,我们在此处不但看到了男人与女人在身体上“紧密”接触,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男人进入的是那个埋他的空间到底是怎样的空间:

    看出来了吗?

    嗯,是一个女人的身体。而他们先后所在“那个位置”,正是身体的“那个入口”!

    考虑到这块地本来就是女人的,而dig也是女人要求的,且此处先由女人步入其中……我们大概至少可以猛地觉察到一种充满着男女情欲的象征性结合——早在电影开场15分钟里就发生了。

    但是,这部电影是克制的,是超越的。

    我们虽然会很明显地看到没有孩子的男人与女人和孩子,仿佛一家子一样站在属于他们的宝藏上面,看到他们最后举行的那个秘密的、令人感动的仪式……

    但是,我们更加会看到有着传统的美德和克制力的人们在现实中的行动:男人第一次把自己的妻子正式地介绍给女主人,他便冠以自己的姓(对比另一对夫妇,那位同性恋的丈夫坚持用妻子自己的名字介绍她),而当女主人听到男人不能赴约、意识到男人有妻子的时候,她也维持住了得体与优雅——紧接着这里,电影采取了音画不同步的手法,我们会看到,男人与自己妻子的对白被嫁接在了对女主人的特写上,而这是她在剧中最美丽、最用心打扮的一次。

    此时,男人对妻子说:“有些人这辈子就算再拼命dig,也找不到这样的宝贝。”

    妻子:“好美一艘船。”

    男人:“确实很美。”

    妻子:“手上有这种宝贝,你得当心点才行。”

    男人:“你什么意思?”

    男人的话有意思,“你什么意思”,结果妻子接着说,不要让别人抢了你的功劳。

    妻子对男人dig到了一个“宝贝”无知无感?

    怎么可能,我们再看后来的鉴定仪式那一场戏。妻子主动对旁顾左右而言“要再忙一周”的丈夫说:“你跟你的船好好道别,你好好照顾它”,此处,从截屏的字幕里,我们看到的是“它”,但电影中,我们听得分明,是“Her”,紧接着,妻子的目光转向了远处,看着女主人。

    窃以为,这一幕其实非常重要,我们从这里可以基本上这样说,女主人、宝藏、船,其实是同一体。

    再接着,男人问妻子,你不留下来过夜吗?

    妻子摇头,说,我们下周见。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里真正值得佩服的人,男人的妻子要算一个。如果说,电影既呈现了她的男人与另一件“宝贝”在情欲上的“融”,以及因道德与高尚而生的“隔”,那么,这位妻子则在此处凭一己之力将“融”与“隔”“合”到了一起。这样的女人,也是人间之光。

    但是,既然欲望被撩起来了,毕竟还是要找地方安放——女主人的房里、床上是不行的。因为,且床下是这样的:

    剧中,男人与女主人一同把挖到的珍贵之物放到房间,放哪呢?

    电影特地给了一个由模糊及清晰的镜头,从而指出了女人的丈夫,那位上校(col为colonel的缩写)的存在,从此以后——两个男人都在床下。

    嗯,真正“上得了床”的,不能是这对男女的欲望了,因为,他们几乎已经觅得了此种人生中最好的安顿——按照古典的看法,他们之间的爱是“属天”的。

    所以属民的爱若斯(Eros)的成全,就得交由另一对来完成。

    于是,我们从心里喊道,“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果然,那俩立刻就敦了伟大友谊,成全了人类的大和谐。(导演还是不够狠啊)

    这让我想起《兵临城下》中的“在一起”。

    也真是美好。

    战争、死亡,临战前的死亡,或者临死前的战争,催促着每一个人,去dig出生命中最重要的、必须不能错过的爱与联结。


    儿时看烂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天文卷的我,曾经也从恒星的演化理论中第一次战胜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也是我非要写它出来的理由之一吧。遥想猎户座,科学地说,非但猎户座与猎户星云不在一起,就连“猎户座”本身也并非真正“在一起”的星球组成,女王航向的地方,只能是人性宇宙中的星辰大海。

     2 ) 英国的精神

    《The dig》是一个在巴塞尔出生,墨尔本剑桥长大的八零后导演的作品,这一点从导演的运镜就能感受到。他镜头下的旷野,农舍,大宅,天空和枯草,非常墨尔本,我看了几个镜头就喜欢上了。不知道他拍的雨,是不是很英国。这两个主演都是我很喜欢的演员:拉夫费因斯,嘉丽穆里根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二战前夕,一个年轻的有钱寡妇伊迪丝买下了一大片土地和庄园,只为发掘庄园里的几个古墓。她请来当地最好的挖掘人布朗先生。布朗先生也对这片古墓非常感兴趣,几经波折,他们挖到了一艘古船--当然船舰早已化成灰,只是土壤颜色深一些而已。根据家传经验,布朗先生描摹出古船的形状。他们都很振奋,伊迪斯从小就喜欢考古,布朗先生也是,伊迪斯因为是女性,不能受正规的教育而布朗先生则属于江湖一派,并没上过大学考古系,但凭着真正的热爱,他们干的不赖。

    这时大英博物馆知道了,拍了专业的考古队,(强行)接管了发掘工作,因为文物属于国家财产,即便在私人土地上私人也不能处置,布朗先生负气退出,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加入了考古队,考古队完整发掘了这个古墓,把英国的文化历史向前推了几百年。其实伊迪斯一直身体抱恙,患有先天心脏病。终于在大战的前夕,他们完成了挖掘,伊迪斯也同意把文物捐赠给大英博物馆(但她强调布朗先生功不可没),后来文物在大战中保存下来没被德国炸毁,伊迪斯病逝三年后,这批文物在大英博物馆展出,供世人参观。

    这只是个平淡无奇的故事,却把英国人的精神,英国文化表达的淋漓尽致,过去,现在,未来,凝聚在这个偏僻的小乡村。英国文化里比较典型的特征是绅士精神,在个人生活方面表现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尽量保持体面,家国情怀之下表现为责任感和牺牲精神。这个小故事像一滴水,映照出在朝在野的这种绅士精神,小到一开篇布朗先生的三件套,大到伊迪斯表弟被征召去做空军送死。布朗先生的工作是挖墓,去到这个小乡村要坐一段儿摆渡,再在粗粝的乡间路上骑上一段儿自行车,但他穿的一丝不苟,摆渡船上扶着自行车梁渡河的镜头由远及近。后面和伊迪斯谈工钱那种不卑不亢,被大英博物馆接管自己的成果后那种隐忍不发的愤怒与惋惜,都令人印象深刻。

    当他们高谈阔论,说布朗先生没文凭时,伊迪斯直接对大英博物馆派来的挖掘队的头说,你们这么说未免太Snobbish 了吧。这句直截了当的话让一帮“专家“哑口无言。最后她在捐赠仪式上在一众媒体前赞扬布朗先生的功劳。对此布朗先生是心怀感激的,他走过去道谢,两人眼神交汇中那种信任和理解尽在不言中--没有过多的煽情,含蓄而深沉的心照不宣,正是英国文化的本质。

    电影顺便讲了几段爱情,伊迪斯的丈夫已经故去,他们的爱情是在她去丈夫墓地以及她和布朗先生的闲谈中表达的,我们可以感受她对他的爱,他对她的包容理解与支持(在女性尚不能正常受教育的年代),也表现在他们共同的孩子身上。布朗先生这对儿老夫妻更多的是相敬如宾,她每天都写封信给他而他一直没时间拆信看。她说你不在身边的日子,我就读你写的书。他说:啊,那书不好读啊。重点着墨了伊迪斯表弟Rory 和考古队唯一的女学者Peggy之间的爱情,新婚的Peggy渐渐发现丈夫是同性恋者,而且他的恋人也在同一个考古队。Rory从旁拍摄发掘工作对热情纯真的Peggy渐生爱意,但他知道自己已经被征召入伍加入空军,极有可能战死沙场,她们之间的爱意深沉但发乎情止乎礼。直到Peggy向丈夫挑明了他的同性恋身份(她说,我见识过你的快乐,我们都知道),在那个同性恋是犯罪的年代,她没有直言,但也没有选择继续做同妻。

    这部电影是一个关于选择的电影,伊迪斯选择了布朗先生主持挖掘,最终选择把文物捐给大英博物馆而不是本地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参观),Rory明知应征是死仍然吻别刚结识的恋人去了沙场。布朗先生知道自己没有学历没有地位,在这场挖掘中,自己肯定淹没不足道,仍然因为热爱选择协助挖掘,将自己的发现拱手让人。这些选择都有挣扎,这挣扎的过程就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所在。数十年后真相终于大白天下,布朗先生得到承认,这批文物讲述着英国人的选择,大英帝国绵延的文明史。在英国的考古史上这也许只是件轶事,只是一群普通人的选择,没什么轰轰烈烈,但正是这一件件的小事,一个个普通人,铸就了人类最辉煌的文明,以前英国人笑美国人暴发户,没风度没历史没文化,我总是不太理解,最近这些年,慢慢理解了。

     3 ) 唯有时间才具意义

    时间的隐喻,也是人之注定的失败。在浩瀚宇宙中,我们短短的生命转瞬即逝,甚至微小到足以忽略,我们的肉身行将消失,我们留给世界的是什么呢,或许一片破碎的玻璃碎片.......若干年后,被另一个同样短暂存在的人发现,并吸引他由此阅读时间的隐喻和启示。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聪明的犹太人,视考古学家为最尊贵的人才。

    对于活在每个片刻的人类来说,过去比将来更有意义。

     4 ) 对话散落在时间里 飘渺荒芜 情感流动

    #雪碧看电影# 西蒙·斯通《发掘 The Dig》2021🌟🌟🌟🌟:宏大感来自飘渺和荒芜,音画不同步的手法让所有对话和语言散落在时间里,丢失在萧瑟的风雨里,情绪和情感也都是流动的,真美,拍得真好。

    安利一下另一部电影《前程似锦的女孩》

    我对凯瑞穆里根有粉丝滤镜,她演什么我都爱看,爱她眼里的淡淡笑意,爱她眼角的细纹,她的消瘦、憔悴和脆弱都和Pretty夫人这个角色融为一体:因为照顾病重的父亲而不得不拒绝爱人的求婚,父亲去世,悲痛之中终于无愧和爱人走进婚姻组建家庭,新婚丈夫参军,在自己生下儿子之后不久就牺牲在战场,这也是为什么在Peggy看到她侄子放在桌上的照片后,Pretty夫人说:“生命转瞬即逝,你应该把握每一秒钟。” Peggy明白了他对自己的心意,爱一个人是藏不住的,他所有镜头里几乎只有她的身影。

    “如果一千年一瞬间就过去,我们有什么是可以留下的呢?”图坦卡门面具和萨顿胡遗迹留给我们答案。

    影片根据John Preston的小说改编,拉尔夫·费因斯饰演考古挖掘学家Basil Brown。当罗伯特撞见母亲Edith Pretty病重,他冲出家门撞在Brown先生身上,说当父亲去世之后所有人都告诉自己要照顾好母亲,但他失败了。Brown先生没有像说些乐观的事情来安慰他,而是说:“我们都会失败,每一天都在失败,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左右的”,罗伯特:”我比她想象地更坚强。“

    看这一段就觉得是导演借着儿子罗伯特的角色在传达自己想要说的话,一查才发现真是这样,导演西蒙·斯通的父母一个是生物化学家,一个是兽医科学家,父亲在他12岁的时候突发心脏病,在他面前去世了。他也是NTLive《耶尔玛》的导演。

    借着小男孩之口向去世的母亲道出心底的不舍和遗憾,甚至最后Edith去世都处理地非常隐晦,穿正装戴礼帽的罗伯特在远处向Brown挥手,司机在一旁等着,低视角镜头看过去,车里空无一人。

    原来之前带母亲看夜空可能是最后的时光,Edith已经病重,儿子讲了一个美好的童话故事:“女王转头望向地球,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了,他如今是一个宇航员,而她知道,当他第一次踏上前往星星地旅程时,她会在那里等他”。

    “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便一直存在,我们不曾真正死去。”

     5 ) 《发掘》

    这是今年的一个新电影,讲的是考古的故事。联想到咱们这里近年来考古界的“惊人”发现。不由得马上看了起来。

    时间是二战爆发前。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考古学家巴兹尔·布朗受聘于普莱提太太,挖掘她家土地上的几个土墩,希望有些新发现。挖了几天,果然在土墩下挖到一艘古代的船,继续挖下去,又挖到一些金币和珍宝,判定为盎格鲁萨克逊时期的古物。时间在公元五世纪。在咱们这里算不上太老,可是在英国,这绝对是大不列颠开创时期的遗存。这个发现,惊动了当地的博物馆,也惊动了大英博物馆,纷纷前来,力图分上一杯羹。反而把布朗晾在一边了。按照影片的说法,直到最近几年,布朗的贡献才得到认可。

    巴兹尔·布朗是一个专业的考古学者。对自己从事的考古行业极端热爱。除了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敏感外,他唯恐“浅学误人”,如他所说:“我一直都对知识充满渴望。”因此对地质学、天文学也多有涉猎。当第一次接触普莱提太太时,工钱没有谈拢。他失望的望着那几个土墩,惋惜的说:“真是可惜!”他可惜的不是自己可能失去的薪水,而是不能亲手去发现这些古迹。可一旦开始发掘,他就全身心的投入进去,白天晚上,晴天雨天,犹如一位无人监督的劳动模范,甚至差点被塌方的土堆埋掉,也无怨无悔。

    由此联想到咱们这里。一说到考古,当今可是个热闹的行业。它的驱动力来自于孔方兄。考古工作者几乎就是合法的盗墓贼。发现个墓地就忙不迭的找宝贝,要不就是凭着主观想象骄傲的宣称这里是王母娘娘墓,那里是孙猴子讳悟空墓,突然之间所有历代名人的归宿都找出来了。目的只有一个:去掏空那些傻傻的旅游者的钱包,从中获利。影片中大英博物馆的学者们虽然没有咱们这里闹的这么邪乎,绅士们羞于谈“利”,却也是为了“名”,整日拖着肥硕的身躯奔波在挖掘现场。

    而布朗与这些庸人们不同。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关乎的不是过去现在,而是未来。是为了让后世子孙能够知道,自己来自何处,是将祖先和后代联系起来的纽带。那是生命的足迹,我们正是为此而挖掘。”在战云密布的英国,“不同于眼前这场该死的战争,那份意义将永世长存。”他置身于名利场外,宁可做一个普通的挖掘工,宁可将自己前期工作的笔记毫无保留的交给大英博物馆的后来者。正是因为只有布朗才真正了解考古工作的精髓所在。

    普莱提太太也十分热爱和关注这次的考古工作。但是她和布朗不同,对于这次的发现,惊喜之后更多的是悲伤。她想:“如果一千年一瞬间就过去,我们会剩下什么?我们会死去,然后腐烂,我们不会永远活着。”布朗则反驳她说:“我恐怕不太同意。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就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所以,我们不会真正的死去。”

    我想,普莱提太太和布朗的争论并非是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区别。对于布朗,他的视野已经升华,他早已将自己置身于人类的整体中,不仅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更是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部分。他并不在乎个体的生死消亡,更不去在乎俗世间的功名利禄,他对人类投入了全身心的爱,他用这种热情去对待工作享受生活,他渴望去了解人类的前世今生,他和整个人类已经融为一体了。他的生命是永恒的。

    影片中还加入了一些对爱情的描述。首先是普莱提太太家中的厨娘对布朗述说了普莱提的婚姻:“他是一个上校,当伊迪丝十七岁生日那天,他向伊迪丝求婚,但被她拒绝了。之后的十三年,他每年都在她生日那天向她求婚。她最终接受了上校的求婚。”想想看,十三年的求婚,这是多么浪漫的坚持!接下来是马克斯和佩吉的爱情。他们算是出轨吗?是也不是。最感人的还是布朗和普莱提太太之间那场若隐若现的爱情。布朗有一个很好的妻子,普莱提太太虽然单身,却有重病在身。两人都明白,这场爱情,既不能表白,也不会有结果。可他们还是默默的彼此爱恋着。那种欲说还休欲行还止的过程,暗示着他们之间的渴望和克制。非常好!

    影片对景色的拍摄有独到之处。拍摄风景按理说首要的元素是光线,可影片却向我们展示了几幅阴天的景色。地平线要么很高,要么很低,不时的让观众感受天空的广阔和大地的辽远。浓浓的阴云下,阳光偶尔透过晨雾照射进来。河上一艘帆船缓缓驶来,布朗坐在岸边,我们只能看见他背对屏幕的剪影,船上的人和布朗互相问候,再慢慢远去。沉着,恬静,安宁。

    感觉不太舒服的是影片的结构。明显的分成了两大块,布朗发现古迹前是一块,考古队人马进驻是另一块,让人觉得主题太分散。女角色中,凯瑞·穆里根的表演很到位。而莉莉·詹姆斯的演技实在有些呆板了。

    本人评分:6.5。

     6 ) 《发掘》自我

    《发掘》自我 The Dig

    本片改编于John Preston根据真人真事的2007年同名小说。

    正值二战前夕的1939年,家居于萨顿胡村富有的寡妇普丽缇太太(凯瑞·穆里根 Carey Mulligan饰)雇佣了业余考古学家布朗先生(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饰)在她的庄园中挖掘几个小丘。传说中这些是维京人的葬地,但布朗先生却认为是更早,也就是央格鲁-撒克逊的年头。

    在挖掘过程中,他们先看到了一枚铆钉,凭经验就知道有戏,挖啊挖,果真挖出一艘大木船。而且是央格鲁-撒克逊的船。这下子可是件新闻了,县博物馆馆长带来了大部队接管了整个发掘。幸运的是,布朗先生继续参加了挖掘,做到了有始有终。他们找到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美丽艺术品,并且确定是六世纪央格鲁-撒克逊的文物。这都是英国历史上的以往从未见到过的宝贵文物。普丽缇太太决定把这些都捐献给博物馆。

    德国入侵了波兰,英法正式向德国宣战。英国人民正为即将来到的艰苦时期而做准备。布朗先生和他的同事把挖掘出来的船重新埋了起来。

    英国的早期历史就是个外族侵入史。最早是从欧洲被赶出来的凯尔特人,接着有强大的罗马军团。帝国灭亡后,从欧洲大陆跨过海峡来了日耳曼族的央格鲁和撒克逊人,然后是北欧杀气腾腾的维京人,也别忘了法国的征服者威廉。之中除了罗马帝国和征服者威廉外,凯尔特人是逃过来的难民,央格鲁和撒克逊人只是一群来自于德国和人瑞典的乡巴佬,而维京人更是杀人不眨眼的海盗。但是今天的英国人却都认同央格鲁-撒克逊人是自己的祖先,他们的语言就是今天英语的前身。今天全球无数人死啃的英文,就是这批人搞出来的。

    公元449年央格鲁-撒克逊人开始入侵英国,于公元500年在英国建立了七个王国。普丽缇太太的庄园就位于当时的东英吉利王国。而埋在那里的就是东英吉利国王。葬礼的形式相似于瑞典挖掘出同期坟墓。文物中有金器和不少银器。除了有金光闪闪的黄金头盔,盔甲外,还有拜占庭银盘,希腊的银碗,银杯,银匙,以及近东的青铜器。以前曾认为央格鲁-撒克逊人这段时间是帝国消失后没文化,没情趣的“黑暗时代”,现在发现这些央格鲁-撒克逊人不再是背朝蓝天,面向黄土的垦荒农民,而是和外界社会有密切来往的赶时髦的王国。为此,萨顿胡村成为英国考古的重头戏也不奇怪了。看到祖宗并没有土的掉渣,英国人心里还是乐滋滋的。

    故事参杂着二战的爆发。从东英吉利王国到今天的大不列颠王国,英伦三岛有过无数的战争。从央格鲁-撒克逊人,维京海盗,征服者威廉的入侵,十字军,玫瑰之战,英法百年战争,西班牙无敌舰队,滑铁卢战役,凡尔登战役,敦刻尔克大撤退,诺曼底登陆,加入和退出欧盟。即便当朝的女王和她的丈夫,都是德国人的后裔,总而言之,虽然英国和欧洲大陆隔着一个海峡,不是打架就是做生意,再有就是王室相互通婚,之间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考古不单是门技术活,也是辛苦活。不论风吹日晒,都得趴在地上拿把小铲或者小刷子在地上扒来扒去得一天。而且必须非常仔细小心。譬如这里的央格鲁-撒克逊船,由于原来的木板和木架都早已腐烂,但是腐木产生的酸液能改变土质而区别于原先的土壤,挖掘时候必须要分清这两种土壤,否则一铲子下去,什么都没有了。 真的能挖到东西还是好的。有时候挖了几个月甚至一年什么都没有找到,那才真的叫垂头丧气。

    西蒙·斯通 Simon Stone澳大利亚出生的导演。

    凯瑞·穆里根 Carey Mulligan以《成长教育》“An Education (2009)”得奥斯卡提名和金球奖提名,以《前程似锦的女孩》“Promising Young Woman (2020)”得金球奖提名(见我的博文 “《妇女参政论者》开辟了一个新时代”,“难忘的《狂野生活》”)。

    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以《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 (1996)”和《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得奥斯卡提名和金球奖提名,以《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公爵夫人》“The Duchess (2008)”和《伯纳德与桃瑞丝》“Bernard and Doris (2006)”得金球奖提名(见我的博文 “《官方机密》不作数 ”)。

     7 ) 永恒的人

    和生命的意义来一次最亲密的接触

    充满人文气息,事关历史,本身也是历史,事关人生,本身也是人生。 很久以前我就对历史感兴趣,后来我相信了某些惊人的言语:历史没有真实,历史是后人有意的涂抹。但是现在,我坚信我们有和历史对话的意义。 历史告诉我们是从哪来的,本身我们也在历史中,终有一天我们化为历史的尘埃。和我们对话的不再是历史,生命转瞬即逝,我们不可能永远活着,但我们的每一个元素从来没有消失,他们曾经发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产生了一个惊人的世界——我们称之为人的意识。我们关心过去的人,犹如我们关心周围的人,我们也关心以后的人,人这一长河悠远又漫长。 我们和千年前的祖先共享一片土地,我们身上或许就有曾经组成他们的原子,抓住一把泥土,千年前有个人同样抓过,而在我之后千万年,相信也有人抓起同一片泥土。并且他们讨论的是一样关于生活的重要话题。 即使世界上99%的人在浪费99%的生命,我也相信有人会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正是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人的生命变得和动物不一样,许多伟大的事,伟大的人埋藏在历史中,我很乐意和他们对话。 人如何才能和历史对话,甚至和宇宙对话?需要的只是一次安静的反省,想到历史,看见星空,你又怎么舍得浪费一秒钟,你和有真正有意义的真理如此靠近,你能在其中发现生命的奥义,和宇宙永恒。 虽然当世不会有太多人认识我,以后更是如此,但我的情感,作为人的独特情感,终将和人类合一。

     短评

    在伦敦人们在广场雕像的周围小心翼翼一层层堆叠起抵御空袭的沙袋,在乡下布朗先生一铲铲用挖出的土小心翼翼将发掘的船墓重新掩埋于大地,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保存和传承,使将来的世代理解我们的来处。从原始人在洞穴里留下手印的瞬间起始,我们就作为永恒的一部分而活着,我们是与时间抗争的蜉蝣,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用微薄易朽的血肉之躯一点点串连起文明的珠链,就像那艘在地底下度过一千四百年已然腐朽却在土层里留下完整的形骸痕迹的木船,而时间、灾难抑或战争都在这种强韧与执着的联系里失去了它阻隔与摧毁的力量。

    6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1.二战即将来临的大背景下,影片有条不紊地用小刷子发掘了许多小人物的动人感情,用它在尘世与虚无之间划清了一条界限。2.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失去与渴望,爱与隔阂,以及深刻地讨论了关于生与死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还借一个普通挖掘工作,回答了一个关于永恒与不永恒的问题。而且,整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我很想说,它很迷人。3.文明留下的痕迹不会消逝,没有什么东西能永远深藏地底。4.摄影好看。

    7分钟前
    • 晚安Glück
    • 推荐

    挖掘着历史的未知,等待着战争的未知,焦灼感。看着看着就怎么又有llj怎么哪儿都有llj这女的什么来头你们不烦吗?

    11分钟前
    • Mumu
    • 还行

    前面部分其实还好,无论是对于发掘本身,还是其背后隐含的意义都有较为真诚的表达。但当Lily James出现的那一刻,一切都开始乱了起来……

    12分钟前
    • HarperYug
    • 还行

    典型的英式影片,基调温和内敛,叙事形散而神不散,大战前夜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沉重不安、对浩瀚历史的敬畏、对乡土的热爱与坚守,对生命逝去的惆怅交织其中,配乐优美,全片充满一种浩大磅礴的力量,秀丽的风景与真挚含蓄的情感交织,大疫年尚可使观者心情平静,幸甚至哉。

    17分钟前
    • Simplicio
    • 力荐

    前半段无趣的差点弃了,后半段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感情关系还有点意思。

    18分钟前
    • 淼大壮
    • 还行

    当人类在洞壁上留下手印,当工匠在土墩里埋入葬船,当战士驾驶残损的飞机坠毁在河川,当妇人坐在墓坑边被记录进底片,他们就在历史上存在着,不会真正死去。即便肉身衰朽,世如焚炉,男孩带着女王驶向猎户腰带,挖掘专家坚持发掘前人的宝物,男人勇敢入伍加入战斗,他们都听得到随历史共鸣的夜莺之声。

    2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竟然拍出了一丢丢史诗的宏大感。主题是时间与传承,考古发掘承古传今,每个个体的命运在历史长河中那么渺小,却又在时代背景下那么鲜活,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书写着自己的情感与传记,这种冲突而和谐的平衡真的是充满吸引力。另外画面色调和缓慢的配乐真的相当英伦了,蛮喜欢。

    26分钟前
    • momo
    • 推荐

    netflix 多个月来最动人的一部

    27分钟前
    • changanxiyu
    • 力荐

    lily james的演技永远没有长进原地踏步,其余阵容强大,整体观感尚可

    30分钟前
    • Wanda
    • 推荐

    画面还停留在上一个场景中延续,下一个场景的声音就跃入画面,就像不可阻挡的时代车轮滚滚而至,而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寻觅文明的痕迹,也在感受生命的慰藉,温柔、沉静、有力量。

    34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少见的一部关于发掘考古文物的英国故事电影,不错。考古细节展现得清晰,但又没有被事件掩盖人物刻画,几个人物的情感描述与考古细节结合,还引申出历史与个人、生命与时间长河等哲理思索。可看。

    3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如果一千年只是一瞬间,如果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那天上的人看地上的人,只是几个片段地上的人看地下的人,只是一地碎片我们何以证明我们曾存在?是壁画、是残垣,是文字、是竹简,是杀戮、是尸骨,是铁铜金银、是口口相传……越来越懂得“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内涵:宁可短如蜉蝣之一瞬,务必死如夏花之灿烂

    4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这部助力童姥拿下影后吧,球球了。

    41分钟前
    • 路人甲先生
    • 还行

    穆里根和费因斯都是那种极其迷人的演员,时光爬上脸,就让其自然成为心智与品质的印证,每次看来,都如此赏心悦目。傲慢与霸权是这些简单故事最大的反派,脚踏实地的人总被投机者以各种名义觊觎成果,大概也是很多人不得不面对的污秽。抛开这些,纯粹的炽热与专业永远迷人,Basil及Edith、Robert等人心中那点光,叫宇宙也变成他们背靠土地的广大乐园。发掘是在尘土之下探寻时间与人的痕迹,于是很浪漫的一个道理,是生命纵然短促,但轨迹与记忆使人有了某种意义上无限延绵的“不死之身”。Peggy一角是这个道理的工具,更可惜的是,整部电影也很容易沦为她的工具,砍掉这条线,《发掘》多隽永多深沉啊。三星半。

    4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梁思成在1937年和林徽因发现佛光寺,捷报和卢沟桥事变发表在同一天的报纸上,把日本学者“中国没有唐代建筑”的论断证伪。请中国电影人依照此片翻拍,拍成音画不同步的散文诗,时间线稍稍错乱的意识流,拍出梁思成的执着与宽容,拍出林徽因奔放不羁的婚外情,拍出白驹过隙,拍出生命的脆弱与不朽,映衬着国仇家恨前夜,佛光真容宝殿散发的大唐荣华……提前谢过各位导演啦!

    51分钟前
    • 金泽寺
    • 推荐

    很迷人。有三重时间:一重是挖掘的二战,一重是古船坟墓的古代,一重是导演的现代。二战回望古代,现代回望二战,再借以二战回望古代。这重重回望的过程中,时间之河流淌,带走年轻的生命,留下古船的痕迹。电影里他们都纷纷望向星空,那更是一个永恒的所在,但在地面上的悲喜一样是值得发掘的。

    52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life is very fleeting, it has moments you should seize,举重若轻,时间,生命,战争,爱情,一切都有尽头,just seize the day,什么才是真正的珍宝,原著作者是片中考古学家Peggy Preston的侄子,他竟然还写过A Very English Scandal,

    53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推荐

    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的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就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所以我们并不会真正的死去。英伦乡村,略带些忧伤。大段落叠加呈现的对白,处理的非常秒。单看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传记事件,但主题却摆出了非常大的格局。生命、邂逅、错过、名分、永生、未来,非常喜欢。

    58分钟前
    • 看电影逃避现实
    • 力荐

    值得一看的,尤其喜欢英国那种调调的人,单是看风景和衣服也都值回票价了。

    1小时前
    • 和菜头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