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圆桌派第一季

    圆桌派第一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16

    主演:窦文涛,梁文道,余世存,马未都,马家辉,黄佟佟,周轶君,冯唐,刘索拉,张亚东,徐累,曹星原,刘炎焱,李小牧,李艾,囧囧丸,陈丹青,蒋方舟,孟广美,潘采夫,肖央,曹判答,丁学良,刘树勇,陈晓卿,吴晓波,刘硕 

    导演:苏雷 

    猜你喜欢

     剧照

    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1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2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3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4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5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6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16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17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18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19圆桌派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窦文涛圆桌派】  2016年10月28日起,每周三、周五。  和文化人侃文化,跟会聊天的聊天。  窦文涛组局——谈天说地,活色生香。

     长篇影评

     1 ) 三人谈话最饱满

    我喜欢文涛,以及跟他搭台的几位锵锵常驻嘉宾,所以追到圆桌派。

    人说,圆桌派不就是锵锵四人行。

    锵锵这种三个人的谈话节目,好处就在于三角式稳固的场面----不抢话、不冷场,嘉宾参与度高,主持人基本上是做话题引导与调和/挑拨。

    圆桌派与之对比,就愈发凸显出三人谈话的好处了。嘉宾和主持人,四个人围一圈谈,总有1个人沉默、冷场。主持人与其中两个嘉宾聊就很满,剩一个比较愿意倾听的嘉宾,就处于活跃度不高、沉默的状态,得主持人回头点他的名,问他的看法他才有发言机会。最明显的就是张亚东、冯唐和刘索拉的那一集,冯唐和刘索拉更窦文涛扯起来十分聒噪,但不见得有实质性的内容,就是在扯嘴皮子,冯唐和窦文涛的对话之中还时不时透露出两个直男挨一起净想往猥琐了聊的气息。张亚东擅长倾听,但他开口有内容,却在谈话中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看圆桌派比较惊喜的算是更加认识了张亚东,他给做的节目主题曲也很好听。

    有不少人在吐槽窦文涛开的圆桌派就是在显摆自己朋友多嘛,也时不时显摆自己人到中年发达了,有点闲情和闲钱就也学人搞收藏。这些我都能接受,我觉得他生活真是这样,若身边有不少巨贾、名人朋友,那他接触这些东西也不稀奇。我很难接受的是当谈论到与性有关的话题时,他身上弥漫的直男癌气息:时常窃笑,忸怩作态。看人家马爷多可爱,因为头脑中没有邪念,谈论什么话题都就事论事,一笔带过,让人觉得舒服。这方面,文涛真该跟老人家学学。

     2 ) 圆桌上聊聊天

    最近看了三期窦文涛优酷土豆上的节目《圆桌派》。看第一期的时候,感觉除了片头片尾,拍摄场景文艺一点,古香古色一点,外加了一个人,之外,和《锵锵三人行》没多大不同。四个人的圆桌派,刚开始看,还有点不太适应。感觉有个人总是插不上话。

    不过,这一期《圆桌派》让我感动了。这是一个在家里闲聊的节目。不是有个人总是插不上话,而是朋友在家里聊天,总是会轮番做个默默听闻的听众,等想到有什么东西想说的,便才开口了。

    《锵锵三人行》像是香港里的夜市,匆匆赶来的朋友坐在一起匆匆聊几句,没有头,没有尾,聊聊时事,说说八卦。

    《圆桌派》却是有头有尾,节目结束时,有种朋友下次来玩的感觉。

    节目中,窦文涛说这是他的私活节目。的确,是个让人很放松的节目。

     3 ) 2017年1月14日 两个话题:饭局&缺钱

    第一个话题:饭局

    年底了,必然会有一些聚会,而聚会必然要吃一顿饭啦!在饭局这个话题上面,我自己的看法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这次节目,我增长了什么见识呢?

    我对饭局的一些看法:

    读书的时候,我不喜欢参加饭局,一个原因是自己比较穷,另一个原因是,一堆人坐在一起并非总有话讲,搞不好会遇到不对付的同学。所以,我喜欢自己朋友间的随意小聚,甚至可以喝一点酒。
    工作了,饭局参加的也少,住房子的室友一起吃过饭,师兄搬家请吃过饭,去年过年同事之间吃过饭,每一年的部门拓展活动同事一起吃过饭,团队建设,自己所在的小团队一起吃过几顿饭。低调吃饭,一直是我的风格,我不会营造话题,也很少成为话题的中心,我缺乏那种与不是很熟人侃侃而谈的勇气。
    第二个话题:缺钱

    丁老师给出了两个概念:

    wants:想要的东西
    needs:生活必须的东西
    现在人感觉缺钱,通常非needs层面不能满足,而是wants层面未能得到满足。

    请问,刚毕业一年半的我处于哪个层面呢?

    needs!

    理由是,在这座城市,还没有安定下来,今天为了买两千多的衣服物品,非常舍不得花这个钱。

    窦文涛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在什么时候不再是金钱为粪土,认识到挣钱太重要了?

    丁教授:生儿子的时候
    梁文道:我是修佛的,没有孩子,不认为金钱重要
    家辉:向银行借3000美元的时候,自己的孩子出生的时候
    修佛的人,了却了人生的牵挂,故而可以把钱看的轻一些,因为他只要为自己负责任就OK啦。但是,有了牵挂的人,有了羁绊的人就不一样啊,肩膀上的担子重了。

     4 ) 《圆桌派》第一季 观后笔记

    第一集:师徒(关系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消费关系)
    公约还是私约?饮水思源还是契约精神?师徒关系还是消费关系?

    很容易把这事就对你成一个古代vs现代,但是郭德纲师徒的事情,发生在现代,现代社会有个特点,所有的社会关系可以理解为一个消费关系。
    古代和现代不一定非要对立,可以并存。日本一些传统行业仍然实行的是师徒模式。

    第二集:出轨(王宝强和马蓉事件)
    女性比男性更 容易出轨?

    1.出轨vs常规

    什么叫出轨?出轨就是先假设有轨,有个常轨,离开常轨叫出轨,但是现代社会什么叫常轨越来越受挑战。例如所谓的开放性婚姻。
    2.女性出轨(反传统,性压抑,女性主义、性资源)
    男性出轨不太觉得是现象,现在女性出轨反而是现象了呢?因为反传统。
    过去社会对女性全方位的性压抑,尤其性欲,女人不能公开谈性话题。
    性资源匮乏(男女比例失调)

    第三集:母女(中国妈妈控制欲为啥很强?张靓颖母女)

    1.母亲分两种,一种是母性比较重,一种是妻性比较中,重心仍在自己的感情,吸引男人,有种妈妈永远和女儿比,如张爱玲和母亲
    2、为什么会控制 背后的家庭观念,中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属于我的一个物体,是我的财产,西方因为基督教的原因,认为孩子是上帝交付给我,就是代管十几年,然后还要给社会的。

    中国人家庭观念强还是西方家庭观念强?
    乡土关系是以代际关系为核心,西方是夫妻两人是核心。(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控制~中国控制欲更强?
    父母的本性里,不管中外,都有控制欲,只是区别怎么控制,或者社会赋予你的这种规则是什么?

    第四集 音乐 (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

    音乐与文学

    音乐与歌星不是一回事

    中国好声音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吗?
    一个音乐类节目是不是推动音乐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看音乐是什么音乐,如果都是过去成功的那些歌曲,只是在怀念,找歌曲里共鸣的感情。一档节目是否真正推动音乐的发展,还是靠新的创作。不能老拿成功的东西。
    例如:国内音乐节和国外不同,国外音乐节就是个节日,和户外结合很好,可以放松休息
    而国内音乐节,主办方对音乐并不怎么了解和热情,关心的是这件事能带来多少钱。

    第五集 异国(游吟诗人)

    异国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认为我的最好,家乡最美;异国主义:最美的在远方。

    荷马史诗,荷马有游吟诗人的传统,有学者说,荷马在西方历史上,是最早的异国主义者。

    第六集 匠人(匠人精神在中国被玩坏了?)

    匠人精神和创新精神?

    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
    中国的文化接近与天,日本接近与地,中国是站在高高的山上望,它的文化是大概齐,这是很高的境界,日本文化是一个相对平民化的国家,对微观东西特别敏感,小即美,工匠精神也如此
    日本的仪式感比较重视,自杀都有一套仪式感。

    中国和日本文化的差异,相当于一个池子。日本是个池子里都是大鲤鱼,特别漂亮,全长得一样大,中国是,平时各种懒鱼烂虾,但是池子深,隔个百年,蹭跳出一条龙,蹭的一下,鱼永远够不着。

    匠人精神对立的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1%~99%之间大规模生产可以达到,但是匠人精神,做的是99%~100%之间的事情,无限接近100%,这是大规模生产达不到的

    第七集 网红

    第八集。男色(男色消费)
    中国古代也好男色,魏晋南北朝的美男子卫玠
    日本真正好的艺妓是男的
    女性经济(女权的高涨)

    第8集 八卦
    为什么这么喜欢八卦?
    人类简史中:八卦代表信息沟通,促进人类进化

    八卦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人性样板戏

    八卦是隔着玻璃看动物(距离)
    名人是完全在人际距离之外I的,人可以去评说,因为名人获利的部分就包括了被别人Judge的这部分

    第9集。中国人的美国梦破碎了吗?

    美国是不是有点衰了(西方唱衰)
    中国强大的背后似乎又有一些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贾敬龙事件)

    全是老问题
    1、美国神话,在美国混的好不好,主要看那代人赶上美国国情那一阶段(美国一代,美国1.5代,美国2代)
    2、种族歧视,对移民的种种(公车理论)先到的移民都会和美国人一起解决后来的移民和非法移民。冷战和反恐时代
    3、欧美是老工业国家,英国在晚清就有地铁,

    还要不要去美国留学?
    一个社会长期形成的形态不太会有大变化,留学赞同,工作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看形势。

    第10集 不想上班怎么办?

    日本有个词宅,返祖现象,人类一开始就是穴居动物,当时没有工作之说,活下去就行,工作是文明以后的事情(资本论)

    不想上班不代表不想工作

    去做你所爱做的事情,但是要付出代价

    茫然。倦怠 不想长大。

    第11集 畸恋
    定义畸恋时,其实就是自己和他人之间划清界限,我是正常的,你是不正常的,到底谁有权利下“正常和不正常”的界限在哪里?

    日剧:《贤者之爱》+《昼颜》 词语:调教
    其他影视剧:《 洛丽塔》

    第12集 死亡

    对死亡的恐惧

    自杀(太宰治 )

    第13 集

    第14集 文青7宗罪(刻奇的延伸)
    第一:形式大于内容
    英国的地铁丢书行动:英国作为岛国,地铁上就有读报纸的习惯,丢书只是换个载体而已,同时,策划人是女权主义者,丢的书也是女权类的,时下的国内,阅读氛围不浓,而且地铁拥挤,看书很难。伪文青和装文青的
    第二:无本无根,很多事情是空心的,表象的
    第三:把文青当为一种生活方式,沦落为文青,文化成了最后的一个挡箭牌,让在社会上保留一个尊严。
    第四:用口号制造幻觉
    第五:不爱经典爱小众
    第六:只爱金句,比如可以拿来当qq签名的。
    在一个行业里,往往半吊子的人能获得最大的受众面,不能说是真正的受众。
    第七:你不是文艺,你只是刻奇
    刻奇是人们找到的一条通往高雅的捷径,是指一些通俗的,商业化的艺术和文学,包括杂志封面,广告,廉价油画、畅销小说、好莱坞电影等,刻奇也是一种简单化的艺术风格,比如用黄昏来表示柔和氛围。用儿童,奔跑的小狗来表示天真无邪。

    刻奇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刻奇文化应用为那些真正的文化价值麻木,却又渴望得到审美体验的人设计。

    明朝文人沈德符,曾经说过自己识别出的三重审美趣味:

    文人雅士居上~土绅热衷艺术者居中~易上当受骗的新安或徽州商人居末

    第15集 裸贷~(裸条借贷,泛性产业,金融抵押属性)
    1、裸贷的群体:三四线的卫校技校学生等
    2、裸贷的用途:为了高消费(化妆品等),为了虚荣攀比。~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漩涡里?过度的女权主义?
    3、不良商家角度:

    这个年,IT界流行企业年会邀请日本女优站台,
    2017年,女大学生的裸照具有金融抵押属性,成为最惊爆眼球的互联网金融创业新项目
    从秦淮歌姬到网络女主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泛性产业,生生不息,钱途似锦

    八卦,性,暴力三大最受欢迎的聊天主题,从口头传播到传统媒体、新媒体都如此,人性从来没有变。
    对性的敏感,有利于基因传播,对暴力威胁的警觉可以幸存下来,八卦就是吃饱饭没事干的最廉价的社交活动

    第16集 江湖(王朔与冯小刚)~~电影工业体系

    解放后,部队大院的身份排列:空军大院地位最高,然后海军大院,再次依次排列

    人成功必须过两关:谣言和污水

    冯小刚美工出身,新闻敏感度较强

    第五代导演没出路?国内是一个导演顶起整个电影,成功靠一个人,因为周边的工业不行,国外是有完善的电影工业,分工比较细。

    合伙人的分开,基本是因为商业利益。

    第17集 相亲(相亲是一个条件的算计)
    爱情和相亲是完全两回事,相亲是一个条件的算计。
    相亲可以体验社会百态和人性

    第18集小苹果为啥火(用户意识、市场意识)
    1、重复,简单,大量的重复容易让人记住
    2、流行歌曲要火都要跟性沾边
    底层意识,大数据就是底层意识,也是市场意识;
    用户意识:我能为大家做什么?
    3、苦中作乐
    很多人的成功不需要奋斗。。但是底层的人希望生活的有尊严。

    第19集 星座
    1、星座被人喜欢聊的现象
    小女孩,也有很多有知识的人,台面上说不信任星座,台面下又聊星座(如一些总统啊)

    2、星座可信吗?做重大决定用星座吗?

    星座主要两部分:性格认知+预测

    星座被谈:人对不确性的不安,星座具有抚慰的作用。

    很多学科,原始是脱胎于自然现象,但是后来发展成逻辑自洽的体系。

    第20集:酒
    为什么喝为什么醉?(俄罗斯人喝酒厉害)
    ——
    酒的迷糊状态与通神的状态,就最初用来大量祭祀用

    酒与人类文明:佛教喜欢喝茶;伊斯兰教、穆斯林喜欢喝咖啡;基督教喜欢喝葡萄酒(特有饮料与人类文明)传统天主教比较讲究号的红酒,新教比较清教徒,一般没什么好酒。
    欧洲的叫大麦酒,不叫啤酒,因为啤酒听起来像大众饮料。世界最好的大麦酒是在修道院里。

    清酒和黄酒的渊源,清酒是从中国的绍兴过去的,绍兴酒里面没有经过蒸馏,它中间留下了很多的化学物质,所以容易上头宿醉。

    酒后乱性还是借酒乱性?

    酒后吐真言还是借酒发疯?(如日本,压抑)

    人格是多重,喝酒只是打开的其中一格,未必是最后一层。

    喝酒就是堕落?
    魏晋南北朝的人,要么喝酒,要么胡来,要么走向宗教

    第21集 缺钱:为什么感觉越来越穷


    第22集 大学—谁的青春不迷茫(这一期没啥意思)


    第23集 饭局:如何成为饭局达人(这一期比较接地气,有趣)

    点菜的艺术
    1、必点店的核心菜(每个店其实只有1-2个核心菜)
    2、根据点评网,但是要排除通过广告投放靠前的,这种情况,点贵的,排除便宜的
    3、服务员推荐(风险:价格贵提成高的+走量,进货多的+没卖完的,如海鲜)

    饭局各色人:局主--局托(专门请的,调节气氛,插诨打科)---局经(局托的局托,负责局托的补漏)--局奴(买单)

    在中国没有饭局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组织饭局是个不容易的活

    在吃饭的地方了解人性(如下筷子的速度,看不看菜,看多久?。。。)饭局VS一人食
    汕头美食是中国美食特别宝贵的孤岛,高手在民间
    中国和日本、欧美对美食的态度不一样,中国雕刻或者形式很多,菜本身味道未必。。。

    国外对肉的尊重是排酸
    中国人对肉的尊重是保鲜

    野味问题:大多数野味都是非法途径猎捕,运输,存储,携带的病菌和寄生虫比人工驯养的动物高很多,同时厨师对野味的烹饪熟悉度没有日常的高,比如,猪肉哪块最好,适合什么样的烹饪等。野味的口感也差,肉柴而紧。

    第24集 过年:人工智能还要回家过年吗?

    目前AI智能成果:写诗+通过看大量恐怖片,然后做出一个新恐怖片的预告片+---

    人对知识的获取过程:获得---学习---判断-----博弈-----形成审美

    目前审美在逐步有新的进展

    人类是否也是算法?我们进化过程,也是指令不断写入大脑的过程,人是否有自由意志?

    每个人都参与了故乡沦陷的过程

    1、《荒原》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哎略特的诗作,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象征主义文学种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其中名句“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

    2、AI奇点:奇点一词源于数学,这里特指人工智能的技术将会在很短时间内发生极大发展而接近于超越人类本体。当此转折点来临后,旧的社会模式一去不返,新的规则开始主宰这个世界,有预测认为奇点2035年来临。

    3、图灵测试

    4、缸中之脑:美国当代哲学家希拉里*普特于1981年在书中阐述的假想:一个人的大脑进缸中,通过计算机模拟信号使其保持正常生活环境的幻觉,这个假想多用来论证如知识论、怀疑论、主观唯心主义等哲学理论。

    番外篇1:女权
    1、现在很多女权主义者被诟病,确实因为她要的这个权利太多和不清晰了。其实很多诉求不是基于社会平等的诉求,而是基于自私的诉求,但是却被装在一个女权的框里面。很多女人把自私当成了女权。
    2、女权争取的应该是作为人的权力的平等,现在很多把女权妖魔化了。
    3、女权在中国出了问题,其实不是女权主义或者女性主义出问题,而是人出了问题。
    4、独立而不是去依赖,才是女性意识的开始,真正的女权,不是压榨男人,而是男女平权。

    番外篇2:婚姻

    1、如果不读书,世界就会很窄,审美观就会被身边的人或者各种脑残剧劫持。
    2、如果不阅读,你的价值观只好由你的亲朋好友来决定。
    3、新式的婚姻,讲究人格平等,共同成长;旧式的婚姻,讲究男女分工,互利互助。
    4、你物化女性,女性就物化你,你把女性看出生育工具,女性就把你当成提款机。

     5 ) 《圆桌派》关于星座

    我很喜欢道长的观点,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做什么事,心中都十分了然。我也常想研究星盘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到今天为止,没有谁能证明天上的星星和地上人的生辰为什么会有关系,可这个东西,西方是占星,东方八字四柱一直传承了几千年,是不是它像宗教一样,是被人们需要的,有时候可以变成某种工具被利用。这么想来,是有可能的,人生在世多少苦难,占卜或许就是唯一能点燃希望的微光,不是每个人都是强者,有机会和能力知道这世间的真相,如果这种盲信能保护自己,不失为一种方法。作为工具是在朝野动荡时,民间关于天象妖言四起,人心浮动。“混乱是向上的阶梯”,有多少人是被利用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我试着站在占星的对立面研究它,检验它。越深入了解我发现,占星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了解的星座,那套占星理论居然可以经过反复验证,研究越多,我越要和自己对抗,会不会是“巴奴姆效应”?会不会是先入为主的心里暗示?就算占星真的如它所启示的,灵验,有用,那么对人有什么意义?

    这个话题放一放,先说回节目里的占星师。

    请这个占星师的原由是她和文涛熟,她的成就是分析过重庆薄的星座,转发量到目前为止差一点到2万5,内容是:“bo太阳巨蟹,月亮天秤,走到这一步已经不容易了,一定是火星很强才能让他撑到今天,何况他月秤,月秤的男人绝对是全世界男女关系最混乱的一群人,而且十分容易迷失,辩不清哪个是虚情哪个是假意~~谷太阳天蝎,月亮摩羯,这个没法评论了,这个配置真的是可以狠到弄死人的。”和预测过凯特王妃生子,这两条我都去翻了。说说我的观点,首先bo的时间就很值得怀疑,这些敏感人物的时间都是需要考量的,关于bo的分析,这些星座换成其它几个星座也毫无违合感。关于王妃生子,临盆的大致时间是公开的信息,时间在太阳巨蟹与狮子之间,狮子代表王室,国王,她预测的时间是太阳走完巨蟹座之后,要出生在狮子座,结果确实是个狮子座的小王子。相比较,第二条有技术含量一点。其它的内容是年运、月运这类批量的运势为主。

    这个占星师本身的水平现在是无法考量的,预测的范围太大,没办法验证。而考量一个人的真本事是对个人星盘的解读,把范围缩到最小,目前知名度高的,唐立琪算一个,她确实有真货的。

    其次说一下,这个占星师没有明白圆桌派并不是纯娱乐节目,没有干货就是招黑,如果这是一档美妆节目,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关于“水逆”,她说的太严重了,除了太阳,每个行星都会逆,水星每年大约三次逆行,更不说要其它金逆火逆,如此算来,那日子真的没法过了,她在节目里表现了一种夸张的说法,似乎很坚决,这更像偏执的迷信。从落座到宫位再到相位,这个“水逆”是相对没那么重要的一环。由此可见,她没有想好如何主次分明的传达自己观点。文涛很照顾她,不算犀利,一直在带话题,而占星师一直在顺话题,在说到把星座当成“聊天话题,讨好小女孩”的时候,她补了一句:这是很有用的工具。如果这个占星师真的很专业也很爱这个职业,她应该纠正这种标签,而她不仅没有,还顺便把本职业变得更娱乐化。后面文涛讲自己丢手机和买古董的故事,真的是用心良苦,去国外旅行丢东西是常有的,脑子一热爱买东西也不是水逆,这是常有人干的傻事,在众目睽睽下强行合理化,就算文涛给占星师台阶,你也不能直接就下了,照这么说,每次“水逆”二十多天,世界信息如此密集的交互,是不是该乱的无法周转了,只能说她个人修养不够,不是同一个境界的人。

    文道的问题很好:是不是自己做事前,先起一个盘来判定?她说了里根总统的故事。这里她想用名人做背书,注意她用的词是“星座”而不是“星盘”,这很不专业,有点弄巧成拙。

    后面文涛让她具体点说例子的时候,她说了一个关于朋友家庭问题的冗长故事。我相信很多人听不明白,前后毫无逻辑,甚至觉得她在强行解释,她应该用简单的语言,解释运势对本命的影响,而非铺垫那么久,最后不了了之。

    先心疼道长一把,估计内心也是“水逆”的。他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善为易者不占”用“当为”“不当为”来指导思想。聊到这里占星师都没有解释本命星盘与占卜和运势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本命星盘是先天的,不变的,可以用占星语言解释的,你先天有哪些份。占卜是有些通灵的,通过显象来寻答案的。而运势是你人生的曲线。不定义就开聊,能说清楚才怪。我本人是反占卜的,它太随机了,千变万化,使人更迷惑,我喜欢本命盘的解读,是帮人看到先天带的“份”。后面还是广美说到了十二宫位,作为占星师简直是来黑占星的,这三位真的给足了嘉宾面子。节目聊到一半的时候,终于拿出来星盘了,这里解释的还是可以,说了分两种,一种是星盘,一种是运势。可惜已经没有人想听她说什么了,开始涉及生辰八字了,字幕上有些人已经敏感的不行了。接着文涛说了双盲试验和“巴奴姆效应”,我都替占星师难堪,人类的终极难题,她又能聊出什么花来。但文涛又说了一个事实,现在很多人信,特别是名人和权贵,不要看表面上大家都一本正经的说那是迷信,私底下有多少人问过命理,甚至有专用的?有些公开了,有些很私密罢了。很多大的工程启动前的法事,拍电影前烧香求拜,某名人只穿红上衣白裤子,这些大家没少见。我的结论是本命盘可以信,但不要希望花30块钱,对方给你多大的惊喜,或者看批量运势期待它有多准,不要信卖水晶,符咒之类的神秘力量,你只需要了解自己的先天优势和大运作为参考,其它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说个例子你让一个群星射手的人去当医生,他情愿浪死,也不干,早晚得造反,反之让一个群星巨蟹的人以周游世界为职业,他很难心安。

    继续说节目。女嘉宾后面说的还是可以,只是大势已去。也许有一天,人类文明确实发现每个人的生辰和他先天带的资源是有关系的,回头看现在的这个科学时代,觉得它很可笑,历史上反转的事情太多了。

    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历史上当权者要禁这类话题?一、它确实容易成为被人利用的武器。2、这些命理知识并不是生产力。3、无法考核检验管理从业者,鱼龙混杂,一刀切反而是最有效的管理办法。

    最后道长总结这可能是种安慰。这里占星师终于反对了,她的解释我总结一下是:星盘可以看到你内在的动机。我举例解释:比如道长是摩羯座,这种长久的坚持在摩羯身上最能体现,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去坚持做一个节目7年,并且是周一到周五,每天八分钟,我就不提后面的《一千零一夜》了。在摩羯身上很容易看到这种时间的力量,比坚持谁也不是他对手。而文涛身上那种对面子的执着就很狮子座,常常说这件事“臊眉耷眼”的,他就没办说服自己去做,做访谈节目和主持人总需要捧嘉宾,相对平等的访谈他如鱼得水,而做主持人,突出嘉宾,放低自己,他没办法了,这一切的内核是什么?按理说,中国第一庄出来的农村人,你怎么那么要面子呢?但他就是没法不像狮子一样,丢掉尊严给别人当纯绿叶,有时候他比嘉宾还能出风头,这些是先天自带的属性,成就了性格,而性格决定了命运。

    全集高潮处在文涛讲天文台台长说岁差以及多出来蛇夫座时,占星师居然直接说人家全是瞎扯,拜托!人家说的可是有数据有算法可以反复验证的。占星与天文确实是两套不同的系统,这里如果占星师聪明一点,不应该一直试图追本溯源说占星,几千年来哲学家都说不清的,你怎么胆那么肥,只要说应用层面就好了,行之有效为我所用,即可。

    文涛问了道长一个尖锐的问题:文道你相信人出生天体所在的位置和他这个人的性格乃至于命运存在一种关系吗?

    道长回答:也许有,也许没有,我不知道。(我真的很很很期待道长给个答案的。)

    后面道长说到佛学中的因缘际会,他已经不太关心这些了,不管外界怎么变幻只在于修自己的心。依然是我大爱的道长啊,这才是最高深的智慧,命是算不尽的,本身生活已经够复杂的了,还要去焦虑命运本身,这不是解脱,是更大的苦恼啊!这位占星师从她微博的内容来看,她也没有多么的爱这个职业,拿它作生活的供养罢了,如果她真的有更高的追求,就应该反问,占星有什么意义?只在于计算不要倒什么霉,什么时候财源滚滚吗?她说星座是绝对趋利避害的哲学,她太喜欢把话说满了。我虽然不如她出名,但多少得到了一些感悟,了解自己的本命盘就像得到了一份《自我使用说明书》,我不是为了走捷径避害,而是作为月亮巨蟹,不再责怪自己的敏感,朋友是太阳月亮在金牛,要理解她对美食和物质的敏感。老实说我现在比以前生活的幸福很多,这也不是阿Q精神胜利法,是真的接纳了别人和自己的不同,内心平静,从而专注自己想做的事。

    台上两位女士聊占星,带来了《圆桌派》风评最差的一集,尽绵薄之力为占星和女生说一说,希望大家了解一下不是所有信星盘的女生都是那么可怕的。有兴趣的也可以自己看看书,例如《内在的天空》,了解一下总比全盘直接否定来的理性一些,全书大约需要五个小时左右。

     6 ) 从锵锵到圆桌

    好久没有点开优酷了。这次突然想到要去翻翻《听说》,就发现了看理想的新节目。
        很明显,窦文涛就是锵锵,锵锵就是窦文涛。《圆桌派》也基本照搬了锵锵的形式,请来了道长(本来也是一直负责这个板块)马老,余世存(见得比较少)这帮看锵锵的能够耳熟能详的人来做节目。如果说窦文涛是我们点进视频的原因,那这种熟悉感就是我们看下去的原因。
        不得不说这档节目保持了看理想系列精致独特的感觉。礼仪式的圆桌,富有创意的一期节目一炷香的形式仿佛让人置身于窗外大雨倾倒,窗内谈笑风生的文人沙龙。这对于对一些试图区分自己与焦虑的社会的人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可所谓过犹不及,整个节目没能给人一种真实的投入感,或者说是故意给人以kitsch。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梁文道的眼神给人的感觉就是知道摄像机在拍我我要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他的点头,等等动作,都有着故意呈现的痕迹。我认为,这是这个节目的硬伤。
        无法让人理解的是,为什么当一个人讲话的时候,画面要那么疯狂的切换,远近,模糊,侧面,特写,给人以强烈的不适感。对比锵锵,锵锵的镜头就相对固定,也相对让人的思维能够集中于说话的内容。当然,节目给人的结果也是锵锵比较冷静,圆桌派更为激烈。另外,圆桌不能让四个人全部正面镜头也是一个尴尬之处吧。
        说了很多坏话,但从这期内容看这个节目不失为一个好节目。对比着锵锵郭德纲那一期看,质量不分上下,甚至我个人更喜欢听这期的内容。可能是两者取题的范围本身有大小之分,但只要还是不同嘉宾的个人特色,个人思想,个人的价值观让节目呈现了不同的思考,给人了以不同的启蒙。也佩服文涛面对不同嘉宾的循循善诱,一种舒服的主持方式。
        第一次写文,一些个人看法,欢迎讨论借鉴。
                                                                       Gary
                                                2016.10.28 23:40

     短评

    话题好丰富啊。网红那一期的最差,果然没什么文化,很傻很无聊的网红。还是马家辉梁文道窦文涛他们有趣

    6分钟前
    • 塘坑一姐小渡边
    • 推荐

    陈丹青的魅力在谈吐之间。

    8分钟前
    • Grey
    • 推荐

    还是三个人好,四个人总觉得有一个人插不上嘴。

    10分钟前
    • 仓廪一间
    • 还行

    窦文涛,一个永远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色情节目主持人。

    11分钟前
    • 老卢R
    • 力荐

    这么多年的锵锵三人行 终于凑桌麻将了

    15分钟前
    • bodhi
    • 力荐

    动了感情了,有点想跟蒋方舟老师相亲了,哪怕给我一次机会也好,让我这个直男跟她讲讲少女应该怎么穿搭衣服。

    20分钟前
    • 赵大宝
    • 推荐

    浮躁时代的边缘小众谈话。感觉还是3人的三角对谈比较好,因为4个人谈话的时候总有一个不能对头。比锵锵好一点的地方在于,终于有字幕了!8.6

    22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有一天,梁文道、马家辉、许子东 来搞一期就完美了!

    27分钟前
    • 影杂志
    • 推荐

    第一季收官,忽然觉得每个周三周五的早上少了点儿盼头。总体来说,24集里最喜欢饭局的那期,嘉宾中除了大爱的窦文涛和道长,开始有点儿喜欢在三个老男人中谈吐自如的蒋方舟。期待第二季吧。

    30分钟前
    • 陶可宸
    • 推荐

    啥时候窦梁徐马能凑一桌儿

    34分钟前
    • Asteroid
    • 力荐

    是有这么一群人,靠瞎扯淡就能赚钱,坐下就聊,录完就走。。什么?你说你羡慕?某位嘉宾告诉我说,都是要付出的呐,你造窦文涛有多努力吗?好好好~所以你们说什么我都听就是了。。「母女」关系这件事,妙极了。。

    39分钟前
    • 小锤
    • 推荐

    在这个功利和浮躁的社会中,涛哥就是一股清流。

    40分钟前
    • _余生请你指教__
    • 力荐

    锵锵四人行,终于不用再看凤凰台的穷酸布景了。听说阿里买走了优酷,看理想系列应该能继续办下去了,好事。

    43分钟前
    • 詹尼金
    • 力荐

    π等于3.141596……等于每一句话的平方,等于三人行PLUS。最喜欢的一期关于死亡,最有趣的是关于美食。如果还继续,可以邀请能聊的女嘉宾么?

    48分钟前
    • 擦亮星星的人
    • 推荐

    超喜欢文涛和文道呀,要是子东也在就好了

    53分钟前
    • 星のAbby
    • 力荐

    斗地主到麻将的升级。。。

    55分钟前
    • 宁静高雅橡皮人
    • 力荐

    制作精细了很多,不过有些话题比起锵锵略显空洞无聊,还是要看嘉宾是谁,最爱刘索拉陈丹青张亚东那几期。

    58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窦文涛像个帅气的老流氓

    1小时前
    • 阿难
    • 推荐

    说穿了,就是几个三观一致的中老年人坐一起喝个茶,唠个嗑,偶尔说说黄段子,难得有爆点,但也挺有意思。尤其是聊死亡、不想上班、母女这几期聊的有趣。陈丹青聊得最宽容,也最在理。

    1小时前
    • 大米
    • 还行

    窦文涛到这边的口头禅就是“到点了”,搞得每一集就盼着熬过30分钟。。。有些话题显然聊偏了,似乎不怎么控制话题走向。。。

    1小时前
    • 五顆星球長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