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动作片 火星救援

    火星救援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作片英国2015

    主演:马特·达蒙,杰西卡·查斯坦,克里斯汀·韦格,杰夫·丹尼尔斯,迈克尔·佩纳,凯特·玛拉,肖恩·宾,塞巴斯蒂安·斯坦,唐纳德·格洛弗,切瓦特·埃加福,阿卡塞尔·亨涅,陈数,高雄,本尼迪克特·黄,麦肯兹·戴维斯,娜奥米·斯科特,丽丽·博尔丹,布莱恩·卡斯佩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正片

      天劫1998

    • 正片

      天堂口

    • 正片

      荣耀法则

    • 正片

      大侦探福尔摩斯2:诡影游戏

    • 正片

      熊战士

    • HD中字

      绝色神偷

    • HD

      妖兽都市粤语

    • HD中字

      辣手神探

     剧照

    火星救援 剧照 NO.1火星救援 剧照 NO.2火星救援 剧照 NO.3火星救援 剧照 NO.4火星救援 剧照 NO.5火星救援 剧照 NO.6火星救援 剧照 NO.16火星救援 剧照 NO.17火星救援 剧照 NO.18火星救援 剧照 NO.19火星救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载人航天宇宙飞船阿瑞斯3号成功抵达火星,谁知一场破坏力极其巨大的风暴向宇航员们袭来,阿瑞斯3号被迫中断任务,紧急返航。撤离途中,宇航员马克·沃特尼(马特·达蒙 Matt Damon 饰)被飞船上吹落的零件击中,由于生还希望渺茫,队友们只得匆匆返航,并向世人宣告他已牺牲的事实。出乎意料的是,马克以极低的概率活了下来。他躲进驻火星的航天基地疗伤。下一次火星任务要等到四年后,而基地内的补给仅够他维持31天。短暂的绝望后,马克决定利用有限的食物,在这颗空无一人的星球上种植作物,寻找一线生机。与此同时,地球方面也很快发现马克生还的事实,他们想尽办法部署营救计划。孤军奋战的马克,能否等到救援队伍的到来?  影片改编自安迪·威尔的同名科幻小说。

     长篇影评

     1 ) 火星版鲁滨逊漂流记,逗比宇航员自救指南~



         原本以为是个有点严肃的科幻片,结果原来是火星版鲁滨逊漂流记,而且这个鲁滨逊还是个段子手·····

         男主是个狂热呆萌的工程师,还有点絮叨~一边努力对抗各种问题,一边还能喋喋不休的吐槽····可谓是火星段子手,一边逃生一边自嘲,着实让人忍俊不禁·······男主也不是什么超人,也没啥超能力,只是一个懂得稍微多点、行动力稍微强点、意志力稍微牛点的逗比理科男····(手动认真脸)

          达蒙一脸帅气里透着呆萌,一把年纪身材简直不要更棒啊⁄(⁄ ⁄•⁄ω⁄•⁄ ⁄)⁄······演技也是没得说,把一个逗比的理科男演得那么讨喜,火星种土豆和fly like ironman那段简直要笑死了,男神你这么逗逼真的好吗?

           不得不说乐观主义者真的可以把地狱活成天堂啊哈哈·····我们必须用逗比的精神直面惨淡的人生啊····明明被扔在火星了,还能振臂一挥“老子是植物学家啊想饿死哥你别特么太天真了”哈哈·····

           不煽情、不烂俗、不炫技、不做作······这部电影里没有坏人,也就不用激发啥正义感,骗取撒同情心,就是一个只有聪明人才能活下来的好故事。求生欲望是人的本能,宣扬的是人的毅力、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不停地计算、思考、失败、重来,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步,你就是在前进。

           斯科特老爷子对整体的把握和执行力还是一如既往的牛啊~交叉场景剪切的运用、远景镜头与互映简直不要太赞!!!节奏张弛有度,叙事详略得当!!!没有任何一点点多余的枝节,也没用拖泥带水的情绪,全心全意的表现人的智慧、勇气和决断、乐观向上的积极精神。

          不得不说人丑就得多读书,懂得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连火星都不用怕了哈哈······还有就是土豆全身都是宝,火星生存少不了啊········


          最后不得不说上一句,文科生全程感受到了满满的恶意啊啊啊啊······



    PS:咳咳·····突然觉得技术宅理科男也很可爱呢~如果真有此类逗比,菇凉我娶你可好~\(≧▽≦)/~

     2 ) 这部片适合创业者看!

    这部电影,又名《我在火星当农民》,超级适合技术宅尤其是工程师和创业者观看。说它是一部科幻片?不不不,看完了你就发现,这个故事天天都在你身边上演。
            剧情简介,大概是这样子的:
    “我叫马特呆萌,在一个六人团队里做一个创业项目。刚开始我们进行得很顺利,直到突然发生意外,我们团队的其他成员走人了,带走了钱和资源,只有我留下来一穷二白。我眼前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怎么把项目做完,重新得到大佬的青睐,拿到投资;另一个是在资金到位之前,我要怎么活下来。”
    “幸运的是,我的团队成员来不及带走数据和设备。虽然剩下的设备都老旧,虽然源代码都没写注释,但是用它们翻身不难。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剩下第二个问题。我不刮胡子不洗澡,为了省钱自己种马铃薯养活自己,终于解决了吃饭问题。”
    “让我感动的是,大佬们一直认真地关注我的项目进度,还派了专家给我远程指导,甚至跟我许诺说,只要我的项目能熬过今年,一年多后他们就给我投资,救我一命。”
    “无奈第一笔资金刚启动,就遭遇了金融风暴,全打了水漂。祸不单行,我的马铃薯在百年一遇的寒潮中被冻死了,粮食也断了。这是我最绝望的时候,每天望着荒芜的地平线,我都在想,创个毛的业啊,当初为啥不去好好当个公务员。”
    “关键时刻,我的小伙伴们竟然没有抛弃我。团队里的剩下五个人毅然决定放弃公司的上市计划,拿上一笔风投,转身回来救我。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伟大而艰难的决定,要知道那时候公司已经初具规模,而我的项目难度最大,风险最高,要是把公司的钱全扔在上面,也许会全军覆没,大家一起回到住地下室的状态。”
    “然而,我们团队之间的友谊和信任战胜了一切,六名成员加班熬夜一起攻克技术难题,场外专家倾力指导,最后我们冒着生命危险,把产品按时上线。结局你们都已经看到了,我们公司成为了2015年最具潜力的创业公司,拥有了无数的用户。”
    “有人问我,当我自己一个人面对一穷二白的困境时有没有害怕过?我告诉你们,那时候我并没有想别的,只是想着先解决一个问题,再解决另一个问题,仅此而已。”
    来,大家给创业新星马特呆萌鼓个掌吧(笑)。

    抛开玩笑不谈,就说说电影。这部电影绝对是今年最佳!画面没得说,荒凉广袤的暗红色土地是全片的基调,伴着火星上缺氧缺水的风沙,和深夜里毫无遮拦的星空,简直太漂亮。题材上更是可圈可点,不同于类似题材的《星际穿越》和《地心引力》,这部《火星救援》虽然背景设置在外太空,但意外地相当接地气。这可不是指全片90%的时间里男主角都踩在(火星的)地面上,而是指,影片里一次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如此熟悉。
    被独自一个人扔在了外星球?啥都别多想,先把氧气水平调正常了,处理好伤口,吃口饭,坐下来好好分析问题。
    没吃的?没关系我们自己种,火星有的是阳光,基地的氧气也充足,厕所里还有可以再利用的便便,除了恶心点之外还挺纯天然的。
    没有水?幸好有压缩氢气,燃烧一下生成水分,请给我中学化学打个及格。
    没法联系地球?把能利用的资源都用起来,找到Path finder和地球连线,虽然那东西只有一个相机,但是所幸相机能转,再用个十六进制编码就能传递信息。
    小伙伴来救我,无奈我飞船太重没法升空?把座椅窗子和顶棚都扔掉,敞篷火箭要多炫酷有多炫酷。
    在太空中离小伙伴太遥远,飞不过去怎么办?太空服双手各剪一个洞,人就像钢铁侠一样两手控制着平衡飞飞飞过去啦!
    你看,每一次都是山穷水尽,绝处逢生。和学校里课本上的问题不一样,男主角手头并没有多少资源,面对的所有问题都是“地球人头一回”,没有前辈的经验可以参考,更没有标准答案。这时候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扎实的技术基础,突破天际的脑洞,和大胆尝试的勇气。
    不走寻常路,这种骇客精神才能让人绝处逢生。做技术的各位小伙伴们,看到这里一定深有同感。我们面对的每一个项目,都不是简单的照搬前人复制粘贴可以完成,有那么多新的要求和挑战,有那么多看起来不可实现的技术难题,还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用户需求。这时候只有杀出一条血路来,拼命创新啊,哪怕方法看起来再匪夷所思,能出结果的就是好方法。哪怕写出来的代码做出来的产品看着再不靠谱,总之也……先上线了再说嘛。
    时间不等人,胆小一点就饿死了。
    当然,一味冒进,不经过测试就投产也不行。这部电影在教我们勇敢创新的同时,也给我们看了设计漏洞带来的严重后果——马特呆萌第一次用燃烧氢气的方法造水,没考虑自己呼吸的氧气,一点火就被炸飞了。NASA赶工了三个月,终于发射了载满救援物资的飞船,却因为技术失误而坠毁。不要小看细节上的失误,在关键时刻,它可以致命。
    对技术宅来说,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真是相当好。就只说叙事手法,它也是让我相当喜欢的——平铺直叙不煽情,如果说《地心引力》是感情澎湃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散文,《火星救援》就像看技术报告,没什么文采,却绝对不无聊。那些本该被“感情”和“高大上的主题”所填满的部分,被一个个具体的小项目所取代了。导演真懂得抓住死宅们的心,把一场艰难的火星生存战化整为零,每个小任务都正好在男主角能力范围内,让人觉得他最后的胜利并不是因为金手指或者狗屎运,而是真正的,技术宅的胜利。
    男主角的性格也很加分,马特达蒙把这个乐观又幽默的“火星海盗金胡子先生”演得超可爱。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不忘了吐槽“最凄惨的是吃土豆没有番茄酱”和“船长你留下的音乐都好老土”。说实话,我曾一度怀疑这种性格的真实性——有谁被扔在外星球还能这么开心呢?然而当男主角清理了基地,统计了食物,开始做生存计划时,我就懂了,独自被留在火星这件事对技术宅来说,远不是最恐怖的。你想想,在一个未经开垦的星球上,手上有一定量的工具和潜在的食材,复杂的仪器们还很体贴地带着技术文档——比起担心什么时候会死,更激动人心的不是立刻着手去计划一百零一种活下来的方案吗?一整个全新的项目摆在你面前,这时候啥都别说,赶快上手做才对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最适合科学家的职业是灯塔看守人。因为在灯塔上,科学家可以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那么我想,最适合工程师的“灾难”,就是这样一场外星生存战了吧——火星上有足够多的可能性,让你开展一场最有意思的创新。
    最后男主角对NASA新人们说的那段话也点明了这个主题:“当时我并没有害怕死亡,而是先解决一个问题,再解决下一个,然后我就回来啦!”确实,他的最终目标是想要回到地球,然而他所专注的却是“怎样做”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了马克·扎克伯格在和中国大学生对谈时说的话。有人问他如何成功创业,他说:“如果总是想着成立最好的公司,你是不会成功的。如果目标是改变世界,然后有了好的想法,才能有好的公司。”有着宏伟而功利的目标是没错,然而每一步,我们的眼睛所关注的地方,始终必须是那些复杂又美妙,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问题——
    比如,从如何用大便种土豆开始。
    脚踩着红色土地,仰望着满天繁星,没有什么目标不能做到。

     3 ) 文盲看《火星救援》的感受

    对于我这种文盲来讲,观看《火星救援》的过程中充满了刺激的反转。

    故事的开头,火星上刮起了沙尘暴,美国探险队被迫提前离开,而马特呆萌不幸被刮飞,就当我以为队员们会手拉手肩并肩找到马特呆萌大声告诉他不抛弃不放弃然后一起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的时候。马特呆萌被独自抛弃在了火星上。

    独自呆在火星上等4年,而粮食只够吃300天。马特呆萌陷入了沉思,大便完后,他若有所思地盯着马桶。

    艾玛这货不是要吃翔吧!我脑海里立刻蹦出了几个大型科研项目:1.这样吃屎更养生,2.震惊所有国人!热翔竟然不能直接吃!!!!!要放凉 3.科学证明,“早上吃三泡热翔下午吃四泡的人”,感觉比“上午吃四泡热翔下午吃三泡热翔的人”吃的翔少。4.论敲打足三里缓解吃屎恶心感的可行性……

    然后马特呆萌开始用翔当肥料种土豆。我擦了把冷汗继续往下看。

    马特呆萌要喝水,我觉得如果小便当饮料的话大便必定要当主菜,竟然热翔已经被土豆替代,所以我也否定了喝小便的想法,果然我猜中了,虽然不明白为何火苗烧啊烧然后塑料布上就结满了水,但是有火苗真好,毕竟这样马特呆萌就可以随时随地为巴黎人民,为地震灾区,为天津消防员点蜡祈福了。

    今夜火星人都是地球人。

    马特呆萌开着车来到了一片大平原。艾玛,他一定是要在大沙漠上写字!然后等待火星卫星观测到!是写“奥巴马万寿无疆,NASA为人民服务”呢?还是写个巨大的“扬州炒饭”申请火星吉尼斯呢,或者是画一个大大的拆字呢?

    都不是,他挖出了一颗老旧的卫星,跟地球联系。

    我只能羞愧地继续往下看。

    老旧卫星只能传送图,马特呆萌问问题,地球人只能回答yes or no。看到这里我陷入了绝望的猜想:

    “请问是字母a吗”

    “no”

    “是b吗”

    “no”

    “是c吗”

    “no”

    “是d吗”

    “yes!!!”

    “下一个字母是a吗?”

    “no”

    “是b吗”

    “no”……

    如此辛苦了一天后,马特呆萌把好不容易串起来的字母翻译了出来:“吃了吗,早点睡,别上火。”……

    还好马特呆萌和NASA很快就用ASCII编码建立了快捷的联系。我割掉羞耻心的盲肠继续看下去。

    地球人纷纷为他献计献策,但是由于硬件故障,马特呆萌的土豆苗毁于一旦……

    我已经脱离了吃热翔的不理智头脑,学着用科学的头脑分析解决问题。马特呆萌应立即开始研发哆啦a梦,然后利用时光机回到硬件故障之前修好它!

    不对,如果有哆啦a梦的话,也就应该有任意门!有了任意门!就可以回地球拿维持4年的土豆!再回到火星支撑到救援队来!!!!

    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顺便拿到足够的番茄酱,让这4年不那么难熬。

    我实在是太聪明了。

    NASA为了拯救大兵瑞恩,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射了一颗满载食物的卫星,但由于腐朽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火箭爆炸了。而马特呆萌正在火星人民广场吃着土豆没炸鸡,赫尔墨斯号更不知在哪里,虽然NASA只能声东击西,但饿晕的呆萌已懒得怀疑。

    NASA不得不求助于中国宇航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众多著名民间养生艺术家为马特呆萌提供了养生秘诀。来自道家的辟谷秘术,可以让马特呆萌在粮食绝对不足的情况下多存活5分钟,而他可以利用这5分钟看一下火星明日的天气预报。另一套呼吸吐纳功夫也是十分有用,虽然不能阻止马特呆萌被饿死,但可以让他饿死的时候没那么紧张。

    更多商家希望马特呆萌在回复NASA的同时植入商业广告。呆萌收了麦当劳10万美金,向地球发出广告:每天吃土豆好腻啊,好想吃麦当劳的满分早餐,即使是用麦当劳中国特供过期肉做的肯定也比这土豆好吃一万倍啊,收了肯德基钱:马特呆萌说:发烧了,如果这时候有肯德基的炸鸡,里面含有丰富的抗生素,来自天然注射器的纯净抗生素源头,有效杀灭人体细菌……

    我想一定是对知识的信仰支撑我继续看下去。

    再后面的情节就是科学的胜利,我就不剧透了,总之是十分精彩。建议文盲还是不要观看了。

     4 ) 硬核的科幻、软萌的达蒙和流动的斯科特

    从2013年的《地心引力》,2014年的《星际穿越》,到今年的《火星人》,近几年的秋季档总是会为我们带来一部高质量的太空题材硬科幻大片,在票房口碑大丰收之余顺便利用时间上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为奥斯卡奖怒刷存在感。

    无论是街边用马特达蒙大头铺天盖地的广告,还是视频网站愈加密集的预告片,都在预示着新一轮硬科幻潮流的到来,以理工男为代表的科幻迷(包括本人在内)们也再次迎来了会员独享的盛典。宇宙彼端的流行文化罕见地搭乘第七艺术的飞船降临在属于Geek们的主场,理论满腹却貌不惊人的Geek们复习着熟悉的名词概念,品味着学好数理化看遍科幻也不怕的满足感,而更重要的则是终于可以暂时成为小圈子的焦点,对着或真实的或潜在的或是幻想中的观影女伴们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地分析科学原理吐槽穿帮漏洞,再跑到社交媒体上重披学霸大V的披风激扬公式挥斥方遒。

    对于冲着明星卖颜和宏大特效而来的普通观众,这部质量和剧本都很过硬的大作在满足娱乐需求的同时,也无疑能够激发大众对于太空事业的热情与关注。功利一点讲,这算是借助大众媒体普及科学精神与常识的一箭双雕,利国利民。而在地球厚重大气层包裹的喧嚣之中偶尔神游一下浩瀚奇丽的星空彼端,拓宽下脑洞容积,本片也不失为能让思想也灵魂小憩的诗意之所。

    A 硬核

    《火星人》(The Martian,又译《火星救援》)是科幻作家Andy Weir的成名大作,作者在创作之初就已经奠定了硬派科幻的基调,在作品中科学问题的细节处理上也是力求真实。大导演Ridley Scott再次踏入自己轻车熟路的科幻疆域,在忠实原著的基础继续发挥务实求真的作风。而在本片制作过程中,美国宇航局NASA更是抓住了这个给自己长脸的机会倾力相助,充当了坚实后盾。联手影片主角的一句台词可谓提纲挈领:“我要把它科学出翔来(I'm going to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

    通览全片,此言可谓不虚也。

    首先,火星载人探索计划本来一直在NASA议事日程之上,两年前的所谓的火星一号殖民计划闹得沸沸扬扬,而近来火星表面发现液态水证据的新闻则更是使得我们的这个邻居受到万众瞩目(凑巧的是该新闻与本片上映几乎同步,制片方要好好感谢NASA才是)。对于“征途是星辰大海”的空间科学家和中二少年们(好像是同一群人),火星向来都是太空殖民计划最合适的实验场。因此,从背景设定上而言,这个发生在并不遥远的未来的故事从可行性角度上就显得尤为真实。

    在这一基础之上,相关科学技术的展示就可以在限定范围内做出不致离谱的拓展,从太空船和宇航服的设计,到宇航员们火星表面上所使用的居室和火星车,在适当发挥未来感设计之际优先考虑了功能实现,并很大限度的与现有的功能样式靠拢。许多细节直接照搬NASA宇航员的日常,比如失重状态下宇航员在船舱之间的游弋穿梭,为家人远程表演如何喝水的桥段,虽平常却也有着更接地气的趣味横生。

    而作为一部火星版的求生真人秀,《火星人》的最大卖点莫过于主角Mark Watney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在这个贫瘠的异世界实现自救,以及NASA的天才们怎样在领导撕逼扯皮之际发动聪明才智完成跨越上亿公里的大救援。这些看似不可完成的难题和出乎意料的解决方式则构成了整个故事的精髓——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特定的任务,抽象一点来说就是,如何在给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下求得问题的解。然而,太空和火星探索任务中,资源的稀缺与环境的严苛大大削减了解的存在个数,求解过程自然也是异常艰难。这正是NASA训练中经常出现的场景:用一个盒子里的零件找到一个解决方案,这听上去很熟悉,还记得《阿波罗13号》吗?

    子曾经曰过,脑洞开得大并不难,开得好却很难,而要想开得科学更是难上加难。得益于小说作家Weir的优秀脑洞和NASA的品质保证,《火星人》在充满惊喜和波折的同时仍然难得可贵的保持了其科学合理性,这种由专业性支撑的硬度和新奇感为这场情节无奇的个人秀引入了独特魅力。

    火星种土豆则显然是Mark生存之旅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植物学家这个以往太空科幻作品中一直被边缘化的设定也因此加身主角。对于我们这等只能看看热闹的外行,无非是感慨下主角的智商和执行力,顺便看着主角耍宝吃瘪桥段乐乐而已。除去改造温室制氢制水这些耗费心力的工程技术,单单是种土豆这件事也绝非电影中看上去那样理所当然。

    宇航员居室隔绝了外界的大气环境和辐射,提供了恒定的气压温度以及光照,Mark改造的机器与温室则解决了水源问题,然而在土培条件下仍然必需可供植物吸收的养料和矿物质。幸运的是,火星与地球的土壤在矿物成分上只是略有不同,根据好奇号探测器返回的土壤成分数据,其矿物质含量与地球火山灰样品很相似,虽然贫瘠但毕竟可用。但地球上的土壤中拥有着更重要的东西——微生物,许多矿物需要细菌或真菌分解后才能作为营养植物吸收,因此Mark在制作火星版农家金克拉时,除了逗大家笑以及把氮磷钾混入火星土壤之外,更重要的一步则是将含有微生物样品的地球土壤样品混入其中(这一点原作中说明更为明确),从而使得火星土壤也拥有“活性”。

    这些包裹在技术骨骼之外的段落贯穿着全片,披着奇思妙想的外衣一个个光彩夺目地蹦将出来:地球火星间利用摄像头摆动角度的16进制码信息传递,奇才Rich Purnell峰回路转的营救方案与暗渡陈仓,推进实验室提出的敞篷车加帆布式的轨道发射方案,赫尔墨斯号的爆炸式减速......观者瞠目结舌之余,也能通过影片中分量得当的辅助说明而发出不明觉厉的感慨。至少本人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基本上就是在两个能级间来回跃迁:怎么可以这样?——好吧也许只能这样。

    诚然,本作品毕竟仍属科幻,难免有纰误疏漏,个别情形与现实相去甚远也实属正常,要求滴水不漏恐怕是不解风情的苛求罢了,但不得不说,其严谨与精确中所彰显的硬度已趋极致。而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仍能充满乐趣,原作者Andy Weir堪居首功。

    B 松软,可口,有弹性

    故事的铮铮骨感之上,丰满着质感十足的人物。

    Matt Damon又一次出演一个被队友抛弃,困在鸟不拉屎的外星球的悲催角色,至于为什么要说又还请参见去年的《星际穿越》。然而和《星际穿越》里那个长期脱离社会孤独苦闷导致病态反人类的反派Mann不同,这一次作为主角的Mark运气不错,拥有百折不挠的好心态,不离不弃的好队友,以及金光闪闪的主角光环。

    主角在红色荒漠中独自苏醒过来,被噬人的荒芜与孤寂吞没,仅有宇航服发出的警报在无边旷野中残存着些许生气。即使起调与《WALL-E》、《月球》和《我是传奇》营造的孤独感十分相近,但单凭故事的救援主题便可大致了解这不会是一场悲壮煽情的壮士挽歌。恰恰相反,本片的情感基调其实颇为轻松愉悦,既然大家已经心知肚明主角不会死,那么不如让整个过程来得更有趣些罢。

    作为一个典型的理性派,Mark在性格上明显更倾向于一个积极的乐观主义者,而科学家职业训练则为其求生的信念与行动赋予了坚实的现实基础。《火星人》小说中近半篇幅都是Mark独白形式的日志,除却巨细靡遗的技术说明,剩余部分则充斥着犀利的吐槽和心情碎碎念,在枯术语和数字之外增添了一份亲切感,动辄爆个粗口的肆意(比如开篇三句中两句里都缀上F开头的某词)更是把气质直接从火星拉回地表。

    电影继承了原作的幽默感,将主角的生存日志顺理成章的升级为视频记录,让Matt Damon化身型男主播对着镜头主持科技脱口秀。在比拼颜值的时代,从小鲜肉一步步成熟为帅大叔的达蒙自然不遑多让;单就声线魅力而言,曾在《监守自盗》等影片中担纲旁白或配音的经历也是其胜任这一角色的最佳背书;而回顾他的演艺生涯,Mark这样一个纯粹而缜密的高智商科学家显然属于Damon最为擅长演绎的类型。

    Damon的表现一言以蔽之——契合。毕竟原著并不以人物个性描摹见长,Scott也无意于主题深化挖掘,所以内心迷茫纠结什么的完全不需要。Damon只需时而沉着冷静的攻克难题时而憨憨地真情流露,在喜悦时欢笑在受挫时来下恰到好处的爆发就算完成任务,这些对于久经戏场的Damon可谓信手拈来。在电影轻松地讲着技术宅故事的同时,Damon做得最出色的就是不负其呆萌君昵称的事情——卖萌:穿着厚重的宇航服笨拙地在地面画圈子,皱着眉头搅拌粪肥,被氢气爆炸的气浪掀翻在地,无可奈何地吐槽队长Lewis糟糕的音乐品味,以及无数次中二病发作式的宣称“我是火星殖民者!”“我是太空海盗!”“我是钢铁侠!”。这场外星迷失的愁云惨雾便被这个大男孩的阳光一点点驱散。

    除去呆萌君,本片的配角阵容也是十分强大。劳模姐Jessica Chastan出演机智决绝的火星探险队长Lewis,老戏骨Jeff Daniels则化身官僚气的NASA老大Sanders,一众配角也都是好莱坞电影和美剧经常露脸的高级龙套,其中还有两位国人较为熟悉的华人面孔——饰演中国航天局领导的香港资深演员高雄和内地女星陈数。

    与火星那头的独角戏截然不同,这些世界上最聪明的脑电波叠加出缤纷嘈杂的频谱。故事没有踏上出领导高度重视迅速制定方案火速实施救援的康庄大道,而是将笔锋转入了NASA内部的分歧之中。技术方案、资金、公众舆论、政治,航天或许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事业,但却从来就不仅仅关乎技术。这个系统的众生相也在故事的发展中呈现于画卷之上:NASA主管Sanders的顾虑与保守,火星计划首席科学家Kapoor的主动与执着,Ares 3号飞行指挥Henderson的坚持与放弃,计算高手Purnel的剑走偏锋,以及Hermes全体成员为了队友而踏上未卜前路的决然。在有限的戏份之内,每个角色仍能体现出独到的性格特点与人格魅力,观众也得以一窥这些貌似遥不可及的技术宅们在现实情境下有血有肉的一面。

    正是在Damon的倾力出演和诸多配角们各显神通之下,这个以技术为第一表现力的硬科幻故事才能如此地兼具新鲜感和真实感,构建出跨越空间的张力。然而,电影的时长制约了许多角色的发挥空间,不少人只能在屏幕上一晃而过,几个主要配角的交互也受到限制,使得人物关系构建稍显薄弱。不过好在这些简化并未造成叙事上的割裂,适当的取舍也使得地球一边不致喧宾夺主,维持了整体的平衡。

    C 流动的丰盈

    作为Ridley Scott的三分之一个影迷,就我个人口味而言,这部《火星人》是近年来其作品中唯一一部满意的片子。诚然质量扎实的原作是这部杰作的坚硬基石,但Scott对于整体的掌控和细节的执着也着实功不可没。

    Scott的电影向来以精致的还原度与出色的构图能力著称。在接过剧本之后,Scott便直接与NASA取得了联系,并在NASA协助下打造了技术细节过硬的近未来太空历险,具体内容前文已有论证,在此无需赘述。而就画面而言,红色火星上的壮丽奇景显然为美术功底深厚的Scott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背景图层。来上几段鸟瞰火星飞越群山的长镜头固然赏心悦目还服务观众,本片却在此保持了难得的克制。在荒漠与峡谷之中,画面的中心总是会围绕或推向主角Mark Watney,毕竟,这是关于一个人的历险。橙白二色的宇航服,与氧化铁色调的大色块背景,步履蹒跚的行者与沉寂的行星,总是能在色彩的相互呼应之时却以几何与动静的冲突凸显出一种孤寂与无力感。

    Scott影片另一个特点则在于与商业片要素相容度极高的个人风格,虽然为观众喜闻乐见,但却往往会由于文学性层次感的匮乏止步于制作精良的档次。个人总感觉Scott近年来廉颇老矣,保持高产但却并无令人难忘的作品,恐怕也是受到剧本制约之故。然而《火星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失,Scott也投桃报李,老老实实地按着原作的套路演绎下来。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书迷不满于原作不少内容惨遭删减毒手,尤以书中精华的科学部分为甚。但个人以为本片其实已经可以算是改编剧本的典范了,内容的遗失是文字到影像化过程中不可避免之痛。而作为时长有限的商业片,把原书中Mark精密的计算与繁琐的改造过程一一道来反倒会破坏整体的节奏感,让娱乐变成上课,这可不会是大多数观众们想要看到的。

    言而总之,Scott老爷子宝刀不老,从太空歌剧《普罗米修斯》起,从犯罪片《黑金杀机》到古装片《出埃及记:法老与众神》,又转型接手硬科幻,终于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作品。至于本片是否已近完美,抑或需要秉承着原书精神在Geek之路上走得更纯粹更远然后封神,恐怕就是见仁见智了。还请各位观众尤其是对硬科幻偏好者们,抱着好看好玩的期待体验一下一个技术宅在火星的荒野求生。

    p.s. 附上很有意思的一个小注解:影片中中国航天局提供太阳探测器太阳神号推进器与NASA鼎力合作的桥段乃出自小说,并非电影插入的国力宣传片。但有趣的是,原作中中国航天局提供协助时还是有个小条件的,以及老大Guo Ming还顺带用狠狠吐槽了一下某机构(具体内容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无法显示)。请姑且当成是对原作的安利吧~

     5 ) 宇宙那么大,我们在哪

    从来对灾难片不大感冒,盖因人类的作死自然的反噬人与自然的对抗总透着那么股子沉重的无奈。但我爱看太空灾难片,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灾难源于人在探索自然时因为未知而产生的正常风险,于是灾难就变成了带感的冒险。

    不同于《地心引力》淡然深邃的精神哲思,也有别于《星际穿越》过于满溢的科学和亲情讨论,《火星救援》简单直白线条单一旗帜鲜明传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看完开头五分钟你就知道最后主人公一定能回来,但你依然会屏住呼吸揪着心看完两个小时他怎么回来以及在回来之前怎么让自己活下去,所以全片唯一重要的就是把过程处理得科学和好看,而这部分简直就是各种经典梗的集大成。

    故事一开头与《地心引力》如出一辙,火星风暴起,有人离开有人遭难(马特呆萌,让你在《星际穿越》干坏事,没过两年就糟了报应,给人扔火星上了吧,没氧没水没吃的,看neng不死你2333),然后好戏就一幕幕上演了。首先我们看到了《荒野求生火星版》,请宇航员马克教给大家“超长待机火星生存指南”;接下来是《金氏漂流记之这次我们种土豆》,跟当年掉岛上的loser金靠小鸟带来的种子种出玉米相比,植物学家马克靠科学的力量和自产自销的肥料种出土豆显然要高大上得多,而一样的是当两个人对着不毛之地生长出的幼嫩生命膜拜欣喜的时候,作为观众的我也忍不住地拍手称快。这边土豆耕种忙,那边救援讨论急。这片子里出现了一些同类影片中常见的脸谱人物,比如技术死宅的印度小哥、高冷又宽厚的中方人员,但并没有着意突出官僚刻板的政府官员,算是给足了NASA面子。救援全过程除了关于由谁去救过于直白地提到“六个死还是一个死”这样的道德困境让人无法不联想到呆萌那一系列被救的开始于是瞬间穿越到《拯救宇航员马克》之外,其他设置还是基本围绕科学本身来进行的,在历经了一次失败和领悟到《2015之造飞船也得靠天朝》的坚强道理之后,五人小组终于完成了对马克的营救,《鲁滨逊火星漂流记》至此圆满落幕。

    然后来认真说点别的。
    儿时常畅想太空,无边无际、广袤空茫,敬畏崇敬油然而生,孤独恐惧也如影随形。面对未知,是心生畏惧还是心生憧憬,是完全失控还是无限可能,端看人类自己。有人说是乐观的人发明了飞机,飞机是一种探索工具,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至人力不可及的区域。如果这么说的话,那么是那些充满好奇心和希望的人发明了宇宙飞船,它让人类得以脱困于脚下这片土地、超越一切生理和心理极限,孤立无援又充满力量地面对广大而又包容的自然,去体验something big,and beautiful。
    宇宙那么大,我们在哪?不在我们的肉体可以存活的地方,也不在我们的脑力可以改造的地方,而在可以与一切未知共存的地方,在安全感和控制感这种基本的进化需要被克服的地方,在人类的希望、信念、智慧、友爱、韧性被一一彰显的地方。

    只要好奇心和勇气长存,我们就无处不在。

     6 ) 当70年代迪斯科舞曲响彻火星天际——北美新片《火星救援》漫谈

    当70年代迪斯科舞曲响彻火星天际 火星是遥远的,距离地球最远超过4亿公里。 火星是寒冷的,夜间温度时为零下70摄氏度。 火星是瑰丽的,因为空气中的尘埃落日呈蓝色。 近期,NASA也只是仅仅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证据。这意味着火星表面很可能有液态水活动,但是距离证实还为期上远,不少研究人员相信即使有水存在,也不会在火星表面,而是以冰的形式埋于地底。因为火星上几乎是没有大气层的,日照的影响占气温的主导地位。引力小,大气薄的火星上,一直是一片荒土,多年来,人们试图寻找水源以及生命的痕迹。 (以下八首经典曲目的带出,涉及剧情描述) 而在影片《火星救援》中,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不夸张的说,让马克·瓦特尼活下来的,或者说让他“不成疯便成魔”,进而“不疯魔不成活的”,除了植物学的知识和维修设备的技术,还有另一个日夜陪伴他的关键因素——队长Lewis留下的70年代迪斯科经典舞曲,不信我们先来听一曲。 Turn the Beat Around Vicki Sue Robinson - DISCO - 100 Hit's - Dance floor fillers from the 70s and 80s inc. The Jacksons, Boney M & Earth Wind & Fire 当远在地球上NASA的团队刚刚推测出马克应该还活着,并且百般担心他的情况时,马克正在基地里,听着队长留下来劲歌金曲《Turn the Beat Around》,大肆抱怨队长,怎么不带点这个世纪的东西过来,无奈之余,还配合着歌词的意思念叨着:我拒绝Turn the Beat Around。 当马克开着改装版火星巡游车,在火星上进行为期13天的“自驾游”时,由于他开的是之前队长的座驾,所以他只能听着队长Lewis剩下部分的迪斯科歌曲。白天日照充足的火星表面上,赤色的山脉和土地围绕着马克,在前去寻找上个世纪90年代遗落的火星探测器的路上,他是满心期待的。毕竟火星上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只要这里有的东西,总不会平白消失。所以当他听着这首《Hot Stuff》,内心是开心的,时不时还跟着节奏,抖起肩膀,踏着鼓点。 Hot Stuff Donna Summer - The Dance Collection 此时的马克,已经解决了种植土豆和灌溉水源的难题,还想起了一个绝佳的设备,很有可能通过它与地球取得联系,一切的兴奋都暗压在他的心中,虽然不能说到达成功一样的喜悦,但是他眉飞色舞的成就感还是随着音乐流露了出来。 而当他最终和NASA取得了实质的联系,并且相互沟通之后,他是激动的,欢呼雀跃的,虽然没有人能跟他击掌,给他肯定的眼神。但是他终于可以说出那句:“不会死在这了,真好。”,在应要求发送一张他的近照之后,马克又开始得瑟了,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可以再一次收到来自人类的消息和任务,简直是开心死了,于是他各种臆想之后,走到这个被他修好的,只会转头和拍照的探测器前,举起了双手,翻出了大拇指,露出了十八颗牙的傻笑。影片此时响起的是《Rock the Boat》,马克开始渐入佳境。 Rock The Boat Various Artists - Masters Series - 70's Disco Party 而在就在开心之余,马克的基地再一次遭到了风暴的袭卷,当收拾好基地,重新清点物资之后,孤独的马克坐在窗前,重新振作时,影片响起的是《Don't Leave Me This Way》,漫长的夜晚,马克日复一日的吃着土豆,从整个吃,到切片吃,从拥有番茄酱的日子,到现在的只能占着盐粒吞下肚,他还在坚持与失望和低靡抗争。 Don't Leave Me This Way Thelma Houston - True 70s Love (3CD Set) 而地球上美国发射补给的火箭失意外损失后,中国也给出了太空合作的援手,暂不置评其中华裔不标准的普通话演出,以及陈数过浓的妆容和严肃的腔调,还有那个美国航空技术人员那句感谢我中国的叔叔。总之,这是一次全球的大联欢,大携手。的确全球也找不出第二个可以即合理,又有实力相帮的国家了,即便又被扣上了,我们的数据是保密的老梗。但是伴随着NASA总指挥官:“是的,我明白,非常感谢。”的电话挂断之后,影片响起了舒缓动人的 《Starman》,随着太阳神号运载火箭升空,为马克送去了回家的希望。 Starman The Hit Crew - A Tribute to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David Bowie's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 在火星任务日历的第461天,马克在基地的墙壁上,写下最后一个数字,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向着火星第四次任务的返航仓出发,那个距离他所在的火星第三次任务的基地3200公里的地方,他至少要在巡游车上度过50天,还要带上一切保证他生存的必需品。于是改装版巡游车,又变成了加长版的拖车,后面挂着探测器和太阳能板,车里放着危险物品RTG(同位素温差发电机——理论上被严密封闭好的辐射放射源,小说中的马克把它从队长插着骷髅旗子的掩埋地挖出来的时候,心想估计研发人员知道他这么干,估计会颤抖着祈求上天吧。)但是这是一个不用浪费巡游车电力,就可以供暖的好东西,马克就这样把任务手册中,要求一到火星就把它丢到4公里以外的RTG,放在了自己的车里,穿着短袖,开心的整装出发了。 马克的巡游车有两组电池可以更换,每开35公里,也就是两个小时,他就要下车换电池,当两组电池都没有电时,他就打开太阳能板,进行12-13个小时的充电,白天自己就靠在车轱辘上睡觉。日复一日,他说: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在这个4005亿年都没有人的地方,每当我到一个地方,或是登上一座山峰,我都是第一个来到这儿的人。 伴随着他这段感叹,影片第一次,纯粹的展现了火星昼日,瞬息万变的美,穿插航拍,全景画面,其壮丽无法言表。这里是影片最美的一段镜头,也许,就是因为没有生物在这里生存,从而有种独特的纯净的美。 虽然马克很想离开这个地方,但是他这一走,无论成败,他将再也不会回到这里,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在火星上行走了。所以,他内心中还是会有不舍。就这样,第494天,他仍然在翻山越岭,第517天,他工作服仪表盘失灵,他改用手表。伴随着壮美的原声《The Martian Score Suite》,就这样终于到了第538天,他到达了指定的地点。 由于这一次,从火星回收“马克”的方式很特别,就是用返航仓的全部动力,推进尽可能轻便的返航仓MAV,将马克送出火星的表面,然后在太空中,把他抓住。这样的计划,连马克自己看到时,都只能无奈的苦笑:“So,they will catch me, in space,I guess.”于是,按照NASA发来的说明,他开始大刀阔斧的把六个人的返航仓,变成一个用防水布包裹的铁皮笼子的任务开始了,伴随着欢乐的《Waterloo》,马克开始各种拆,各种扔,多余的座椅,操控台,窗户,顶盖全部都抛之于外。 Waterloo ABBA - Waterloo 第561天,当马克在巡游车里,吃掉了最后一包写着:“Goodbye Mars”的航空食物后,他终于坐在了仅剩一个座椅的返航仓中,等待着来自队长的通讯。他一直以来的职业身份,专业素养,令他极力的控制自己,不崩溃,不流泪,而这一次,他是开心的哭了,忍不住激动的流下了泪水。 还记得那年的《银河护卫队》里,在外太空的未来世界,却响彻着地球上80年代的经典合辑,这样的时间是静止的,是跟我们有着深刻联系的。这里的岁月金曲,让我们哭,让我们笑。而异曲同工的是,这样的欢乐温情,也贯穿在这部:宇宙、科学、探险、以及灾难的大片之中,不得不说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拿捏的恰到好处。 这让独自留在火星的小伙儿马克,时不时的在疲累,抗争,奋力,安心之余,还有了更丰富的表达,比如在基地频频抱怨队长留下的,无数上个世纪的电视连续剧和迪斯科魔幻舞曲。马克作为影片的大主角,除了开篇遭遇风暴和结尾的搭救场面,只要有他的情节,都是独角戏。谁让他幸运的被留在了火星上,只有自己一个人呢。而影片尽显了他们果断处事,压抑沮丧,化解危机,永不放弃,幽默风趣等等,多面的情绪。 在第一个夜晚里,他是痛苦的为了失去的所有。 在第二次风暴后,他是愤慨的为了惨重的损失。 在第561天他是激动的再一次听到队长的通讯。 马克的植物学家和维修工程师,两个身份让他成为了称霸火星的人。当然,因为火星上没人跟他竞争,所以他战斗的不是同类,而是什么都没有的自然环境,没有适宜的大气压,没有水和氧气,没有适宜的温度。他有的是仅剩的基地,登陆架,巡游车,一台1997年就废弃的火星探测器,以及遥远的4号火星任务返航仓,但是就是这些仅有的物资和人类现有的科学技术,让他成为了第一个火星上的植物学家,最好的维修技师。闲暇之余,他给火星的山丘起名字,给自己封头衔。每天对着摄像头自我感觉良好,尤其是在他解决了种植粮食,灌溉水源和地球通讯的问题之后。 他简直成为了活跃在火星表面上的一只大猴子——穿着宇航服的橙色大猴子。虽然作为宇航员的他,情绪中怨愤和痛苦是压抑的,是自我调节的。但是他耍贱和骂粗口的性子,可是一点也没有收敛。不时可见他“Surprise”和“Fuck”的恰当应用,而影片及时对后者的消音效果,让情绪更加的诙谐。 而影片更大的笑料,必然是留给了我们的迈克尔·佩纳。今年除了《蚁人》中的精彩双簧般的表演,也在《火星救援》中饰演了一位风趣又热血的年轻驾驶员。当返航的其余五名队员,在两个月后得知马克还活着,在第一封相互通信的对话中,他主笔了那句:“我们很抱歉把你留在了那里。但是,我们真的只是不喜欢你而已。”,还有那句追加的:“植物学不算真正的科学。”可谓是让大家穿越到了《生活大爆炸》一样。也让内疚的队长和刚刚遭遇风暴损失惨重的马克,纷纷展开了笑颜。 影片遵循了小说故事的剧情线,是以马克的火星历为准线,从火星任务的第6天,一直到第561天。而空间是以火星和地球之间相互转换。与马克一个人的火星战场相比,地球上就热闹多了。NASA休斯顿中心里,上到总指挥,下到卫星通讯员,每一个人都为了营救马克的方案不眠不休。 无论是爆炸烧焦、抱着潜在辐射源取暖、还是用大家留下的,当然主要他自己的排泄物,搅拌合成肥料。马克在绝望的第一夜,在二次爆炸的夜晚,在最后与队长只差几百米的太空中,他都说,他从不言弃。他乐观的难以置信,因为,他还没有试过,像钢铁侠一样飞翔,还有没有机会当面鄙视队长的音乐审美。 在马克与队长在太空中仅有那一次擦身而过的机会中,马克终于还是抓住了那条救命的绳索。奋力的缠绕在自己的手臂上,而队长拼了命的拔河,与时间赛跑,最终与马克相撞的那一刻。他们没有看到,远在空间站出口,望着他们举动的克里斯·贝克和阿莱克斯·沃格尔所看到的景象,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太空圆舞,两个仅有这一次机会相遇的人,一个等待了561天,一个返航300余天,两个迫于极力抓住对方的身躯,紧紧的挽住绳索,在太空中旋转了许久,终于相拥而泣。他们用力对撞,抓住彼此的臂膀。 对于马克来说,能再一次抱住一个地球人,真的是太好了!对于队长Lewis来说,能再一次找回这个走失的马克,真的是太圆满了!当然欢呼雀跃的不只这六位身在火星的宇航员,全世界也为之震动,影片响起了《Love Train》,所有人都在相互拥抱亲吻。 Love Train Hitch - Hitch -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最后,影片将镜头再一次聚焦在一棵,刚刚从土地里冒出的嫩芽上,如果你无法体会,这样在地球上无数的绿植有多么的宝贵,那么马克的经历将告诉你,在火星上吃一年多土豆的日子是多么的恐怖,而最恐怖的是,最后的日子里,还没有番茄酱! 这部态度积极,指向全球通力合作主题的营救大片,是给全人类的一份礼物。感谢每一个人的付出,无论行业与职责。永不放弃是人类最可贵的精神,前提是我们准备充分,才智充足,大胆假设,敢于实施。影片结束在马克归来NASA的第一天,他走上讲台,为下一代的宇航员们分享自己的求生经验。 电影的预告片里有一段话: 每个人都有个共识,那就是相互帮助。 有人登山时失踪了,人们会组织救援。 有地方发生地震了,全世界伸出援手。 这是地球上的文化,从无意外。 而这部影片的落幕,也是留给我们地球上每一个人的一堂课程。随着影片的字幕,响起了铿锵有力的《I Will Survive》。这部电影的精彩,在于故事的单纯,没有《星际穿越》的深沉和大义,没有了拯救人类的重担,对于马克来说,他只要自我拯救,就是成功,当面临生存危机时,一切的哲理都是虚无,重要的是明天吃什么,种下的土豆喝什么,怎么离开这里,怎么跟地球取得联络,怎么抓住最后的绳索,怎么回到人类的怀抱。运用一切复杂的理论与技术,只为实现一个最简单的目标:活着。 I Will Survive (Karaoké avec chant témoin) [Rendu célèbre par Gloria Gaynor] Karaoke - Soul Singers Vol. 1 影片中,马特.蒙达对马克.瓦特尼的演绎十分丰富立体,沉稳,内敛,风趣,笃定。时不时名言百出,严肃的时候可以讲出:“I’m dying for something big and beautiful and greater than me.”,不正经时候可以说:“你们做炸弹竟然不带上我?”。 这部电影已然成为继阿波罗13号之后,又一部不容错过的太空冒险力作,并且一点也不冷峻科幻,而是充满切实的求生技术,熟悉的迪斯科节奏和真实的危机公关,每个人都是可爱的,值得敬佩的。 更多原声可搜索《The Martian (Songs) Soundtrack》,一共8首歌曲,一首配乐。 2015年10月10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7 ) 中国人拯救的不光是马特达蒙,还有美国电影市场

    讲真,要给本片写评并不是太容易,倒不是因为没啥可写,而是——可切入的点实在是太多了。比如从演员马特-呆萌的角度,可以写《从诺曼底到曼恩星再到火星,他为何沦为被拯救的小公举》;从小马在火星上兢兢业业种土豆的技术可行性角度,还可以去知乎回答一下《当造物主是怎样一种体验?》;当然了,单说男主的人设,上天能开飞船,下地能驾火星车,既懂土豆培育法,又通云雨之术(污),性格乐观逗比抗压性超强,更关键的是还拥有好莱坞A咖的颜值(并不高),本片也完全可以衍生出一篇《图解:为何理工男才是22世纪最佳老公人选》,毕竟这几年的科幻片时时都让我这个文科生观众感到深深的焦虑:哇,理工科好酷炫哦,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换成我们文科生该怎么办——其实没关系的,因为等不到上太空那天文科生早就全死(地)球了。

    在坐下来静静回顾过本片之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八个大字:朴实刚健,严肃活泼。没错!这就是这部年度首推Sci-Fi大片给我的整体感受。影片的整个基调让人非常舒服,即便事关生存和死亡、孤独和勇气这样深沉的主题,电影也没有强行煽情,所以也不会发生看《星际穿越》哭得叫爸爸的那种情况——说到《星际穿越》再插一句,我们不妨把《火星救援》看成是前者的一个平行宇宙好啦,同样是小马同志孤独地落在外星球要死,前者的曼恩博士黑化走上了坑队友的渣渣不归路,而后者的马克小哥则天生“励志”难自弃,自力更生写下了一枚技术宅可歌可泣的不朽诗篇。

    这个太空版荒野求生的故事,大部分时间都平和而幽默, 看得我四周的老少爷们笑声不断。不过要说哪里让本人笑抽了,必须得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出现的那一刻。原来万恶的美帝也有今天,自家人救不了自家人,只能向我东方大国求助了。而我大天朝也是实力圣母,局长虽然中文说得不是太好,但十分慷慨地掏出了自家一号机密相助,助推器走你!火箭升天了,小马得救了,这一刻,你兔气场1.4亿英里。

    多么感人的国际友谊,是不是!看到这全场观众不禁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当然,这场面并没有在我周围发生。此句为我想象中的本片在国内上映时的场景,我几乎能看见当我国观众看到片中种种奇特的中国元素时,那种混杂着无语、哄笑、惊讶、骄傲等多种反应的热烈画面。至于本片发行商福克斯,早在观众满场的时候就已经露出了奸笑。

    为什么是中国?看完电影后我翻了一些美国人的评论,原来答案很简单:原著就这么写的。不过在原著里,中国爽快帮忙是有条件的,即在未来火星任务中安插一名我方宇航员。这个交换条件影片里没有表现,而是放在尾声直接用影像交待,由此显得双方的合作充满了人类大爱,毫无政治因素。

    问题就此完结了嘛?当然没有了。要我说,跳出电影的故事本身,《火星救援》整个就是一篇巨大的寓言,一个关于中国人如何拯救美国电影的隐喻。

    在不远的未来,好莱坞作为电影工业的顶端已经在尝试非常前沿的制作模式,但是风险巨大。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一些电影被上级评估为“狗带级”,于是做一半放弃掉了,其余电影被勒令回归传统模式、面向美国本土市场——不过因为已经走得太远,回归也需要一定时间找找北。而与此同时,被抛弃的项目组成员不离不弃,自强不息把片子拍出来了,用小号给上级发信:你看我们电影还有救呢,来点钱项目就盘活了!而好莱坞高层毕竟当初也是花了血本的,想救啊,但无奈北美市场不给劲,大张旗鼓宣传半天刚一上映就(炸)沉了。这时有人建议:我们找中国人帮忙吧!结果也如你所见,没有中国(市场)的助推,电影是万万上不了天的,美国人也是万万无法得救的。

    《火星救援》就是这样一个隐喻。曾有美国评论家批评本片的主要人物设计“过于美国中心化”,因为在未来,无论是NASA还是其他机构,都不可能只依靠某一国家之力维持太空探索的长久运行,国际合作是唯一的正途。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不知道航天局们领会了没有,但是电影圈可是早就领会到了。从早期的制片厂单干,到后来的拼盘投资模式,再到后来的跨国拼盘,探索火星也许只需要NASA一家出面,但做一部电影,却早已不是哪家公司敢独门单干的活计了。

    对如今的好莱坞,中国也正像片中的“太阳神”之于小马一样,很多时候充当着救世主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即便好莱坞的“小马”们压根不会种土豆,但中国爸爸出手,一样能救小马。《木星上行》北美口碑票房双扑,中国照样送上2.8亿的票房;《超验骇客》够羞耻吧,但德普来中国遛一圈,又一部过亿大片。所以——你明白为什么呆萌和384要跟着导演来中国卖笑了吗?

    虽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真有哪天美国人想借我们的秘密火箭,我国的反应一定是深表同情(严肃脸)但是“不约姆们不约”,但在电影圈,中国除了搞一搞配额制,也真没有太多说no的方式。中国作为资金有市场的超级大金矿,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将是那个让美国人念念不忘的“太阳神”。尤其是中国2017年就有望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到时候中国人能提供给美国的,可不是仅仅一块助推器那么简单了。

    《火星救援》里的中国航天局局长有一张香港面孔,说着一口中国人不太能听懂的蹩脚中国话,其实也挺反应当下好莱坞在中美合作中的心态和对接现状:对于广义的“中国电影”,他们更熟悉港片模式,也更信赖香港电影工业;而在具体操作中,也更容易找到香港电影人合作。而对如今势头最猛、也最能代表“中国电影”的大陆电影工业,好莱坞的感觉基本还是神秘的异次元,完全摸不透,否则也不会有片子里让你笑场的国家航天局和让你无语的中国老百姓了。

    在全球人民的注视下,小马在太空中靠山寨“钢铁侠”成功得救,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就算中国霸霸给你出了力,但美式商业片还是美国人自认的终极王道。这,真的是太狡猾了。

     短评

    又名“火星上的贝爷”。设定是在外太空,却不以卖弄视线为主打,而是扎扎实实走科幻(学)的道路。描写人物时,不煽情不乱扯大旗拔高主题。叙述矛盾时,不预设立场不把意见不同一者设置为反派。咱就好好讲个生存故事,多难得!原著本身牛得一比,改编者和制作者也都是有诚意有能力。点赞。

    4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本片完美展示了什么叫以逗逼的精神面对惨淡的人生 更加坚定了要做一个有逗逼精神的人 并且在逗逼的道路上找到一个一样具有逗逼精神的人

    9分钟前
    • 点金
    • 力荐

    10 of 10. 除了火星红色的奇妙美景以外,影片最大的魅力在于表达的浅尝辄止:看到了一点官僚主义,看到了一点“no one left behind”,看到了一点美式幽默感,但归根结底,这是关于一个人竭尽所能对抗自然的故事,关于人的无限潜力,关于宇宙的不可抗。这些不可预料在一部丰富的电影里显得单纯而迷人。

    10分钟前
    • Figaro小姐
    • 力荐

    不管是什么类型,雷公总是能拍出一种"我是站在足以俯视全人类的高度思考问题"的浩然姿态,所以,气势营造这事儿除了剧本,更多还得看谁拍,举个反例的话,看看诺兰吧。

    12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孤独如《瓦力》,求生如《荒岛余生》,乐观如《鲁滨逊漂流记》,逃生如《地心引力》…没《星际穿越》那么浩瀚,一个小火星胜似一个宇宙,逗比程度也不及原著一半,更多的是硬科幻和科普纪实。但说实话,连续三年太空科幻题材,或多或少有些疲劳,拍的又如此工整,无惊艳之笔、也绝非神作。

    1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並無渲染宇宙的崇高華美,Ridley Scott給過我們一個由性、汗、血、黏液溝成的潮濕太空,現在給我們換一個質樸,沉實,粗礦,禁欲的。從前太空的恐怖在於we are not alone,現在太空的嚴酷在於we are on our own。

    14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作为一部靠谱的lifeline真人版,本片以喜庆、欢乐、祥和的风格展现了一位资产阶级话痨斗士扎根火星种植土豆开荒的故事,最后纽约北京浪登三地大屏幕直播那块儿颇有春晚风采。看了本片你会意识到:1.学好指环王,走遍nasa都不怕;2.学好种菜,走遍宇宙都不怕。3.马呆不哭躲起来撸!

    17分钟前
    • ANNA
    • 推荐

    非常喜欢!这些年找一部不洒狗血不煽情的科幻片容易吗。要论科幻气质Ridley Scott比诺兰强太多了。喜剧的外表下是其实是格外正统的硬科幻路数,没有乱七八糟的感情线来喧宾夺主简直太棒。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在求生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强调对地球的执念,高潮甚至都不是回到地球,因为那完全不重要!

    19分钟前
    • 小油飞
    • 力荐

    这是一部难得很轻松的科幻片,影片有意弱化科幻片最常见的那些对未来以及未知宇宙的恐惧,而是大谈人定胜天和科学拯救人类。片中有着技术宅独有的蠢萌与乐观(当然,这也与马特·达蒙出色的表演密不可分)。即便影片在情感设定上略嫌套路,却仍能在关键时刻打动观众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非常喜欢!十多年来极少见的味道纯正的科幻电影:细节严谨又不故作高深,特效、场景写实精致,质感棒极了!(这部片子我觉得最棒的就是两个字:质感)上次看到这么细致严谨的太空电影还是《阿波罗13号》呢(抱歉诺兰抱歉卡隆)。喜欢雷爷把这个太空版荒岛余生拍得轻松阳光!可以入我的十年科幻十佳。

    23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力荐

    你们都以为我死了吧,其实我活得可爽了

    27分钟前
    • 王xx
    • 力荐

    太空电影可以不拍成一个人孤独战斗的缩影。无论多么绝望都剩下最后一点掐不灭的希望,这点太喜欢了,这种设定也很适合马特达蒙自身。

    31分钟前
    • 72%海盐巧颗粒
    • 力荐

    先解决手上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然后你就能回家了。

    34分钟前
    • 水湄物语
    • 力荐

    最精彩的还是Mark在火星上的生存体验,战胜一个个的不可能。美国英雄主义再次大放送,但因之前细节推陈的铺垫和节奏烘托,虽恶俗却也不乏感人。摄影质感依然保持了RS风,其余的情感刻画极尽精简。好看,但不隽永。3.5星。

    35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挺好看的,但我不能理解北京群众怎么可能在下雪的天气里放着好好的暖气不要,集体露天围观一个美国人的死活……想了想觉得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我国媒体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植物学家,开创了火星农业的崭新领域,堪称火星袁隆平……大家围观直播时旁边肯定还有人卖同款火星烤土豆。

    39分钟前
    • 伊谢尔伦的风
    • 推荐

    很好看的太空荒野求生记,马特达蒙一定是找了裸替他不可棱瘦的下来。另外贵国是有多想赚中国市场的钱,看到国家航天局直接笑出声了

    44分钟前
    • 末药煎肉塔
    • 推荐

    这部片子殴打了所有嚎叫“我们要新故事”的片方的脸。两百多年前的鲁滨逊漂流记放到太空拍一样精彩,爱我雷,请长命百岁

    47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他是宇航员里最会种土豆的农民,农民里最会拆解飞船的修理工,修理工里数理化最好的学霸,学霸里最懂得求生技能的驴友,驴友中跑得最远的宇航员。他就是马特呆萌,第三次弄丢自己,这次拥有了一个星球成了小王子,也是每日农经的主持人。电影精彩,节奏极佳,最赞的是DTS音效,老雷这几年最好看的电影

    49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力荐

    2015.10.2 一刷:还是比较喜欢这种风格~而不是星际穿越那种风格~哈哈哈~ 2015.10.31 二刷:出了IMAX3D版本又去看了一次!~还是好赞~哈哈哈

    54分钟前
    • 麦田的稻草人
    • 力荐

    情节紧凑,没有刻意制造的转折,每个人的行为都很合理,没有故意的煽情,几乎避开了我所有的雷点。强烈推荐!

    55分钟前
    • 沈意意要多读书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