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好莱坞往事

    好莱坞往事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美国2019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布拉德·皮特,玛格特·罗比,埃米尔·赫斯基,玛格丽特·库里,蒂莫西·奥利芬特,茱莉亚·巴特斯,奥斯汀·巴特勒,达科塔·范宁,布鲁斯·邓恩,麦克·莫,卢克·贝里,戴米恩·路易斯,库尔特·拉塞尔,阿尔·帕西诺,玛雅·霍克,西德妮·斯威尼,哈莉·奎恩·史密斯,达蒙·海瑞曼,凯特·贝兰特,洛伦扎·伊佐,迈克尔·马德森,拉莫·威利斯,斯科特·麦克纳里,小克利夫顿·克林斯,维多利亚·佩德雷蒂,吕蓓卡·盖哈特,佐伊·贝尔,莱斯利·贝加,瑞贝卡·瑞滕豪斯,萨曼莎·罗宾森,莉娜·邓纳姆,德瑞玛·沃克,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新来的李老师

    • HD

      笑八仙

    • HD

      二龙湖往事之黄金劫

    • HD

      大军阀

    • HD

      僵尸再翻生

    • HD中字

      死亡直播

    • HD

      猛鬼食人胎

    • 我的PS搭档

     剧照

    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2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3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4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5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6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6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7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8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19好莱坞往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在1969年瞬息万变的洛杉矶展开,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嬉皮文化盛行,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瓦解,新的好莱坞明星纷纷崛起。电视明星里克·道尔顿(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饰)与他长期合作替身搭档克里夫·布斯(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如何在逐渐陌生的娱乐圈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正力图扬名电影圈,却发现这个行业早已不是他们想象的样子了…… 这是昆汀自编自导第9部影片,汇集星光闪闪的卡司与交错的情节,纪念好莱坞不再复返的黄金年代。

     长篇影评

     1 ) 看,这落日大道的余辉真美

    从前有个地方,叫做好莱坞。要想知道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让我们将时间往回拨六十年。

    1959年,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通向绞刑架的电梯》,《四百击》,《铁皮鼓》相继问世。与此同时在好莱坞,由于电视产业的兴起,及电影制作发行权的强制分离等等原因,大电影制作室开始渐渐失去市场的绝对主导权。美国电影的“黄金年代”(又称“经典时代”)开始渐渐走向末路。

    1960年,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问世,走向衰落的好莱坞制片厂们开始重新思考经典电影的叙事方式和剪辑方法。

    同年,肯·凯西和他的信徒们:居住在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的“开心捣蛋鬼”,将校巴涂成了五彩斑斓的颜色,开始了横跨美国的公路旅行,他们沿路宣传致幻药物和大麻的使用,他们穿花衣喇叭裤,不剔毛发,一路走一路抽,受影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嬉皮文化从此开始在美国生根发芽。

    同年,从事拉皮条生意的查尔斯曼森因为在新墨西哥州唆使未成年少女卖淫,而因为违反保释条例被第二次逮捕,被判刑关押十年。

    1964年,越战进入白热化,美国开始增派前往越南的士兵。

    1965年,意大利费里尼的《八部半》问世,紧接着1966年,伯格曼的《假面》问世,欧洲电影的视界和立意将还在鼓吹个人英雄主义的主流美国电影远远甩至身后。

    1967年,科波拉,斯皮尔伯格,库布里克,斯科塞斯等新一代学美国学院派导演,接受了欧洲电影学派的洗礼,渐渐在后经典时代接过好莱坞电影的大旗。

    同年,查尔斯·曼森提前释放,并在狱中和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同时也是为自己工作的妓女)离婚,此时,查尔斯·曼森在狱中度过了自己生命中接近一半的时光,他面目清秀,有极强的表现欲及人格魅力,在狱中学了吉他,甚至参与了几部影视作品的选角。他出狱后很快就因为嬉皮文化找到了很多仰慕自己的女孩儿,在一个加州建立起了”曼森家族“和属于自己的社区农场。

    1968年,尼克松赢得总统大选, 他承诺尽快结束越南战争,同时将增援越南的美军人数提高至史上最高:549500人。

    同年,库布里克,斯皮尔伯格,斯科塞斯,科波拉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处女作,那一年同为后经典派电影导演的波兰斯基推出了震惊世界的“氛围恐怖片“《罗斯玛丽的婴儿》。与此同时,在伍德斯托克开办录音棚的嬉皮士们开始紧张的筹备在八月举办的第一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1969年,美国电视剧开始寻求转型,主角选角从过去英气十足的硬汉形象渐渐过渡到瘦削倜傥的英俊小生。

    就在这一年,我们电影里的两个主角,一个转型电影明星失败的电视明星,被取消续订的电视剧《Bounty Laws》的领衔主演Rick Dalton,和他的特技替身,越战英雄,Cliff Booth登场了。

    渐渐走向夕阳的电影工业,以及两个失意的影视从业者,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电影缓缓拉开序幕。

    好了,背景介绍就说到这里,想去看这部电影却又对这部剧的时代背景很迷惑的同学,可以看到此为止。

    =================如果你打算看这部电影请绝对不要看以下内容的分割线=================


    首先我必须要说,我很感激,在这样一个时代,还有塔伦蒂诺这样纯粹的电影工作者在制作电影,尤其是这种预算高并且有大明星参与的一线制作。这部电影从拍摄,道具,背景,都是满满的”老学校“味儿,除了将迪卡普里奥嵌入《大逃亡》的桥段,这部电影可以说几乎没运用任何CG技术,所有的道具和街道都是搭建的布景,看Cliff开着车从山上到西好莱坞,再开往Burbank,60年代的LA跃然纸上。

    必须得说在所有知名的大导演里,昆丁是个绝对的异类。要了解昆丁的电影,必须了解昆丁这个人。他的生平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昆丁电影的镜头灵感,拍摄手法,剧本很大程度都来自于他以前的生活经历。我看网上很多差评都指出这部电影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线,没有故事的起承转合,这些评论其实也不算错,我还要加上的一点是,在电影的前半部你甚至看不到人物之间的戏剧张力,对于普通影迷来说的确有些“白开水”,而且那个年代的好莱坞,大部分人都很难产生共鸣。但是这并不妨碍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很”昆丁“的经典之作,因为“Quentin doesn't give a fuck”。昆丁此人,不仅在电视辩论上公然说过“Violence is fun”这种话,也在这部电影宣发的时候无礼的驳斥了记者提出的女主角台词太少的问题。从他的电影层出不穷的争议片段就可以看得出他根本不在乎外界怎么想。乍看《好莱坞往事》,真的可以说是一部有些乱七八糟的电影,”无意义“的镜头遍地都是,没有人物在推动剧情发展,反而更像是这个时代在拽着这群人往前走。一般来说,我不太喜欢信息分布不均匀,镜头乱七八糟的电影。好的电影,就像一道好菜,他的“人格”必须是一致的,拼凑的镜头就像一道味道混乱的菜,不会是一道佳肴。在这里我必须要提个例外,那就是昆丁。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在Cliff造访曼森农场之前,整部电影充斥了无意义和冗余的镜头,从一个连贯故事的角度来看有点道理:举几个例子,Cliff从送Rick回家,到换车开回自己露天影院后面的房车这一段,还算是交代了不少信息,然后昆丁展示了大概5分钟Cliff回到家将罐头狗粮喂Brandy的一个sequence,整个sequence基本上和电影本身或者电影想展示的背景没有任何联系,就是很简单的一只狗在等主人喂他吃饭。后面第二章,Rick接到了一个坏人的角色,在复习剧本的前夜由于喝的有点大,大概15分钟Rick在片场不断NG,调整,重拍,这一段也很有意思,里面有一些信息,但是这个片段的处理明显是拉长了。电影的前半部不少时间都是由这些“无意义”的镜头拼接在一起组成的,这样看的话,自然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这部电影前半部的沉闷和无趣。看似跟故事毫无关系但是却很有趣的镜头,这恰恰是我认为昆丁有意思的地方。硬要给昆丁每个镜头找到他存在的意义反而是一件很滑稽的事儿。通常来说好的电影很少在电影里加没有意义的镜头,因为没有意义的镜头会让观众从电影中抽离,一些导演会追求完美到近乎偏执的镜头设计,力求每一个镜头在电影里都由他自己的意义和位置,我最近看得《遗传厄运》应该算这一类的典型,事实上大部分优秀的导演都是这个路数,在力求镜头精简的同时通过每个镜头传递跟电影扣题的信息,比如业界知名的斯皮尔伯格隐藏式长镜头。但是昆丁不是这个路数,他的电影更多时候追求的是电影这个载体本身的有趣,如果你喜爱的是电影这个形式本身(比如我),你会觉得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惊喜。 就拿几个“无意义”的镜头来说吧,cliff喂狗的sequence,Edgar Wright式的剪辑,Rick来回整理台词那段镜头代入摄影师的角度都让我大呼过瘾,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喂狗那段儿突然有种莫名的笑意,我反正是非常喜欢那一段无厘头的剧情。 很多人说昆丁的风格,是耍小聪明的话痨,是各种角度拍摄的腿部特写,是毫无郑州歇斯底里的暴力,我觉得都不太到位,他的风格应该是一种三四十年前那种老影人才有的劲儿,简单来说就是天马行空的想法配上略显粗糙的处理。当然,以前的老电影人更多的是受环境和预算的制约,而昆丁的电影这种粗糙则是刻意为之。如果用个比喻,就好象《杀死比尔》里突然跳出来个白眉用广东话把来自美国的女主学的日本剑道批得一文不值一个路数。这种味道在以前的老港片和好莱坞B级片里很常见。

    如果说一般的好电影是一个连贯刺激的过山车,那么昆丁的电影更像是一个嘉年华,里面既有旋转木马,又有过山车,偶尔还来个恐怖屋,你永远不知道你将会在这次嘉年华里玩儿些啥。我实在是找不到一句中文(原谅我生疏的中文水平)来形容,大概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 he knows every trick in the director's book, better or worse, and he will show off these tricks in the most unexpected fashion. 昆丁的电影,始终能解我心头无他人能解的电影之痒。


    昆丁的电影往往喜欢宣扬一种”必要“的暴力,别看他的电影渲染暴力的镜头都很直接,事实上近几年他一直想传递的东西都挺“正能量”的(从《杀死比尔》开始,几乎都是满身光环的无敌主角惩恶扬善的故事)。在他的电影里,法制机构的缺失使得人们必须靠自己贯彻自己心中的”正义“,对于我个人来说,这种”蛮荒之地无教堂“的混沌设定,是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很好的宣泄出口。尤其是对曼森家族这种邪恶且自大的群体,最后的三十分钟Cliff和Rick歇斯底里又有些搞笑的表演简直让我大呼过瘾。如果你稍微对曼森家族这个群体和他们的事迹有所了解,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昆丁给他们写下的结局是多么讽刺却又恰当。

    现在都流行一个说法,就是媒体避免让连环杀手或者恐怖分子有更多的曝光,由于舆论的压力,大家都会选择避免去谈论甚至提及这些邪恶到根里的人,因为”他们不应该是大众和媒体的聚焦点“。然而讽刺的是,曼森家族的流行文化引用却两只手都数不过来。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曼森家族的纪录片,当”曼森女孩儿“们在残忍的杀死Tate和她肚中的孩子后,用血写下”Pig”的字眼,然而在1970年接受审判时,她们拉着手唱着歌,带着笑容从容面对审判和媒体采访,我产生的发自内心的恶心和愤怒。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就是对曼森家族最好的诠释,电影里不仅没有避讳他们的恶,更将他们的恶,自以为是,高傲自大,搬到大荧幕上,然后用近乎残忍和戏谑的方式摧毁。让他们从好莱坞历史中的一段黑暗的历史,变成了人们取笑的小丑。更有意思的是,在臭名昭著的曼森家族审判过程中,一名全程参与了Tate谋杀案的曼森女孩,在审判过程中辩解自己犯下的罪行完全是由于服用了LSD(致幻剂)所致,电影中“曼森女孩”的其中一名也是被服用了acid的Cliff直接将脸砸成肉酱。

    昆丁用他的电影,将这一段蒙罩在黄金时代末期好莱坞天空上的阴霾一扫而空,在邪恶露出狰狞的獠牙的仲夏夜,昆丁通过他笔下人物的铁拳和喷火器,将曼森的邪恶呈现,摧毁,然后调戏。面对这些亵渎了好莱坞的人,暴力,就是塔伦蒂诺选择的答案。通过歇斯底里的暴力,无辜的人们可以在好莱坞继续逐梦,落寞的电影明星们重获新生。这是他对那个走向衰亡的黄金时代里所有逐梦却没有到达顶峰的人们的情书,这是他对那些伴随他成长的B-list TV shows和stars的致敬。这部电影里面有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就是虚构人物Rick Dalton在主演Bounty Law的那段日子,其实和史蒂夫麦昆拍电视剧Wanted: Dead or Alive的时间大致吻合,然而两人之后的轨迹却大相径庭。随后麦昆通过《豪勇七蛟龙》成功转型成为了电影明星,而Rick出演的电影则反响平平。昆丁在电影里选择了将镜头对准了和麦昆相似而又不相似的Rick,意图很明显:这部电影意在致敬好莱坞黄金年代还不算准确,这部电影是献给那些像Tate,Dalton一样,还没有机会在好莱坞展示自己的才华便随着时代的变革被大众遗忘的小明星们的一首安魂曲。


    这部电影演职员表开始滚动的时候,我有些感慨,时代的更迭实在来得太快。“我买票进电影院就是想看Tom Cruise开飞机耍帅”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随着信息爆炸的时代的到来,在一个拥有绝对观影选择自由权的市场里,单纯的明星魅力已经不足以成为人们走进电影院的唯一考量标准。还记得上一次你单纯只为了一个大明星的参演而走进电影院是什么时候的事吗?现在这个年代,IP的魅力远大于明星,IP的魅力甚至在渐渐超过对导演的要求,看看米老鼠拥有的那些IP吧,一系列迪斯尼经典电影的重制,星战,漫威,华纳拥有的哈利波特,DC,等等。不过要指出的是,风格独特的导演还是能给这种大IP注入不一样的活力,比如维迪提之于《雷神3》,比如古恩之于《银河守卫队》,又比如负面例子扎导之于《正义联盟》和《超蝙大战》。

    献给好莱坞上一个电影黄金年代的《好莱坞往事》,诞生于2019年,正亲身经历着好莱坞电影制作理念的交替。大明星和大导演不再是市场的主导,米老鼠和华纳用他们庞大的IP储存和先进的数码技术,将对明星和导演的要求标准一再降低,相对于电影的镜头,故事,人物塑造,我们更多的讨论是,背景设定,动作编排,CGI,彩蛋。《好莱坞往事》生于2019年,致敬了六十年前那走向落寞的“黄金年代”,也正亲眼目睹着”后经典时代“的斜阳。一项数据,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同时,毫无剧情改动,仅仅运用CGI重新编排的新《狮子王》,以近乎7倍的票房将《好莱坞往事》远远甩在身后。大明星和大导演,已经不是一个百分百保险的公式,取而代之的是大IP时代的到来。看看漫威下一个”五年计划“,明星的星味儿越来越淡,在卡司和导演的选择上,“种族多元化”,“包容”等在现代社会中更安全甚至于有些讨巧的选角方式往往占了更多比重。不论我喜欢与否,这就是主流电影未来的趋势,时代的更迭不可逆。但是至少在当下,昆丁这样的影人还在制作这样不像时代妥协的主流电影,二十年后,很多人或许会忘了狮子王一摸一样的剧情拍过两遍,但是作为时代的经典,重温《好莱坞往事》的时候,我相信我仍然能保持我走出电影院那一刻的悸动。

    昆丁或许是个混蛋,但是他的才华,视界,不妥协和对电影这项艺术的尊敬,值得我走进电影院为其鼓掌。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或许属于电影明星,电影大师的时代终将远去,但是至少在今天,这项艺术仍在焕发自己独特的光芒。

    Let's celebrate while it lasts。

     2 ) 嬉皮天堂曼森家族,历数电影中的原型少女们

    电影开头嬉皮少女们翻垃圾时唱的那段旋律出自曼森本人所写的always is always forever

    凶案发生后,三名少女在上法庭受审时,手挽着手穿过走廊,唱的也是这首歌,边唱边相顾大笑。

    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种神经质的杀手笑容,她们穿着粉蓝色系的连衣裙,好像一群无忧无虑的郊游少女。

    其实一直以来我对曼森家族里最感兴趣的人物并不是犯下凶杀案的几个杀手,而是电影里那位红发的Squeaky,很高兴昆汀把她加入了剧情中。

    在整个庭审期间,Squeaky带着其他的曼森女孩们在法院门口静坐抗议,以示对同伴们的支持,她也是家族里负责接受记者采访的那个人,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去看看她那时的视频,我本人第一次看完只有一个感受:

    太甜了。

    美国小甜心。笑起来会发光。

    Squeaky,本名Lynette Fromme,18岁时被赶出家门,她拖着行李坐在路边,曼森开着小皮卡刚好路过。

    “他问我,你从家里被赶出来了对吧?我当时太震惊了,我心想,这个人是个天才!“

    心存警惕的squeaky没有立刻接受曼森的上车邀请,曼森盯了她几秒钟,耸耸肩说,好吧,我也不能替你做决定。

    “车驶出半个街区后,我拖着行李追了上去。”

    squeaky是曼森早期,也是最忠实的信徒,直到2019年的采访里,她还是坚定不移地爱着曼森,在她13年(可能有误)出的自传reflexion中,她对曼森家族的回忆仍旧是加州的灿烂阳光,以及一群温柔美好的女孩儿,大家在一起唱歌,做饭,关注环境保护,没有凶杀,也没有传教。

    准确来说,squeaky真人形象和电影还是很不一样的,范宁给这个角色加持的大佬气场,可能squeaky这辈子都没有过,虽然她在家族中一直担任母亲和照顾者的角色,但她性格是无害的,无害到她作为曼森家族核心成员之一,曼森从来没指示过她去杀人,直到最后她“试图刺杀总统”时,手枪都没有上膛。

    曼森案过去数年后的80年代,squeaky还在和狱中的少女们通信,可是其他所有人对于曼森的忠诚都在逐渐消失,当入狱者指责squeaky站着说话不要疼,不能理解她们所付出的自由代价后,squeaky持枪前往当年的ford总统游行。

    当时被捕场景也有视频记录,她只是显眼地拿着枪,垂下手臂,枪没上膛,安保上前摁住她,她一点也没反抗,她如愿被判终身监禁,狱中多次拒绝被保释,“如果树木,海洋,野生动物,受害的孩子们,这些问题没有被解决,我不会想要回到那种社会中去。” 三十多岁接受采访还是少女情态,认认真真地跟记者说曼森是个多么好的灵魂。最后她狱中表现实在太模范,即使放弃保释权利,监狱也将她提前释放了,现居住于纽约上城区。

    你看,疯批而不自知的甜心罢了。一辈子也没有从梦里醒过来。她的精神状态,据表面观察的话,一直是非常轻盈快乐的,和其他曼森女孩都不一样,她从来没有被回忆所折磨过。

    人设上处于她反面的曼森女孩是Sadie,那个最后被小李焚化的黑长直。

    我曾经和朋友说,Sadie是三个女杀手里唯一一个我觉得真的是变态的少女。

    Sadie真名Susan Atkins,高中模范学生,教堂唱诗班成员,循规蹈矩的好女孩路线一直持续到母亲癌症去世,之后,咔嚓,未成年辍学的她变成了三藩市一名艳舞女郎,然后在三藩的一次音乐节上遇见曼森。

    她是杀死怀孕八月半sharon tate的那个人。

    事后她叙述自己罪行的那段神情语气真是绝了,如同悄悄话一般的轻声细语,她的声音和长相一样柔美,柔美得几乎过了头,像个害羞的小女孩,同时条理非常清晰,冷静到面无表情。她说当时sharon tate哭着求她,求她放过她的孩子。

    “我什么也感觉不到。她的性命,和她肚子里孩子的性命,我对此没有任何感觉。”

    法庭记录要比她的说法激烈得多了,当时庭审的证词是,Sadie杀死sharon后,喝了她的血,并声称这令她兴奋到就地高潮。

    Sadie的高调态度是曼森家族最终被曝光的直接原因,当波兰斯基家的惨案发生后,警方一直对凶手没有线索,但那时sadie由于谋杀另一个人已经入狱,她在狱中大肆宣扬自己是如何杀死了sharon tate一家,最终被狱友所举报。

    可惜没有见过这么嚣张的sadie是什么样子,自从曼森案开审之后,sadie展现在媒体中的形象就是一个阴冷秀气的安静女孩,她否认一切事,不能否认就推到毒品头上,她在狱中信了上帝,随身佩戴十字架,开始穿黑色的修女袍。

    到80年代的采访,她连自己亲手杀死sharon tate都否认了,sadie声称自己没杀过任何人,“但我还是日日夜夜被自己身在现场,却没有试图阻止其他人被杀死的负疚感所折磨。” 她每次申请保释时,sharon tate的母亲都会赶往现场确保她申请失败。

    曼森家族本身的概念是很复杂的,少女们因为曼森的人格魅力所聚集到一起,无意识地服从他的每个命令,相信他是救世主,但只有sadie让我觉得,没有曼森她也能杀人。

    她毕生未能保释成功,最终病死狱中。

    留个坑,回头写其他人。

     3 ) 金羊观影团||从前那个好莱坞

    Vol25,《好莱坞往事》,昆汀·塔伦提诺第九部电影长片作品

    All the leaves are brown, 树叶转黄 And the sky is gray 天空灰蓝 I've been for a walk, 我散着步 On a winter's day 在一个冬日里 I'd be safe and warm, 我会安全又温暧 If I was in L.A. 如果这是在洛杉矶 California dreaming 加州梦 On such a winter's day 在这样的一个冬日

    无节制的血浆,无限制的暴力,无下限的脏口,搭配以天马行空的视觉奇观,絮絮叨叨的叙事诡计,和极尽讲究的灵魂原声。这,大概就是绝大多数影迷对昆汀的第一印象。从《落水狗》开始算起,27年的导演生涯,九部极具个人特色的电影,以及其所培养的无数狂热影迷。昆汀所代表的,是这个时代所无比珍贵的电影记忆。

    但这部《好莱坞往事》,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没有工整的章回体,放弃在叙事结构上动手脚,甚至连“暴力”这一标志性的个人元素也被冲淡。这一次的昆汀,突然一反常态的温柔了起来。也许,通过《好莱坞往事》,我们才能得以认识那个真实的昆汀•塔伦蒂诺,一窥他童年时期那个真正的好莱坞。

    本期金羊观影团共30位友邻参加,24则短评,均分7.7分

    (没想到本期均分会这么高,差一点就能把阿莫多瓦拉下第一的宝座了)

    poster by @德卡的羊


    本期观影团主要文案构思来自于@ ,请各位多多关注他。

    Chapter1:电影与现实

    1969年的8月9日,因为丈夫远在欧洲拍片,已有8个月身孕的莎朗邀请4位朋友到自己比弗利山庄的豪宅度周末,这本该是个快乐的周末。结果,塔特怀孕8个月的胎儿随母亲被活生生地勒死;4位在她家度周末的朋友也难逃一劫。
    这桩人间惨剧,便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曼森杀人案”。

    @空白岸,9/10分

    一部提醒我当初是怎么喜欢上电影的电影。 当克里夫·布斯唯有以粗暴无礼的闯入才能找到那个能够证明自己昔日荣光的见证者时,却发现那人已双目失明,长时间的沉睡是为了“看电视”。嫁接痕迹明显的文本由此发出对电影(好莱坞黄金时代)境遇的哀叹,而这声叹息竟是来自一个“替身演员”(克里夫,以及架空历史的影片本身也可作为某种意义上的“替身演员”)。昆汀已经不屑于去摆布琐碎的叙事和闪回了,他或许更在意这种散乱所协助完成的一种架空的“元”的落地(和一定程度的自反),银幕上的“李小龙”作为真实历史的“替身演员”与另一银幕上的“ ‘克里夫布斯’ ”作为架空历史的“替身演员”进行的“替身式”的格斗就是一处生动的注脚。对黄金时代的去神化,对架空的“替身”的理想化,也杂糅在细碎的文本中,共同编织出一个亦真亦幻的“往事”。被昆汀温柔以待的不是好莱坞,而是身为“替身演员”的电影本身。他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不管在银幕内外,好莱坞都是一具纠结的尸体,它不断地自我鞭尸以证明自己活着。

    @德卡的羊,8/10分

    有意的打破线性叙述,造就了这样极其琐碎的过程,昆汀这次似乎压根不曾想过让你进入情境去体验些什么,更像是在逛一座好莱坞黄金时代博物馆,各种闲笔都成为“展品”的漂亮注脚(就像逛展一样,很多人不会在乎它)但它存在于此本身又并非是好莱坞式的。策展人是他自己,相当多的个人趣味投射,并利用好莱坞的一切撰写出他自己的挽歌,无论我喜不喜欢这些趣味,但我总是欣赏这样私人的做法。在最后,暴力段落终于如约而至,但分明看不出往日的畅快与刺激,当最后一个镜头从莎朗·塔特的家门口升至天空最后定格在庭院之上时,我仿佛能看见监视器后面昆汀温柔的笑脸 :D

    @妳的世界几点,8/10分

    小迷影,小心思,小花样,小趣味,小把戏。最不昆汀的一次,他的痞子气通通收敛,用一种反类型的生活流来呈现好莱坞片场的故事。这是昆汀献给好莱坞的一大摞情书。对话张力多少弱了些,但有关戏中戏的细节仍值得不断玩味。前面两小时是属于电影史的,最后半小时是属于昆汀的。

    @乍暖,5/10分

    一部中年危机电影:我如同过去的好莱坞般辉煌过,现在只能干掉啰嗦的老婆,从女孩那得到肯定。从前,有个荷里活啊。最好奇的是波兰斯基的影评。喜欢最后一段,至少紧张感是有的。

    @西卡里奥,7/10分

    昆汀与传统情节的作别,每一次人车的运动都充分展示掠过的每处城市街景、单独拍摄大量的仿古影视片段、对于道具置景的精细特写都企图在物质层面全面地还原经典好莱坞的最后盛景,但也就仅是物质层面而已了。这种创作重心的转移对于昆汀当然是突破,但他本质上也还是传统的“美国电影导演”,做不出马特尔、侯孝贤那样的活,如此,这部电影终究也只是成了昆汀的个人私货喜好与其态度的展现罢了。

    @奔兔吉尔,9/10分

    昆汀终于名正言顺把「重庆森林」的点睛之笔「California Dreaming」用进了自己的电影!身陷好莱坞片场的超多迷影梗,无疑是对于观影数量不高的影迷们一次巨大挑战,边角料花边和传奇演员们的影像重现,更多的是昆汀本人自我满足的(恶)趣味。境遇糟糕到需要去意大利拍廉价通心粉西部片的过气男演员重回巅峰之路,期间夹杂与影子替身的互相支撑依靠,对美貌邻居的精神热爱,非常有年代味道的嬉皮文化、谋杀血案,昆汀果然又干了票改写历史的事。

    @DoubleFeature ,9/10分

    对昆汀最初的印象是黑色幽默与暴力美学,第二个印象则是非线性叙事与精彩绝伦的对白。我曾认为,昆汀的电影像“热刀切黄油”,不分正反黑白的人物,不顾复杂的历史与时代,性格与行动是一刀一刀地直接滑进观众心里,丝滑通透。从影30年,昆汀却在自己的第九部作品《好莱坞往事》中收起了这块黄油,递给我们蜡烛与洋葱——温柔地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去描写、去保护,直到最后,不了解那段恐怖凶杀历史的观众,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接触到了果实最苦涩的部分。 特吕弗在拍《祖与占》的时候说,为避免触及原作者的伤疤,特地把往事拍成翻相册的感觉。痛苦看似泛黄的回忆,好像就会自动过期失效。昆汀对莎朗遇害一事的处理则是直接给她找到替身,似乎有了替身就不会有伤害。“受伤的是我们的邻居”。于是,我们只记住莎朗在花花公子派对上纵情舞蹈,仿佛没人在看,记住她天真地掏出巨大的眼镜,陶醉地把脚高高翘在影院座椅上,满怀欣喜地等待自己演出片段快乐的样子。


    Chapter2:不一样的昆汀

    对于非线性叙事的玩弄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零碎的个人时代记忆;暴力依旧存在,只是没有往昔让人那般目瞪口呆;对历史的改写依旧大胆,但已不再是那种酣畅淋漓的反抗,取而代之的却是昆汀在摄影机背后那温柔的微笑。在昆汀的电影里,我想只有他对脚的视觉崇拜是亘古不变的。

    @,9/10分

    film of the year!昆汀不再沉迷章回体叙事,而是揭开历史的阴霾,与观众们共同游离那繁华似锦的1969,享受着加州的浮生一梦。rick,clive and sharon,跟随他们的视角畅游hollywood,以此构建起了那个完美而又迷人的电影黄金时代,充满着对电影的真诚与对电影人最诚恳的敬意。最后一个小时画风一转,旁白的出现开始重写历史。这一次,暴力变得毫无魅力,昆汀选择了温柔。他模糊了那些历史的伤痛,在梦幻般的影像中一醉方休。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实际上和它的前辈《西部往事》一样,讲述的是the end。 cowboy精神不再,当今的好莱坞就如hippies一般癫狂无趣,嘲讽的意义不明而喻。如此一部真诚又美好的回眸,怎能不爱?

    @Orisonku,8/10分

    通过对昔日图景的扭曲重现,昆汀以他少见的细腻温柔为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落幕献礼。然而作品本身是反好莱坞的,它拒绝对资本的谄媚、对偶像的崇拜、对政治的正确。它甚至不迎合观众,以一系列铺陈与氛围营造构建出仿佛唯一明确的指向,却在最后破除这种既定模式的想象,仿佛当头一棒。(例如对废弃片场旧屋藏老的处理)但昆汀并未因此而生疏他酣畅淋漓的暴力戏码,只是此番血腥的指向不再只是荒诞,更是虚无。因此,预期在此片中获得血浆四溅之快感如我这个或许多少要失望了,因为它的背后恐怕更多是虚妄与感伤。

    @老滚,8/10分

    昆汀带着观众回到68.69年去黄金时期的好莱坞旅游,用琐碎的叙事尽情的展现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金曲,牛仔,跑车,影院,老电视,有时甚至感觉这是昆汀为自己打造的很私人的梦,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个以前喜欢玩弄血浆的铁血硬汉的柔情一面,不是悲剧的,也不是畅快的,而是很温柔的结束,像一个经历战争后的老者,也觉得这部作为他生涯的最后一部也蛮合适的。

    @路有冻死宇,8/10分

    作为写给黄金时代的情书只是走马观花地堆砌“无意义”的横移是不够的,但作为献给莎朗·塔特的挽歌已经相当动人。不讲道理的视点转换足以给非影迷造成不小的困难,这绝不是一部初识昆汀的选择,而是他向老朋友们伸出的橄榄枝,给研究者们铺的高速公路。大量半高的俯拍像盘旋在60年代末的幽灵,它以微乎其微的质量对现实进行了干预,一场接着一场戏揭示着幻梦背后的赤裸,而无数个小的失落则编织成一场盛大的意淫,最后一镜免不了直男落泪。

    @香香菲舞 ,7/10分

    这的确是昆汀最私人化的迷影作品。 我最喜欢的设计: 过气演员小李子在好莱坞片厂内,挺着沦为反派配角的屈辱,而用尽全力在镜头中演绎与新竞争者的决斗; 神秘身世的替身演员皮特,在废弃的西部片老片厂的现实世界中,面对不明身份的组织,上演着反诱惑的探索戏,尽管昆汀安排戏里的皮特并不知道那就是杀人不眨眼的“曼森家族”; 而结尾被昆汀安排了“假如世上存在如果”的反结局,对于一个好莱坞著名导演而言,昆汀私人的梦,令人又悲又喜。 互文用得很可爱:两对夫妇回国的机场待遇;两位睡觉都打鼾的夫人;甚至互为演员替身的双男主,戏里戏外的各自决斗;昆汀的恋足癖这回也算是过足了瘾。 请到两位演技派大男主出演也是送给影迷们的大礼了。感谢昆汀为我们展示他的内心世界。

    @思路乐 ,8/10分

    我觉得就本质来讲,这应该才是昆汀玩得最嗨的一次,也是他对电影最温柔的一次。或者不如这样说,昆汀在长达二十七年的电影生涯后,终于累积到了足够的资本去拍摄一部只属于自己的电影往事。在这部电影里,他是无视道德准则的(关于Bruce Lee人物的敏感设计和对曼森事件的大胆改写),他是抛去个人风格的(不再是大情节或是执着于叙事技巧的玩弄,而是零碎且几乎毫无交集的人物群像),他更是极度真诚的去对待那些“时代琐事”(意大利西部片、波兰斯基的盛名、极度成熟的童星,还有电影院/电视机外的喜怒哀乐)。昆汀终于实实在在的为自己和那个曾经的好莱坞拍了一部情书,在无数的得意与失意中,在戏谑的事实与意淫里,在一捆捆胶卷和无尽的暴力下,和那个时代,挥手告别。

    @蝇王,7/10分

    破碎的、片段化的散文式电影,脱去繁冗故事的俗气,也没有无故的诗化轻浮,在作品的创作和呈现过程中昆汀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这是昆汀又不是昆汀,观影感觉就像是带着心领神会的默契去体会前所未有的乐趣,在昆汀张弛有度的手法下我们一起进入了好莱坞的暮梦。这个香槟色的梦里满是舞动的肢干肉身,不断产生又破灭的酒水气泡,黄昏的街头和车水马龙,夜里闪烁的霓虹灯光,我们多少都会留恋于此良辰美景。电影里的角色及行为动机都很好解释,每个人都代表了某种特定时代背景和文化特色,不同的人物时间线交织也映证黄金时代末的变幻莫测。总的来说,对于昆汀这种鬼才性导演,很多桥段设计并不是刻意而为,而是脑中迸发的火花无理肆意又奇妙,为何李小龙如此浮夸傲慢、为何女性要扬起赤足,为何结尾突发嬉皮士大战,很多都只不过是导演的私人展览罢了,但随之而来的还有观众和导演之间无法避免的心理隔阂。这是昆汀人生十部电影的第九部,是终曲绝唱前的悠扬平调,所谓牛仔下马引起喧嚣前的静寂。


    Chapter3:无力的回忆

    无论如何,历史无法更改,时光不可倒流。纵使电影内的那个好莱坞多么美丽,它也终究已经远去。在电影内外的过去与当下,角色和导演,以一种澎湃的时空联系,去优雅而感伤的向那个时代挥手告别。

    @身不在场,8/10分

    不仅仅是年度惊喜,更是昆汀在千禧年之后最大的惊喜。他终于放弃了在无限往复的因果循环链里不断构造戏剧张力的瞬间,转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捡拾那些熠熠生辉的碎片并将他们重现在银幕上。也只有这种散点透视和飘逸的视角才配得上“Once Upon A Time”的句式,更配得上“群星闪耀”这句宣传语。最后饱受大家赞誉的30分钟是败笔也是一记回马枪,是昆汀反折回自己老路子却依旧让电影造梦的终极武器,以哀愁的目光将那个曾经闪耀的好莱坞送入了他自己也曾踏入过的墓穴。

    @意识流螺丝刀 ,7/10分

    可能昆汀确实是老了吧,能感受到他对那个逝去的好莱坞的缅怀,但是总体的节奏把握却显得力不从心,多个不同人物散点式的叙述倒给人一种“形散神更散”的观感,未能铺陈起一幅足够完整的画卷,然而,当California Dreaming响起,飞机上旁白平静地念到“对两人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之时,那种冲击依然强烈,结尾又一次回归暴力美学,对于历史的新诠释与其说是恶趣味,不如说是某种幻想,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幻梦中的“我很好”与现实的残酷血腥对比,从侧面加深了对于那个时代戛然而止的哀伤与惋惜。

    @果樹 ,6/10分

    是写给一个时代的情书,通篇句式充满了“假如”、“要是”、“多好”。制作精良带来了片子在视觉上的成功,可以理解这样的高饱和度与片子主旨的契合——拼贴、重构、波普风。但片子看下来,即使我自认为对里边的梗了解得七七八八,仍不免觉得空洞与稍显无聊,仿佛全片只为成就几位演员过足戏瘾。直到结尾终于明白昆汀的用意,他其实做到了他的原本意图,他扔出来也没那么在意我们的评论了,我们就按着自己的主观喜好来观赏吧。

    @大大大大大白猫,9/10分

    整部电影非常地琐碎,但是昆汀正好利用了这种琐碎感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时代具体的样子,并且告诉观众这个时代正在远去()无论是小李子和皮特的两个角色的过气还是莎朗塔特这个角色的死去都在暗示属于好莱坞过去的时代已经在“死去”,无论是物质上(莎朗塔特之死的符号象征意义)还是精神上(西部片豪侠情结的远去与嬉皮士精神的兴起)都是如此。而最后结尾昆汀让两个角色用属于过去的方式试图阻止时代的终结非常浪漫主义,但是好莱坞的那个时代终究是回不去了。很多人说最后30分钟开始高能,其实剧情从90分钟到曼森家族的那个农场开始就已经开始变奏了:摄影机着重地曼森家族成员几个年轻人的阴郁表情,室外阳光明媚与室内阴森灰暗(还有诡异而吓人的台词,皮特进入房子后所有人脸色阴森地围上来)形成了奇异对比并通过这个来营造邪教家族的恐怖感。

    @和光同尘,8/10分

    时代的情绪被昆汀拿捏的如此到位,同时也不免唏嘘那种伤感。不管是对制片厂和曼森家族的嗤之以鼻,还是属于他自己意淫,都夹杂了太多复杂情绪。反类型以及碎片化叙事可以看得出昆汀想要跳脱,可惜在最后暴力地编织下,回到了温柔,也回到了原点。

    @孤独的自由 ,8/10分

    确实很好看,和前作《无耻混蛋》一个路子。不过整体来说前两小时和最后半小时节奏相差大,前者缓慢慵懒,结合起西部、公路元素,可能这才是那种最迷人的美国独立电影桥段,后者才回到了经典昆汀,干脆利落。看到片尾从前有个好莱坞的字幕,不免唏嘘纸醉金迷的娱乐圈。

    @法式曌影 ,9/10分

    是昆汀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他完全抛弃了自己曾经的套路:用话唠/暴力/血浆去包装一个简单的章回体故事;取而代之的是,他这次根本摒弃了故事和元素本身,而转而用自己的妙想、离散的散文式去还原了一个时代,一种气氛。这个时代是世界的宝藏,对于影迷来说更应该是惊喜的:因为昆汀成功做到了,他手下的黄金好莱坞是迷人、感人、动人的。这还不够,昆汀又在后段再次打破他在这部中的柔情短暂回归暴力本身,而结局一切落下帷幕后又是更大的温柔。构建、破坏、再重构,表里却始终是一腔热爱:这分明是昆汀最好的作品之一啊!之所以两极,更多是因为昆汀这次探索了自我,而观众还在原地踏步吧。

    ps:李小龙的形象确实非常令人不适,但这样也只是为了剧情服务,对波兰斯基也有同样处理。对于影像中的人物只是一种合理的塑造手段,无可厚非。

    @伏眠 ,7/10分

    暗金色西部色彩,影像质感构建成熟流畅。影片塑造着鲜活的人像、情绪的跳跃与淋漓强势有爆发力的片段,虚实交映下弥漫着浓郁的迷影氛围。绚丽的好莱坞星光在时间的推移后黯淡,留下影迷的感慨和一声叹息。

    遗憾的是,影片散乱的非线性模式,前期很难从冗杂散乱的拼贴里获得沉浸感。分散的节奏与集中的气氛形成一组最终未能消解的矛盾。及至结尾,昆汀喜欢的暴力和血浆再度回归,向来在审美上抗拒暴力美学的我也随着影片的结束一起黯然退场吧。

    @铎mao猫,8/10分

    一部由昆汀重写的“童话”,历史被逆转、被修改,也是迄今最温柔的昆汀,看到最后的暴力场面我都要哭了。。然而50年前的1969年,那个如梦的好莱坞60年代,就在那个夏夜,轰轰烈烈滚动着的时代之轮戛然而止,60年代结束了,所有的热忱,所有的梦,所有的海市蜃楼,都结束了。

    @卡佛啪啪卡夫卡,8/10分

    彻底的失落夹杂在泛着金光的怀旧情绪表面,痛苦是真,荣耀也是真。正如影片开头掠过的Rick参演的片段里,枪声响起观众才发现倒下的影子并不是开枪者——常见的悬念设置,昆汀熟练地摆弄和拆解各种类型语汇,他狡黠地让观众的期待不断落空,却拼贴出别样的好莱坞时代的遗像(尤其是Cliff重访斯潘片场的那段),正如Rick家车道尽头贴的海报,扭曲而阴郁,却映照在落幕的红光里。在最后三十分钟,所有人物互相碰撞并死在各自的过去里(嬉皮士们想起了电视,Cliff放起了摇摆乐,Rick拿起了火焰枪),而昆汀也重新审视了自己惯用的暴力,Rick是最后的幽魂,他问候了本该死去的莎朗·塔特:我很好,谢谢你的关心。


    仅打分:

    @红与橙;@亦可寻陳;@红与橙;@在流放地:8/10分

    @卡列宁;@不死者:6/10分


    历期评分TOP5:

    1. 《痛苦与荣耀》8.0;

    2.《同义词》《好莱坞往事》 7.7;

    3.《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7.6;

    4.《你的鸟儿会唱歌》《少年的你》 7.5;

    5.《太空生活》《江边旅馆》 7.4;


    我们《爱尔兰人》再见。

    PS:2019.12.4进行分数更正

     4 ) 昆丁新电影背后:被邪教凶案毁掉的人生,以及被苦难滋养的天才

    “苦难是艺术的养料”。

    (一)

    作为享誉国际的大师级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他每出一部作品都能牵动全球影迷的心。今年,昆汀又有了新动向,他的新作《好莱坞往事》即将登陆大荧幕与观众见面。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这部由昆汀执导,同时,由“全球最性感男人”布拉德·皮特与“全球最具贵族气质男演员”小李子联合主演的美国大片未映先火,从去年开始就吊足了影迷的胃口。

    【《好莱坞往事》剧照】

    而影片的剧情更是波诡云谲,矛头直指震惊世界,至今仍令好莱坞讳莫如深的第一邪教血案:“曼森家族”杀人案,尺度不可谓不大。

    血案发生在1969年8月9日,受害者是好莱坞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一家。

    【罗曼·波兰斯基与妻子塔特】

    这天本是非常平凡的一天,但对于波兰斯基却永生难忘。远在欧洲拍电影的波兰斯基突闻噩耗,几个小时前,一个清洁工打开了他家的别墅大门,震惊地发现里面被人血洗,屋外汽车的驾驶座上一个年轻人被刺五十一刀,血肉模糊。

    屋里更是凄惨,包括波兰斯基的妻子女星莎朗·塔特在内的四人被凶手用刀刺杀,倒在血泊中,目之所见,毛骨悚然。当时莎朗·塔特整整挨了十六刀,而她还怀着8个月大的婴儿。

    变态的凶手甚至还在门上用莎朗·塔特的血写了一个字:Pig!图片太血腥,在此不放出。

    这起惨绝人寰的好莱坞血案轰动了美国,成为各大报纸的头条。案件的凶手最终被锁定为邪教大头目“查尔斯·曼森”。这个人可谓臭名昭著,他原本是个三流音乐人,受嬉皮士文化启发,创造了知名邪教“曼森家族”,这个邪教唯一的目的就是毁灭世界。

    【查尔斯·曼森】

    当时,美国正处于一个癫狂的年代:摇滚、嬉皮士、性解放、越战、黑人民权运动……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当时的年轻人普遍迷茫,一些人受到蛊惑加入了“曼森家族”,为曼森卖命。随着势力的扩大,查尔斯·曼森吸毒、贩毒、组织卖淫、策划多起杀人案,可谓是无恶不作。

    这起血案发生后,查尔斯·曼森被信徒供出,锒铛入狱,直到2017年11月20日老死狱中,终年83岁。

    【查尔斯·曼森】

    吊诡的是:查尔斯·曼森的杀人动机至今不明,坊间传闻最盛的是由于波兰斯基曾拍过一部反映邪教之恶的电影《魔鬼怪婴》(又名《罗丝玛丽的婴儿》),所以,曼森想要杀鸡儆猴。

    也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曼森想发动末日的种族和阶级战争。另一种是曼森经过波兰斯基家门口问路时遭到了冷遇。但无论哪一种理由都罪不至死,令人难以理解凶手何以如此心狠手辣。

    (二)

    事件最惨的人物莫过于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他的余生都无法摆脱这场血案的阴影,他甚至曾拍过电影《苔丝》来纪念自己的亡妻。

    【罗曼·波兰斯基】

    波兰斯基是世界知名的天才导演,他的电影风格黑暗、阴郁,以擅长揭露人性之罪见长。很多奥斯卡影片都出自他手,比如《钢琴家》、《水中刀》、《魔鬼怪婴》。

    【罗曼·波兰斯基电影《钢琴家》剧照】

    同时,他也是柏林、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常客与宠儿,1965年《冷血惊魂》喜摘柏林银熊奖,2002年《钢琴家》荣获戛纳金棕榈奖。

    【罗曼·波兰斯基电影《冷血惊魂》剧照】

    然而,波兰斯基的一生并不快乐,一如他悲情的电影。

    1933年,波兰斯基出生在法国一个波兰籍犹太人家庭。当时,整个欧洲反犹太人主义盛行。出生后不久,波兰斯基便赶上法国反犹太人的浪潮。

    【四岁的罗曼•波兰斯基与家人】

    全家不得已迁回波兰。恰逢二战爆发,德军对波兰犹太人展开大规模屠杀。罗曼•波兰斯基的母亲、父亲和叔叔相继被抓入集中营,其后,母亲被纳粹用毒气毒死,父亲和叔叔侥幸存活。不到十岁的波兰斯基隐姓埋名,被一名好心的波兰农夫收养,得以保全性命。

    【罗曼·波兰斯基电影《钢琴家》中犹太人惨遭屠杀】

    悲惨的童年经历给波兰斯基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以致于后来斯皮尔伯格再三邀请他本色出演有关屠杀犹太人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他都以“挥之不去的痛苦”婉拒。

    【斯皮尔伯格《辛德勒名单》剧照】

    上天是公平的,在赋予苦难的同时,也赋予了波兰斯基一身才华。童年苦难深刻影响了他的电影风格,使之充满黑暗、阴郁与批判色彩。1958年,25岁的波兰斯基初次展露导演天赋,自编自导自演短片《两个男人和一个衣柜》,获得了5项国际大奖,包括布鲁塞尔电影节最佳影片第3名,初次引起欧洲电影界的注意。

    【罗曼·波兰斯基《两个男人和一个衣柜》剧照】

    两年后,他从罗兹电影学院毕业开始了自己的电影人生,先后在欧洲各国与美国拍片。《水中刀》(1962年)、《荒岛惊魂》(1966年)、《天师捉妖》(1967年)、《魔鬼怪婴》(1968年)都是这一时期拍摄的佳作。

    【罗曼·波兰斯基《魔鬼怪婴》剧照】

    1967年,他与好莱坞女星莎朗·塔特热恋,次年,步入婚姻的殿堂。1969年血案发生后,波兰斯基陷入极度痛苦中,电影风格变得更加阴郁。《麦克白》(1971年)、《唐人街》(1974)、《怪房客》(1976)等影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从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压得人窒息的阴郁感。

    【罗曼·波兰斯基电影《唐人街》剧照】

    波兰斯基曾说过:“我喜欢电影中的阴影,但生命中的阴影则不然。”可见,不幸的经历对他摧残之深。

    1977年,波兰斯基人生再次转折,他在拍摄照片时性侵一位未成年少女,犯下性骚扰女童罪。

    【被侵害的女童萨曼塔·盖默】

    为逃避审判,波兰斯基在候审期间逃往巴黎,三十年没敢再回美国,而这位被侵犯的女童因此事备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困扰,以致于长大后希望当局撤销此案,使自己重新开始生活。

    【罗曼·波兰斯基】

    2010年,波兰斯基在女方的申请下脱罪,他为自己辩解:“前妻的死给我带来了难以承受的悲痛。在这样的时刻,有的人选择吸毒,有的人选择酒精,有的人出家为僧。而我,则选择了性。”但这样的辩词显然不能让世人原谅他的罪行。

    (三)

    童年的阴影,血案的迷雾,强暴的污点,使波兰斯基的一生充满了魔幻色彩。他用才华与痛苦拍摄了一部部极具个人风格的经典电影。综观波兰斯基的电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成名阶段

    代表作:《水中刀》(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水中刀》海报】

    《水中刀》拍摄于1962年,当时,29岁的罗曼·波兰斯基刚从罗兹电影学院毕业不久,在波兰拍摄了这部电影。

    《水中刀》初步展现出波兰斯基的个人风格。整部电影仅有三名演员,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与一个落魄的永远在路上的朋克青年。三人因机缘巧合共同乘坐中年男子的游艇出游,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冲突,而这些冲突的根源在于人性,这正是波兰斯基最为犀利之处,擅长通过微小的事件来揭露人性的阴暗面。

    【《水中刀》剧照】

    影片充满隐喻,封闭空间内三人的暗流涌动,两性关系的互诱与对峙,成人与青年之间侵入与反击的拉锯过程,中产阶级婚姻关系的虚伪与脆弱,这些薄薄的面具在刀入水的刹那顷刻粉碎。影片中刀其实是一个悬念,有着无尽的象征意义。

    代表作:《荒岛惊魂》(1966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荒岛惊魂是波兰斯基的第二部作品,这部作品与《水中刀》颇为相似,都是表现密闭空间内人性的冲突。

    【罗曼·波兰斯基《荒岛惊魂》海报】

    波兰斯基似乎很厌憎中产阶级的虚伪,总想剥掉这层高尚的面纱。因此,《黄岛惊魂》中的男主同样是一名夸夸其谈的中产阶级,他有点钱,追求品位,自诩高贵,编造自己曾是个军人的经历。卖掉工厂在一个孤岛买下一座城堡,和自己年轻的妻子独守岁月。

    【罗曼·波兰斯基《荒岛惊魂》剧照】

    然而,这美好的一切随着凶徒的闯入被破坏了,面对强悍的凶徒,男主暴露出了自己的懦弱无能,人性的较量再次拉开:一方面妻子早已厌恶自己的丈夫,公然和客人调情。面对凶徒,她开始主动挑拨凶徒,激发他与丈夫的矛盾。另一方面丈夫既畏惧凶徒,同时,又想在妻子面前维护自己男性的尊严。

    【罗曼·波兰斯基《荒岛惊魂》剧照】

    最后,丈夫百般挣扎在妻子的教唆下干掉了凶徒,自己也因为受到刺激失去思考能力,沦为行尸走肉。而妻子则顺利逃脱了发疯的丈夫,逃离了压抑无趣的生活。影片扯下中产阶级的遮羞布,深刻地揭露了中产阶级的虚伪、脆弱与无用,面对强权与生活的贫瘠,中产阶级或许只能发疯。

    《天师捉妖》(1967),最搞笑的作品

    波兰斯基最搞笑的作品莫过于《天师捉妖》,这部电影对他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他与妻子莎朗·塔特相恋。塔特是好莱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著名的美女影星。她凭借几支广告走红,而后进入影视圈,随即参演了一些电视剧被大众所熟知。

    【莎朗·塔特】

    塔特美艳动人,15岁时曾获得过美国华盛顿小姐头衔,凭借相貌优势自然是吸引追求者无数。然而,绝美的外表也成为塔特的负担,她时常被公众认为是一个花瓶,而实则塔特并非是一个绣花枕头,1967年,凭借在音乐电影《娃娃谷》中的精彩表演,塔特荣获第25届 (1968)金球奖最佳女新人提名。

    同时,塔特也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女孩,在美国六十年代,她是第一批穿超短裤上街的女孩之一,这种特立独行的着装风格曾饱受指责,然而莎朗并不在意这些非议,甚至在和波兰斯基的婚礼上,已经怀孕的她身着超短白色连衣裙与波兰斯基完婚,以此作为对她批评的回击。

    【莎朗·塔特】

    1963年,她与自己的发型师杰伊相恋,这种关系因为波兰斯基的出现被打破。1965年,波兰斯基与塔特合作拍摄《天师捉妖》,波兰斯基被塔特的美貌所倾倒,而波兰斯基卓越的才华与温文尔雅的气质也深深吸引了塔特,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塔特随即同杰伊分手,但这并没有影响两人成为好友,杰伊一直是塔特的发型师,甚至那场血案发生时他就在波兰斯基家中参加聚会,以至于不幸牺牲。

    【波兰斯基与塔特因戏结缘】

    或许是爱情的力量,《天师捉妖》这部恐怖片呈现了许多喜剧色彩。《天师捉妖》讲述了研究吸血鬼的教授阿布西尤斯带着助手阿尔弗莱德(罗曼·波兰斯基饰)前去猎杀位于东欧特兰西瓦尼亚山村的吸血鬼,结果,碰到了吸血鬼祖宗,手段失灵,被吸血鬼追得乱跑的故事。

    【电影《天师捉妖》剧照】

    影片中,罗曼·波兰斯基饰演吸血鬼教授的助手阿尔弗莱德,莎伦·塔特饰演他们下榻旅店的老板笨拙可爱的女儿莎拉,两个人物在影片中坠入爱河,结果,莎拉被来自山顶的吸血鬼科若洛克伯爵掳走并吸血而死,这也触发了吸血鬼教授与助手前去追查真相的决心。

    《天师捉妖》的创意之处在于影片照搬了吸血鬼影片如《达库拉的新娘》的一切恐怖元素,但却被波兰斯基用作制造反差性的喜剧效果的条件,里面设计了很多有超于那个时代的创意桥段,比如,喜欢搞基的吸血鬼少爷、结尾处的丧尸舞会以及阴森古堡中奇特搞笑的追逐戏,影片整体观感既不恐怖也不诡异,而是实实在在的怪异和欢乐,这应该是波兰斯基这一辈子主题最欢乐的作品了。

    【《天师捉妖》是波兰斯基最欢乐的作品】

    尽管影片很逗比,但导演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却随处可见。影片制作精良,无论是外景、道具、演员各类奇特的造型、光效以及摄影和特技场面都有着极好的效果,尤其在修复版本中呈现出艺术品般的精致。

    演员的表演也都很到位,这得益于波兰斯基的严格,甚至连女友也不放过。当时,他与塔特的关系迅速升温,塔特按捺不住对波兰斯基的爱欲,在表演时非常紧张,无法进入状态,波兰斯基面对这种情况采取一贯强硬的作风,丝毫没有手软,在拍摄一个洗浴的镜头时,整整拍摄了七十次才过。

    【《天师捉妖》洗浴镜头】

    影片于1967年上映并被米高梅公司在北美地区发行,这也给了波兰斯基闯入好莱坞的机会。而他与塔特的爱情也在次年开花结果,走进婚姻的殿堂。

    【波兰斯基与塔特在英国伦敦举办婚礼】

    魔鬼怪婴(1969)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转折点

    《魔鬼怪婴》(又名《罗丝玛丽的婴儿》)被公认为是对波兰斯基人生影响最大的作品,甚至坊间流传正是因为这部电影对邪教问题进行批判,导致波兰斯基一家遭到邪教“曼森家族”的迫害。所以,这部电影是波兰斯基创作生涯绕不过去的分水岭。

    影片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是美国社会最动荡、最迷茫的一个年代。受摇滚、嬉皮士文化、性解放、越战、黑人民权运动等各方面的影响,人们用反抗习俗、反抗传统宗教等激进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愤懑,这也给了邪教可乘之机,而这部影片则大胆地对邪教问题进行了揭露。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街头嬉皮士文化】

    影片改编自美国惊悚小说作家、剧作家艾拉·雷文的原著小说《罗丝玛丽的婴儿》,波兰斯基非常忠实小说原著。甚至其中的每段对话、色彩的安排以及服装都是严格按照小说执行,并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故事讲述的是纽约一个籍籍无名的演员凯(约翰·卡索维茨饰)与妻子罗丝玛丽(米娅·法罗饰)搬到曼哈顿一间古老的公寓定居,坊间流传公寓有不祥之兆,但他们没放在心上。

    搬入不久,邻居的养女莫名其妙自杀身亡。这导致妻子不大愿意与他们交往,但丈夫却与他们殷勤往来,之后,一连串怪事发生了。

    经过妻子的调查,最终发现原来这群表面友善的邻居实际上都是巫师,他们信奉魔鬼撒旦,而她的丈夫为了自己的前途加入邪教,巫师们用巫术帮他弄瞎了其他演员的眼睛,助他事业顺利,但丈夫飞黄腾达的代价是让妻子怀上撒旦的孩子。

    【妻子发现真相时,巫师们正衣冠楚楚,谈笑风生】

    这部影片被波兰斯基处理得非常巧妙,整部影片没有一个如贞子般血腥的镜头,就连妻子梦见怪物侵犯自己,以及妻子看见没有瞳孔的婴儿都没有对怪物给出一个画面,而是全凭观众想象,但想象中的怪物反而是最吓人的。

    【妻子看见怪婴时没有给怪婴画面,观众仅能从妻子惊恐的表情中想象怪婴的模样】

    再加上影片大半部分都表现丈夫的体贴以及邻里之间的热情友好,而这看似美好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巨大的阴谋,这种反差足以令人感到如堕冰窖般的彻骨寒意。

    《魔鬼怪婴》不仅是一部经典的恐怖片,同时,也是对当时缺乏信仰、思维混乱下邪教盛行的情况进行揭露与抨击。其中,影片中有个镜头,妻子无意翻看一本杂志,上面写着一句尼采的话:Is god dead?(上帝已死?)

    这句话可以看作是揭露当时信仰混乱思潮的隐喻,邪教正是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偏激思潮来蛊惑民众。也许正因这一点波兰斯基才成为了“曼森家族”的头号目标。

    1981年《苔丝》,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血案是波兰斯基一生无法消除的痛。直到十三年后,他依然无法释怀,并拍下电影《苔丝》来纪念自己的亡妻塔特。电影《苔丝》改编自十九世纪英国批判主义文学开山鼻祖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之所以拍摄这部电影是因为这本小说是塔特生前正在读的一本小说,同时,她极力推荐波兰斯基将它拍成电影。但波兰斯基认为剧情老套,不符合他的创作风格,所以,没有答允塔特的请求。塔特去世后,波兰斯基认真读了《苔丝》并决定倾家荡产花四年时间拍成电影来弥补亡妻生前的遗憾。

    【电影《苔丝》海报】

    《苔丝》讲的是一个悲情的故事。十九世纪末,十七岁的乡村姑娘苔丝被富家子弟亚雷诱奸并生下小孩。苔丝因此遭到了世人的恶语讥讽,而这个小孩在不久之后就夭折了。满心伤痕的苔丝来到遥远的异乡开始了新的生活,她与鄙视封建贵族、思想前卫的青年克莱尔相恋、结婚。

    【苔丝被侵犯】

    新婚之夜,苔丝将过去的经历和盘托出,貌似开通的克莱尔却无法接受苔丝的不贞,离开她去了巴西。失去爱情的苔丝非常痛苦,但为了全家人的生活,只好忍受着屈辱和苦难,拼命干活,同时,盼着丈夫能够回心转意,回到自己身边。

    【苔丝与克莱尔相恋】

    克莱尔在巴西吃尽苦头,贫病交加,后悔当初遗弃苔丝的鲁莽行为,决定返回英国与她重归于好。但苔丝因为等不到克莱尔的回信,为了解脱全家无经济来源的困境,无奈之下把自己嫁给了当年诱奸她的亚雷,克莱尔看到这种情况,再次失望地离去。

    【克莱尔离去】

    见爱人离去,绝望的苔丝亲手杀死了毁坏她一生幸福的亚雷,并随克莱尔逃亡。最后在一个静谧的黎明,苔丝和克莱尔被捕。

    影片通过波兰斯基的改编,相比于小说原著,从电影语言上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灵魂上的感同身受。导演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并因为本片赢得法国最高荣誉的凯撒奖和奥斯卡的首肯。

    【罗曼•波兰斯基】

    同时,当年仅十五岁,被誉为“80年代欧洲影坛第一美女”的主演娜塔莎·金斯基不仅演出了苔丝的气质与美丽,也贡献了精湛的演技。

    【“80年代欧洲影坛第一美女”娜塔莎·金斯基】

    拿到剧本后,娜塔莎•金斯基对准英国的乡村女孩做足了表演功课,努力练习英文消除自己的德国口音,并深入英国乡村,体会苔丝这一角色形象。甚至跟小说中的苔丝一样在农场收小麦,挤牛奶。这部电影上映后,娜塔莎•金斯基声名鹊起,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被塑造的最完美的女性形象之一”。

    【电影《苔丝》割麦子片段】

    2003年《钢琴家》,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钢琴家》是波兰斯基排名最靠前的作品之一。拍摄这部电影时,波兰斯基已经七十岁高龄。这部电影可以看成是波兰斯基对于不幸童年的回顾,也是将纳粹屠杀犹太人这段历史记入电影的一次伟大尝试。

    【《钢琴家》评分名列前茅】

    斯皮尔伯格曾再三邀请年轻的波兰斯基参演有关屠杀犹太人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但他以“挥之不去的痛苦”拒绝,可见七十岁高龄的波兰斯基拍这部电影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影片中天才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阿德里安·布洛迪饰)是一名犹太人,在纳粹占领华沙的犹太区后,他饱受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为躲避屠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日复一日,艰难求生。

    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尚未经历战争体面优雅的钢琴家】

    表现战争残酷的电影有很多,不乏炮火纷飞或鲜血淋漓的大场面。而波兰斯基却独辟蹊径通过活生生的个人视角来体现战争的残酷,而不是直观的爆炸与血腥。

    在战争的摧残下,男主从光鲜亮丽的钢琴家变成衣衫褴褛的乞丐,从谈笑风生的正常人变成愁眉不展的落魄汉,从无拘无束变得每天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担心会突然死掉。

    【为躲避屠杀东躲西藏的钢琴家】

    整部影片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通过平淡而沉重,缓慢而有力的讲述方式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并铭记这段犹太人的血泪之歌。

    【经历战争残酷后犹如乞丐的钢琴家】

    (四)

    时间宛如尘沙将往事掩埋,无论痛苦还是荣耀都注定远去。如今,距离1968年那场惊心血案已过了整整五十年,昆汀导演决定在周年纪念日将这一往事搬上荧幕可以想象是一步大棋。

    这部电影注定有着非凡的意义:

    第一, 历史意义。无论是才华横溢的天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还是绝代芳华的女星莎朗·塔特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传奇人物,即使是臭名昭著的杀人恶魔查尔斯·曼森至今仍有很多人关注。影片从当年轰动一时的血案着手,反映那个时代的混乱、躁动、迷茫,注定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第二, 这是昆汀导演第一部纪实性作品,也可能是他最后一部带有个人风格的作品。众所周知,昆汀最擅长非线性叙事和黑色幽默,不了解的朋友可以看看他的代表作《落水狗》、《低俗小说》、《无耻混蛋》、《杀死比尔》等震惊影坛的作品。

    坊间传言昆汀打算拍完十部电影后退休,而第十部可能是《星际迷航》,所以,可以大胆揣测除非昆汀能把《星际迷航》这种科幻大片也拍出个人风格,否则,第九部《好莱坞往事》将是他最后一部带有浓郁个人风格的作品。

    第三, 史无前例的演员阵容。正如前文所述,本片集结了小李子和布拉德皮特两大好莱坞男神,他们无论演技、颜值,乃至艺术造诣都是实打实的巨星,两个人加在一起相当于好莱坞半壁江山,隔着屏幕便已感受到爆棚的魅力。而这次是他们继2015年十六分钟短片《选角风云》后的第二次联手,也是所合作的第一部大电影。

    【魅力四射的小李子与皮特】

    除了两大男神之外,女演员阵容也十分亮眼,莎朗•塔特由“小丑女”玛歌特•罗比饰演。她曾于2017年提名了奥斯卡影后,并和小李子合作过《华尔街之狼》,在宣布加盟之后,主演阵容也组成了三巨头。

    【小丑女玛歌特•罗比(左)饰演莎朗•塔特(右)】

    此外,女演员还包括了新生代实力影星达科塔·范宁。别看她是94年的小鲜肉,但已有《幽浮入侵》、《我是山姆》这样高口碑的作品。其他演员还包括著名影片《海上钢琴师》主演蒂姆·罗斯。

    演过《教父》系列、《闻香识女人》、《盗火线》这样电影的奥斯卡影帝阿尔·帕西诺,以及漫威电影中星爵他爸库尔特·拉塞尔。

    【阿尔·帕西诺】

    《好莱坞往事》也体现了一个天才导演向另一个天才导演的致意,是艺术精神的薪火相传。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1933年生)与导演昆汀·塔伦蒂诺(1963年生)】

    当社会秩序进入混乱,当信仰开始崩塌,唯有卓越的艺术家能以深刻的作品洞悉这一切,启迪人类的心灵。虽然,那个迷乱的时代已经远去,但在两位导演控诉的邪教血案背后,我们要永远铭记这样一段悲惨的命运。

     5 ) 布鲁斯李,插在美国大佬心中的一根刺——

    在讨论李小龙之前,容我引入一段往事。 有篇报道曾写过这么一件事: 【拍《鬼子来了》时,姜文去日本看了靖国神社。: 在一家卖武士刀的店里,他看中一把400年的刀,特别想买,可那把刀是文物,不能出售。 陪行的日本人就问姜文,为何对那把刀充满兴趣,姜文说: “这把刀给中国人带来了恐惧,摆脱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刀攥在自己手里,跟我的手合一,属于我。 ”】 姜文的回答一针见血地概括了中国那一代人对曾经的侵略者内心最真实的态度,极为形象。 对,是恐惧。 因为恐惧,中国电影的抗战叙事史中充满了滑稽可笑的“小日本”形象和手撕鬼子的戏码。中国影人和观众通过这样的方式终于把昔日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攥在了手里,用嘲讽和快感消解了曾经支配过中国人的恐惧。 这让我开始思考,那个曾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强的男人的布鲁斯李,是怎样一点点成了某些人心中的一根刺—— 熟悉李小龙的人都知道,李小龙先生真正赢得世界性声誉是在【龙争虎斗】在好莱坞上映之后——那时他已去世,未能亲眼得见彼时那条东方巨龙是如何烈日当空照耀大地的光荣壮景。 此后顺水推舟,持续数年,好莱坞乃至整个美国社会把他们所能给予一个人类的种种最高礼赞以多角度全方位(电影——武术——哲学——心灵)毫不吝啬地给予了这位来自东方的男子。 这当然跟李小龙的实力有着脱不开的关系。事实上,李小龙先生生前已在美国武术界打下赫赫江山,获得无数惊叹与荣誉——可那毕竟是一个专业的领域,还无法渗透大众。 死去的李小龙带着他的功夫片席卷全球,魅力势不可挡。人们开始一点一点了解他,认识他,然后不断被征服。最终他终于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化偶像之一。 在李小龙身上,我们欣慰地看见了美国社会兼容并包的伟大魄力。 但同时,我也不得不小人之心地开始思考,假如李小龙先生一直活着,他是否还能得到来自西方社会如此的尊重并通过美国社会促成他未来势不可挡的名望与地位? 我愿意相信他依然可以。因我希望所有的实力派无论生死都能得到公正的认可与待遇。但我对此并不乐观。 王小波曾在小说里说,死掉是最好的护身符。 结果生前潦倒的他死后爆得大名,直到今天,这个名字仍是网红般的存在。但你仔细想想,假如他一直活着,他的文章还能不能顺利发表,都尚且存疑吧。 但是,他死了。对社会不再是一个不可控的生命和因素。他对自己不再有最终解释权。承认和赞美一个死去的强者,必然让所谓大国风范确凿无疑。 看,中国社会多么包容。连王小波都能得到赞美。 看,美国社会多么伟大。即使在七十年代,我们仍然可以把最高荣誉献给有色人种。 可李小龙终究还是太强了。 客观上,他在展现美国风范的同时,也成了一个文化的“侵略者”。 正如昆汀所说,他是如此“傲慢”。如果你看过李小龙1971年面对加拿大记者的一段访谈节目,你可以反问自己,你何曾见过一个亚洲人面对白人的采访,竟然如此“趾高气昂”,如同老师指导学生一样掷地有声。而对对方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个西方人对东方“网红”的一次猎奇探究。 如果你了解昆汀,你会记得他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是李小龙的粉丝。李小龙生前需要美国,而美国在李小龙死后也需要他。在这样的背景下,热爱李小龙,赞美李小龙也几乎是美国人的一种政治正确。 但你仔细想想,昆汀可曾有过一次认真谈论李小龙其人或在电影中对其表达过敬仰?其实没有。我们能看见的,只是符号化的使用。 直到好莱坞往事的出现。 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的确是真诚的。昆汀展现了他对好莱坞的温柔。同时,也终于破天荒地表露出了他对李小龙的真实态度。 在被李香凝质疑后,昆汀终于无法再掩饰他对李小龙的想法。他认为李小龙确实是个傲慢的人,理由是他看过琳达写的传记里有提到李小龙“绝对说过”他可以“打残”阿里(事实证明昆汀在撒谎,传记里这段话是影评人对影迷反应的想象,并非李小龙本人所说)。 这时你就会知道昆汀为什么会那样处理李小龙的角色。 他让李小龙说出他可以打残阿里的话,然后让克里夫嘲笑他。李小龙问他你笑什么,他说阿里可以打死你。之后克里夫在原剧本里就打脸了李小龙,并坐在李小龙身上羞辱了他。直到皮特反对,昆汀才稍稍修改了一点点,但装逼不成反被操的“李小龙“仍旧狼狈不堪乃至引发了电影院的哄堂大笑。 显而易见,昆汀对于“打残阿里”的李小龙耿耿于怀,以至于电影里都不需要阿里出手,一个克里夫就足以代替阿里教训了李小龙。 而满屏的嘲讽和电影外昆汀对李小龙言之凿凿的栽赃通过电影里的不忿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你?李小龙,能打败阿里?我不用阿里出手,一个替身演员都可以教你做人。 ——这才是昆汀有史以来对李小龙最“真诚”最毫无保留的态度。 事实上,阿里和李小龙彼此敬重。而以李小龙的格斗实力,他也未必赢不了阿里。琳达曾说,李小龙讲过,他和阿里迟早会有一战。只是他没能等到那一天。 阴差阳错之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身就强大而骄傲的李小龙一方面被美国人公认为英雄的存在;而另一面的事实则是,他作为华裔竟然如此自信,强大,无论在气势还是实力上都是王者一般的存在。他终究是以东方人的身份在武术界格斗界乃至娱乐界实现了针对美国社会的“文化侵略”(尽管他的荣誉与美国社会的推波助澜相辅相成),这让很多骄傲的美国人都觉得有点憋屈吧。 以至于他的骄傲自信在昆汀的意识中,不知何时开始引发了被害妄想症,变成了可以“打残阿里”的傲慢。这种忿忿不平的压抑不知埋藏了多少年,终于在极尽“温柔”的好莱坞往事中,以李小龙被克里夫教做人的方式报复性地发泄了出来。 那种矛盾的心态,正如姜文面对武士刀时所说的一样: “这把刀给中国人带来了恐惧,摆脱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刀攥在自己手里,跟我的手合一,属于我。 ”】 而李小龙这把刀,则早已不知不觉刺伤了美国人的自尊心,成了以昆汀为代表的部分美国人心中埋藏已久的刺。面对来自他们心中“弱国”的强者,先是表示欣赏,尊重,但终于无法面对那受伤的自尊心,最终把象征着恐惧的想象——一个并不存在的傲慢愚蠢的李小龙攥在手里,然后大加嘲笑,再恶狠狠地摔到地上。 他们相信这样就可以“摆脱恐惧”。但事实上真正的恐惧并不是来源于这个“侵略者”,而是源于恐惧强者的美国人的脆弱的自尊心。 昆汀,哭一场吧,承认你讨厌李小龙吧。别再心怀愤恨地自欺欺人了。

    最后,容我问一句——

    如果有一天,宁浩在一部“献给中国电影的一封温柔情书”中捏造阿里说过他可以“打残李小龙”(事实上阿里跟李小龙的好朋友李俊九先生间接学习过李小龙的“精确拳”,并盛赞李小龙是他所处的时代最强的武者),然后由吴京出面把阿里打得屁滚尿流——那时大家又会如何反应呢?

    我的答案是,我会像今天看待昆汀一样看待宁浩——你丫有病吧?

     6 ) 電影就是老子的槍《從前有個好萊塢》

    影院好读版

    如果你問我:「Lizard,今年你覺得年度爽片是哪一部?」在這幾天之前,我的回答會是「戰鬥天使艾莉塔」、「蜘蛛人:離家日」,現在我會告訴你是《從前有個好萊塢》這部全長160分鐘的電影讓人由外到內,由內到外,爽的發燙,更重要的是其承載了導演昆丁塔倫提諾對於美國電影滿滿的愛,在西部不死,只是凋零時,他老兄出來開了一槍。

    160分鐘昆丁帶給我們的是什麼?不只是60年代好萊塢的高度還原,以及各種令人會一笑的致敬,還有那一如往常後現代的敘事手法,更多的是一種對美好年代的懷想,過氣西部片演員瑞克達爾頓與他專屬替身克里夫布茲兩人在片中的一明一暗演繹的兄弟情反映了時代轉變下的不得不,讓你不得不讚嘆角色設計上昆汀是多麼的敏感的抓到李奧納多與布萊德比特的螢幕形象,一個敏感神經、一個粗中有細,兩人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十五年合作經驗讓兩人彼此之間不需要說太多就能理解彼此的心意,李奧納多飾演的瑞克達爾頓對於自身的處境相當的理解,他已經不能在美國大銀幕演出,取而代之的是「他媽的義大利西部片」(義大利西部片當時慣例是找沒名的演員來演,因此雖然被找去演電影很好,但也代表你的名氣低落,當然本片找了李奧納多這種家喻戶曉的大明星來演這個角色,又再次形成了一種戲裡戲外高反差的趣味。),不只重現當年美國西部片演員心中對這種義大利西部片變體的不屑,也是昆汀的自我調侃,因為他自己就是義大利西部片的愛好者,同時這種拼貼的「變體」是他的最愛,跨時空跨文化的拼貼在他的作品裡屢見不顯,於是在本片裡雖然他的虛構服貼著時空(也就是所謂對時代的高還原)他也給讓克里夫布茲在那一個下午,經歷了變體西部片的冒險,作為一個外來者(但同時他比小鎮上的人更屬於小鎮,就像電影裡瑞克達爾頓演出的戲那樣,一個無名者來到小鎮,用暴力證明他比其他人更適合在此地生存)克里夫布茲來到多年前曾演出的荒廢片場,卻發現這個地方被嬉皮們佔據,所有嬉皮都盯著他。

    而他所認識的,當時片場擁有者卻不見人影。

    在這一場帶著懸疑與恐怖戲中昆汀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時代的變遷,同時也是西部精神的復興,因為西部精神並非自由、平等、博愛,而是暴力、暴力、暴力,即便同樣都位處貧困,克里夫布茲不屑於這些寄生他人片場的嬉皮們,他雖然同樣一窮二白,住在小拖車,看著小電視,摸著小狗,替瑞克當替身之餘,還要拉起袖子,替瑞克修天線,修水電,還有修瑞克那貧乏的自尊,但他卻也活的愜意,於是當嬉皮戳破瑞克的車胎,他無情的抱以老拳,打的他滿口是血,同時要他把車胎修好,這樣的安排自然是發人省思,不只打了不尊重他人財產的嬉皮一臉血,或許也打了戲外左派思潮日益強盛的美國青年一臉血。

    同一時間,在克里夫解決嬉皮,瑞克努力客服難關的時候,馬格羅比飾演的莎朗蒂也在取書書店的對面,發現了自己主演的電影,這個角色在本片中就像當於調酒上放的薄荷般親新,是片中唯一沒有陰暗面的角色,即便是私下生活,也與「明星」氣質最接近的角色,沒有被電影院櫃檯認出來,也不遷怒,而當電影院櫃檯人員要求她去與電影海報合照「以免沒人認出來妳是誰」她也笑嘻嘻的擺了姿勢,並愉快的進入一場電影院,一邊看電影,一邊回憶拍電影的時時刻刻,也一邊探看其他觀眾對自己演出的反應,同時昆汀也用她看電影這事件,替另外兩個角色的事件進行了時間的錨定,他們各自進行的事件正好是一部電影放映完的時間,昆汀曾經說他是為了莎朗蒂才拍這部電影,莫怪乎最後莎朗蒂在本片中既美麗又純真,在人際關係複雜的演藝圈中彷彿白蓮花,也怪不得她的聲音最後會被作為瑞克晉升上流的天堂之音。

    瑞克是演員,克里夫是替身,然而克里夫才是真牛仔,瑞克只是假牛仔,他是扮演牛仔的演員,而真牛仔的生活從不光鮮亮麗,更無所謂餘裕,而是浪蕩於日落黃沙間,拼死拼活,只為爭一口飯吃,即便懷有一身本領,卻不因此萌生越軌之意,兩人雖是主僕關係,卻也是平等關係,因為克里夫的每一毛錢都出自扎實的勞動,正如瑞克的每一毛錢都出自扎實的勞動,不一樣的是克里夫自在自得,瑞克卻恍恐不安,因為作為明星,作為演員,如果不自我感覺良好,不被人看見,他的生命便會真的消亡,我們看見他私下坐在泳池努力的與空氣對戲,熟記台詞,於是我們也能同理當他與年輕新秀對戲時出錯的挫敗,還有什麼比那場他與小女孩對話的戲更令人感到哀傷的呢?他價值觀如此保守,小女孩價值觀如此進步,一顆如要墜落的暗星,另一顆如要升起的晨星,兩人卻能平等的相談甚歡,因為他們都是盡責的演員,這也是昆汀在本片中又一次對「地位不相等卻能平等對話」做的展演。

    戲裡對戲裡,戲裡對戲外的交互指涉,讓這部電影趣味橫生,當布魯斯李(李小龍)在片場誇耀自己的雙手厲害到要被註冊「致命武器」,使用這只手殺人會被抓去關,克里夫卻吐嘈他,任何人用手殺人都要被關,如果將這段劇情比較電影後半段嬉皮們闖入瑞克家中(在歷史上其實他們是闖入對街的沙朗蒂家中),被克里夫問你是誰時,他們所回應的:「我是魔鬼,來這裡幹魔鬼的勾當」我們可以見到昆汀是多麼的著迷於對這些「神話」除魅,拳頭就只是拳頭,正如嬉皮就只是嬉皮,就算殺了人也跟一般人殺了人沒兩樣。(沙朗蒂老公,名導波蘭斯基曾經懷疑李小龍是侵入宅邸的殺人兇手,但在本片裡,昆汀明顯不採信此種說法,對他而言當時的李小龍就是一個很單純,對自己身手自信的,很酷的武打演員而已,所以他大膽的讓虛構人物克里夫將布魯斯李給拋飛並撞凹車身,除了趣味外,也旨在破解神話,畢竟圍繞在李小龍身旁的雲霧因為其名氣已經變得過於濃厚,以致於作為電影人的李小龍被遺忘了。)如同其《惡棍特工》(又名《無恥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事實上無恥混蛋這個譯名比較好,為了這個片名,當初昆汀所費不貲。),在展示納粹的美學之外(看看那精美優雅的猶太獵人),毫不掩飾對納粹的痛恨,那個英語裡多出的「u」說的就是你,昆汀並不介意事實是什麼,因為他所要說的是無論你們(納粹)這些人多懂美學、多有素養,你們(u)還是一群混蛋。

    而對你們這些混蛋最適合的是什麼呢?

    就是以眼還眼,用充滿美學的方式將你們撲滅。

    對昆汀而言最適合展現其美學的當然就是電影了,於是在本片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在瑞克主演的作品裡頭,他用噴火器闖入精美的納粹高官會議廳,將他們烤的嘎崩脆,之後又在電影尾聲又幹了一次。其他在本片裡很有趣的小細節除了所提及「義大利通心粉電影總是讓說不同語言的人一同對話」這種前頭被瑞克抱怨的義大利西部片特色,在後半段宅邸攻防站表現在瑞克的新老婆身上,她講了一大串沒有字幕的外語,而對「義大利通心粉電影」的熱愛也出現在克里夫的晚餐上,他吃的正是通心粉。

    電影最後半小時算是昆汀對觀眾期待的大放送,畢竟聽聞本片與曼森家族謀殺案如此息息相關的觀眾,因為在電影開始沒多久就見到那看來慵懶又帶點陰沈的查爾斯·曼森,必然抱持期待「這傢伙什麼時候要開始進行陰謀?」然而電影半點都沒有帶到他,事實上,寄生農場的嬉皮們到了最後半小時才說出他們是由曼森派來的,然而他們卻搞錯了房子,跑到了對街瑞克的家,同時還撞見了白天去他們那邊揍人的克里夫,這是典型的昆汀戲碼,從《黑色追緝令》就有的,兩個冤家因為巧合相遇,然後一方被另一方莫名奇妙的幹掉,在屋子裡正嗨著的克里夫游刃有餘的人狗合一,把闖入的三個嬉皮打的狗都不如,而操著外語的瑞克老婆也加入這一團血腥爆笑的混戰之中。

    你以為是明星的女孩,原來是嬉皮,而你以為是嬉皮的,原來是明星,影迷與明星的距離拉到最近的時候,卻是典範破滅的時候,嬉皮男女看到的那個出來對他們咆哮,並要他們快點開著破車滾蛋的,居然是他們童年崇拜的偶像,他們從憤怒轉為震驚,從震驚轉為竊喜,然後從竊喜中萌發想法,他們要將這被人唆使的殺人行為,昇華成一種偉大儀式的一部分,一直以來昆丁都是暴力的愛好者,在他的作品裡,暴力是中性而不帶負面道德屬性的,而這正是典型的美國精神,因為與言論自由息息相關的,正是擁槍權,人們的權利不是由政府賦予,而是由手中的槍械賦予,政府只是人民雇用來處理瑣碎事務的機關,在本片裡頭,昆汀不只捍衛了好萊塢的暴力傳統,也捍衛了自己的暴力傳統,於是他一方面讓嬉皮們義正詞嚴的說著:「這個地方住的人都是在電視上教我們如何殺人的人,而看著他們長大的我們現在回來殺他們,這不是太美妙了嗎?」一方面又讓沾染神明氣質的明星屠殺這些想成為邪神的嬉皮暨影迷們,或許對昆汀而言,暴力從來與正義無相關聯,反而與人類的地位升降相關聯,否則為何最後安排了這樣一個漫長的鏡頭,關於一個過氣演員,因為用噴火器殺了破窗而進入泳池的女嬉皮,最終受到隔壁棟大導演波蘭斯基的妻子莎朗蒂的邀請進入屋子裡呢?如果暴力不能改變地位,翻轉人生,瑞克(昆汀)這際遇又怎會如此呢?

    在界線混淆的江湖裡,使塵埃落定的,終究是槍聲。

    承認吧,我們喜歡昆汀,因為我們喜歡暴力,沒有暴力的蠻橫,就沒有鐵漢的溫柔,而暴力與溫柔的交互作用,正是昆汀作品時常出現的現象,就如《追殺比爾》裡頭女主找另一個女殺手復仇,兩人交手到一半,另一個女殺手的女兒卻突然進來,於是兩個人暫停打架,假裝閒話家常,因為沒有暴力,便沒有溫柔的餘裕,而在女殺手被殺死後,復仇成功的女主告訴女殺手的女兒:「妳隨時可以來找我復仇,而我也會隨時準備好殺妳」在不平等的世界裡,只有暴力是平等的,也只有暴力能辨識誰是真才實料,猶如槍手決鬥,傳說毫無意義,神話毫無意義,槍法決定一切。

    昆汀手持攝影機,以他精湛的槍法,改變了莎朗蒂的結局,從今以後人們會問:「莎朗蒂是死了嗎?」答案不再是肯定,而是會反問,「你是說昆汀的電影裡還是昆汀的電影外呢?」昆汀以電影為槍,用一顆子彈將另一顆子彈彈開,以一種蠻橫對抗另一種蠻橫,這樣的蠻橫,就是他的溫柔,他彷彿對著觀眾下了戰書:「你覺得不公平,不平等嗎?那就帶上你的槍,來痛快決鬥一場吧。」

     7 ) 昆汀如何书写他的情书

    二刷,好感飙升,太感动了。

    首先,很喜欢波米的解读,对我产生了启发,但二刷的时候发现这种解读还是有明显漏洞:旁白在帕西诺和小李刚会面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一次,以及,第三幕的日期出现方式也并没有不同(只是因为跨度大所以在前面加了黑底白字的“六个月后”,具体日期还是以黄色小字出现了),但很庆幸和感谢有那期长节目驱动我二刷。

    这篇写得很简单,更多的相关细节就不加入论证和深化了,只是尝试提供另一个观看角度。这个角度是基于我二刷的感受形成的—— 私以为第一幕还是常规的,虚构人物与真实人物看起来处在同一时空,有关现实和电影的分界也并未形成,所以是被默认为现实的。

    现实时空→电影时空的递进是由第二幕开启的,且并没有那么数学题,而是以体验性极高的方式:

    第二幕之始:进入影院

    Sharon Tate开始看电影,但由于平行剪辑的进行,放映机的光不止投放出了Sharon出演的电影,也投放出了Rick正在拍摄的电影,于是观众开始看Sharon出演和Rick出演的电影。

    值得注意的是,Rick这一部分的影像介质却与本片自身完全一致(这很重要,因为这并不“合理”)。借着Rick拍片的情节契机,昆汀用承认摄影机在场的方式开始陆续模糊Rick、Cliff所在的时空与电影的界限。

    这一部分(图一)与其他Rick出演影视作品在影像介质上的对比

    第二幕的两条线很有趣,Cliff虽然没有在Rick的片场,但他去到了一个废弃的片场(两人曾经也在那拍过西部剧集),而他的体验也是电影感和日常感交织的。

    Rick线和Cliff线都在相似的环境与元素中

    对Rick、Cliff所在时空边界的模糊在Sharon看电影期间完成了。随着Sharon走出影院,作为真实人物的她与虚构人物Rick、Cliff所在的时空之间,已经形成区隔(银幕内外)。

    第二幕尾声:走出影院

    第三幕,Rick和Cliff回归好莱坞,他们所在时空的边界模糊性开始随之传导到Sharon所在的时空(下飞机后的一整组分镜复制了开篇波兰斯基与Sharon的登场)。

    并且,随着旁白和分屏等设计开始大量介入、好莱坞街边的霓虹灯一盏盏被点亮,这个时空开始变得越来越“电影”。

    大量体现“电影自觉”的元素被加入
    用大篇幅表现的“好莱坞亮灯”:造梦

    于是,反杀在“电影”的庇护下完成,历史的轨迹再次被可爱的电影人所修改,最终,一个全新的平行时空被昆汀用片名盖上了电影的印章。

    同样是“献给电影的情书”,昆汀书写《好莱坞往事》的时候比《雨果》《艺术家》《爱乐之城》乃至他自己的《无耻混蛋》都更在意这封情书的格式——它不能仅仅是关于电影,还必须以他心中最“电影”的方式写就。

     8 ) 影片结尾不是惨案的结束,而是惨案的开始

    原本定于10月25日登陆中国市场的《好莱坞往事》于10月18日宣布撤档。

    一个月过后,归期未定。

    近日,网路有资源流出,也算解了一众昆汀影迷的馋。

    影片讲述了一个过气的电视演员和他的替身的一段经历,由此带出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那个浮夸又动荡的好莱坞。

    在片中扮演替身的皮特与自己在拍摄中的替身

    在《好莱坞往事》中,昆汀继《无耻混蛋》火烧纳粹之后,又玩了一把火烧嬉皮。

    再坚持几年,昆汀没准也能打造一套自己的“火烧”系列了。(玩笑)

    《好莱坞往事》IMDB评分8.0,豆瓣评分7.4,与之前作品相较落差不小。

    有影迷表示失望,认为没有了非线性叙事还叫昆汀吗?

    小官觉得吧,这部影片还是有着很强的昆汀色彩的。

    首先就是女人的脚。

    片中,玛格特·罗比自从进了影院脱了靴子之后,就几乎没再穿过鞋。

    这可是长筒靴,注定一部有味道的电影。

    另外,昆汀照样在作品中卖弄着电影史的知识储备,比如意大利西部片,比如TV Guide,比如旧时好莱坞的风土人情,昆汀甚至给一个嬉皮女孩起了一个“日舞”的名字。

    还有人认为影片映前打着“曼森杀人案”的幌子是挂羊头卖狗肉。

    小官也不认可这种观点:

    首先,毕竟是一桩悲痛的人间惨案,如实表现未免太残忍了;

    其次,当事人还在世,出于对人道主义的尊重也不能拍,何况两位导演还是朋友;

    再次,本片名为“好莱坞往事”,香港译名“从前,有个荷里活”。很明显,导演讲的就是好莱坞的故事。

    至于那桩案子,不过是个引子罢了。

    小官看过片子后,有一个猜测。

    影片不完全是对历史的戏说,讲的仍是那段惨痛的灭门惨案。

    只不过在进入惨案之前,影片就结束了。

    影片的结尾不是杀人案的结束,而恰恰是杀人案的开始。

    至于原因,卖个关子,放在文末再说。

    先说一下与这部影片相关的背景,以及它之前之后的那些事,和那些电影。

    -01-

    1969年8月9日,好莱坞发生了一桩震惊世界的惨案。

    案子发生在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家中。

    在现场,警方发现了5名死状恐怖的死者,死者生前都遭受过非人的折磨和凌辱。

    其中,波兰斯基的妻子——好莱坞女星莎朗·塔特身中18刀。

    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已怀孕八个半月的莎朗·塔特被开膛破肚,腹中胎儿被掏出。

    波兰斯基,因为在外地拍片的缘故,从而逃过一劫。

    凶手还挑衅般的留下了杀人信息,卧室门上被写上“PIG”等字样,经检验是用莎朗·塔特的血写成的。

    案子第二天,同样在比弗利山庄,一对富商夫妇也在家中被杀害。现场同样惊悚,也留下了“PIG”等血字。

    这两起血腥的连环杀人案,在当时被称为“好莱坞凶杀案”。

    警方排除了财物、仇杀、情杀等动机,除了现场留下的痕迹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关联之处。

    这场案件,引发了全美上下的一致恐慌,尤其是名人富豪们。

    经过两个月的调查,警方仍旧毫无收获。

    然而就在案情陷入僵局时,意外的转机出现了。

    警方收到了来自监狱举报,来自一名被捕的妓女,她说自己的狱友是“好莱坞凶杀案”的凶手。

    这个狱友叫苏珊·阿金森,在押期间精神异常,还口无遮拦的跟狱友分享自己的杀人经历,其中就包括了轰动一时的“好莱坞凶杀案”。

    由此,牵出了背后的曼森及曼森家族。

    连环杀人案告破,“好莱坞凶杀案”从此也被称作“曼森杀人案”。

    -02-

    要理解这桩杀人案的深层原因,还是要回到那个年代的美国社会。

    1960年代的美国社会充斥着动荡和不安。

    关键词:冷战、越战、古巴导弹危机、核威胁、政治暗杀、民权运动。

    在如此颓废且混乱的环境下,性解放、毒品、流浪等社会现象席卷美国(《阿甘正传》有呈现)。

    出现了一批名为“垮掉的一代”的中产阶级青年群体,形成一股嬉皮文化。

    嬉皮文化,在当前被包装成一种年轻人的心灵鸡汤,比如“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心灵和肉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小说《在路上》、电影《逍遥骑士》也被奉为圣经。

    但在当时,构成这一群体的就是一众信仰崩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青年。

    1934年出生的曼森有一位“太妹”妈妈。

    曼森的妈妈在16岁时就生下了他,之后接连进出监狱。

    耳濡目染的曼森也成为一个问题少年,成了监狱的常客。

    到1966年出狱时,32岁的曼森大约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

    曼森出狱时,正是嬉皮文化风起雨涌之时。

    面对这些有钱又有闲的青年,狡黠的曼森感觉自己的时代来了。

    利用自己出众的演说天赋,再加上多年的社会洗礼和监狱经验,曼森很快有了一批忠实的信众,称为“曼森家族”。

    起初,“曼森家族”只有曼森一个男性,其成员大多是曼森的嫔妃。

    曼森自称耶稣转世,将带领信众度过大劫难,用各种方法给信众洗脑。

    他们以一个废弃的电影片场施潘片场(Spahn Ranch)为大本营,让一个女性成员用性控制了失明的片场主,进行着各种犯罪活动。

    这在《好莱坞往事》中也有描写。

    1970年6月15日,“曼森案”正式开庭。

    1971年1月24日,陪审团终于给出了一致意见:认定四名被告人谋杀罪、阴谋策划谋杀罪成立。

    1971年3月29日,陪审团宣布了对曼森等四名罪犯的刑罚判决:电椅死刑。

    但此时发生了一件戏剧性的事情。

    1972年因加州废除死刑,曼森的死刑没有被执行,只能自动转为无期徒刑。

    服刑期间,曼森曾12次申请假释,但都遭到了拒绝。

    在狱中,曼森仍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平均一天能收到4封信众的来信。

    2013年底,他甚至与一名26岁的追随者在狱中结了婚。

    2017年11月20日,83岁的曼森死在了狱中,但他留下的罪行和痛苦却永远留了下来。

    -03-

    “曼森案”发生后,成为了多部电影作品的灵感来源。

    其中,既有追索真相的纪录片,也有借题发挥的商业片。

    美国著名的重金属乐队“玛莉莲·曼森乐队”,主唱玛莉莲·曼森的名字,来源于玛丽莲·梦露与查尔斯·曼森的结合。

    该乐队其他成员的名字也是一位美女和一个杀人狂的结合,标明一种“非常罪非常美”的审美态度,而非曼森的追随者。

    好莱坞著名恐怖片《鬼娃回魂》中,附身鬼娃的变态杀手叫做查尔斯·李·雷。

    查尔斯就是曼森的名字,另外两人也是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杀手:刺杀肯尼迪的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和刺杀马丁·路德·金的詹姆斯·雷。

    -04-

    关于“曼森案”的作案动机,有两种解读。

    其一,就是《好莱坞往事》中演的,纯粹是杀错了人。

    片中曼森到波兰斯基家踩点

    案件数十年后,曾参与连环杀人案的曼森家族核心成员回忆道,这场凶案只是单纯的杀错了人而已。

    波兰斯基的豪宅原本属于一个知名音乐制作人特里·梅尔切。

    曼森一心想出名,特里曾答应给他出唱片。

    曼森曾经有一个音乐梦

    但曼森的音乐天赋实在有限,特里遂放了他鸽子。

    对此,曼森怀恨在心,对信众下了“以最残忍的方式处决里面住着的人,并且不能留下活口”的命令。

    万万没想到,豪宅换了主人,无辜的六个人(包括一个未出生的婴儿)为此失去了生命。

    其二,就要说到一部著名的影片——《魔法圣婴》。

    1968年,波兰斯基导演了《魔法圣婴》一片。

    这部电影中有一群信奉撒旦转世的人,电影中象征魔鬼降生的婴儿,以及隐喻天主的轻薄虚假等元素,让这部反基督的恐怖电影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之前提到,曼森自诩为耶稣转世,波兰斯基的这部电影惹怒了他,遂下令灭门。

    -05-

    波兰斯基大名在外,不再多说。

    接下来小官说说惨案的女受害人莎朗·塔特,以及和两人相关的几部电影。

    塔特从年少就容貌惊人。

    15岁时曾获得过美国华盛顿小姐头衔。

    她凭借几支广告走红,而后进入影视圈,随即参演了一些电视剧被大众所熟知。

    塔特是个非常有思想、有个性的女孩。

    在六十年代,她是美国第一批穿超短裤上街的女孩之一。

    这种特立独行的着装风格曾饱受指责,然而莎朗并不在意这些非议,甚至在和波兰斯基的婚礼上,已经怀孕的她身着超短白色连衣裙与波兰斯基完婚,以此作为对她批评的回击。

    塔特原本与自己的发型师杰伊相恋,遇到波兰斯基后两人分手。

    但三人维持着一种颇为奇妙的友情。

    在惨案发生时,杰伊就在塔特的家中,也是受害人之一。

    1965年,波兰斯基与塔特合作拍摄《天师捉妖》的波兰斯基为数不多的喜剧片。

    两人因戏生情,走到一起。

    惨案发生后,波兰斯基陷入极度痛苦中,电影风格变得更加阴郁。

    之后的《麦克白》、《唐人街》、《怪房客》等影片都可以感受到令人窒息的阴郁感。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波兰斯基也不失为一个好男人。

    1977年,波兰斯基人生再次转折,他在拍片时性侵一位未成年少女,这在美国属于重罪。

    为逃避审判,波兰斯基在候审期间逃往巴黎,三十年没敢再回美国(2010年,在女方谅解下,美国取消了指控)。

    1979年,波兰斯基拍摄了改编自哈代作品的《苔丝》。

    之所以拍摄这部电影是因为这本小说是塔特生前正在读的一本小说。

    塔特曾推荐波兰斯基将其改编为电影,但波兰斯基认为剧情老套,拒绝了。

    塔特去世10年后,波兰斯基拍摄了《苔丝》,以纪念亡妻。

    最后,来解答一下开头时的那个问题。

    前文中提到,“曼森案”共有5位受害者,3男2女。

    而在《好莱坞往事》中,留在塔特家中过夜的是4个人,2男2女。

    在片中,昆汀又玩了一把“戏中戏”。

    其中,一部电影的海报中,小李子扮演的里克·道尔顿的名字是加了黑框的,这也预示了里克会死去。

    影片结尾,里克接受了塔特的邀请,去家里喝一杯。

    这时,塔特家中凑够了3男2女。

    或许,在里克走进塔特的家门后,才是惨案的开始。

    欢迎关注公众号【光影阐史官】,讲一段故事,与电影同行

     短评

    看了一个小时,以后也不打算补了。人生中也没什么非看不可的片子

    8分钟前
    • 舒农
    • 还行

    5星,前面以为阿莫多瓦金棕榈能拿了吧,看完这部,嗯,不一定哦,哈哈。剧透一点,有李小龙模仿秀,世界影史和流行趋势大融合,戏中戏,讲的是有电影梦的明星和替身的故事,开头描绘好莱坞的梦幻豪华,中间各种致敬,后半段情感升华,整部影片不管是摄影,剧本,演员表演都是顶级水准,影片节奏让我很兴奋,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看完戳中泪点了。但觉得,即使戛纳大奖分猪肉,好莱坞往事和痛苦与荣耀都是有资格拿金棕榈的,这两部片也可能会出男演员奖(小李子有戏,我觉得同片他的层次和空间更好),此片商业与艺术两不误嘛。

    13分钟前
    • 基本一视同仁
    • 力荐

    前面是你没见过的昆汀,后面是你见过的昆汀。

    14分钟前
    • 柯诺
    • 推荐

    昆汀电影里一贯的成吨的血浆没有了,无穷无尽的暴力没有了,源源不断的话痨也没有了,这让电影显得冗长且无聊,只有恋足癖和最后半小时的高潮能挽回颜面。小李子的表演依然不懂得节制,各种用力过猛,劲儿劲儿的。皮特虽然耍帅,但也只是耍帅而已,和李小龙的那段耍帅更是觉得有失偏颇。所谓的迷影情节,因为全程被割裂,最后被“嫁接”进来的感觉很违和。吹得有点过了,这不是昆汀最好的作品。

    1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昆汀·谈伦蒂诺的新片《好莱坞往事》太文艺了,还是他一贯的复古胶片质感,但剧情却一返常态,完全不是你期待的那种痞子昆电影。它非常的文艺,没有故事,不仅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讲好莱坞居民的浮生一日,就算到了高潮也故意用上帝视角的旁白间离故事,出现了大量准确的时间信息,甚至还有跳跃的故事时间跨度,总之感觉就是观感上如何不爽他就怎么来。最后的高潮十几分钟可以证明这就是昆汀电影,还是《无耻混蛋》里平行时空改变历史的玩法,告诉你电影是什么。可能是抱的预期不一样,以为会有暴力血浆和爽爽爽,结果昆汀这回玩的是彻底的反类型片,创作思维上是艺术电影的玩法,太出人意料了!对于普通观众开始,这种片子不好看,没有娱乐性,但从电影人创作的角度看,它值💯分。你可能也会像我这样,越回味越觉得昆汀这次的创作思路很厉害。

    1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假如曼森杀人案没有成功,莎朗·塔特没有遇难,波兰斯基没有性侵幼女,没有四十年如一日的逃亡生涯,而是和妻子、孩子共享天伦之乐。假如瑞克结识波兰斯基,千里马遇伯乐,迎来事业第二春。假如瑞克不再经济窘迫,也没有解雇克里夫。假如……世上没有假如,但是昆汀给了我们另一种答案。用瑞克和克里夫的经历纪念曾经还没有被商业侵蚀的好莱坞;用迷影瞬间、致敬桥段作为写给电影的情书、献给影迷的礼物;用颠覆现实的故事给曼森家族迎面重击,报杀人之仇。昆汀用电影改写历史,转悲剧为喜剧,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和记忆中不一样的1969年。不再追求血浆四溅、残肢断臂,取而代之的是浓浓诗意,屡屡柔情。不再追求暴力,取而代之的是发生在平行时空的美好童话。以虚幻的故事抚慰现实的伤疤,以怀旧的镜头追忆往昔的岁月,这就是电影的力量。

    2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这就是昆汀写给好莱坞的情书,真的没有想到会这么温柔。

    26分钟前
    • 斯大凌
    • 推荐

    昆汀的电影和他本人一样,很容易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出不来,旁人很容易陷入迷惑,不知道他为什么在一个虐杀案故事前花那么多时间去讲看似无关痛痒的60年代末电影明星朝电视发展的阵痛,或者像赌博似的去意大利跟鸡同鸭讲的外国人拍通心粉西部片。要求每个观众都像他这样如痴如醉地沉迷电影,似乎是件奢侈的事,但昆汀是那么的对史料、八卦、明星、好莱坞的点点滴滴信手拈来,他就像一个永远都挖不尽的宝藏资料库,把自己的一辈子都和电影连在一起,并有着很强的诉说欲。这样的感情基础下,这部好莱坞往事不会让人产生距离感、“大师感”,融进了自己童年回忆之后,还确实有些总结篇的味道——昆汀把自己对好莱坞的爱,和对小李和皮特的爱(看完本片谁还会不爱他们俩呢?!),都放在这部电影里了

    3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如果你也是个影迷,一定会感动的,这就是给影迷的礼物!我爱死《好莱坞往事》了!!!!!果然不能剧透,虽然有预感,但没想到……最后真是止不住眼泪。昆汀又一次,嗯,又一次。这就是我爱电影的原因啊!小李演技很不错,皮特超硬汉,玛格特罗比超可爱!这里仍有昆汀对电影、对暴力、以及对美足的热爱。昆汀继续牛逼!爱死这片了,哭了!!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属于电影的理想主义时空已在《低俗小说》的兔餐厅里建立过一次,如今昆汀将其拓展引入童年迷影记忆中的现实世界,从《无耻混蛋》开始真正步入的“小说电影”阶段对文学性与写作欲的追求不再局限于胶片上的架空历史,莱昂内式片名却更多在讨论考布西,接连相同题材的“姜戈”和《八恶人》激发出了强烈的对西部片乃至其整个亚类型历史探究重访的游戏兴致,后三十分钟的伦纳德小说式情节接棒对影史八卦考据戏说构成的前两个小时,组成了最符合昆汀多重身份的一部作品。替身皮特和小李的友情歌颂传统拍摄,也是现实的西部硬汉传奇,客串的女特技师佐伊·贝尔与当年的史蒂夫·麦奎因同样闪耀,电影诞生于团结、勇敢和牺牲,幕后英雄与银幕英雄联起手来,扫清浑浊邪恶,圆影迷们一个美好的梦,嬉皮文化与骑士精神共舞,那些浪漫菲林的叛逆和善良将被永远传颂。

    3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大概是一部对影迷有着极高知识储备要求的电影,的确堪比泛影史意义上的终极之战。备考不足如我,仅看最后三十分钟也是酣畅淋漓的,就是前面梗若接不住大概就会酿成不少尿点,以及直觉上李小龙段落反而在内地或有风险。

    40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很平铺直叙的无聊故事。演技确实爆棚。 还有为什么非要丑化李小龙?亚洲男人在美国还不够惨吗?

    42分钟前
    • 疯中飘摇
    • 还行

    看到最后半小时才确定,这仍然是我们最熟悉的那个狂想天才昆汀,在酣畅淋漓之下铺一层温柔的底色,也难怪他要防剧透。小李和皮特这对片中好基友都很可爱,带着我们像孩子一样游历在1969那个放荡无序、礼崩乐坏、焦虑又美好的年代。很多梗,很多美足,很多老朋友,很出彩的表演,期待能被热烈讨论的那一天,可能会稍有点影迷门槛。小李癫狂可爱依旧,皮特让我又找回了初中对他心动的感觉。

    4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这就是昆丁,他不会讨好观众无论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还是全世界的,这就是昆丁。要是连昆丁这种人多开始讨好观众了,那你能想象电影行业会变成怎样吗

    46分钟前
    • 秋月与春夏
    • 推荐

    导演塔兰蒂诺的温情反思之作。只是对美国好莱坞历史及年代嬉皮士现象和“曼森杀人案”不大了解的观众,就看不出多少其中的内容和乐趣了,那样的话片子也只值三颗星。不过编剧导演再现那个时代的外貌、内在特征上,实在是下了大功夫,加一星吧。

    4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光怪陆离下的苍凉质感,这就是我对电影的热爱。

    51分钟前
    • faroe.
    • 推荐

    昆汀拒绝删减牛逼,撤档又如何,完整版照样看,5星送给玻璃心圣母

    54分钟前
    • 西尔莎·罗南
    • 力荐

    一如既往有让人非常不舒服的种族和性别问题。昆汀跟波兰斯基关系很好吧,这意淫都让人有点感动了。但是他跟李小龙到底什么仇什么怨,那满满的恶意都要溢出来了…

    57分钟前
    • 小油飞
    • 还行

    布拉德皮特开车能看路吗

    58分钟前
    • 退货请出示发票
    • 还行

    几乎融合了昆汀之前所有的元素:暴力,话痨,冷幽默,足控,迷影情节等等 男性荷尔蒙一刻不停喷涌而出。全片无尿点 唯一的缺点就是空调太冷把我从梦里冻醒了 害我没梦完

    59分钟前
    • Ok电脑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