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虎啸龙吟

    虎啸龙吟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17

    主演:吴秀波,刘涛,李晨,张钧甯,唐艺昕,王洛勇,刘欢,王东,肖顺尧,檀健次,来喜,陆思宇,章贺,杜奕衡,褚栓忠,张天阳,刘凌志,刘岳,赵寰宇,闫汶渲,程诚,陆妍淇,丁海峰,卢星宇 

    导演:张永新 

    猜你喜欢

    • 第6集

      柳叶摘星辰

    • 第16集

      特别行动

    • 更新第10集

      新一年又一年

    • 更新第26集

      破茧2泰语

    • 更新第36集

      庆余年第二季

    • 更新第26集

      请和搞笑的我谈恋爱

    • 已完结

      破茧2国语

    • 更新第20集

      狐妖小红娘·月红篇

     剧照

    虎啸龙吟 剧照 NO.1虎啸龙吟 剧照 NO.2虎啸龙吟 剧照 NO.3虎啸龙吟 剧照 NO.4虎啸龙吟 剧照 NO.5虎啸龙吟 剧照 NO.6虎啸龙吟 剧照 NO.16虎啸龙吟 剧照 NO.17虎啸龙吟 剧照 NO.18虎啸龙吟 剧照 NO.19虎啸龙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空有雄心壮志的魏文帝曹丕(李晨 饰),以四十岁的年纪遽然离世。其子曹叡(刘欢 饰)即位,却因母亲甄宓的缘故而对父皇以及郭太后(唐艺昕 饰)心存怨恨。朝廷之上,作为托孤重臣的曹真、曹休极力排挤奉诏回都的司马懿(吴秀波 饰),意图壮大宗族的势力。魏国之外,孙权阳奉阴违,虎视 江东。蜀汉则在丞相诸葛亮(王洛勇 饰)的主持下有条不紊推进着北伐大业。在这一过程中,惯于隐忍的司马懿蓄势发力,逐渐在庙堂之争中占据主动,两个儿子司马师(肖顺尧 饰)和司马昭(檀健次 饰)更成为他完全信赖的左膀右臂。他耗走了魏明帝,耗走了诸葛亮,渴望从别人手中的刀变成执刀之人,却似乎始终没能逃脱命运的追赶。  白发苍苍的古稀之年,司马懿是否意识到自己早离当年的初衷相去甚远……

     长篇影评

     1 ) 曹睿病态形象的分析

    1 亲眼见证甄宓饮鸩自尽,对幼小的曹睿心中毁灭性冲击力是难以想象的,长大后表现出对亡母的追思越发极端,扮母上殿等情节。
    2 曹植曾对甄宓动情,曹丕对曹植心存两重嫉妒之心,一是曹植逆天的诗文才华,二是曹植是曹操最钟爱之子,对曹丕自己而言,曹操谈不上喜爱,甚至有些厌烦。两重嫉妒引发两重自卑,致使曹丕不喜欢曹植,也恨屋及乌的不喜欢甄宓。加上流言说曹睿乃是曹植与甄宓斯通所生,更加剧了曹丕对甄宓、曹植、曹睿的厌恶之情。
    3 从小缺失父爱,内官在宫中贴身照拂、日夜相伴、幼年丧母、缺失父爱,多重原因结合导致曹睿对辟邪的异常感情,亦父亦母却又非父非母,才出现独好男宠,反复无常的情绪。
    4 曹家聪慧,所以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多疑,而现在曹睿贵为天子,权力之大无人能与之抗衡,自然更加无法无天。

    曹睿病态的角色形象与剧情契合,也是对人物本身的成长经历的独特总结(仅针对剧情设定)。

     2 ) 司马懿角色形象分析

    有血有肉,有勇有谋,忠肝义胆,晚年霸权(仅从影视剧角度)

    首先,一个大前提,评价一个影视形象的优劣不能单从像不像历史记载来评判。
    三国演义是演义,即是古时候的小说,即是小说便不该拘泥于参考史书后从表面来评断对错和好坏。
    历史也一样,是胜利者书写的小说,其中会否有夸大,抹黑,一笔带过等情况也很难说。

    在下只说一下影视形象的司马懿,仅仅是个人看法

    共同点,包括桌游三国杀中,司马懿在诸多谋臣中比较突出的特点有两处,一是能忍,二是长寿。

    老三国中司马懿的形象过于奸诈,新三国中司马显得城府过深,二者皆不如军师联盟中对司马的刻画,截止至空城计之前,吴秀波的司马懿人物是非常立体的,可以说塑造的极为成功。

    1 曹操初召时自断双腿,此情节透出司马懿两个性格特征,聪明和果决(这是好听的,难听的就是狠)
    在空城计中司马懿自己也提到,可以自断双腿说明司马懿是非常果决的人,为达目的可以忽略一切,一句“我意已决,无需多言”即可代表一切。

    2 兄弟情深,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皆是当时乃至现今的楷模这绝非是在洗白司马懿,而只是在诠释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
    为人子尽显孝道,为人父不宠溺幼子,与张春华相敬如宾,无时无刻不是在尊重发妻。有很多点是现在的男子也未必做得到的。
    为什么要让司马懿是个有血有肉的‘好’男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把一切尽收眼底,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即便是熟读兵法,也无法从诸葛“廉洁 爱民”两处推断出诸葛当时的所在,因为自私自利的人没有这种视角。

    3 大局观,高瞻远瞩不输诸葛。这是从最初司马懿自救去求曹丕的时候显现出来的,让郭照传话,说出了曹丕心中抱负,可以说司马懿在全剧播放至此(空城计)之时,有两次显出了自私。第一次就是郭照传话,说出了很多忤逆的话,第二次是面对空城不入,诸葛所说的鸟尽弓藏不是司马退兵的原因,鸟尽弓藏之后儿孙祸福兮也不是退兵的原因,而退兵的原因正是那句“依依东望,望的是毕生,望的是时间”才是真正的退兵之因。
    司马懿为了救父亲不择手段,明知道郭照和曹丕暧昧依然派郭照前去(当然了,不派她去曹丕也不会见),但这依旧是利用;空城时的彷徨是司马懿由真正无私转向自私的一个分水岭,当现实的牵绊无法割舍时,弱点就显现了。而且空城计戏份最精妙之处在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分析也是对自己的分析。
    将之五危:必生必死忿速廉洁爱民,诸葛独占其二廉洁爱民,司马懿也占了其二,廉洁(给辟邪的考虑只有些许碎银子,也许是伏笔),和必生。当时他心已生惧意,因为那是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为了大魏江山社稷闯后宫的司马懿了,而是一个必须庇佑家人的领头者,命都没了,拿什么保护家人?拿什么依依东望?退兵那一刻,就是司马懿叱咤魏国的起点。

    自此,司马懿角色的成长,从稚嫩到成熟,从年少无畏到有所恐惧,这才是一个让观众信服的活生生的人。至于司马懿以后的霸权和子孙篡位历史早有记载,影视也多有演绎,不过在下一点不担心,虎啸龙吟的下半段一定会把这些说的合情合理却又精彩绝伦。
    有改编空间的历史,不就是拿来戏说的么?2333

     3 ) 枭雄还是小人?被历史低估的司马懿(长篇慎入)

    作为一枚历史爱好者,我起初对《军师联盟》并不感冒,觉得看片名就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无奈从小学二年级看TVB的洛神开始我就对司马懿这个人物非常感兴趣,于是禁不住纸巾老师的安利趁着圣诞假期看了《军师联盟》第一集。没想到这部剧在开篇短短的40多分钟里就把华佗被杀,月旦评上董成刺曹失败交待得清清楚楚,把杨修、司马懿、曹操等人的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加上精良的服化道和纯熟的剪辑摄影,我立马就被这部剧圈粉了。在一口气刷了《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的前38集后,我特地来小议一下这部剧和三国里相对冷门的司马懿。

    以历史正剧的标准看,这部剧最多值70分,但作为一部以三国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我认为它绝对值90分(注意是影视作品,毕竟琅琊榜在豆瓣都9.1了)。在我看来,影视作品作为艺术的一种呈现形式,除了剧情的逻辑性、演员演技、服化道和剪辑拍摄以外,本身的思想性和创造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军师司马懿》的上下两部,虽然历史的时间线错乱、剧情逻辑稍有bug,但它的可贵之处亦十分明显。首先是创造性,历来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基本都是以《三国演义》、《三国志》为蓝本的,也大多是站在蜀汉的角度,歌颂孔明、彰显忠君爱国、仁义正直的美德。曹操这样的奸雄尚且被骂作“曹贼”,何况是司马懿呢?(这里心疼曹霸霸三秒钟orz)这部剧则不同,从司马懿和曹魏的角度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三国,也填补了之前影视作品对于司马懿和曹魏描述的许多空白。其角度立意之新颖,恐怕是同题材的作品所难以媲美的。至于说洗白啥的,我想说《三国演义》本来也是后人虚构的,而且是从蜀汉的角度虚构的,孔明也好,周郎也罢,历史上的他们其实也并不完美,为什么司马懿就不能做一回主角,高大上一回呢?喜欢严谨历史的朋友可以移步纪录片或是正剧频道,又或者是《史记》、《三国志》和《战国策》一类的史学巨著,大可不必对此剧过于苛责甚至口诛笔伐。顺便说一句,即便是《史记》也是有很多错漏之处的(如张仪苏秦出现的时间)。

    这部剧的第二个亮点是它的外在呈现形式。服化道方面,本剧不仅做到了高度还原,风格古朴厚重,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服装色彩去映射人物的内心性格。以司马懿为例,此前司马懿的着装以灰、黑和深蓝为主,即便是位高权重之时也未见特别奢华高调的着装,这反映出此人的低调内敛,隐忍沉着;而在《虎啸龙吟》的38集中,司马懿一改往日风格,穿上了一身鲜红的衣服。这既可以理解为即将到来的高平陵之变所流的鲜血之红,也可以说是司马懿内心压抑已久熊熊野心,像火焰一般即将燃遍整个洛阳城。这其中的色彩对比,不正是冢虎的内心变化的写照吗?冢者,坟也,亦荒野也,看似了无人烟,毫无威胁,待众人放松警惕之时,猛虎苏醒,便一招致命,血流成河。这就是权谋之臣司马懿。(仅个人见解,浅薄之处请见谅)剪辑上,后期的剪辑能够把故事的脉络简练清楚地交待,这在如今的国产剧中已经是不多见了。这一优点在《军师联盟》的前半部体现得尤其明显,下部的发展则略显拖沓。拍摄手法方面,这部剧有不少镜头其实已经达到优秀的电影级别了,从构图、色彩到光与影的运用均是可圈可点的。(附上渣渣的截图一张,毕竟海外会员看一次都要刷新网页五六次,连个高清都不敢开。。。诸位看官将就感受一下吧。。。)


    至于演员的演技,这不用说都是非常优秀的。于和伟老师的表演大开大合,豪放之余细节处理得也很到位,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乱世枭雄的本色,把曹操的权谋心计、狠辣多疑、爱子之心和诗人气魄表现得淋漓尽致,角色的完成度非常高。扮演司马懿的吴秀波,在本剧大部分的时间里既没有曹操的野心气魄、权谋心计,也没有杨修的狂放不羁、年少得意,论建安风骨亦不如荀彧、崔琰。他的聪明之处在于隐忍,用纸巾老师的话就是所谓龟的血性。但隐忍绝不是懦弱,反而是乱世生存的一种智慧。司马懿一生尽显演员本色,装病装怂,骗曹操、忽悠曹丕、曹叡和曹真曹爽父子,甚至连枕边人都能瞒得一丝不漏。这样的人设表演难度不小。在我看来,波叔对这个角色的阐释还是很到位的,最让人惊艳的莫过于司马懿的眼神,那鹰视狼顾的回头一望,那足以震慑何晏和洛阳卫军的眼神。(波叔的眼神简直就是绝了)正是因为有如此传神的演技,编剧笔下的三国风云才得以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此外,本剧中的一些细节也值得细细品味。司马懿的乌龟心猿意马虽是虚构的,但这只乌龟不正是司马懿一生的写照吗?这只乌龟的很多镜头其实从侧面反映了司马懿的内心——心猿意马这个名字也是剧中司马懿用来告诫自己的,乌龟的隐忍是为了自我保护,必要之时做一回缩头乌龟总比做枪打的出头鸟强。司马昭年少之时心浮气躁,在与诸葛亮的对垒中险些丧命。他曾发誓说有生之年一定要灭蜀,而历史上的司马昭的确是灭蜀之后不久就去世了。作为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司马伦年少之时便城府颇深,其狠辣与心计不输父兄。司马伦与司马昭杀夏侯徽的一段虽是虚构,却很好地体现出这个少年的阴谋手段,可看作是日后八王之乱的一个伏笔。作为一个半虚构的故事,本剧的剧本大体上还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脉络的。
    ——————————————————-————————————————————————-———————
    我是一条啰嗦的分割线ORZ。。。

    言归正传,本人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也不懂影视艺术,只是一个爱煲剧吐槽的学生党而已。以上的分(che)析(dan)不过是有感而发,诸位大可一笑置之。其实这部剧给我最大的震撼还是编剧对司马懿的解读。下面我就来浅谈一下自己看剧后的感触。

    作为一枚文科生,我高中时曾把人教版的历史课本背得滚瓜烂熟,然而教材中对于西晋的描写并不多,司马懿的存在感更几乎为零。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是一个反派,谈不上忠义,擅于伪装和玩弄阴谋诡计,与卧龙、凤雏和幼麟相比实在不讨喜,就连大反派曹魏阵营里面的奸雄曹孟德、鬼才郭嘉等人似乎也比司马懿存在感强。弘扬真善美、伟光正的史书对司马懿更是甚少赞扬(除了《晋书》)。大多数人对司马懿的认识还停留在阴险狡诈这一层面,三国迷当中对司马懿感兴趣的人也少。然而,正是这位“阴险狡诈的反派”最后得以在三国乱世中脱颖而出,笑到最后。这当中的玄机绝不是三言两语便可道明,也不是一个长寿就可以解释的了。《大军师司马懿》的上下部围绕着这个被长期边缘化的历史人物,从一个新的角度戏说了三国,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司马懿,解读司马懿。依我愚见,虽然本剧将司马懿的功绩夸大了(如把陈群的九品官人制安到了司马懿头上、司马懿着女装气孔明等),但是对司马懿的解读确是别有一番见解,以致于有人说这部剧对司马懿的解读甚至比史书还要准确。

    司马懿的一生可谓是大器晚成(以下是史实并非剧情)。他年轻时曾装病七年拒绝曹操征辟,等到官渡之战结束观察形势后才投靠曹操,在曹操麾下多次谏言(如屯田、劝止迁都)却未得重视,升迁极慢。直到曹丕掌权之时才初露锋芒。司马懿掌权后,曾多次打退蜀军的进攻,对魏国政权的巩固功不可没。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懿从年少装病到晚年野心毕露,这其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内心过程呢?难道他是从年轻之时就野心勃勃、满肚子阴谋诡计吗?抑或是如孔明一般虽不出仕,但是心怀天下呢?我个人比较赞同本剧的解读,司马懿是一个聪明绝伦、学识卓绝且有长远目光的人。他的才智不逊于杨修、郭嘉,但是他天生就是谨慎细微的人,所以他不急于表现自己,也懂得在猜疑心极强的曹操手下自保。他年轻时没有抱负(在这里我尚不想称之为野心)吗?我认为绝对有,虽然可能不是位极人臣、一统天下的抱负,但也是不甘于平庸的志向。不过我觉得年轻的司马懿考虑得更多是自保罢了,这也符合他谨慎的作风。至于本剧前半段司马懿表现出来的风骨和忠君,我私以为也有可能是事实。试想一下,司马懿也是饱读诗书的人,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年轻的书生沾染几分建安风骨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我觉得二十出头就满腹诡计,大奸大恶才显得不正常(好吧虽然编剧笔下的司马伦确实这样。。。)年轻人的风骨是可以被权势所磨灭的,司马懿后期展露的野心权谋我认为更多是环境熏陶的结果,而非此人天生如此。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提到张春华杀婢女一事来证明司马懿年轻时的狠辣,这当然是一种解读,但从另一角度看,若婢女不杀,司马懿装病的事必然会让曹操知道,这可是会掉脑袋的大事啊。以司马懿夫妇的谨慎,即便不是狠辣残暴之人,在被逼无奈之下也会做出这样的举动。至于忠于魏国这一点,此剧的演绎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司马懿的野心再大,城府再深,在他有生之年都未曾篡权夺位,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未曾真正夺位。其实以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手腕,在他的晚年绝对有代魏的可能,这当中的考虑,也许真的有一份忠君之情。侧面来说,曹丕和曹叡都不是草包,他们忌惮司马懿,但是临终仍然托孤给司马懿,如果此人毫无忠心,只会阴谋权术,也许就不一定能让魏文帝和魏明帝对他委以如此重任了。在对空城计的解读上,其实大体也很符合司马懿聪明而谨慎的人设,未必就是与事实背道而驰。而司马懿晚年的“黑化”,如剧中所演,与历史也大体相符,对此就不存在洗白的嫌疑了,这当中既有司马懿自己的野心,也有形势的原因。编剧和波叔把人物这一内心历程的变化展现得比较合理,也很有感染力。

    最后,我想再啰嗦几句关于司马懿此人的评价。我发现观众都是负评居多,这点我表示尊重和理解,因为这个人的阴暗面确实非常明显,我也无意贬低这种看法。但在我看来,司马懿更多是一个乱世枭雄,而不是奸佞小人。战国也好,三国也罢,乱世本就是礼崩乐坏,秩序重建之时。能人异士,旷世奇才可以选择捍卫王道,捍卫儒家道德(如孔明),也可以选择不择手段、建功立业(如曹操),以太平盛世的儒家道德标准或者是当今的道德标尺去评价他们都是不恰当的,评价历史人物更应该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司马家本来只是东汉末年一个二流士族,和四世三公的袁家、杨家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而司马懿以自身的见识才智,对外能御吴蜀,对抗诸葛亮,对内能应付曹氏天子宗亲,拉拢士族大臣,他的屯田主张也有利于当时北方的经济恢复。他的功绩为司马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人怎是一个“奸佞小人”所能定论的呢?从某种意义讲,司马懿完全可以媲美孔明,也不逊于曹操,他虽低调谨慎,城府很深,有时手段残忍狠辣,但这也是乱世生存、功成名就的手段。曹操能够被人说是枭雄甚至是英雄,与之相比,司马懿的功绩和能力也不应被低估或者抹杀,至少也算是一个枭雄吧。

    呼。。。终于把心中所想吐完了,虽然只是一大堆毫无逻辑的浅薄之见,不过总算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了。还是那句话,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人尊重且理解各种厌恶司马懿、不满此剧的观众,但是我的立场大体如此,希望诸位看看就好,不必较真。

     4 ) 看了这部剧,我宽容了自己的人生

    此时的我正借着工作之名坐在电脑前,看完了虎啸龙吟所有的预告片+最新集,妻子女儿早已熟睡。我想在这个没人认识的地方谈谈自己,谈谈这剧带给自己的感悟。

    仲达问:“人这一生,依依东望的是什么?”孔明答:“望的,是时间”——顺着想想,发现自己也正一个人演着一部西游记:孙悟空的压力、猪八戒的身材、向沙僧看齐的发型、如唐僧般对大小事务絮絮叨叨,还离西天越来越近,更不论各路妖精出来捣乱给生活加料……当我在西行路上依依东望,望那过去的时光,望到的是什么?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谈过轰轰烈烈的恋爱伤过姑娘的心,也曾怒怼领导揭发同事(导致他被刑拘)愤而辞职。心中自我感觉正如毛不易所唱“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然而现实狠狠地抽了我的耳光,让我知道恃才傲物的代价——当初一起入职的朋友荣升高管年入百万时,我却还在乙方公司苦逼地修改方案。

    当家里的老人年事已高,前段时间查到身体出了状况;当妻子说想给2岁的女儿报个早教班(看了一圈价格相当感人);当跟了小半年的项目那甲方说垮就垮,奖金全部泡汤……我只恨自己赚的太少,多少次悔不当初,希望老天对我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大侠请重新来过”!

    然而看了剧中的名仕浮沉,我也渐渐开始接受自己的平凡,宽容自己的失败,开始与过去的自己和解。看周公瑾、看杨德祖,多少惊才绝绝却英年早逝。看孔明、看奉孝,也许正是因为心中人臣的执念,为主公春蚕丝尽、蜡炬成灰。虽说人生无再少,与其日日忧思工作,不如也偶尔让自己“心猿意马”一下,放下压力、锻炼身体。

    现在的我,并不如刚工作时那样经常熬夜加班了,也许受到几个同事年纪轻轻便得了肿瘤的影响。即便有事没做完,我也会早些回家,先陪女儿哄睡,再出去跑三公里,然后才轮到工作。我不想做卒于37岁的郭嘉,我想做活到73岁的司马懿,凭不急功近利的心态、健康的生活习惯(剧中他经常表演五禽戏体操、好身体大概来源于此),他熬过了所有人,成为最后的赢家。

    仲达曾劝诫曹丕“不争输赢,只做对错”,虽然我不知他在黑化后会如何推翻自己。他的“忍道”非常值得学习,事业瓶颈、子女教育、七年之痒、父母健康……若能淡看这些人生起落,不执着于一时得失,也便有更多的心力去提升自己的硬实力。不必事事逆流而上,失势时不妨随波逐流,做好自己、默默积累、等待时机。这就好比熊在冬天冬眠、为春天积蓄能量,但如果不愿意“睡懒觉”,却非要在冬天勤奋地出去觅食,后果可想而知。

    最后的一点感触,是关于家人的。纵观三国乱世,各世家大族颠沛流离、分崩离析,独司马家枝繁叶茂,司马八达后,司马懿又有九个儿子(虽然后来八王之乱但确是人多力量大嘛);孙权虽七十高寿,也有七子,但子孙无能,难成大业。“家和万事兴”是句老生常谈,我却在这部剧中才对这句话有了实际的认识。

    我老婆是工薪家庭的独女,工资不高,虽然教养不错,但在家也不怎么做家务,脾气不好,温柔撒娇之行为几乎没有。在爱情被琐事消磨、在彼此争吵甚至被她打了几次的过程中,我也曾无数次想过离婚,知乎上面有个热门话题“一个男人最悲剧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曾让我觉得我就是那样的悲剧。但后来我改变了想法。

    那天我动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手术。因为是局部麻醉,进进出出的医生护士还能与我聊天,他们告诉我,我老婆一直在手术室门口哭,哭了两个多小时,她的无助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家中顶梁柱的责任。术后我起床不便,屎尿都在床上解决,老婆彻夜伺候,从未有半句抱怨;在我疼痛暴躁的时候,她小心翼翼地收敛着她的脾气,连说话声音都变轻了。在扯淡的剧情演到曹丕休张春华时,司马懿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夫人待我恩重如山。”想了想,我的老婆辛苦为我生下女儿以及对我的照顾,已都堪称“恩重如山”……我渐渐懂了,夫妻恩爱,先有“恩”,才谈“爱”。我希望自己能够像司马懿一样“家和万事兴”,和老婆一起,让女儿健健快乐地长大,让她过上比父辈更好的生活。

    前面自说自话了很多,在豆瓣还是要简短评价一下。《虎啸龙吟》较之第一部《军师联盟》的差距有目共睹,我不是历史考据党,就不在这里给剧情找bug了。生活已经如此的操蛋,没必要再来吐槽一部剧从而让自己更加不爽。

    这部剧歪曲历史、战争场面粗制滥造放下不表,它的亮点在于台词动人,配乐引人入胜,就连“轻松一刻”这样的细节也十分用心。比如《率土之滨》那个广告,表面看是说游戏里铺路、联系内奸奇袭,实则就是钟会伐蜀叛变这个桥段,里面剑阁等等关卡都和姜维、钟会行军路线一致。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观众眼中也有一万个司马懿——至少在我眼中,司马懿是我应对中年危机的良师益友,在我人生低谷时给我点拨。

    这就够了。

     5 ) 无责任脑洞:对43集三父子罗生门的深度解读 (下)(内含大量细节剧透)

    接下来我们开始进入这场戏最高潮的阶段:父子三人正式对峙。

    话说司马懿和司马昭父子两人在房内垂泪。接下来我要谈的是一个在片花里出现过但是在正片里被剪掉的细节。司马懿这时伸手想要摸儿子的脸,司马昭小心地避开了。这个小动作很微妙,因为司马昭避开之后司马懿喝了一口酒(水),并摔碗为号召唤司马师进场。显然这个小动作对司马懿的抉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它到底代表了什么呢?由于剪辑的缘故,我们没有看到这个小动作做出时的具体情境和前因后果(也许之前两人交流了些什么)。但这不妨碍我脑洞大开地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形。司马懿摸儿子脸看起来似乎是想拭去儿子的泪水,但实则表示:你既然都招了就自行了断吧——当然没有那么严重。司马懿虽然不想杀儿子,但应该是暗示儿子需要做些事情来表示自己的忏悔,很大可能是想让他放弃自己得来的权力。司马懿此时还是想给儿子一个台阶下的:如果你态度良好,那我就不召你哥进来杀你了。然而司马昭怎么肯放弃已经到手的权力,他避开父亲的手,略带些不甘和倔强:不要,我不要这么做。司马懿终于明白这个儿子是敬酒不吃要吃罚酒了,终于狠下心来喝了口酒(水),怒而一摔。这时房门打开,关键人物终于登场——执剑独立的司马师缓缓走进来,压轴大戏开始。

    从配乐的连贯度来判断,司马师进场这个片段应该是删减了一部分,所以我们无从得知司马师此时是说了些什么。不过很细节的一点是当司马师走进来的时候,司马昭在房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他从面对父亲的正坐变成对着哥哥跪到了侧面,而且是趴着的。不难想象,司马师的入场是很令司马昭意外的,着实把他吓得屁滚尿流(话说全剧看下来我还没见过司马昭这么狼狈的样子)。司马懿在这一幕估计已经猜到长子的选择了,因为埋伏的兵都不见了。他问了一句:“人呢”。司马师回答“他是我弟弟。”此刻所有人,包括跪倒在地的司马昭已经明了戏的结局:司马昭得救了。接下来的戏码又有些真假难辨了。虽然得救,戏总要演下去,司马昭匍匐过去跪求兄长饶命,他的忏悔我相信一部分是真的,他是真的觉得对不起兄长。尽管早就选择原谅弟弟,戏还是要演一下,司马师痛心疾首地斥责弟弟的忘恩负义(其实他昨晚早就在心里问候弟弟一万遍了)。

    也许一般的狗血桥段接下来会这么演:司马昭不停地求饶,司马师饱含热泪选择原谅弟弟。但是如果这么演,就不是我愿意花几万字来分析解读的神片段了。接下来剧情突然峰回路转。司马师痛责:“为什么把你养成了一头会吃人的狼?”不断求饶的司马昭突然站起身来,附在兄长耳边小声地说了一句:“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你怎么不知道这一切是爹让我干的。” 许多人对这句突然冒出来的话十分诧异,通常解读是司马昭乘机挑拨司马懿与司马师的父子关系,试图将杀害嫂子的祸水引到父亲身上。我的看法不尽如此。司马昭在挑拨么?有那么点意思。但更大程度上他是在挑衅。请大家注意司马昭跟兄长耳语这句话的时候一闪而过的司马昭司马懿会面画面。电视剧通常在演一些突然反转的桥段时插播一些画面来向观众解释说话者的意图。那么司马昭说这句话时镜头交代的是什么:昨晚与父亲会面的场景。我们之前提过,两人昨晚“通气”的主要内容是暗示明天要来一场“收拾”司马昭的戏(但至于两人是否交谈,是否如一些网友猜测司马懿主动背锅,我认为不置可否),司马昭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可以这么理解:“其实今天这一切都是爹跟我演给你的一场戏,爹不想杀我。”他此时告诉兄长这件事的动机颇有些费解,因为这看起来像是在激化三人矛盾。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司马昭耍的一个小心机:父亲才是我的护身符和靠山,你动不了我。

    请注意司马师此刻的表情,他直愣愣地望着司马懿,说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是么?”这句话似乎是对司马昭的回应,但实际上是对安坐在案几旁的父亲的质问:难倒你想让弟弟掌权?其实在司马昭没有说这句话之前,司马师以为戏是这么走向的:父亲跟他串通好,套出弟弟的话,然后他再来决定要不要杀弟弟。在上一部分我们讲到司马懿在对峙前晚分别去见了两个儿子要他们明天演场戏,但显然两个儿子手里拿到的“剧本”不是全部:司马师并不知道父亲之前找过弟弟“演戏”,司马昭也不知道父亲找过哥哥“演戏”。而现在,司马昭这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让司马师突然自己意识到被老爹套路了一把:父亲其实跟弟弟也串通好,故意演出一场诚意满满的审弟戏让他心软。这里司马师的心态有些变化了。昨晚的他以为今天是场试探戏,父亲给予了自己自由和权力去处置弟弟,所以他才会在做抉择时那么挣扎——他是真的相信自己的一念之差会左右弟弟的性命和家族的利益。但是现在知道内情的司马师已经不那么想了:原来这是父亲和弟弟演了出双簧操控我按照他们的套路上走。这里司马师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欺骗,以及司马昭对自己在家族地位的威胁。现在我觉得司马师有点要不按套路出牌的意思了:他会将计就计杀了司马昭么?

    司马师已经知道全部内情了,但司马昭还没有反应过来,他对兄长的这句“是么”的解读是:哥哥还在怀疑。所以他颇为得意地回答:“不信你问问他,他就坐在那里。”言下之意,你问问爹,是不是他不想杀我。司马昭料想兄长的反应会是去找父亲理论。但是司马师没有,而是直愣愣地看着父亲,眼里还有些肃杀之气。此时聪明的司马昭立即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他的哥哥一定也跟父亲事先有些什么默契,换句话说,他发现自己也被父亲套路了一把。其实在没察觉到哥哥诡异反应之前,司马昭以为戏是这么走:只要他认罪态度良好,父亲就不会杀他,哥哥嘛,肯定也会遵从父亲的意愿。但是现在司马昭感受到了司马师身上透出来的杀气。司马昭此刻明白过来,现在握有他生杀大权的不是父亲,而是这个兄长。

    司马昭毕竟是司马昭,脑子转得很快,他决定不按原来的套路走,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他唰的一把夺过哥哥的刀,架在自己脖子上,怒吼:“杀我啊”,闭眼,一副赴死状。此时我觉得才是兄弟二人毫无套路的,真正的对决和选择。司马昭也在赌,他赌自己的兄长不会杀他。这里我觉得司马昭先拔刀的心机在于向兄长表达自己积极、坦诚的态度:我也不跟你套路了,老子豁出去了,要杀要剐随便!逻辑很简单,做错事后主动坦白受到的惩罚肯定比被人抓包后小一些。司马昭明白,如果等到兄长拔刀,自己就必死无疑了。此时司马师也握住了刀柄。这个动作很有歧义:他往前一点就是抹了弟弟脖子,往后一点就是把刀拿开。司马师到底要怎么选择呢?司马懿此时在喘粗气,显然这个桥段是他意想不到的。其实从司马昭跟司马师耳语这里戏就已经不在他的掌握之中了,因为两个儿子都发现老爹在套路自己,两个儿子都不想按套路走了。但鉴于是兄弟耳语,我认为司马懿并不知道儿子们已经知晓自己的小九九了。但是现在司马昭突然拔刀的行为让司马懿意识到戏已经不按自己的套路走了。这是很危险的,搞不好两个儿子都要挂。所以司马懿很紧张。两兄弟握住刀柄的手在较劲,就好像司马师挣扎的心一样。最后司马师把刀放下。司马昭终于得释。他对着父亲仰天长笑。司马昭的又哭又笑包含多种含义。首先是得救后的轻松:妈呀命终于捡回来了。其次是对父亲套路自己的鄙夷:你以为我们不知道啊,我们早就知道你套路我们了。再次是对父亲的挑衅:你看不用你的套路,我也能活着。最后是悲哀。许多影视剧在表现哀伤的时候喜欢用它的反面——笑来表达。这里也不例外,司马昭悲哀的是什么?从此兄弟感情可能要从24K纯转变成塑料情了,有一些。但更多的是悲哀自己的命运:他的野心和抱负在将来恐怕是要被兄长压制了。原因有二。首先司马昭经此一役终于知晓家族的权力已经从父亲移交到兄长手里了。刀在本剧中具有十分明显的象征意义——即权力。司马昭夺了哥哥的刀但是又被哥哥拿回去了所暗含的是兄弟二人在这场家族继承权斗争中司马师的胜利。尽管司马昭活下来了,但他的生死今后是要操控在兄长手里了。我们知道司马懿属意长子继承,但是司马昭曾经并不那么认为,他的这种想法曾经很直白地被何晏道破。司马昭会弑父弑兄么?也许他想过的。然而罗生门事件让司马昭意识到,自己的兄长远比想象中要强悍,他目前是斗不过他的,你看自己的生死还捏在他手里。其次,目前失去家族继承权的司马昭是很清楚夏侯徽之死真相对自己在这个家族地位的不利影响的。

    这里我们简要讨论一下夏侯徽之死真相所带来的意义。之前我们提到过,夏侯徽之死真相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关系乃至整个司马家族前途的定时炸弹。但是司马懿是什么人,司马懿是一个总会把危机变成转机,不利条件变成有利条件的人。夏侯徽之死真相被司马懿又一次利用,从定时炸弹变成了稳定家族的定海神针。首先,夏侯徽之死真相揭露,兄弟二人之间再无秘密,将来不会再有别有用心之人以此离间司马家。其次,夏侯徽之死真相于司马师而言是一把制得住弟弟的尚方宝剑:这个弟弟其实很危险啊,要防范啊。尽管司马师最终选择不杀弟弟,但并不代表对弟弟还能毫无保留的信任,从此以后他会控制司马昭,并且随时可以拿妻子的死来威胁弟弟。第三,夏侯徽之死真相对司马昭而言是一个紧箍咒,一个握在兄长手中的把柄。从此司马昭再也不可能为所欲为了。在兄长的有生之年里,他只能胆战心惊地活着,深怕哪天大哥翻脸拿他杀嫂这件事反手一个杀杀杀。

    司马昭大笑着扬长而去,场景里只剩下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师一手执刀,渐渐逼近司马懿。这段场景很有歧义。司马师没有立即收刀,而是提刀缓缓走向父亲。我第一次看片花的时候以为是司马师要弑父,但看到正片的时候想法有点变了。我相信在被父亲欺瞒的司马师心中对父亲是有怨恨的。但这个镜头的另外一层象征意也很明显了,刀现在在司马师手里,司马师通过考验顺利成为新一代执刀人。这时候司马懿再次上线。无论中间真真假假波波折折,最后戏的结局还是如他所愿。他缓缓地说:“放了昭儿,是师儿你的选择”。言下之意就是:你看我给你机会让你杀了弟弟了,现在你选择不杀他,将来可不要后悔啊。司马师流下血泪,但没有正面回答老爹:“司马家要的是无坚不摧。”这句话说得很有水平。首先司马师没有明确承诺自己永远不会杀弟弟:我现在可以为了家族利益不杀他,将来也可能为了家族利益杀他。其次,这句话表明了他选择原谅弟弟的主要原因:我不是因为兄弟感情或者别的,而是为了大局。最后,它也表明了司马师作为新一代执刀人对司马懿的承诺:我将来会永远以家族的利益为最高的利益。

    我们很有必要在这里讨论一下司马师原谅弟弟的原因,即司马师所考虑的家族利益具体是什么。从最浅层的程度上来说,家族利益指的是司马兄弟之间的团结。虽然夏侯徽之死令兄弟之间产生芥蒂,但是他是自己的弟弟啊,是自己家族最得力的帮手啊。老婆已经死了,杀了弟弟有什么用,反而引起家族内讧,让外人有机可乘。但我马上要讲另外一层更深层含义:家族的第三代继承人问题。这里我们需要把真实历史和本剧所设定的情形区分开来。我们作为开了上帝视角的观众当然知道,历史上司马师是没儿子的,最后他的政治遗产是由弟弟司马昭继承。那么我们把自己放在剧里的司马师位置,考虑一下他在决定杀不杀弟弟时所处的情形:死了老婆(不知道有没有再娶啊,仅指剧里),只有五个女儿,目前没有亲儿子(当然如果那时司马师再娶,他可能以为自己将来跟继任妻子会生下儿子),只有一个过继过来的司马昭的儿子(目测年龄很小)。从这个情形来看,司马师会考虑,假如自己命不好,不久就死了(我们知道历史上他的确不久以后就死了),自己的继承人是谁?是过继过来的司马攸么?不行,太小,而且没有威望。那最合适的人选就是自己的弟弟司马昭。我们相信在选择要不要杀弟弟的时候司马师已经有了一个打算:也许他想在将来的某天,等自己的亲生儿子出生长大或者嗣子长大以后就杀了弟弟,但是现在绝对不能杀他;现在如果司马昭死了,自己又不久死了,司马家的权给谁?尽管司马昭人品很不咋的,还杀了自己老婆,但是他的能力、资历和威望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司马师也不得不承认。也许有人会说,司马家除了司马昭还有别的兄弟啊,比如司马伦。如果是在平常时期,在司马家已经根基牢固稳掌大权的时候,司马伦说不定可以坐这个位置。但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是非常时候,司马家刚刚夺了权,虽然清洗了一批批人,位置还是没有稳,各地反对他家的叛乱不断,皇帝也心怀不满。如果现在不幸司马三父子全死了,司马家肯定要被别人干掉啊。

    正是基于对自己和时局的理性分析,司马师做出了对自己对残忍但对家族最有利的选择(尽管他曾经挣扎过)司马师甘心么?肯定不甘心,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再说一句,封建社会没亲儿子害死人啊),所以他无奈地流下血泪。这时候司马懿突然抬头,默默凝视这个大儿子良久。请看一下司马懿看长子的角度,是仰视的。虽然这个老头声称自己老眼昏花,但是此刻司马懿的眼神是相当震惊、欣慰和钦佩的。对于这次试探儿子司马懿满意么?太满意了。这就好像你给儿子一张满分一百分的卷子而他答出了一百五十分的水平。如果说罗生门事件之前的司马懿对长子的能力和手段还有些疑虑,那么现在他彻底地放心了。我一直认为,在此之前,司马懿一直是很忽视和低估自己的长子的。司马家对两个儿子的态度很符合咱们小老百姓对孩子的态度:总是很宠爱小的那个,何况小的那个聪明伶俐。司马昭在家里是很受宠的,父母兄长保护,当然这也养成了他后来自私任性的个性。尤其是司马懿,对次子的调教简直不要太明显,我们看到的是父子两人斗嘴,但这又何尝不是老父亲对小儿子的偏爱呢。而反观这个长子(这里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个剧里的长子都不受父亲待见,比如曹丕曹睿),在需要为家族利益作出牺牲的时候,司马家总是推出长子,比如与夏侯家的联姻(当然也许在封建大家族里本来就是要长子先结婚的)、比如去洛阳做人质(当然也许长子做人质皇帝更信服一些),比如跟郭太后家联姻。司马师作为家里总是被牺牲的那个有怨气么?剧里并没有很多体现,反而多处表现出他对牺牲自己成全家族利益的理解(这里和被父亲欺负得有些心里不平衡的曹丕曹睿形成鲜明对比啊),例如说服妻子将女儿嫁到郭家。但是司马懿你不要以为大儿子不哭不闹就好欺负,不哭不代表不疼,不闹并不代表不在乎啊。在斥责司马昭忘恩负义的时候,司马师的话还是流露出自己的不满:我爱护家人,多年来一直默默奉献,结果你这么对待我,把我老婆都杀了,我这到底是图的啥啊。司马懿作为后半部戏的旁观者,虽然没有给出镜头,但是我相信他对长子的控诉以及后来做出的选择是很触动的,所以他才会如此钦佩长子最后做出的选择。司马懿自恃洞察人心,自认为自己为这个家付出良多,但他在今天才真正意识到自己长子多年的隐忍和奉献。

    血泪的镜头一闪而过,很快司马师恢复如初(因为我发现泪水又变成透明的了),嘱咐父亲一句“粥凉了,快喝吧”,离开,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这里我觉得司马师已经彻底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了。成熟的政治家是怎样的,大局高于个人情感,利益高于对错,处事泰然,举重若轻。旁观者侯吉气冲冲地出来了,司马懿说:“刀已经不在我的手里了。”这句话一语双关。第一层意思是你看我已经没有权杀我的儿子了,权在我长子手里了。第二层似有宣示故事结局之意,这是对作为观众的我们说的:这场戏完了, 权已经交给我大儿子了,我大事已了,都散了吧。

    44集的开头印证了我对这场罗生门真实含义的判断。因为甫一开场红衣司马懿就跟皇帝请辞隐退:我老了,要退休了,我儿子司马师接我的班。算是正式宣告了这场交接戏的大结局。44集交代了主角司马懿的结局,却没有交代许多配角的结局,例如我们所关心的罗生门事件后的司马兄弟。当然历史告诉我们,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掌权,清洗政敌,废皇帝,平叛乱,比他老爹在世的时候还要狠还要无情。许多人认为本剧塑造的司马师形象太过于白莲花,和历史上那个敢毒死老婆夷了大舅哥三族的司马师相差甚远。这一点我是赞同的,因为前期塑造的那个爱家敬业的司马师实在是和历史真实形象相差甚远。但是我认为编剧对后期司马师的刻画(高平陵事件后)有慢慢向历史原型过渡的痕迹,也即是我们常说的“黑化”,而这个形象在罗生门事件后完成了创作形象与历史真实形象的对接。前期的司马师是个深爱夏侯徽的好丈夫,但罗生门事件以后,妻子的死或许成为了他拿来掣肘弟弟,巩固自己地位的工具了。前期的司马师爱护弟弟尊敬父亲,而罗生门事件以后,弟弟的生死或许仅仅是成为维护他政治利益的棋子。罗生门事件后的司马师从曾经的被牺牲者转变成了牺牲别人的政治家,那么后来他那些无情又残酷的政策手段变得十分的理所当然。其实我一直很好奇父亲死后在兄长手下干活的司马昭抱有的是怎么样一种心态,愧疚?恐惧?小心翼翼?如果司马师蜕变成了又狠又酷的政治家,司马昭的日子想必是十分不好过的。他曾经痛恨曹家猜忌父亲,不齿于父亲的忍气吞声,是因为彼时的司马昭哪有经历过那种被人支配的恐惧啊。想必在司马师治下如履薄冰的司马昭某天回想起当年种田的经历,突然理解了父亲对他的一番良苦用心:悔不该不听父亲的话哦!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那么的吊诡,压制自己的哥哥不久死了,无子,把权力交接给了自己。没有了父兄压制的司马昭彻底放飞自我了,你看片花里他敢骑着马进皇宫上殿堂,历史里的司马昭更是嚣张——他连皇帝都敢当面杀,这种丑事连自家子孙都听不下去。但有时候我觉得真实的历史比戏剧更有意思,司马昭一心想实现皇帝梦,却在距离它几步之遥处猝然而死,这又仿佛是历史对他的野心最大的讽刺。

    后话:其实我看《军师联盟》的契机很偶然,那时追的剧没有出新集,吃饭不看剧又感觉很无聊,所以无意间看了《军师联盟》,看了以后就停不下来了。《军师》的节奏很好,许多情节都很带感,尤其是高平陵政变以后(果然我有喜欢看司马家黑化的恶趣味哈哈哈)。罗生门事件短短二十分钟,拍得虚虚实实似是而非,很有点政治惊悚剧的味道,几位演员不能说演技十分精湛,但是完成度已经很可以了。就好像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利波特(啊呸呸哈姆雷特),我所提供的解读只是站在我的角度来看这场戏,也许是过度解读了(哈哈哈我脑洞比较大),也许其他更心细更有想法的朋友还有别的解读。我不希望我的解读带偏了大家看剧的节奏,欢迎大家分享自己对这出戏的不同想法。当然,《军师》一剧还有其他让我印象深刻的精彩情节,如有时间和兴致,我还是会继续连载对剧中情节的解读,也欢迎大家提议自己喜欢的片段解读,我很乐意与大家共同交流。

     6 ) 对于水军口中所说的丞相粉,我来给大家伙介绍几个

    这部剧太恶心人了,而且水军口中一直丞相粉丞相粉的在嘲讽,好,那我就来大概介绍几个丞相粉(以下大部分都是百度搜索的介绍,不是出自我手,如有错误,敬请指出)。

    top13:王安石
          北宋时的名相王安石,心高气傲,性情刚直,亦对诸葛亮极为推崇,在其诗作《诸葛武侯》中写道“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晖晖若长庚,孤出照一方”赞颂了诸葛亮以弱攻强,毫不退缩的精神。此外,在另一诗作《感旧》中写到了“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也说明了诸葛亮对于蜀汉政权的重要性。

    top12:桓温
          桓温西征,在途径峡口八阵图遗迹时,提笔写下一诗【望古识其真,临源爱往迹。恐君遗事节,聊下南山石】,并勒石以铭,这也是历代较早的咏颂诸葛亮的诗篇。
          此外还有个小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桓温征蜀,犹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虽说不能保证真实性,但那句【自公没后,不见其比】真是相当的感人,个人认为这甚至可以说是历代对诸葛亮最为出色的赞誉。

    top11:刘伯温
          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刘伯温:军在于治。诸葛亮连年征战而兵无厌言,乃至于此。以致后人说刘伯温是诸葛亮的转世。

    top10:乾隆皇帝
          隆皇帝,写诗赞孔明曰:“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昊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完人。”

    top9: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晋朝的开国君主。 司马炎:朕闻卿之言,晓诸葛亮之能也!今天下已定,朕立武侯伺,乃为祭其忠贞。司马炎特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
          司马炎他爷爷司马懿其实也算个亮粉,不过只能算大路粉,而司马炎却真的是铁杆亮粉,对诸葛亮相当之推崇。
          蜀汉灭亡后,司马炎特别派自己的亲信将领陈勰去学习孔明练兵阵法,以教禁军五营士【先是,陈勰为文帝所待,特有才用,明解军令。帝为晋王,委任使典兵事。及蜀破后,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勰悉暗练之,遂以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久之,武帝每出入,勰持白兽幡在乘舆左右,卤簿陈列齐肃】不说别的,光是司马炎能让身边的亲卫军士以诸葛亮的治军之法操练,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在他心中地位之高。而且还让陈寿整理诸葛亮集奉上,看完后感叹道【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明显的认为满朝文武没一个比得上诸葛亮的,也不知道满朝文武听了这句话后会有什么感想。
    ps:吴仲达,连你亲孙子都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

    top8:苻坚
          苻坚这厮是一个汉文化的优秀学习者,他认为手下能臣王猛是诸葛亮转世,特意封王猛为“武侯”,就是为了彰显他们君臣【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王猛也不负苻坚重望,不仅以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将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得前秦国力越发强盛,更是亲自带兵征伐二国,扫清中原,统一了北方,使得前秦极盛之时十分天下有其七八。这样看来,苻坚的姿势水平实在是相当的高

    top7:苏轼
         《念奴娇》作为千古传颂,上了语文课本的名作,自然是无人不知,苏轼也确实是个周瑜粉,但其实他对诸葛亮评价,更胜周瑜。
    苏轼对于诸葛亮的态度有过一个重要的转变,年轻气盛时候的苏轼,对诸葛亮并没什么推崇,甚至对于他与刘备使用欺诈手段夺取益州颇有微辞。但随着宦海沉浮,起起落落之后,他对诸葛亮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他的生涯后期,就著有颇多赞颂诸葛亮的作品,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在三国吧里时常有人提到的那篇《诸葛武侯画像赞》:【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苏轼在其中大大赞扬了诸葛亮 治军严明,指挥有方,甚至赞颂孔明如神似仙,可谓非常之吹捧。
          并且,苏轼在其《三国名臣赞》中,赞扬诸葛亮乃是“三代王者之佐”,评价在三国诸多名臣中堪称第一,并且,这似乎也是第一个有关三代而后第一流的赞颂诸葛亮的说法(最著名的当然是那句三代而后第一人)
    【西汉之士多知谋,薄于名义;东汉之士尚风节,短于权略。兼之者,三国名臣也。孔明巍然三代王者之佐,殆未易以世论。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 因蜀之资, 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外,苏轼还有几篇推崇诸葛亮的诗词,论其总数,其实还要超过赞颂周郎的,但因为大江东去的知名度,大家都认为苏轼是铁杆瑜粉,而忽略了这一点

    top6:宋濂,方孝儒
          苏轼所谓【三代王者之佐】是第一个以三代以后能臣赞扬诸葛亮的说法,而此类说法在明朝以后广泛出现,如明初名臣宋濂,便是赞叹诸葛亮乃是三代以后唯一一个“合于先王之道”的人,并说三代以后得杰出人物,只有诸葛孔明等数人而已。
          明初另一名臣方孝儒亦持相同观点,认为诸葛亮乃是“千载一人”,其才堪比伊尹,吕尚(这也应该是最接近三代而后第一人的说法了)以其才能,没能平定乱世,都是因为“天实厄之”
          宋濂:【龙门子曰:三代而下有合于先王之道者,孔明一人耳。其师以正动,义也;委身事君,忠也;开诚布公,信也;御众以严,智也;其功之不成,天也。议者则谓其“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又谓其出师“不攻瑕而攻坚,一出师乃与魏氏角,其亡则宜”,又谓其“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所以失之”;是皆以权谋术数测孔明,而孔明明白正大之心,初未尝知之也。若三者之议,真蛇鼠之见哉! 】
          方孝孺:【汉治任法,难乎大臣。惟忠武公,千载一人。综核万变,以义而动,虎跃龙骧,天下震恐。极其智能,乱不足平。天实厄之,大勋无成。成败纷然,处之甚暇。论其所存,伊吕流亚。古学不传,士气益卑。公心不亡,百世之师。】

    top5:李靖
          大唐开国功臣,军神李靖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评价极高,【兵之情虽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敌将多谋,戎卒欲辑,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之耶?”答曰:“若此,则当卷迹藏声,蓄盈待竭,避其锋势,与之持久,安可犯之哉!廉颇之拒白起,守而不战;宣王之抗武侯,抑而不进,是也。】在李卫公兵法中说到司马懿抵抗武侯,就像廉颇拒白起一样,只有蓄盈待竭,避其锋势这一种办法。(注意,这里说的是李卫公兵法而不是唐李问对)
          而被后世认为是托名伪作,名列武经七书的【唐李问对】中,更是对诸葛亮大肆赞扬,认为陈寿等史官“鲜克知兵”,所以低估了诸葛亮等人的军事才能,更是自陈六花阵乃是源自诸葛亮之八阵图【靖曰:【诸葛亮以石纵横布为八行,方陈之法即此图也。臣尝教阅,必先此陈。世所传《握机文》,盖得其粗也。】
    靖曰:【臣所本诸葛亮八陈法也。大陈包小陈,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古制如此,臣为图因之。故外画之方,内环之圆,是成六花,俗所号尔。】
          靖曰:【观其文,迹其事,亦可差别矣。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尔乎?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察天时地利,安能尔乎?其次王猛之保秦,谢安之守晋,非任将择才,缮完自固,安能尔乎?故习兵之学,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不然,则垂空言,徒记诵,无足取也。】
          唐李问对中多次出现了多位古代军事家的名字,其中孙武13次位列第一,诸葛亮出现7次,位列第二(次数有可能记错了,欢迎指正)很多人喜欢说他是伪作,但是伪不伪作它都是一本名列武经七书的古代军事著作,这总是不能否认的吧?

    top4:裴度
          辅佐唐宪宗削平不服藩镇,实现“元和中兴”的中唐名相裴度,在成都武侯祠外,亲笔撰写《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认为史上过往诸贤,能兼具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者,唯蜀相诸葛公也。并赞颂孔明施政【法加于人也,虽死徙而无怨;德及于人也,虽奕叶而见思】,可与伊尹、周公、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易代而论。
          历史上著名的三绝碑,即是出自裴度之手
          另外,从以上裴度的言论和诸多咏颂诸葛亮的唐诗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是很喜欢喜欢把诸葛亮与管乐孙吴作比较,甚至认为诸葛亮超越了他们,其中尤以杜甫【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最狠,一下把伊尹吕尚萧何曹参全比了下去

    top3:陆游
          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写了大量的赞颂诸葛亮的诗。 他在诗中赞道:“隆中鱼水三分业,江上风云八阵腾。”“五丈原头秋色新,当时许国欲忘身。长安之西过万里,北斗以南惟一人。”“壮气河潼外,雄名管乐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一表通今古”,“千古隆中可与期。”“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top2:杜甫
          诗圣杜甫,诸葛亮铁杆粉丝,杜甫直接咏颂诸葛亮的诗大概是10首左右,仅次于写给李白的14首(杜甫也是李白脑残粉),加上其他诗句中提到过的,一共是16首,以下是其中几首。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阁夜》)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咏怀古迹》)

    top1:魏晋以降所有忠贞爱国之人
          不喜欢诸葛亮的人总是说三国演义太过神话诸葛亮,其实并不是罗贯中神话诸葛亮,是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以及老百姓都在神话诸葛亮,罗贯中只是把民间的诸葛亮的形象经过艺术加工,放到了三国演义里面,即便没有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诸葛亮的形象也是伟岸无比的,也不是司马懿之辈能够望其项背的,各位有空可以看看成都武侯祠的变迁,就能知道武侯在老百姓心中是多么伟大的

           看了虎啸龙吟,我真的是出离的愤怒了,不曾想,世界上竟然会有这么无耻的人存在。
         《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做事情首先要做的就是正名,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忠义正名、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名,为丞相正名,不能让虎啸龙吟的污水泼到丞相身上,不能让那些不了解历史、不了解三国的人被虎啸龙吟所蒙骗。

     短评

    看过上部感觉是再给司马懿洗白,而且在曹操死后剧情并没有太出彩,但是《虎啸龙吟》看到现在还是很满意的,也没有了洗白的感觉,并且感觉司马懿的人物性格会在下部有个很大的反转。身处乱世何来无辜,编剧并不是想洗白司马懿,是想表明“任何人物都是时代造就”的观点。

    4分钟前
    • 天生这么红
    • 推荐

    还我杨德祖,还我曹子建,还我荀文若,还我曹孟德!我没有司马懿的胸怀,我也不想跑赢时间,我只愿能伴古人左右,再看一眼当年的河山。

    8分钟前
    • 歧楷
    • 力荐

    第一部虎头蛇尾,第二部蛇头虎尾,最终加起来86集,只有最前最后的20余集是出色的。剧作上涉及诸多三国名场面,但都采用了较有新意的处理方式,导致多次罔顾历史、造成谬误,是三国题材“全面权谋”拍法后的掣肘,且拍得也过于聒噪。但如果这是正剧...估计时至今日也无人想看。国产剧在篇幅上的优缺点一览无余:用86集的篇幅来展现司马懿的一生,最终是如何成为一个截然相反的人,这过于冗长,却又做到了“漫长的必要性”——成百上千的“做局”看似皆为权谋,但每局之间都细微改变人物塑造的走向,与《甄嬛传》同构,司马懿的形象被不断360度扭转,到最终老年之时已臻入化境。吴秀波演得真好,也许能排到上个十年中国电视史里的大男主TOP5,不过这也就是他人生最后的巅峰了...

    1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司马懿凭借着华佗教授的五禽戏,熬过了曹操、熬过了曹丕、熬过了曹叡,熬过了诸葛亮。

    14分钟前
    • 令希丰
    • 推荐

    第二部的野心明显要更大,完全是照着权谋战争史诗的拍法,没了于和伟,来了王洛勇,本剧真的发现了不少老戏骨。但更让人惊艳的是幕后团队的创作诚意,尤其是空城计一节改编的好,终于跳出了过去国产历史剧的框架,拍出了更具有现代感的戏剧张力,人性和历史的深度挖掘立住了,这剧已然成功了一大半。

    19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我爸问我怎么还不睡……我给我爸看了第一集……我妈问,你们两个怎么还不睡……

    21分钟前
    • Cenjee_
    • 力荐

    如今,这样的片子不五星,那就没有五星片了。

    26分钟前
    • 少主
    • 力荐

    登上了至高之位,第一件做的事是把多年对母亲的思念近乎病态的表现出来,这么多年肯定是憋坏了吧

    27分钟前
    • 陆逊
    • 力荐

    这剧编剧水平有限,将大时代的变迁的笔力不足转嫁到家庭矛盾纠纷,家庭伦理纠纷喧宾夺主。细节考究,大局抓瞎。司马懿作为政客的老谋深算被强行写成了网文白莲花的强行黑化之路。国剧终于在漫长的大女主玛丽苏剧时代后迎来了新的剧种:变性大女主玛丽苏剧。看在马桶的楠木材质上能给到及格。

    29分钟前
    • 曼特宁
    • 还行

    终于能和李晨演的曹丕说再见了。

    32分钟前
    • 熊罴怪
    • 力荐

    斗曹操走脑,斗曹丕走心,斗曹叡就只能走肾了。

    36分钟前
    • 宅神爷
    • 还行

    本剧富含大量镜头语言与留白,精妙绝伦。老年司马懿演技炸裂,展现出吴秀波把控高难度复杂人物的极高水准。苍老的体态,阴鸷的眼神,甚至令人震惊的声线变化,诠释了被欲望吞噬的人如何权倾朝野心入魔道。画面闪回初入仕时的清俊书生,那一作揖一回望,恍如隔世,才真正让人唏嘘,时间终究摧折了人心。

    38分钟前
    • 休矣美矣
    • 力荐

    刘欢变态般的演技炸裂

    41分钟前
    • 小纯汀在奋斗
    • 力荐

    刷了六集有点想弃剧了。跟上一部一样,细节考究,大局抓瞎,檀香木马桶——可惜了材料

    42分钟前
    • 郁卞丢
    • 还行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诸葛亮的演员我很喜欢,演出了武侯的忠义,却又没有多智近妖。

    46分钟前
    • 尽欢
    • 还行

    何其壮观的一生,不知历史如何评价司马懿,究竟是忠还是奸。四朝皆信赖他,事事于国有利,但最后他也的确权倾朝野,党羽遍布朝堂。脖子上架着刀开始入仕,刀拿在手里去世,老骥依旧笑春风啊……

    49分钟前
    • 七沐妹妹
    • 推荐

    我希望看到的历史剧是在史学界公认的基本史实和最新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扩充改编的而成的,并且这种改编具有起码的史识眼光。因为我认为在某个时空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比小说刻意安排的情节还要精彩得多。很遗憾,经受过严格史学训练又深谙影视制作之道的少之又少。

    53分钟前
    • 俺知道恁县
    • 较差

    这天下从来都没有太平过。

    55分钟前
    • 谢小迪
    • 推荐

    如果有人看到司马和诸葛成为了好友或者诸葛战斗力下降了,嗯点下我,木有也可以点,反正我就是不喜欢连三国志都不要的三国时代

    57分钟前
    • 雪雒
    • 很差

    本来就只是想瞅一眼的,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了好多集😂前几集真是精彩,曹操演得真好,李晨的演技也让我改变了一些对他的看法。虽然曹丕跟郭照挺甜的,但我还是站了丕宓,虐是虐,但带感啊~~“曹子桓,如果有来生,我不愿见到你”,李晨的那个手啊,表现出想挽留又不肯示弱的心理,唉!

    58分钟前
    • Lydia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