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爱情片 夜幕将至

    夜幕将至

    评分:
    0.0很差

    分类:爱情片大陆2023

    主演:梁戟,佐菲,菅鑫海,柳渭,菅忠英,菅改明,菅艳祥 

    导演:菅浩栋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非人之恋

    • 更新HD

      红色冲浪板

    • 更新HD

      食人恋

    • HD

      红色天空2023

    • HD

      万物理论

    • 正片

      雨中的请求

    • HD国语版

      最好的我们电影版

    • HD国语版

      下一任:前任

     剧照

    夜幕将至 剧照 NO.1夜幕将至 剧照 NO.2夜幕将至 剧照 NO.3夜幕将至 剧照 NO.4夜幕将至 剧照 NO.5夜幕将至 剧照 NO.6夜幕将至 剧照 NO.16夜幕将至 剧照 NO.17夜幕将至 剧照 NO.18夜幕将至 剧照 NO.19夜幕将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离乡多年的梁哲(梁戟 饰)回到山西老家,准备参加爷爷的丧礼,可是回家的路,远比他想像中漫长。从县城前往村子的途中,他转乘了四种交通工具,碰到多年不见的长辈、开着运煤卡车的老同学,更重遇初恋女友,还捡了一头流浪小狗。算命师傅说他命硬,他来到人生的渡口,故乡恍如异乡,岁月的伤疤仍在隐 隐作痛。   本片荣获第6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

     长篇影评

     1 ) 夜幕将至-山西人的一些感同身受

    因为抢票前看了一眼简介,是关于男主回到家乡山西一路上遇到的人展开的故事,所以选择了它。没想到竟成为了影展两天以来看到过最感动、最真实的一部电影。

    对于一名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影片开头公路上拥挤着的大卡车轰隆隆地开过,留给后面的车一片尘土,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了。冬天的山西就是这样,山是黄的、天大多时候阴的。作为一部用方言电影,语言基本相通的山西人观看放佛就在车上听乡亲们倒歇,熟悉的乡音配合着沿途的风景,很难不代入。

    当然这部片子对于其他观众也会有灵魂相通的瞬间。中国的农村、乡亲关系大差不差,多年未归的游子重新踏上故土,时间苍老了相貌,让人多看几眼才敢喊出名字相认。男主说过多年的漂泊乡音难改,离开多少年再回来听乡亲们说几句也还是亲切。不同的乡亲唠的还是那几句,工作、收入、感情,还有在大城市的日子美不美活。男主的回答倒也诚实,只是被问多了心头难免怀疑,半信半疑也愿找算命的来一卦,以求心安。有了算命先生指点的男主回到了理发店门口,冥冥之中寻找着附近的姻缘。毕业之后再没见过的同学相认,不痛不痒的聊上几句,心里那些当年未了的情结终于忍不住质问几句。无论男主回答什么,他们今天的重逢都将过去的寒冰开始融解。这趟回乡之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被拉回了十几年前、最终互相体谅、冰释前嫌。

    这趟颠簸的回乡之旅男主不停地辗转于各种车辆与亲朋好友之间,离家越近,天色越黑。回家之后呢?导演没讲,在片尾越刨越深的坑里也没有答案,但对于农村人来讲又怎么样呢?日子总要一天天过下去,送走一个又一个亲人,挖好坑埋葬好。夜幕将至,何去何从?每个人都在夜里思考着回乡之后,也就是天亮之后路该怎么走。是听从内心还是仰靠算命的指令,没人知道。

     2 ) 30岁之后,他拍出了这部平遥黑马

    1月17日晚,第六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各单元的荣誉名单于“小城之春”厅揭晓,影片《夜幕将至》无疑成为本届影展的黑马,分别斩获迷影选择荣誉桐叶荣誉,以及费穆荣誉·最佳影片。除了受到多位评审的肯定,本片亦使诸多观众感到惊喜,现场反响不俗。

    影展告一段落后,抛开书本有机会与导演菅浩栋一同聊聊这部电影幕前幕后的那些故事,他多年来作为导演的创作历程,以及伴随着年龄增长而萌生的对乡愁与身份回归的更深度思索。

    采访:王新然 常可 杨发财

    整理/编辑:王新然

    责编: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抛开书本:电影大部分的取景是在您家乡河曲那边,想问一下您选景的整体思路是怎么样的,是围绕剧本去选景,还是说您脑海里已经有这些画面,然后根据画面作为一个基础去写这个剧本。

    菅浩栋: 首先这是我的家乡,我对所有的景都非常熟,所以本身就先知道了这些景,才开始去构建这个剧本。剧本里每场戏放到什么位置我是在初步创作时就想好的,因此大概有百分之七十的景早就确定了,剩下百分之三十就是在我们写完剧本开始筹备勘景的时候,又回去把景重新细化了一遍,再新加了一些最初剧本里边没想到的。所以对于这部片子,我是先在大脑中回忆出场景,然后再在这个场景中去想一些有关于这个片子的东西。

    《夜幕将至》剧照抛开书本: 影片中,梁哲回家的过程中乘坐了很多交通工具 ,他下煤车后,又是一个小面包车。交通工具越来越小,回家的路也是越来越窄。正如片名《夜幕将至》一样,夜色也越来越近。在平遥分享会上您也提到,在您30岁这个年纪中遇到的那些困境。最后影片梁哲走到了一个山头,他挖出一个坟墓,然后升起火来。包括您分享会上也提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所以最后那火光代表什么?是一种希望吗? 菅浩栋: 其实梁哲最后挖的那个是他爷爷的坟,他爷爷去世后第二天要下葬,因为他奶奶已经去世了,所以爷爷要跟奶奶合葬在一起,就要在旁边重新挖一个坟。那个挖坟的结局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我希望观众能有自己的解读。大家看完之后一般有两种解读吧:一种就像评委的评语里边写的那样,说他是在给自己挖坟,要埋葬自己;另外一种呢,就是他在给爷爷挖坟。我们家乡那边有人去世之后,逝者的亲人会在乐队吹这个唢呐哀乐时,在坟头点一堆旺火。这是我们老家的习俗,包括过年或者人去世,坟头都要用煤块点火,相当于是一种祭拜嘛。而且冬天很冷,他父亲也说这火也有给他取暖的用意,所以说那一束火光并不是为了寓意什么而去点了一堆火,这就是一个传统的乡葬文化。当然也有它另外的解读表达。但我觉得观众若是对此有自己的解读是正常的,因为电影这个文本是需要创作者与观众共同完成的,既然你觉得这是一种希望,那么对你来说这就是。《夜幕将至》剧照

    抛开书本: 您曾经说过,片中这个梁哲的原型是您本人,那么这整个电影的故事是否是一个“出走县城的人”关于自我和解或者身份回归的故事呢?就是到最后这个结局您想呈现的是一种找到希望或者找到归属的感觉,还是在试图渗发一种无力改变的消极和虚无。

    菅浩栋:首先说这个片子有部分是我的经历改编,但也不完完全全是我的经历,只不过片中梁哲回家换乘的这几种交通工具,就是我每年回家会经历的一路辗转换乘,但是每个交通工具里面的每一个小故事,还有其中的细节,虽未必是我真实的经历,但它糅杂了很多我身边人的故事,算是大部分人经历的一个综合吧。

    抛开书本: 那您在这样一个融合了一个个细节的故事里是试图找到一种生命的归属感——一个比较积极的情绪指向,还是说您想借此表达一种“什么都做不了,但是又不得不做点什么”那种很消极的宿命观?

    菅浩栋: 对,其实人很多时候就是你不知道自己能怎样改变现状和未来,但是这个事情你又不得不去做。不过我不想给观众去强加明确的情绪观念,就是希望观众能有自己的一个答案和解读,包括结局也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我觉得电影的结尾没有完全交代梁哲是选择离开还是怎样,但是就像片名《夜幕将至》一样,因为天黑之后就是会迎来一个黎明。也许消极的另一面就是积极吧,如果你看到的是消极,那我觉得它的另一面就是积极,反之亦然。

    抛开书本: 是否就相当于您想表达的情绪是二元一体的,就是它都有包含,您只是把它呈现出来,然后没有故意想要去彰显某一方面的情绪。

    菅浩栋:对,是这样的,我没有想着去给观众主观地灌输一些我自己认定的东西,我觉得电影对我来说就是提出问题,而我也没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哲学也是这样,哲学家给人提出问题,并不代表他一定要解决问题,我希望在提出问题、展现问题之后,观众看完影片能有一个自己的答案。

    《夜幕将至》剧照

    抛开书本: 《夜幕将至》之后也有上院线的计划,整部影片的节奏舒缓得像一首散文诗,那么对于这部集院线电影与较私人之生命体验双重意义的作品,您是如何去平衡自己的艺术表达与商业性?

    菅浩栋: 刚开始写剧本的时候我没有去想这些,觉得这可能是商业片要去考虑的东西,对我来说,那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表达,把自己所感所想通过剧本,通过电影呈现给大家。

    如果说有观众睡着了,那我觉得肯定是我的问题,但是那天首映完之后,大家的观影反馈还不错,好像没听到有睡着的,所以说我也完全没有去考虑观众能不能够看得下去。

    抛开书本: 那您还是比较侧重于自我表达,在这个片子里就没有太去考虑商业成分,所以您觉得这部影片中坦率真诚的与同源的共鸣就足够吸引观众。

    菅浩栋: 对,我觉得它肯定不是一个特别难看,特别乏味,看完特别让人想睡觉的一个片子,我觉得电影只要能够替观众说出他的心声,困惑也好,痛苦也好,它就是能够吸引人的。

    抛开书本: 我们看到颁奖礼上,您的领奖发言也是与主演梁戟老师一起上台完成的,您也说本片的成功离不开这位演员,然后我们就想问问您跟他是怎么去建立这样很强的信任感的。

    菅浩栋: 其实我们的选角经历了很多波折。首先刚开始我是定了另一个演员,但后来快开机了,这个演员就出了一些问题:他没法按照我定的档期来演,而且我也觉得他某些方面也不是完全符合我的要求。

    我记得是临开机一周了,所以我很着急,又开始重新翻我手机里边给我发过的简历,甚至想让我身边的同行年轻导演的朋友来演,因为他是一个在北京从事影视传媒行业的工作者嘛,反正我想了很多,最后想了一圈我身边的朋友之后,还是觉得某些地方差那么一点点,比如说有的可能是形象符合,但是演技各方面硬件不符合;有的是会说方言,但是可能形象方面又不符合......就各种原因吧。那天晚上我又把发给我的演员简历重新翻了一遍,然后翻到了我这个男主,因为他之前给我发的这个面试视频里,刚把头发和胡子剃了,而且剃得很干净,所以乍一看就不太符合我的要求,然后我说你能不能给我发几张你之前的照片,就是留着胡子比较沧桑一点的,他发了之后,我一看就是他。第二天我就提议他能不能来山西来亲自见一面,因为毕竟每次都是视频,也不是很真实。

    主演梁戟(左)与导演菅浩栋(右)

    第二天他就来了,我们一聊就聊到了晚上11点多。他讲了自己刚好有过在山西生活的经历,而且他父亲也在煤矿工作,就发现跟我有很多契合的地方,所以我当时就决定用他了。然后我们差不多一周之后就开机。在整个拍摄过程当中,他会说方言,而且作为一个演员,演技没有任何问题,其它方面他没有给我制造任何麻烦困难,我们彼此也非常信任。可能是因为相似的成长经历吧,他看了剧本也基本能懂我想要的是什么,所以说在合作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是非常默契愉快。并且合作完之后,我朋友的戏我也有介绍给他,自然而然就建立了一种非常牢固信任的友谊吧。

    抛开书本: 您说拍这部片子的初衷是您在30岁的时候没有获得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以说是陷入到一种“回不到过去,看不到未来”的窘境吧,那么就想问导演,您怎么看待这个“中间”的人生阶段呢?

    菅浩栋: 当时的我就是片子里梁哲的这样一个状态,所以说我想把这个片子拍出来,让更多我的同龄人看到,因为九零年的人到了二零年的时候正好是30岁,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包括我身边很多做电影的朋友,他们在北京跟我经历着几乎相似的这种困境——情感上的不顺,事业上的挫折等等,都处于这种努力很久又暂时没什么收获,也不被认可的一个状态。

    所以对我来说,我就是要把这个剧本写出来,把这个电影拍出来,算是对我30岁的一个纪念吧,不管这个电影能不能去参加什么电影节也好,或者是能不能被很多人看到也罢,当时对我来说拍出来更重要,我更倾向于把它当作一份送给自己的一个礼物。同时我也想把这部影片送给我的家人,以及我去世的爷爷。我从他们身上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觉得他们也一直试图了解我,但又没办法完全了解,我无法在现实当中去用语言跟他们有过多的探讨、辩论,或者解释,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我觉得只要这个影像最后能完整地呈现出来,他们看完也许就能真的懂我了。 抛开书本: 因为在平遥看了您的《夜幕将至》以后特别喜欢,然后去扒了一下您之前的作品,了解到您之前是跟有常标导演和其他友人共同成立了一个电影小组,当时你们应该是互做导演、演员、摄影,然后每个人做了一部影片,我记得常标导演拍的是《沙漠》,并且您还出演了,想问一下成立这么一个电影小组对您之后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菅浩栋: 哈哈,谢谢。我跟常标是二零一二年在大学里因为电影相识的,然后大学里边就经常相互帮忙,偶尔他来做我的摄影,我去做他的演员,或者反过来,就这样相互扶持,后来一四年郝杰的电影《我的青春期》当时在广招志愿者,我们那个时候也刚大学毕业,就去了这个剧组,之后在这个组里又认识了其他天南海北喜欢电影的、年龄相仿的伙伴。

    《我的青春期》海报我们在这个剧组里边一起成长,后来就一起来北京,之后无论是接什么网络电影,或者彼此的文艺片,都是经常在一起,包括那天平遥颁奖的时候,杨瑾导演——桐叶荣誉的评委,他也是《我的青春期》的摄影指导,所以他很早就知道我们这一帮人,他也提到了说感谢新潮电影实验小组,我觉得做电影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确实是需要一些志同道合的挚友。虽然说这几年特别难,但我们之所以能够坚持做电影,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一群相互协助的伙伴,大家可以一起很纯粹地去做一些事情,并且相互鼓励,给彼此带来底气和力量吧。通过这次影展我的片子被这么多人看到,那可能这个小组的人接下来也会被更多的人知道,或者其他跟我们一样的电影从业者也能看到像我们这样一帮人坚守在这条路上。

    抛开书本: 我们还了解到您有一个作品叫《光盲》,是关于您村庄里一个盲人的真实经历,包括您后来有一个本子叫《红旗下的蛋》,然后再到如今的《夜幕将至》,可以看出您的核心表达都跟家乡有关,但其实您的创作语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您从最开始那种特别稚嫩真诚的想去记录家乡的冲动,去对家乡的人投以人文关怀式的注视,到现在您作为游子的家乡再回归,经历了迷惘挣扎后再达成的那种自我感悟和身份回归。

    所以您对家乡的这个情感有着怎么样的变化?然后这种变化又是怎么体现在您的作品里面的?

    菅浩栋:当时想拍那个《光盲》是因为那个盲人爷爷,他就跟我生活在一个村子,可能对他和我来说,再不抓住这次记录下来的机会,以后就再没机会了,所以当时毕业之后就抓紧拍了这么一个非常独立制作的片子。

    《光盲》剧照

    《光盲》拍完之后,我就写了《红旗下的蛋》的剧本,一七年就想拍,但因为没有找到投资就一直在搁置。到了二零年的时候,我又写了好几个剧本,其中一个剧本当时还入围了海南创投和猎鹰计划,并且参加了路演,但那个剧本跟家乡没有任何关系,它是一个西部片。不过路演完之后发现依然找不到资金,我爷爷又在这个时候去世,再加上疫情没办法展开工作,就一直处于很茫然的状态。所以当时就想着,那要不再拍一个跟家乡有关系,跟我自己有关系的片子,并且家乡的这些景和人都是我熟悉的,整个投资什么的也是可控的,于是二零年的时候就开始写这个剧本。其实《夜幕将至》《红旗下的蛋》是有一定联系的。只不过后者讲的是一群年轻人的爱情友情亲情的过程,而《夜幕将至》没有再拍他们年轻时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爱情友情,而是直接回归到三十岁当下某一天的故事,通过他们的对话,让观众自行想象角色之间过去是什么样的情感状态。而至于家乡,其实我也并没有选择必须要拍家乡,只不过是说这个故事跟家乡、跟我有很大的联系,然后就去拍了。但我其他的几个剧本也没有说是跟家乡有关,正好在恰当的时间和年龄遇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把它拍出来了。

    抛开书本: 所以说您觉得自己的创作轨迹主要是随着年龄和阅识的增长而改变的。

    菅浩栋: 对,我觉得我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想表达的东西。

    抛开书本: 您曾说过想让您希望这个影片足够的真实,然后很多影迷也说看《夜幕将至》时就好像站在山西县城的路边一样,那么就想问导演,您在创作的时候,就对于所谓的这种质朴的写实,与生活中的诗意,您怎么去看待这两者的关系的?

    菅浩栋: 我觉得之所以写实,是因为我本身就有这样的经历。其次我是一个特别喜欢观察的人,每次过年回家一路换乘这么多交通工具,每次在车上我都会去观察身边这些回乡的人,包括我在北京坐公交地铁,可能其他人都在拿着手机在玩游戏,或者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是我就喜欢观察别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夜幕将至》剧照因为有这么多的观察,再加上我自己的经历,就觉得既然有这么多现实生活的素材,那我在这部片子里肯定是要做到一种真实,我不在意观众看完之后评价片子好与不好,因为不管这个戏拍得好不好,它首先是要让观众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因为他肯定也经历过类似的情景。我没法去拍那种即使故事特别好,但是我无法把观众带入这个情境的片子,这个对我来说是一道障碍吧。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具备真实性,然后我才能再去想我如何把故事讲得更精彩。

    抛开书本: 那您觉得片中的诗意或者说真实生活中的诗意来自于哪里,是靠细节来打动人吗?

    菅浩栋: 对,我觉得这需要对生活以及生活中的人有足够的观察,我把平时生活中的观察放进影片,大家通过看见这些细节,从而再次察觉了自己在日常中忽略了的东西,可能这就是打动人的原因。

    抛开书本: 我们了解到就是您起早也从事过相关的文学创作,并且在关于您的纪录片《小人物的大电影》中,您也说您写小说的时候脑海里总是有画面,有想把它拍成电影的冲动,然后我们就想问,从您自己的创作习惯来看,您怎么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

    《小人物的大电影》片段

    菅浩栋: 有些人的写作是单纯的文学写作,只是想着如何去讲好一个故事,但对我来说,从小在读一篇课文或者写东西的时候,我的大脑把文字转译成画面的意识就特别强,所以说后来开始接触电影,我觉得这对我来说算是一种优势吧,因为电影毕竟就是用画面去呈现嘛。

    包括后来我去做了录音,担任了一些网络电影和文艺片的录音工作,我又对声音有了非常多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视听这个元素对我来说更重要吧。因为小说可能更多的是心理描写比较多,电影可能就是直观的画面动作,那么如何用画面去传达人物的心理或者是情绪是跟文学文字创作不一样的。 抛开书本: 那我们的采访也就到此结束了,希望导演工作顺利,也希望《夜幕将至》能够尽早上映,让更多的观众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优秀的作品! 菅浩栋: 好的好的,谢谢。

     3 ) HKIFF映后Q&A梳理

    仙品公号【暗的光】,欢迎大家。

    菅导让我等的好苦,纵使拜托好友采访了菅导本人,但始终没有看到《夜幕将至》,此次如愿!

    按照惯例将本场映后对谈进行了梳理,电影中有大量的隐喻和情感的表达,这份给”家人“的影像传达出很直观的情感洪流。

    希望这份映后QA可以使大家加深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有所回味

    Q:导演先跟大家打个招呼吧

    A:很高兴今天晚上大家能来看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是第一次在香港放映。

    Question:在影片中有几个镜头,是他(男主人公)带着小狗,(小狗)从袋子里探出头来,这让我想到了金基德导演在《春夏秋冬又一春》里面有类似的画面,就是老和尚背着背篓的时候,猫也从背篓里探出头来。在影片开头的广播背景音里有讲到金基德导演的逝世、也提到了他的《春夏秋冬又一春》,我想问这是不是一个巧合还是导演有意的设计?也想问一下,是怎么想到让小狗跟着男主人公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它对男主人公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A:(关于广播背景音)因为我想交代一个故事的背景,这个故事的背景正好发生在疫情期间,那时候很多我们喜欢的导演或是球星意外地离开了我们,所以对我来说,是非常难过的一个时刻吧。所以我想既交代这个电影的背景,又能表达我对这些人的敬意之情。然后关于这只小狗,这只小狗就跟电影里的男主角梁哲一样,它一直漂泊在路上、一直想找个家,但是它可能到最后都没有找到一个自己的归属,所以它也跟男主人公一样,有那种漂泊的、无主的(杂音遮盖听不见)

    Question:这部电影里塑造的男主梁哲是一个很不如意的形象,当时他在路上捡到这只小狗的时候,货车司机和他说,希望这只小狗可以给他带来幸运。但是影片的最后这只小狗好像是走丢了,想问这个情节的设计是不是暗示了男主人公会有一个悲剧的结尾或者说暗示着人类的命运在这个大环境下的无力感?

    A:对,梁哲的这种无力感随着影片的推进,逐渐地在放大。但是(这部电影的)结尾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我希望每个人看完能有自己的解读,它不是一个唯一的固定答案,你认为(结局)是悲伤的、但可能也有人会觉得夜幕将至之后会是一个新的开始。

    Question:大概在影片70分钟的时候,之前几乎都是没有配乐存在的,在理发厅分别的时候,突然配了一段相比于之前算很大声的音乐,我个人觉得相对于前面细腻而克制的氛围而言,这里会有一点点的突兀,所以我想问这是一个您对于这种环境下的写实、还是年少时期的同学重新相遇而用这个配乐去加强这个感情的递进或是渲染这个环境?

    A:对,其实我们刚开始不是用蔡琴的这首音乐,是另外一首,但那首的情感浓度可能比这首更强,所以后来又选用了这一首。选用这首也是因为,这首的低音特别好...其实本来我们这个音乐是理发店的一个有源音乐,就是理发店里都会有的一些音响在放的音乐,但我觉得那个声音太低了,所以最后我想把它弄成直接出来的(背景)音乐。最后这段音乐是从小面包车的车里面来的,大概是这么想的,这个音乐我们之后可能还会做调整。

    Question:导演您好,首先我想说我很喜欢您的这部电影,我个人感觉是一套非常特别的公路片,我觉得您在(电影)里面提及或者讨论到关于疫情也好、 New Media时代中国小城市乡村人的变化也好,都很细腻而且很克制,所以我个人很喜欢您的这部电影,谢谢。另外我有两个小问题,一个是关于您的选角,我看到里面很多乡民的表演都非常的自然,所以我想问(其中)有多大的比例是素人?

    A:我们这个电影只有男女主角是职业演员,其他所有的都是非职业演员,这些非职业演员都是跟我从小一起长大的、我跟他们是一个村子的,所以我跟他们特别熟悉,在这个拍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拍摄,他们也逐渐适应了我、不再惧怕摄影机,所以说他们的表演也就(变得)非常的自然。

    Question:我还有另外一个小问题,您创作这部电影的动机是什么?就是什么让您突然有这种冲动去创作这部电影?

    A:就是2020年、爆发疫情的第一年,我哪里也去不了就在老家写剧本,写了剧本想拍摄去找投资也找不到。因为毕业之后,虽然一直在这个行业里,但也有大概五年没有拍片子了;那时候自己也刚过三十岁,遇到了三十岁人生的一个困境,再加上一直想表达、想拍摄,但是又很难。所以当时我就想着拍这一部发生在家乡的故事,(因为)所有的环境、人物我都是非常熟悉的。

    Question:谢谢导演,我和朋友都非常喜欢您这部影片。我们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比较具体的问题,影片中重复出现了一个蒙面骑摩托车的人,这个设计的意义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关于山西这个地方的元素,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您觉得山西的文化部分有多少是独属于山西的,而不是(杂音遮盖听不见)、有哪些部分是您觉得可以apply到一个更大的community的?

    A:影片当中的那个蒙面男人,其实我自己想表达的是,他是那个车祸去世的发小,曾经他们三个人是结拜兄弟,其中一个人就是骑着摩托车和卡车追尾就去世了,而他(男主角)又没能回来,这是他心里的一个阴影和牵绊,所以说他路上一直会出现那样的真实或非真实的一种幻觉。第二个问题就是,山西特有的元素,其实你影片里看到的就是其它地方似乎没有的环境和场景——煤灰、烟雾缭绕,父老乡亲非常的淳朴,我觉得这就是山西的一个特色和特点吧。

    夜幕将至或许只是一个隐喻

    这一部献给家人的公路片看淡云卷云舒

    拉近大家之间的距离,靠近饭桌间

    就在这93分钟内。

    据说《夜幕将至》预计在2023年底开始公映!!

    一起期待著啦!

     4 ) 「洗头妹」与「女神」,溢出屏幕的直男味

    利申:理发店的戏看完后我就提前离场了。

    男主角梁哲,临过年从北京回山西老家,路途上遇到了两位与其有过直接交流的同龄女性(在我看到的片段里)。第一位是客车上偶遇的高中师妹。说是师妹,实际上应该差了蛮多届,因为对方刚考研结束,也就是大四,应当不足25岁,而梁哲已经30岁。这段「偶遇」,终结于对方提前下车并上了另一位男性的奥迪。至少,在梁哲的视角里,这位师妹已经是他触不可及的「天鹅肉」了。

    梁哲路上遇到的第二位女性,按剧情简介里的说法,他的初恋及初中同学,海鹏,是在她开的理发店里碰到的。在进入这家理发店之前,梁哲已经经过了「海鹏理发」的招牌,但没有选择进去,而是先去了庙,还在庙外找人算了命。算命先生说他的姻缘很近了,就在附近,而且「肯定能成」。或许是算命先生这番话,他终于进入了这家写着他初恋名字的理发店,并重遇海鹏。

    海鹏在为梁哲洗头理发期间很主动地发起话题,从学校一直聊到了他爸。尤其是第二次洗头时梁哲主动选择坐着洗,没再直面海鹏,也没有让对方用服务的姿态为他洗头,拍摄上选择了特写海鹏的手与梁哲的头发,镜头语言的设计上,二人应当是处于感情升温的状态。然而下一位客人多次催促,海鹏的儿子又突然出现,打破了这个状态,两人无疾而终(我只看到了这里)。

    「初恋」,对应着男性在性意识刚萌发时对于女性所有美好想象的投射对象;而「洗头妹」,尤其是中国小镇发廊里「洗头妹」常见的「兼职」这一背景所暗含的性暗示,又对应着男人对于女人的性幻想,而且这种幻想是「唾手可得」的。这两种想象同时投射于同一个人身上,她既是「女神」又是「洗头妹」,导演还安排了她儿子的戏剧性登场,「goddess who is already damaged」的叙事就完成了。

    天呐,写这段的时候频频生理性作呕。同样的叙事可见于《同学麦娜丝》里的麦娜丝。这是「真实」吗?或许是的,至少直男们真切地相信这是真的,尤其是他们的感情与破灭,真挚无比。

    所以我也很同意友邻说的,中国直男们能不能别拍了。被掏空的矿资源大省,又遇上疫情和「碳中和」要被「产业升级」,当然值得拍,但真的不需要也不值得这样拍。

     5 ) 引起我共情的一部电影

    和导演、以及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一样,我也是个山西人。但这部电影引起我共情的,不是山西的身份(影片讲述晋北而我在晋南,没有煤炭的黑色与后鼻音的方言),而是极其私人的故事和情感结构。

    小学跟着父母的工作到北京上学,五年级的时候爷爷去世了(对导演来说则是在北京工作、疫情期间爷爷去世)。当时和爸爸妈妈住在一个房间,父亲因爷爷病重在老家陪他度过最后一程(影片主人公北漂在一间出租屋中,离开后家具行李被房东丢了出来)。

    儿时睡觉喜欢蒙着被子。记得那天晚上,我已然入睡,听得妈妈在给老师打电话,隐约间听到“他爷爷走了...请假”之类的词,眼泪便止不住地流了下来。第二天,我人生中第一次坐飞机,抵达市里后坐出租?去吃了碗羊肉泡,又搭面包车回到了村里(影片主人公则是大巴>煤车>面包>摩托,离家越近节奏越快)。

    记得和妈妈在面包上的谈话还算轻松,尚没有那种悲伤的氛围,甚至在回来的一路上都没有和别人怎么多说爷爷走了的事。(影片同样表现了山西人的对感情的某种隐忍与克制)。但一到家门前、车门打开,妈妈便窜了出去,连哭带喊着“爹”踉跄着进了灵堂。我也跟跑进去,趴在垫子上号哭了起来。号哭渐转为啜泣,我才低着头回忆起了与爷爷的点滴……

    妈妈和我无疑是爱——或者说孝顺——爷爷的,但细心的读者或观众会发现,此间蕴含着人的社会性身份——超我与作为个体的人——本我之间的某种张力。孝顺的行为多大程度上是出于内化了的社会规训,多少是出于个体的生命情感——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完全划归为一个单一的驱动力量的。甚至现在回想那时,我在某种意义上体会到了《局外人》中默尔索的情感经验。

    导演是拍纪录片出身的,这是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这部影片在许多地方都更在是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正如他在映后交流时表达的那样,影片刻意制造了某种开放性(这当然是一个讨巧或者说逃避的办法):最后的坟是埋葬爷爷还是埋葬自己的过去,摩托面罩男是自己的梦魇还是死去挚友的鬼魂。甚至本片的主题——正如一些朋友批评的那样——都是这样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但这正是他留给我们的甚至自己也无法解答的一道题。

     6 ) 夜幕将至

    第一次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看的第一部电影--《夜幕将至》平遥电影节费穆最佳影片。这片子的名字和海报我很喜欢。 开篇在中巴车上的闲聊写实、生活化,当然,也挺无聊的。很喜欢男主跟学妹和前女友的对手戏,调整全片的节奏。至于期间是不是给“霸王”洗发水打广告有待考证,但微信支付或成最大赢家? 菅导想表达的东西其实挺直接的,就是家乡山西嘛,但是我一直觉得差一口气,吊在中间不上不下,所有的情绪到片尾最后十几分钟直冲脑瓜顶儿爆发。傍晚,披麻戴孝的父亲骑着摩托车驮着“我”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两侧的团蒲被风挤进狭隘的小路上,那种情绪的延宕让我一瞬间上劲儿。片尾的时间点恰恰就是所谓的“夜幕将至”,总让我有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不安和危机感,生理上的不适恰恰说明这一段情绪渲染的到位。“我”伴着风声只身在山坡上找狗,小狗已经不是第一次丢了,这一次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回来。结尾有两三分钟在挖坟,前面父亲提到爷爷第二天下葬,所以这个坟墓是给爷爷下葬的?还是给小狗的?片尾“谨以此片,献给我的家乡和爷爷”(大概是这样的,我记不清了)我直接落泪。我不知道是不是文艺片都这样儿,看完之后发现没啥剧情,让我想也想不太出来讲了个啥子,但是能抓住我的情绪,最后给我心脏上来一拳。你说三幕式英雄之旅人物弧光…好像也没有或者是不太明显我并不能分析出来。 菅导儿、前女友饰演者佐菲、制片到现场跟影迷交流。导儿回答的一些观众提问确实让我想起来观影中没注意的点。比如出现了三次戴面罩儿骑摩托的人,我看到了但没多想什么,导演解释说是“我”死去那个兄弟的魂,也就是“我”的心病。导演说出了男主,前女友,都不是演员,全是导演的亲戚,表弟姨夫啥的,其实能看出来哈哈哈蛮明显的,而且最后演员表全是跟导演一个姓儿的。 这片子说是现实向的,但是从理发店出来转场到面包车里的bgm确实突兀,我觉得哪怕变成个有音源的(面包车车载音乐)都行啊或者纯音乐(就重鼓点儿)。 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好学校的好资源。现场有传媒大学、电影学院的学生,,票友儿,相关从业者(从问得问题能看出来)。我还是拉着同学帮忙抢票,人家北电直接志愿者上去当主持人了,慕了。 菅导人很好,换了三个地方跟我们签名合照,可能也是不太火吧,听在北影节一起看电影的同好说,《胭脂扣》映后关锦鹏导演周边儿小二十号儿保安护送直接退场,谁丫理你。大家找菅导签名的时候都在表达自己的喜爱理解,那个氛围,啊。这场我认识了很多同好,最最感动的是,主创和主持人工作人员在电影院门口儿合影的时候喊“《夜幕将至》”,我们一堆同好保持一个礼貌的距离站在一堆儿,他们拍照第一遍喊的时候我们还在很兴奋的聊,等他们第二遍拍照喊口号的时候,我们这一堆儿影迷站在旁边没有商量,也默契地一起喊,菅导和佐菲姐还冲我们竖大拇指,我们一起向他们鞠躬致谢,我直接热泪盈眶。我是个懒人,很少有这么坚持喜欢的东西,即使我也只算个票友儿。从来都是独自去看电影看话剧,虽然说“我在享受自己”,可当我真正碰到一群可以一起发光的人,碰到那么多和自己喜欢同一件事儿的人,我才恍然原来孤独如此难捱,从前种种是委屈的。 《夜幕将至》也许没有那么卓然,可它带给我的美好远不止那一夜。

     7 ) 他挖了15个月的煤,拍出了平遥最佳影片!

    “那天颁完奖之后,我觉得我大脑像在做梦,觉得这个梦是不是假的,会感觉一直没有落地。”

    《夜幕将至》的导演菅浩栋想起自己获得这届平遥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那夜,还是觉得一切都不大真实。

    他说自己生活里是大脑反应有点慢的人,会想很多,说话也比较慢。一如他的性格,《夜幕将至》像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给观众留下了不小的后劲。

    导演菅浩栋,89年生人,大学本科学的是采矿,没有上过电影创作的科班院校,甚至毕业后,在地下500米挖了15个月的煤,三班倒,攒下5万,拍出了《光盲》。

    30岁出头时,促使他前行的依然只有拍电影和表达的冲动。

    于是,彼时身无分文家里蹲的他,还是决定把《夜幕将至》拍出来。

    那些岁月究竟是什么样的?《夜幕将至》为什么能获最佳影片?菅浩栋有他的分享。

    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开始 POST WAVE FILM

    我本科在大同大学,学的是采矿专业。

    因为我爸就是煤矿工人,我小的时候他就在煤矿上班,我爷爷也是煤矿工人,我叔叔也是,我叔叔因为矿难去世了。

    我村里边所有的发小朋友,他们的父亲基本上都在煤矿工作,我们村有一个小煤矿,所有人的经济来源都来自那个煤矿。

    所以后来我们上学,村里所有的家长基本上都让他们的子女选择了学煤矿专业。

    山西的煤矿(专业)非常好就业,你只要毕业,回来就能分配工作,有较高的收入。

    那个时候也是我爸帮我选择的专业,但是我完全不喜欢。

    因为我从小理科很差,文科比较好。但那个时候我无法去反抗父亲给我做的选择,所以去读了这个专业。

    我觉得我毕业之后,我去煤矿工作,跟我爸跟我爷爷一样,得到五六十岁退休。我就一下看到了三四十年后的自己。

    所以大学里我参加了很多社团,什么文学社,书法协会。最后给我想办法出钱的学长,他当时就是美术协会的会长。我当时还是大一新生,在这个社团里边遇到了一些兴趣相投的人。

    2012年左右,互联网就开始高速发展,智能手机出现,互联网开始崛起。

    我写东西的时候大脑全是画面,在大学看了第一部电影,我们学校有一个特别大的礼堂,放《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那是我真正意义去一个特别大的荧幕看电影,好几百人都在下面,当时看完我非常震撼。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2008)

    后来又知道了贾樟柯导演,他的经历也是考电影学院考了三次。我看了他的电影,就觉得这是我的家乡,他可以成为这么著名的导演,我也想试一下。

    很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我说我想去拍这种东西。

    当时在学校买了一个 DV, 脚架,一台笔记本电脑,成立了一个电影协会,把我文学社的那些成员拉到了电影协会的社团里边,就开始拍。

    拿着DV,刚开始什么都不会,拍完之后就回来学习怎么剪辑,就这样开始了影像创作的启蒙。

    我大学期间就拍了一部长片,我当时写一个小说,青春校园题材的,想把它拍出来,所以买了DV,但是其实不会拍,所以刚开始练手的时候去拍各种短的,什么 MV,配个音乐,熟悉一下视听。

    我后来也基本上不去上课了,因为我们学的是采矿,每天都是学采矿的东西,我完全听不进去,每次也都是被挂科不及格,我每天都在练习拍摄。

    我毕业的时候,我知道我一个学采矿的来北京直接搞影视,肯定是很难能跨入这一行的,又没有专业的背景,也没有钱,所以我就先去干煤矿了。

    曾在地下五百米挖煤的岁月 POST WAVE FILM

    2013 年我毕业之后,9 月份我就去了山西长治的一个煤矿,在煤矿干了一年三个月,想攒点钱。

    我们刚刚去的时候是有三个月的实习期,三个月之后正式转正,真正地成为矿工,每天下井。

    其实我攒了钱之后想拍那个叫《光盲》的剧本,是关于一个盲人的。那个盲人也是我们村子的,我叫他爷爷。他的经历其实当时对我来说影响也蛮大的,因为他差不多十几二十岁就失明了。

    失明之后,他就一个人到太原去学习盲人按摩,待了很多年之后,身体也不行了,他就回到了老家。

    后来他年龄也大了,我感觉时间要抓住,要不然可能几年之后他身体不好,可能就走了,我拍不到了。

    所以我想工作一年多之后回来就赶紧拍。

    我们的井是竖井,每天都要下到 500 米深的井下,我们是一线掘井,属于掘进队。每天去工作 12 个小时,说白了就是下去挖煤。

    过去之后我发现我跟其他老工人干的活是一样的,体力活,不需要学历,但是煤矿招聘时却需要学历。

    当时我觉得一个小学文化的人都可以干的活,我们念一辈子书,最后还是要来这个地方干同样的活,心理就有落差,每天在煤矿度日如年。

    很煎熬,你们可能不太能想象出来那是一个什么样子,就是一个比较封闭的一个空间,大家都要带着作业灯在那工作,是这个样子。

    当时我有个朋友,他在纪录片频道实习,他们当时也在看选题要选什么,拍什么样的纪录片。

    他觉得我是一个不错的选题,一个学采矿的学生攒钱拍电影,所以他就拍了我。

    2016年,在央九播了,是在2016年播的,很真实地记录了我们当时的环境。

    我们每个人脸上全是黑的,只有眼睛和牙齿是白的。别人根本认不出谁是谁了,它特别像一个监狱。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正好看了《肖申克的救赎》,我觉得我跟其中的主人公安迪是一样的,要经历那些苦难折磨。

    且老工人会欺负新人,他们让你去干活,你就得去干。如果你不好好干,今天的工资可能就会被扣。

    但对我当时来说,我最重要的就是赚到钱,所以他们让我干嘛我就干嘛。

    我们有三个班,早班早上 8 点到下午 4 点,早上 6 点就得起,起来之后洗漱吃饭,开班前会,开会还要唱歌,每个煤矿企业都有自己的歌,我们唱的是为人民服务啥的,当时歌词还挺有意思。

    开完会之后,要去换下井的衣服,到井下也差不多得走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到。

    8 点正式开始工作,下午 4 点上来,然后马上洗澡换衣服,差不多就 12 个小时,这是早班。中班是下午 4 点到凌晨 2 点。

    晚班是晚上 11 点到第二天中午 11 点。一个月 30 天,我们的班是各 10 天,三班倒。

    最头疼的是上夜班,下去之后到第二天中午 11 点洗完澡出来。下井的时候像喝了酒一样,大脑是闷的,走路都是闭着眼睛走,特别困。

    基本上每天从井上洗完澡出来之后只想睡觉。偶尔去网吧看看电影,写写剧本。下班之后不忙的就去看电影,写剧本。

    我那会儿写剧本,还手写在笔记本上的,因为我太忙了, 我只能赶紧在本子上记下一些,给自己起到一个提醒作用。

    15个月,刨去我的生活的开支,最后我攒到了差不多5万块钱,那笔钱后来全用来拍第一部长片了。

    我妈那个时候好几次给我打电话,我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她很理解我,觉得我挺累的,所以后来我辞职去拍电影,她也挺支持的,最起码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再从事一份工作了。

    但是我爸,因为他也是煤矿工人,觉得我的单位也是一个国企,我也是经过选拔才能进去的。

    所以他觉得我丢掉了一份稳定的国企工作,特别遗憾。

    到后来我彻底来了北京,他们也没法再去反对了。

    挖完煤之后我就去拍《光盲》了。

    那个时候和自己的朋友们整了个”新潮电影实验小组”。

    我和常标、王法、王小蒙,还有另外一个导演叫沈涛,差不多我们四五个人,大家年龄相仿,每次拍戏都在一块相互帮忙,就成立了团队。

    就这样,一直到了现在。

    最佳影片的诞生: 一场不能回头的赌注

    POST WAVE FILM

    本来《夜幕将至》能够入围平遥(电影节)藏龙的单元,对我来说已经知足。

    我很期待观众是什么样的观影感受,但同时我也很害怕,我觉得可能很多人看完都不会喜欢。

    但是那天首映完之后,喜欢的人比较多,可能占个百分之六七十。有这百分之六七十喜欢的人,已经够了,我一直是个比较自卑的人。

    《夜幕将至》讲了一个发生在疫情期间的故事。

    男主刚过 30 岁,因为爷爷的去世,他不得不回到老家。

    回老家的过程当中,因为没有直达的车,他一路换了四种交通工具,先是中巴车,然后是拉煤卡车,接着是面包车,最后出现的摩托车。

    他不得不换四种交通工具,才能回到自己老家的村子。在这过程中,他遇到了曾经的父老乡亲,曾经的发小、初恋,最后还有自己的亲人,这四种交通工具,带出了四种不一样的情感关系。

    每一段情感关系之间,还有着一些他们过往的纽带。

    2020 年,我前半年因为疫情一直在老家写剧本,大概写了两三个剧本,其中一个剧本也是改了好多次。

    当时那个剧本入围了猎云计划和海南岛创投,但一直没有找到资金。因为这个剧本确实是跟夜幕将至,包括之前的任何东西都不一样,它是一个西部片。

    那个时候因为疫情,带点作者性的片子不好找投资,所以我当时下定决心,再拍一个发生在家乡的故事。

    当时我经历了爷爷去世,还有疫情,我们影视行业很艰难,我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刚过 30 岁,面临事业和婚姻上的双重压力。

    所以当时就写了这个本子,半个月初稿就写完了。

    男主大框架是我以自己为原型,但是我觉得其实在北京的很多和我一样的人,他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过了 30 岁的困境。

    事业没有任何收获,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也没有结婚。但更主要的是那一年我面临的压力更大,我更想表达出来,所以我就去拍了。

    写完之后,有一种释放。我想通过电影让别人看到我,也希望跟我有相似困境的人,能关注到这部电影。

    我当时刚写完剧本,算是松了一口气,但只是完成了自己的释放。

    接下来就开始找钱,正好那一天下午刚写完,我本科采矿专业的一个学长,好多年不联系了,突然联系上我,他之前看过我早期在学校里拍的一些东西,说感兴趣参与。

    那天下午突然接到他一个电话,他说来大同出差,问我在哪里,我说我在大同,然后那天我刚写完剧本,就和他见面了。

    见面之后我们就一起去吃饭,我说我刚写完一个剧本,在找投资,他正好带了他的一个同学,他问我这么多年没有联系了,有没有什么项目要拍,他的同学可能想参与投资,当时一拍即合。

    我说我想做一个成本相对来说低一点,没有风险的一个文艺片。当时,我们吃完饭聊完出来,外面飘着雪,那是11 月,大同的第一场雪。

    我当时就有一种雪中送炭的感觉,感觉好像看到了希望。

    当时投资方他们对我过往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我紧接着就把剧本给他们看了,聊了这个故事。给了他们项目书。

    我回到北京后就开始筹备,发组讯,找演员,搭建团队。

    忙这些事的过程中,我没有一分钱。我说过一段时间,希望他们能够打一笔前期筹备的费用。

    但是其实到了真正打钱的时候,他们又开始犹豫了。他们看完剧本感觉没有我讲的那么好,觉得这个故事对他们来说太熟悉了,都是山西的。

    他们看的电影可能都是那种大制作的香港的电影,一个山西人看了我的这个故事,觉得就像一个纪录片,流水账,所以他们就开始犹豫了。

    但是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找演员码团队了,期间跟他们交流了好多次,他们一直在犹豫,我以为他们可能不投了,因为第一笔筹备款一直没有打。

    我想我还是要先做好自己前期筹备的工作,一边到处找钱,到处问,看有没有兴趣投资的。

    一直到开机前一天,前期我已筹备完。我回老家堪景,然后 1 月 7 号开机了,那一天他们来了,确实是看到我已经把剧组的团队搭建起来了,开机仪式什么都办了。

    他可能觉得这个事确实要做了,我当时跟他说,剧组人都已经到齐,因为剧组一开机都要先给剧组的人打第一笔劳务,所以他们开机那天才给我打的第一笔款,然后,我电影开机了。

    当时我想如果他这第一笔款没有打来,我会立马把我所有的支付宝借呗花呗,所有网上能够借的钱,全套出来,把第一批款支上,先拍着,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当时开机之前不只是投资的困难,我搭建的这个团队,剧组的人都是第一次合作。对我来说,也冒了很大的风险。

    男主角都是开机前一周我才定下的,因为我要在山西拍,讲山西方言,所以我一开始定了一个山西籍的演员。

    本来他要提前一周进组,结果他当时突然跟我说他有一个话剧要去演,能不能让我推迟开机。但如果我一推迟开机,这个片子可能要拍到跨年了。

    考虑到必须让大家安安全全回家过年,因为这是疫情好转之后第一年大家可以正常回去。所以我就赶紧重新找男主演员。

    开机前一周我就又开始翻我收到的简历,整个又翻了一遍,翻到了现在的男主角。他从小是在山西汾阳长大,后来读高中和大学才去了西安。

    他有山西生活的经历,他父亲也在煤矿工作,但是他当时给我发的面试视频是剃了胡子的,造型不是很符合我想找的样子。我就跟他说,我说你能不能发几张你以前留着胡子,沧桑的照片。

    《夜幕将至》男主演梁戟

    他给我发了之后,我一看,就是这个人了。他特别像余华年轻时候的一张照片,一个黑白照。

    年轻时的余华

    第二天他坐火车从西安就来到了山西,到了之后我就给他看剧本,聊剧本,穿上衣服帽子什么的。我选的参照图是章宇那种,后来在平遥也有观众反馈说他像章宇。

    女主是山东人,很快就定下来了,她对出演这个电影很努力,我们聊天很愉快。

    除了男女主,其他演员都是我的亲戚朋友,包括男主的父亲,就是我自己的父亲。我预期拍 15- 20 天,最后确实就拍了 20 天。

    经费主要首先用在劳务费上,全剧组拍 20 天的吃住行,剧组六辆道具车,还有剧组供拉人的那些车,每天车一直在路上跑不停。

    包括器材租赁,加上后期的混音调色等等。其实这次混音调色也给片子加了不少分,他们都是很认真在做的。

    细节中的山西乡村 POST WAVE FILM

    拍这个电影,在处理一些细节时,我希望反应近些年在我的家乡一些非常明显的变化。

    比如这三年互联网抖音、快手的出现崛起,大家谁都逃不脱。现在小孩都是在看抖音,看快手,看短视频,又包括我们的所有的支付,都是扫码。那么偏僻落后的农村,也都是扫码支付。

    我想突出那种闭塞的地方和现代科技之间的碰撞、差异。寺庙香火钱也是直接在那贴一个二维码,盲人算命也是拿一个二维码,我觉得挺荒诞的。

    2020 年的时候我还写过一个完全是一个男理发师和一个男顾客的故事。故事发生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那一年也是汶川地震,到了 20 年的时候是整整 12 年,对中国人来说就是一轮。

    写这个故事是因为我大学的时候是一个比较恋旧的人,当时遇到了一个理发师,我记得我第一次去剪头发的时候,他比我还小两岁,他给我剪了半个小时。

    我头发很短,去别的理发店都是特别快,拿推子十来分钟就剪完。但是我第一次去他那剪,他是一个比我还小两岁的年轻小伙,特别有耐心,剪得我快睡着了。

    我就觉得一个年轻人,他不是因为了赚钱,快速地完成工作,而是帮你慢慢剪完。所以后来我每次剪发都去找他,但我毕业之后,我去了煤矿,就不在那个城市了。

    我是一个不喜欢换地方的人,后来我去了北京经常搬家,换了很多地方,每换一个地方都要换一个新的理发店,每次这种时候我都会想起他。

    我特别想把写它写成一个是我们俩有交集的一个故事,一个友情的变化,所以那个时候有这个想法。

    所以当时写《夜幕将至》的剧本的时候,我就把它用到了里边,变成了一男一女。

    我确实是有一个同学,她就在镇上剪头发,我们确实十几年没见了,每次我爸过年回去剪完头发,我同学说就会和他问我过得怎么样,她也已经成家有小孩了。

    理发店这场戏,它糅合了很多东西,写这场戏的时候我非常兴奋。

    还有一场戏是中巴车的戏,就是我们村的中巴车,我每次从我们村到县城,这么多年来也以来一直坐这个中巴车,所以我很熟悉这个环境。

    村里边的父老乡亲,他们最近这几年问的也都是这些问题,你在哪工作啦,多少钱一个月啦等等。

    他通过微信扫一扫认识旁边那个女生,我觉得主要人与人现在认识就是扫微信,一扫微信就好像有了连结。

    我的整个片子都在路上,所以中巴车里边的戏份,我希望它能够缓缓地流淌,影像跟车本身的空间的流动形成一个统一的调性。

    最后摩托车那场戏,一个很长的长镜头,那个其实我们是拍了很多不同路上的镜头,路是有上坡的,有下坡的,然但是都是在黄土高原的,上下两坡不同的景别在变化。

    但是我们到了后头,那个时候就已经快黄昏了。如果我按照真实的时间去拍那场戏,我们至少得花三个黄昏才能拍完。

    父亲骑摩托车带着他,当时他们还是在摩托车上,是有聊天、有对话的。但是经过不断地剪辑定剪之后,我把对话去掉了。

    因为我觉得电影到最后是路越走越窄,话越来越少、越来越沉默,就陷入了一种父子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但彼此心里可能都明白的情况,所以就用了一个镜头。

    最后一个下午拍那场戏的时候,当时狂风刮过来的时候,我觉得男主内心波动,表面上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内心暗潮汹涌。

    之所以选择用 3 分多钟的场景,都是因为我希望他跟父亲在摩托车上停留的时间更长一点,虽然是沉默的,但是他跟父亲的身体紧紧挨着的。

    我希望通过长镜头氛围,让观众能够体会到他跟中国的父子之间的沉默,但是背后又带来的那种情感的东西,所以就选择了长镜头。

    有些评论会说我的片子风格像贾导(贾樟柯),我觉得是在山西这个地方,拍出来的味道可能有相似处。但是我拍电影的时候完全没有想要去致敬或者是学习谁,顾不上想这些。

    还有人说像毕赣,但人家40 多分钟骑行,其实是欢快的,有南方的地域特色。我片子里的人是穿着孝衣,刮着狂风,没有任何所谓的浪漫,我觉得是完全不一样的。

    说起我喜欢的导演,可能每个时期不一样,最早就是 12 年接触贾导的电影,包括韩国的金基德。大学时期看金基德的电影,后来是科恩兄弟,伊斯特伍德,阿巴斯,锡兰,蒙吉这些,奉俊昊也挺喜欢,他们都是不同的类型。

    作者丨飞檐

    影像作为媒介的可能性

    编辑丨三水 排版丨石页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8 ) 黎明破晓前

    在北京的寒夜中打卡北影节第一部影片《夜幕将至》

    整体感受是导演努力在克制地渲染各种情绪,很多细节和场景都是点到为止,留白很多

    触动最深的是作为贯穿影片整体线索的小狗🐶

    从梁哲刚上大巴时与被捡到的小狗相遇,一直到最后小狗又走丢在野外,这一过程中遇到的每个人都构成了主人公生命经历中的多重隐喻:亲情、友情、爱情、日常与死亡、重逢与离别、情难自禁与欲言又止……

    似乎小狗也是梁哲自身遭遇的隐喻,京城的无处容身、感情的不尽人意、兄弟的误解责怪、亲人的突然离世……最后又遗失在荒野之中,在主人公身上似乎能感受到“他好像一条狗啊”的荒诞式的淡淡忧伤。

    但无论如何,人生中有夜幕将至,也会有黎明破晓,关关难过关关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题需要面对和解决。影片中的梁哲有许多遗憾与怅惘,但他不是也在归途中与兄弟冰释前嫌了吗?在送别爷爷之后,梁哲也将在故乡重启新的生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短评

    导演是个大才,山西风格的毕赣?【藏龙】单元必拿大奖,赶紧换张像样的海报吧,别亏了电影。那位说CCTV6风格的,赶紧去看看眼吧,别瞎了。

    3分钟前
    • 凯文·史派东
    • 力荐

    【平遥电影展展映】世界首映。惊喜之作,非常喜欢。全片风格统一,整体完成度很高。用主人公一次春节回乡之旅的公路片框架徐徐展开叙事,汽车-货车-面的-摩托,随着交通工具的变化,逐步将男主人生和性格的方方面面故事娓娓道来。摄影构图讲究,几乎每场戏都由长镜头构成,非常考验现场调度和演员水平。台词和表演高度生活化,各主角配角、职业素人演员都演绎得很出彩,算命人、理发女角色和那只可怜小狗都令人难忘。几个围绕男主婚姻的情节包袱抖得又巧又好,既把控了节奏也拿捏了观众情绪起伏。微信付款、语音电话挂断等生活细节拿捏精准无比微妙,令人莞尔。对北漂者的心态和生存状态捕捉得非常到位,北漂党看得心有戚戚。更在框架下对北京清人和疫情下的大环境有微妙表达。目前本届平遥藏龙单元个人最佳。这样的电影再长都愿意看下去。

    8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北影节 平遥黑马《夜幕将至》围绕90后年轻人梁哲的回乡之路展开,交通工具从火车到中巴,从便车到摩托车,路也越走越窄;黑夜姗姗来迟,遥远的故乡久久不见踪影,主角梁哲和那只流浪狗共享茫然无助的境遇,迷失、找寻…但都契而不舍地往前走。这部非常适合前几天沙尘天气看,尘土飞扬的山西小村跨越银幕来到北京,卡车轰鸣呼啸,车载音响里蔡琴的《渡口》唤醒他沉睡十余年的记忆:“明日又隔天涯”,思念生根,年华停顿。

    9分钟前
    • Ber_雪碧
    • 还行

    惯例支持本土导演,但看完和萌面面相觑。座位旁边不认识的一个姐,看完后拉我吐槽了好几句。看得出她真的很无语。完成度还是低了点,虽然可以理解是真的没钱拍很多。片子的神韵是散的,有些好的片段,但也仅仅如此了。

    13分钟前
    • 小南
    • 还行

    从剧作上讲,它框架虽好,却有很多地方没写出来。导演想在对白里隐藏一些过去的故事,但观众很难从台词里拼凑男主和发小们的完整过去。这是巨大的失败。它使男主角一路的际遇显得太巧合,也让男主角不少行为缺少因果动机,有时看起来很猥琐,对片中的女性角色颇有冒犯。我倾向于认为影片很强烈的男性凝视感,更多来自于创作能力的缺陷,因为导演至少表现出了一点想克服它的倾向,并未把(投射自己经历的)男主塑造成很正面的角色,观众会作出明智的批判。

    18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模仿了但没到位…

    23分钟前
    • Diane
    • 还行

    热知识:导演本专业是矿业

    24分钟前
    • 在昨日世界梦游
    • 推荐

    物理空间的转换,构成五段式叙事,让“路”成为具有漂泊含义的载体。路的遥长、车、室的局促形成空间距离,让城市的隔膜、故乡的疏离既近且远。移动时代,“手机”隔开人心,零距离变成社交距离,同样近且远。片尾的言外之意正是这种乡愁难解的表现。

    2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他们都觉得你在北京就混得好,可是一开口就知道你是山西人。他们都以为你在河曲有车有房,可是连行李都从租屋里被驱逐。算命的说你的姻缘就在附近,如果不在小巴上三天可见的朋友圈里,是否在洗头房里硬塞的洗发水中。袋子里捡来的小狗走丢了,如果不在缭绕的煤灰扬尘里,是否在卷积起风滚草的寒风中。

    3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挺好的,很真实,一些情节设计很有巧思。父亲骑着摩托车载着儿子回村那一段,恰好刮起了风,草被吹得在路上到处滚,萧瑟落寞,犹如神助。

    35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推荐

    #6th PYIFF 山西籍观看的话真实到就像是身边的朋友在讲述他的故事,也因为太过真实反而容易发笑。ps:能看到太多贾导的影子了…就不是很舒服。

    37分钟前
    • 张叔叔叔叔叔
    • 还行

    回家路上,夜幕將至,他鄉已經沒有我的位置,故鄉並未向我敞開懷抱,人到三十,無處安身。整體算是一次相當完整的表達,走與留的選擇間不斷搖擺,buff 與debuff交替影響,只是夜晚作為一個被放進片名的時間結點,少了一些意義。開場讓人驚喜,一段段新聞報道的背景音交待著背景,也呼醒觀眾記憶代入人物,哪怕之後好幾處長鏡頭多少有些為了長鏡頭而長鏡頭,內容支持不住,不過,我真正不喜歡的設計只有兩處,理髮店段落結束後的插曲,結尾尋狗與奏樂的交插剪輯,都破壞了電影的風格統一,尤其是插曲,給我一種在看商業片的錯覺。#BJIFF2023#

    41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东亚男,老钟命。土里一声闷响,窸窸窣窣苍茫一片白雾。

    43分钟前
    • 海鸥马步
    • 还行

    #6th PYIFF# 藏龙单元入围。又一部父亲表弟大姨等亲友团集体上阵的“家族电影”,把城市青年回乡这个题目放在一个公路片架子里,又颇为贾樟柯迷弟式地调用了《小武》(以及一点点《山河故人》),比如神似《小武》开场的公交车戏就抻到差不多25分钟,但写得还挺不错;后面的二、四、五段又可以对应回“小勇”“玫玫”“父亲”,这个剧作其实相当有意思。长镜头颇有几处设计得很是精巧,对自然风景(尤其是冰封河面)和山西地方特色也抓得很到位。辅线写手机对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改写,也很有意思,算是剧作上执行得蛮不错的巧思。故事时间定位在金基德去世的2020年12月(广播),不过口罩这个元素基本没出现。男主方言不是特别到位。#年度佳作候选#

    4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让人不适的男性视角

    45分钟前
    • how come?
    • 还行

    首映后,在小城之春外,问了导演一个问题,关于被抛弃的无人要的小狗,是否隐喻主人公在事业、爱情上的生活状态,以及主人公的自我救赎,导演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这种对小人物的体恤,真的可以抚慰平凡的心。

    47分钟前
    • 乐峻
    • 推荐

    骑摩托长镜头就是毕赣了?地域赋予的空间质感就是科长了?

    52分钟前
    • 斯皮尔澜格
    • 还行

    #6th PYIFF 平遥第六部 太喜欢了,于平凡处见真章,想留言给其他有幸参与映后交流的观众,如果被选中发言,希望能多让导演说话,拍彩虹屁和大段的举例发言并不能让导演记住加你微信或者显得你阅片量有多高,只会让真正想问导演某个镜头创作意图的观众厌烦。

    57分钟前
    • 傲寒
    • 力荐

    #13thBJIFF# 没觉得像科长啊,总不能看到山西籍就自动靠拢吧。整体完成度挺高的,几段长镜头也挺能沉得住气的。对于小地方人物的描绘也挺真实的。看之前一直好奇为啥之前叫《大得胜》,看完才知道原来那只狗叫得胜。部分剪辑点还有一点点不干脆,另外片头难得地出现了疫情的背景,不过遗憾的是并没有跟剧情形成特别有效的串联。喜欢那个蒙一个黑色头罩骑摩托车的大哥,有种荒诞的幽默感。回家路是如此漫长,长到一路上哪怕变换了好几种交通方式,但你仍然不知道在哪里能够再次遇上他。

    1小时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新华字典》2022年修订本第673页。回家的路,就是有那么漫长——差不多冲着一句话故事简介来看的,洗头房和风滚草两段的镜头感比较到位,压抑、蓄积的人物情绪,撩起并卷到了,而前两段显得过于扎实(如同对手机的直接批判),冰河与冬景的萧瑟空镜,都没能纾解灰头土脸到夜幕降至的失落。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