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视频
从影院出来回到家,整个人都还在激动中没反应过来。一层一层的反转,人物的百般变化,人生三十二年看到的最精彩的中国悬疑电影!比《误杀》系列更加震撼!
主演演技都非常在线,特别是朱一龙,奉献了近乎完美的表演!说一句是视听盛宴都感觉不能描述这种精彩!
结尾的时候我长舒一口气,感觉自己完全融入了一场局里,迷雾不清,震撼人心!
又又又又被骗了,单从悬疑角度来看,太差劲了太套路了,音乐太吵了,每一步,打朱一龙在电影开头看新闻我就猜到他老婆在哪了,都被我猜到了!难道怪我悬疑片看多了?陈思成不愧是copy大王,从唐探抄到这部,可以从所有最近几年很火的国外夫妻悬疑片猜到结果。看到微博影评人那么多五星,点映那么多嘉宾都说非常好看,非常悬疑,都是假的。宝强在北京点映会上说没看懂,要多看几遍才能看懂,我就是因为宝强说的这句话给骗到影院来看了,现在来看,要么宝强脑子不够用,怪不得被前妻骗,要么就是太给他兄弟陈思成面子了!
电影一开始我就记得所谓的影评人还有点映嘉宾还有报道说的,非常悬疑,非常多的反转,一会一个反转,到电影快结束最后面还会有反转。我谨遵教诲,在电影开头男主报案完在沙发上喝酒听电视的时候,我就猜到了他老婆应该在哪了,猜到了这个案子的来龙去脉,但我想,那这样就太套路了吧!我不允许我这么想,我认为我要放开思想大胆的猜想,是不是跟倪妮说的之前那个案子有关,老婆在东南亚失踪结果后面老婆在畸形秀上出现的这个案子相关,后面看了四五十分钟,又感觉实在是太平了,除了音乐bgm实在是太太太吵了,剧情没有任何反转,我坐座位上抓耳挠腮的想,不应该啊,不是说反转特别多吗?我咋没看到反转呢?后面爆出男主的秘密,我又想,这不是基本要把男主要坐死罪名?我又在猜会如何反转,否则又是实在是太套路了,结果啥都没有,最后面男主被弄进来了医院,这基本上稍微看过悬疑片的都该知道,这肯定是被设局了,他们那些人肯定是一伙的,我又在想,该如何反转呢?结果没有,结果就是承认了,我又在想不是说好了的最后还会有反转吗?结果后面20来分钟就是影片回忆女女之情有多么坚固,从小到大的非常好的好朋友,就是想告诉观众们,男人就是💩,老公男朋友都靠不住,女女友情才是最最最宝贵的。这时候我还没放弃,我想到不是说最后还会有反转吗?我猜猜会是啥?结果看那样子,我又特么猜到了,不就是有喜了吗?这也太套路了吧!
看完想法就是,就这?陈思成的几部电影票房都非常不错,但只有唐探一说得上稍微烧脑悬疑一点,但也是他copy别人的,之后的都是屎一样的所谓悬疑,电影开头我假定了一个想法之后,但我始终觉得我的这个想法实在是太庸俗太套路了,已经被无数国外悬疑片用过了,这部电影在影评人和圈内嘉宾口中口碑那么好,不应该是这种套路,但我万万没想到,还真就是这么套路,这么庸俗,完完全全就是我开头猜到的那样!陈思成,你说你是不是太没长进了!
影片设置上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男主太弱了,整个片子下来,除了最开始的失踪之谜之外,正片的绝大多数内容,他都是智商不够被倪妮牵着鼻子走的,如果在人物设定上,把他的的设定写的更聪明点,智商更高点,故事走向上要多写一些他的高超的欺骗性,他在与倪妮的交流与交锋中的反压制,他的反抗,故事可看性可能会更强。
另外,从悬疑片角度来看,影片其实压根不需要花20分钟的时间来回忆两个女孩的交往与友情与布局,毕竟都看到这了,观众们都该知道她们之间的友谊有多好,知道这都是她的局,几个闪回就能解决的事情,但为什么会花这么长时间呢?我想可能是跟现实女⭕️主义相关吧!也许是从商业角度吸引女性观众观影,也许确实是实实在在的用这二十来分钟的片长支持女⭕️主义。但从女⭕️主义来看,这个电影也是相当炸裂相当反女权主义的,倪妮内心OS,“你要是知道她怀了你的孩子你还会杀她吗?”朱一龙看到照片终于流出悔恨的眼泪!这尼玛是支持女⭕️吗?
最后说一下演技,其实按道理是这个不用说,文咏珊的表演稍微弱了一点,朱一龙和倪妮的表演都非常棒,朱一龙的表演非常自然,切换得也非常顺畅,但就如我上面讲得,其实我认为可以把他写得更强一点,那样会更突出一点。对于倪妮,我其实几乎没有看过她的作品,可能除了金陵十三钗之外,但在这电影里面我get到了她表演,在与男主早上见面谈到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的早晨,倪妮有一个一秒切换表情的画面,她仅仅是通过嘴唇旁一边的一条肌肉条纹的变化就做到了表情切换!
我为什么打两星,一般来讲,这也算是个合格的不那么悬疑的商业片,我可以打个三星,但之前宣传过成中吹得太过了,即使现在看豆瓣影评也大多数是无脑吹捧,那我只能打个2星。
最后再来点补充,几个较大的bug。
1,影片通过后面那差不多20分钟的回忆,展现出倪妮通过与她的短信交流知道了她最后出现的地点,在影片中倪妮早已经怀疑了这个地点有问题,她不选择最简单的做法,要么告知警方与警方合作,要么自己花钱请人搜查一番,这个设定非常鸡肋,还不如不拍这一点,倪妮其实压根不知道这个信息。她只是单纯的怀疑某人,所以她才会那么强烈的整这么一出戏来套出地点。
2,影片展示她的照片那么难找,能证实她真假身份的人非常少,在当地的找不到,在国内的也没有,因为她刚回国没多久,没有亲人,没有熟人,结果后面不是有她被拍到还上了媒体新闻的照片吗,照片难找吗,是没有网还是也被墙了还没有VPN?
3,杭州杀妻分尸冲入下水道制造成失踪案的这个案子,是因为丈夫能够处置妻子财产,并且他们还有个女儿,所以杀她,是为了让她离不了婚,财产依然可以在他身边,分尸制造成失踪案,是为了脱罪。
但这个电影剧情设定上,可是和这个杭州杀妻案本质上完全不一样,朱一龙无权处置妻子的财产,所以第一次的赌债是妻子给了他一张卡给他还债,第二次又赌了,欠了1000万,这时候妻子说不给他还钱了,并且他还看到妻子起草的离婚协议,他为了夺妻子财产或者说继承财产才下定决心杀妻,所以在电影开头就看到虚心假意的丈夫跑警局求着能够立案,但立了失踪案,丈夫能立刻马上拿到妻子遗产吗?能够处置妻子的资产吗?别忘了妻子还是大集团公司的唯一继承人呢,这些至少还有董事会,股东会议等一系列操作呢,而k又在国内频繁打电话催债,这种急需拿钱套现的情况下,只有能立马让官方确认妻子死亡(看到尸体),只要官方确认不是丈夫所杀的情况下,丈夫才能快速拿到财产吧!这种情况下不应该是制造意外死亡吗?(见中国一对夫妻在泰国旅游妻子被丈夫推下悬崖以求制造妻子死亡骗保的真实案子)为什么要把杀人案制造成失踪案?这是我对这个电影剧情的最大质疑!消失的她?制造成失踪案,确实有利于他脱罪,但他目的是为了拿到钱,他能让她消失吗?本来这一点不想说的,涉及严重剧透,看着都开分了,我也就不管不顾了。
(原影评删减后重发了,想看的往下拉~)
哎呀,真是影评一颗星,控评五颗星。
就在几天前,咱们这几位真情实感打一星写影评的用户都在霸榜影评区,如今都是各自流落在天涯。
意料之中,我之所以来豆瓣写差评,就是因为我当时看完电影点映后,非常憋屈,随手就在小红书发了个“烂片,不要去看”。
结果一秒涌来6个评论,都在说真的好烂,其中一个用户告诉我,她就说了句不好看,帖子就被限流了。
果不其然,我的帖子在阅读量超过600,评论量超过8后,再无任何动静。而评论区很诡异,区区八条评论,居然闪烁不定,一会少了这条,一会少了那条,要不是那两条“我觉得很好看”的评论始终坚强挺立,我都差点以为平行空间入侵,陈思诚宇宙的蜘蛛侠要来毁灭我的小世界了。
我顿悟自己给他人做了嫁衣,于是才怒转豆瓣,大刀阔斧进行分析。
之所以不怎么信任豆瓣也是因为之前评《误杀2》遭遇同样的控评行动,活比这还花。《消失的她》明显感觉预算更足,从一众主流影评博主要么夸奖,要么顾左右而言他便能看得出来。
《唐探3》我没评,但随手一搜,互联网也残留他人记忆:
影评被删后,很多小伙伴都来求原文,真的谢谢你们。
我现在看,其实写得也粗糙,如果真有那么一点价值,也是因为你们想看。
现在我把影评重发,原文有删减,部门敏感字眼会用 xx 或者 内谁 替代,希望大家读得开心。
《内谁,你可以假装自己同情穷人,但无法假装自己欣赏女人》
忽然想起一件很有趣的事:有一部电影,完全可以跟《消失的她》对照着看,就是郑秀文主演,杜琪峰导演的《我左眼看到鬼》。
这部老港片堪称性别倒转之《消失的他》,两部电影结合食用或有奇效。
在鲜明的对比下,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同样的伴侣死亡事件,同样的反转元素电影,同样把目光对准女性和底层,在另一个导演的手下,可以变得有多轻盈、多有趣、多真诚、多充满温情、多消除偏见、多消弭裂痕、多启发思考……并且真的可以做到出人意料还感人至深。
杜琪峰利用刻板印象破解大众误区,xxx利用大众误区加深刻板印象。
(战略性后仰)什么叫真正的反转电影啊?什么叫真心地关爱底层和女性啊?
看完那部看这部,看完《消失的她》再看《消失的他》,看完xxx再看杜琪峰,你会明白什么叫云泥之别。
电影《消失的她》在创作理念上存在两大陷阱:
表面上,电影宣称要帮助女性、批判恶行。
实际上,它传递给观众的结果却完全相反,变成:迫害女性,打击善举。
目前电影主要宣发口号是“不要恋爱脑”,观众的主流认知也是。
这是一个邪恶愚昧的巨大谬误。其中,邪恶的是主创,愚昧的是观众。
对着“李木子”这个角色发出“不要恋爱脑”之类的评论,是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它将批判核心,即“何非的恶”扭转成“李木子的善”。
抛开这一角色的苍白单薄不说,李木子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小时候救闺蜜,长大后爱何非(并帮他还债)。
这不是因为什么恋爱脑,是她本身就具备的良善品格。
同样的善意,使她收获了一段真挚的友情,也让她踩入了恶行的陷阱。后者最终置她于死地,而前者却千方百计想要挽救她于危境。
在迥异的境遇中,李木子没有变,善意没有变,善举没有变。造成不同结果的唯一变量,是人。
那足以说明,造成女主悲惨结局的,是被帮的“人”,而不是“帮”的行为,更不是女主本身。
一个女性被丈夫谋财害命,首先应该归咎于丈夫的恶行,而不是她的“恋爱脑”。
电影在女性议题上的问题,远不止女性角色单薄落后,更在于它在根本逻辑上贬损女性,故之在现实操作中迫害女性。
——一个赌鬼杀妻骗财,解决方法居然是劝女性不要恋爱脑?你怎么不干脆劝女性不要恋爱?这跟对被性侵的女性说不要穿太少有什么区别?
我很反感“恋爱脑”这三个字,“恋爱脑”的底层逻辑是要求完美受害者,是限制女性,而非帮助女性。(这个词很像精神病人发明出来的,充满恐惧,不惜妖魔化正常人)
之前被删的原影评下,有一条令我印象深刻。
那位网友用一种充满不耐烦与不屑的语气说,恋爱脑不是罪,是缺陷。
我当时真没忍住笑出来——首先,当恋爱脑被定义为缺陷时,它离罪就不远了。再者,恋爱脑当然不是缺陷,不能恋爱的脑才是缺陷。
在许许多多所谓“恋爱脑”的场景中,隐藏着无数女性自身无法挣脱的困境。女性之所以遭受损害,是因为这些困境,而不是极其表象化的什么“恋爱脑”。
群嘲恋爱脑是一场针对女性的集体恐吓,其潜台词是:身为女的,你不该爱人,你不能爱人,你不配爱人。
恐吓的结果,就是进一步捆住女性寻求解放的步伐。
当他们向女性投掷“恋爱脑”攻击,所有的结构性迫害一一隐身,只剩下针对受害者自身的谴责——你之所以受害,是因为你有感情,是因为你想拥有爱情,是因为你想顺从自己的心,所以你活该——何止是在否定女性,简直是在否定人。
这是一个极其傲慢、冷酷、霸道的词汇,它看似女权话语,其本质却是反女权的,是一种霸凌。它是新时代的“裹小脚”,从保护的角度出发,但根本无法帮助女性实现权利进步,反而在更大程度上,限制抹杀女性的权利,鼓吹女性走向“非人化”。但它竟然能被滥用到今天这种地步,不得不说是文盲们的巨大胜利。
看完电影,我们根本无从得知造成李木子葬身海底的真正困境究竟是什么?她为什么爱上何非?为什么走进婚姻?为什么坚持己见?又为什么宽恕赌徒?尤其在最后,为什么要放弃自救?
要知道原型中的被害者可是幡然醒悟,斗智斗勇拼命自救的。并且原型受害女性面对的困境,驱使她在明知道有问题的情况下还要跟赌徒丈夫结婚的原因,我认为是很清晰的,那并不是能被“恋爱脑”跟“圣母心”一词以蔽之的。
而李木子作为一个阻止闺蜜放弃生命的人,为什么在自己性命攸关的时候,反而毫无反抗意愿和求生意志?而此时她的肚子中,还孕育着另一个生命。
电影并没有关照女性的爱心与揭示问题的雄心,它只是单纯想将观众厌恶恶行的本能,快捷地转化为对受害者的不悦,低成本分化群体,点燃情绪。强者的作恶再次被转移成弱者的过失。
这个故事想拿及格分,至少应该准确传达出一个观念:
善举并非批判的对象,恶行才是。
但很遗憾的是,这么简单清晰的道理,在这部电影的呈现下,非但没有传递给观众,反而造成了灾难性的误读——女主的善与爱被污名化成恋爱脑,“不要恋爱脑”这种变相谴责受害者的观点成了目前主流。
注意:此时此刻,“善”居然成了影片跟观众的主要批判对象,而对“恶”的批判几近消失。不要跟我说“远离赌鬼”是对恶的批判,这就跟“远离男人”的结论一样可笑。
假使电影设置一个赌徒为恶人并有意对其进行批判,那么最好呈现出“赌如何通往人性之恶”的过程。
其一,赌博的作用机制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丧尽天良?
其二,人由赌变恶,不应该是“原罪论”。
目前对男主的批评大部分是“原罪论”(不由分说完全否定男主,跟指责女主恋爱脑形成逻辑上的工整对称),然而何非不是从一开始就罪不可赦。
何非不是一个天生的恶人,他是穷苦出身跑到城市奋斗的小镇青年(这个设定啊……),让他转变成赌徒的原因有:
第一,人性的贪婪和自私;
第二,贫富差距带来的心理落差;
第三,快速通往财富之路的开启(我看到何非收到诱赌短信并成功借钱最后负债累累时,不由得感慨穷人往下坠落的过程也太TM顺滑了)。
除了第一点,剩下都是指向环境的。
我们完全可以用《今日说法》经典之问打开一个合格剧作的序幕:
亿万集团姑爷设局杀妻,究竟是道德的沦陷,还是人性的扭曲,抑或是社会的不公跟监管的缺位乃至权力的错位(这点还可以将女性关爱收进框架里)?
当我们指责赌鬼时,应该要诘问一个问题:
“赌”如何使“人”变“鬼”?
当我们指责一个穷人变恶,我们也必须发问:
穷通往恶的途径究竟是怎么打开的?
不是穷都会去赌,不是赌都会杀妻(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潘粤明不也跟何非一样,曾是赌桌上的一员吗?现在口碑观感完全逆转)。
亮出“穷到赌到毁灭”每一环之间的通行证,才叫批判。
而目前舆论的导向,仅仅停留在“远离XX”、“不要相信XX”、“不要扶贫XX”这类充满歧视敌对恐惧恶意的肤浅口号上,离批判恶的距离遥不可及。
(“穷人滥赌”的设定不是说不行,但很容易造成大众的误解,认为“穷=坏”。事实上,了解“赌”的人就明白,穷人在赌博游戏中,可以说都是受害者。而在能坐在赌桌上的,更多还是有资本的人。另外,我们不妨看看那些所谓的社会成功人士,没有一个不是“赌性坚强”的。不久前那个因赌而坠毁的世界冠军,好像只引发了恐惧和愤怒,没引起思考与进步。赌博作为久盛不衰的危险游戏,学问大着呢。
看何非的时候就觉得,这是我们普通人啊,差距大,诱惑多,资产少,稍有不慎跌入绝境,动不动就只剩一条命,自然容易拿命来拼。我不喜欢这个设定。创作当然是自由的,问题是审美不太高,俗套,以及过于简单讨巧,还很容易误伤弱势群体。有追求的话,应该避免冒犯弱者。
而且在柬埔寨的旅游见闻告诉我,如果一个地方存在底层滥赌现象,那么当地的社会问题要远远大于人性问题。尤其电影把故事背景放在东南亚,但似乎只是降低创作风险,而非借此挖掘剧作深度)。
随着电影的错误引导,观众站到了善的对立面,其立场也就顺其自然地被恶所同化,成了反派角色的拥趸。内谁的电影里经常出现这种价值立场两极反转的大乌龙,其系列反转电影的最大反转元素,恐怕是那遮遮掩掩却终将暴露的扭曲价值观。
一些电影到了最后,都是那条被烹坏的“九转大肠”,迂回曲折但裹不住恶臭,因它保留了价值观的原味。但凡有辨别力的观众,都应该对这种价值观的两极反转发出质疑:你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
在反复偷换概念模糊重点的行径中,一场大型误读灾难随之诞生,而一些人非但无意于厘清概念,更有故意误导之嫌。
由于概念的偷换,重点的模糊,导致剧作缺乏对恶的批判,“恶”从而变得扁平缺乏细节层次和解构可能,于是“恶”也由此被赋魅,呈现出无所不能的观感,剧作变相帮助“恶”迸发出巨大能量——观众一边倒地批判恋爱脑,退而限制受害者,本质上就是因为“恐恶”引发的“恐弱”。
这种被扭曲的共识来自电影对观众的隐晦暗示——善无法战胜恶,只能被恶残害。
而这种暗示,是通过创造一个被弱化、矮化、面谱化、极端化的女性角色并让她陷入无依之地的绝境来完成的。这就好比,我打断一只鸟的翅膀,把它踢下悬崖,然后昭告天下:
这只鸟死于对人类的信任。
那我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阻止小鸟不被人类伤害,而是通过制造小鸟的悲剧,摧毁这份信任。
在电影中,善跟爱的价值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摧毁的。把李木子写死这一败笔,堪称邪恶。展示李木子的尸体,更是邪恶中的奇观。那一刻,观众对恶的恐惧以及对善的怀疑都达到了顶峰。
说白了,这些设置最终传递给观众的结果,是“长恶之气焰,灭善之威风”——一个善良的女性,是不配活着的。一个有爱心的女性,是应当被冠上“恋爱脑”的骂名被唾弃的。一个珍惜爱情的女性,下场就得在海底绝望不堪惨烈地死去。
电影宣扬的两个主题——女性互助跟批判人性之恶,在现实中却将舆论引入了完全相反的陷阱中。
首先是把女性继续推入被限制,被迫害,被污名化的困境。
其次是让观众陷入对恶的巨大恐惧,全然忽视善的力量,从而对恶避之不谈、轻轻放下,转头压迫受害者,变成“恶的同谋”(所有认为这部电影有教育意义的人,希望你们看到这良心能痛一下)。
到这里,另一重陷阱已经昭然若揭——不仅女性互助是假的,连批判人性都是假的。
在《消失的她》里,善是愚蠢的,恶是强大的,女性是有缺陷但可以被利用的——她们只有姿态是好看的,而力量根本是不足的。
那个彩蛋之所以让人严重不适,在于它被动且分裂。
被动是指,彩蛋的底层逻辑是向恶乞怜,即美好要依靠于恶的让步而非善的弘扬,这恰恰暴露了“恶之强大”的隐藏逻辑。观众代入的是正面角色,内心更期待看到一个正派掌握主动权的视角:我不能祈求恶让步来保证自身权益不受损害,我要依靠正确的立场和习得的能力来争取、战胜敌人。然而电影一直把主动权交给代表恶的男性反派角色,而代表善的女性正面角色,直到生命结束都相当被动(李木子一角的行为逻辑都是“配合”,主体性弱化到了工具人的程度),这种被动在结尾尤为明显,在彩蛋中暴露无遗。
分裂是指,正片的逻辑始终是“恶不可被感化”,正是男主的恶毫无改变余地,女主的善才失去价值意义,因此观众对“恋爱脑”的批判才得以成立——善良只有在无法改变恶的时候才显得多余。而彩蛋中呈现出的,却是“恶的进退仅在一念之间”,一半天堂,一半地狱,恶被改变的可能性高达50个百分点!这不是变着法地鼓励女主再“恋爱脑”一点吗?毕竟在彩蛋逻辑下,女主对男主越好,恶念被驱除的概率就越高。
这样一来,正片的逻辑被完全掀翻,xxx简直就是揪住自己个儿左右开弓,接着邪魅一笑:只要我把自己打死,就没人能够打我。
而观众在逻辑的废墟里凌乱,只能PUA自己来稳住被震得摇摇欲坠快要崩裂的三观,自动对认知失调展开强力修复,懂事得让人心疼。
这部电影的糟糕之处啊,真不是十个手指能掰得过来的。
原文如下:
《请陈导演继续拍摄邪典电影!无脑黑一波《消失的她》》 (2023-06-29 22:52)
吃煲仔饭的时候突发奇想,买票看《消失的她》。
看到中间,男女主首次泳池相遇,台词的炸裂令我忍不住笑出声,和我看校友们拍超长抖音毕设的反应如出一辙。整体看完几乎找不出可夸的地方,但还是好话说在前。
本片所有演员的表演统统不合格,包括朱一龙。抛开他的甲亢片段,可以从眉目里看出几分梁朝伟在《无间道》的表演模式,静帧气质也很多神似。
优点总结完毕,开始正式认真聊聊。
首先是溢出屏幕的仿作痕迹。局中局的模版在好莱坞已经是几个十年以前的东西:大卫芬奇《心理游戏》、《消失的爱人》、雷德利斯科特《火柴人》,尤其是朱一龙从医院逃出真相大白的片段,和《火柴人》结尾的场景可以说一模一样(区别可能是雷导没有把医院布置成迪厅气质)。
还有朱一龙的表演,先说结论:他是一个合格的国产演员,可以超预期完成分割成片段的一个个情绪段落,甚至可能有脱俗的表现。但就这部戏来看,作为一个重要翻转的信息主体,他的表演信息遮遮掩掩、人物前后割裂。列举几处片段的话,当他发现自己杀妻后竟又多了一个计划之外的假老婆,第一反应应该是罪行败露的恐惧,而不是愤然报警(牵扯到剧作问题,但剧作问题太多不用列举)。可以说前半段,朱一龙的表演是以误导观众为核心,抛开人物前后完整性的任务驱动的。
谈问题始终避不开剧本。陈思诚写渣男,已经保留了十万分的同情和让步,让他成了一个赌博,赌博x2,最后阶级跃升失败进而杀妻的“渣男”。如果诸位看不出电影中量刑标准与现实的差异,不妨扪心自问一下:银幕上,一个强奸犯,和一个杀人犯谁更招人恨?
只手遮天的外国游客倪妮,算得上众多纸片人里最顺眼的一个。
两年前看《唐探3》,我给了五颗星好评,只觉得满脑子东亚文化糟粕的陈思诚导演能够以这样一种邪典形式进行绝对无意义的表达,有小三池崇史的风范。然而一到了严肃正剧,几乎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无数的反面教材:如何设计网红感打光、如何把台词写到本科作业水准、如何错误使用流行音乐......对东南亚犯罪模式的展现也迎合国内观众对其的想象。陈导加油吧!相信你只是没有找对姿势。
开头我先说,不要去看《消失的她》,很难看,如果非要看,结尾也没必要等彩蛋。 做为一个早年追唐探系列的影迷,我的确有段时间觉得陈思诚是有才华的。 但只是小聪明。 目前再回想,唐探系列应该只有1是比较推理的,其他的都在靠噱头。 《唐探》系列的网剧我也追了,但从这时候开始,编剧就有多少融梗撞设定的行为。
《消失的她》在最开始出预告的时候就点了想看,看完后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回味了两三天还是觉得烦闷,于是把里面我认为逻辑不通的地方写成了影评。 当然,对于接二连三的喜报,刚刚看官方已经说,票房破了16亿。 院线需要一针强心剂,投资方需要信心,人们需要话题,粉丝需要狂欢,我都理解,即便是这样,我依旧在这里表明我的态度。 这将是我看陈思诚电影的最后一张票。
不是因为过度营销,不是因为逻辑漏洞百出,而是陈在创作里的一种粗糙感,这种敷衍的创作方式,正在被一种浮夸的热搜炒作所掩盖,可能会出现极大的劣币驱除良币的趋势。
我始终觉得,对所有创作者而言,真诚是最好的底色,你的作品可以有能力不够的不完美,但不能出现一种【差不多得了】的敷衍感,而这种感受恰恰是我观影了两三天之后,一直卡在喉咙里说不出来,觉得难受的东西。
当然,如果有朱一龙的粉丝看到,觉得我在怼主演,这你大可不必。 你家哥哥拿了一个毒饼啊!不要拿了票房,丢了人品。 剧本和创作态度,从一定程度会限制演员的发挥,而在片场里,最终决定权是在导演,导演觉得什么是好的,你要朝向这里去演,或者是,你这么演观众就会如何如何,那很可能会造成演员的认知偏差。
我不是在危言耸听,纵观整部电影,最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就是【欺骗感】 导演用信息不对称的方式,去试图不停的代入观众,最终是希望你忽视剧本里的硬伤。
这就有点像一个巧克力的老板,一直试图用广告和价值观的宣讲,去让你以环保的名义,以各种名义去吃下已经生虫子的巧克力是一样的。 当你真的信了他的鬼话吃了下去,你就会觉得生理性反胃。
而观众一旦走出影院,带来的不适感势必会反噬给演员,可演员本身也是冤枉的,因为导演的要求和角色的任务他们觉得都完成了,所以我才说,这是创作态度的问题。
说到剧情势必会涉及一些剧透,所以如果你打算观影,以下内容谨慎观看。
《消失的她》这个故事,其实内核很简单,是丈夫打算在海外杀妻,从而继承妻子的遗产,用来偿还赌债的故事。 故事一开始导演就用一个欺骗的技巧,试图让大家以为朱一龙扮演的丈夫是一个人在国外,签证即将到期的苦命男人,他的老婆失踪了半个月,他报案没人理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如果你在这里开始共情,然后很自然注意力就会被牵着走,因为忽然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女人说是你老婆,可你根本不认识她啊!但你的手机里的相片,她记得你所有的一切,她身上也有你说的疤痕,甚至你们之前去过的书店的录像,都清晰的记录着,是你们一起去的。 画面还不时的给出这位丈夫抖动抽搐的脸颊,以及每天都要吃的药,所以是丈夫的神经或者记忆出了问题? 故事由此展开……
如果你在这里已经来了兴趣,被牵着鼻子走,那到了后半段,突然男主的身份曝光了,他消失的妻子是身价上亿的富家女,父母双亡后她成了唯一继承人,而他则设计与富家女相爱相恋,甚至还掌管企业,对于千万的赌债也能轻松应对。 所以如果你再回想开头,你是怎么一个感受?
有本书叫做《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其实是揭示了不同财富阶层认知的不同。 所以,我们可以同理一个和你我一样的工薪阶层,在国外妻子失踪,报案无门的困境,但如果你是一个身价上千万的老板,遇到这种困境的可能性就很小啊!
因为公司会有律师和法务,你会有财富往来的人脉和朋友,基本上你没有机会把自己落入一个叫天天不应的境地。 这点不论是明星遇到的大小案件,还是前段时间万达太子因为打人被刑拘的消息,你搜一搜结果就知道,都是团队作战,只有普通人才孤军奋战。
好的,如果你说,身为男主,他就是需要报案来假装自己清白,所以他不能求助外界。 且不说刑事案件里,凡是妻子发生意外,第一嫌疑人就是丈夫。
我们就说,丈夫最大的目的就是继承遗产,洗脱嫌疑,所以他的目标就是把事情搞大,用自己不在场的证明让更多的人相信他是无辜的。 所以,一个普通人可以被逼到窘境,但在剧里已经有微信的年代,连普通人都知道借助媒体发声,让舆论热起来去带动社会做出反应,而剧里对于求助大使馆、甚至找媒体造势,都只字未提,男主甚至连发个微博和朋友圈哭诉都没有,那请问他是在干嘛? 每天在异国街头不停的贴寻人启事,演给一大堆外国人看么?这不是和他的目标相悖么?
因为隐藏了这个破圈之后的有钱人的设定,所以做为观众的我,回头再看的时候,才会犹如吞了一个苍蝇一般的难受。
从而再回味文咏珊沙滩上的那个对手戏,朱一龙说我很有钱,你们要多少,才会觉得不对劲,雇佣倪妮做律师的时候,说我可以出钱,才会觉得对不上人设。
这个故事的原型据说是杀妻骗保,所以我们接受普通人设定,会觉得病急乱投医,雇佣律师仅凭新闻都不看执照。甚至觉得男女主父母双亡,所以无法自证这个女人不是我妻子。 可你回头细琢磨一下,只要你有微信和朋友圈,只要你们夫妻出去和朋友吃过饭合过影,你都能找到往日的蛛丝马迹。 这个李代桃僵的戏法,一开始就像小儿科一样站不住脚啊。 除非那个时代是一个移动网络没开通,只能靠打电话的时代,除非陷入困境的是小人物,手机丢失,和朋友失联。 不然,如果你曾是一个企业的老板,你还有微信,你让你助理或者秘书去你的办公桌上拍一下你和你老婆的结婚照,发回来。这个谎言都站不住脚啊! 但编剧和导演这时候已经不管了。对他们来说,有悬疑就够了,观众怎么可能会想那么多的细节呢?观众没那么复杂的! 所以后来出现了警察发现尸体,然后身为好友的人能直接冲进案发现场,还顺便能带走证物的情节,也就不稀奇了。 我仿佛都在听到陈思诚说,不用逻辑,观众看到这儿哭都来不及,谁还想什么逻辑啊!这个地方只要音乐一给,你想想你昔日最好的朋友死在你面前,你还发现她怀孕了,天呀!这时候你不狂哭,你还是人么? 有没有感受到就是那种【以为拿捏了观众】【随随便便应付】的态度? 电影,就是在讲故事,讲好一个故事就像是撒谎一样,你要能自圆其说。 导演和编剧到最后一副摆烂的样子,圆都不圆,一方面是他们觉得已经给了更劲爆的,观众不会在意,还有一方面是他们对自己作品的预期,可能早就胸有成竹了。 演员阵容,宣传策略,资本加持,这个盘开场直接多少亿! 把观众当傻子耍又能怎么样?最后还是不影响我票房破10亿啊! 你信不信,下次我再出作品,他们还是乖乖的回来看! 这就是我讨厌那份敷衍态度的理由。 没有一个扎实的剧本,于是我们看到了倪妮身为一个律师,没有理由陪着当事人的出生入死。 整体的剧情像极了《看不见的客人》,这部豆瓣8.8分的西班牙悬疑推理神作,陈思诚可以完全说没看过,不稀奇啊!但你这相似的桥段和设定是怎么回事? 我宁愿朱一龙扮演的男主在倪妮被逼问的时候,突然目露凶光地说,你就是曼曼吧?我早就发现你了,我们来做个交易如何? 让他黑化的更阴暗更彻底,我也不想看结尾那个看到孩子的B超片,假惺惺哭泣的救赎,到底他哭的是不应该杀妻子,还是哭的是无形中杀了自己的孩子? 更别提最后那个等来的恶心人的彩蛋。 《消失的她》目前评分已经掉到6.6的电影,我非常不推荐! 也期待这是我观影名单里陈思诚的最后一次出现。 就做一个消失的他吧! 期待国产电影有越来越多的好故事,好创作,配得起这膨胀的购买力。
故事不错,悬疑性很足,有原作打底差不到哪去。但中间有很多废戏,比如飙车枪战以及穿插的过度煽情的友情戏份,以及最后那个梦境非常非常无语,都那个啥了还搁这自我感动呢!另外这个视觉上就是很常见的泛着脏黄的悬疑色调,希望国内创作者们努力创新啊!
海南岛闭幕片 幸运的抽到观影资格 和误杀比还是差了点 但是远远好于误杀2 文咏珊本片美貌逆天 甚至压过了倪妮 杜江工具人无发挥 倪妮身上藏了最大的剧情爆点 朱一龙发挥还可以 有好几个演技摸门特 造型也很多 粉丝们有福了 悬疑这块也很到位 剧情总体流畅不冗长 看好霸屏暑期档
电影节提前观影:剧本超牛,主角们演技也超牛!尤其是朱一龙,好久没看到如此让人酣畅淋漓的电影了,一定要看到最后一刻有大惊喜。
过瘾
中国悬疑电影的新天花板
牛的叻
看完我竟也发出中国悬疑片得靠csc的惊呼,反转还挺出彩,女性互助的idea也不错,犹如看篇爽文。
最后这部分虽然上了时下潮流价值观,但实在是可以删掉。朱一龙表现不错,但又想了一下,其实是完成了剧本给到,同时依靠镜头、打光和剪辑共同配合的表演。挺好的,但还可以再磨磨,比如最后几场戏就有点收不住了。
2.5星给剧情,多加一星给朱一龙的演技和文咏珊的美貌
没有做到故事背后强有力的支撑,且逻辑有重大漏洞。从故事前提和日常逻辑来讲,故事根基略显站不住脚,有为设计而设计、为悬念而悬念之感。
感觉国产悬疑电影终于又有新代表作了,CSC对于这一类型的掌控越来越信手拈来了,片中迷题的布局,层层反转的设定,还有倪妮、文咏珊、朱一龙的惊艳表现,有点悬疑盛宴内意思了
超惊喜。
#HIIFF04#海南岛闭幕,蛮好看的,充满反转,文咏珊能艳压住倪妮的美貌。国产悬疑电影居然还是得看陈思诚。
第一秒开始就进入悬疑故事的高速过山车,时而爬坡扣紧扶手,时而下冲尖叫尽兴。快到终点的时候,猛然察觉有水从眼睛里流出来。为人生的艰辛苍凉而悲伤,为人性的复杂多变而无奈。国产佳作。我们应该抛开一切滤镜给予作品本身以鼓励。也给花了三个月时间,抛开一切潜心体验角色的朱一龙老师,一个有份量有诚意的肯定。
中规中矩悬疑片 不用期待过高
层层布局,反转不断,最后的真相确实惊到我了……超级喜欢片子里的倪妮,又美又飒智商爆表A到了我!
能抢到票也太不容易了,终于看到了想看的电影。看完我只想说智商不够,男主演的也太好了,超乎想象,快点上映想二刷了🥹
文咏珊太太太太太美了!!!
工业化程度较高。动用了令人羡慕的行业资源和预算,看得出对剧本进行了较为认真的打磨,有比较有力的反转。但破绽和漏洞还是显而易见的,聪明和精巧也都流于表面。表演比较夸张,很多场戏都存在表演过火的状况。这也是年轻导演使用成名演员的代价。视听语言过满,有时并不能完全服务于内容,甚至会干扰观众对情节的理解和思考。
根据戏剧“Trap for A Lonely Man”改编,有过几版改编电影,如前苏联的《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1990)和美国的电视电影《失踪之谜》(1986)。《消失的她》在这样一个改编项目下,拉长了序列和节奏,用“钩子”支撑了太长时间,经过漫长的曲折最终达到反转,但它来得太迟,且效果甚微。再度将背景放在泰国,实在是审美疲劳,既放之则应该有效安置,朱一龙的角色在这样一个语言不通的城市,如果从开始就能有意孤立他,会更能代入他的处境。值得肯定的方面是把对立面改了身份设定,是合乎逻辑的改进。导演能力还是不太够,转换成视听很苍白,且审美较俗。